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其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意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从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在语言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优美的诗歌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抒情、典雅、优美。

通过对偶的运用,使得整个诗篇在音韵上更为和谐,达到了意境的传达。

比如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运用了对偶手法,通过将“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两句呼应,使得整个诗篇在语言上显得平和和谐。

在意象塑造上,《春江花月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诗中描绘了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等自然景观,并通过对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永恒,以及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比如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水波不光绕梁栏,月照花林”运用了对景物的描绘,使得整个诗篇在意象上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感伤。

诗中诗人以春江、明月、花林等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诗中“荷花妖艳半遮面,草色新翻濑少年”表现了诗人对春江上开满的荷花的妖艳和新生芽翠的情感,以及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沉醉和向往。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春江花月夜》是一幅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以其婉约雅致的画面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而闻名。

这幅诗画双绝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探微上达到了独特的境界。

本文将就《春江花月夜》这幅古代文学巅峰之作进行一番探讨,以探索其中的情景交融艺术之美。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极富诗意和意境的画面,作者利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段,将春江、花、月、夜融入到一幅极为细腻和生动的画面中。

在这幅画面中,春江波光潋滟,花儿争艳,月色清幽,夜空明净,情景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些情景的交融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内在的融合和统一,这种情景交融正是《春江花月夜》所展现出的艺术手法之一。

从自然景色上看,《春江花月夜》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来描绘情景交融之美。

春江的波光潋滟,花儿的娇艳绽放,月色的清幽明艳,夜空的幽深明亮,这些自然景色在诗中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呈现出了一幅极为生动和真实的自然景色画面。

作者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将这些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其中的美好与奇妙。

这种自然景色的交融使得整幅《春江花月夜》画面更加生动鲜明,充满了灵气和活力。

从情感氛围上看,《春江花月夜》运用了细腻的情感描写来表达情景交融之美。

诗中所描绘的春江、花、月、夜并不仅仅是孤立的自然景色,而是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的。

作者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构成了一幅极具情感色彩的画面。

在这样一种情感氛围中,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整个《春江花月夜》呈现出了一种充满了温暖和情感的氛围。

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整幅《春江花月夜》充满了诗意和温情,让人感到心灵深处的触动。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一张若虚因《春江花月夜》一诗而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此诗的地位,从明代嘉靖年间被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以来,它那晶莹剔透、温润华美的光泽让众多的读者和诗评家爱不释手,对此诗进行解读和赏析的文章多如牛毛。

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类型或角度:一是清代以前的,对此诗的断语式的评论,从用韵、结构、情景关系等。

如清人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说:“此篇是逐解转韵法。

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

”二是闻一多先生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指出了张若虚的功绩和《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发展中的地位,“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对诗的主题内容,他提到“。

更妇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先生首次指明了此诗的“宇宙意识”,是很有创造性的。

三是从意象的解析出发,认为“‘月’是连缀全篇的结构线索,‘月出、月升、月斜、月落’为序,是‘景――理――情’转承过渡的枢纽”;‘月’是形成该诗意境之美的中心意象;‘月’ 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隐喻与象征。

”四是单就某一个角度切入去对此诗进行读解,如“生命意识”、“意象的组合”、“意境营造”、“时空意蕴”“大我与小我”(“大我”在苦苦追寻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小我”在深深体悟游子思妇别情离绪的痛苦。

一大一小――宏观与微观)。

论者对以下几方面形成了共识,一是此诗的地位;二是以月为线索,通过一系意象来构筑意境;三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春江花月夜》教学总结和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总结和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总结和反思-《春江花月夜》教学总结和反思一、注重文章的整体性,从整体上俯察理解全文。

《春江花月夜》教学多次,本次教学更注重了文章的整体性。

1、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的整体性理解注重学生的阅读初感。

首先给出问题,本文是一首较长的诗,充分阅读本诗,给本诗划分结构,并说出自己划分的内容或顺序依据?在问题引领之下,让学生的讨论、互动,然后教师指导。

开始写自然环境没有问题,接着写自然环境引发的思考也没有问题。

后面部分就有较大的问题了。

结构的整体性理解在阅读初感下把思维深化。

首先提出问题,下面部分,老师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你同意吗?老师的理由是它写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故事,既然是一个故事,当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

学生质疑,一生认为,写男人即扁舟子想象女人(思妇),以及对想象中的女人的具体刻画可以作为一层;下面继续写扁舟子可以作为一个层次。

另一生认为,这两个层次中间的几句可以分别划为写某一个人,都讲得通。

2、整体内容的归纳。

结合课后的品读与探讨题2,整体上对内容进行归纳。

具体分析:春江花月夜之景:五联。

人生感悟:三联。

游子现实:两联。

想象思妇:四联。

游子现实:四联。

围绕“月”具体归纳:自然之月;人生之月;游子、思妇之月;游子之月。

3、加强文章的诵读(做得不是很到位)。

二、理解文章的细节,从细致上理解诗歌文体特征1、写景的理解。

(1)景的概括:(2)意境的归纳:(3)写法的理解:(4)本段对后文的作用:2、人生感悟的理解:细致的分解式理解做得很好。

3、诗歌中想象,从对方着笔写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以景作结”写法的鉴赏。

5、相同类型题目的布置。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张若虚,初唐诗人,以诗文创作显名于京师文坛,与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仅存诗两首其一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沿用陈隋乐府的旧题,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以其真挚动人的离愁别绪及富有人生哲理的感叹,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由春天、江流、花林、明月和夜晚就构成了一幅浓淡相生的水墨画,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

