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无间道 新世界 对比

合集下载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由刘伟强执导,于2002年上映,讲述了香港警察和黑帮之间的斗争。

而《无间行者》则是由刘伟强同样执导,于2018年上映,故事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在黑帮中的生活。

从这两部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都展现了中国人注重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是一名诚实的警察,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惜冒险。

在他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愿背叛自己的亲人。

这种对亲情的坚持在中国价值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警察阮小康被派到黑帮中当卧底,他在黑帮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深受黑帮头目的信任。

在他的身份暴露后,黑帮头目的妻子对他依然抱有深厚的情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友情的一面。

中国价值观在这两部电影中还体现在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上。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一直是一名忠诚的警察,他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始终不渝。

他在黑帮中的卧底行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最终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价值观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认为只有忠诚和正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阮小康也是一个忠诚的警察,他为了完成卧底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黑帮头目绳之以法,展现了中国价值观对正义的坚守和追求。

从情感表达上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情感内敛和含蓄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戏份尤为精彩,两人通过眼神交流和对话透露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两人对彼此的情感都是极其复杂,但又深藏在内心深处,不轻易表露。

这种情感内敛和含蓄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语言暗示出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5)二、小说与电影之间的跨界合作历史回顾 (6)(一)电影改编的起源与发展 (8)(二)小说改编电影的早期尝试 (9)(三)经典小说改编电影的繁荣时期 (10)(四)当代小说改编电影的探索与创新 (11)三、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要素分析 (13)(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14)(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16)(三)主题思想的传达 (17)(四)视听语言的创新运用 (19)四、具体案例分析 (20)(一)《红高粱》 (21)(二)《哈利.波特》系列 (23)(三)《平凡的世界》 (24)(四)《围城》 (26)五、小说改编电影的困境与挑战 (27)(一)原著粉丝的抵触心理 (28)(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改编难题 (29)(三)票房与口碑的双重压力 (30)(四)改编过程中的商业与艺术平衡 (30)六、未来展望 (32)(一)加强原著粉丝与电影观众的互动交流 (33)(二)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34)(三)提升改编电影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36)(四)构建完善的小说改编电影产业链 (37)七、结论 (38)(一)研究成果总结 (39)(二)研究不足与局限 (41)(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2)一、内容描述小说与电影的文学基础比较:分析小说和电影在文学表达上的异同点,包括叙事方式、情节构建、人物塑造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价值考量:探讨小说在改编为电影过程中的文学价值如何被保留和转化,分析改编过程中的艺术创新和文化内涵的变化。

电影改编小说的策略与方法:分析电影改编小说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如删减、增添、重组情节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原著小说的影响和对观众的理解产生的效应。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小说改编电影案例,如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现代电影或当代热门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2024年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范文

《2024年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范文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篇一一、引言电影《新世界》是一部深度剖析人性的影片,以细腻的视听语言展示了主人公们在社会巨变中寻找身份认同的旅程。

本文将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对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电影概述《新世界》以韩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在社会巨变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影片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三、身份认同的视听语言分析1. 镜头语言电影中,导演运用了多种镜头语言来展现人物的身份认同。

如通过长镜头来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

同时,通过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主人公在面对身份危机时的迷茫、挣扎和坚定。

2. 色彩运用电影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巧妙,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认同。

例如,当主人公在寻找自我时,画面常常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而当他逐渐找到自我,画面色彩则逐渐明朗,给人一种希望和光明的感觉。

3. 音效与配乐电影的音效与配乐也是展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在人物内心挣扎时,配乐往往以低沉、忧郁的旋律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而当人物找到自我时,音乐则更加激昂、欢快,为观众带来一种振奋的感觉。

此外,电影中的对话和声音设计也十分到位,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认同的转变。

四、深入分析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们需要在复杂的社交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和诱惑。

电影通过精心的视听语言设计,将这些挑战和矛盾呈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和成长。

五、结论电影《新世界》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人物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从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到音效与配乐,电影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这些视听元素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视听语言》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视听语言》课程

