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一.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10):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1)垄断。
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手段:a.立法和行政手段。
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c.财政手段。
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完整版)财政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1、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原因)含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2、政府干预的手段(1)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3、收入分配职能(机制,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四章1、教育支出: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2、我国近年来教育经费的变化(哪些地方做得好)我国近年来的变化趋势1基本特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重高。
2全国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均大幅增长。
3自1998 年以来,连续五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4除了政府投入外,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取学费和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
第五章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特点:追求宏观效益,注重社会效益,有能力投资大型的、长期的项目范围: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投资领域,高新技术重要能源和资源以及稀缺资源的开发领域。
第八章1、税收的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把所那税收转移到他人负担的行为和过程2、税收的转嫁方式:(1)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2)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提供者:(3)其他方式: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3、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税比较容易转嫁,但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商品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商品课税比较不容易转嫁。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导论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规范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二、研究对象◆一个立场◆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四项要素:收、支、平、管◆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民主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范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谋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二、财政的特征财政的一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三、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四、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与法治性四、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两重涵义:其一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二是对那些以社会目标为主的活动市场无能为力;五、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的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六、政府干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公共生产手段◆经济手段七、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含义: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措施:财政通过支出、税收等手段,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二收入分配职能◆含义: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功能,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二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进行或完成的各种财富和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指后者;◆财政的收入分配措施:界限和范围,税收,转移性支出,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收入分配的必要性:三调控经济职能◆含义: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就业率稳定、物价水平的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财政调控经济的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成长中的“瓶颈”,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保证;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式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四监督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公共产品的概念所谓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指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二、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三、纯公共产品概念:纯公共产品是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它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 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市场适于提供私人产品,满足私人需要,对提供纯公共产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产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四、混合产品概念:混合物品即兼有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双重性质的物品;其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其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的;二是非竞争性不充分且可以排他的;三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性不充分的;◆第二类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如水力发电设施;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混合物品;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五、公共生产的概念所谓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六、公共定价◆概念: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七、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八、财政支出原则一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在经济领域中,所谓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经济领域中,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问题;◆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存在着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实现统一,是经济活动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家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提;第二,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一般地说,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力求实现收入均等,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原则1、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和对象的调整来修正和改善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份额,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使得相对的社会公平得以实现;2、财政支出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效率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协调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采取牺牲效率实现公平或者是牺牲公平实现效率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当的,合理的做法是力求协二者的统一;二保障民生原则◆必要性◆可行性◆实现措施:以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三量入为出原则◆含义: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财政支出要限定在财政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以财政收入来控制财政支出,,力争做到收支平衡,这一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必要性◆要求四统筹兼顾原则五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九、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成本——效应分析法◆因素分析评分法◆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分析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按费用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费◆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经济分析意义: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大;反之,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大;二、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三、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通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最常用的相对指标;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四、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其基本原理是:政府社会管理活动增强→政府经济活动增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范围扩大→公共支出上升;该理论的特点是从整个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来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公共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五、经济发展阶段论◆起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绝对比重◆中期:政府投资仍在上升,但增速放缓,让位于私人投资◆成熟:马斯格雷夫: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罗斯托:在政府投资规模六、内因外因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基本原理是:随机事件——社会动荡如战争的冲击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了其返回以前的水平;他们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归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其“时间形态”理论的核心;七、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也称“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八、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一、社会消费性支出◆含义: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分类: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根据一段时期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状态,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自身投资;三、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的概念四、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投资主体与目标不同◆资金来源及投向选择不同◆政府资金实力雄厚,投资范围是一些特定的行业◆政府投资具有的乘数效应使得政府投资的政策调节性愈加明显五、基础产业的概念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广义的基础产业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六、政府为什么要向基础产业投资1.什么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构成了社会总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区别2.政府投资的特点3.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4.基础产业:定义、特点、总结5.我国基础产业的投资方式从我国实际出发,运用财政理论说明政府对基础产业投资的意义七、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农业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和农业支撑体系;农业支撑体系又包括三大类,分别为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是水利建设;支农工业体系,重点是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科技;◆我国财政支农的政策和思路1、财政支农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支持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扶贫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体系机制的建立;2、我国财政支农的基本思路✧创新财政支农的投入机制✧完善巩固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推动支农政策和资金整合✧支持农业和农村重大改革✧强化支农资金监督八、财政投融资的概念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九、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五章转移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的概念转移性支出市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它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其实质是财政在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收入再分配,通过这种分配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二、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政策、事业和制度的总称;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论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的,如何构成◆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社会救济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灾害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政府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特殊照顾、救济、抚恤等除社会保险以外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等内容;1.老年人社会福利2.儿童社会福利3.残疾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我国政府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两类:1.社会优抚2.社会安置◆其他保障1.城镇住房保障2.农村社会保障五、财政补贴的定义财政补贴一般被定义为国家财政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部分特定的企业、居民或事项给予的无偿补助或津贴,因此,财政补贴实质上是一种财政转移支出形式,也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六、税式支出◆定义:税式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互抵、优惠退税、加速折旧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一、财政收入的定义财政收入就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通常有两个含义:第一,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公共性质货币资金;第二,财政收入又是一个过程;二、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只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法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转移性收入三、财政收入规模因素与财政收入结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4.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财政收入结构因素第七章税收原理一、税收的概念及性质◆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居民和经济组织的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过程;◆性质: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二、税制要素三要素纳税人: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纳税客体□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税收优惠违章处理:欠税、偷税、抗税、骗税;三、税率的形式四、税收分类◆以课税对象不同为标准,可分为:对商品或劳务征税、对所得或利润征税和对财产行为征税◆以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以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为标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五、试述税负转嫁的形式和条件形式:◆前转,亦称顺转◆后转,亦称逆转◆散转,亦称混转◆税收资本化条件:六、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办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1、课税范围课税范围越宽广,越有利于实现税负转嫁;反之,则越不利于税负转嫁;这是因为商品或要素购买者是否加收提价税负转嫁引起的一个重要制约,是能否找到不同提价的同类代替品;2、税种属性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有直接联系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是比较容易转嫁的;而对要素收入课征的所得税,常常是不易转嫁的;3、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4、市场结构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a.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政府征税以后,任何个别生产者都无法在短期内单独提高课税商品的价格,而把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从长期看,各个生产者会形成一股整个行业的提价力量,从而实现税负转嫁;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单个生产者可利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有可能把税负加入价格,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由于没有形成垄断市场,因此只能实现部分转嫁;第八章税收制度一、税收制度。
财政学 复习要点
29、 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30、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部分基金式、公积金制(个人储金制)
3① 什么市财政补贴、分哪几类?
概念: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4① 什么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 企业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是对企业(公司)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 社会保险税是以劳动者的工资薪金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4② 什么是公共收费?
