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失常药
3抗精神失常药
![3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19e06699dd88d0d233d46a1d.png)
脑内DA受体及其亚型
已经证实脑内存在5种DA亚型受体(D1、D2、D3、 D4和D5) 根据应用选择性配基的研究结果和 DA 受体与信号 转导系统的耦联关系,将 DA 受体确定为 D1 和 D2 样 受体两种亚型 。 D1样受体:D1和D5亚型受体 D2样受体:D2、D3、D4受体 黑质纹状体系统:D1样受体和D2样受体 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 -皮质系统主要存在 D2样受体。 结节-漏斗通路主要为D2样受体中的D2亚型。
氯丙嗪 氟奋乃静
三氟拉嗪
5~30
++
+++
+
奋乃静
6~48
++
+++
+
硫利达嗪
20~400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
【药理作用与机制】
主要阻断 脑内DA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长期应用产生严 重不良反应的基础。 还可阻断 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H1受体和5-HT2受体: 其药理作用,副作用多。
氯丙嗪 (chlorpromazine)
阻断DA受体
冬眠灵 (wintermine)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 M 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 便秘、眼压升高等,青光眼患者禁用。 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降、体位 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等。 内分泌系统反应:乳腺增大、泌乳、闭 经、抑制儿童生长等。乳腺增生症和乳 腺癌患者禁用。
第15章
抗精神失常药
主讲:张少卓
第一节、概 述
精神失常( psychiatric disorders )是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异 常表现的精神活动障碍性疾病,包括 1、精神分裂症 2、抑郁症 3、躁狂症 4、焦虑症等
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5f5ac117e87101f69e319535.png)
延髓催吐 化学感受区
催乳素↑ 促性腺激素↓ 促皮质素↓ 生长素↓
锥体外系反应
氯丙嗪作用机制示意图
19:46
【作用和用途】
•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安定抗精神病: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2)镇吐作用:对晕动病等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 (3)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降低发热及正常体温, 用于人工冬眠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 1. 一般反应:中枢抑制症状及M受体阻断症状 • 2.体位性低血压:静滴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 • 3 .锥体外系反应:①帕金森综合征 ②急性肌张力障碍 ③静坐不能 • 4.其他:偶见肝脏损害、粒细胞减少、贫血和再生障 碍性贫血;可诱发癫痫发作,有诱发心律失 常和猝死的危险;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和光 敏皮炎。长期用药可见乳腺增大、泌乳、月 经停止、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内分泌系统。
抗抑郁
突触传递功能 ↑
抗抑郁症药作用机制示意图
19:46
抗抑郁症药比较表
分类 非选择性 5-HT再摄取 抑制药 选择性 5-HT再摄取 抑制药 代表药 氯丙米嗪 作用机制 阻断5-HT和 NA再摄取 高度选择性 抑制神经元 对5-HT再摄 取 用途 各型抑郁症 和强迫症 各型抑郁症, 尤其老年患者 焦虑症、强迫 症及贪食症 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抗精神病作用较弱, 但有抗抑郁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及镇吐 较强;镇静及抗胆碱 作用较弱
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较弱
临床用途
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 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 郁症及焦虑性神经官能 症等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顽固性呕吐、呃逆
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 高,程度严重
长效,一次用药疗效 可维持一周。
抗精神病作用强,几 无锥体外系反应 抗精神病作用较氯氮 平强
版抗精神失常药课件
![版抗精神失常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796e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e.png)
05
CATALOGUE
抗精神失常药的研发与未来展 望
当前研究进展
新型抗精神失常药物的研发
随着对精神失常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者们正在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抗精神 失常药物,以更精确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估
目前已有一些新型抗精神失常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显示出良 好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