一、课程简介《视听语言》是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艺术思维空间,并且在实践拍摄中运用。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高校专业课应当与思政课一样都为育人的主阵地,《视听语言》作为高校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有很多的思政资源可以挖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和利用知识点内的思政资源;案例中的思政资源;专业实践中的思政资源。

(一)挖掘和利用知识点内的思政资源视听语言是影视的语言,它与文学语言相似却又不同。

文学语言可以直接讲思政,视听语言同样也可以。

在讲述视听语言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可以融入思政元素。

例如,在画框与构图一讲中,伟人、国家建筑等都会采用相对严肃、对称的构图方式,在这里可以提到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内容。

除此之外,景别与角度、灯光与色彩、运动摄影、场面调度、声画关系、剪辑的原则等章节都可融入思政内容。

(二)案例中的思政资源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案例,让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加深理解,精心挑选的案例也能成为思政教育的资源。

例如,以国家献礼剧等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为例进行讲授,《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无间道》《湄公河行动》《战狼》《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等口碑好上座率佳艺术性较强的影片为例,分析其中的视听元素,融入爱国、明礼、诚信、友善、民族性等思政内容,把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三)专业实践中的思政资源视听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实践,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政资源。

最典型的就是拍摄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指导学生多关注思政类主题的作品,例如关注当下疫情期间志愿者、医护、党员先锋队等群体;关注家乡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关注残障群体等,从他们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拍摄,以小见大,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土地。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观众喜爱的警匪类型电影,其因为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制作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中国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对比《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两部电影,探讨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香港警匪电影,由刘伟强执导,由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等明星出演。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与一名潜伏于黑帮中的臥底黑帮成員之间的斗争。

影片中充满了黑暗、残酷、权力与金钱的角逐,让人感到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中国警匪片,由管虎执导,由王千源、张涵予等领衔主演。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名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

影片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间道》中的剧情围绕黑帮与警察的斗争展开,黑帮成员为了诈骗、杀人、权力和金钱而不择手段,而警察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

这种描绘黑暗面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在电影中刻画了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则更加注重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影片深入呈现了警察在潜伏黑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挣扎、心理煎熬和情感纠结。

影片中呈现了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这种对于人性的复杂描绘,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道德的关注,也表达了中国观众在道德观念上的共鸣与认同。

从角色塑造上来看,《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也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无间道》中,主要角色身份的双重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卧底警察孤身一人,不论黑白,为了正义而战,而潜伏于黑帮之中的卧底黑帮成员,则是出于对亲情、友情等感情纠结的内心挣扎。

视听语言试题库

视听语言试题库

视听语言试题库构图的基本原则包括平衡、对称、比例、节奏、重点和层次等。

平衡指画面各部分的分布均衡,对称指画面左右或上下对称,比例指画面各部分的大小比例适宜,节奏指画面元素的排列有规律,重点指画面中的主体突出,层次指画面中的前景、中景和后景分明。

2、剪辑的基本原则包括节奏、连续性、对比、平衡、重点和转场等。

节奏指剪辑的速度和节奏感,连续性指画面之间的连贯性,对比指画面之间的对比形式,平衡指剪辑各部分的分配均衡,重点指剪辑中的主题突出,转场指画面之间的过渡方式。

3、镜头运动可以改变画面的视角和视觉效果,包括移动、旋转、抖动、推进和拉远等。

移动可以改变画面的位置,旋转可以改变画面的角度,抖动可以表现紧张情绪,推进和拉远可以改变画面的距离和焦距。

4、拍摄角度包括高角度、低角度、俯视角度、仰视角度和中视角度等。

高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弱小和卑微感,低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威严和力量感,俯视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局限和被动,仰视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英雄和神圣感,XXX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平凡和真实感。

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效果。

三、论述题1、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在于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鲜明度。

非连贯性剪辑常常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但是声音却可以保持连续性,通过声音的延续和衔接,可以使得画面之间的断裂感减弱,同时也可以强化画面中的情感和主题。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和抽象结构。

线性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如《肖申克的救赎》;非线性结构是按照非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如《盗梦空间》;抽象结构则是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如《大鱼》。

