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分析课程

合集下载

音乐学专业科目三《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学专业科目三《曲式与作品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

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肖邦《降E圆舞曲》OP18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大学音乐作品赏析课教案

大学音乐作品赏析课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音乐作品赏析课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3. 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认识。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

二、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15分钟)1.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 音乐的和声和配器。

3. 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三、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0分钟)1. 古典音乐:教师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的作品为例,介绍其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等特点。

2. 浪漫音乐:教师以肖邦、李斯特、瓦格纳等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为例,介绍其情感丰富、表现力强、形式自由等特点。

3. 现代音乐:教师以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现代主义音乐家的作品为例,介绍其创新、实验、反传统等特点。

四、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10分钟)1. 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2.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感受,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音乐作品,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音乐作品的欣赏(4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音乐作品的分析(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作品赏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学生音乐欣赏课教案

大学生音乐欣赏课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音乐欣赏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通过聆听和分析经典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2. 典型音乐作品赏析3.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音乐欣赏课的意义和目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乐能够触动人的情感?二、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1. 讲解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如:聆听、分析、想象、联想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三、典型音乐作品赏析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

2. 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

4.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欣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音乐欣赏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的感受和体会。

二、音乐与情感的关系1. 讲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如:音乐可以表达喜悦、悲伤、愤怒等情感。

2. 通过实例讲解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

三、音乐作品赏析1. 选择一首具有丰富情感的音乐作品,如《致爱丽丝》。

2. 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

4.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学生对音乐欣赏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典型音乐作品赏析,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技巧和意义。

音乐赏析教案初中下

音乐赏析教案初中下

音乐赏析教案初中下教学目标:1. 感受并欣赏各种音乐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音乐赏析,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文化、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内容:1. 欣赏各种音乐风格和类型的作品,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2.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等元素。

3. 探讨音乐与生活、文化、情感的关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民族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

二、音乐赏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注意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

2.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如曲式、主题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组织形式。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2. 教师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四、音乐与生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如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音乐与个人情感的联系等。

2.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作品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如音乐在特定场景中的运用。

3.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音乐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增进学生对音乐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音乐赏析方面的收获和成长。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听一首新音乐作品,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音乐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

3. 学生对音乐与生活、文化、情感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录音或视频。

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古典音乐作品

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古典音乐作品

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古典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陪伴着人类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在高中教育中,音乐课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课程,则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定义、特点以及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典音乐的定义与特点古典音乐,是指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主要流行于欧洲的一种音乐流派。

它注重对音乐形式、结构和情感表达的探索与追求,以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形式呈现。

古典音乐除了强调音乐形式的规范与完整性外,也注重对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精细处理。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谨而复杂的音乐结构:古典音乐注重乐曲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以交替出现的主题与变奏、回旋、发展等技巧来展开。

这种结构的清晰性使古典音乐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 富有表现力的情感表达:古典音乐以对情感的精确描绘和表达为目标,通过音乐音色、音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处理,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作品可以引发听众的喜怒哀乐、激发内心的感动与思考。

3. 复杂多样的音乐形式:古典音乐形式多样,包括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序曲、弦乐四重奏等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与发展规律,为音乐欣赏与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二、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与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欣赏与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形式、表现手法、音乐要素等方面的感知与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古典音乐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和表达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在音乐表演、创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素养:通过古典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情感素养,培养他们对人文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音乐术语、曲式结构等基础知识,欣赏并分析不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熟悉音乐术语,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及演奏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音高、音长、音色等;2. 音乐术语:速度、音量、音阶、调式等;3. 乐器介绍:钢琴、小提琴、吉他等;4. 曲式结构:binary form、ternary form等;5. 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古典、流行、民族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乐器特点及演奏方法;2. 示范法:演奏经典音乐作品,展示音乐魅力;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4. 分析法: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情感等,深入理解音乐;5.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演奏简单曲目,培养音乐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测试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等;3. 期末演出:学生演奏或合唱一首曲目,展示所学成果;六、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和欣赏音乐作品。

2. 音响设备: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用于示范和演奏。

3.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

4. 网络资源:或在线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计划:按照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长;3. 课堂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音乐游戏等;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欣赏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传统音乐赏析课教案初中

