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效应文献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验证与验证方法

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验证与验证方法中医临证经验是多年来中医学者积累和总结出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
然而,由于中医临证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化特点,其科学性和可信度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真正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科学验证方法和研究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一、受试研究设计在研究中医临证经验时,设计一个合理的受试研究是必要的。
随机对照试验(RCT)是一种常见的受试研究设计,可以用于比较中医临证经验治疗效果与传统西医治疗方法或安慰剂的差异。
通过在临床实践中随机确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可以有效地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的效果。
二、临床数据库的分析临床数据库是珍贵的研究资源,可以用于验证中医临证经验。
通过分析大量患者的临床数据,可以发现中医临证经验对某些疾病或症状的治疗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数据库中的病例,比较中医临证经验治疗和传统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性。
三、生物统计学分析生物统计学分析是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科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样本量,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可靠性。
例如,可以使用适当的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或者使用生存分析方法来评估中医临证经验在长期治疗中的效果。
四、临床实践的质量评估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性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的质量评估来验证。
临床实践的质量评估可以包括专家评估、临床路径评估和质控指标评估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评估中医临证经验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度和临床实用性,从而验证其科学性。
五、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验证还需要得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
通过分析中医临证经验治疗机制和效应,可以从分子水平和机制角度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性。
例如,可以使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中医临证经验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从而更加客观地验证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性。
基于文献数据的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临床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编辑, 雅兰
基于文献数据 的中医药治疗慢 阻肺稳定期临床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孙 力 . 清河 徐
( 西 省 中 医药 研 究 院 文献 信 息研 究 所 , 西 西 安 9 0 0 ) 陕 陕 10 3 )
摘要 : 筛选 出近 1 O年 中 国 中 医 药期 刊 文献 数 据 库 有 关 中 医 药 治 疗该 病 稳 定期 的 2 5篇 相 关 文献 。 照该 所 提 供 的评 价 内容 对 文献 进 行 统 计 、 1 按 分析 。 期 了解 中 医 药治 疗 慢 性 阻 塞性 肺 病 稳 定 期 的 研 究现 状 , 以 为慢 性 阻塞 性 肺 病 稳 定 期 的 中 医 治疗 提 供 研 究 依 据 , 为今 后 建 立基 于 临床 文 也 献 数 据 独 立评 价 中 医 临床 效 应 的 方 法起 到 一 定 的 作 用 。 关 键 词 : 阻肺 稳 定 期 ; 医药 疗 法 ; 慢 中 临床 文献 ; 床 效应 ; 价 方法 临 评
出个性化 的服务模式。
2构 建 一 个 具 有 中 医特 色 信 息 共 享 空 间 的建 议
现在 , 图书馆的软件 、 硬件条件较过去都有较大 的提高 , 此时 , 图书馆
要提供 的不仅仅是馆藏资源 , 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馆藏资源为 学校 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相应地 , 图书馆服 务的中心亦转移到
( : 1一 3 ]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 间田 . 国家图书馆学刊 ,05( )7 20 ,3:一
l. O
[孙 瑾 . 4 ] 论高校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叨. 上海高校 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
20 。6 3)1 7 0 6 1( :— .
”慢阻肺”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归属 于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评价

·71·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评价湛杰莉 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400051摘 要:目的:评价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如何。
方法:慢性盆腔炎的病例在2018年7月-2020年5月的时间范围内选择,共计70例,将其按照红蓝球法完成分组,设定35例的红球患者为对照组,运用的是西药治疗,设定35例的蓝球患者为治疗组,运用的是温针灸治疗,组间最后对比的两项是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结果:两个组别予以比较的为治疗总有效率,其中命名为治疗组者,显著高于命名为对照组者,统计学差异为P<0.05;在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时,未见两个组有差异,即P>0.05。
结论:温针灸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不仅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在临床中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西药 温针灸所谓的慢性盆腔炎,它主要指的是细菌感染女性生殖道与邻近组织以后所导致的炎症反应,腰痛、小腹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以及坠胀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果不能在发病后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未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那么就很容易引起肠梗阻、腹膜炎、败血症等性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存在异位妊娠、不孕的可能[1]。
以往临床治疗本病主要用抗生素抗炎的方式,但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近年来,中医学的发展,使得温针灸等特色治疗手段已经逐渐运用于临床,其对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病例,共确定70例,详细的报道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病例的时间:2018年7月-2020年5月;类型:慢性盆腔炎;例数:70例;分组依据:红蓝球法。
全部的病例均可满足《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
35例的红球命名为对照组,年龄上限43岁,下限24岁,平均的年龄为(31.8±2.6)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5年,平均的病程为(3.4±1.5)年;35例的蓝球命名为治疗组,年龄上限44岁,下限25岁,平均的年龄为(31.9±2.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6年,平均的病程为(3.5±1.4)年。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与设计中医临床研究是对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
它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临床研究的常用方法与设计。
一、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药物疗效的最高水平证据,也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处理和对照比较的设计,旨在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施中和后续分析。
在前期准备阶段,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量计算、制定研究方案等。
在实施中阶段,研究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盲法管理,保证双方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
治疗组接受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或常规治疗。
随后进行中间与最终结果的评估和统计分析,在确保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二、追踪观察法追踪观察法是中医临床研究中获取长期疗效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对大规模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的疾病状况、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评估中医药治疗的长期效果。
追踪观察法的设计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明确、患者选取合理、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
在追踪观察法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观察指标,例如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再发率等。
同时,还需选择适当的观察时间点,比如治疗开始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
在数据收集方面,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医学档案等方式获取患者的信息。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是对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
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样本量,增加统计效能,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中医临床研究中,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常被用于评价中药的疗效、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系统综述的设计包括明确研究目的、制定搜索策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研究质量等步骤。