不同的时空结构可以营造不同的叙事效果和观影体验。

声画同步是指影像中的声音与图像的动作、画面切换等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完整的视听体验。

在非连贯性剪辑中,声画同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非连贯性剪辑常常采用跳跃式的画面切换,这种剪辑方式容易让观众感到迷惑和不适应。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中,视听语言如同神奇的魔法,将故事、情感和思想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它不仅仅是画面与声音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

视听语言中的“视”,主要指的是画面元素。

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都在无声中诉说着故事。

比如,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头男女主角相拥而立的画面,其构图采用了黄金分割比例,让人物处于画面的视觉重心,背景是辽阔的大海和天空,这种构图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宏大的氛围。

而色彩的运用也十分精妙,影片中蓝色代表着深邃与神秘,红色则象征着热情与激情。

光影的运用同样重要。

在悬疑片中,常常会使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来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

暗处隐藏着未知的危险,明亮处则是主角们探寻真相的希望之光。

例如在《七宗罪》中,阴暗潮湿的街道,忽明忽暗的灯光,都让观众的心跳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加速。

“听”的部分则包括音乐、音效和对白。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强大的情感引导作用。

当我们听到激昂的音乐时,往往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坚定和勇气;而舒缓的音乐则会让人感到宁静和忧伤。

比如《勇敢的心》中的配乐,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音效的运用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比如在战争片中,枪炮声、爆炸声、喊叫声等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而在一些恐怖片中,阴森的风声、诡异的脚步声等音效,则会让人毛骨悚然。

对白则是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直接体现。

生动、真实的对白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经典喜剧《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那些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情的对白,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

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能够产生更加震撼的效果。

比如在动作片中,激烈的打斗场面配上紧张刺激的音乐和音效,能够极大地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而在爱情片中,温馨的画面搭配轻柔的音乐和甜蜜的对白,能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然而,视听语言的运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要根据影片的主题、风格和受众来精心设计。

《2024年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范文

《2024年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范文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篇一一、引言电影《新世界》以独特的故事背景和深度的角色刻画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电影中的身份认同成为了剧情的灵魂和内核,其视听语言更是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对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进行详细分析。

二、电影概述《新世界》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群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电影通过精良的视听语言,将角色间的情感纠葛、社会冲突以及身份的迷茫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身份认同的视听语言分析(一)镜头语言电影中,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认同的迷茫与追求。

通过推拉镜头、晃动镜头等技巧,展现了角色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特别是电影中的关键时刻,通过特定的镜头语言,使观众对角色的身份认同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音乐与配乐电影的音乐与配乐对营造氛围和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表达角色内心的迷茫、痛苦与挣扎时,音乐和配乐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些音乐既反映了角色的情感,也展现了角色在寻找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困境与挣扎。

(三)色彩与画面电影中的色彩与画面对表现主题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中的画面通过明暗对比、色彩饱和度等手法,将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画面中的服装、道具等元素也体现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身份认同过程。

四、深入分析在《新世界》中,身份认同的主题是多层次的。

一方面,角色们在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内心深处追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这种内外双重困境使得电影的视听语言显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电影中的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以及它们的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视听世界。

镜头语言、音乐与配乐、色彩与画面等元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使得电影的视听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新世界》通过对身份认同的深入探讨和精彩的视听语言,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就电影无间道看中外文化差异

就电影无间道看中外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无间道自控系自动化136谢君婷2013313603字数:2413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无间道》也曾竞争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却连前五名的提名都没有进入,《无间道风云》真的比《无间道》更胜一筹?或者只是好莱坞的地方保护主义?两部片子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首先,其中音乐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无间道》中蔡琴天籁之音的那一句:是谁在敲打我窗……还有黄警官和陈永仁殉职时响起的那段恩雅的吟唱,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在这个阳刚气味如此厚重的警匪电影中采用了无比柔和和忧伤的女声吟唱作情感的渲染,更凸显出人物的侠骨柔肠。