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有偿服务所取得的报酬,或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定社会资源的价格。
提供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消费性、 低收入弹性 、 连续性
因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公务员素质、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2⑤ 国际支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特点: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
因素(一)政治因素:国内、国际因素
(二)经济因素:受经济实力的制约。
(三)经费使用效率:衡量重点:既定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
财政学
1财政产生的条件: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分配的目的。
、特征
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公共需求市财政产生的根源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政府是执行和表达国家意志的工具
1② 政府的特征?①政府拥有(被赋予)某种私人机构所没有的政治权力。 ②在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由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性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③与私人组织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 ④政府有义务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公共目标)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1. 概述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政府如何获得和使用资源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预算、财政政策等。
通过学习财政学,可以了解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等目标。
2. 财政收入2.1 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常见的税种: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的功能:调节经济、分配财富、稳定金融等•税收的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便利原则2.2 非税收入•社会保险费•政府收入的其他来源3. 财政支出3.1 政府支出分类•行政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军事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3.2 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效益评价指标:社会经济效益、财务效益、节约效益等•政府支出的优化和调整4. 财政预算4.1 财政预算的概念•财政预算的定义和特点•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4.2 财政预算的结构和要素•财政预算的收入部分和支出部分•关键要素:收入估计、支出安排、财政平衡、审议和决策5. 财政政策5.1 财政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经济、促进就业等5.2 财政政策的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主动财政政策和被动财政政策5.3 财政政策的工具和调控方式•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债务政策•金融政策6. 财政学与实践6.1 财政学与国家治理•财政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政府部门如何发挥财政学的理论和方法6.2 财政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财政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和贡献以上是财政学的复习资料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课堂讲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财政学的学习和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第一篇: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道德风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另一方故意损人利己的情形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相对数额比GDP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规定的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标准税基:是指征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定额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受益原则;是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个人福利状况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包括横向公平原则和纵向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个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部门预算: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1.掌握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征税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2)按税负能否顺利转嫁分类直接税间接税(详细见152)(3)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从量税(详细见153)2.掌握财政支出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有偿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3)按国家职能分类:军事职能行政统治职能经济建设职能社会文化职能其他职能3.掌握公债的特点、种类、负担的衡量特点:1 借债主题不同 2 偿债依据不同 3 信用等级不同种类1 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卷 2 内债外债 3 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4 凭证式公债与记账式公债4.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书62页)(1)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必然增长。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3.加强税收调节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1)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需要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2、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财政支出概论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1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1一、财政学的概念及其对象财政学的概念:财政学是研究政府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一门社会科学。
财政学的对象:政府的财务活动及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二、财政学的基本特征1. 政治性和社会性:它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问,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2. 经济性:它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影响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3. 社会管理性: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管理学科,研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手段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
4. 实践性:财政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政府正确制定财政政策和预算。
三、财政学的核心概念1. 政府财政:政府执行财政职能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税收、财政支出、借款等内容。
2. 预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计划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书面文件。
3. 税收:政府依法从居民和非居民取得财产收入的一种手段,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4. 财政支出:国家在实现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的各种开支,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
5. 财政赤字:政府收支中支出大于收入形成的负债,或者指政府为满足支出而向金融市场借贷形成的负担。
四、财税体系1. 财政体系:是指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组成的两级财政组织,其中中央财政为整体上的协调组织机构。
2. 税收制度:政府依法征收税费的体制,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3. 预算制度:是指政府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的规定及其实施方法。
五、政府债务1. 定义:政府因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而向银行、投资者等借款而形成的债务。
2. 财政赤字:构成政府债务的一种方式,指政府面临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必须向银行等借款以弥补赤字的现象。