浅析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浅析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是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估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目的、方法和难点三个方面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进行浅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中医治疗的效果,包括疗效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
对于中医来说,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程度,帮助患者迅速康复。
在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临床症状评价。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因此评价中医疗效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比如患者是否出现减轻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睡眠和饮食等。
第二,生理指标评价。
中医治疗可以通过影响人体的生理指标来达到治疗效果。
比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等,从而影响血压、心率、血液指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而反映治疗的效果。
第三,疾病指标评价。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疾病指标的变化。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中医治疗的效果。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等。
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在实践中面临一些难点。
首先,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把握,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对同一种治疗方法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的因素,并辅以病因、病机等整体把握的原则。
其次,中医疗效的评估时间较长。
相比于西医药物的快速疗效,中医治疗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时,需要考虑治疗时间的长短以及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最后,中医药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疗效评价带来挑战。
中医药材有许多成分和丰富的药理活性,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因此,在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慢性病指的是病程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研究进展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一、临床实践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控,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能够缓解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二、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离不开研究的支持。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并为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研究主要涵盖中医药的药理作用、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等方面。
在药理作用的研究方面,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揭示了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以及其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氧化、抗炎和降血脂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在安全性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机构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对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相对于西医药,中医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整体效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
在临床疗效的研究方面,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主要依赖于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等。
这些研究结合了中医药特有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中医药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估与验证。
在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方面,中医药的疗效评估也涉及到与西医药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为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三、评估方法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需要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 临床疗效评估表:通过患者的自感觉和医生的观察,综合评估中医药治疗效果。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Meta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
然而,关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尚无系统性的评价。
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文献检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或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干预措施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可为其他治疗方法或安慰剂对照组。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文文献、非临床研究文献等。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估提取每篇文献的研究设计、样本量、干预措施、对照组情况、疗效指标等数据。
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
4. 统计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计算效应量及置信区间,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分析。
三、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XX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XX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
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纳入研究的样本总量为XXXX例,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XXXX例,对照组XXXX例。
各研究的质量评分较高,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3. 疗效分析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在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XX%-XX%,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小,说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具有一致性。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效应评价的有效途径

摘要:有效性评价是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先导化合物和质量标志物的重要前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生物学语言,将中药有效性科学地表达出来,进一步凸显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证候和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药有效性直接相关。
笔者以证候和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科学评价中药有效性的创新方法学体系——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它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代谢组学技术有机整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该策略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概述了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利用该方法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及开展相关方剂的有效性评价研究,着重阐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记物的发现。
一、引言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单靶点、单一药物的简单治疗模式难以解决多靶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又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靶点作用的中药在复杂疾病的治疗中较单靶点药物具有独特优势,中药的多靶点治疗及中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精准潜力等在解决多靶点复杂性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然而,中药有效性是中医治疗优势的根本体现,也是横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中医学的优势及其临床经验的价值难以被充分接受。
中药有效性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临床效应、效应机制及效应成分。
中药有效性在临床上是以方剂为用药形式针对证候表达的,只有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实现方证对应才能充分表达中药的临床疗效。
从单味中药研究获得的结论必将由于配伍其他药物而改变,同一中药在不同方剂配伍环境下,在体内将表达(吸收)不同的成分,从而实现配伍的药效取向。
因此,研究中药有效性必须从证候和方剂入手,在方证对应状态下阐释效应、效应机制及效应成分。
由此,通过整合代谢组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技术,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阐明效应、揭示效应机制及鉴定效应成分于一体的中药有效性研究的新策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即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并鉴定中医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以生物标记物为参数评价方剂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与方法是指在实施中医药临床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论,这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基础。