而《无间道风云》采用的音乐确实快节奏的电子乐,伴随着近乎嘶吼的男声,虽然突显了影片紧张的节奏,力度有余但回味不足。

《无间道》和《无间道风云》只能说是各有千秋,虽然《无间道》没有得到奥斯卡的肯定,但它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如果说《无间道风云》在西方更容易获得肯定,那是因为在文化氛围上,《无间道风云》更容易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好莱坞在是世界的好莱坞之前,还是西方的好莱坞,是美国的好莱坞,所以作为中国影人,没有必要把奖项看得过于重要,观众的口碑比奥斯卡的奖杯更有价值。

胡兰成老先生之前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何以观中国电影虽做工粗糙也能发现有趣之处,而看外国电影纵然画面精致往往仍觉索然无味”。

我想个中缘由大抵就在于先生所谓的中国文明“凭栏处可以是无限江山”,而“西洋社会可是只有有限的时空”,因而总能一眼望尽。

在有限的胶片中蕴涵无限的风景,这才是我喜欢的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以《无间道风云》拿下他等待已久的奥斯卡小金人就令我大惑不解。

因为与港版的原作《无间道》相比,总不觉得这部美国大片高明到哪里。

很多人说港版的《无间道》离经典相差了0.01公分,而这0.01公分的距离就是结尾处的不尽如人意。

反而马丁•斯科塞斯给了观众一个完整的结尾,告诉我们邪不胜正,公义永存。

我却认为恰恰相反,因为邪不胜正的古老法则早已无需一个导演通过电影来告诉我们,更何况当今之世,又有几人会体会到公义。

视听语言电子版

视听语言电子版

视听语言(1~8讲)第一讲人的视听感知特性一.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感觉到物体的像.当物体移去时,是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一段时间,人眼的这种特性称为”是觉暂留现象”.1825年英国人帕里斯”幻影”转盘.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的发现:视觉暂留现象的时间为0.1-0.4秒(具体值因人而定)(一)电影的工作原电影中图像的基本单位为格,摄影机的拍摄频率和放映机的放映速率均为24格画面/秒(二)电视的工作原理重要概念:1帖:视频影像中最小单位的单幅静态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一格画面2帧率:即画面更新率,是指视频格式每秒钟播放的静态画面数量(中国电视25帧/秒)3像素:任何一帧图像都可以划分成许多大小相等而明暗、色调不等的最小单位,这些构成视频画面的最小单位称为像素二.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三.心理补偿机制心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在他心里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心理补偿机制让观众看到了屏幕上没有的东西。

实现方式之一:情感认同库里肖夫实验实现方式之二:省略运动(1)常规运动(2)创造性运动实现方式之三:利用声音实现方式之四:镜头队列第二讲镜头一.镜头的三种含义1 物理学中的“镜头”2拍摄的谈到的镜头3摄影机每一次从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那一段连续画面二.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三.分镜头剧本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构思,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第三讲景别一、景别的概念被摄主体在画面框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五分法: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乡村田野)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的全貌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特写:肩部以上或被摄对象细部注:1景别所划分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2中近景:腰部以上,俗称“半身像、半身镜头”二、各种景别的作用(一)远景的作用:1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如群众集会、战争场面等2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4用在影视段落开头和结尾,形成舒缓的节奏。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212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影视传播学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在视觉、听觉方面的特殊表达语言,以及其特殊的叙事方式;目标2:采用影视作品为教学实例,培养学生对视听艺术的认知和解读分析影视作品的能力;目标3:通过学生对影视作品视听语言的理解,达到能够初步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该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影视作品为辅,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观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第二节声画关系第一节剪辑的概念第三节长镜头 2 0 0 2第四节影视作品分析《战2 0 0 2舰波将金号》第五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0 2 0 2 5 第五章场面调度第一节场面调度概念 2 0 0 2第二节演员与摄影机的调度 2 0 0 2第三节场面调度的美学观念 2 0 0 2第四节影视作品分析《罗生2 0 0 2门》第五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0 2 0 2 合计40 8 0 48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电影的历史第二节电影的拍摄原理(成像、帧、镜头)第三节视听语言主要构成元素(视觉、听觉)第二章视觉元素——画面构成第一节画面构图及画面元素第二节景别与角度第三节焦距第四节运动摄影第五节灯光与色彩第六节影视作品分析《新世界》、《无间道》第七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第三章听觉元素第一节听觉元素分类:语言、音乐、音响第二节声画关系第三节分析影片《鸟人》第四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第四章视听语言的剪辑第一节剪辑的概念第二节蒙太奇段落的剪辑第三节长镜头第四节影视作品分析《战舰波将金号》第五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第五章场面调度第一节场面调度概念第二节演员与摄影机的调度第三节场面调度的美学观念第四节影视作品分析《罗生门》第五节影视作品分析练习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所采用考核方法为论文,分数值计算为出勤10%+平时作业40%+期末论文50%。

