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丹红”事件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合集下载

“苏丹红”事件及其反思

“苏丹红”事件及其反思

收集整理“苏丹红”事件及其反思“苏丹红”事件及其反思“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常用于工业方面,比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2005年3月4日,北京有关方面检测出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中含有“苏丹红一号”。

3月9日,浙江省工商局发布消费警示,浙江已经发现三种食品里含有“苏丹红”。

从广东到河南,“苏丹红”的踪迹开始逐步显露,很多是在辣椒酱、酱菜等小食品中添加“苏丹红”作为色素。

3月15日,著名连锁快餐品牌肯德基的两个品种“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在检查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16日,这两样产品在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内全部停售。

3月18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中,从朝阳区某肯德基餐厅抽取的原料“辣腌泡粉”中检出“苏丹红一号”,这种“辣腌泡粉”用在“香辣鸡腿堡”、“辣鸡翅”、“劲爆鸡米花”3种产品上,加上“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肯德基已有5种产品检出“苏丹红”被停售。

晚上,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发了一份公开声明,肯德基对此次食品安全事件深表遗憾,并向公众致歉。

3月19日,肯德基餐厅已将两种含“苏丹红一号”的产品及调料全部销毁。

3月22日,北京市场恢复了香辣鸡翅、香辣鸡腿汉堡、劲爆鸡米花3种产品的销售。

3月23日,在全国恢复了新奥尔良烤翅的销售。

3月30日,一份包括25种食品在内的含“苏丹红”名单由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对外公布。

这些涉“红”产品包括腐乳、榨菜、鲜辣酱等,其中有14种产自3家北京企业。

5月13日,欧盟宣布,欧盟已对食品中“苏丹红”和“对位红”等违法染料含量设定严格的检测标准,并将组织欧洲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发更为有效的违法染料分析检测技术。

很多食品餐饮部门、企业所经历的“苏丹红”风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从公关学的角度看,有如下两点反思:1、面对危机,优秀的企业不但要善于应对危机,化险为夷,还要能在危机中寻求商机。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苏丹红是一种合成染料,也称为苏丹4号。

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工业染料以及淀粉、面粉、脂肪等领域中。

然而,近年来,苏丹红被发现存在于某些食品中,如辣椒酱、烧烤酱、火腿、海鲜制品等。

苏丹红的加入非常危险,可能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苏丹红是一种致癌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癌症的威胁。

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疾病,如过敏、肝心病等。

苏丹红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色泽,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价值。

受到厂家和商家的驱动,一些小商贩将苏丹红加入到食品中,希望通过增加食品色泽而提高销售量。

但实际上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做违反食品卫生法规,非常不负责任。

为防止种种食品危机的发生,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食品供应商随机抽样和测试力度。

要求各个地方的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制造的监管,特别是对小商家的检查和管理,定期对食品进行抽检,对不合格食品及时处理。

制定有关苏丹红的检测标准,一旦检测出苏丹红,要严惩不贷,从源头上杜绝苏丹红流入食品中。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我们需要告诉消费者,不要贪图食品的美味和美丽,而是要理性消费。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远离没有检验合格的小商家和流动商贩,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再次,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和人口流动较大的地方,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的饮食安全意识。

总之,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监督、加强宣传和培养消费者的健康食品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根据您所给的任务名称,现就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进行分析。

本文将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并提出保障食品添加剂安全的措施,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物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质地,增加营养成分,延长保鲜期或改善食品的加工性能等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为了提高食品的品质,但不合理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因此,监管食品添加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1.苏丹红案例苏丹红是一种有致癌风险的染料,被发现存在于一些食品添加剂中,如辣椒酱、酱油等。

2005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苏丹红类食品添加剂的禁令,并采取了严厉的执法措施,要求企业检测和召回涉及的产品。

2.亚硝酸盐案例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和着色剂。

然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致癌和心血管疾病。

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某些餐饮企业滥用亚硝酸盐,违规添加到食品中,严重威胁民众的健康。

三、保障食品添加剂安全的措施为确保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监管,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安全标准和限量要求。

2.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和审批程序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品质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审批程序应更加严谨,确保合格的食品添加剂进入市场。

3.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

4.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五、结语食品添加剂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和审批程序,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人造化学着色剂,长期或大量食入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严禁使用。