传统药物的改进
分类
抗精神失常药可根据其作用机制 和临床应用进行分类,如典型抗 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
抗精神失常药的重要性
01
02
03
减轻精神症状
抗精神失常药能够减轻患 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 质量。
预防复发
长期使用抗精神失常药可 以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 复发率。
降低自杀风险
使用抗精神失常药可以降 低患者的自杀风险,减少 自杀事件的发生。
注意事 项
01
02
03
04
观察副作用
抗精神失常药物可能产生一些 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嗜睡 等,应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 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 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对某种抗精神失常药 物过敏,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谨慎使用非处方药
通过对现有抗精神失常药物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其疗效和降低副作 用。
未来研究方向
跨学科合作
01
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等多学科资
源,共同推进抗精神失常药物的研发。
个性化治疗
02
深入研究不同精神失常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针对特定病因的
个性化药物。
抗精神失常药ppt课件
![抗精神失常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14072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不良反应
• 氯丙嗪安全范围大,但长期大量应用不良反应多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其他
•1.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肌张力增高,
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静坐不能(Akathisia): 表现坐立不安,
•
反复徘徊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 •醇的作用。上述药物与其合用时,应 •适当减量。
•5)内分泌系统
•促进
➢催乳素
•
• 抑制
➢促性腺激素
引起乳房肿大和泌乳
(减少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释放减少,引起排卵延迟。
➢生长激素 影响生长发育 ➢促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减少
•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多在
用
• 药后的1~5天,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
• •颈可,呼用吸胆运碱动障受碍体及阻吞断咽困药难安坦缓解
•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 dyskinesia)
为口-面部不自主、有节律的刻板 运动,如口-舌-颈三联症,舔舌, 咀嚼等,也可表现为手足徐动症。
药理作用:
主要是锂离子发挥药理作用,治疗剂量对 躁狂症患者有效,但不影响正常人的精神 行为。
特别是对急性躁狂和轻度躁狂疗效较好。 对躁狂抑郁症也有效(起到“稳定情绪剂”
mood-stabilizing agent)。 长期应用可以减少躁狂症和抑郁症的复发.
•抑制去极化 •抑制脑内NA、DA释放, •促进其再摄取. •抑制AC、PLC • 总的效果: • 突触间隙NA、DA浓度下降: • “来路↓、去路↑”
药理学15抗精神失常药
![药理学15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f4a30a35f7ec4afe04a1dfe4.png)
【临床用途】
1.精神分裂症
对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效,但无根治作用。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3.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用于中毒性休克、高热惊厥、严重感染、 严重创伤、甲状腺危象、烧伤等。
冬眠合剂的组成:
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人工冬眠疗法:冬眠合剂 + 物理降温 等产生冬眠深睡状态, 使体温降低,代 谢、耗氧量、器官活动减少, 对缺养耐 受力增加(使机体处于保护性抑制状 态)。
【不良反应】
1. 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 M受体阻断效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 ③α受体阻断效应:体位性低血压
【不良反应】
2.锥体外系反应:
(1)急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以下:
帕金森综合症(最常见); 静坐不能; 急性肌张力障碍 可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或东莨菪碱)而 不能用左旋多巴治疗。
D√、降温作用与环境温度无关
E、物理配合降温效果更佳
思考题
1. 氯丙嗪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应选何药治疗?为 什么? 2. 冬眠合剂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有何作用和用途? 3. 氯丙嗪长期治疗精神病时产生什么严重的不良 反应? 4. 氯丙嗪的止吐作用适用于哪些情况?