《新世界》电影影评

《新世界》电影影评

《新世界》电影影评本片导演曾明确表示,《新世界》并不是对香港《无间道》的翻拍,而是受到了其灵感的启发,因此并不涉及购买版权等问题。

而当观众们观看了《新世界》之后,就会发现它确实与《无间道》有所不同。

《无间道》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其突出之处在于正反双方双重卧底所引发的斗智斗勇。

而《新世界》则是一部充满韩国风格的犯罪片和黑帮片,虽然也存在正邪对峙的元素,但主要是为了服务于黑帮片的框架,这一点与同为黑帮片的《无间道 2》颇为相似。

可以说,《新世界》是一部融合了《无间道》和《黑社会》特色的作品。

其中,卧底部分类似于《无间道》,而黑帮选举部分则与《黑社会》相似。

韩国黑帮片以其犀利的风格、精彩的动作戏以及毫不留情的暴力血腥场面而著称,在本片中,这些特色同样得以展现。

然而,与其他韩国黑帮片相比,《新世界》更加突出了黑帮的暗黑一面,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结局令人意想不到,与《无间道》大相径庭。

在香港《无间道》三部曲中,最终黑帮卧底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在美国版《无间道风云》中,黑帮卧底也同样难逃罪责。

但在《新世界》中,结局却完全不同。

男主为了自保而选择黑化,最终将两个警察杀死,这种暗黑的做法极具震撼力。

男主的行为虽然狠毒,但也有其合理性,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因为他已经走投无路,唯有自保才能生存下去。

在演员阵容方面,《新世界》同样强大。

除了三位顶流男星的精彩表演外,配角们也都是韩国黑帮片和犯罪片中的常客,几乎可以被称为是韩国反派角色的大集合。

黄政民的表演是影片的最大亮点。

他是我最喜欢的韩国演技派戏骨级演员之一,其塑造角色的能力超强,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是所有韩国演员中反差最大的。

在本片开篇的机场场景中,他的登场气场直接秒杀了其他演员。

黄政民的表演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与角色完美融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充满了戏剧张力。

黄政民所饰演的角色与《无间道》中的傻强有些相似,都非常重视兄弟情义。

《无间道》系列电影的悲剧美学分析

《无间道》系列电影的悲剧美学分析

“ 无 问”二字 ,出 自 《 法华 经 》 《 俱 舍论 》 《 玄应音义 》等佛 经 ,是佛 教术 语 。 “ 无 间地狱 ”是佛 教故 事中 的八大地 狱之

回应 是 : “ 你想我怎么样?天天提醒 自己 : 我 是警 察。做梦 的 时候说 , ‘ 放下枪 ,我是警察 !… 这就 着眼于身份认 同的 问
的不确定性 ,使得香港人 当时充满 了迷茫和不知所措 ,在大量
人物 的悲剧 ,展现整个 社会的悲剧 ,呈现 出整个时代背景 的悲
剧 。电影 中的主要 人物有刘德华饰演 的刘健明 、梁朝伟饰演 的
陈永仁 、黄秋生饰演 的黄警官 、曾志伟饰演的韩琛 。
现代丑 化的社 会现 实造成 的异化 与孤 立 的心 灵所衍 生 的