苏丹红的使用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苏丹红是一种含硝基苯胺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氨基基团,具有强烈的着色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制备中被用作色素。

苏丹红从1986年开始迅速被禁止使用,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食品中的添加剂如苏丹红不仅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苏丹红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

他们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更加敏感,因此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对于他们的健康危害更大。

长期食入苏丹红还可能导致癌症等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的使用,监管部门应当通过加强监督和查处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

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要提高警惕,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产品,避免购买可能潜伏有毒着色剂的食品。

在加强对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的管理的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积极寻找替代品,如天然着色剂等,以达到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加工方式。

科学研究机构也应当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力度,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机, 说明消费者安全意识有 了提升 , 也显示出政府在 改进消费安全 、 加强舆论监 督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正
在 收 到成 效 。 但 正 如 专 家 指 出 , 论 是 “ 丹 红 一 无 苏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食 品卫生标准数
量 的八 分之 一 。我 国对允 许 使用 的 16种 农 药制 定 3 了相应 食 品 中的 残 留量 标 准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食 品 而
srn te h sa l t te g h n t eetbimmn c l aeys se i hn . s tfo:s ft ytm C ia n
Ke wo d f l ft ma a e n ytm sd n r y r s c ey  ̄=s a n g me ts se u a e d
丹红一号” 的食品。令人震惊 的是 , 早在 19 9 5年欧
盟食品法就已经禁止在食 品中使 用“ 苏丹 红一号” ,
但 国内直 到今 天 才 意 识 到 这 一 点 。另 外 , 顿红 茶 立
涉嫌“ 氟化物超标” 事件也引人注 目, 场上 销售 的 市 立顿普通型速溶茶中含氟化物为6 5 0 大大超 . ×1 一, 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 D ) F A 所规定 的标 准。 而 国内有关专家 出面替立顿红茶“ 正名” 结果饱受 , 质疑 。从某种程度上说 , 以上 事件彰显我 国食 品标 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度差 , 内食品行业标准 门槛过 国 低, 从而引起国人对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高度关注 。
经禁止在食 品 中使用“ 苏丹红一号” 0 5年 2月 。20 1 8日, 国食品标准署就含有“ 英 苏丹红一号” 色素的 食品一事向消费者发 出警告 , 并在其 网站上公布 了

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对我国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对我国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椒 制 品 长期 保 持鲜 红 的颜 色 。正 是 由于 苏 丹 红 具 有染 红其 他 食 品 的功 能 , 上 价 格 低廉 , 加 很 快 在 印度 等 国率 先 被 不 法 商 家 添加 到食 品
中去。
“ 味 源 ” 辣 椒 酱 被 检 出 “ 丹 红 一 号 " 随 美 牌 苏 , 后 肯 德 基 快 餐食 品 的调 料 在 检查 中被 发 现 含 有 “ 丹 红 一 号” 分 。很 多 中0 0 5年 3月 一 则 消 息 引 起 了全 国 的 震 动 : 氏美 味 源 ( 州 ) 品 有 限公 司 生 产 的 亨 广 食
品 中添 加 苏 丹 红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为 了增 加 红 色, 以掩 盖 天然 辣 椒 素 光 照 褪 色 的缺 点 , 辣 使
XU n GU n NI i u Z Yig, La , E Gu— n, HA0 Xio we j a— i
( h a x Unv ri f c n e& Teh oo y , i y n 1 0 1 C ia S a n i ies yo i c t S e c n lg X a a g 7 2 8 , hn ) n
A s r c : e S d n e e th s i iit d n w o s d r to n o r c u t y f o e u i u s i n b t t Th u a v n a n ta e e c n i e a i n o u o n r o d s c rt q e t . a y o
患 癌 症 。对 于 人 类 , 样 具 有 较 强 的 致 癌 同
主要 有 细 菌 及其 毒 素 的 污染 , 菌 及 其 霉
毒 素 的污 染 ,病 毒 污 染 ,寄 生 虫 及 其 虫 卵 的

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事件简介苏丹红事件是指2005年中国食品行业发生的一起涉及苏丹红染料的食品安全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被禁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染料,长期食用苏丹红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事件背景在2005年,中国食品行业突然爆发了一起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染料,被广泛用于染红食品,用于烧烤制品、辣椒酱和其它食品添加物中。