【不良反应】
(2)迟发性运动障碍 长期用药出现,停药后不消失,抗
胆碱药反加重症状。
【不良反应】
3. 过敏反应:
皮疹、皮炎、微胆管阻塞性黄疸、粒细胞减少
4. 精神异常 5. 内分泌紊乱:长期大量服用可出现多种内分
泌紊乱症状,包括乳房肿大泌乳,月经停止 等
6. 急性中毒:
昏睡、休克,冠心病患者易发生 抢救时升压宜用去甲肾上腺素
精神病人用药后,出现镇静、安定, 随后改善兴奋、躁动、幻觉、妄想、行为 紊乱等精神病症状。
抗精神失常药(内部)课件(1)
![抗精神失常药(内部)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a0363a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3.png)
硫利达嗪)F值低于高效价强度药(氟哌啶醇)。分布广,脑 内浓度高,有明显蓄积性。肝代谢,半衰期一般20-40小 时。肾脏排泄。
【不良反应】
总:治疗指数高,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多而严重。 1. 锥体外系反应 与用药时间长短和用药剂量有关。 D2-R阻断作用越强,锥体外系作用越重。例: 1)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 早期,误诊: 2)震颤麻痹(帕金森氏征,parkisonism) 1月内 3)静坐不能(akathisia) 2月内,误诊 4)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晚期,机率达 40%。
3)与D2-R阻断相关的药理作用和应用 ①精神活动和行为 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均有安定作用; 阻断中脑边缘叶和中脑皮质部D2-R。对精分幻觉妄想型 控症好;三步作用。神经松弛镇痛术(neurolept anagesia):氟哌利多+芬太尼;神经松弛麻醉术 (neurolept anesthesia) :氟哌利多+65%氧化亚氮。
F(%)
31-61 60-70 13-45 29-77 32-79 77-93 60-80 66-75 15-23 10-45 51-93 70 >90 50 -
抗抑郁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Prot. B(%)
82-96 73-90 76-95 93-95 90-95 85 88 98 98 27-30 70-80 94 77 95 98
发病原因:●涉及单胺能神经递质及受体转运体。如多巴 胺(DA)及受体和转运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受体转运体,和 5-HT及受体和转运体。●有遗传因素和诱因共同参与。
药物分类:四类,即: 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 【分类】四类,即: 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 ,硫杂蒽类(thioxathenes, 噻吨类) ,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和杂类。
61页药理学: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抗精神失常药
![61页药理学: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7749168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d.png)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体重增加 、代谢紊乱、心血管事件等。因此,患者在治疗 过程中应定期接受身体检查,监测不良反应的发 生情况。
2023
PART 03
抗抑郁药
REPORTING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总结词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
其他药物选择与使用建议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 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 ,应定期进行药物检 测和评估。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和副作用,避免药物 滥用。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抗癫痫药
要点一
传统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发作。
要点二
新型抗癫痫药
如加巴喷丁、奥卡西平等,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 。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
抗帕金森病药
如左旋多巴、溴隐亭等,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如多奈哌齐、卡巴拉丁等,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的认知功能。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优点是副作用较少、无药物依赖性,但起效较慢, 且价格较高。
β阻滞剂
01
β阻滞剂是一类具有降低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也具有一定 的抗焦虑作用。常用的β阻滞剂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02
β阻滞剂的抗焦虑作用机制主要与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担和减少儿茶酚胺的释 放有关。
03
β阻滞剂的优点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但也可能导致 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副作用。
其他抗焦虑药
1
其他抗焦虑药包括一些具有镇静、抗惊厥和抗抑 郁作用的药物,如丙二醇、卡马西平等。
抗精神失常药1
![抗精神失常药1](https://img.taocdn.com/s3/m/9332bf1ca300a6c30c229f5e.png)
