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

合集下载

万科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万科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现阶段的三级管理体系
在组织架构方面,万科现阶段采用的是区域中心制的组织架构形式 案例:万通实业
01
案例:华润置地
职能制单项目组织结构
02
案例:万科集团
矩阵制多项目组织结构
03
区域中心制跨区域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多项目组织结构
万科采用三级管理体系,从集团、区域中心到地区公司
长三角区域管理中心
成立项目筹备组推动 的策划 开展规划设计工作
进行地区公司经营计划管理 完善项目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流程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建筑商、监理 材料供应等) 提供材料采购平台(a-housing)
组织营销小组在项目前期介入 对营销方案进行评价 完善物业管理流程和制度
建立职能职责体系,配套完善的制度及流程体系
假日风景
上海
城市花园
四季花城
南昌
四季花城
南京
金色家园
珠三角区域管理中心
四季花城
金色家园
深圳
沈阳
长春
金色家园
城市花园
四季花城
成都
武汉
城市花园
四季花城
天津
水晶城
美树丽舍
广州
中山
佛山
城市花园
四季花城
东海岸
温馨家园
花园新城
金色家园
东莞
青青家园
星园
西山庭院
北京
环渤海区域管理中心
金域蓝湾
大连
城市花园
鞍山
城市花园
经营目标:通过对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取开发利润 风险控制:项目定位、项目管理 运作方式:计划管理、成本管理、规划设计、营销及客服管理
经营目标:按工期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前提下以最小成本完成工程建设 风险控制:成本、进度、合同签订 运作方式: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差异管理

万科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分析

万科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分析

万科经营模式和财务战略分析2009级国际金融研修班李志球万科介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

至2001年底,公司总资产64.83亿元,净资产31.24亿元,拥有员工5349名,全资及关联公司43家。

公司于2000及2001年两度分别入选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全球最优秀300家和200家小型企业,公司的良好业绩、企业活力及盈利增长潜力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万科公司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从做贸易起步,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阶段。

1984年5月组建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搞摄像机、录像机、投影机、复印机等贸易。

1988年,主营业务改变,从贸易转向了房地产,城市花园的品牌由此诞生。

转向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全国扩张阶段。

1991年1月29日本公司之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公司于1992年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将住宅作为房地产的主导开发方向,在全国的13个城市开展业务,从而改变过去的摊子平铺、主业不突出的局面。

房地产主业经营范围收缩与调整阶段。

1994年,在房地产的经营品种上,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从而改变过去的公寓、别墅、商场、写字楼什么都干的做法。

1995年底,万科提出回师深圳,由全国的13个城市转为重点经营京、津、沪特别是深圳四个城市。

公司于2001年将直接及间接持有的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72%的股份转让予中国华润总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全面完成了专业化调整战略,成为单一业务的房地产集团。

规模化房地产品牌发展阶段。

2002年以来,万科不断的进行企业品牌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集中资金和土地资源,专注与发展房地产,进入规模化房地产品牌发展阶段。

一、万科经营模式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万科的战略目标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未来5年,万科的发展规模将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在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

万科:十年加法与十年减法万科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最早的名称是“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93年12月公司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88年11月通过投标买地进入房地产领域,并于当年12月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人民币2,800万元,1991年1月29日公司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

经过多年积累,万科地产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超前的规划设计以及优质的物业管理,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目前万科业务已经扩展到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大中城市。

截止2002年底历年累计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706万平方米。

目前公司总资产94.73亿元,净资产42.85 亿元。

万科成为中国本土市场为数不多的全国性地产品牌,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由于万科在房地产业的专业化能力和公司品牌的效应,在同类地产中,万科每平方米可以比别人多卖1000元。

按照2003年的销量,万科每年的品牌价值就达到14亿元左右。

万科的加法:1984-1993万科成立初期只有67名员工,是一个经营贸易的公司,当时万科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出口业务,如日本的一些电器,像索尼、松下的产品。

那时候电器是市场上的紧俏品,一般的销售商很难拿到货,利润也就非常高,像录像机这样的东西利润率往往能达到100—200%,谁有货,谁就能赚钱。

所以刚开始时万科的生意非常好做。

曾经在国内录像机专业市场占到60%的市场份额。

万科希望自己能在流通领域有所作为,做大做强商业贸易业务。

因为8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与流通业相比,最薄弱的还是流通业。

当时国家对流通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在进出口方面实行配额制度。

因此,企业要拿到进出口许可证与配额是非常难的,因此那时流通业的介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万科有进出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靠代理销售日本的录像机效益颇好,这就不难理解万科原来理想是想做一个贸易的企业,进而转行做制造业。