然而,苏丹红在长期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被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

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担忧,特别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而食品生产企业被曝光使用苏丹红的行为遭到了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事件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苏丹红被列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开始对所购买的食品进行更加谨慎的选择,对食品企业的信誉产生了质疑。

3.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导向:苏丹红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企业能够违规使用禁止的添加剂。

事件后,中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和制度。

事件原因1.监管不到位:苏丹红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企业能够违规使用禁止的添加剂。

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检查和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利润驱动:食品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合法的添加剂。

这些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危害,只顾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事件教训苏丹红事件给中国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教训,也给了我们以下启示:1.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提高检查和抽检频次,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一、苏丹红的由来与危害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合成色素,主要用于染料和颜料中。

它在食品中被发现的情况通常表示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苏丹红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科学家发明的,用于染色纺织品。

后来,人们发现苏丹红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用来增加食品的颜色和美观度。

苏丹红在食品中的使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会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苏丹红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应尽的责任。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都希望能够放心食用,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生产食品,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多次因为苏丹红事件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这些事件大大损害了我国食品产品的国际声誉,也让人们对国内食品的安全质量产生了怀疑和恐慌。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品质管理,杜绝违规加入有害物质的情况。

三、如何防止苏丹红事件的发生1. 加强监管力度。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管控,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的食品。

2. 加强品质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品质管理,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关原料采购和产品加工过程,确保不会出现违规加入有害物质的情况。

3. 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政府和相关媒体应当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安全的食品,不会因为被欺骗而受到伤害。

四、结语苏丹红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唯有保证食品的安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为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苏丹红事件谈我国禽蛋质量安全问题

从苏丹红事件谈我国禽蛋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也是禽蛋消费大 国 ,禽蛋 在我 国消费结构 中
部门抓紧制定检测方法标准,禽蛋生产加工企业忙于 证明 自己的产 品不含苏丹红 。 2 月 以来 , 近 个 事件渐 渐 平息后 , 人们发现我 国鸭蛋产业受到重创 , 相关地 区养 鸭户损失惨重。 作为质量检测工作者, 笔者从该事件谈 几点我 国禽蛋质量安全 问题 。
易。
我 国大部分农产 品的出 口份额 ,另一方面也对我 国畜 禽产品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 有关 部门曾作过粗略估算 , 20 年 国外 的技术壁 垒 , 02 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 的畜禽 产 品出 口直接和 间接损失在 10 0 亿美元左右 。 我 国的禽蛋 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蛋品深加工转
量 的 2 %; 、 2 荷兰 马来西亚的鲜 蛋生 产量并不在世界前
1 位之列 , O 但出 口已占到世界总量 的 3%和 7 造成 l %。 我 国禽蛋及禽蛋 制品出 口难 的原 因除 了进 口国的技术
性贸易壁垒政 策外 ,很重要 的一点是我 国禽蛋产 品的
质量安全 问题 。据前美 国食 品与药 品管理局 (D 官 F A)
的食 品,原 因是 杂质 、农药残 留及食物添加剂含量 高 等。 这些 问题不仅损害我 国农产品出 口, 国家形象 也给 和信誉带来 了负面影 响。 20 年 1 2 在 02 月 5日, 欧盟常
设兽医委员会 就曾通过全面禁止进 口中国动物源性食
2 禽 蛋产 品 的质量 安全 问题 已成 为禽 蛋产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 卷 第 2 期 06 2 4
E eF u 目圈 x rom・ pt r
量安套网题
)北京 10 8 ) , 00 1
从 20 年广东亨氏美味源辣椒酱、 05 肯德基新奥尔 良 烤翅等 3 家企业的 8 个食品中发现工业染料苏丹 O 8 红 I 引发轰 动全 国的苏丹红事件 ,到 20 号 06年 1 月 1 央视《 每周质量报告》 披露河北平山、 井阱等地 , 养鸭户 2 多来 一直使 用一 种神秘 的 “ 药 ”生 产“ 心 ” 年 红 , 红 鸭 蛋, 而这 “ 红药 ” 正是苏丹红 Ⅳ号 。 苏丹红再 次成为众矢