12
(3) 下丘脑垂体 ) 下丘脑垂体DA通路 通路
功能: 功能:参与调控垂体前叶的内分泌功能 兴奋---催乳素 催乳素↓ 生长素、 兴奋 催乳素↓ ,生长素、促性腺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抑制---催乳素 催乳素↑ 生长素、 抑制 催乳素 ,生长素、促 性腺激 促肾上腺皮激素↓ 素、促肾上腺皮激素↓。
24
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 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 (1)静坐不能 ) (2)急性肌张力障碍 ) (3)帕金森氏综合症 为可逆性 )帕金森氏综合症---为可逆性 与疗程、 (4) 迟发性运动障碍 与疗程、剂 ) 迟发性运动障碍---与疗程 量及个体因素有关 产生原因: 受体阻断 受体阻断→ 产生原因:DA受体阻断→引起纹状 过度敏感及DA受体数目增加 体DA能N过度敏感及 受体数目增加 能 过度敏感及 有关。 有关。
22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 促性腺激素↓ ① 促性腺激素↓ 生长素↓ ② 生长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催乳素↑ ④ 催乳素↑ 溢乳
23
三.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中枢抑制、抗胆 .一般反应:中枢抑制、 局部刺激。 碱、局部刺激。 2.体位性低血压 . 3.锥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 是治疗精神病时最常见的不应 反应。发生率75-90%。 反应。发生率 。
13
氯丙嗪对大脑的3条多巴胺通路及外 氯丙嗪对大脑的 条多巴胺通路及外 周的D1和D2均有阻断作用。而其阻断中 周的 均有阻断作用。 脑—边缘系统及中脑 皮质通路中突触 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突触 边缘系统及中脑 后膜的D 后膜的 2受体是其抗 精神病作用的主要 原理。而其阻断黑质 纹状体通路及下丘 黑质-纹状体通路及 原理。而其阻断黑质 纹状体通路及下丘 脑垂体DA通路 通路的 受体则与其不良反 脑垂体 通路的DA受体则与其不良反 应有关。 应有关。
3.7抗精神失常药
![3.7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f2e3fc5efe4733687f21aa08.png)
上三种表现是因阻断D2受体,使Ach功能占 优势,以减量、停药或抗胆碱药缓解。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与长期阻断D2受体,受体 向上调节有关,抗胆碱药无效,应及早停药
19
3.精神异常 一旦发生立即减量或停药 4.惊厥与癫痫 降低惊厥阈,诱发癫痫 5.过敏反应 皮疹、肝损害及粒细胞减少 6.心血管和内分泌功能异常 7.急性中毒 超大剂量可引起急性中毒, 昏睡、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心动过速、 心电图异常等,应立即对症治疗,升压 禁用AD,可用NA。
五氟利多(Penfluridol)
长效,尤其适用于慢性患者。
25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药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 情感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 基本表现:
躁狂症:情绪高涨,烦躁不安,活动过度, 思维、言语不能自控。 抑郁症:情绪低落,抑郁消极,行动迟缓, 少动
单相型或双相型
26
病因:
15
[临床用途]
1.治疗精神分裂症 安全有效—常用药 对阳性症状效果较好:控制躁狂、兴奋,缓解幻 觉、妄想,改善思维联想障碍和运动抑制症状; 主要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患者起效快、 疗效较好,但无根治作用,需长期用药、减少复 发;对慢性者疗效较差。 对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无效,甚至加重症状。 也用于躁狂症和其它精神病伴有兴奋、紧张及妄 想的患者。 2.止吐、治疗顽固性呃逆 除对刺激前庭引起的呕 吐无效外,对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有效; 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效。
8
2.阻断5-HT受体
脑内5-HT参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 期、痛觉、精神情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 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和利培酮) 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通过阻断5-HT受体 而实现。 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有效。 对D2受体影响小,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发生。
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https://img.taocdn.com/s3/m/d28f90c8e45c3b3566ec8b67.png)
第十七章抗精神失常药精神失常(psychiatric disorder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
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失常药。
根据临床用途,分为三类:即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抗躁狂抑郁症药(antimanic and antidepressive drugs)及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第一节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失常的躁狂症状。
