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汇总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掌握其中的生词和诗句,并能够正确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以及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了解和欣赏;(2)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2.难点:(1)正确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呈现(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3.讲解(教师讲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4.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5.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6.朗读(学生进行诗歌朗读)7.拓展(教师介绍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8.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四、教具准备1.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2.诗歌《白杨礼赞》的教材3.小组合作讨论的工具和材料4.其他诗歌作品的教材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白杨礼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呈现环节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是因为诗歌中使用了一些生僻的生词和押韵的句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讲解环节中加强对诗歌的解读,尤其是对押韵和节奏的理解。
同时,在朗读环节中,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背景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
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把握文化内涵;情感目标:能够从作品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教学难点:掌握作品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学方法1.预习导入法;2.合作学习法;3.个别差异化教学法;4.讲授法;5.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预习导入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预习本课文章,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步教师讲解1.先整体性讲解白杨礼赞的文章结构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依次解读文章的每一个段落,分析段落中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3.学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点评或提问,提高主动参与度和互动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些实用性任务,如词汇拓展、文化背景了解等;2.小组讨论后交换思路,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3.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个别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诉求,进行个别差异化教学,提高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回顾。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此次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评估、效果评估和反馈评估。
其中,学情评估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进行;效果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估;反馈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意见反馈和整改。
白杨礼赞反思总结(通用21篇)
白杨礼赞反思总结(通用21篇)白杨礼赞反思总结篇1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杨礼赞反思总结篇2《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教案一、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文以白杨树为载体,赞美了北方农民的坚韧、朴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o理解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o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o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
o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o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白杨树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o学习北方农民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o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歌颂北方农民的精神品质。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内涵。
•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初读文本1.导入:o展示白杨树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o谈话导入:你见过白杨树吗?你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o揭示课题:《白杨礼赞》2.初读课文: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o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3.交流讨论:o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o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白杨树为载体,赞美了北方农民的坚韧、朴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4.布置作业:o预习课文,圈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深入研读,探究主题1.词句理解:o讲解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案简介《白杨礼赞》是一篇描绘白杨树精神风貌的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敬佩。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道德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白杨树的坚韧精神,培养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3)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阅生字词,学会正确朗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道德情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生字词的记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身边坚韧人物的作文。
3. 推荐一篇类似风格的散文,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作文写作能力。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白杨礼赞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篇章理解: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短语,如:挺拔、傲然、倔强等,并理解其意义。
3.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情感共鸣与表达: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示例等方式,直观地展示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精神品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精神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某个事物的赞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赞美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白杨树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白杨树的敬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赞美其他植物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赞誉、傲然、挺拔、繁茂等。
-阅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某植物为பைடு நூலகம்的赞美文章。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资料,了解其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白杨礼赞教案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反思教案标题:白杨礼赞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白杨这一植物的特点和意义;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白杨的特点和意义;2. 阅读《白杨礼赞》;3. 分组讨论白杨的意义;4. 个人写作:写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吗?”- 提醒学生白杨的特点和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白杨礼赞》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一遍。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询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白杨的意义,并列举出他们认为的白杨的重要作用。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个人写作(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要求学生描述白杨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等,并表达自己对白杨的喜爱和敬意。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同学分享,可以选择朗读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白杨礼赞》,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和意义,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白杨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白杨的特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有些学生在个人写作环节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加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例如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等。
另外,我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范文和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对白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写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024年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1、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8段。(散读—齐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3、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
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1、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教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茅盾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礼赞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 日期:《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
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
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白杨礼赞》教案8篇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 8篇《白杨礼赞》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我的教学课例研究原于我的一节公开课教学设计, 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我认真研究了当下语文核心素养 的培养,探究了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并观看了许多名 师课堂,扑捉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课堂的驾驭等等课 堂教学信息的收集。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在构建高效课 堂的背景下,浅谈语文课堂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 人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白杨礼赞》
称
《白杨礼赞》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
读课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外部特性和精神品质,赞扬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
并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
教材分析 到底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
外部形态的)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归纳,为下文的
象征意义的理解就埋下了伏笔,为后文难点得突破做了
铺垫。
互动交流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在分析分析白杨树的内外特征后,我的课堂进入了
第二个课堂互动点就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
解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教学过程
1、白杨树是不平凡的,那你觉得白杨树美吗? 认为不美的,把原文读出来
认为美的在原文中找出来,点出“伟丈夫”,抓住
这个词让学生理解思考接着发问“作者心中的伟丈夫具
体指谁呢?”学生们就会找到农民啊,这时候我的难点
就解决了“白杨树象征农民、士兵,坚强不屈的精神
2、作者赞美人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可结合历 史背景分析)
3、作者为什么又要用白杨树象征农民和才哨兵? 引出象征手法的运用,并通过 ppt 细致讲解何为象征。 整个的难点突破通俗一定,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白杨礼赞)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
要求: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播完录音。
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
学生课堂练习内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
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和__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8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_,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挈全文。
学习第二部分。
⑴、指名学生朗读第2—4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⑵、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⑶、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无边无垠:没有边际。
(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⑷、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⑸、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
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⑹、第4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⑺、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⑻、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
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
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四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讨论课文后思考·练习一。
3.回答课文后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默写生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二研习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作了讲析。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教师范读第5、6段,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议论和明确: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
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的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板书设计:总写:力争上游分写: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叶──宽大,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质朴)2.第6段和第4段有什么异同?都是过渡段,都是突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6段的“这”是近指,“决”比“实在”的语气更肯定,感情更进了一步。
这是从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出发来赞美的。
3、指名学生朗读第7段,讨论:⑴、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⑵、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⑶、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学生朗读第8段,思考讨论:⑴、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⑵、学生集体朗读第5—8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5、学生齐声朗读第9段。
(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讨论,明确。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三课时一、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二、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
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四、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