3. 影响因素:政府债务的数量、结构、成本和分摊方式等,都会对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六、税收1. 个人所得税:是指按税法规定对个人纯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费,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所得、财产转让等收入。
2. 增值税:是对商品销售或者进口、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等项目征收的一种消费税。
财政学复习要点
1.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3.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
32.税负额外负担:是指课说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之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33.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
34.出口退税:出口退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蹦过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六.税收支出的八种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七.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生产技术水平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决定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
23.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国家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24.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25.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1)区别: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
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条件,要求还本付息;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保持有存有贷,不断周转。
(2)联系:信贷分配影响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制约信贷分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转化将极大地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财政学复习重点
1.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平衡)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的职能:⑴资源配置职能:①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①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④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平衡。
②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③通过财政投融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安排,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财政学重点知识(精华总结)
1.市场失灵的主要变现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2.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征服决策失误,寻租行为,征服提供信q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的越位和缺位4.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5.私人物品: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6.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7.财政:从实际工作来看,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的职能;从经济角度,财政是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
8.财政职能:即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9.纯公共物品只能有政府来提供:(1)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的。
(2)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由市场提供或者产生“免费搭车”现象,或者造成资源低效率利用情况。
(3)政府可以通过无偿征税筹集提供纯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资金,并在提供后由社会成员免费享用,从而避免了由市场提供所产生的上述问题。
10.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12.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含义:针对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优的政府项目。
(2)最低成本法:针对政府提出的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的方案,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最低作择优的标准(3)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财政的经济(投资类)支出。
最低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教育、卫生、文化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1、财政:就就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得社会集中性得活动及其相应得社会经济关系。
这种社会集中性得活动通常以政府为主体组织进行,集中表现为政府得财政收支活动。
2、财政学研究得基本目得:通过研究财政,揭示与阐明财政活动得规律,探索财政活动同国民经济、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得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性,进而为财政活动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财政学得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得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得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第二节财政学说1、资产主义财政学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得财政学说(1)背景介绍①自由竞争得资本主义阶段②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③鼓励自由竞争,鼓励自由得市场经济④政府对经济得干预尽量少(2)代表人物1)、亚当斯密:瞧起来似乎杂乱无章得自由市场实际上就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得货品种类与数量。
关键词一:瞧不见得手市场机制对资源得有效配置市场经济即“瞧不见得手”调节得经济关键词二:经济自由主义自由竞争不需政府干预经济个人最大利益(导向)公共最好福利关键词三:守夜人①政府应当尽量缩小职能: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内治安②对于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或个人无力经营、不愿经营得事业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政学说得基本框架a.财政收入方面——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定、简便与征收费用最小b.财政支出方面——厉行节约,量入为出c.财政得最高目标——“廉价政府”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得财政学说(1)背景介绍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得指引下,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2)经济危机频发①危机爆发得周期越来越短②危机产生得破坏性越来越大③具有了世界性得普遍特点④生产停顿,经济滑坡,工人失业,各种矛盾极端尖锐,各种工人得斗争此起彼伏……(2)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1)、经济就是没有自动得安全结构得。
经济并不就是像跷跷板那样,总就是会纠正自己,而就是有些像升降机,它会上升或下降,也会停在那里完全不动。
它会停止在顶端,但也同样会停止在底层。
换句话说,萧条也许无法自救,从此一蹶不振,像个搁浅得船一样。
2)、自由竞争得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3)、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存在着一些经济与社会因素,使得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不平衡4)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不应只就是扮演“守夜人”得角色,政府对经济运行必须实行干预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得两大手段6)主张扩大政府开支7)冲破了“量入为出”原则,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得经济合理性8)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思考题:如何理解凯恩斯所主张得“国家干预”?