根据化学结构可将常用抗精神病药分为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及其他药物。
一、吩噻嗪类吩噻嗪是由硫、氮原子联结两个苯环(称为吩噻嗪母核)的一类化合物。
根据其侧链基团不同,分为二甲胺类、哌嗪类及哌啶类(表17-1)。
以上三类中,以哌嗪类抗精神病作用最强,其次是二甲胺类,哌啶类最弱。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有氯丙嗪、氟奋乃静及三氟拉嗪等,以氯丙嗪应用最广。
氯丙嗪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又称冬眠灵(wintermin)。
「体内过程」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但吸收速度受剂型、胃内食物的影响,如同时服用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显著延缓其吸收。
口服氯丙嗪2~4小时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肌注吸收迅速,但因刺激性强应深部注射,其生物利用度比口服大3~4倍,这与口服具有首过效应有关。
吸收后,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
氯丙嗪具有高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中分布较广,以下丘脑、基底神经节、丘脑和海马等部位浓度最高,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
氯丙嗪主要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去甲氯丙嗪、氯吩噻嗪、甲氧基化或羟化产物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氯丙嗪及其代谢物主要经肾排泄。
老年患者对氯丙嗪的代谢与消除速率减慢。
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氯丙嗪后,血浆药物浓度相差可达10倍以上,因此,临床用药应个体化。
氯丙嗪排泄缓慢,停药后2~6周,甚至6个月,尿中仍可检出,这可能是氯丙嗪脂溶性高,蓄积于脂肪组织的结果。
抗精神失常类药物
![抗精神失常类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88eb42e66294dd88d0d26b43.png)
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精神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一类疾病的总称。
包括: 精神病,亦称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抑郁症--(抗抑郁症药)躁狂症-(抗躁狂症药)焦虑症--(抗焦虑症药、苯二氮卓类药治疗)第一部分抗精神病药一、吩噻嗪类1.氯丙嗪(服药后1~3周出现抗精神病作用;个体差异大,所以给药剂量应个体化;老年患者对氯丙嗪的代谢与消除速率减慢,应适当减量。
)【药理作用】氯丙嗪为D2受体阻断剂。
对仅受体、H1受体、5-HT2受体和M受体也有阻断作用,因此药理作用广泛。
1.中枢神经系统(1)抗精神病作用正常人服用治疗量后,可出现安静、活动减少、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降低,但理智正常。
在安静环境下易入睡,但易被唤醒,醒后神志清楚。
与巴比妥类催眠药不同,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
(2)镇吐作用氯丙嗪有较强的镇吐作用。
(3)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氯丙嗪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机体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在低温环境下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在炎热天气,氯丙嗪使体温升高,这是其干扰了机体正常散热的结果。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强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镇痛药、麻醉药及乙醇的作用。
与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适当降低剂量。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氯丙嗪阻断仅受体,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故肾上腺素不适合用于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氯丙嗪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减少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乳房肿大及泌乳;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的释放,减少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释放,引起排卵延迟;抑制ACTH的释放,使糖皮质激素下降;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使垂体生长激素减少。
【临床应用】(1)精神分裂症临床主要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对精神运动兴奋和幻觉、妄想疗效尤为突出,对抑郁症及木僵症状的疗效较差。
对急性患者疗效显著,但须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减少复发;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促进
催乳素
引起乳房肿大和泌乳
(抑制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抑制
促性腺激素 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释
放减少,引起排卵延迟。