“苏丹红一号”冲击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苏丹红一号”冲击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苏丹红一号”冲击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京圣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京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3
【相关文献】
1.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J], 袁诚;付桂荣;危贵茂
2.透过"苏丹红一号"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 [J], 徐宝梁;代汉慧
3.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对我国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J], 徐颖;顾岚;聂桂军;赵晓卫
4.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探索 [J], 周萌
5.“苏丹红”给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带来的启示 [J], 杨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论文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摘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运行,既需要被监管者的积极配合,又要监管者的有效监管。

而强制的单一的监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环境下的监管需求,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文章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及发展滞后原因的分析,探索了我国的监管体制多元化建设。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监管方式多元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更加的欣欣向荣。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却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了[1]。

从苏丹红开始到瘦肉精到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为此,我国于2009年实施了《食品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约束食品行业,充分显示了我国对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重视。

然而,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食品的不安全并不会因为法律条文的实施而消失。

因而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从前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还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2]。

在改革渐进性的影响下,我国食品监管方式具有市场经济现代监管理念的探索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痕迹共存的特点。

尽管如此,宏观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模式已显现出现代监管体制的初级模式。

即政府监管方式为主要方式,而食品行业自律和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共存的方式。

但在微观监管方式上我国的监管模式仍处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上,即仍以强制为基础单一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不能适应甚至落后于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实施。

2.1我国监管方式主要存在的缺点(1)监管理念落后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政府监管方式通常会表现的“重权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服务”,强制的方式令监管方式显示出单方性、强制性、确定性、消极性的缺点[3]。

这种落后的理念容易造成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影响市场秩序,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2)监管方式、手段单一,运动式执法。

食品安全危机案例

食品安全危机案例

食品安全危机案例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而食品安全危机则是指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食品安全危机案例为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即三聚氰胺事件。

这起事件由于一些不法商人将三聚氰胺添加到奶粉中以提高蛋白质含量而引发。

三聚氰胺对人体肾脏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对婴幼儿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这起事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相关部门未能有效监控奶粉市场,造成了不法商人有机可乘;二是企业缺乏自律意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有害物质。

针对这起事件,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测标准,加强了对食品生产环节的抽检工作,并加强了惩罚措施,对违法生产食品的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了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苏丹红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在中国引发了巨大关注。

苏丹红是一种禁用的致癌物质,但被不法商贩添加到食品中以增加颜色的鲜艳度。

这种添加行为不仅违法,还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苏丹红事件揭示了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漏洞。

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较弱,而不法商贩则利用这一漏洞进行违法活动。

此外,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择手段地使用低品质的原料,从而导致了苏丹红事件的发生。

中国政府针对苏丹红事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食品原料的监管,禁止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原料。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另外,政府还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三、霉变鸡蛋事件2010年,新闻报道了国内某地霉变鸡蛋事件。

该事件的起因是鸡蛋存放不当导致发霉,进而释放有害物质。

大量食用有霉变的鸡蛋可能对人体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风险。

这起事件揭示了食品加工环节中的管理不善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案例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案例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案例食品添加剂是指加工食品过程中所添加的具有一定技术效果的某种物质。

其目的是改善食品的颜色、口感、保鲜性和营养保健功能等。

然而,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禁用的工业染料,它能使食品呈现红色。

但长期食用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2005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使用了苏丹红的食品添加剂事件。

辽宁省沈阳市某食品加工厂在制作辣椒酱时,为了提高产品的色泽,非法添加了苏丹红。

这些含有苏丹红的辣椒酱通过销售渠道流向市场,消费者不知情地购买、食用了这些有害物质。

苏丹红的毒性很强,长期摄入容易导致癌症和肝脏损害。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另一个案例是亚硝酸盐的危害。

亚硝酸盐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用于保持肉类和肉制品的颜色。

然而,亚硝酸盐一旦被摄入体内,会与胃内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胺。

亚硝胺是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癌症的风险。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限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此外,某些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比如,亚硫酸盐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在果蔬加工和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广泛使用。

但部分人对亚硫酸盐过敏,摄入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刺痒等。

为了减少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管理。

首先,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评估,明确其安全性和使用范围。

其次,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合法使用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业者的监督检查,确保他们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不滥用食品添加剂。

最重要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让消费者有能力正确选择和使用食品,保护自身的健康。

总之,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坚持科学、规范的态度,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

