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6.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社会思想1.产生背景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
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
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是什么?答:佛教思想起源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解释。
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前提是世界无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极为痛苦,即“苦海无边”,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难的道路,即“回头是岸”。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四谛说”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前提是世界无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极为痛苦,即所谓“苦海无边”,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难的道路,即所谓“回头是岸”。
为此,佛教提出了一套理论,以说明社会苦难的原因,并设计出解除苦难的方案,这就是“四谛说”。
①“苦谛”是讲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a.苦谛理念,说明人生在世,处处都是痛苦,其中最主要的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不愿在一起相处的却必须在一起)、爱别离(愿意在一起的却要离别)、求不得、五阴盛之苦(即人生一切身心聚散之苦)。
b.佛教认为这八种苦难是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
②“集谛”是讲造成这些痛苦的各种原因;集谛分析造成个人痛苦的种种原因,由此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a.佛教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缘”)的。
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b.人的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依赖于条件,它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
这些环节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③“灭谛”是讲佛最为理想的无苦境界;a.佛教认为,人生理想的归宿,是进入“涅槃”。
b.进入“涅槃”是对世俗生活的摒弃。
换言之,佛教对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对世俗社会和人生的否定。
④“道谛”是讲为实现佛教的理想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
(2)“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①内容a.佛教认为,人类社会有“因果报应”,人是要“生死轮回”的,认为一切生物都在轮回中生存。
b.轮回有六种道路,即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
c.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符合佛教制定的行为规范(“法”),来世就能得到理想的转生。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七章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7.1 复习笔记一、墨家与杨朱对立的主要表现1.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一视同仁地爱人和利人,要求墨家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可以为了天下人把小腿上的汗毛全部磨光;杨朱则主张坚决不能拿自己一丝一毫去善待社会或他人,而自己也不要社会或他人任何帮助、恩惠。
所以,墨子兼爱是为人,为天下,杨朱是为我,二者是对立的。
2.墨子主张“尚贤”,选举有德有能的人当官,工农出身的人也不例外;杨朱认为“贵己”是第一位的,为国家是残余之事,“帝王之功”是圣人的末节之事,而不是“完身养生之道”。
所以,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二者是对立的。
3.墨子尊信鬼神,认为它能赏善罚恶;杨朱则不信鬼神,二者对立。
4.墨子提倡节俭,在衣食住行方面要求人们节约、劳苦,忽视了适当的舒适享受乃人之所欲;杨朱则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二者对立。
总之,墨家的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墨家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正是战国初年。
墨子是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他的弟子大都来自社会下层。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相夫、邓陵等三个派别,学派领导人称为“巨子”。
墨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墨子》53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所反映的是墨子后学的思想。
2.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1)社会生活①墨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同于普通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而后者则是依靠自然的生物性条件。
②人类的生存具有群体性和组织性的特点,内部存在着劳动分工。
③墨子认识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也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
(2)社会组织①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的“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四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二章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22.1复习笔记一、龚自珍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官僚世家,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①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家,龚自珍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内心充满了危机和惶恐。
②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智者,他却没有确立起全新的近代意识,导引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思想家。
(2)龚自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贡献对封建末世现实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同时提出了“农宗论”,试图以宗法家族关系来解决社会上严重的流民问题,实现“宗族社会福利保障”。
2.社会起源论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倡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风气,他试图把士大夫阶层从书斋经卷中拉向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批判论和社会改革论为核心的社会思想。
(2)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农业是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始基,无论是宗法组织,还是调控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业生产。
(3)他还反对儒家传统的“圣人”创造文化的观点,认为礼、乐、刑法等人类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管理的基本需要,循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圣人“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的。
3.社会变迁论龚自珍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观,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变迁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1)他根据公羊家把《春秋》三世说引申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进一步把社会的变易兴衰分为一日的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
在龚氏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其社会变迁思想的出发点是探求拯救社会危机之道。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易发展存在着某种客观趋势。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1.1复习笔记一、王充的社会思想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1)社会交往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12.1 复习笔记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一、道教《太平经》的社会思想《太平经》是早期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书的全部思想内容是很庞杂的,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1)《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
①“两大急”是指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
a.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b.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必须保证男女两性的结合,天下无人,也就没有了夫妇、父子、君臣、师徒等种种社会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所以保证男女婚配是人类的第二急务。
