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1月21日).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2.1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非标准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全部热带雨林生物 B.青藏高原上的全部高山苔原生物 C.海南岛清澜港爱护区的全部红树林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群落是指肯定区域全部生物的集合,D 项仅指红松一种生物,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
答案:D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四周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养分关系图中与右图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 )解析:题曲线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只有D 项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D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精确 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
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B4.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争辩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育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天数 开头时 第一天 其次天 第三天 第四天A.对比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育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解析: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育,则对比组应当是异湾藻单独培育。
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力量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
【高二】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高二】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就是就是在前面刚研习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去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就是承上启下之篇,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去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重新认识。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边缘化存有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看做一个整体,那么群落存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备什么意义呢?目标:1.认知群落的结构特征2.理解群落的结构3.介绍群落的蓝绿藻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重点:群落的特征与结构教学难点:群落的特征与结构教学过程:课前回答:老师:种群的概念要点?学生: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形成、全部个体老师:种群的特征包括?学生: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学生:群落一群落的基本特征:1群落:同一时间内涌入在一定区域中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1.一定区域2.相互联系3.全部生物老师:同学们看看右图01老师:这个草原中至少存有多少个种群?学生:略老师:图中把该群落中所有的生物都则表示出了吗?学生:没有,至少还有微生物(板书)特征一:物种多样性老师:草原上各种群数量,密度相同吗?学生:当然相同(板书)特征二:物种相对数量老师:群落中少数物种能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群落起至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这种物种就是群落的优势种。
(板书)特征三:群落的优势种老师:根据植物的可知结构分为相同的类型称作生长型,例如乔木、灌木。
群落的外貌往往存有优势种的生长型同意的。
(板书)特征四:生长型老师:同学们,我们从上图中可以窥见生物群落就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多种生物形成的。
那么草原上的各个种群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略老师: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存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群落与生态系统

二、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 群落呈现垂直分层现象,这是由于在不同层次中的环 境条件(光照、温度、湿度、食物)的不同而不同,生物 产生不同的结果。 森林群落中 :阳性植物(全光照)构成林冠层。耐 荫植物从中层往下依次构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 被层(苔癣等)。
13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优势种 群落常有一种或少数几种(或很多种)生物决定其 主要特征,或有很多物种决定其主要特征。这些种称为优 势种。 优势种:决定群落主要特征的物种。 优势种的作用:优势种具有控制群落的作用,若把 群落中的优势种除去,必然导致群落发生重要变化,但是 把非优势种除去,只会发生较小的变化。 优势种常是个体数量十分多的种。在研究中,按动 物数量分为三种情况,: (1)优势种:个体数量占总数的10%以上。 (2)常见种:个体数量占总数的1——10%。 (3)稀有种:个体数量占总数的1%以下。
3
4、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垂直分层; 时间结构—随着昼夜和季节不同,群落的结构产生变 化。
5、群落结构的松散型和边界的模糊性。 松散型:分层结构、物种组成都是松散的。 边界的模糊性:如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之间的过渡地 带,两边的群落往往犬牙交错地混杂在一起。
4
(三)群落的命名 群落的命名根据下述三方面的特征: 1、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态环境: 如山泉激流群落、沙 质海滩群落。 3、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 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 泽群落。 在优势种类太多时,若用优势种命名则命名长而导致 混乱,故用一群优势种的总称(如林、草甸)+生活条件 (生活型)=群落名称。
第三篇
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章 群落生态学 一 、群落的特征与命名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稳定性
概念: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 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抵抗力: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遭到破坏以后恢复原状能.垂直结构: 是指群落在 空间上的 垂直 分层现象。
(1)植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光强度 (2)动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食物、栖息 (3)分层的意义: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 能力,减少种间斗争
2.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特点:镶嵌分布 成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 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 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至少一方 不能独立存活。
密度指标 频度指标: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方占总样方的 百分数 分析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变化趋势 十分重要
返回
群落中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 群落外貌和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物种就 是群落的优势种 特点: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
返回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 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 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群落的基本特征
1、物种的多样性 2、物种的相对数量 3、优势种 4、生长型 5、营养结构
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 群落的物种组成 是区分不同群落 的首要特征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不同物种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自然的生态系统,包含许多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生物体。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它们彼此以一定的方式依存。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特性。