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案例分析

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案例分析

针对一起危机公关,我们还是得从5S原则来分析。

若能保证五大原则都能做到的,必将是一起成功的危机化解案例。

第一,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首先,这是一起由于企业自身行为不当而引起的公关危机。

肯德基由于进料渠道检查把关不严,在制造“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的辣椒粉中含有“苏丹红”。

这样的食品出售后,会对顾客的身体造成伤害,虽然事件的起始是由于部分食品生产供应商不能遵纪守法,不能严把食品安全关所致,但公众还是仍然可以说肯德基企业组织单方面管理不善而造成了此次危机事件的爆发。

所幸,肯德基也认识到积极承认错误,不推卸责任是处理危机公关手段的不二选择。

当危机发生后,公众或者说是消费者,在意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利益问题,并且利益永远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组织都应当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如果企业一味的追究其真相,而与消费者各执己见,只会加深矛盾并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这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在这个原则上,肯德基在事件发生后,积极承担责任,并进行处理。

这是明智难能可贵的。

第二,速度第一原则(SPEED)对于速度第一这个原则,肯德基也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才开始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16日上午,百胜集团上海总部就已经采取行动通知全国各肯德基分部,立即在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

危机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的销售,防止伤害事件的进一步扩大,这是一般处理危机的当务之急。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的12到24个小时内,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尽可能最快的速度蔓延开来,尤其是在当代信息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的前提下,再加上人们所附带的好奇心和批判心,无论以怎样的高速传播都会不足为奇的。

并且,在这些消息中,可靠的就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谣言和猜测。

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事件简介苏丹红是一种致癌物质,常用于染料和食品添加剂中。

苏丹红事件指的是在食品中检出苏丹红的事件,引发了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和社会关注。

本文将介绍苏丹红的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各国对苏丹红的管控措施。

苏丹红的特点苏丹红是一种有机染料,常用于染料、制革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它的特点是色鲜艳、耐候性好,能够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苏丹红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为可疑的人类致癌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苏丹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苏丹红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其中包括:1.致癌作用:苏丹红被认为对人体有肝脏、胃、肠、皮肤和泌尿系统等组织具有致癌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毒性作用:苏丹红也可能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苏丹红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引发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苏丹红的毒性和致癌作用与其暴露的剂量和时间长度有关。

低剂量、短期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长期高剂量接触将增加健康风险。

苏丹红的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主要以染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存在于食品中。

然而,苏丹红是一种非法添加物,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

若食品中含有苏丹红,可能暴露消费者于健康风险中。

苏丹红被国际食品安全机构(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不得使用的食品染料,绝大多数国家对其使用进行严格控制。

然而,苏丹红的检出仍然存在于某些食品中,引发了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的质疑。

各国对苏丹红的管控措施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苏丹红的使用。

这些措施包括:1.法律法规: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苏丹红的使用。

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将依法受到处罚。

2.检测监控:各国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对市售食品进行苏丹红的检测。

对于检出苏丹红的食品,相关部门将采取相应的追溯和处理措施。

经典食品安全案例

经典食品安全案例

案例分析:苏丹红事件一、苏丹红事件的来源苏丹红(一号)是一种红色染料,用于为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

有关研究表明,苏丹红(一号)具有致癌性,我国和欧盟都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

1、欧盟2003年5月9日,法国报告发现进口的辣椒中含有苏丹一号成分,随后欧盟向成员国发出警告,要求各成员国自2003年6月17日起禁止进口含有苏丹一号的辣椒产品。

2004年6月12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同时发出了两个警告,称Laziza International 和Epicure Chilli Beans 的辣椒酱产品中含有苏丹一号和苏丹四号染料。

2005年2月2日,英国第一食品公司(Premimer Foods)向英国环境卫生部门报告,该公司2002年从印度进口的5吨辣椒粉中含有苏丹一号染料,并且已经生产为辣椒酱等调料销往众多下游食品商。

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确认了这个污染,并追查了使用Premimer Foods 公司供应的原料的食品商,分四批列举了575种含有苏丹一号的食品,并警告消费者不要冒险使用以减少可能导致癌症的几率,同时要求这些食品必须在2月24日12时之前在监督下从货架上全部撤除,对已销售的清单上的产品需要提供无条件退货。

