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合集下载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1
——山东义和团民谣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占中国东北。
1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链接】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
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 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 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 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 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 意向。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天津条约》 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公车上书
戊戌维新运动 高潮:百日维新
结果:失败

【探究】失败原因、进步意义

背景
民 族 危 亡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 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 患与救亡图存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概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梳理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 史料实证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 历史意义
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 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史料实证】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 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 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史料二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 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 作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 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 ——摘编自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 [研读] (1)史料一反映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及采取的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措施。 (2)史料二说明了维新派采取的策略及百日维新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乃尔!。”
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
新——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武装倒幕成功 倒幕派实力强大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戊戌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6.失败原因 (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二、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洋教斗争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
众的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 众。
(一)背景 (二)口号——“扶清灭洋”
1.灭洋: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一)八国联军侵华 (二)《辛丑条约》签订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 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 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 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 制的改革家。
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 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一)背景 (二)过程及评价
1.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2)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3)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 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 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剪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9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思考:阅读材料,归纳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2:西方传教士享有特权,欺压良民,强行霸道,甚至殴人致死, 原来尽受教会欺压的老百姓,就起来反抗教会……
八国联军 取缔义和团 合
到直接出兵 镇
镇压

义和团揭帖道: “折铁路,拔线 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 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 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3、评价
材料一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 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 洋人,附洋人 (1)进步性:具有反帝爱国色彩,展现了中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航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 举措。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八国决定联合 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 团加以控制利用。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对待义和团的态度
清政府 先抚后剿 中



要求清政府 联
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 有关的事业如教堂、铁 路、电线等、皆在被打
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 瓜分中国的计划。
倒之列……他们就以扶 (2)局限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扰
乱起来。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殖民地的深渊。
*思考: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PPT优质课件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PPT优质课件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目录
CONTENTS
01. 戊戌维新运动 02. 义和团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 04.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
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2亿两白银 赔款4.5亿两白银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
开放五口通商
增开四个通商口 岸
协定关税
在通商口岸设厂 制造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 通商口岸传教权
拆除大沽炮台,各国 在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惩办祸首诸臣 暂停华北科举 禁止人民反帝
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 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 转为“以华治华”。
4.变法失败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 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1)具有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
6.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2)客观原因:守旧派势力强大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 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Hale Waihona Puke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让香港岛
承认朝鲜独立,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割让辽、台、澎 使馆区,允许驻兵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表明中央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二.八国侵华加深民族危机
2.《辛丑条约》签订(1901.9)
结合教材梳理主要内容及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 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维新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 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提示:环境、策略、根本原因
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1.戊戌维新运动
政治形势: 民族危机加深
①背景
经济及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
口号 “扶清灭洋”
如何认识“扶清灭洋”?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第19课 辛亥革命
——《八国联军目击记》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 “自保”,说明了什么?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 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用于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我国民族危机加深。
2.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通过农民起义改变国家命运。
3.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振兴。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讲授法:通过系统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基础。
2.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近现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
2.详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多媒体资源: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分享观点,拓宽学习渠道。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活力。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2022·全国·高考真题)“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 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 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 ”,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斗争,属于正 义的斗争。漫画中把义和团杀外国人视为“野蛮”,而把外国人杀义 和团视为“文明”,作者通过漫画讽刺这一现象,意在“抨击西方殖 民侵略”。故选B。
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 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 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 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 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 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 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 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 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守王先旧明势《中力国近强代大史》
——费操正清之《过中国急:传、统策与变略迁》失当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
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一)背景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思想:维新思想产生、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主张: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制(2)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封建势力强大,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二)过程1.序幕:1895公车上书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三)结果:失败失败原因: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2.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3.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没有严密组织,急于求成4.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四)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积极性:(1)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2)主张革除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促进社会风气革新(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3.局限性: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余音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二、义和团运动(一)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二)概况1.兴起: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口号:扶清灭洋特点:爱国、反帝、盲目排外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性3.结果:1900年失败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三)评价1.性质:农民阶级自下而上的反帝爱国运动2.积极: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3.消极: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盲目排外;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二)过程(1900年)(三)罪行:烧杀抢掠,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四)统治者态度1.中央: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2.地方:“东南互保”协议影响:使南方免遭战火;削弱了中央集权,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① 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 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 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 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课件6: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6: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评价
性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 起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意义 ①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败因 ①守旧势力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 ④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引自1900年10月22日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 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受制于列强,变成洋人的朝廷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内容: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 维新”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 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 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 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
▲ 康有为、梁启超的合照
史料阅读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 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 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 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 业已照允。仍电饬(chì)该全权大臣 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 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Fra bibliotek谢谢观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 的狂潮,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兴起,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 东民众。
2.过程 (1)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2)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4)慈禧太后采用“ 招抚 ”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 提示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 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
[方法突破] 戊戌变法在推 动中国近代化 进程中的意义
解析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
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选C项;戊戌变法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
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它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的继续加
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依然存在,
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D项。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 提示 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注意动员底层社会民众;即 便有政变影响,也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
视角2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 材料 甲午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 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 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 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他们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 节。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PPT优秀课件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PPT优秀课件
1、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兴起?
(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垂危,中国人民 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 (3)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 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
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
平世”。
——《中国通史》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 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改良之路受阻;清廷腐败日益暴露
刘光第:
吾属死,正气尽矣
戊戌年再看戊戌维新——价值探析
1895年,当孙中山第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时,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 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仅隔了5年,当1900年他 再派郑士良到惠州发动起义时,“则鲜闻一般人之 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 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6、评价
材料一 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
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知识脉络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兴起。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序幕:“公交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6、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维护和扩大殖民利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 能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 外性质。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但也存在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和盲 目排外的弊端。
2、过程及结果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毓 贤
暧昧宽容
袁 世 凯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 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一、戊戌变法——上层的改良 1.背景: 2.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公 车 上 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
当时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
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用一昼两夜时间,
经济: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摘主编义自初王步觉发非《展近;代(中阶国级工)业民的族发资展以产及阶阻级碍力因量素壮》大
材料2: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 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 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主张“君民共主”。
材料1 1895-1913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 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 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 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 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图9 侵华罪行
图11 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 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 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八国联军目击记》