生物群落的组成是由各种生物体组成的,这些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物群落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能源。
动物是由植物和其他小型生物体组成的。
这些生物体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进生物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分解生物群落残体的组成部分。
它们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更基本的形式并将它们返回到大气层中。
生物群落中存在着许多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内所占据的空间和角色。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所扮演的角色。
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包括食物链、捕食关系、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
食物链是生物群落中经典的互动形式,它描述了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一个食物链包括一个摄食者、一个被摄食者和一些其他生物体。
例如,一只狮子吃掉了一只羚羊,那么羚羊就成为了它的食物。
捕食关系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依靠捕食其他生物体的行为。
这种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的平衡。
共生互利共生是指在两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互利关系。
例如,昆虫可能会在植物上进行空中运输,而植物能够从昆虫身上得到新的信号和刺激。
竞争是在两个或更多个生物之间进行的某种形式的交互作用,这些生物之间受到同一生态位资源的限制。
比如,如果两种物种需要相同的食物并且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它们可能会竞争。
竞争可以是间接的或直接的,并且可以涉及资源的不同方面。
生物群落在整个环境中占据了丰富的角色和功能,它在其中扮演着多种生态角色,包括养分循环、维持地球大气层的稳定、氧气供应、食物链的形成、物种适应性的演化等。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种群群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与地理环境、物种组成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针对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1.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物种,其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物种组成多样化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同时也反映了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高低。
2.功能分工: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及其个体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功能分工。
不同物种基于其生理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分别承担着生物群落中的不同角色和任务。
这种功能分工能够提高群落整体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
3.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生态位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任务。
这些任务可能包括获得食物、竞争资源、避免掠食等。
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划分使群落中的物种能够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维持群落的稳定性。
4.物种间相互作用: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密切。
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的结构:1.高等植物层:群落的最上层多由高大的树木和灌木组成,构成了群落的屋顶。
这些高等植物以其高度和枝叶构成形成母群落,为其他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2.矮化植物层:在高等植物层下方,通常有一层矮化植物,如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通常生长在高等植物的荫下,起到保护土壤、保持水分和提供庇护的作用。
3.地表动物层:地表动物层包括昆虫、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它们在地表上活动,以植物的果实、花蜜、树皮等为食物。
4.地下动物层:地下动物层由地下生活的生物组成,如蚯蚓、白蚁、地下根瘤菌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获取食物和水分,还可以促进土壤的肥沃度和循环。
5.空中动物层:群落中的空中动物层主要包括鸟类和昆虫。
它们占据相对较高的空间,以飞行的方式在群落中活动,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相互作用。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群落的基本概念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为了研究的方便,生态学家有时把群落这个概念用于某一类生物的集合体,如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菌群,甚至应用于更狭隘的范围内,如鸟类群落、原生动物群落等。
有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来划分群落,如水生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农田昆虫群落、草原植物群落等。
生物群落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的生物学家苗比乌司(Möbius)于1880年开始使用,他在研究牡蛎海底群落时,注意到这种动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盐度……等条件下生活,并且,其生活与其他鱼类、甲壳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密切相关,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于是,他称此统一体为biocoenosis(亦译为生物群落)。
一般说来,英美学者习惯于用biotic community一词,而德、俄等学者则用biocoenosis。
实际上,这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生物群落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它之所以在生态学理论中如此重要,是由于它强调了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空间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的物体的面目,任意地散布在地球上的。
换言之,它强调的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因为这样,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层次。
正如绪论中谈到的那样,从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
可见群落是一个高级的层次。
把群落看成自然界中层次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了,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
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领域——群落生态学。
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各具独立的含义,这一点是无疑的。
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群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却除此以外,还包括无机环境。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高中生物ppt课件

-
26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苔原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
27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 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 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 水平结构的存在。)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 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 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 造成的。
-
28
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能够存活和增殖的范 围,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 间(栖息场所),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 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注重后者)
每一种生物都处在一个对它来说最适合的位
置上,在此位置上获取资源,这样相对于其他
种群来说,在时间、空间及营养利用上存在相 对位置、功能的关系
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
水域中,某些水生生物也有分层现象。藻类总是分布在阳光能够照 射的水体。浮游动物生活在植物能够延伸到的地区,且能在较深的水 域活动。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蟹类则生活水体的底层。不同鱼类也常 分布在不同层次上。水体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阳光、温度、含氧量 和食物等有关。
-