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者来说,掌握合适的研究设计与方法,既能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疗效,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
一、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1. 具有可比性:中医药临床研究通常需要与西医药研究进行比较,确保结果的可比性非常重要。
在设计研究时,应考虑到中西医药的差异性,并寻找适当的方式进行比较。
2. 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随机分组,可以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干扰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3. 双盲设计: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双盲设计可以减少主观干扰,并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双盲设计包括研究人员和受试者的双盲,即使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处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4. 大样本量:样本量的确定是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较大的样本量可以提高研究的统计学意义,并减少偶然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1. 临床观察法:临床观察法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资料收集,以了解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2.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中最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以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3. 组织学研究:组织学研究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学和生化学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评价中医药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效应。
该方法可以辅助临床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研究中医药治疗的普及程度和疗效,通过调查和统计等方法,了解中医药在人群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得评价关键词: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评价点击次数: 发表于:2008-12-03 00:00来源:中国临床试验与研究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得评价安红梅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摘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得复杂性要求有一个客观得评价过程,以确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得规范与质量,从而判断研究结果得科学性。
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各学科差异,同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得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现有得研究、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评价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得特点中药新药得临床研究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与特点就是分不开得,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发展过程,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迟滞不前,其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就是不高得。
虽然近年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得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发展,但涉及中医证侯疗效得客观评价方法没有全面建立,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组方得灵活性及其组方内在组分相互作用得复杂性以及因制剂工艺不同而发生得作用变化等,使中医药临床研究得复杂性增加。
加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要求相对稳定,其一个固定不变得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得病证。
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根据不同得兼证而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都增大了中药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评价得难度。
但临床疗效总归就是衡量新药得金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内容,其有效性得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就是否真实可靠,就是否确有疗效,其疗效得特色之处;产生此疗效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过程得各个方面就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此疗效评价得方法就是否科学合理,此试验对某一学科临床试验得规范与发展就是否起到借鉴作用等。
因而其研究与评价就是相互关联得,贯穿在新药临床研究得每一个步骤中。
2.临床试验设计前得综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选题来源一般就是经验方、医院中药制剂或长期得科学实验方。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董超;赵进喜【摘要】Clinical curatile effect is the core and key problem of clinical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ocusing on the improlement of indilidual symptoms, Clinical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takes symptom and syndrome change as the principal thing, that shows the olerall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ut the lack of objectile, comprehensile and scientific indicators and methods; The clinical efficacy elal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orresponding indexes, methods and systems in different diseases, but there are some disadlantages such as the completely use of modern medical indicators and methods, elidence-based medicine used for reference, the efficacy of the term and the results is fuzzy, and so on, the lack of a unified and generally accepted el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diseases, the lack of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tud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elaluation system of TCM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临床疗效问题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侧重于个体症状的改善,古代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症状、证候变化为主,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及辨证施治的特点,但缺乏客观、全面、科学的指标及方法. 当代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在不同疾病领域有相应的指标、方法、体系,但存在完全利用现代医学指标与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可重复性较差、疗效判定术语和结果模糊等弊端,缺乏相关疾病统一的、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也缺乏可比性,因此,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紧迫而必要.【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6(009)001【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进展【作者】董超;赵进喜【作者单位】100026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症状开始的,目前传承下来的许多中医病名都是由临床症状命名的,如咳嗽、头晕、心悸、水肿等.传统的中医学观念认为,改善或消除病人的不适症状,就是有效地治疗或治愈疾病.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及其诊疗模式在中国的普及,循证医学的深入人心,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如何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如何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得到科学的验证,成为中医学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临床疗效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医学手段和治疗措施作用于患者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独立或综合效应.疗效评价是对临床治疗效应所产生的效能和效力,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定性、定量和综合判断的过程.临床疗效问题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中医学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强调整体观的同时也注重个体化治疗,所以,一直以来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侧重于个体症状的改善,缺乏相关疾病统一的、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不同研究之间结果也缺乏可比性,这些都是中医学疗效一直无法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原因.