却要 给黑帮老大提供密报 。而影 片的背景 就设 定在香港九七前
后 ,那段时期 ,大量香港人 因对 内地 的恐 惧而移民 国外 ,留下 的人对于 自己的身份有不 同的概念 ,有 的觉得 自己是香港人 , 有的觉得 自己是英 国人 ,还有 的认 为 自己是中国人 。对于身份

人物 的身 份 迷 失 在 整个 系列 电影 中 ,所有 的角色 都是 小人物 ,导演 用小

的影视 片中都有体现 , 如 《 岁月神偷 》、 《 甜蜜蜜 》等。 而刘健明身份的无法认 同又与弗洛伊德的 “ 本我 ”、 “ 自
我”、 “ 超我 ”相关 。 “ 本 我 ”是最本 原 的一种 本能 冲动 ,
心理 悲剧 ,叙 述两个或多个主角承受一个 同样 的悲剧 。刘健 明 和陈永 都是卧底 ,但他们代表着不 同的利益集 团 ,刘健 明是 黑帮安插 在警察厅 的卧底 ,而陈永仁是警察安插在 黑帮中的卧 底。他们 二人正像 刘健明的妻子Ma r y / J  ̄ 说 中的主人 翁一样 ,一 个人有二十八种性格 ,他每天起床就 自己跟 自己演 戏 ,演得他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移动式调度即采用运动摄像的调度,摄像机随着演员的动作而运动。

这种调度,多以长镜头的形式出现。

充分利用摄像的"动向表现手段",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运动过程中,明确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以增强真实感。

纵深式调度是摄像角度固定,在镜头视野范围之内,对演员进行调度。

靠演员位置或镜头焦距的变换,形成不同的景别变化。

有利于展现画面的空间深度,有利于演员的连贯性表演,也有利于对时空再现的真实感。

重复调度是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

虽然镜头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重复出现。

虽然演员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镜头调度重复出现。

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涵义,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

赛德克·巴莱影片展现了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族对日本侵略者的浴血抗争。

灾难来临,个体或者小群体的力量显得渺小,常态只能是选择隐忍,即便是曾经骁勇善战的影片主人公莫那鲁道,也只能是先接受压迫和奴役。

日据时代给赛德克族带来的毁灭性统治,考验着赛德克族的“灵与肉”,是用所谓的现代文明去重新包装而苟活,还是听从原始的祖灵的召唤去延续信仰,正如片中的台词“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疯狂的石头电影的叙事手法,将多个故事情节同时安排在三个故事线索中,但分别表现,多而不乱,不停地推动着故事发展,不停地构建着冲突,而又给观众带来极大地信息,观众如一个全知者,清晰的看着这一幕幕的“戏”。

其次是镜头表现与剪辑,短快干脆!而且有许多非匀速的镜头穿插其中,如人物都会被几个快切的特写表现特征和性格,对场景的交代也是如此。

在镜头切换上有许多快速的推入与闪出,而不是常规的切,继而营造出不一样的影片节奏感觉。

影片中充满的“中国特色”比如各地语言,比如各种骗术,比如中国式的话语间的幽默。

这些不仅构成了影片因素,也构成了影片特色!导演极力的将各种戏剧冲突最大化,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自身。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引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通过影像、声音和剧情等要素,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视听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感,更重要的是传递主题和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新世界》中的视听语言,尤其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来传达角色的身份认同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一、背景介绍《新世界》是由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并于2013年上映的电影,该片讲述了朝鲜末年时期,为了掌握朝鲜半岛的统治权,日本安排了一个名为“新世界计划”的秘密行动,主人公李庆全作为一个间谍,深入到了日本人设立的朝鲜半岛基地,但在认真的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李庆全和日本女性间谍美津子之间发生了意外的感情。

本片通过角色的身份认同展示了朝鲜半岛居民在这段历史时期的挣扎和矛盾。

二、角色身份认同的视觉表达1.服装与形象设计在电影中,服装与形象设计是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角色在电影中的服饰和造型来展示其身份认同。