24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
生
物
A
B
数 量
-
生物A
生物B
时间10
寄生
生
物
A
B数
量
体表寄生
例如:蛔虫、绦虫、血 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 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 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 内部。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间关系 -------捕食
三、种间关系 -------捕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 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A
B
生物B
时间
先增加者先减少 ----被捕食者 后增加者后减少 -----捕食者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 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 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 量多; ② 从变化趋势看,先到 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 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 捕食者变化在后。
对群落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生物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子有
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
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 高生物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时间节律: 由于光、温度、湿度等很多其他环境因子有 明显的时间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 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而发生有规律的 变化
落叶阔叶林
苔 原 针叶林
1、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动物、植物、微生物 意义: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的物种组成 是区分不同群落 的首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不同。
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 经过赤道(0o)到北极 物 (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 种 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 的 丰 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富 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 度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二)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地形、湿度等环境因子 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分布特点:镶嵌分布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 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非生物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概念
在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种 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 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的生物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1、物种的多样性 2、物种的相对数量 3、优势种 4、生长型 5、营养结构
不同的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响其分层的原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及
含氧量等。
池塘生物 群落中,荷花、 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 面;睡莲、满 江红、浮萍等 浮于水面;金 鱼藻等则生长 于水底。鲢鱼 在水体浅层、 鲩鱼在中层、 青鱼、虾、蚌 等在水底,泥 鳅、鳝鱼等则 在水底淤泥中
2.群落的水平结构: 主要是指群落再水平方向的配置情况
生态位: 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时间、空间和营 养关系上都存在着相对位置和机能关系,这就 是生态位。 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 竞争的结果: (1)使其中一种物种趋于灭亡,较少发生 (2)更多的情况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变 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竞争,使他们共存下来
猞猁 捕食兔子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随海拔高度增加,温度变化明显, 从而导致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拔高度分布有不同植物群落,如图所示
,但须注意,此种分布不可等同于某一群落的垂直分层
现象.如热带雨林相当于一个群落,高山草甸应为另一
个群落——这些不同群落中各自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8年上学期
八面山(在湖南桂东 县)海拔2042米,800米 以下为常绿阔叶林, 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 交林,1300至1600米 为针叶林,1600至 1800米为灌木林, 1800米以上为草地。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 属于水平结构。
气候
2、物种的相对数量
测定方法 密度指标 频度指标: 作用:分析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变 化趋势十分重要
返回
3、优势种
定义:群落中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 命力对群落外貌和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 物种就是群落的优势种 特点: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 实例:蒙古草原大针茅
群落的空间结构
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空间结构包括: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是指群落在 空间上的垂 直分层现象。
(1)植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光照强度(成因:与光的利用有关)
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2)动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与食物、栖息条件有关
越靠近热带地区,群落中物种越丰富,一 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生物物种的数 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其规律为: 从热带到两极,物种丰富度减小; 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 随水深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 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草原。 2、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 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 素?
分析:这种分带由海
拔(地形起伏)造成的温度
和湿度差异引起而不是生 物自身差异引起的。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 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 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照、温度、水分及地形等条 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 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差异不能构成垂直结 构或水平结构。(也不会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 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4、生长型
定义: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作用: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群落
5、营养结构
定义:群落中个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 作用:决定了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及其变化
的外貌
二、群落的结构
类型: 群落的外貌 生长型 空间结构 时间节律
形成原因:群落中的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3)植物分层的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减 少种间斗争
(5)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有何意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 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 养物质等)的能力。
①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