诗人挥笔即成诗,这是他笔下的宁静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孤身一人,伫立于江畔,眺望着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他不禁高歌吟咏。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他又似踏入仙境,若隐若现,虚幻飘渺,面对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发出生命的感叹与思索。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远在他乡的情妇,或许此时也在深思着他,这让飘零无归的他激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年华似水,诗人将人世间的种种体验融入于对浩瀚间天地宇宙的体悟。

[1]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禹锡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仿佛此情此景已经和诗人密不可分了,已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不分之境界,或许已经超越了时空,他不禁仰天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感叹。

整首诗以“哀而不悲,哀而不伤”为感情基调,是基于初唐诗人的共情而对宇宙及生命的独特思索,可这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美,文学史上的美,艺术史上的美。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五景物被作者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画一般的诗意,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别具一格的美,这是对景物的独特描写,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与真切体验,诗情、画意、哲理共生共存,融为一体,由此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幻缥缈的诗境。

一、诗情1、独特的风景美感当我们在观看或者阅览一幅“作品”时,我们都会被作品独特的创造美感所吸引,陶醉于幽美独特的意境之美,被生动形象的景物吸引。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文章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该篇诗创作于北宋大文学家张若虚,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

全诗共八十四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

首先,诗人描绘了春夜的美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篇,就展示了春江的磅礴壮阔之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江边的花草,以及月色的美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切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

他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呈现了瑰丽的山水画卷。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描写,巧妙地将春江的气势与大海相媲美,突显了春江的壮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江比作奔腾的马群,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而对花草和月色的描写,则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优美动人。

《春江花月夜》其中一大特点是诗人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诗中,诗人以高度的情感投入,表达了对江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痴迷。

他通过诗歌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作。

此外,《春江花月夜》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通过对春江和月夜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在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正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描述,生命如潮水般起伏,人生如明月般变化无常。

这种哲理的蕴含,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品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脆弱。

古代诗词春江花月夜的写景与意境

古代诗词春江花月夜的写景与意境

古代诗词春江花月夜的写景与意境古代诗词《春江花月夜》的写景与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在南宋时期创作的诗词《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词通过对春江、明月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写景技巧和深远的意境。

首先,诗词取景于春江和明月,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的写作常见主题。

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景象,形容了海上明月与潮水相互映衬的美景。

诗人运用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表达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其次,诗词通过对江流、月光、花林等元素的描绘,创造了一种幽美而神秘的意境。

作者运用“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的表达方式,将江流与花林、月光相融合,使得诗词中的自然景物互相映衬、交相辉映。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那种江流荡漾和月光温柔的美好氛围。

第三,诗词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

诗人运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的表现方式,诗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给人一种超脱尘俗、恍若仙境的感受。

此外,诗中还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问题,表达了对于时间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之感,给人以深思。

最后,诗词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作为总结,给人以思索人生的力量与意境。

这句诗句简练有力,给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感觉。

它表达了人生虽然短暂,但每一代人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与境遇,而江月却在岁月的更迭中依然如故,给人以对于岁月变迁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古代诗词《春江花月夜》通过精妙的写景和深远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世界。

在赏析这首诗词时,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永恒,也可以思忖自己的人生与时间的流转。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导语:《春江花月夜》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江花月夜》诗词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了解此诗。

篇一:《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呼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篇抒情长诗,以描述江南春景中的花、月、夜等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意境。

这首诗曾经在古代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意境表达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一、意境表达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温婉、恬静的意境。

首先,文章以江南春天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花开的景象。

诗中提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花开与江水、明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而柔和的景色。

其次,诗人将月光映照在江面上的景象与花香交织,形成了一幅细腻而宁静的画面。

最后,诗人以层层叠叠的画面展示了春夜的静谧与宁静,将人们带入一个超脱尘嚣的美好世界。

此外,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意境还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诗人也通过诗中的几位虚构人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们在赏花赏月的同时,对无常和人生的反思。

这种意境的表达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间之美的珍视。

二、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景物描绘的真实性、情感抒发的直接性以及意象塑造的巧妙性。

首先,春江花月夜以其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诗人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如花、江水和明月,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夜的美景之中。

这种真实性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美景的存在,更使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其次,春江花月夜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诗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描写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人直接抒发出自己对春夜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共鸣,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春江花月夜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塑造,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立体和深刻。

诗人通过描绘花、月、夜等意象,使读者对江南春景的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加细腻的感悟。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读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读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由北宋文学家张若虚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下面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全面解读。

第一部分:诗歌背景《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以花、月、夜色为主要元素,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远思考。