所以,建立规范的、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得到现代医学认可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成为目前很多中医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李君[1]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相关研究发现,古代中医的疗效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治疗前后证候表现的对比进行评价;二是医生根据治疗前后的病机变化来判断疗效.相应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舌、脉、汗、血、大小便、呕吐物、分泌物等.两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坚持以患者的评价为核心,充分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这两种评价方法的紧密结合,可以减少单纯依靠医生或患者判断疗效导致的主观性误差,弥补了现代疗效评价方法的缺陷和不足,能够更客观、准确、公正地判断中医的临床疗效.赵琼等[2]认为,中医古籍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疗效评价"的概念,但在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中,以"愈、解、已、死、坏病、欲解"等能够体现疗效评价的词汇为线索,将古代中医的疗效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古代中医除外根据治疗前后证候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代谢物变化来判断疗效,还根据治疗的时间、疗程,运用阴阳五行、运气学说来判断疗效.在以患者的切身感受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同时,体现了"医患评价相结合"的整体观特点.而中医文献中常提到的"饮食渐进""小便利,大便通畅"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生存质量评价的内容.综上,古代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症状、证候变化为主,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及辨证施治的特点,但缺乏客观、全面、科学的指标及方法.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及方法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决定疗效评价的方法.梁茂新等[3]认为,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关键是评价指标.现代医学的不同疗效评价指标回答疗效的侧重点不同,量表适用于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病,中医的"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大致与量表的适用范围相同.他认为,课题研究不应以全面建立中医自己的疗效评价指标为目的,也不应以舍弃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指标为指向,应根据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合理取用各种疗效评价指标.在众多中医学者寻求建立完善、统一,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体系的今天,能够科学、客观地对待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的问题上,梁茂新等还指出,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用"证"来评价中医干预疗效的.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必须做到"因病制宜".如习惯性便秘,有寒热虚实不同论治,疗效评价指标应当以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所需时间、大便质地变化等作为指标,而不应把参与辨证的乏力、神疲气短等作为指标的侧重点.所以,应在确定有关原则的基础上,对适合以"证"评价中医疗效的疾病、疾病分期、疾病分型等作出规范.未来建立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应当是科学的,可以通用于评价中医干预因素的疗效和现代医学干预方法的效能,不仅可以评价中医药某一疗法为优,还可以判断中医药另一疗法为劣,这样才能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刘欢兴等[4]总结了中医界现有的疗效评价方法:(1)病证相结合的疗效评价方法及选择标准:包括以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相结合及中医的病和证相结合的两种模式;(2)系统评价的疗效评价方法及选择标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纳入的数据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才能保证结果合理;(3)证候的疗效评价方法及选择标准.如果从"治标"是改善症状体征,"治本"是消除病因、病理产物的角度看,该方法只适用于对疾病"标证"的疗效评价;(4)生存质量的疗效评价方法及选择标准: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方法能客观评价中医整体调理的疗效,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定能较好地体现这点,生存质量的评分表能提供反复使用的客观指标,便于长期监测,是未来中医临床及科研的有效方法;(5)主证起效时间的疗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时效角度反映中医疗效.通过总结认识到,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的,但疗效评价标准不能过于复杂,还是应当反复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治疗方法或方药进行评价.谢仁明[5]在观察中医药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进程的影响中,采用加权秩和比法(weighted rank-sumratio,WRSR)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和探讨,认为中医药干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客观指标有临床价值,加权秩和比法适用于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中医疗效综合评价.张永玲等[6]综述了四级标准法、循证医学法、量表法等中医证候临床评价方法.刘建平[7]认为,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西方国家的广泛认可.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WHO倡导循证的传统医学,目的是使广泛应用的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是发展潮流.程龙[8]认为,通过量表法来评价临床疗效,更适合体现以证候表现的软指标为主要证据的中医诊疗过程,但目前使用的量表大多是从国外直译的,缺乏中医特色,制定符合中医药特色的量表需要继续努力.此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进行的中医疗效评价,如国际上提出"四指标法"[9]即基于医生、护士等临床医护人员、患者主诉的主观性评价报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等客观性评价报告资料综合起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李毓秋等[10]提出的中医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方法,即用多个指标和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总体评价.郑瑞峰等[11]采用模糊综合疗效评价方法评价复方浆砌片石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李东涛等[12]用综合集成厅的方法探讨肝癌证候的量化评价.2.2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著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赖世隆教授曾指出: "一个具有较强科学价值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条件:一者,对于病的公认常规疗效评定标准;二者,构成证候的若干指标变化的评定标准;再者,生存质量的评定标准(通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医特点生存质量量表、疾病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13]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一些学者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哲等[14]借用了模糊数学理论、系统论来构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郭家娟等[15]提出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框架有三层四维:三层指的是目标层、维度层、指标层;四维是中医证候、西医疾病、生存质量、终点事件.要在原有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社会环境领域等基础上,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心血管疾病的各种真实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从形态学、病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对疾病的疗效进行微观化定量评价,构建完备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何庆勇等[16]认为,冠心病的中医药疗效评价要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疾病常规疗效评价、重要临床事件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等多维度进行.王阶等[17]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构成条目应包括疾病(总体)疗效、证候疗效、理化指标、重要临床事件、生存质量等,应建立多维综合的指标体系.王阶等[18]还认为,在该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许多指标是中西医可以共用的,如西雅图心绞痛量表、重要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率,但由于中医学以证候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特点,需要构建以证候要素为内容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王阶等通过研究建立的疗效评价体系与心绞痛周发作次数、生存质量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体现中医治疗目标与结果的相关性,由于该评价体系在临床操作复杂,王阶等还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3.1 中风病领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由王永炎、张伯礼院士主持的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致力于中医中风病证候的标准化研究,目前已经研制出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症证候诊断标准》为中医界其他疾病建立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奠定基础.郭新峰等[19]认为,关于中风的临床试验,注重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的较多,功能评价和生存质量评价的较少,而疗效评定指标不合理、证候相关的疗效评定标准相对缺乏都不利于合理判断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20].