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统编版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而止,自敛其才。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作者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小编整理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
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 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攀登,爬
)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爱护
爱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喜爱,喜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 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
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 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 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 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 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 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 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 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期间,秦国威逼齐国接受它的‘六国并服’计划,结果发生了晋文之事。
秦桓公率领秦军,攻打了齐国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
晋文之事不仅反映了秦国强大军事优势,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分裂势力。
历
史上,其他国家纷纷被秦桓公威胁,配合其扩张政策,如果拒绝就接受可怕的报复。
对于
齐国来说,尽管它准备反击,最终还是背水一战。
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秦桓公的军事强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秦桓公的军事强势是非常显著的,他率领秦军以大胆的动作、变
化多端的作战策略等,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取得了战斗胜利,强化了秦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
力量。
二、秦国扩张政策
晋文之事发生在秦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秦桓公的威逼政策严重破坏了周边国家的和平,让其他小国不得不向秦国低头,接受他们的‘六国并服’计划。
三、秦国政治成功
晋文之事结果有利于秦国,在它横扫六国后,秦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国地区,开创了历
史上秦汉统一的先河,同时,秦国也以此成功打造了自身强大政治格局。
四、齐国弱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伤亡惨重,一时无法抵挡秦桓公的军事进攻。
兵败之后,齐
国不得不接受秦桓公的‘六国并服’计划。
秦桓公实施的强势政策,对齐国带来严重灾难,表明了古代大国之间争霸的残酷性。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就是秦国发动六国并服战争,统一大部分中国地区,打造强大政
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秦桓公发挥了武力政治的优势,把其余五国纳定为臣,从而建立了秦国的统一。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统编版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必修下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①( ),则王②( )乎?”(第3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 曰:“保民①( )而王,莫之能御②( )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 曰:“何由知吾可也?”(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①(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②( )之!吾不忍其觳觫③( ),若无罪而就④( )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⑤( )之。
’不识有诸⑥( )?”(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答案(第2段) ①无以:不得已②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第4段) ①保民:安民,养民②御:阻挡(第8段) ①之:往②舍:释放③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④就:走向⑤易:替换⑥诸:“之乎”的合音(第10段) 爱:吝惜,舍不得(第11段) 王曰:“然,诚①( )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②(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第12段)曰:“王无异①(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②( )恶③( )知之?王若隐④(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⑤( )焉?”(第13段)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第14段)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第15段) 王说①(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②( )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③( )行之,反④( )而求之,不得吾心。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到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齐桓晋文之事的知识点总结:1. 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名字叫齐桓公姬欣。
他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期间,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以仁政、勤政而著称,被后人尊称为“齐桓公”。
2. 晋文公: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名字叫姬夷皋。
他在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28年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和外交手段,使晋国在诸侯中成为一霸。
晋文公施行耕战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晋国的繁荣和强盛。
3. 齐桓晋文之变: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和晋文公在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军事冲突,被称作“齐桓晋文之变”。
在这次冲突中,齐桓公取得了胜利,晋文公的侄子重耳被俘并被流放到楚国。
这次事件标志着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的博弈开始。
4. 齐桓晋文的联盟:公元前659年,晋文公击败了晋国的叛乱势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发展了与齐桓公的联盟关系。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一种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这个联盟对抗著名的强国楚国,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5. 齐桓公的改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通过实行耕战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他实行了节俭政策,降低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他推行仁政,加强了统治的合法性。
6. 晋文公的改革:晋文公强化了统一的中央权力,推行了耕战政策,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他加强了对贵族的控制,限制了贵族的势力。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发展了与周边诸侯国的联盟关系。
7. 齐桓晋文之后:齐桓公去世后,由于齐国内部的权力争斗,使得齐国逐渐衰落。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由于内部纷争和诸侯间的对抗,使得晋国逐渐失去了强盛,最终被周朝吞并。
齐桓晋文之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创新和改革,也积极地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与联盟合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厉害到如此地步吗,或作一般句理解,可翻译成“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提高个人品德和智慧, 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念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当时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齐桓公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绝对权力;晋文公则注重文治,强调君主的智慧和策略。
尊重传统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是历史的珍贵 遗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以保持社会的文化底蕴。
追求和谐
齐桓公和晋文公致力于实现国家内部 的和谐稳定。这启示现代社会应追求 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实现 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05 结论
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和士人
所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观念对后世 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形成。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个性、 情感和人文关怀,为现代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4 现代启示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01
重视民意
齐桓公和晋文公以民意为重,通过赢得民心来巩固政权。这启示现代政
治家应关注民众需求,以民为本,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础。
02 03
改革创新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改革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 国家发展。这启示现代政治家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