英国食品标准署称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事件。

据预计,英国食品行业因此遭受的损失可能超过1500万英镑。

2、中国在英国发出食品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含有苏丹红(一号)食品检验监管的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一号的食品在市场中销售使用。

3月4日,亨氏美味源(广州)公司生产的某品牌的5种辣椒酱辣椒又称为过你第一批被禁的含有苏丹一号的食品。

3月7日,亨氏美味源的供货商广州某公司被发现其提供的“辣椒红一号”复合食品添加剂含有98%的苏丹一号。

3月14日,湖南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的某品牌萝卜干被查出含有苏丹四号染料。

苏丹红事件凸显食品安全博弈

苏丹红事件凸显食品安全博弈

苏丹红事件凸显食品安全博弈
林朝辉
【期刊名称】《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回顾苏丹红事件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许多细节耐人寻味。

2004年7月,英国发布关于苏丹红食品污染的警示;今年2月,联合利华(中国)和(亨氏)中国两家公司先后发表声明,称自己公司在华销售的各种食品不含苏丹红一号, 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选用;3月4日,北京有关方面检测出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中含有苏丹红一号。

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紧急布置彻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追缴亨氏辣椒酱,并追查苏丹红一号的源头,查明亨氏问题辣椒酱则已经通过销售网络销往全国九个省市;亨氏中国所使用的问题原料来自广州田洋公司,而该公司负责人又供述, 所销售的辣椒精是从增城一厂家购买的。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林朝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3
【相关文献】
1.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J], 袁诚;付桂荣;危贵茂
2.从"苏丹红"事件谈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 [J], 郑淑芳
3.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对我国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J], 徐颖;顾岚;聂桂军;赵晓卫
4.苏丹红事件凸显食品安全博弈 [J], 林朝辉
5.国际名牌公共形象事件处理凸显管理缺陷——以苏丹红、碘超标为例 [J], 黄王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食品信息追溯制度的建立

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食品信息追溯制度的建立

从“苏丹红”事件看我国食品信息追溯制度的建立
徐楠轩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法制》
【年(卷),期】2007(15)6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查出多起食品中含有"苏丹红"的案件,但此类案件都是在原料中掺毒,调查未能及时找出问题源头。

这反映出我国食品信息追溯制度的缺失,目前在技术上和法律上构建这种制度的时机都已成熟,应当尽快完善,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有准确的信息记录,从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苏丹红;信用体系;法律责任
【作者】徐楠轩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5.5
【相关文献】
1.从我国儿童玩具产品召回事件看玩具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 [J], 张立新;骆红
2.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建立与EPCIS追溯事件解读 [J], 胡迪
3.建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签制度刍议 [J], 李珂
4.上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决策议程的建立--基于多源流模型的分析 [J],
李慧
5.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J], 朱其太;刘天鸿;华从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苏丹红”事件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含苏丹红食品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又敲响了一次警钟。

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苏丹红检验标准、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食品市场环境将得以规范,人民生活消费也将得到一个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苏丹红苏丹红检验标准食品安全法食品管理体系
1. 苏丹红事件的简述
2005年3月一则消息引起了全国的震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辣椒酱被检出“苏丹红一号”,随后肯德基快餐食品的调料在检查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很多中国人由此次的苏丹红事件开始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苏丹红一号”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由苯胺重氮化,与2—萘酚偶合而成,外观暗红色或深黄色片状晶体。

主要用于溶剂、蜡、汽油等增色和为鞋、地板等增光。

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红色,以掩盖天然辣椒素光照褪色的缺点,使辣椒制品长期保持鲜红的颜色[1]。

正是由于苏丹红具有染红其他食品的功能,加上价格低廉,很快在印度等国率先被不法商家添加到食品中去。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致癌性,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2. 食品安全法实施的必要性
2.1 制定食品安全法迫在眉睫
红心鸭蛋中添加苏丹红,辣椒中含有苏丹红,腐乳中含有苏丹红,很长一段时间里,苏丹红一直在困扰着百姓的生活,简直到了谈“红”色变,再加之频频出现的多宝鱼、福寿螺等事件,老百姓无不发出感慨,我们到底能吃什么?追根溯源,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根源。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对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28大类食品即: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酒类等的10万多家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生产厂家不具备生产条件,三分之二的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四分之一的企业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十分之一厂家无营业执照而进行生产等等。