传统音乐赏析课教案初中

传统音乐赏析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种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民乐、古典乐、曲艺、戏曲等。

2.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传统音乐赏析。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音乐?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包括民乐、古典乐、曲艺、戏曲等。

2.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讲解传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三、作品欣赏(20分钟)1. 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二泉映月》、《赛马》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

2. 强调传统音乐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如京剧、昆曲等,了解其历史背景、表演特点和代表剧目。

2. 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传统音乐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作品欣赏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1. 课程目标
-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流派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
-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观
2. 课程内容
- 音乐基础知识:音符、音阶、调式等
- 音乐流派: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 音乐作品欣赏:选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音乐历史:介绍音乐的发展历史和重要音乐人物
- 音乐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展示活动
3. 课程要求
-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基础
-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
- 学生需要完成相关的作业和项目任务
- 学生需要参加音乐演出和音乐会等相关活动
4. 评估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掌握程度的考查- 项目作业: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分析和创作等任务- 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评估
5. 参考教材
- 《音乐鉴赏入门》
- 《音乐鉴赏导论》
- 《音乐的人类学》
6. 参考资源
- 音乐欣赏网站和应用程序
- 音乐节目和音乐会
- 音乐院校和专业音乐教师的讲座和指导
以上为《音乐鉴赏》课程标准的简要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作品分析课程授课教案奏鸣曲式(一)定义奏鸣曲式是一种适合于表现戏剧性内容和交响性构思的结构。

其形象的展现对比往往比较富于戏剧性,相互之间常有内在的联系和矛盾,并用交响化手法揭示这种联系和矛盾。

奏鸣曲式中的形象对比体现出主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冲突,按照主题的呈示、展开和再现的戏剧性线索进行。

奏鸣曲式的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

(二)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奏鸣曲式的前身是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它的发展过程是:古二部曲式——古奏鸣曲式——成熟的奏鸣曲式。

一、从古二部曲式到古奏鸣曲式古二部曲式流行于十七世纪后半叶——十八世纪前半叶,主要用于器乐曲。

在巴赫、亨德尔的古组曲中,古二部曲式是其中很多舞曲(阿列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加沃特、小步舞曲、布列等)的典型结构型式。

此外,在巴赫的很多前奏曲和创意曲中也可遇到这种曲式。

在巴赫的作品中,作为独立作品或套曲(组曲、清唱剧)某一乐章的古二部曲式要比大型的非套曲的完整曲式(如复三部曲式)用得更为频繁。

古二部曲式分两部分,各自进行反复。

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结束在从属调性(大调为属调,小调为平行大调或属调)。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大部分的小步舞曲、加沃特、萨拉班德等),通常是比较稳定的乐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舞曲多半是运用主调手法创作的作品。

对于稍晚些时候的舞曲体裁,古二部曲式也是典型的。

但是在阿列曼德、库朗特、吉格、前奏曲、创意曲等体裁中,古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显然这是受到这些体裁复调式旋律及其发展原则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古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结构称为展开型乐段。

其中开头是简短的主题核心,接着是比较长大的模进转调式的发展,其特点是渐进式、不间断性和转向从属调(属调、平行调)的完全终止。

有时候模进转调式的发展起初进入某一从属调(如平行大调)的终止式,然后进入另一个调(如属调)的终止式。

有时在最后一个终止式之后还继以补充或反复终止式。

在结构比较稳定的乐段中,常常可划分为几个乐句。

在展开型乐段中,由于音乐连续不断地发展,不能划分乐句,有时可以分成几个首尾重迭的段落。

古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和全曲的结束,从从属调性开始,结束于主调,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为基础,但是调性很不稳定,并且其规模通常超出第一部分(有时甚至超过二倍至三倍)。

这也是古二部曲式和近代二部曲式的一个重要区别。

虽然有时古二部曲式的两个部分也有相等的时候。

第二部分常常以第一部分的主题动机开始(有时是反向),但是在另一个调式另一种和弦上,(属调或属和弦,平行大调,第一部分常以此结束),然后转入下属系调,这时常常是近关系调上的完全终止(例如下属调、平行小调),在这之后返回主调,简短地结束全曲。

