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2.研读课文第一块: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囚绿记》的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

2.掌握小说《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等。

3.分析小说《囚绿记》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囚绿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结构、主题思想等。

2.教学难点:小说《囚绿记》的文学鉴赏和阅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并从中得到感悟。

三、教学内容及教法1. 教学内容1.《囚绿记》的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

2.《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等。

3.《囚绿记》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4.《囚绿记》的文学鉴赏和阅读体验。

2.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介绍小说《囚绿记》的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小说的相关信息。

2.分析法:通过分析小说《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对比法:通过对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如林震南和武松,以及主题思想的对比,如善恶之间的斗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并从中得到感悟。

4.体验法:通过课堂阅读、小组讨论、写作、朗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小说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前期准备1.教师认真审阅小说《囚绿记》,了解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信息,并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前置课堂活动,如预习导读、讲座观看、专题研讨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3.教师分配小组或选择学生代表,组织讨论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对小说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中期实施第一课时:小说的作者和艺术特色1.内容介绍:小说《囚绿记》的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色等概述和简介。

2.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感悟。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2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2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3.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1.出示《囚绿记》的封面图片,询问学生对小说的了解和看法。

2.简要介绍《囚绿记》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创作意图。

【阅读理解】1.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2.由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并且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3.学生报告各组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分析主题思想】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追求自由、人性的复杂等。

2.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支撑这些主题思想的关键情节和语言表达。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学鉴赏与批评】1.指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等。

2.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评论,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较其写作手法与《囚绿记》的异同。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囚绿记》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2.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阅读文学作品。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并分析《囚绿记》,并写一份详细的读书报告。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 熟悉《短歌行》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抒情线索,理解文章内涵。

3.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爱绿”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我们总会对某种颜色有所偏爱。

大家喜欢什么颜色呢?作家陆蠡却对绿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走进他的《囚绿记》,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囚绿之味自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说“记”表明本文文体的话,那么“囚绿”两个字就是本文的主要情节,“绿”就是“囚”的对象。

本文的绿,具体是指什么植物?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用“囚绿”这样的短语概括出来。

3.在与绿交往的过程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呢?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喜悦欢喜恼怒珍重怀念三、合作探究1.讨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他对绿的挚爱。

正因为这份爱,作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

那么,“我”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又怀绿?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品析。

(圈点勾画法)2.小组展示。

3.教师点拨升华在作者独居北平之时,绿与他作伴,和他对语;绿装饰了他的陋室,吹散了他的抑郁。

人居斗室为囚,此刻独处于公寓的作者和被幽囚的绿何其相似啊,他们失去了生机,没有了自由。

然而固执的绿却永远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阳而生,这难道不使作者动容吗?陆蠡爱绿,更爱绿的蓬勃、自由、勇敢。

尽管魔念在他的心中滋长,可最后他还是放了绿。

因为爱绿而囚绿,又因爱绿而释绿、怀绿,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呀。

四、感知作者,深化主题——悟囚绿之魂1.在作者的笔下,绿仅仅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我们必须先了解陆蠡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品读赏析、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美读体悟1、题目是“囚绿记”,哪几段直接写“囚绿”?8至11段2、“囚绿”之前写什么?寻绿,赏绿。

3、“囚绿”之后写什么?放绿,怀绿。

4、作者在“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样的情感?热切追求,喜欢满足,爱绿至极,诚挚祝福,惦念牵挂。

5、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深切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 6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被囚之前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7、如何评价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行为?①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一)重点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文解读,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囚绿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简介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囚绿记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文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作者通过囚绿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囚绿这一事件,学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六、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文章相关的案例,如其他作家对自然的描写或环保相关的真实事件。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与自然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他们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囚绿记中的主人公对绿色的追求及其意义。

七、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囚绿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⑵ 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⑶ 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2、德育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与朱自清的《绿》进行比较。

【课时安排】
课时为一课。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段“我心中的绿”的文字的交流(小组交流,推荐全班交流),由此引入本课二、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读课文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1、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

2、请在文中找出绿枝条的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描写的?3、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后明确:
1、文章8~12段才写到囚绿,此前还写了择绿、观绿,此后又写了释绿、怀绿。

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语句)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2、找学生朗读文章中写特点的句子,可概括为蓬勃、向阳、固执,鉴赏其中的修辞比喻、拟人。

(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绿的修辞,进行品味其效果。


三、深入探究
比较阅读:
1、与朱自清《绿》相比,感情有什么不同?
2、思路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结尾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
1、朱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本文是一种赞美之情,赞美它固执,永不屈服的精神,使其有了深层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以及文中交代的时间,不难看出绿已有了象征意义,即象征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何谓“托物言志(抒情)”。

明确所托之物均有象征意义。

试举出你学过的类似诗文,如《陋室铭》、《爱莲说》、《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菊花》(黄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