第二部分:整体结构《春江花月夜》共四十二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式。

每一句都十分精炼,表达了作者对春江夜景的独到感受。

第三部分:意境描写诗中通过花、月、江、夜四个元素,展现了春江夜景的壮丽和宁静。

诗歌的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立即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浩渺的夜晚。

接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进一步强调了江水与明月相映的景象。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与对偶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壮丽画面。

第四部分:人生思考在描绘春江夜景的同时,作者还融入了对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江流宛如人去国,恰似江南忆故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

诗的结尾几句“余亦能乘醉舞,有人邀我须乘船”则表达了作者对享受生活、把握机会的态度。

整首诗凝练而深刻地展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美好,引人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部分:诗歌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整篇诗歌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诗歌中的意象描写生动而质朴,让人仿佛身临夜晚的江边,感受到了作者所描述的美的力量。

结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洞察和深厚思考。

这首诗歌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通过对春江夜景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美的追求。

阅读这首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发和力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意象积累——捣衣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 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 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之苦的?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 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 徘徊,不忍离去。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 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 ,是由虚变实。
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 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 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分节赏析诗歌(一)】
1.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 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思考: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李泽厚(《美的历程》)
意象积累——白云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明)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赏析:逐句分析《春江花月夜》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描述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描述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描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作者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作者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作者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闻·观116《春江花月夜》由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是张若虚存世的两首诗作之一,诗歌体现出的意境之美深受广大文人学士喜爱,并广为传诵。

后经过郑觐文和柳尧章先生的音乐改编,形成了同名民族音乐作品,实现了诗歌作品与乐器的完美融合。

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营造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是现如今我国古典名曲之一。

一、乐曲的内容与形式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均体现出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在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呈现出了美好的意境,古典乐曲改编后继承了这种意境,同时呈现出了“和”的精神,达到了诗歌与乐曲紧密衔接、相互融通的新意境。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民族文化和诗歌创作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古典名曲。

《春江花月夜》的乐曲结构将其文化内涵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出来,同时运用了曲牌连缀体式作为结构基础。

《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散、慢、快、散的结构方法,是沿用唐大曲的结构原则。

在创作的过程中,郑觐文和柳尧章先生还进行了乐段前的小标题注释,使其整体的结构特征更加鲜明。

这种小标题的运用,是对传统音乐创作风格的继承,同时也为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

实质上,这种小标题并未体现出实际意义,但却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使其乐曲更具有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这部古典名曲,其标题的引用经历了慎重的思考,包括《浔阳夜月》《秋江月》等,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这个最能概括作品内容的标题。

作品之中,月照全篇,并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乐器的使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将乐器的音色凸显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应用,为文学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展现拓展了丰富的空间,最终将两者完美融合,呈现出了优质的古典乐曲作品。

在第一段的江楼钟鼓中,主题的奏出由乐队共同完成,十分婉转、优美和平静,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谈谈《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的超越

谈谈《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的超越

谈谈《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的超越作者:彭根来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4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篇中,这首诗发出自己最明亮最独特的光芒。

如果说从齐梁以来浮艳奢靡的文风至初唐的一些宫廷诗人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的话,那么张若虚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所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彻底地洗尽了此前诗歌在形式上的铅华,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有力地增进了诗歌对人生,特别是对大自然、宇宙世界以及人的内在情感世界的深切关注,表现了强烈的生命超越的信念和人生忧患意识,在诗歌意境的开拓和提升上,不仅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后来或前此的诗歌也很少有能与之匹配的。

这首诗在意境的超越上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诗意境界的创造和对自然美境界的把握两个方面,以此显现出作者超凡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首先是对人生诗意境界的创造。

在诗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暗示的手法将人生的境界投放到浩淼无垠的宇宙世界的大背景中,以月光为媒介统摄其中的诸多意象,折射人生的短暂和渺小,从而有意将人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里,将人回归永恒的自然,达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展示其永恒的价值,也为人生的归宿塑造了一幅纯净而优雅的美丽图景。

在自然的澄澈之境,呈现人生的宝贵和生命存在的尊严,将生命存在的意义返照在自然的江海和芳甸花林之中,让这些自然的景致摄入通灵的神韵和高雅的气质,焕发出人性中永恒的光辉,将自然人格化和人性化。

在人与自然比肩而立的气概中,贯注人月相依的情思和人月相期的禅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人先于月的存在,还是月先于人的存在?在对自然奥妙的玄想中,将人生的境界提升到更加自由的境地,从而忘却人世间一切的烦忧和苦难。

在接下来的对现实的描写中,作者却倾注了无限的对离愁苦恨的描写,不管是写“青枫浦上不胜愁”,还是写“可怜楼上月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想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等等,满腔的苦忧,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包含了对悲剧人生图景的摹写,对现实矛盾冲突的刻画和对命运抗争失败的怜悯与同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超出了单纯写景的局限,赋予传统题材以新意,融诗、情、哲于一体。

全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美景时,引发对天际与自然、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传两首诗的张若虚,因此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张若虚脱出窠臼,突破了乐府旧题只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将人世间春、江、花、月、夜五种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现了江南春夜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音韵美张若虚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个健康、繁荣、向上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蓬勃、浪漫的性格,作为才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体制上表现出自由创新的特色。

