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展望
• 趋于国际化战略以及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华为将会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香 港主板和NASDAQ两地同时上市的可能性最大。
• 目前只是时机不合适。华为将被拆分成:华为技术、华为控股、华为移动、 华为软件、华为投资、华为培训学院、华为服务、华为物业8家公司就是华 为分拆上市的前奏
• 任正非究竟怎么想,华为未来到底上不上市?现在谁也不知道,因为商业经 营中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宝。总之华为早已 经成为中国通信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代表。未来华为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 待。
“
在此输入标题
谢谢“您的耐心输阅入读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财务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2012 (USD Million) 2012
销售收入
35,353
220,198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率
3,204 9.1%
19,957 9.1%
净利润 经营活动现金流 现金与短期投资
运营资本
总资产 总借款 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率
2,469 4,009 11,503
10,155
33,717 3,332 12,045 64.3%
2009
146,607 22,241 15.2% 19.001 24,188 38,214 43,286 148,968 16,115 52,741 64.6%
2008
123,080 17,076 13.9% 7,891 4,561 24,133 25,921 119,286 17,148 37,886 68.2%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华为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 的经济竞合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公司。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 作伙伴开放合作,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
15,380 24,969 71,649
63,251
210,006 20,754 75,024 64.3%
2011
203,929 18,582 9.1%
11,647 17,826 62,342 56,728 193,849 20,327 66,228 65.8%
2010
182,548 30,676 16.8% 24,716 31,555 55,458 60,899 178,984 12,959 69,400 61.2%
销售收入
250,000
CAGR:16%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12
营业利润
CAGR:4%
35,000
30,000
25,000
• 2. 保证战略决策的可控性。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不愿意看到自己像其他业界同 行那样总是被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 3. 保护专利的需要。华为属于技术性公司,其能取得如此规模,归功于其价 格优势和拥有的多项专利技术,其保密措施也相当严密。如果公司上市,势 必要公开许多信息,这可能也是华为推迟上市的原因之一。
华为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 案和服务,持 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
经营范围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 140 多个国家, 服务全球 1/3的人口。
服务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产品
Products & Services
业务比重分析
中国 海外 合计
182,548
3.0% 57.1% 44.3%
11.7%
发展大事件
时间 1987年 2001年 2003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11年
主要事件
创立于深圳,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卖给爱默生。 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 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 以8.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H3C公司49%的股份。 与赛门铁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存储和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 与Global Marin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提供海缆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 20亿美金高价出售50%左右手机业务的股权 以5.3亿美元收购华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明确表示,公司董事会20多年不仅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而 且未来5至10年内,华为既不考虑整体上市,也不考虑分拆上市,更不考虑通过 合并、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资本游戏。在国内企业对上市融资趋之若鹜的生 态中,任正非如此执拗和坚决地向资本市场说“不”,其另类选择的确耐人回 味。
公司介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华为未来之路
股权结构、商业模式、融 资手段三大创新,已经让 华为在不上市的道路上走 了很久、很远。
股权 结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融资方式 创新
主动接受最严格的资本市场监管,并向全球 投资者详尽披露股权结构、资产负债表等等 信息,这看起来已是华为从中国最大的电信 设备供应商升级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 的必由之路。
华为也为上市做了许多准备,但最终不了了之。一直未能成 功上市。其上市步伐被多种原因牵绊
股权结构分析
• 1. 员工持股不透明 • 2. 回购不规范 • 3. 大股东控制权稀释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影响募集资金规模 • 4. 公开发行股票将伤及虚拟股制度,而这正是华为的根本所在。
(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八年时间,员工持股计划为华为提供的内部融资近300亿元)
20,000
15,000
10,000
5,000
2011 2010 2009 2008
0 2012
经营活动现金流
CAGR:53%
2011 2010 2009 2008
• 目前华为的资产负债率为65%,经营现金流为40亿美元,到2012年12月31日,华为 的账面现金达到120亿美元。此外,华为近几年已经获得了全球各大银行330亿美元的 授信,其中有77%是外资银行授予的。“华为融资的渠道、品种、额度来说,都是足 够充裕的。
讨论
• 斗转星移,起落沉浮。我们目睹了全球化时代中 资本崇拜让许多伟大企业上天入地的悲壮故事。
• 此类“现金牛”公司究竟是否该上市接受资本市 场的洗礼还需仔细斟酌
什么是成功? 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
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正非
输入文字
华为不上市在此是录“入上现述在图表时的综态合”分析,结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这些企 业上市的声在在此此音录录和入入上上力述述量图图表表不的的综综绝合 合于分 分析 析耳结 结论 论。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谁也无 法预料。商在此业录就入上是述如图表此的综奇合妙分析,结论而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华为会乘风破浪,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走向国际战场参与国际竞争。
融资方式分析
1. 拥有全国各地庞大的房地产资产资源 2. 华为是中外银行的一个“特别优质”客户。华为能够比较优惠 地获得各个银行的项目专项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出口信贷等贷 款 。3. 将旗下资产“养大”再出售的方式一直是华为的重要融资手段
“棉袄理论”
盈利模式分析
• 1. 改变传统的“王小二卖豆腐”模式,华为将自己定位为量产型 公司而非技术创新型公司。
华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基于财务管理角度 华为不上市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王德勇 刘源泽 王选文
目录
1
案列背景
2
公司介绍
3
原因分析
未来之路 4
结论与思考 5
案列背景
华为历经短短十余载,从一个年销售额只有几十万元的交换机经销商发展成为 一家年收入达2200多亿元(2012年)的通信巨人,堪称通信业的奇迹。和大多数 依靠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不同,华为实现这一目标并没有任何来自资本 市场的助力。
• 2011 年毕马威的审计结果,华为现金流只有不到 15%来自外部融资,在这 15%当 中,有 63%是来自国际性银行,只有 37%是来自中国的银行,其中 12%还是中国 在海外上市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
• 分析华为历年的财报,不难发现其手握的“现金与短期投资”都在快速增长——从 2007 年的 190亿人民币一路增长到 2012 年的 670多亿元 ;与此同时,华为在全 球各银行中拥有 330 亿美元的授信额度,其中 77% 来自于外资银行,其余是来自国 内银行
销售收入 (人民币百万元)
2011年
2010年
同比变动
65,565 138,364 203,929
62,143 120,405 182,548
5.5% 14.9% 11.7%
2011年
2010年
同比变动
运营商网络 企业业务 消费者业务
合计
150,145 9,164 44,620
203,929
145,800 5,834 30,914
• 2.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让华为对上市不甚积极。上市让企业丧失 部分决策自主权,在投资者短期逐利影响下,上市公司可能最终 迷失发展方向
上市风险分析
• 1. 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催肥一个企业和一批创业家,但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 它和他们的“虚幻的成功”——应验于国外企业身上的“魔咒”更能在国内 上市公司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