古二部曲式两个部分的末尾主题材料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但调性不同,这是奏鸣曲式再现部中的副部与呈示部形成调性对比的萌芽,其区别在于古二部曲式末尾调性回归的部分(长度可以从几个音到几小节)不构成独立的主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二部曲式一般被认为是没有再现部的。

在舞曲中,古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差不多总是单独反复的,而在前奏曲和创意曲中则远非如此。

古奏鸣曲式是古二部曲式的扩大,也是成熟期奏鸣曲式直接的前身,在古二部曲式中,开头带有展开型的乐段,第二部分末尾为第一部分末尾的移调反复,这样的古二部曲式已经很接近古奏鸣曲式。

如果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末尾扩大规模(相当于乐段或较大的乐句),加强独立性,可以明确地划分出独立的主题(副部,或副部和结束部),则可以认为是古奏鸣曲式而不是古二部曲式了。

在古奏鸣曲式中,已经形成有完整的结构的主题,即主部和副部。

两者之间还有起调性过渡作用的连接部。

副部后面则有结束部。

第一部分称为“呈示部”,其中主部是明快而短小的,通常是乐段结构,结束在主调上。

连接部以主部的主题为基础,转向副部所属的从属调,它的长度变化不一,副部的主题和主部对比不大,始终在从属调(大调为属调,小调为平行大调或属调)上,有时有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

结束部很短小,仅仅是副部的补充。

古奏鸣曲式的第二部分是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先后接合,称为“展开—再现部”。

展开部是主部的展开,有时也引用连接部的材料,在这里,主部主题已有了重大的改变,首先是结构的分裂,其次是调性的不稳定,常从呈示部结束时的调性开始,有时先在这个调性上继续下去,有时则仅触及这个调性的主和弦,而立即向其他从属调性移转。

展开部常常倾向于下属功能的调性,最后进入主调的属和弦,准备再现。

再现部是副部和结束部在主调上的再现,除了调性以外,很少有其他的改变。

在结束部的后面,没有尾声。

综上所述,古奏鸣曲式第一部分的结构和成熟期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已基本一致,而第二部分则包含主部的展开和副部的再现两个段落。

在第二部分中,主部的调性发展比古二部曲式活跃,从这一点来看,比较接近于成熟期奏鸣曲的展开部;但展开的手法比较单纯,展开的素材通常仅限于主部主题,则又与成熟期奏鸣曲式有较大区别。

古奏鸣曲式中的调性布局是对称的,例如:呈示部展开——再现部————————————————————————主部副部主部(展开)副部主属属主古奏鸣曲式常和舞曲,进行曲、田园曲、歌曲等风俗生活音乐体裁相联系,形象比较统一,主部和副部的对比不强,偶尔也可以遇到对比比较鲜明的例子。

18世纪前半叶是从古二部曲式向古奏鸣曲式,再向成熟期奏鸣曲式过渡的时期,这时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正在迅速发展,在结构上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大部分的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都是二部性的。

偶尔也有三部结构,其中虽仍分两部分各自反复,可是第二部分在展开段落以后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只是收束在不同的调上而已(有时也可以收束在相同的调上,这样就构成了da capo 形式的三部曲式),这种形式就更接近于成熟期的奏鸣曲式。

二、古典成熟期的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在18世纪中叶定型为三部性的结构,开始进入了古典成熟时期,但在海顿及其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奏鸣曲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风俗生活音乐的特点,主部和副部的对比不很鲜明,往往主部和副部都是歌曲、舞曲或进行曲性的,不过主部比较活跃,副部比较安静而已,有时甚至主部和副部是同一主题,但织体写法不同,调性(或调性和调式)也不相同,这样就构成了单主题的奏鸣曲式。