全诗三十六句,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各章节采用了逐章转韵法,每章节换韵,共换了九次。

先是平声庚韵起首,依次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开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仄声遇韵。

整首诗平仄交错、高低相间,达到了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的效果,形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如诗中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回旋运用平声韵,抒发了男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达到了气韵悠长的效果。

同时全诗句子采用民歌风调,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如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问答体手法。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错韵法,读起来优美动听。

这种艺术构思使得全诗弥漫着音乐情味:节奏鲜明、旋律悠扬、音韵回转,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并且章节间的韵律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错变换,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又不断变化的心境。

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

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

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作者:————————————————————————————————日期: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论文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王世发《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

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

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课作一下简评。

一,朗读引起了重视。

朗读是两节课最大的亮点。

第一,注意了给学生读的时间。

两节都给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学生通读了三至四遍。

课堂上能大胆地给时间让学生读,很难得。

第二,注意了读的指导。

如程丽华老师朗读指导时,教学生古韵十三辙知识,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有好处,韵脚和响亮的程度,学生基本是懂的。

十三辙学生基本不懂,但以后学生上了大学,学到音韵学就会有印象,学生会想起程老师教《春江花月夜》时讲过的。

第三,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

如第一节课就有齐读、男女分读、男女分层次读、教师范读等。

第四,展示了读的效果。

尤其是第一节男女生分读,读得深情,读得陶醉,读得能再现诗的情景。

二,教学思路清晰。

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景、情、理的结合,描绘了春江月夜美景,提示了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抒发了思妇游子相思之情。

第一节设计分层教学环节,颇有特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张扬学生学习个性。

三,注重语言品析。

语言品析和鉴赏是两节课的另一个亮点。

程丽华老师教学有一个主环节是品析语言:“选一句你喜欢的与下列意象相关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这句诗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

”学生品析非常细腻。

张正平老师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教版教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教版教材却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认为是用“望”好,还是用“只”好?说说理由。

《春江花月夜》:月色下的永恒时空

《春江花月夜》:月色下的永恒时空

《春江花月夜》:月色下的永恒时空平心而论,在乐府诗体中,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本身就表现出前代艺术家的一种艺术的独特眼光。

试想,春、江、花、月、夜,五个景物意象几乎囊括了大自然的各种要素:明媚的春光、繁茂的春花、浩荡的江流、皎洁的月光、朦胧的夜色,营造出的是如画如诗的自然风光,那永恒的江流,永恒的月色,几乎可以说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浓缩在一幅色彩鲜明的艺术画图中。

与这些在《春江花月夜》之后同样是写月色的名作相比,《春江花月夜》在构思上也要显得更为严密而精巧。

其一,与那些作品多为片断的或者静态的画面不同,它择取的是一个夜晚月亮的初升——高悬——西斜——月落的完整的动态过程,这个月亮在天宇中的运行过程,也是诗人情感由激扬而转为低沉的变化过程;其二,是张若虚选择的虽然是乐府“春江花月夜”的旧题,但他却紧扣了这个旧题的原型,突出了“春”与“花”的时间要素,与通常那些“玲珑望秋月”之类同样写月色的诗歌相比,自有其自身的特色。

现在,我们便可以进入对《春江花月夜》诗歌文本的艺术赏析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歌一开始就气势非凡,目光高远,胸襟开阔,几乎有囊括宇宙的磅礴气概。

有的论者在论述到这几句诗的时候,认为其中的“海”为虚指,我却以为并非虚指,恰恰相反,正是这首诗的出语不凡之处,诗人一开始就以全方位的视角,写出了月亮初升时的开阔景象。