生长激素 促皮质激素
影响生长发育
皮质激素减少
【作用机制】——多巴胺受体阻断学说
1. 精神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① 促进DA释放的药物(如苯丙胺)可致急性或慢 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② 目前各种高效抗精神病药均为DA受体阻断药
D2样受体 与Gi蛋白偶联,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使cAMP减少, 阻断钙通道 开放钾通道。
4.脑内多巴胺能通路
• 黑质-纹状体通路:属锥体外系,使运
动协调
• 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与情绪情感有关 • 中脑-皮质通路:与认知、思维、感觉、理
解和推理能力有关
• 结节-漏斗通路: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
5. 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机制: • 吩噻嗪类等主要是通过阻断 中脑-边缘系统和 中脑-皮质系统 的D2样受体而发挥治疗作用。
氟哌啶醇(Haloperidol):选择性阻断D2样受体, 抗精神病作用强。明显控制各种精神运动兴奋性 症状,同时对慢性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
同类药:氟哌利多(Droperidol): 神经阻滞镇痛术:与镇痛药芬太尼合用,使病人 处于一种特殊的麻醉状态:痛觉消失、精神恍惚、 反应迟钝、感情淡漠。用于外科麻醉及进行内镜 检查等、亦用于控制精神病人的攻击性行为。
少年,起病急,主要累及头颈部、舌、口、眼、面等肌群, 造成吞咽困难,口难张开,斜颈,颜面怪象等。
原因:DA能神经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 经功能增强。处理:安坦
•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仅见于部分长期用药患者,可见口-舌-咀嚼肌不自主刻 板运动,四肢舞蹈样动作,停药后难以消失。
The end
2. 止吐
治疗除晕动症外的各种呕吐, 如妊娠、尿毒症、癌症、放射、药 物中毒、胃肠炎等引起的呕吐。
3.人工冬眠:
临床常用氯丙嗪与哌替啶、异丙嗪 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严重感染、高热惊 厥、甲状腺危象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目的: 降低体温、基础代谢、组织耗氧量 和器官活动,增加耐受性,减轻机体对 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助于机体度过危 险期。
四、其他抗抑郁症药
曲唑酮(Trazodone):机制可能与抑制5HT摄取有关。治疗抑郁症,有一定镇静 作用,适用于夜间给药 苯乙肼(Phenelzine):不可逆性抑制MAO -A和MAO-B,适度抑制单胺再摄取。治 疗轻、中度抑郁症,特别是伴有焦虑、 恐怖症的患者。重度抑郁症的二线药。 同类药:反苯环丙胺。
地昔帕明(Desipramine):选 择性抑制NA再摄取,其效率为 抑制5-HT摄取的100倍。主要 用于轻、中度的抑郁症。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具有三环类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小。
氟西汀(Fluoxetine):强效选择性抑制5-
HT的再摄取。用于抑郁症、强迫症、神经性贪 食症。 与MAO抑制剂合用须注意“5-HT综合征”:不 安、激动、胃肠道反应,高热、震颤、心悸、 高血压、昏迷等。
• 奥兰轧平(Olanzepine):第二代非
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与Clorzapine相似, 而无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
• 舒必利(Sulpiride):适用于紧张型
精神分裂症,对长期用其他药物无效的难 治性病例也有一定的疗效。
• 五氟利多(Penfluridol):尤其
适用于慢性患者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和抗抑郁症药
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Clozapine):
新型抗精神病药。广谱神经阻断药。 为5-HT-DA受体阻断药(SDA:Serotonin-dopamine antagonist):阻断5-HT2A、D2受体 用途: 精神分裂症 较快控制阳性症状 躁狂症(因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迟发性运动障碍 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
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种情感活动发生障碍的精 神失常。 基本症状:情感活动呈现病态的过分高涨或 过分低落 分型: 单相型:两者之一单次或反复发作,即表现 为躁狂症或抑郁症 双相型:两者交替发作,即为躁狂抑郁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
“儿茶酚胺假说“ 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突触 部位的儿茶酚胺(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 相对缺乏 躁狂症是儿茶酚胺相对过剩。 补充意见 抑郁症可能与5—羟色胺减少有关。
一、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药理作用】
作用与锂离子有关 对躁狂发作者有很好的疗效, 在治疗剂量下对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无明显 影响。
•抑制去极化 •抑制Ca2+依赖性的NA、DA释放 •促进儿茶酚胺的再摄取. •抑制AC、PLC所介导的反应。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乏力、手震颤、口渴多尿、体重增加 评价:安全范围小、易中毒 中毒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 意识障碍、精神紊乱、中枢抑制、反射 亢进、震颤。 应定期复查血锂浓度(最适浓度0.751.25mM,>2.0mM, 即中毒)。