在对比主题的奏鸣曲式中,主部和副部都是同速度、同拍子的。

主部和副部的结构都比较稳定,大多用收拢性乐段写成。

主题的个性也不强,并不和特定的音色和调式相联系。

在小调奏鸣曲式中,副部通常出现在同调号的大调,但在再现部中总是回到了主音小调,改变了调式。

连接部常用一些经过性的走句组成,不用主题材料,结束部只包含一系列的补充终止,没有鲜明的乐思。

展开部的规模不大,实际上往往只是呈示部和再现部之间的一个连接部。

再现部比起呈示部来,变化很小,通常只是把副部移到主调,因此连接部的调性布局也有相应的改变,有时甚至连连接部也可以原封不动。

尾声很短,也由补充终止组成,有时根本没有尾声。

在莫扎特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奏鸣曲式已有了显著的革新:主部采用开放性的乐段结构,因而增强了继续发展的动力;连接部用主题材料写成,起着主部第二乐句的作用,因而从主部到连接部造成一气呵成之势;副部虽较安静,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加进主部的主题因素,使对比形象相互影响,并推动副部积极发展,甚至出现戏剧性的转折;结束部也具有主题性格,常从副部的补充主题开始;展开部的规模扩大,成为音乐形象戏剧性发展的中心。

贝多芬在莫扎特对奏鸣曲式进行革新的基础上,从事进一步的开拓,加强了奏鸣曲式的戏剧性,在他的作品中,矛盾的因素不仅存在于主部和副训之间,也存在于主部内部。

在呈示部中,主部和副部往往就有了初步的展开,而在展开部中则有更大的展开,并引起了音乐形象的尖锐的冲突。

再现部在展开部的戏剧性发展以后,往往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比起呈示部来,在调性布局上和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甚至在性格上也起了变化,有时再现部是当展开部发展到高潮时进入的,这就使整个奏鸣曲式在急遽的戏剧性发展中前后一气贯穿。

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

单主题奏鸣曲式在多·斯卡拉蒂和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中是常见的,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发展。

贝多芬常把单主题的原则用在戏剧性作品中,而不像他的前辈们那样用在风俗性作品中,在贝多芬的这些作品中,主部和副部在形象上是既联系而又对比(派生的对比)的,奏鸣曲式的单主题性正是对比形象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结果,这就为浪漫派(特别是李斯特)作品中的主题变形开辟了道路。

三、古典奏鸣曲式的变异在18—19世纪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古典奏鸣曲式发生了许多形式上的变异:1、结构的扩充与省略——奏鸣曲式结构的扩充,主要表现在:⑴呈示部的副部采用多主题结构,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作品55)第一乐章的副部包含两个主题,都出现在属调(b B大调)上;他的《b 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7)第一乐章的副部包含三个主题,也都出现在属调(b B大调)上。

⑵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加进“展开”的因素,使各个基本主题在奏鸣曲式的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莫扎特《C大调交响曲》(KV551)第四乐章,呈示部、再现部和尾声都用各种复调手法(赋格段、模仿复调、对比复调、密集和应、横向及纵向可动对位)发展主题,获得纵横交错、色彩纷呈的效果;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作品68)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两主题则用主调手法(动机发展和调性发展)迤逦施展,获得气象万千、横无际涯的效果。

⑶在展开部中加进插部(新主题),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在第二次展开主部的前后两次出现插部主题,并在尾声中再一次出现。

⑷在再现部的前面出现“假再现”,即在从属调上再现主部主题,如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2)第一乐章展开部的最后先在D大调上再现完整的主部主题,然后再回归主调,在F 大调上再现这个主题。

奏鸣曲式结构的省略,主要表现在:⑴呈示部省去连接部,由主部直接向副部过渡;尤其是慢乐章和末乐章的奏鸣曲式,常常省去连接部,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V280、281和332的第二乐章,KV282、332和457的第三乐章。

⑵慢乐章的奏鸣曲式常常省去展开部,如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和《d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2)的慢乐章。

有时快板的奏鸣曲式(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也可以省去展开部。

⑶再现部省去主部,展开部直接通向副部,如肖邦《b 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5)第一乐章。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省略的奏鸣曲式,较多地运用于歌剧中,与情节的需要相联系。

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地呈现在莫扎特的许多歌剧中。

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再现部省略副部,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第11曲b B大调凯鲁比诺的《心在跳动》和《伊多美内奥》序曲;⑵省略整个再现部,例如《魔笛》第14曲d小调夜后的咏叹调;⑶省略展开部和再现部,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第17曲D大调格拉夫的咏叹调之第一部分(Allegro maestoso)以及第二部分(Allegro assai);⑷省略呈示部和展开部,例如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的前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