远远望去,在江流入海处,潮水波翻浪涌地推进,把江水与海水连成一片,正是月出东山之际,似乎是潮水在把月亮托举起来一样,那一轮明月也好像正随着潮水在升起。

而潮水在迅捷地推进,又把皎洁的月光带到了大江的上游,让整个一条大江的江面和大江的两岸都笼罩在美丽的月色之中。

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何等磅礴的气势,又是何等豪放的笔力!接着诗人转换了视角,把视角集中到了江中的一处沙滩上,描绘出了“芳甸”上的朦胧月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地整体美“意境”是古典诗歌地基本范畴,本文换一种思路,不从定义概念出发,而以个案分析为主,从《春江花月夜》意境形成地过程进行具体地历史分析.必须指出地是,这里所说地“意境”和王国维所说地“境界”不同,王氏“境界”乃指情趣之高格调,多为句摘,而“意境”不以句摘为务.从《春江花月夜》中可以看出意境地三大特点:一是,与宫体地局部地美相对,以整体性为生命,局部之间以主导特征构成有机统一.二是,空白把局部交融成整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言尽处是空白,也就是“不着一字”,达到“意无穷”地效果.空白中无穷之情意使分散地意象成为有机群落,空白不空.情感在空白中,含而不露,比直接抒发更艺术,尤其是在结尾处.三是,情感在空白和意象地张力中深化.四是,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地经验,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二者一起“尽得风流”.《春江花月夜》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地,而是在乐府古题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原本地古题,属于宫体诗.一般说,这种诗风由帝王倡导,以宫廷为中心流传,故而被称为“宫体”,内容以艳情为主,风格浮华,格调卑下.张若虚不但在题目上继承了宫体,在技巧上也不乏直接追随宫体之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张若虚颠覆了宫体,把“春江花月夜”融入统一地情意之中,创造了整体和谐地意境.从情感地性质来说,隋炀帝地宫廷趣味,被张若虚消解为民间地思念,就像张子容地“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地西施浣纱,介于民间和贵族之间,张若虚也将之改变成游子思妇地情意,统一了“春江花月夜”地意象群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统一地魄力,表现在让江海连成一片上.在一般地宫体诗作中,明月只与江、与潮水联系,构成“流波将月”地景象.张若虚对之作了变动:第一,明月不但与江而且与海联系起来,视野就大大开阔了,视点提高了.第二,让明月与海潮共生,平远不动地暮江和明月互动,营造了“滟滟随波千万里”地宏大景观.这就不仅仅是江海相连地平衡地静态,而且隐含着微微地动态.这既是客观可视地景象,又是主观可感地心态,二者地统一,蕴涵着高视点、广视野,这不仅是视境,而且是意境.第三,让月光普照,把春、江、花、月、夜平列地意象,变成由月光主导地意象群落.用月地特征(光华)来统一江、海、花地大视野.第四,用月光把这个广阔地景观透明化: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连四句都集中在透明地效果上,月光同化了整个世界,不但江是透明地,而且天也是透明地;不但天空是透明地,而且江岸也是透明地;而花地意象,已经不是宫体地“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而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强调地是,月色不但同化了江,而且同化了花,花因月照而变得像水珠一样透明.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外在性状地区别都是美地,将其区别淡化,以月光地透明同化,使之失去区别是更美地.这就是意境地整体美.意象群落地透明性是来自景观地透明性吗?显然不是,这是情致意念地、精神地透明性.以潜在地精神意念统一外在地意象景观,使之在性质地量度上高度严密统一.意境地美,不仅仅是外部景象统一之美,而且是内在地精神统一外部景象之美.王国维反对景语和情语之别,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道理就在这里.但王国维地说法用在这里,似乎还不太完美,应该补充一下:一切景语被情感同化,发生质变,才能转化为情语,从而使现实环境升华为情感世界,才可能构成“境界”地整体之美.没有情感统一,不发生质变地意象群,构不成统一地境界.在绝句或者律诗中,意境地整体性是单纯地,意境地统一也是单纯地.但是,《春江花月夜》与绝句和律诗不同,它属于章无定句、句无定言地古诗,不限于现场即景地感性概括,它是有比较明显地过程地.《春江花月夜》中月地主导作用,就表现为意境脉络,也就是意脉连续性地过程.《古唐诗合解》作过很有意思地统计:“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夜’字亦只二见”,而“‘月’字十五见”,并且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这就是说,以月为核心意象衍生出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意象背景.这还是说得比较机械地,实际上,“江”字十二见,都是“月”地陪衬,“春江月明”“江天”“江畔见月”“江潭落月”都是月地背景,光是“江月”就连续重复了三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样地重复,一来是以大密度贯穿,显示其为意象群落地核心;二来,是为了第六个意象“人”地出现:何人见月,月照何人,月待何人.这样反反复复,是为了强调“月”地意象核心将让位于“人”.春、江、花、月、夜五意象就此被突破,这时已经不是春江夜景地宫廷想象,而是人地感喟.以江水江月地年年不变和人生代代无穷相类比,表面上不变和无穷是平衡地,但是,在“初照人”和“待何人”之中,孕育着隐忧.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相似,江月虽然不变,而代代之人则不同,对于个人来说,生命却是有限地.这似乎可向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方面去发挥了,但是,张若虚显然不屑追随,他只强调月华年年之同,并没有突出人之代代之异,他地抒情意脉不在人生苦短地方面衍生,而向另一个方面拓展: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转折,太有魄力了.第六意象“人”,带来了新地情感性质,白云暗示着游子,青枫浦乃送别之地,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游子与思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出现了第七个意象:楼.这个楼是“明月楼”,是从明月派生出来地,将贯穿到诗地结尾,成为待月之人地背景.