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云政规〔2020〕4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云政规〔2020〕4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2020年11月30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推动民族地区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加快民族地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航道和航运基础设施以及“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推动沿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逐步提高民族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加快民族地区大型水库、大中型灌区、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提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民族地区电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支持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
加强民族地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骨干网建设、城域网改造提升和光纤入户工程,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
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
建设覆盖民族地区的多式联运物流网,加快物流枢纽布局和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行集约化配送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5篇)

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5篇)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篇1申报流程1、申请时间:高考加分申请一般在高考报名时进行,具体时间以当地招生部门通知为准。
2、申请方式:考生需要在高考报名表中填写相应的信息,如文艺、体育特长、军训成绩等。
同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审核程序:申请材料提交后,招生部门将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的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可获得相应的加分。
注意事项1、申请材料需真实有效,如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2、不同地区的加分政策有所不同,考生需仔细阅读相关政策,并按要求填写申请表。
3、申请加分的考生需注意,加分并不等于录取,其作用仅在于提高录取机会。
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篇2(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加分10分;(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云南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分10分投档;(3)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报考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者加分15分。
(4)烈士子女加分20分;(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在其云南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分20分投档。
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篇3高考加分一般是在3月底到4月底上报,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在高考报名开始之前的2-3周内完成报名手续。
为了加强报名,学生可以在报考时间开始之前的1-2周内开始准备报考材料。
云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精选篇41.全国性政策加分项目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2、地方性加分政策项目地方性加分政策各地有所不同,以安徽地方性加分项目来说,其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3、少数民族加分政策项目少数民族加分有55个民族,分别是:1、壮族 2、藏族 3、裕固族4、彝族 5、瑶族 6、锡伯族 7、乌孜别克族 8、维吾尔族 9、佤族 10、土家族 11、土族 12、塔塔尔族 13、塔吉克族 14、水族 15、畲族 16、撒拉族 17、羌族 18、普米族 19、怒族 20、纳西族 21、仫佬族 22、苗族 23、蒙古族 24、门巴族 25、毛南族 26、满族 27、珞巴族 28、僳僳族 29、黎族 30、拉祜族 31、柯尔克孜族 32、景颇族33、京族 34、基诺族 35、回族 36、赫哲族 37、哈萨克族 38、哈尼族 39、仡佬族 40、高山族 41、鄂温克族 42、俄罗斯族 43、鄂伦春族 44、独龙族 45、东乡族 46、侗族 47、德昂族 48、傣族 49、达斡尔族 50、朝鲜族 51、布依族 52、布朗族 53、保安族 54、白族 55、阿昌族。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22)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22)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5.30•【字号】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施行日期】2022.09.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修订)》于2022年2月21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3月25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5月30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10年3月29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0年5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2022年2月21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2022年3月25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守护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精品文档】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为了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依法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
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四条城市少数民族公民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城市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向国家机关控告和申诉;对少数民族公民提出的控告和申诉,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适应当地少数民族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城市人民政府的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工作。
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的办事处,应当配备相应的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直接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有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民族事务。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民族工作的财政预算,保障民族工作需要。
城市民族工作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
新闻报道、文艺创作、音像摄制、出版、广告等活动,应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不得歧视、侮辱少数民族。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城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配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干部,并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十条国家机关录用、招用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招用职工,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少数民族公民。
党的民族政策-云南省

因此,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可能会损害民族关 系。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这一点尤其需 要注意。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在出 版物中刊载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给予刑事处分。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我们党和国 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和 照顾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衣饰习俗、年 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等方面, 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云南少数民族
⑴社会主义在云南的建设历程。 ⑵党中央区设置。
3、新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
1954年3月,云南省委统战部和云南省委边 疆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在昆明的7家单位的专 家、学者、教授和科研人员共计46人,组 成云南民族识别研究组,下分为7个工作小 组,由林耀华等人负责进行云南省的民族 识别工作。
9、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它是在 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 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居 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 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尚和 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 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 观念等。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其形成过程中深深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民 族相区别。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 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代代相传, 绵延不绝。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 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 言语举止,无不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或带有其深刻印记。因此,每个民族成 员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一种特殊的 感情,溶化沉淀而为民族心理,升华为 本民族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采取“提高素质、 改善结构、大胆提拔、放手使用”的方 针,加快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步伐, 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科技、 文化、教育、卫生等门类较齐全的少数 民族干部队伍。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干 部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比例,是1955年的 7.6倍。
云南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云南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了云南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和教育匮乏问题。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云南省政府提出了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旨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力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将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为少数民族青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到城市或发达地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次,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将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通过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青年参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在家乡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青年到外地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少数民族地区引进新的科技和管理理念,促进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将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问题。