所以,他们采用横断面调查与前瞻性随访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中风病疗效评价的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综合各指标的灵敏度、信度、效度及优点后,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指标、西医疗效评定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在内的、科学系统的、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中风病结局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程海英[21]认为,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倾向性,影响疾病的病程及转归.将体质辨识的方法引入中风病诊疗中,对体质积分和中风病常用的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探索体质辨识在中风病疗效评价方面的意义,这不仅丰富了中风病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加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特点.王平平等[22]指出目前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中存在一些问题:(1)中风病诊断量表与疗效评价量表关系混淆;(2)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使用对象应细化.中风病病情有轻重之分,病位有深浅之分,神志障碍是区分中经络、中脏腑的主要标准,两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转归存在显著差异,在临床疗效评价的条目上也应各有所侧重,而目前中经络和中脏腑使用同一量表现象显然会影响疗效评定的结果;(3)中风病中医评价量表适用范围不明确等.3.2 冠心病领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王阶等[17]在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发现,目前该领域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种类多,但每一种的使用率均未超过40%,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所以,该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应在原有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生存质量、冠心病终点指标(心肌梗死、猝死)等,来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干预效果的有效性.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复杂性(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等)、中医治疗的复杂性(多靶点干预等)、证候的复杂性(多维多阶复杂系统等)决定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评价标准应是多维综合的指标体系,应从疾病(总体)疗效、证候疗效、理化指标、重要临床事件、生存质量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何庆勇等[16]认为,目前中医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大多照搬过去西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不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及优势.应当在中医证候疗效、对"病"的常规疗效、重要临床事件、生存质量4个维度的基础上,加强EBM理论的评价,引入综合评价的概念.李东涛等[23]在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及中医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医症状量化值为底层指标,证候总评价为顶层指标,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层次分析综合疗效评价的方法.并通过临床验证,结果显示在以证候为内容的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中,证候总评分是可以反映病情轻重的综合指标.3.3 糖尿病领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倪青[24]认为,建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当前糖尿病研究领域和中医学的发展很有必要,符合国际临床医学发展趋势,是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他们遵循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inclinical research,DME)的原则,按照WHO卫生研究方法学的要求,以糖尿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切入点,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调研工作,对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多层次地系统研究,制定出了用于证候诊断的糖尿病辨证标准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相关标准.赵进喜等[25]认为,糖尿病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是制约中医临床及科研的瓶颈.目前中医药行业学会、医政和药监管理部门的相关标准推广欠佳,除与中医学固有理论体系自身特点有关外,还与制定标准过于主观,缺少不同地域代表性专家广泛参与,未参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等因素相关.基于此,赵进喜教授提出了单向证候判定和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的思路,并初步形成糖尿病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草案.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本虚证和标实证:本虚证有气、血、阴、阳虚;标实证有结热证、湿热证、郁热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痰热证、风阳证、痰饮证、水湿证、湿浊证.糖尿病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疾病疗效、证候疗效、降糖疗效进行评价,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评价.张丽芬等[26]认为证候疗效是对适应证候的症状效应指标变化的综合评价,并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证候疗效评价进行研究,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平行对照等临床研究方法,对构成糖尿病肾病证候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观察,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疗效判定"进行3种防治方案的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发现中医辨证论治方案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证候安全、有效,在证候疗效评价方面优于氯沙坦.宋美铃等[27]也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治疗进行了证候疗效和肾功能疗效的评价.赵琼等[28]从现代期刊文献中的相关内容中分析发现,现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特点是:(1)完全利用西医指标与方法评价中医的疗效;(2)对古代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沿用;(3)借鉴循证医学对中医药的评价(如Meta分析);(4)生存质量测评的应用. 有中医学者在探索建立统一的、科学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过程中,对目前的疗效评价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赵晖等[29]认为,现阶段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疗效判定标准都存在一些问题,疗效判定术语和结果也具有模糊性.田元祥等[30]指出,疾病疗效评价指标应选取最新通用的国际标准;在疗效评价指标终点的选择上,应遵循公认、现今、可行原则;进行统计分析时,要遵守意向性分析原则.卢传坚[31]认为目前存在的难点是,中医学要求证候评价涵盖个体化特征(包括疾病的个体化及治疗手段的个体化),而中医干预手段的复杂化使得疗效评价难以建立统一的方案;中西医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广泛认可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客观基础薄弱.李君[1]认为,由于中西医学从思维方式到方法论、从基础理论到医疗实践的技术方法存在本质差异,所以,照搬和套用西方生物医学的评价方法及指标,是不能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更加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郭志忠等[32]指出,现行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搬西方的疗效评价方法及标准,存在诸多不足:(1)套用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疗效评价标准;(2)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差;(3)过于注重生物学指标,无视精神心理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些原因导致现行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不够全面客观,难以被中医界接受.目前,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方案,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采用该方法进行中医药疗效研究.郭志忠还认为,采用RCT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干预的特异性疗效,不能够充分反映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个体化特色.而主要以"证"的疗效进行评价的传统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对于指标的描述方面也较为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以中医临床问诊内容为主的中医量表作为疗效评价的工具,不够全面,必须加强中医四诊的内容,结合患者的体质、心理、生活等各方面因素.刘建平[7]认为,中医是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包括心理、行为、饮食及药物干预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对中医疗效的评价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的整合,经典的双盲安慰剂RCT是不适于全面、复杂干预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地关注药物的作用,尤其是与安慰剂比较的特异性疗效,在评价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综上可见,近年来,中医学者一直在不断努力,致力于建立科学性、认可度、可行性高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目前所形成的量表及方案尚不能达到满意,仍然需要继续探索,进行长期地临床验证,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等,这是青年中医学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断努力的方向.[1] 李君.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83-385.[2] 赵琼,闫卫红.关于古今中医疗效评价的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3,54(11):983-984.