课件5: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5: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义和团档案史料》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 因:洋教活动猖獗。
1.1898年10月,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 打当地教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义和团运动
1898年10月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戊戌维新运动源自一、公车上书事件1895年4月,乙未科进士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各省举人“公车上书”,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两广、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而清朝戊戌变法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 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 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客观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②缺乏群众基础;③国际上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潮,缺乏稳定的环境。
主观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②维新派用改良的办法进 行改革,寄托希望一起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③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 ④策略方面操之过急,改革范围过大。
3.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以东南无义和团义民为由,要求解散义和团, 保护使馆,公开举起了东南互保的旗帜。7月7日,东南互保正式成立,严 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 等税收作担保。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一)背景和条件1.国外—国际背景: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2.国内(1)政治原因: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经济阶级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成立;(5)现实因素: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6)重要条件:光绪帝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努力。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潮①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②思想主张:思想上: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经济上: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政治上:(核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③作用: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资产阶级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②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康有为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①内容:《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之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②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

③原因历史: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 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有感》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义和团运动 (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背景
材料: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光绪十分惧怕做亡国之主,认为"非变法不足以救中
国政。治" :甲午战败,帝—国—主《梁义启掀超传起》瓜第1分05中页 国狂潮,民族
危机加剧
经甲济午:中日(战根争本前后原民因办企)业中比国较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
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1898年6月15日
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 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内容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与政权
主要 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守旧势力强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意义
总而言之,学者们已基本肯定,维新运动是进步的运动,是近代历史前进 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康梁 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动中是领导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走不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直接原因)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
如果用短暂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 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屈辱迫使人们重天新行思健考,,君屈辱子又以催自人强猛醒不,息发。愤图强,从而
揭开中国近代史上新的一页。
民族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农民阶级阶级
——方志钦《颇多建树,大有可为——简评建国以来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研究》(1998年)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 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 ,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 性。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时:间《孔子企业改数制资考金额》(《万元新)学伪经考》等奠定了维新
派的1863理—1论894基础119
680
1895—1898
174
1432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 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 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 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 帝爱国运动。
——《中国通史》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 合(打着孔子的旗号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 )。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宣传
政治实践)
2.高潮:百日维新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 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 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 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
3.结果:慈禧戊戌政变,变法谢幕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将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义和团运动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
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 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 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 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