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少数民族青年提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机会,培养和选拔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骨干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青年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文化艺术和传播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引进新的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是一项全面的计划,旨在通过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多方面支持,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帮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力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青年个人发展的关怀和支持,更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6.09•【字号】云政办规〔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6月9日云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全省控辍保学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控辍保学工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成效巩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省控辍保学有关责任部门及工作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
第三条按照“省级统筹、州市监督、县级实施”的原则,建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教育系统“双线”及县、乡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村民小组(社区)四级责任体系,依法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第四条运用云南省义务教育在校生动态管理系统,精准掌握学生到校情况,建立健全班主任日常考勤制度和学生3天及以上无正当理由未到校情况跟踪报告制度。
运用政府救助平台控辍保学服务事项端口,上传3天及以上无正当理由未到校的学生信息,实现多部门联动、各级协同,高效开展辍学学生劝返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落实法定职责,完善联防联控联保责任体系。
民族管理制度条例

民族管理制度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民族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保障各民族和平共处、平等发展、共同繁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成分之一。
国家建立和完善民族管理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发展。
国家致力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一切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和损害民族利益的言论和行为。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的使用和发展。
第六条国家鼓励各民族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
第七条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支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状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进步。
第二章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第八条国家鼓励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第九条国家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传统和正常宗教活动。
第十条国家保护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维护宗教事务的正常秩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宗教和睦。
第十一条国家禁止歧视任何人因宗教信仰而受到伤害,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正常权利。
第三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少数民族保持和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十三条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
第十四条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
第十五条国家鼓励各地区开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和传播。
第四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第十六条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第十七条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和农产品质量提升。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2019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公告(第三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9年1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2019年1月3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保障与服务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社会参与;遵循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示范引领的原则,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实现各民族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四条示范区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民族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民族歧视、民族侮辱、民族分裂和危害国家统一的言行。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
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检查督促等具体工作。
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
云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云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0年第07期云教[2010]8号(2010年6月29日)各州、市教育局,省属中小学校: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拟定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统一认识,把《若干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
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切实把《若干规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加强督查,营造落实《若干规定》的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落实《若干规定》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地区、部门和学校评优、晋级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查处,坚决制止各种违规行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校违规行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若干规定》的各种行为,要严格按照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查处。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现代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全省基础教育软实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有关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质,并依法履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的职责。
健全基层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条实行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教职工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落实教职工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成立由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26•【字号】云办发[2009]21号•【施行日期】2009.08.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云办发〔2009〕21号)各州、市、县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大专院校党委,省属各企事业单位党组(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省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贯彻落实情况、遇到的问题和相关建议请及时报告省委。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2009年8月26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云南科学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的坚强组织保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干部工作的有关部署,大力推进我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70%,民族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做好民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困落后问题还比较突出,科学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解决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带头作用,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法律条例

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法律条例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为了保障各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权益,中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条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该法律条例对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保障。
二、法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国家权威机关制定的一部专门解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的法律。
该法律于1984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同年6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法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原则。
其中包括平等原则、团结互助原则、发展优先原则、统一民族教育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少数民族的自治提供了基本指导,使他们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自治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少数民族自治机构的设立和职责。
自治机构是少数民族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
自治机构按照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由少数民族的代表和其他民族的代表组成。
自治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自治条例、管理本地事务、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等,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益的正常运行。
五、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保护和发展的规定。
该法律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享有正式使用和普及的权力。
同时,自治机构要积极推动本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传承。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维护他们自治权益的基础。
六、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了发展优先原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主要包括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的原则。