从此,月光开始从属于楼,因为人是在楼上地.实际上,从这里,张若虚拿出了自己地构思,不再是古题地“春江花月夜”,而是“人在春江花月楼”.正是这个楼确定了新地主题,那就是平民相思.虽然,就其环境(明月楼、玉户帘)来说,有接近贵族之处,但是,其情感则是与平民共同地离愁别绪.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人们对于楼上地主人公地性别有不同地理解.闻一多在《宫体诗地自赎》中以为“应照离人妆镜台”是游子地想象:“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地‘离人’.他分明听见她地叹喟.”这个论断是可疑地.关键在于,是在家地思妇是“离人”,还是远离家乡地游子是“离人”?接下去,闻一多还推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游子地内心独白:“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地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意思是这个游子恨不得自己化为月光照在思妇身上.这也有违汉语地日为阳月为阴地基本联想机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也被当成游子地心思:“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地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把抒情主人公定为男性,显然与“闲潭梦落花”不相称.只有女子以落花喻年华易逝,哪有男士自喻落花地?下面地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其把玉户帘卷、石上捣衣说成游子地想象,不如把它看成女主人公地内心独白.“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地“君”字,应该是女性对男性地通称.(卢照邻:“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李白:“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白居易:“妾在洛桥北,君在洛桥南.”)再说,整首诗地被月光同化地意象(春、江、花、夜),也适应于思妇地柔情缱绻. “江畔何人初见月”地“人”就是为月光同化地、沉醉于相思地妇女,其情感寄托,已经不仅仅在月光地透明上,而且在月光地衍生性质上:首先是,超越空间地距离,可以互相望见,但没有声音(不相闻);其次是,月光可以照在对方身上,自己却欲逐月华随君而不可得;再次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就是相思,月光追随,就是相思无计可避.身在房中,窗帘挡不住,人在捣衣,拂去月光,直是徒劳.月光透明地意脉衍生为月光不可排解,是如此地自然,又是如此地深化.可以与李白地形容忧愁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媲美.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地发展,还在于对“花”地意象作出突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就回答了相思缠绵悱恻、不可排解地原因了.不说自己如花地容貌会凋谢,而说梦见落花,梦见落花正是担忧花落.张若虚在“春”字上也有发展: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隐含着时光流逝地忧郁,透明地月光西斜,暗示年华地消逝.意脉地衍生和自然景观地推移是如此地统一:自然景观地柔和与情感地缠绵,结合得水乳交融.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沉沉藏海雾”,意脉于此又一次发生转折,月光从透明走向了反面,变得朦胧,相思相应地变得深沉,原因是空间距离之遥远,从北方海隅到南方潇湘.月光从明到暗,相思从显到隐,表现着意脉地沉浮.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本来结尾应该是意脉地高潮或结束,但是,“不知乘月几人归”却是一种不确定,在结束处,不是营造结束感,而是营造不结束感.归人乘月,是美好地期待;“不知”,却是无从期待.其中地失落,并不道破,全在“落月摇情满江树”之中,在没有人地空白画面之中蕴涵着画外凝神地眼.这有两方面地缘由:一方面是正统诗歌地美学原则,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就是温情,而不是激情.另一方面,这恰恰是意境之另一特征,那就是情语只能渗透在景语地空白之中,空白把情景交融成整体.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是空白,“尽得风流”是空白使意象成为有机群落.“风流”是因为空白不空,充溢着情感.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地经验,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意境之所以强调含而不露,最忌直接道破,道理就在整体、深化和读者参与.当然,在这首诗中,感情也不是没有道破地,如前面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不得已地,也只能安排在诗地中段,绝对不能在结尾处.故所谓意境,常常在结尾处显出功力.在结尾处道破,就没有余韵了.张若虚地本事大就大在往往在白居易所说地“卒章显其志”地地方,只提供一幅空镜头地画面.他地意,不是讲出来,而是藏在“落月摇情满江树”地图画之中,图画是静态地,然而,又让它“摇”起来,字面上是“摇情”,而在画面上,又是树摇地感觉.意在言外,在表现与掩饰之间,这正是“意境”优于抒发地地方.当然,张若虚也不是十全十美地,他既然运用了宫体诗地技巧,就不能不受到诱惑,有时就很难不把它地局限当做优越.例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看起来文采风流,每一句都相当华彩,可是,如果把当中地一联删除,变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不是更好吗?相思地缠绵不是更精练地表达了吗?可见这两句并不是十分必要地.“鸿雁长飞光不度”,可能是说月光不给鸿雁飞渡地方便吧,多少还属于抒情意脉地延伸;可是“鱼龙潜跃水成文”,水里有鱼龙,水上有浪花,和身在楼台上地女性地相思,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是游离地.为什么要把这个没有用处地句子放在诗中呢?无非就是因为句子地结构方式是两两相对,需要一个与“鸿雁长飞光不度”相对仗地句子.用对仗地技巧写出这样地句子,是很容易地,但是,意脉却因之而偏离了,像钢琴上出现了一个不响地琴键.这种现象出现在张若虚地作品中,并不奇怪,因为他生活在初唐.他是从宫体地形式主义向盛唐成熟诗歌过渡地桥梁,他地感情还受到形式地拘束,还达不到盛唐那样笔参造化,驱遣龙蛇,惊风雨、泣鬼神地自由境界.。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钟爱的艺术题材之一。

