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两种分组模式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中两种分组模式的探讨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因选题指导课的两种模式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分组模式。第一种,先选题再分小组;第二种,先分组再选题。两种模式各有不同优劣之处。合理的小组,既不是仅凭伙伴关系形成的,也不能由教师自主分组形成,而是需要学生参与,教师协作形成。

关键字:综合实践;分组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23-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

学习。在教学中,分组活动发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阶段。由此产生了两种分组模式:第一种,先选题再分小组;第二种,先分小组再选题。这两种分组模式实际是和两种不同模式的选题指导课结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这两种分组模式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两种分组模式的界定

1.模式一:先选题再分组

综合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就是选题。教师一般都通过开设选题指导课来实施。选题指导课的模式之一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生成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分解,产生不同的研究课题。然后指导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制定、完善研究方案并进行实践活

动。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分组模式就是:先选题再分小组。

2.模式二:先分小组再选题

选题指导课的另外一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顺序分为(1)分组活动(2)提出问题(3)形成课题(4)挖掘研究价值(5)价值认同。教师在每一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①

这种选题指导课的模式确定分组第二种模式:先分小组再选题。

二、两种分组模式的优劣比较

下面从教学实例来分析两种模式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模式一的教学实例:《广告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后确定了如下几个子课题:(1)广告的历史和发展(2)广告的作用与影响(3)广告的种类与特点(4)小广告的危害与治理(5)我学习了解广告法(6)广告的设计。

先有研究课题,然后分组。教师请学生根据兴趣成立不同研究小组。结果子课题(5)只有两个学生选择,显得冷冷清清,而子课题(6)却有十几个学生选择,场面热闹非凡,其他子课题各有4-7名学生参与。

从此例看,模式一最大的优点是:尊重学生意愿,激发学生兴趣,为民主地学习创造了条件。

2.模式二的教学实例:《近视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先将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各小组讨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并记录在表格中。各小组最后形成以下六个子课题:(1)吃什么能更好的保护眼睛(2)怎样预防近视(3)

如何选择、佩戴眼镜(4)近视给生活带来的烦恼(5)哪些不良的习惯容易导致近视(6)近视换高分,值吗?最后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课题,进行价值认同。

从此例看,先分小组组成不同的学习团队再学习,可以使学生从选题之初就开展公平竞赛、进行合理比较,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就突显出来。这种关系贯彻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激励各小组勇于进取,共同进步。小组内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小组之间又是公平竞赛关系。这是第二种模式的突出优点。

三、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从两个实例分析看,综合实践活动要顺利实施,合理的分组非常重要。

1.合理的小组规模

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者aronson认为合作学习小组可由3至7人构成,最为理想小组人数是5至6个。johnson等人则认为2至4人的小组最合适。国内专家普遍接受合作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②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多大比较适宜呢?

首先,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需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确定主题、设计方案;二、收集整理资料、阶段交流;三、形成、展示成果,活动评价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以6人左右组成一个小组为宜。既可以做到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可以群策群力;既可以促进交流,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从教师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小组管理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研究者karl.smith提出当班型偏大时分组应当使组数最少化,因为小组数量越多越容易失控。②实践发现,一个班分组不超过6个是比较适宜的。

2.常见小组结构

常见的分组方法有二:

第一,同伴关系分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③

第二,教师自主分组。模式二常用此方法。具体的做法有:(1)按班级座位的地域画界分组。大致分成六块地界。地界内的同学就组成相应的小组。(2)按照名单随机分组。按照性别异质随机搭配形成小组。

3.合理的小组结构

异质性是合理的小组结构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受到普遍认同的是johnson提出按学业成绩划分的4人组,即每个小组包括2名中等生、1名优等生和一名差生。②综合实践活动中以此来划分,却不太合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广,所以分组要充分考虑引起学生个体差异的性别、年龄、兴趣、兴趣、家庭背景、智力、语言性能、性格特征以及有关学习观念、风格、策略等不可控因素。

4.协助分组

模式一,关于分组不均的问题。教师可在分组前就明确每组的建议人数、最少人数和最大人数。低于最少人数的课题不予立项。规定小组最大人数,也有利于学生之间自我优化组合。

模式二,关于小组结构合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协作参与。分组时,更要关注学生,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四、两种分组模式的补充思考

第一,分组模式一和二的选择,是一个分组时机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选题指导课阶段的分组效果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第二,对分组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让教师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分组,对综合实验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性。

第三,分组之后需加强管理。各组要选出组长。教师要培养组长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安排,支持组长的工作。

第四,小组合作需实行周期化管理。根据不同活动主题或内容,学生重新形成新的团队。组内某些角色进行互换或轮换,体现分享领导的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而且也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亚.选题指导课的教学结构及案例评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