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预设生成论文
精心预设 灵活生成
精心预设灵活生成-----对导学案的一点思考我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导学案有了一定的了解及自己的思考与做法,写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导学案”是由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教材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计,其中“导”指的是引导、指导,是教师辅助和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涵盖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是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目的。
我们发现部分导学案仍然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习惯于用导学案牵引着学生,使学生亦步亦趋,被动接受。
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不是把导学案当作练习册来完成习题。
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把握主动权,因此导学案精心预设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
首先问题预设要体现发散思维。
在导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思考题和必要问题情境材料少;大都是利用书上的,缺乏新意。
不能很好的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获取知识的技能。
导学案只有在问题预设、素材提供等方面做好了,才有利于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和鼓励学生用重新组合的材料来思考新的问题,寻找出题思路和感受出题意图。
其次需要预设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小主人。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好情况才能预设好适合学生的活动,构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
比如,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在导学案“合作探究”环节,我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在导学案上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学生能自己说出什么是容积②探讨举例中感知物体中,哪些是容器,哪些不是。
③能描述身边物体容积。
除了导学案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预设这样的导学案,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削减了课堂生成过程中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再次要明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教师把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说明,按照具体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促进动态生成 打造生命活力论文
促进动态生成打造生命活力长期以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精雕细啄”,使教师“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笔者感到: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因此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如何打造这种生成性的动态课堂呢?一、在灵活、精心的预设中期待生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
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
对课堂进行多维预设,预设越周密,考虑的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流程的可能性越强,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案例1 问题: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时两人相遇。
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a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就此问题,老师先启发学生画线段图、思考片刻,有一些学生举手,其中生1答: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为3x千米,乙行驶的路程为(3x+90)千米,乙行驶的速度为(3x+90)/3千米/时,由题意,得〔(3x+90)÷3〕×1=3x,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在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接着问:换个角度思考还有其它解法吗?(课堂内有效地生成了学生认知上的非平衡态,“难道还有其它解法吗?”)生2说:我有一种解法,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乙行驶的速度为3x 千米/时,由题意,得3(3x)—3x=90。
继续鼓励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别的解法?”。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02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的
系统性和连贯性。
预设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
03
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和教学,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生成是预设的拓展
生成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反思生成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 学效果。
反思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需要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够合理平衡预设和生成的 关系,既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未来教学的展望
1 2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补充
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关系,需要在教学中保持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预 设和生成的优点,相互补充,以达到 最佳的教学效果。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预设的教 学策略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03
日常教学中处理预设和生成的 方法
。
案例二:数学课上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内容
生成内容
处理方式
在数学课上,我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 材,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例如,我会准备相关的公式、定理和 例题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掌握 情况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和进 度。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 点掌握不够扎实,我会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加强练习和讲解。
预设是教学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它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内 容。
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
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作者:施清云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29期“新基础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但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了?一、当预设性生成提前来时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前了解教材进度,超前知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抑制这种超前知识,而应客观地承认,正确地面对,并能以此作为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弹性地安排进度,灵活调换教学环节。
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具体如下:展示面积差别比较大的两张长方形画,:“这两幅画是我们班的小画家诗娴和雅萍同学画的,漂亮吗?如果涂上颜色就更漂亮了。
现在如果我们要用这两幅画进行一场涂色比赛,谁先涂满其中的一幅,谁就是冠军,你会选择哪一张呢?”学生的回答都能按我之前的预设进行。
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生活中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摸一摸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比一比,谁的更大,谁的更小?”谁料,我的话音刚落,班级的一名男孩脱口而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全班同学一听,有的就跟着说起来,有的一脸迷茫,不知他说得是对是错,纷纷将目光转向我,就等老师来做评选。
一时语塞沉思后,我决定来个顺水推舟:“这位同学从哪儿获取知识的呢?其实知识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了。
”“物体表面的大小,谁能来举例呢?”让学生通过举例对男孩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与认识,并引入“什么是面积”的正式认识中。
这样,不但充分体现了该生意见的价值所在,表现出了师生对他的尊重,同时,又可极大地鼓舞全班学生当时的探索热情。