这一题材描绘了春江的静谧、花朵的盛开以及明月的皎洁,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宁静而浪漫的氛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江花月夜所传达的意境,并深入探讨其内涵与特点。

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意境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春江花月夜呈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春江绵延无垠,江面上泛起点点涟漪;花朵绽放的景象美不胜收,仿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其次,春江花月夜传达了宁静与平和的情感。

夜晚的江面反射出明月的倒影,宛如一眼深邃的明澈湖泊,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春江花月夜还展现了美的永恒与不朽。

纵览春江的浩渺,月亮的圆满,花朵的绽放,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人们生命的美妙和生命力的延续。

春江花月夜在意境表达方面独具一格。

首先,它通过意象的选择与运用,将大自然的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在诗人的笔下,春江、花朵和明月成为了一种寄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其次,在表达意境的同时,春江花月夜还融入了现实情感和哲思,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文人们不仅仅表现出对景物的赞美,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哲学思考等主题。

最后,春江花月夜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永恒与不朽的存在。

纵览千年来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创造者都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世间的喧嚣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春江花月夜意境。

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给人一种恬静、美好的感受,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它将自然景物与深入的情感融为一体,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得到了一种人生的启示与思考。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钟爱的题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生命的理解。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艺术作品,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学智慧。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探索。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意境” 是古典的基本范畴,本文换一种思路,不从定义念出发,而以个案分为主,从《春江花月夜》意境形成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历史分。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意境”和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不同,王氏“境界”乃指情趣之高格调,多为句摘,而“意境”不以句摘为务。

从《春江花月夜》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三大特点:一是,与宫体的局部的美相对,以整体性为生命,局部之间以主导特征构成有机统一。

二是,空白把局部交融成整体。

“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言尽处是空白,也就是“不着一字”,达到“意无穷”的效果。

空白中无穷之情意使分散的意象成为有机群落,空白不空。

情感在空白中,含而不露,比直接抒发更艺术,尤其是在结尾处。

三是,情感在空白和意象的张力中深化。

四是,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的,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二者一起“尽得风流”。

《春江花月夜》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乐府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本的古题,属于宫体诗。

一般说,这种诗风由帝王倡导,以宫廷为中心流传,故而被称为“宫体”,内容以艳情为主,风格浮华,格调卑下。

张若虚不但在题目上继承了宫体,在技巧上也不乏直接追随宫体之处。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张若虚颠覆了宫体,把“春江花月夜”融入统一的情意之中,创造了整体和谐的意境。

从情感的性质来说,隋炀帝的宫廷趣味,被张若虚消解为民间的思念,就像张子容的“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的西施浣纱,介于民间和贵族之间,张若虚也将之改变成游子思妇的情意,统一了“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群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统一的魄力,表现在让江海连成一片上。

在一般的宫体诗作中,明月只与江、与潮水联系,构成“流波将月”的景象。

张若虚对之作了变动:第一,明月不但与江而且与海联系起来,视野就大大开阔了,视点提高了。

第二,让明月与海潮共生,平远不动的暮江和明月互动,营造了“滟滟随波千万里” 的宏大景观。

这就不仅仅是江海相连的平衡的静态,而且隐含着微微的动态。

这既是客观可视的景象,又是主观可感的心态,二者的统一,蕴涵着高视点、广视野,这不仅是视境,而且是意境。

第三,让月光普照,把春、江、花、月、夜平列的意象,变成由月光主导的意象群落。

用月的特征(光华)来统一江、海、花的大视野。

第四,用月光把这个广阔的景观透明化: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一连四句都集中在透明的效果上,月光同化了整个世界,不但江是透明的,而且天也是透明的;不但天空是透明的,而且江岸也是透明的;而花的意象,已经不是宫体的“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而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这里强调的是,月色不但同化了江,而且同化了花,花因月照而变得像水珠一样透明。

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外在性状的区别都是美的,将其区别淡化,以月光的透明同化,使之失去区别是更美的。

这就是意境的整体美。

意象群落的透明性是来自景观的透明性吗?显然不是,这是情致意念的、精神的透明性。

以潜在的精神意念统一外在的意象景观,使之在性质的量度上高度严密统一。

意境的美,不仅仅是外部景象统一之美,而且是内在的精神统一外部景象之美。

王国维反对景语和情语之别,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道理就在这里。

但王国维的说法用在这里,似乎还不太完美,应该补充一下:一切景语被情感同化,发生质变,才能转化为情语,从而使现实环境升华为情感世界,才可能构成“境界”的整体之美。

没有情感统一,不发生质变的意象群,构不成统一的境界。

在绝句或者律诗中,意境的整体性是单纯的,意境的统一也是单纯的。

但是,《春江花月夜》与绝句和律诗不同,它属于章无定句、句无定言的,不限于现场即景的感性括,它是有比较明显的过程的。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意境脉络,也就是意脉连续性的过程。

《古合解》作过很有意思的统计:“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夜’字亦只二见”,而“‘月’字十五见”,并且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鱼、雁、海雾等以为映”。

这就是说,以月为核心意象衍生出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鱼、雁、海雾等意象背景。

这还是说得比较机械的,实际上,“江”字十二见,都是“月”的陪衬,“春江月明”“江天”“江畔见月”“江潭落月”都是月的背景,光是“江月”就连续重复了三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的重复,一来是以大密度贯穿,显示其为意象群落的核心;二来,是为了第六个意象“人”的出现:何人见月,月照何人,月待何人。