[3] 梁茂新,王雪峰.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 2006,8(1):31-35.[4] 刘欢兴,刘敏.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及选择标准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58-659.[5] 谢仁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中医疗效的加权秩和比(WRSR)综合评价[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6] 张永玲,王保和.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463-464.[7] 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2):212-215.[8] 程龙.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若干思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8):958-960.[9] Liu FB.Presumption of practicing clinical assessment scal inTCM[J].Chinese New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3, 3:17.[10] 李毓秋,刘福艳,王莹莹.试论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0):607-609.[11] 郑锐锋,李春生,郑崇友.应用模糊综合疗效评价法评价复方羌芪片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259-261.[12] 李东涛,凌昌全,朱德增,等.原发性肝癌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 (7):602-605.[13]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5.。
中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临床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医临床病历命名实体抽取.《计算机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9期.刘凯.周雪忠.于剑.张润顺.[6].中医临床术语研究现状与系统构建方法探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1期.董燕.朱玲.于彤.崔蒙.李海燕.[7].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辅助诊疗系统.《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2期.陈菊.严小英.裴敬.仲瑞雪.温川飙.[8].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特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9期.赵浩.王丹.[9].嵌入式临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中医临床知识服务研究.《中国数字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7期.李敬华.李宗友.王映辉.卜宪峥.于琦.于彤.王鹏.高宏杰.朱玲.董燕.王俊文.[10].实验诊断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中国病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8期.段学光.韩冉.韩福旺.金京南.寿好长.二、中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李海燕.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2].中医临床效应文献评价方法的研究.作者:朱晓博.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1(学位年度)[3].基于本体的中医文献诊疗信息的智能检索示范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王静.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4].中医临床数据汇交及技术平台构建方案研究.作者:周敏.中药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学位年度)[5].中医临床诊疗垂直搜索系统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庄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交通大学2009(学位年度)[6].中医临床经典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与运用.被引次数:2作者:魏德全.中医临床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学位年度)[7].肝癌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被引次数:6作者:于洋.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军医大学2009(学位年度)[8].主题模型及其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张小平.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交通大学2011(学位年度)[9].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施流程规范与管理平台构建研究.作者:刘洋.中药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学位年度)[10].复杂网络在中医临床知识发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赵君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交通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临床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aracteristicsofaU.S.ObstetricAcupunctureClinicPatientSample. ElizabethSolidayPatriceHapke《Explore:thejournalofscienceandhealing》,被SCI收录SCI.20142[2]TheeffectofTCMcharacteristictherapyonrehabilitationinpatientsw ithchronickidneydiseasebasedoninformationsharingsystem. JinJinXiaHaoYangFuYinLiYuPingZengXuShengLiuLaZhangYiFanWu2014[3]Profilingofphenolicconstituentsin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byc ombinationofultrahighpressureliquidchromatographywithlineariontrapOrb itrapmassspectrometry.Qiu,X.Zhang,J.Huang,Z.Zhu,D.Xu,W.《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4]Analyz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atte rnsandbiochemicalparametersinCKDpopulationbasedoninformationssharings ystem.Wu,YifanZhang,LaZeng,YupingLiu,Xushengmoreauthors2013[5]AmethodforminingtheempiricalformulabasedonApriorialgorithm. LiangXuWenxiaBiJianhuiHouFengYuanShouqiangChen2014[6]Theresearchfordigitalizationoffourgreatclassicalliteraturesoft 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forclinicuse.Dai,YunfengLao,YingrongXu,GuofengZhou,Yuanshenmoreauthors2013[7]THEEXTRACTIONOFTHETCMSYNDROMECLINICSYMPTOMSBASEDONATTRIBUTERED UCTION.WuJunyunQiuTaorongWuJiejieLiuPing 《Journalofinvestigativemedicine》,20148Suppl.1[8]Dooutcomesofacupunctureforbackpaindifferaccordingtovaryingsoci oculturalcontexts?theviewfromchina.Volinn,E.Yang,B.He,J.Sheng,X.Ying,J.Zuo,Y.《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135[9]Patientoutcomesat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achingclinic:apr ospectivedatacollectionproject.. MaiersMMcKenzieEEvansRMcKenzieM 《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089[10]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usageamongschizophreniapatients. HerngChingLinWeiChungVivianYangHsinChienLee 《Complementarytherapiesin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096四、中医临床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关于中医教学医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思考.由丽娜,20132013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学术年会[2]将PBL教学模式导入中医临床学科教学的探讨.何晓瑾,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3]浅谈中医临床专业开展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性.单进军,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4]传统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下的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与体会.常静玲.王爱琴.李雁.高颖,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发展论坛[5]亚健康中医临床干预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薛晓琳.王天芳.林殷,2013第六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年会[6]基于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指南病证结合质量评价方法学探索.宇文亚.韩学杰.王丽颖.史楠楠.谢雁鸣.吕爱平,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7]中医临床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探讨.陈江平,2011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8]专家共识法在中医临床指南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基于11种常见疾病.宇文亚.韩学杰.史楠楠.王丽颖.谢雁鸣.吕爱平,2010第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选择思路与方法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 Vol.36, No.5•2807 ••思路与方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选择思路与方法管慧\戴国华2,宋超、高武霖2r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摘要:针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应用现状,指出当前替代指标应用存在的问题,阐明替代指标的选择思路应该基于中医临床真实世界的终点事件和疾病复杂的病理机制,结合中医药“整体调节”和“复杂干预”的特点,综合考虑替代指标的客观性、敏感性、经济性以及易获取性。