二、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我们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到地引导实现教学目标,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论文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摘要】新课标要求课堂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并在教案中巧妙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创新留出时间和空间,这就是预设。
预设促使课堂多元交流的产生,真正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本文通过对教学预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预设;生成;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预设”和“生成”这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学而教,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一、重视预设、实践生成《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动态化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
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
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预设与生成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预设与生成阅读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策略涉及很多内容,本文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板块三个方面探讨预设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据教学大纲与文本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预设,通过教案与导学案,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奠定根底。
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展认真分析,确保其具有包容性与前瞻性,详细可参考以下内容实施:1.预设目标应具有动态特点语文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认识其只是一个起点,不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的硬性指标。
例如,教学《孔乙己》,教师预设的目标是“通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讲到结尾的时候“,他大约确实死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终究是怎么死的”,这个时候学生各抒己见,认为导致孔乙己死亡的原因还有封建等级制度、炎凉世态以及他自身的懦弱、懒惰等。
这样,在动态流程中,实现了教师和文本、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预设目标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2.预设目标层次应清楚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难点知识学生很难一次彻底理解,因此,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赵普》一文,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描写人物的文言文,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疏通文本,读通读熟课文,再从理解字词句开始进展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最后从描写人物方法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学习该文,使学生学习赵普勤奋读书、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方式的多样预设语文教师预设阅读教学目标时应在充分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根底上,预设最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在准确把握教情、学情、教材的前提下,进展表演式、情境式、质疑式、游戏式等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预设。
例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一课,笔者预设了表演式,让学生进展课本剧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论文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堂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展开。
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这些问题和情况就是课堂上的“生成”。
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一教学瞬间,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将会精彩纷呈。
一、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面对我们的科学探究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例如:教学苏教版《塑料》,“塑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它的一般特性也有所了解。
如:有弹性、不易碎等,而对塑料的防水性,不透气性,可燃性,可塑性学生不太了解,考虑到学生对塑料的原有了解以及通过探究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在准备材料时,为学生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手套,水糟,小塑料棒以及火柴”。
通过选择探究材料,制定探究方案,学生开始了探究。
只见有的小组用手套在灌水,有的小组把手套当气球吹,有的小组用火在烧塑料小棒……汇报时,结果自然是精彩纷呈。
生:我们把塑料手套用来灌水竟然不漏。
师:这说明它有什么特点?生:防水。
生:我们把手套当气球吹,能吹的鼓鼓的。
师:这又说明什么呢?生:不透气。
生:我们烧了一会儿,小棒就变形了。
师:这是它的可朔性啊!生:我们烧小棒发现烧起来冒出一股浓烟很难闻。
师:那你们想到了什么呢?生:我想到了,平时人们烧垃圾时,发出的那浓浓的黑烟,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课前,对学生做全面了解,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态度等等,从而在备课中设计更为合理的探究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探究效果。
二、灵活处理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目标,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研究纺织材料》一课时,觉得“光滑度、吸水性、柔软性”学生在来时的生活中应有所了解,只要稍加点拨便可知晓,而“燃烧时的特点”可探究性较。
精心预设 灵活生成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预设灵活生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效率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化学课堂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要灵活应变,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时设计之中。
1 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如果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有效点燃,预设的目标有时会显示出它的不完善。
教学就要合理地调整预设目标,生成即时目标。
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乙烯的制备实验。
演示实验中,我们把3体积的浓硫酸小心加入1体积的乙醇中,振荡后,插上温度计,小心加热。
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来检验乙烯的生成,从而得出乙醇能和浓硫酸在加热至170℃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
但细心的同学发现,浓硫酸与乙醇在加热过程中,液体由无色慢慢变成褐色了,而且越变越深,近乎黑色。
有同学马上就举手提问为什么。
面对学生的质疑,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分析,不予理睬,继续去强调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肯定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优秀品质,表扬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的氧化性。
乙醇属于有机物,浓硫酸能使其脱水碳化,有碳生成,因而溶液颜色变深。
然后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进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的乙烯气体中含有哪些杂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有水。
其中二氧化硫的存在会影响乙烯的检验。
如何一一除掉这些杂质而不影响乙烯的检验和收集。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温习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学习思维得以优化。
2 预设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得以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摘要】一节成功的化学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
好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的前提,但不是全部,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预设外生成的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得益彰。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前预设教学生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