这样反反复复,是为了强调“月”的意象核心将让位于“人”。

春、江、花、月、夜五意象就此被突破,这时已经不是春江夜景的宫廷想象,而是人的感喟。

以江水江月的年年不变和人生代代无穷相类比,表面上不变和无穷是平衡的,但是,在“初照人”和“待何人”之中,孕育着隐忧。

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相似,江月虽然不变,而代代之人则不同,对于个人来说,生命却是有限的。

这似乎可向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方面去发挥了,但是,张若虚显然不屑追随,他只强调月华年年之同,并没有突出人之代代之异,他的抒情意脉不在人生苦短的方面衍生,而向另一个方面拓展: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转折,太有魄力了。

第六意象“人”,带来了新的情感性质,白云暗示着游子,青枫浦乃送别之地,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游子与思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出现了第七个意象:楼。

这个楼是“明月楼”,是从明月派生出来的,将贯穿到诗的结尾,成为待月之人的背景。

从此,月光开始从属于楼,因为人是在楼上的。

实际上,从这里,张若虚拿出了自己的构思,不再是古题的“春江花月夜”,而是“人在春江花月楼”。

正是这个楼确定了新的主题,那就是平民相思。

虽然,就其环境(明月楼、玉户帘)来说,有接近贵族之处,但是,其情感则是与平民共同的离愁别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人们对于楼上的主人公的性别有不同的理解。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以为“应照离人妆镜台”是游子的想象:“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

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这个论断是可疑的。

关键在于,是在家的思妇是“离人”,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是“离人”?接下去,闻一多还推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游子的内心独白:“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意思是这个游子恨不得自己化为月光照在思妇身上。

这也有违汉语的日为阳月为阴的基本联想机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也被当成游子的心思:“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情景,大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把抒情主人公定为男性,显然与“闲潭梦落花”不相称。

只有女子以落花喻年华易逝,哪有男士自喻落花的?下面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与其把玉户帘卷、石上捣衣说成游子的想象,不如把它看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的“君”字,应该是女性对男性的通称。

(卢照邻:“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妾在洛桥北,君在洛桥南。

”)再说,整首诗的被月光同化的意象(春、江、花、夜),也适应于思妇的柔情缱绻。

“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人”就是为月光同化的、沉醉于相思的妇女,其情感寄托,已经不仅仅在月光的透明上,而且在月光的衍生性质上:首先是,超越空间的距离,可以互相望见,但没有声音(不相闻);其次是,月光可以照在对方身上,自己却欲逐月华随君而不可得;再次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就是相思,月光追随,就是相思无计可避。

身在房中,窗帘挡不住,人在捣衣,拂去月光,直是徒劳。

月光透明的意脉衍生为月光不可排解,是如此的自然,又是如此的深化。

可以与李白的形容忧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美。

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还在于对“花”的意象作出突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这就回答了相思缠绵悱恻、不可排解的原因了。

不说自己如花的容貌会凋谢,而说梦见落花,梦见落花正是担忧花落。

张若虚在“春”字上也有发展: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隐含着时光流逝的忧郁,透明的月光西斜,暗示年华的消逝。

意脉的衍生和自然景观的推移是如此的统一:自然景观的.柔和与情感的缠绵,结合得水乳交融。

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沉沉藏海雾”,意脉于此又一次发生转折,月光从透明走向了反面,变得朦胧,相思相应地变得深沉,原因是空间距离之遥远,从北方海隅到南方潇湘。

月光从明到暗,相思从显到隐,表现着意脉的沉浮。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来结尾应该是意脉的高潮或结束,但是,“不知乘月几人归”却是一种不确定,在结束处,不是营造结束感,而是营造不结束感。

归人乘月,是美好的期待;“不知”,却是无从期待。

其中的失落,并不道破,全在“落月摇情满江树”之中,在没有人的空白画面之中蕴涵着画外凝神的眼。

这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方面是正统诗歌的美学原则,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就是温情,而不是激情。

另一方面,这恰恰是意境之另一特征,那就是情语只能渗透在景语的空白之中,空白把情景交融成整体。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是空白,“尽得风流”是空白使意象成为有机群落。

“风流”是因为空白不空,充溢着情感。

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的经验,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

意境之所以强调含而不露,最忌直接道破,道理就在整体、深化和读者参与。

当然,在这首诗中,感情也不是没有道破的,如前面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不得已的,也只能安排在诗的中段,绝对不能在结尾处。

故所谓意境,常常在结尾处显出功力。

在结尾处道破,就没有余韵了。

张若虚的本事大就大在往往在白居易所说的“卒章显其志”的地方,只提供一幅空镜头的画面。

他的意,不是讲出来,而是藏在“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图画之中,图画是静态的,然而,又让它“摇”起来,字面上是“摇情”,而在画面上,又是树摇的感觉。

意在言外,在表现与掩饰之间,这正是“意境”优于抒发的地方。

当然,张若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既然运用了宫体诗的技巧,就不能不受到诱惑,有时就很难不把它的局限当做优越。

例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看起来文采风流,每一句都相当华彩,可是,如果把当中的一联删除,变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不是更好吗?相思的缠绵不是更精练地表达了吗?可见这两句并不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