采用文献调査法构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集;开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与终点指标数据库;运用L o g/w/c回归模型优选替代指标,相关性强的替代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替代指标集,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选择提供方法学参考。
关键词:替代指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文献调查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C m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B(N o.8177404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〇.2019Y F C1710400,N〇.2019Y F C1710401)Thought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lternative indicators forefficacy evaluation of TCM clinicGUAN Hui1,DAI Guo-hua2,SONG Chao1,GAO Wu-lin2('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 China; :Affiliated Hospital of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inan 250011. China )A b s t r a c 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in TCM clinic, and points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he selection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should be based onthe real-world outc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 complex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the disease, comb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all adjustment’and ‘complex intervention’of TCM,and consider of theobjectivity, sensitivity, economy, economics, and easy accessibility. In this article, the literature survey method is used to collectalternative indicators; th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and outcomeindicators; the C o x and L o g 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re applied to select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hen the relevant alternativeindicators are integrated into a substitute indicator aggregat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selection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in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CM.K e y W O rd si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CM clinic; Efficacy evaluation: Ideas and methods; Literature survey method;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C o x regression model: L ogistic regression modelFunding: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774047),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o.2019YFC1710400, No.2019YFC1710401)随着循证医学的应用,中医临床疗效的终点评 价越来越多。
一种适合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

一种适合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CPOE模式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范军铭(450004)摘要:本文分析当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医辨证论治、证候、中医治疗慢性病、中西医结合等疗效评价以及伦理限制等条件下往往不适合RCT,提出了以足够样本量的队列研究(C)为基础,以倾向评分法(P)为条件,以结局指标(O)为金标准,充分把握暴露因素(E)水平划分的四要素综合构建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CPOE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CPOE模式疗效评价队列研究倾向评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是中医界多年来一直在寻求的答案[1]。
在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无疑是最理想的金标准。
但是,中西医有很多不同之处,传统的RCT在评价中医疗效时不一定合适[2]。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在方法学上有待创新,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是目前更紧急的任务[3]。
本文将讨论中医临床研究中哪些情况不适合RCT,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医疗效评价常常不适合RCT1.辨证论治不适合用RCT。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临床上治疗时很难用一种方法、或一个处方、或一种药自始至终治疗病人,大部分时候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即使中成药使用也只能针对某一种证候来使用,用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所以,中医治病往往是一个方案,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方和某个药。
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低效应、见效慢、整体调节等特点,这与RCT试验要求的治疗措施固定、评价指标效应强的条件格格不入。
所以,采用RCT试验评价中药,如果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则中药疗效往往不理想,如果疗效理想很多时候则很难想象是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了。
有人研究表明[4-5],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循证医学价值普遍较低。
大家虽然越来越趋向于RCT,但存在问题不少。
部分研究未进行组间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多中心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样本含量相差较大;79.96%的RCT未对其随机的具体方法进行描述,使得其是否正确地使用了随机方法存在疑问;描述随机隐藏的很少;采用盲法的比例还比较低,各时间段均低于10%;在样本含量方面,对样本含量进行估计的文献很少,这样会造成样本含量过少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或样本含量过大而浪费资源且精度下降。
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疗效评价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中药物的疗效评价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学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为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其疗效评价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药物疗效评价的核心观念是“攻邪、调整阴阳”,并通过平喘、降血压等方法来实现疾病的治疗。
然而,中药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疗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现代化学、生物学、药物学等技术手段,对中药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明确其药理作用和疗效评价的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疗效评价的指标和评分体系,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再次,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并应用众多的实验模型和临床试验方法,以验证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常见的中药物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试验等方式,评估中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常见的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凋亡实验、酶活性测定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初步了解中药物的生物学效应。
而动物试验主要是通过对小鼠、大鼠等动物进行给药实验,观察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这些实验研究为中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临床研究则是通过临床试验、临床观察等方式,评估中药物对于特定疾病的疗效。
临床试验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开放试验等方式,对参与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科学设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而临床观察则是通过对一定范围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中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理学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理学与药效评价尊敬的读者:本文将为您介绍中药行业中的中药药理学与药效评价。
在文章中,将详细解析中药的药理学原理以及有效评价方法,旨在增进对中药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功效及其产生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着重关注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效、毒性以及相互作用。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药效是药物对整个机体的调节作用。