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投资力度,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推动当地居民的共同富裕。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1992年修正)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1992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2.11.25•【字号】•【施行日期】1986.10.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正)(1986年10月29日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2年11月25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正1992年11月25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条实施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初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阶段。
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经济特别困难、居住分散的山区,经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初等义务教育也可以分段实施。
义务教育的基本学制为初等义务教育六年,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三年。
经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学制和进行学制改革试验。
第四条义务教育必须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基础状况,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本世纪末,在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城市、口岸、主要工矿区、国营农场和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其他地区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州、市、市辖区、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应当根据全省规划要求,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分阶段目标和步骤,提出保证实现分阶段目标的要求和措施。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01.31•【字号】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19.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2019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保障与服务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社会参与;遵循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示范引领的原则,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实现各民族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四条示范区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民族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民族歧视、民族侮辱、民族分裂和危害国家统一的言行。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
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检查督促等具体工作。
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2022)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2022)【发文字号】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届〕第65号【发布部门】云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1.17【实施日期】2022.01.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届〕第六十五号)《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已由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2年1月17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1月17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2022年1月17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十五条改为第四条,修改为“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三、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删去第一款中的“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
四、将第六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医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做好人口服务基础信息共享工作。
”六、将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夫妻生育子女的,在子女出生前或者出生后一年内,到一方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办理生育登记,领取《生育服务证》。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发布部门】云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1995.11.27【实施日期】1995.11.27【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1995年11月27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本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的教师工作。
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工作。
县以上计划、人事、财政、建设、卫生等部门,分别在其职责范围内,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有关教师的职务、工资、退休、住房、医疗等有关工作。
县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负责所属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实施规划所需经费予以保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保障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支持教师依法履行义务。
全社会都应该尊师重教。
第六条教师应当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为人师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师范教育,保证师范生的培养,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中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免交学费。
师范生专业奖学金的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财政部门制定,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教育、计划部门应当扩大师范院校定向生的招生人数,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教师。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2011年4月8 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和加快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少数民族教育,是指政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少数民族教育实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
第四条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推行以寄宿制、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民族部、班、民族中专、民族大学及大学预科教育的办学模式。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规定配齐学科教师、配全各类教学设备,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适应国家及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领导,把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负责民族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少数民族教育。
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奖惩。
第二章办学形式与管理第八条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推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面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
昆明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昆明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昆明市司法局•【公布日期】2024.04.26•【字号】昆普法办〔2024〕4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昆明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县(市)区普法办、开发(度假)区有关部门,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市属各企事业单位:现将《昆明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予以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工作要点和普法责任清单制定各地区、各部门的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要点)。
昆明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2024年4月26日昆明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为深入推进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根据《2024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普法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提升工作成效的意见》等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云南省“法治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2024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以深入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和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重点,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为总抓手,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1. 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条件

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条件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许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预科班。
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招生条件根据各个学校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
尽管预科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为其进一步升入高中或大学做准备,但学校通常对学生有一定的学业成绩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提供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单,并在总分、语数外等主要科目中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
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会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品质。
另一方面,学校也会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还会对学生的入学考试进行筛选。
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一般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相关科目的考试内容。
考试成绩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表现好的学生将有更大的机会被录取。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招生条件主要包括民族背景要求、学业成绩要求、品德和综合素质要求以及入学考试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履历、成绩和考试等综合评估,满足学校的要求才能被录取到该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
这些预科班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进一步升学。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3.28•【字号】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号•【施行日期】2013.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语言文字工作正文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号)《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3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群众意愿和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省人民政府设立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应当单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经费,主要用于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等。
