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科
硕士研究生
《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自学指定阅读书籍、扩大阅读书籍和参考论著,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就中国对外关系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体现展开课堂讨论,并撰写出课程论文,意在为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熟悉与本课程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2)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3)理清中国对外理念发生和演变的基本线索;4)探讨支配和影响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5)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经验教训;6)对中外关系作前瞻性思考。
任课教师:
胡礼忠教授
Tel:65311900—2478,55398568
Email:hu_lz@
阅读书籍:
指定阅读书籍
张维华主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芦苇著:《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
王绍坊主编:《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
版社1988年版。
刘培华著:《近代中外关系(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
扩大阅读书籍
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上、下),岳麓书社1987年影印版。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1—4)》,商务印书
馆1987年版。
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一、二),人民出版社1961、1986 年版。
胡礼忠等著:《从屈辱到崛起》丛书(包括《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等六种),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John King Fairbank (edit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Hosea Ballou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Empire (vol.Ⅰ-Ⅲ),Kelly and Walsh, Limited Shanghai,Hongkong,Singapore and Yokohoma, 1910、1918、1918.
张星(火良)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1-6),中华书局1977年版。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1-3),三联书店1957、1959、1962年版。
参考论著
见各讨论专题。
课程安排:
绪论(第一周)
本课程学习的范围和内容
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准备
本课程的研究概况
关于本课程学习的几个要求
参考论著:
张维华主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前言”。
芦苇:《中外关系史》,“前言”。
方豪:《中西交通史》,“导言”。
张维华、 于化民:《略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文史哲》,1983
年第1期。
谢方:《古代中外关系史籍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
年第1期。
John K. Fairban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第一部分 中国对外关系的宏观考察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地缘因素考察(第二周)
讨论要点: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的地理环境剖析
中国对外地缘格局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地缘战略思想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地缘政治思考
参考论著:
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王正毅:《现代政治地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二,中国对外关系格局的演变(第三、四周)
讨论要点:
从满天星斗到一统天下:华夏民族的形成
南北对抗与东西交通:陆上丝路的兴衰
北守南融与陆海背离:
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被强行纳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东西冷战与三角互动:走出半殖民地的中国
冷战后的中国对外关系格局
参考论著:
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下),岳麓书社1987年影印版。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王钺等著:《亚欧大陆交流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包弼德(Peter 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
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田浩:《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第十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张振鹍:《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河北学刊》,2000年第6期。
三,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模式考察(第五周)
讨论要点:
宗藩体制与朝贡制度的缘起
宗藩体制与朝贡制度的内容
宗藩体制与朝贡制度的演变
宗藩体制与朝贡制度的评价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模式的当代影响
参考论著: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廷楠:《海国四说》,《粤道贡国说》,“入贡通例”。
陈尚胜:《从〈外夷朝贡考〉看明代朝贡制度》,载陈尚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积明:《略论明代初中期的“朝贡”与“赐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 年第5期。
杨翰球:《十四至十六世纪中日朝贡贸易关系》,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潮:《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载复旦大学韩国研
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二)。
崔勇:《试论清代前期的外交礼仪和对外关系》,《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日]田中健夫:《东亚国际交往关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载《中
外关系史译丛》第二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John K. Fairbank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A Preliminary Framew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Lien-Sheng Yang (杨联陞),Historical Notes o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John King Fairbank (edit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ark MonCall, The Ch’ing Tribute System: An Interpretive Essay,同上。
四,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辨析(第六、七、八周)
讨论要点:
文化与外交的关系
天人之辨:中国传统的国家关系取向
王霸之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行为取向
内外之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路径取向
华夷之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认同取向
义利之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伦理取向
中国传统外交理念的现代扬弃
参考论著: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相关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或其他与中国传统外交文化相关的论著)。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相关部分),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0年版。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
刘再复 林岗:《传统与中国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
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梁守德主编:《21世纪东亚文化与国际社会》,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尚书.禹贡》。
《周礼.夏官.职方氏》;《周礼.夏官.怀方氏》;《周礼.秋官.大行人》。
《礼记.王制》。
葛兆光:《天下、中国与四夷——古代中国世界地图中的思想史》,《学术集林》,第十六卷。
邢义田:《天下一家——传统中国天下观的形成》,载邢义田:《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
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罗志田:《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学人》,第11辑,1997年6月。
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1996年9月。
黄丽生:《儒家“天下”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载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颜声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国际观察》,1996年第2期。
启良:《我国早期国家大一统政治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兼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比较》,《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1期。
周永生:《儒家思想与国际关系》,载梁守德主编:《21世纪东亚文化与国际社会》,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叶自成等:《中国和西方外交思想的历史文化比较》,同上。
俞正梁:《中华文明中的战争与和平观》,同上。
余萧枫等:《中国文化传统与国际关系伦理的当代建构》,同上。
时殷弘:《中国伦理传统与当代国际干涉》,同上。
李扬帆:《“天下”观念考》,《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特别阅读和讨论: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五,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的比较(第九周)
要求:按照不同时期,分成5个小组,在阅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将中国放到世界发展进程中去加以考察,写出讨论提纲,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要点:
世界体系与区域发展
文明发生期的中国与世界
陆上交通时代的中西比较
海权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世界定位
参考论著: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共2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992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转型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里希尔.E.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鸣:《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加]蒲立本:《史前贯穿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5期。