①强调国家调节与干预经济生活②仍然以维护自由竞争为前提③国家对经济得干预与调节得目得:不就是要取代市场机制得作用,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得功能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财政学说(1)背景介绍20世纪70年代“滞胀”产生得原因①过度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②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得作用③国家得管制对于经济得自行发展约束过多,从而忽略了市场得本身作用④违背了经济规律,使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运行国家过度干预得结果⑤不断推行扩张性得财政政策,导致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⑥不断推行得反危机政策与措施,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过剩得生产力与过时得机器设备不能够被有效得淘汰,生产得潜力不能被充分释放⑦国家得干预也使得企业自主性降低,企业得生产动能不足,组织与管理效率低下自由主义回潮1)单纯靠自由放任得市场调节,把市场瞧成万能就是绝对不可能处理经济生活得方方面面得,必须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得结合起来2)市场不就是万能得,但缺失了市场对经济得调节又就是不行得;国家干预有一定得积极作用,但完全靠国家干预得弊端又就是十分严重得(2)各学派观点(不考论述题,只要知道谁得观点包括哪些内容即可)货币主义学派:国家干预窒息了市场经济得活力,否定“财政最重要”得政策主张,得出“货币最重要”得政策结论供给学派:1)国家干预与福利社会造成了社会资源过度从供给(或生产)方面向需求(或消费)转移2)国家得过度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得正常发挥3)通过降低税率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来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争取实现国家预算得平衡公共选择学派:1)既承认市场缺陷,也承认政府缺陷2)不能先验地认为市场与政府孰优孰劣,问题得实质就是如何在市场与政府间进行选择3) 市场缺陷并不必然意味着需要政府干预,因为政府干预得效率也无法保证4)要进行市场缺陷与潜在得非市场缺陷(政府缺陷)得比较,才能得出适当得结论5)必须选择政府干预得领域,也要采取种种制度得、技术得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以防滥用理性预期学派:1)政府得每项政策得出台,有理性预期能力得人,凭借当时所得到得信息就会做出恰当得预见并采取相应得政策来抵消这种影响。
因此,从长期来瞧,政府得干预政策就是无效得2)即使有些政策在短期内就是有效得,但往往也只会成为致乱因素,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3)政府只应制定并公开宣布长期不变得原则,取信于民,余者主要由市场经济自行发挥作用第二章财政理论得基础(非常重要)第一节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一、财政得理论基础: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得就是市场,而不死政府。
可就是市场也有自身无法克服得缺陷,这就叫做市场失灵。
在市场失灵得领域有必要由政府介入。
二、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externality)、邻居效应。
就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得非一致性其关键就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得行为影响了她人,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得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得收益可分为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一)正外部效应:又称正外部性、外部经济。
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带来好处一旦一个经济主体得行为产生了正外部效应,那么意味着其应该得到得收益而没有得到,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得第三方获得(二)负外部效应:又称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造成损失一旦一个经济主体得行为产生了负外部效应,那么就意味着其应承担得成本没有承担,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得第三方承担(三)如何纠正?1、对于产生负外部性得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矫正性措施,使其承担部分或全部得社会成本,例如:收税、收费、罚款等(政府收汽油税、收污水处理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负外部效应得出现。
2、对于产生正外部性得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使其获得部分补偿,例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从事能够产生正外部效应得活动。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一、私人产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得消费增加而减少得产品(服装冰激凌)特征: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种商品得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排她性: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与服务之外,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得人才能消费该商品二、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得产品特征:1、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得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2、非排她性:公共产品得提供者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她”,但由于排她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从而最终无法排她三、搭便车者问题得一般性结论由于公共产品没有排她性,搭便车者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
但就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使每个人得状况变好。
第三节:公有资源与市场失灵一、混合产品:不能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得产品①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只要不超过一定得限度,该产品得消费就是非竞争与非排她得,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具有竞争性与排她性特征②具有非竞争性得同时也具有排她性: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得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
排她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得人才能消费该商品③具有非排她性得同时也具有竞争性:公有资源、公共资源二、公有资源:兼具非排她性与竞争性得产品①非排她性——无法或难以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外②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类商品得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公有资源不具有排她性:想使用公有资源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公有资源具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减少了其她人对它得享用公有资源得问题产生了: 一旦提供了一种物品,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三、公有地悲剧:由于外部性而产生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她减少了其她人对这种资源得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且公有资源不具排她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得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四、自然垄断:1、当一种物品具有排她性与非竞争性时,可以说这种物品存在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2、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得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五、经济波动与失衡如何产生市场失灵?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市场上并不具有伸缩自如、灵活反应得调节能力,并且不同经济主体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所具有得得竞争性与排她性共同导致了市场得自发力不能经常保证供求平衡,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得波动与失衡等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得运行。
这里引用萨缪尔森得一段话: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得大型经济。
问题就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
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得经济缺陷。
因此,现代经济就是市场与政府税收、支出与调节这只瞧得见得手得混合体。
第三章财政得职能财政职能: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所固有得职责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所固有得内在经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对经济得各个方面所产生得影响得高度概括。
三个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促进资源得有效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促进收入得公平分配3、经济稳定职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三个问题解读财政职能:1、财政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市场能干得,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得,财政就应该也必须去干。
2、什么就是“市场不能干得”?市场失灵——市场与生俱来得缺陷。
3、财政得职能就是什么?克服市场失灵。
第一节资源配置职能一、什么就是资源配置?获取满足人们需求得商品或劳务都需要占用与消耗资源。
资源从现象形态上瞧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土地与劳动。
换句话说,商品或劳务都就是资源一定组合状态下得产物。
这种资源组合状态称为资源配置。
二、什么就是资源配置得最优状态?(一)帕累托最优:假定固有得一群人与可分配得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得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得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