有时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学生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等等,这些不是课堂教学的“尴尬”,恰恰是“宝贵”的生成资源。
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些“意外”,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外”中蕴藏的教育和教学契机,更具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预设进行适时调整,有的时候甚至放弃原来的预设,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造成课堂“精彩”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
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
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这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有很多弊端,它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重视教学的生成。
下面结合笔者上《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问题。
案例描述【课堂出现意料之外情况】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课堂中应该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够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知识。
灵活机智 触发课堂生成兴奋点论文
灵活机智触发课堂生成的兴奋点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信息的“重组者”。
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可以说“预设和生成”成就美丽的数学课堂、精彩的数学课堂。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
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
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
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机智,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
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触发生成的兴奋点,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
【案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新授内容教学结束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教师出示下列几道巩固题:37×10145×199201×88303×24101×99对于前四道题,学生都能很快地确定将101、199、201、303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拆成一个整百数与一个一位数相加减的形式,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对于第五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出现了三种解法。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教师“预设”与孩子“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
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生成活动往往是以幼儿生成问题引发而来的。
因此,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必须要关注孩子生成的问题。
1、聆听、分析孩子心声。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
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
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聆听者,去聆听孩子谈论的热点话题。
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
2、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3、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
4、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
5、体验、感受社会生活在教育活动中,我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不仅引导幼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更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诗歌:“春姑娘来到草地上,小草变绿了…….”忽然,吴婧怡站了起来说:“马老师,小草不是变绿的,那些绿色的小草是长出来的。
”我注意到她故意把那个“变”字和“长”字加重了语气。
顿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鲍扬阳说:“小草就是变绿的,秋天变黄了,春天就变绿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关于思维和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
预设是一种既定的信念、期望或假设,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动。
生成是指个体按照一定规律或过程从现有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或行为。
预设和生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预设和生成的相互影响。
预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成过程,而生成的结果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的预设。
这种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对预设的开放性,避免过于固执己见。
只有保持灵活的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我们应该主动调整和修正我们的预设。
预设是基于我们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但它们并不总是准确和完整的。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新信息的接受和对既有预设的审视。
当我们遇到与预设不符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勇于调整我们的预设,并在生成过程中应用新的信息。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第三,我们应该学会平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过分依赖其中之一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预设,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创新的缺失。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生成,可能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结果的不确定。
我们应该学会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持对预设的尊重和利用,又能够通过生成不断修正和改进预设。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评估和分析的能力。
在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会质疑、辨别和验证不同的预设和生成的逻辑和依据。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了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们的相互影响,主动调整和修正预设,平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为了上好每节课,都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往往超出了我们预设,这时就是对教师应对能力的一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破坏了教师在知识上与管理上的权威,进而引发学生不信服的心理,对以后教学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能力。
下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生成的效率。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
不可否认,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课本列举了颠黔文化和吴越文化,但我们广东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对贵州和江浙很熟悉,所以对这两种地域的文化没那么大的兴趣,教师不妨让学生欣赏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我们教师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重要依据。
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比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与理科班的学生情况就不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中就要根据文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第三有效开发资源。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文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多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7-0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
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
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
“新基础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但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了?
