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专家讲座整理 《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

2010年10月13日下午,我在理教113教室聆听了苏培成先生关于汉字简化的讲座,之后又学习了人民网上发布的苏先生的文章《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获益匪浅,感想良多。我的专业是古典文献,理论上说古文字学应该是我的基础课程,但这门功课我学得并不好,而“现代汉字学”更是完全不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兴趣,尽管只是在很浅的层面上,达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些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常常涉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自己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浅层次的思考。此处结合苏先生的文章写成札记若干。

一、关于汉字的性质及其优缺点

苏先生的文章一开始先讨论了“汉字的性质”:“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包含有字义的信息,便于传递丰富的汉文化。可是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汉字的性质以及优缺点。

关于这个问题,尤其是汉字的优点和缺点,苏先生的文章讲得很清楚,此外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有专门的论述,我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此处就不赘述了。这里主要想说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常跟学生们说,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都用电脑输入了,但大家还是要尽可能多动笔写字。在电脑上输入英文和输入汉字不同:英文只有26个字母,只要经过简单的学习,你在动笔时就不大可能忘记其中的一个字母怎么写。同时,英文是表音文字,会读,基本就会写。但汉字不同,我们现在输入汉字采取的主要是拼音输入法(因为它比五笔输入法更容易掌握,这可以作为拼音文字比汉字容易掌握的佐证),但会读远远不意味着会写。因为汉语基本音节数量少,同音字多,而且汉字字形比较复杂,形近字多,这也增加了识记的难度。

关于汉语里同音字的统计,我查到了几组数据:一个是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提到的:“现代汉语里同音字特别多。普通话里有字的音节大约1200多个,一般字典、词典收字大约8000~10000个,平均一个音节负担七八个字。当然不可能…平均‟,有许多音节只有一个字,有不少音节有十五六个字,《新华字典》(1962年版)里zhì这个章节有38个字,外加9个异体字。”(1)新课标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里的说法和吕先生比较接近:“普通话中一共有1200多个音节(算上不同声调的区别)。但是汉语里的字却要比这个数量多得多。如果按1万个汉字计算,那么每个音节平均也要负载8.3个汉字。这说明汉语中的同音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2)另一个是在网上查到的,文章的作者称“以《新华字典》第10版所收汉字为调查对象,以EXCEL电子表格为统计工具,对字典中所收的汉字进行了一网打尽式的统计”。统计的结果:汉语共有基本音节(不含声调的音节)415个。这415个基本音节共拥有8684个汉字(多音字重复统计),平均每个基本音节拥有汉字20.9个。此外,汉语共有标准音节(带声调的音节)1319个。这1319个标准音节共拥有8684个汉字(多音字重复统计),平均每个标准音节拥有6.58个汉字。其中有50个以上汉字的标准音节共有4个,分别是yì,72;xī,67;bì,52;yù,51,占所有音节的1.25%;只有1个汉字的标准音节共有248个,占所有音节的18.8%。(3)两组数据,前者为估算,后者为精确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别,但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汉语里的同音现象。

由于同音或者音近而写别字,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犯的错误。比如一次课堂练习,我的一些学生就在崭露头jiǎo()、谈笑风shēng()、鸠占què()巢等题目上“一chóu ()莫展”。如果再碰上音近又形近的来凑热闹,比如“好高wù()远”和“趋之若wù()”,到底哪个是“骛”哪个是“鹜”,区分起来就更是头疼。(这两个字不仅现代人头疼,古人也分不清楚,两个字在时代稍晚古书中有通用的现象,但从两个字的形符来看,说是通用,其实应该是误用。)

写别字的原因,刨掉偶然因素之外,我认为主要有两条:第一是没有意识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确切地说是忽略了不同字形区别意义的功能,对于很多同音字,我们是可以做到“据形辨义”“据义推形”的。第二,学习语文时只满足于会读,懒得动笔,以至于常常提笔忘字。甚至有些学生学语文就只是默看,感觉差不多眼熟了就行,读都懒得读,于是连很多字念什么都不明确,一下笔更是错得不着边际。2009、2010两年,我都参加了北京市的高考阅卷,阅的都是主观题,在我看过的试卷中,一眼看不出错别字来的大约不足三成。比如非常简单的“贡献”二字,有把“贡”写成“供”的,有把“献”写成“现”的,还有两个字一起错的。再如“伏笔”的“伏”,有写“辅”的,有写“浮”的,有写“佛”的,有写“俘”的;“铺垫”的“铺”,有写“扑”的,有写“辅”的,有写“捕”的,“垫”,有写“店”的,有写“甸”的,有写“堑”的,有写“塾”的。至于“线所”“报达”“潜服”“借荐”“吊鱼”“竖敌”“高瞻远嘱”“一世同仁”“不则手段”“呈上启下”等,更是让人看得哭笑不得。

值得注意的是,同音字多,字形复杂又常常被作为汉字的“罪状”提出来,以至于有人认为拼音文字的优越性要远远高于汉字,甚至主张走汉字拼音化的道路。这种说法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的,最初坚持这一说法的人,到后来观点上也有一些变化。以吕叔湘先生为例。吕先生在1946年发表过《汉字与拼音字的比较》一文,以主客谈话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极力赞成拼音字,措辞也很激烈。这可以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钱玄同等人激进思想的延续。而在1983年这篇文章收入《吕叔湘语文论集》时,吕先生补记道:“校对时重读这一篇,觉得如果现在来写这个题目,论点不会有大改变,但是措辞会两样些。”(4)实际上吕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写成的《语文常谈》中,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语气已经不那么激烈了,比如涉及汉字的缺陷,只是说“汉字为汉语服务也并不那么尽善尽美”(5)之类,但在谈到汉字改革时仍然认为“简化汉字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搞拼音文字”(6)。而再看吕先生1987年1月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与30年前的文章讨论的是同样的问题,甚至连标题都基本相同,篇幅短小得多,观点也显得十分平和:“汉字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拼音字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实无论是汉字还是拼音字,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分不开,有这么个优点,就不免有那么个缺点。而且,汉字的优点恰好是拼音字的缺点,汉字的缺点也就是拼音字的优点。”下文又分别罗列了汉字与拼音字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在文章末尾总结道:“我把汉字和拼音字的利弊得失做了一番比较。算起总账来,究竟哪个合算?这可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也不作结论。我本来就没有这个打算。”(7)我在课后也向苏先生提出过关于汉字拼音化的问题,苏先生的回答很含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大不可能的,但以后的事情不好说。”我基本认同吕叔湘先生20世纪80年代末的意见:“语言文字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优缺点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可以尽善尽美,至于同音字多、字形复杂,这是汉字固有的特点,如果非说是缺点的话,那也是与汉语的超越时空和区分同音语素的优点相伴生的。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说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为无法量化,也没有哪个部门敢打保票,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国民生产总值就一定能上涨多少多少。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