在所收到的投诉案件中,食品安全问题排在首位,制定食品专门的安全法已迫在眉睫。

2.2 食品安全法的缺失导致此事件
最早“苏丹红”事件的引发,是由英国宣布的近400种食品受致癌工业染料
“苏丹红”色素污染。

中国政府对这一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对含“苏丹红”的食品检验监管。

但政府质检部门发现,当时中国并无“苏丹红”的检测标准。

食品专家指出,“苏丹红”检测标准的历史缺失,只是困扰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表象个案[2]。

这场“苏丹红”恐慌对于频频发生安全危机的中国食品行业来说具有警世意义。

2.3 食品安全法填补食品安全漏洞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国务院法制办拟定的《食品安全法》加紧进行[2]。

《食品安全法》主要包括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和分析、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检验预测、食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的进口、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从主要内容可看出,《食品安全法》最大的变化是将以预防性为原则,落实食品召回制度、企业违法成本制度等。

这两个制度恰好有望填补当前的食品安全的漏洞。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随着生活由温饱转向富足,安全和健康因素正在人们消费观念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消费安全无小事,食品的危害和它们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预防控制食品中的苏丹红,保障公众健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1 建立法规体系
我国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是1995年开始实施的,距离现在已有10年的历史了,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市场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该法已经不能调整,《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3],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立即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并销毁该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通过制造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相比而言,这样的处罚应当说是力度不够,不足以对违法者产生威慑作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健全和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和条例,注重实施力度加强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合作,参照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条例,在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尽早着手制定《食品安全法》。

使对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与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分布在农业、卫生、质监、环保、工商、食药监等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专业人员已超过百万人,但食品市场执法力量仍十分薄弱,部门单独执法的效率也不够理想。

应改变传统执法体制,各部门既要按照国务院最新确定的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对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办理;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检验收费这类违背公共监督的做法,最终将各类行政执法权集中到一个政府部门,实现公共服务、综合执法。

3.3 提高检测技术
国家应加大科技投入,尽快研制诸如蔬菜农残速测仪[4],米粉质量检测仪等快速、方便、准确的食品检测设备,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

检测人员不仅要检测常规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食品检测食品环境污染物(铅、镉、汞和二恶英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毒物质(杂环胺、N一亚硝基化合物、氯丙醇等) [5]。

3.4 建立预防控制体系
3.4.1 实施HACCP风险管理系统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系统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是一种新的质量保证系统。

FAO/WHO建议的HACCP有7个原则[6]: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确定监控关键控制点的措施;确立纠偏措施;确定有效的记录保存措施;建立审核措施。

企业可以利用HACCP系统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并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

目前,HACCP风险管理系统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保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最有效的最科学的系统。

3.4.2 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目前,江西省质监部门正在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普查,根据企业的信用度及食品质量等综合因素,将企业分成A、B、C、D四个不同等级,标上“身份证明”,对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同时还将根据“企业安全信用档案”,制订“红名单”、“黑名单”以供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参考[7]。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消费者只要在信用体系网站输入企业名称。

就可查出企业的生产销售档案,根据企业信用指标明白消费。

这对促进企业规范生产、提高生产者食品安全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3.4.3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及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2005年我国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逐步建立总局、省局、市局、县局、工商所5级贯通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8],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及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4. 结语
食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性应贯穿于从加工原料到消费者食用的整个过程,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将危害因素降到最低,哪一个环节没有控制好都会造成危害因素。

因此,我们应正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认真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建立现代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法规体系、监管体系等[9]。

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努力和辛勤工作,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不再受到含苏丹红等食品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徐湘寅,张艳萍.有关食品安全性的思考和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
(1):86~89.
[2]纪正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通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8)
1~37.
[3]李尚禹.关于对食品生产中实施食品安全性管理的几点讨论[J].现代情报,
1997(4):4~40.
[4]艾志录,郭娟,任红涛等.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食品工
业科技,2005 (1):17~21.
[5]董文宾.食品环境污染物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黄福南.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J].2002,28(2):75~79.
[7]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信用体系[J].食品科学,2003,24(8):155~
159.
[8]汤天曙,薛毅.浅谈食品安全预警机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2):4~
8.
[9]熊华,曾哲灵.HACCP食品品质管理系统[J].中国畜产与食品,2004 (4)
54~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