莫任南:《从〈穆天子传〉和希罗多德〈历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载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载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启良:《古代中西方抑商问题的比较研究》,《世界历史》,1988 年第3期。
萧国亮:《封建社会后期中西专制主义国家商业政策之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历史研
究》,1982年第5期。
何芳川:《十五世纪中西三大航海活动比较初探》,《北京大学
学报》,1983年第6期。
周积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之比较》,《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
宋正海 、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罗荣渠:《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载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第二部分 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困境和转型
六,由马嘠(?)尔尼使华引发的中西外交碰撞(第十周)
讨论要点:
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西背景
马嘎尔尼使华期间的中西外交体制碰撞
中国传统对
外心态的近代困境
对马嘎尔尼事件的当代思考
参考论著:
[英]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法] 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英译本见1992年纽约版;中译本见1993年三联书店版。
[美] 何伟亚:《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有关章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译本(或世界史中有关西方殖民势力兴起的内容)。
陈尚胜:《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政策述论》,载《闭关与开放》一书。
陈尚胜:《清朝体制与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同上。
陈尚胜:《殖民模式与天朝体制: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述评》,同上。
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郭蕴静:《试论清代并非闭关锁国》,同上。
张之毅:《清代闭关自守的辨析》,《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七,以广州贸易为典型的中外经济交往方式(第十一周)
讨论要点:
农本思想与重商主义
广州贸易和公行制度
防夷条规和闭关政策
对广州模式的当代思考
主要阅读论著:
梁廷楠(?)主撰:《粤海关志》。
陈尚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晓宁:《天子南库: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第二章,“互市与防夷章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吴建雍:《清前期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庄国土:《广州制度与行商》,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5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李金明:《鸦片战争前英商在广州的贸易》,同上。
陈尚胜:《清前期海外贸易与闭关问题》,载《闭关与开放》一书。
[法]阿兰。佩雷菲特:《中国的保护主义对应英国的自由贸易》,载《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罗威廉:《驳“静止论”》,同上。
张彬村:《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政策:闭关自守?》,载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四辑,台北1999年版。
八,由利玛窦开创的中西文化交流模式(第十二周)
讨论要点:
耶稣会士的中国经历
利玛窦开创的中西文化交流模式
由礼仪之争引发的中西文化冲突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当代思考
主要阅读论著:
利玛窦 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
[美] 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林仁川 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九,门户被打开以后:关于鸦片战争和对战争的反应(第十三周)
讨论要点:
鸦片战争的性质:马克思的论断,中西学者的评论
学术界关于鸦片战争失败的讨论
近代中西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近代中西不平等条约体系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以及近代国际 法的区别
战后中国人对西方的反应——师长、抚夷和民本
参考论著: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印度]谭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性质的争论》,载《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印度]谭中:《对鸦片战争(1840~1842)的解释——一个批判性的估价》,同上。
[美]彼得。沃德。费伊:《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不是一场名正言顺的战争?》,同上。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附录“琦善与鸦片战争”,岳麓书社1999年版。
张一文:《试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载宁靖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尚胜:《清朝体制与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兼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载《闭关与开放》一书。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有关条约,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费正清:《1843年条约的订立》,载《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台湾大学文史论丛1964年版。
胡礼忠等:《晚清史》有
关内容及“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杨国强:《中西交汇:理与势的冲突——中英鸦片战争论》,?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十,弱者的外交:洋务派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剖析(第十四周)
讨论要点:
关于“变局”的观念
关于“势”和“理”的争论
关于“海防”和“塞防”的争论
“以夷制夷”析
“中体西用”析
“爱国”和“卖国”辨
“洋务外交”的当代反思
参考论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美] 费正清编:《剑桥晚清史》(下),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第三章,“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刘广京等编:《李鸿章评传》,第四编“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奕訢等关于建立总理衙门的奏折以及咸丰的上谕。
李鹏年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上编,第三章;下编,第三章第五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第二编。
吴国仪:《略论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演变》,《外交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王开玺:《中国近代外交礼仪略论》,《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载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和卖国》,同上。
郑师渠:《关于近代中国主战与主和问题的辨析》,载《光明日报》,1997年8月19日。
李时岳 胡滨:《从闭关到开放》,第一章“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七章“洋务思想”,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十八章第四,五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侯德彤:《论洋务派外交思想的近代意识》,《东方论坛》,1996年第2期。
陈显泗:《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战略实施中的成与败》,《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章鸣九等:《论洋务思想家的理论基础》,《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董丛林:《论李鸿章的“洋教观”》,《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二辑。
张富强:《论马关议和期间中日全权大臣的交涉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上。
十一,瓜分与救亡(第十五周)
讨论要点:
甲午战后的瓜分狂潮
从合作政策到门户开放
维新与救亡:改良派的对外主张剖析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探究
参考论著:
戴逸等著:《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第九章“东亚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载《中美关系史论文集》(1),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丁名楠、张振 昆 :《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同上。
罗荣渠:《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同上。
吴嘉静:《“门户开放”:美国对华政策史一页》,同上。
丁名楠:《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若干历史考察》,载《中美关系史论文集》(2),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邹明德:《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起源研究》,同上。
十二,由“冰点事件”引发的反思(第十六周)
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并围绕材料进行课堂讨论。
推荐阅读文献:
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6年1月11日; /data/2006/0226/article_278.thml。
张海鹏:《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6年3月1日;/data/2006/0301/article_304.thml。
第三部分 课程论文
要求: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进行深度剖析,并尽可能结合当代中国外交的案例加以解读。
成绩评定及要求:
课前阅读:20%
认真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论著,了解基本史实和研究状况。
课堂讨论:30%
认真准备,按时出席,积极参与,锻炼自己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努力深化对相关专题的理解。
平时作业:20%
按规定准时完成作业,着重于查阅资料和笔头能力的训练。
课程论文:30%
选题事先和老师讨论并获得同意。论文内容包括对选题的想法,阅读
过的相关资料和论著,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自己的见解和心得。行文必须规范化。严禁抄袭。
教学大纲
PAGE
NUMPAGES 11 NUMPAGES 11 NUMPAGES 11
PAGE 1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