第五条县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经批准设立或者确定的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特殊原因,未能达到少数民族教育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的;
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的;
将学校校舍、场地及其它设施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教育教学工作的;
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
(2011年 4月8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加快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少数民族教育,是指政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的教育。
少数民族中小学必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突出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将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整合到相应课课中。
第十六条 在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阶段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实际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的课程教材体系。重视并支持学前教育到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少数民族文字各类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译出版、教学课件及音像资料的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双语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规定配齐学科教师、配全各类教学设备,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适应国家及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领导,把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负责民族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少数民族教育。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工作。
在民族地区乡中心完小以下[a1] 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子女在当地就学、升学时应当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十一条 各地应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并将经费核拨到相关学校,专款专用。省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校级后备干部和少数民族教师进修提高或者到先进学校挂职锻炼。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提高民族学校校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优先安排农村民族学校;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建教师廉租房。
第二十八条 民族学校的校长在本省区域内公开竞聘,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少数民族竞聘者,民族学校领导班子至少要有一名少数民族成员。寄宿制民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在省部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民族学校教师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当高于同级同类其他学校。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汉双语教育学校给予政策优惠,将学生补助纳入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少数民族学校的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长效机制,重视少数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置,其设施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确保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始终处于当地同级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面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
第九条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市、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奖惩。
第二章 办学形式与管理
第八条 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推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第三条 少数民族教育实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
第四条 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推行以寄宿制、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民族部、班、民族中专、民族大学及大学预科教育的办学模式。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民族教育类课题及研究经费所占比例应不低于总量的30%。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评奖、推广等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民汉双语教材编译审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将双语教材的科研、编译、审查、出版、发行等各项工作纳入管理;经费按需单列,确保教材按时足额供应。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的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均拨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本省有关高等学校应当积极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增加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比例。
第三章 教育教学
第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结合少数民族教育实际,制定少数民族幼儿园和民族中小学落实课程计划和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二十五条 鼓励地方政府给农村民族学校划拨勤工俭学用地,扶持民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民族学校的校办产业依法享受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其他组织及公民个人资助少数民族教育。欢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并遵守中国法律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资助和捐赠,相关学校可以以碑刻的方式记录捐赠人及单位名录,对于捐赠额度大并有命名要求的,可根据相关规定执行。
使用非法教材,造成不良影响的;
因玩忽职守,严重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增加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保证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应高于普通学校;高中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学费及生活补助费参照中等职业学校的执行。
实施“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的国家课程和地方教材,应当全部纳入教育经费保障范畴。
第十七条 学前教育到小学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校授课用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对有文字的民族,鼓励学前阶段以国家认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学好民族语文,提高汉语会话能力;
小学三年级前以民汉双语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小学三年级后提倡以汉语言文字授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开设少数民族语文校本课程。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和调整少数民族学校布局,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为散杂居区的少数民族设立少数民族中、小学或者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少数民族班。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时要有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政策。
国家下达的少数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应全部用于少数民族教育;省财政安排的少数民族机动金用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应当逐年增加。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应当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对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多,少数民族教育任务重、困难大的地区,省财政应当给予重点补助。
第十八条 小学三年级前应当加强“双语教学”;小学三年级后应当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设外语,重视外语教学。
第十九条 省有关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并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高层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特殊措施为发展滞后民族举办特有民族本专科班和预科教育。
第四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三十八条 鼓励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进一步完善与发达省区、国家部属高校和内地高校教育对口支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省内经济发达州市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对口支援及所属高校、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性高中、有关厅局、企业事业单位与农村及边境县市区民族学校的教育对口支援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十九条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教师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熟练使用两种及以上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学校在评优评先、评聘职称、聘用教师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双语教师,或者单列指标给予解决。
第三十条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应在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时适当扩大总量,将城市、坝区、山区教师的绩效工资分开设置,;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在保证增量的基础上,重点向边远、高寒、贫困等条件艰苦地区倾斜。
省应当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民族职业教育和民族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民族预科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标准。农村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学前一年的教育公用经费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
第二十一条 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核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
第三十五条 拓宽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同等条件下,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优先录(聘)用本地区兼通民汉双语的大中专毕业生。
第六章 科学研究与协作交流
第三十六条 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编制部门应当核定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人员编制,配备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学前及小学初段的民族教育研究人员。
第三十三条 对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三生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把其培养成为爱党、爱国、爱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