例如,在电影中,日本人物的服饰往往是充满现代感的西装和日式传统服饰,体现了其现代和传统的身份认同。

而朝鲜人物的服饰则是传统的朝鲜服饰,彰显出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身份认同。

2.色彩运用色彩在电影中也是传达角色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新世界》中,朝鲜人物的场景通常使用淡雅的色调,如暖色调和冷色调的灰色石墙,传达着他们深深扎根于朝鲜文化的身份认同,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日本侵略的压迫的反抗。

而日本人物的场景则使用明亮的色彩和现代化的建筑,突出他们对于现代化和与日本的身份认同。

三、角色身份认同的听觉表达1.音乐与音效音乐和音效在电影中起到了情感表达和氛围烘托的作用。

在《新世界》中,悲伤的音乐被巧妙地运用在描述角色之间的爱情和矛盾的场景中,增强了观众对角色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同时,背景音效的运用也非常突出,在场景转换时使用了不同的音效,如枪声、脚步声等,以此来区分不同角色、场景和身份认同。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

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从身份认同上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导演金石完的电影《新世界》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视听语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该片以现代城市与朝鲜半岛灰暗破败的城市景象为背景,讲述了朝鲜半岛中央情报局为了掌握朝鲜的政治实权而派遣卧底进入黑帮,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阴谋。

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分析电影《新世界》的视听语言。

首先,电影在剧情上刻画了不同角色的身份认同。

主人公李昌洙是中央情报局的卧底,他应该始终抱持着他的职业身份。

然而,他在与黑帮老大的女儿相爱之后,逐渐产生了对黑帮家族的认同感。

这种矛盾的身份认同,在电影中通过他与上级机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

与此同时,黑帮老大金贤也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变化,他虽然成为了黑帮的头目,但是他内心却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这种角色的身份认同的变化,给电影增添了更深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视听语言来传递角色身份认同的信息。

在电影中,对白、服装、音乐以及摄影技术等多种视听语言无不体现了角色的身份认同。

例如,李昌洙身份的转变在对白上能够体现出来。

在完成了任务后,他却与黑帮保持联系并保护黑帮的利益。

他的对白变得更加暴力和冷酷,反映了他已经彻底地融入了黑帮的身份。

此外,电影中的服装也是展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黑帮成员们常常穿着黑色西装和黑色帽子,这种着装方式突出了他们作为黑帮分子的身份,同时也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压迫感。

另外,电影使用的音乐、背景音效以及摄影技术等也充分凸显了不同角色的身份认同。

例如,黑帮场景中的音乐常常是一些忧郁、沉重的旋律,与黑帮的神秘、阴暗的身份形象相呼应。

最后,电影通过身份认同的冲突来探讨社会现象。

电影中的李昌洙和金贤作为两个不同身份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冲突直接代表了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电影通过这种冲突,让观众思考身份认同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同时,电影还通过反映黑帮家族内部角力斗争、卧底的身份曝光等情节,揭示了权力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

《新世界》:黑色无间道

《新世界》:黑色无间道

《新世界》:黑色无间道
桃桃林林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新世界》成为又一部登陆好莱坞的韩国电影。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这两
年的韩国电影,它们已经在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证明着自己的成绩。

都说当代的韩
国电影有经典时期香港电影的影子,而这里,最明显的就是警匪或黑帮片。

无论是情节、还是动作场面都有一股子当年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疯劲。

而在《新世界》里面,我们则会看到更多港片的因子。

首先是《无间道》,本片与《无间道》一样,都是一个卧底的故事。

一个初出茅庐的
【总页数】1页(P133-133)
【作者】桃桃林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回眸50年展望新世界:黑色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J], 牛京考
2.《无间道》系列电影的人物关系解读——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方法解析《无间道》[J], 张娇
3.无间道——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影片《无间道》主题歌 [J], 林夕;伍乐诚;吴克强
4.高概念影片的本土化成功之道——从《无间道》到《无间道风云》的思考 [J],
叶丹
5.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 [J], 崔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击人性的最深处
——对比《新世界》与《无间道》作为同样优秀的两部黑帮题材电影,无论是《无间道》,或者是《新世界》,在本国都拥有不小的影响。