③ 作用机制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关。
(2) 抗精神病作用
• 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对兴奋、激动、焦 虑、躁狂等症状疗效较好。 • 精神病患者服用后可消除精神分裂症的幻 觉,妄想,行为障碍等症状,缓解思维和 情感障碍,恢复理智和生活自理能力。 • 其作用可能与阻断中脑-边缘、中脑皮质 通路的D2受体有关。
二、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非选择性抑制NA、5-HT再 摄取抑制药):丙咪嗪 (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 其他抗抑郁药:曲唑酮
(一)三环类抗抑郁症药
丙咪嗪(Imipramine) 药理作用及应用
1.对CNS作用: 正常人出现抑制性作 用,但抑郁症病人出现精神振奋现 象. (2-3W后才起效). 2.对植物神经系统: 阻断M-R作用 3.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BP↓,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浊
过量中毒亦可致死
吩噻嗪类其他药物
• 氟奋乃静(Fluphenazine):类似氯丙嗪, 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效果明显,作用 更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也较多。适用 于紧张型、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奋乃静 (Perphenazine): 作用较氯丙嗪缓 和。对幻觉、妄想、淡漠、木僵效果较好, 而控制兴奋躁动作用不如氯丙嗪。毒性较 小,适合老年或伴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 门诊常用作首选药物,治疗急、慢性精神 分裂症,主要口服给药。
(3) 镇吐作用
镇吐作用强大,对妊娠、化学物质和疾 病引起的呕吐均有效,但对晕动性呕 吐(前庭刺激所致)无效。
作用机制: 1.小剂量抑制延髓第四脑室底部催吐化 学感受区(CTZ) 2.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4) 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 调节失灵,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而升降。
附注:不仅可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 低,而且可使正常人的体温下降
(5) 增强中枢抑制药物的作用
氯丙嗪可以增强镇静催眠药、麻醉 药、镇痛药的作用
2. 对植物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 的影响
① 降压作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Ⅰ 阻断α受体,引起血管扩张
Ⅱ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Ⅲ 对心脏直接抑制 ② 有弱的M受体阻断作用,其表现有口 干、便秘、视力模糊。
Antipsychotic drugs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系
概述
精神失常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思维、情感 和行为等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
包括: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 焦虑症等。
抗精神失常药物分类:
1. 抗精神病药
吩噻嗪类:氯丙嗪、氟奋乃静、奋乃静 硫杂蒽类:氯普噻吨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兰扎平
原因:DA-R长期被阻断,敏感性增 加或反馈抑制减弱,使突触前DA 释放增多
处理:氯氮平可使之减轻,而安坦可
使症状加重。
(2) 神经系统其他不良反应
• 药源性精神失常: 阳性、阴性症状均可引起,
注意与原有疾病鉴别
• 惊厥与癫痫 • 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
是因剂量过大,多药合用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 锥体外系功能紊乱: 高热、肌僵直、妄想、意识不清、循环衰竭, 可致死。 处理:停药、DA激动剂溴隐亭、肌松药丹曲林 和其他对症治疗
丙米嗪非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再
摄取NA、5-HT,使NA、5-HT
在突触间隙浓度增高,促进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触传递。
临床应用
治疗抑郁症: 内源性抑郁症、更年 期抑郁症效果较好,已可用于强迫 症的治疗。 小儿遗尿症:疗程<3M. 焦虑症和恐怖症:伴有焦虑的抑郁 症病人有效。
(二)NA摄取抑制药
选择性的抑制NA的再摄取,用于脑 内以NA缺乏为主的抑郁症(尿中MHPG(3-甲-4羟苯乙醇)减少) 。 作用特点是:奏效快、不良反应比 三环类少。
3.多巴胺受体分型
• 现将DA受体分为D1~D5五个亚型 • 其中 D1、D5药理学特征相似,称为D1样受 体(D1-like receptor) D2、D3、D4药理学特征相似,称为D2 样受体(D2-like receptor)
D1样受体 与Gs蛋白偶联,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使cAMP增加, 产生兴奋性效应。
【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其他
1. 神经系统
(1)锥体外系症状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肌张
力增高,表情呆滞,动作迟缓,震颤,流涎等
静坐不能(Akathisia):
徊、心烦意乱等。
表现坐立不安,反复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