一、当预设性生成提前来时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前了解教材进度,超前知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抑制这种超前知识,而应客观地承认,正确地面对,并能以此作为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弹性地安排进度,灵活调换教学环节。
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具体如下:展示面积差别比较大的两张长方形画,:“这两幅画是我们班的小画家诗娴和雅萍同学画的,漂亮吗?如果涂上颜色就更漂亮了。
现在如果我们要用这两幅画进行一场涂色比赛,谁先涂满其中的一幅,谁就是冠军,你会选择哪一张呢?”学生的回答都能按我之前的预设进行。
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生活中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摸一摸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比一比,谁的更大,谁的更小?”谁料,我的话音刚落,班级的一名男孩脱口而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全班同学一听,有的就跟着说起来,有的一
脸迷茫,不知他说得是对是错,纷纷将目光转向我,就等老师来做评选。
一时语塞沉思后,我决定来个顺水推舟:“这位同学从哪儿获取知识的呢?其实知识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了。
”“物体表面的大小,谁能来举例呢?”让学生通过举例对男孩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与认识,并引入“什么是面积”的正式认识中。
这样,不但充分体现了该生意见的价值所在,表现出了师生对他的尊重,同时,又可极大地鼓舞全班学生当时的探索热情。
二、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
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我们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到地引导实现教学目标,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
例如,在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我的教学表现较为急躁。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两幅图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师:“你还能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这种封闭图形吗?”这时,学生都呆了,回答不出来。
看学生这样,我急了,预设的生成不能及时出现,干脆把正方形、圆形等图案一一展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缺乏预设的引导,只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再次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找出问题: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易于理解,而对于“封闭图形”学生对此知之少而浅。
因为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所以他们说不出“封闭图形”有哪些。
人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教学也是一样。
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并尝试在第二班级进行实践教学(屏幕上出示图形),师:现在我们来看屏幕上画的三个图形(在画正方形时故意留一个很小的开口),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长方形最大,三角形小些,正方形最大。
师:你们比较图形的大小,比的是什么部分呢?生:是比用线围起来的部分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给这个围起来的部分涂颜色。
我在电脑上给长方形、三角形分别填写充黄色和蓝色时都顺利完成了,而给“正方形”填充红争时却无法完成操作,将三个图形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都涂上红色了。
“哇!颜色跑出去了”、|“有漏洞”,学生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
我便故意自言自语道:“咦,这是怎么回事呢?细心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奥妙,纷纷揭示出谜底:这个“正方形”的一个角上“开了一个小口”、“有漏洞”、“没有完全闭合”。
这时,我撤消了刚才的填充颜色的操作,“真的是这个原因吗?”我找到开口部分用“铅笔”画线使之闭合,“现在再试试看。
”竖起拇指夸奖道:“你们的眼力真好,观察特别仔细,哪怕一个细小的开口也没能逃过你们的眼睛”,我看到学生的脸上也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时我追着问:“通过刚才的电脑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要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大小,“一个学生急着回答。
师:“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什么吗?”生:“图形中涂色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师:“说得好!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精密的设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
开探索与交流。
预设得到了很好的生成。
三、当精心的预设变为未生成的预设
新课程遇到的问题:同一教学设计,同一问题,面对不同的班级,或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都有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所以精心准备的预设有可能成为精彩的生成,也有可能成为多余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是我们希望的,但当它成为多余时,我们只能尊重学生,或一带而过,或删除。
否则只会画蛇添足,浪费时间。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认识后,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我课前颇费了一番脑子,我是这样设计(出示情境):装修房子,想选购一种地砖来铺地。
(课件展示房间平面图和1-4
号两种材质地砖的图片)呈现所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图形,想让学生选出面积最大的3号图形,但3号图形虽然价格一样,它的材质比其他几种要稍差一些,所以不能选。
再组织学生从1、2、4号中选出面积最大的。
从而让学生在1、2、4号图形中去判断,让学生自主地甄别比较,最后选出最满意的一块地砖。
可在实际上课时,学生的认识水平似乎大大超出我对他们的预料,在本环节想让学生通过学具去摆一摆,并思考:你觉得用哪种形状的学具来摆最方便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学具袋里有小圆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班级竟然有大部分人已经能观察出用正方形的学具去摆最方便。
当时我一愣,课前精心的预设变为未生成的预设,怎么办?干脆“忍痛割爱”,尊重学生的思维权,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
让学生直接介绍他们的想法。
其实,可以这么说,
没有一个教案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教学时,要学会保持冷静,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去重新设计。
因为我相信: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教无止境,心有多大,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