在仔细品读完这两部电影之后,我不禁细细思量,感受着电影带给我的人性最深处的冲击,两部电影的风格是那么的相似,却又那么的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给人带来了内心深处的震撼。

当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2年,在香港电影几乎就要被人们遗忘的时候,一部注定要成为经典的影片横空出世了。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

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

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于是所有的故事从这两个人之间开始了。

故事的最后,陈永仁被同是韩琛卧底的大B打死。

而刘建明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又不得不打死了知道其秘密的大B。

影片剧作在结尾急转直下,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又有绵绵未尽的意蕴。

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不过是一定程度上得以搁置。

陈永仁和大B的死使一个问题永远延续,那就是,刘建明再无法摆脱其身份的阴影,他的内心
将在无间地狱深处经受不间断的拷打和折磨,同时在剧作上也可以看做为以后的续作埋下伏笔,正是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后续的无间道。

对比来看这部作为韩国版《无间道》的《新世界》,同样是警察与黑帮,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金门集团会长、暴力组织在虎派大佬石东出遭遇车祸身亡,为了遏制金门集团进一步向合法领域渗透并持续壮大,警方及时提出“新世界计划”,意图干预金门集团继任大佬的选举。

而围绕会长头衔,金门旗下三号人物华侨出身的丁青(黄正民饰)和四号人物常务理事李仲久(朴圣雄饰)展开一连串明争暗斗。

在危机四伏的当下,警方姜科长(崔岷植饰)命令卧底十年之久的李子成(李政宰饰)左右选举结果。

李子成六年前和丁青结识,并且得到对方的器重和信任。

早已厌倦黑道生活的李子成无奈受命,却无疑将自己投入了凶险非常的黑色漩涡之中。

然而世上不会有永远不被发现的秘密,丁青终归还是知道了李子成的真实身份,丁青对李子成才能是特别看重的。

丁青对待他完全像亲兄弟一样,而不是一般的助手。

所以当丁青得知李子成的身份后,先用他围棋老师和石虎(子成跟班)的生命吓他一下,但同时让黑客销毁他的身份资料,从而让他跟自己一条心。

在杀围棋老师的过程中,丁青完全确认了他的这位兄弟多年来一直欺瞒这他,而且很可能把自己干掉。

但丁青此时的兄弟情义让他无法对李子成下手。

最终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影片走到了结尾,李子成杀掉了李仲久,成为了金门集团的真正
对比这两部电影,《新世界》和《无间道》在剧情和人物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

对于同一类型题材的电影,通常我们先看到的,会给予较高评价,而对后面的审美情趣就要求高一些。

虽然《无间道》也代表黑帮电影的一个高峰,但在人性理解层面,我认为《新世界》是对人性最深刻的理解。

首先,《新世界》在角色上,没有立场判断,只从人性上去判断。

一开始李子成就亲手杀害了一个卧底(从后面的剧情看,这个一开始就被杀的崔董事很可能是丁青所清洗的异己),身为卧底,肯定是要做很多坏事的,这更符合现实和人性,而《无间道》中的梁朝伟身上在剧情上没有沾染上恶的元素的,但凭借常识,就知道不可能,而《新世界》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个李子成手上是有无辜的人的鲜血的。

虽然他是警察,但他的职业特殊,他需要做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

《无间道》中的黄秋生与梁朝伟的关系简化、美化了的,《新世界》则全面把卧底上司的处境描绘的清清楚楚。

姜科长要随时准备自己心爱的女徒弟牺牲,也是任何一个人牺牲,同时也要接受任何卧底叛变,他要主动设局让卧底们相互制约监督。

同时,他的卧底拼出性命为搞情报—他对卧底的很多诺言也不能实现。

所以当姜科长提出辞职被拒绝之时,他已有死心。

所以当他看到杀手出现的时候,没有动,只是被刺中之后,开枪好让人发现他的死。

如果他抱有生还之心,一个几十年的老警察,见过那么多战斗场面,怎会轻易就被杀掉呢?何况自己手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这两部电影中无论是卧底还是警察,他们都受到了环境的逼迫,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无奈的屈从与现实。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

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光明的行为。

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而这两部电影,正式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一种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