②“一小急”是指“衣”。
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体的伤害,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和饮食、男女的重要性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一些,因而又称之为“半急”。
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2)评价①《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急”。
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重。
②“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门阀穷奢极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虽然其表述的只是一个朴素的问题,而在当时是具有战斗意义的。
2.社会平等思想(1)社会平等思想由于门第的形成,上层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意识,而早期道教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平等。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①男女要平等,不能歧视和虐待女性;②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2)社会平等的含义及思想实质①含义a.《太平经》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b.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人的地位。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13.1 复习笔记
一、玄学的产生
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
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
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
(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
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何晏、王弼其人
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弼(226~249年),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是汉末党锢八骏之一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侄子。
其学实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才,集时代之大成。
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得何晏赏识,遂被并称为“何王”。
2.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社会思想
①何晏、王弼从哲学高度提出了“贵无”的理论,他们断言所有时间上、空间上有限的现象,以及任何可以名状的东西,一切运动、变化、差别,是由一个无限、不可名状、不动
不变和无分别的而被称为“无”的原则所创造、证明和支撑的。
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们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整合方案。
对于现实社会生活,只要“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无所作为,社会就能自然治理,谁欲有所作为,必然会适得其反。
a.要使社会恢复生机,转趋平安,只能是“因物自然,不设不施”。
b.要使社会秩序安定,君主就应拱默无为,而用严刑峻法控制社会是没有好处的。
(2)社会整合方案
①内容
王弼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圣人整合社会的方案:社会治理者昏昏然无是非之心,无所察、无所求,百姓也就无所避、无所应,而能用其情、任其自然了。
君亦愚,民亦愚,社会也就没有纷争可言了。
②评价
a.从表面上看,这些说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十分相似。
b.从本质上看,何晏、王弼的社会整合方案是站在豪强贵族的立场上为其阶级服务的。
第一,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需要有所为而后能治的时代,大讲无为而治,本身就是消极的。
第二,何晏从政治上属于曹爽一党,正始时曹芳做皇帝,而实际政权操纵在曹爽等人之手。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何晏、王弼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方案,其实际意义就在于使皇帝无所作为,而大臣得以专权。
第三,何晏、王弼“无为而治”的另一目的是愚民,并为贵族的放荡生活制造理论依据。
三、阮籍的社会思想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人,曾做过晋朝的从事中郎、步兵校尉等官。
他的著作有《阮嗣宗集》。
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性人物。
1.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1)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
①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严重失调,人与人的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社会上已丧失了较为一致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②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纷乱的局面。
人们都以自我欲望的满足为最终目的,甚至为此丧生也在所不辞,互相破坏,互相残杀。
③有鉴于此,阮籍批判儒家思想的名教“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
那些世俗“君子”,表面上仁义道德,实际上是贪婪成性,阴毒苛刻,他们为了达到个人私欲的满足,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是破坏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祸首。
长此以往,必然使社会“循滞而不振”,无法恢复正常秩序。
④阮籍还对那些皓首穷经,在名教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君子”们进行了尖刻的批判。
他说,这些“君子”的行为看似合于礼法,其实不过是苟且偷生之辈。
(2)阮籍批评的原因
在阮籍看来,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操持的名教等规范本身就是不可取的,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要求和倡导的社会秩序。
这里既包含着清谈派对儒学名教的评判,也包含着中下层地主对门阀士族之压制的不满。
2.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1)社会整合思想
①阮籍论及社会整合问题时,采王霸双修的观点
在强调刑罚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主张综合运用刑、教、礼、乐
的控制策略,以达到“尊卑有分,上下有等”,“人安其生”,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安泰和平的目的。
②他提倡权变思想
倡导“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根据实际需要变革社会调控机制与政策。
如果泥古不化,只知守其陈规,必然造成社会更加混乱。
(2)社会整合方案
阮籍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方案是自我精神上的超脱而任其自然。
①老子之学的核心在于一个“无”,超脱就是否定现实物欲的一面,肯定精神自由的一面。
②阮籍追求竹林中朋友们闲适逍遥,情趣相投,不以物累,就没有利害冲突的生活方式;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整合社群,精神上的超越清除了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使人们消除门户之见、利益之争,达到了“齐万物之去留,随六气之虚盈”的自由境界,从而使社会恢复其自然生活秩序和结构体系。
(3)阮籍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阮籍的理想社会是以庄子的社会设计为蓝本的
①这是一个“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以自然为本,没有君臣等社会等级关系的社会。
他认为这样不但可以使人们保身修性,而且能使社会长期稳定。
②这个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是自我超脱的。
③这个社会是一个平等的、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④这个社会是一个处于恬静状态的自然的社会,而且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的能力都能得到自然的发挥。
四、嵇康的社会思想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樵郡(今皖)人。
《晋书》有“嵇康传”,记载他有奇才,远识不群,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后被司马氏借故置于死地。
1.欲望论与养生论
(1)欲望与养生
①嵇康认为,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人的自然生命
a.人们如果导养得理,就可以生存一千年或几百年,可惜社会上没有谁能精通养生之“理”,所以就都不能得到长寿。
b.其原因是人们过分追求欲望,迷失了本性,不只损害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精神,遭受喜怒、思虑、哀乐的刺激和困扰,无聊、迷乱、抑郁、狂躁等症候反过来又影响到性命。
②嵇康认为,由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要贵智而尚动,绞尽脑汁,以争取在互动之中如愿以偿。
但志得意满并不能益生而厚身,反而会失去理智的控制,受欲望支配,利欲熏心,招灾惹祸。
③嵇康并不是要人们根本无欲,而是要把欲望控制在有利于养生的范围之内。
嵇康说对于食与色的生理要求,是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抹杀,关键是一定要“得理”。
嵇康提出“收”和“纠”的办法来限制人们不合理的欲望。
“纠”是要杜绝外界社会的刺激和诱惑;“收”是从养生的长远目标出发,进行自我硬性的克制。
④真正会养生的人,多奉老子的俭慈之说为圭臬。
这样的人往往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清楚名利之心劳神伤德,所以无意于求取功名利禄,出于精神上的自觉而非自律、强制。
(2)评价
①嵇康认为人如果导养得理,就可以生存一千年或几百年,这显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②他认为世上有神仙更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