万科的战略转型案例补充

万科的战略转型案例补充

万科的战略转型案例补充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求。

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转型案例包括:
1. 多元化发展,万科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逐渐拓展到了物业管理、酒店、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这种战略转型使得万科不再仅仅依赖于房地产销售,降低了行业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影响,提高了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2. 创新科技应用,万科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的发展。

例如,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智慧社区,提升了物业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3. 国际化布局,万科通过海外投资和并购,逐步拓展了海外市场,实现了国际化布局。

这种战略转型有助于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影响力。

4.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万科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在战略转型中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通过推动绿色建筑、环保科技创新等举措,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是万科近年来的一些重要战略转型案例,这些转型举措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科的减法之道

万科的减法之道

万科的减法之道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万科进行了一次战略大调整--做减法,开始走上专业化的房地产公司的发展道路,为后来的企业发展方向奠定了战略基础。

1994年对于万科来说,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拐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这一年,已经拥有55家附属及联营公司,业务遍布数十个行业和全国各地。

但是,这些业务要么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要么没有行业竞争优势,要么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要么有优势但却不赚钱,更令人担忧的是,庞大的业务体系使得它的发展举步维艰,万科已经走到了一个关乎存亡的十字路口。

后来,王石通过一系列市场考察和论证后,凭借一个企业家敏锐的市场直觉和高超的判断力发现,万科走专业化的道路才是正途。

后来万科开始了在业内非常著名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做减法。

这为后来的发展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这在万科史上是一次特别著名也特别有战略价值的调整,同时也奠定了王石个人在万科企业管理上的价值和地位。

这一战略减法进行了8年之久。

从1984年到1994年,万科10年的多元化扩张,最终都被王石一棍子打死。

减法:剥离非核心业务王石说:一个企业要把注意力放在核心业务和自己的核心优势上,因为偏离航向而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不懂得放弃永远什么也得不到,做减法有时候比做加法更重要。

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它们的成功是它们取舍的结果,反之由于资源分散无法在某个行业形成规模优势,不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抗风险能力也明显不足。

1992年年底,公司管理层选择房地产为主营方向,压缩非房地产业务。

原计划1993年开始,用5年时间到1997年完成调整,实际比计划延长两年直到1999年才结束被媒体称为"减法"的行业调整。

同"加法"相比,"减法"难做得多。

万科战略加减法及启示

万科战略加减法及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科战略加减法及启示作者:齐捧虎, 王海汀, QI Peng-hu, WANG Hai-ting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刊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年,卷(期):2005,10(2)被引用次数:2次1.Pashley Mary;M. George;C. Phippatos Voluntary Divestiture and Corporate Life Cycl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外文期刊] 1990(22)2.Prezas, Alexandros;P. Tarimcilar, Murat;Vasudevan,Gopalak The Princing of Equity Carveouts2000(35)3.Khanna,Tarun;Krishna Palepu 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rkets 1997(7-8)4.姜汝祥差距 20035.曹荣从优秀到卓越 20046.岳川博新竞争优势 20037.尹义省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 19998.祁顺生归核化战略 20029.毛蕴诗;许倩范围紧缩为特征的公司重构与我国企业战略重组[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0(05)10.黄继忠;杨凤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误区与解决途径[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3(22)11.郝旭光多元化经营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0(02)12.阿尔·里斯聚焦法则-企业经营的终极策略 20031.傅承涛皇明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2.王海汀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归核化战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xaydxyxb200502024.aspx。

万科的减法

万科的减法

万科的减法由多元化起步的万科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印刷、机加工、电气工程及其他等13大类。

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王石提出了一个日本的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制造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商社"的模式,尽管此时万科的营业额和利润分别为3.5亿和0.3亿(1991年),仅为中国集团公司标准的1/3 。

在此期间,1988年11月18日参加政府公开拍卖土地,高价投标2000万元进入深圳房地产业,事后证明是万科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时,亲自上阵的王石一言既出,满场无语--由于算错了一个小数点,万科报出的价格是当时平均地价的40倍,相当于当时的楼面价格!但王石没有放弃。