而现代中药药理学则更注重药物与靶标、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方法:包括体外溶血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实验等,用于评估中草药的药效和毒性。
2. 动物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和药效评价的重要手段。
其中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等动物模型。
3. 临床试验方法:通过临床试验可以评估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药效评价的指标中药药效评价是对中草药药物效果进行客观和定量评价的过程,可从多个层面进行考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药效评价指标:1. 水平比较试验:将中药与常规药物进行比较,评估其疗效的优劣。
2. 动物模型评价: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中药的疗效,如心肌梗死模型、抑癌活性实验等。
3. 细胞培养评价:通过细胞培养实验评估中药的药效。
4. 临床试验评价: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1. 物质基础研究:通过新方法和新技术,揭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2. 中药效应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借助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深入探索中药药效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3. 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前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中药药理学的进展将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指的是对中医理论和中医诊疗方法进行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价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医临床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提高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水平。
中医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观察、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回顾性研究等方法,通过严格的科学设计和统计分析,评价中医疗效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比较,可以得出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临床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药临床研究:中药是中医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对不同中药方剂的应用和效果评价,可以进一步验证中药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中药临床研究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等。
2. 针灸临床研究:针灸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通过对针灸治疗的应用和效果评价,可以进一步验证针灸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针灸临床研究主要包括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的效应机制和针灸的安全性评价等。
3. 中医诊疗规范研究:中医诊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通过对中医诊疗规范的研究和评价,可以提高中医的临床实用性和规范性,确保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临床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医临床研究需要在严格科学的前提下,尊重中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水平。
总之,中医临床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价,可以提高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水平。
中医临床研究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尊重中医学的特点,通过严格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确保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效应文献评价方法的研究
摘要: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
中医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中医临床文献的系统分析是中医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临床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和定性分析,以期全面了解中医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以求全面、准确地掌握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医政管理及进一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医临床效应;中医文献研究
一、研究的可行性
首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且各评价方法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因此本研究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做后盾。
其次,目前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已经建设了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由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等4个主体数据库组成,并包括1个中医临床数据平台(临床疾病应用平台、诊疗规范平台、临床知识平台、多功能数据检索与数据查询平台、网络链接数据查询平台)。
因此本研究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可以方便利用。
1.基于文献评价中医临床效应研究进展 2.文献质量评价针对于一篇中医临床文献,我们可以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两方面来评价其质量,一是常用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进行评价,例如它来自于哪个期刊,期刊影响因子为多少,是否属于核心期刊,文献被引次数多少,下载次数多少,等等。
二是基于文献内中国中医科学院二00八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容进行质量评价,例如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采用生存质量量表来评价治疗效果,等等。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评价文献,其实所采用评价指标的最终评定也是跟文献内容有关,例如文献被引次数的多少,其实本身就代表着读者对其内容的认可度。
二、中医临床效应评价研究
从国内中医研究进展来看,中医临床效应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医临床试验设计方案评价、中医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医临床文献数据评价、中医期刊评价等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目前很多学者也己经针对于中医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中医临床疗效、中医临床安全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评价研究工作。
但是可以看到,上述三种评价对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完全进行独
立评价。
本人查询了CNKI与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评价类的文献,粗略统计了下,CNKI 有关于临床疗效评价的文献大概可以占到总的中医评价类文献的37.1%,维普为 37.9%。
而针对于中医安全性评价与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方面的评价文献则相对比较少。
可以看出,目前中医临床效应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因为无论是临床试验设计方案评价还是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这是根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中医临床效应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充分总结借鉴目前国内外关于期刊评价、中医临床文献数据评价、中医临床试验设计方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和中医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基础上,根据自身在中医临床文献方面研究的经验总结与临床医生反馈,分别研究了中医期刊评价方法、中医临床文献数据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中医临床试验设计方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和中医临床安全性评价等方法,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研究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当然,各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三、中医期刊评价
期刊评价是评价中医临床效应的基础,起到参考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医类期刊评价方法,通过对现行期刊评价体系调研,分析各体系采用指标的优缺点,结合中医药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建立自己的中医药期刊评价标准。
1.国内外期刊评价研究理论基础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源于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理论、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及老化规律。
尤金·加菲尔德于20世纪中期创立了具有非常广泛影响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并且于1962年正式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即SCJ), 1973年又创立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的理论体系。
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三个指标: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当年被引指数。
2.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现状从1973年开始,核心期刊的概念一步步被引入到国内,并伴随着中国期刊杂志的迅猛增长逐步被用于国内的期刊评价研究。
同时并注入了自己的研究方式和方法,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研发模式亦由个人研发转为集体研发。
现今,期刊评价己经被广泛用于科研工作的评价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