他谢绝了拍卖师“没收定金,让给第二标”的好意,咬牙拿下了"万科地产"的第一块地皮。

1992年前后,是万科"做加法"的火红时期。

一则,万科在深圳房地产业折腾了几年,总觉得施展不开,适逢全国放开,于是成了深资北上的领头羊;二则,1991年6月万科第一次增资扩股以及1993年4月发行B股,筹集到资金好几个亿,手里有钱了,自然是穷则居家富则上路;第三,作为上市公司,万科也面对着股民要求业绩的压力。

在1992年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王石一改往日"座山虎"的形象,奔走在全国各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一是推广股份制,二是找地。

当时,万科成立了个股份制改造小组,到处动员人家改制上市。

"乐此不疲的布道者"有两点考虑:一是作为深市"老五家"之一,万科认为股份制必须成全国之势,才能成事;二是只要你愿意搞,万科就免费提供方案,当然也愿意成为发起股东。

前前后后,万科共参股30多家企业,总投资1.3亿。

北京最早上市的几家企业,几乎都有万科的股份。

这一时期,王石接触的著名企业家有:杭州青春宝的冯根生,浙江万向的鲁冠球,合肥美菱的张巨声,广东健力宝的李经纬,甚至包括本文的另一位主人公--青岛海尔的张瑞敏。

万科集团战略成本管理案例研究

万科集团战略成本管理案例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财务战略优化已成为实现 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万科集团作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面临着诸多挑 战和机遇,其财务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万科集团财务战略优 化问题,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类似企业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万科集团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战略执行的成功与 不足之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类似企业在竞争 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提供有益的借鉴。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数 据来源的单一性和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等,未来可以从更多角度对万科集团的发展 战略进行深入探讨。
(1)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万科集团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等措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调整等环节, 实现对公司整体运营活动的有效控制。
(3)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在项目开发、采购、营销等环节严格控制成本,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非必要支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出财务战略优化的相关理论;其次,选取万科集 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财务战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法, 收集并整理专家对万科集团财务战略优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万科集团的财务战略存在以下问题:(1)资产负债率偏高, 财务风险较大;(2)现金流管理不足,资金利用率不高;(3)投资策略过于保 守,影响企业发展速度。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万科集 团作为典型案例受到了诸多。学者们对万科集团的战略定位、成本管理体系、成 本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分析上,较 少涉及动态视角,且对万科集团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探讨不足。

战略管理的加减法

战略管理的加减法

战略管理“加减法”所谓战略的加法,就是先将企业做强,再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适时地将资源向外部更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方向转移,调整战略资源进入新的事业,也就是开展多元化经营。

战略的加法需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并使之在各下属企业得以应用,强调发展不同的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它方面的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主要战略目标。

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协同效应把这些竞争力应用到企业不同的终端产品上去,通过战略的加法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节约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分散市场风险。

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做战略加法的企业较少,但是近来,涉及金额上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转让交易中,相当一部分与土地或者房产项目有关。

涉及金额最大的上海仙乐斯房地产公司,挂牌金额达到2.4亿元人民币。

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针对房产开发企业银根收紧,一些拥有待开发土地和项目的开发商资金紧张,急需要寻求实力强劲的开发商合作。

一些实力强劲的大型开发商在国内加快了“跑马圈地”的步伐,看准了中小开发商出售股权、寻求资金的良机。

2008年9月26日,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与上海地杰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万科收购上海地杰置业有限公司的50%股权,获取地杰国际城项目。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万科已经相继从恒大地产、南都地产等开发商手中获得了上海地区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权。

据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2008年12月6日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透露,万科的战略调整使得万科在2008年取得了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0%的业绩。

战略的减法,也就是收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水平和基础上采用收缩或者撤退的战略。

战略的收缩有时是一种短期性的调整行为,对企业现有的产品实行收缩,比如砍掉某些品种甚至产品线;有时是战略调整的一种方式,企业在市场领域上进行收缩或者撤退,比如放弃某些市场,紧缩资源开支,实行减薪减员、控制成本等。

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战略的减法基本上已经成为常态,成为众多企业行之有效,广为推崇的法宝。

万科管理层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案例分析

万科管理层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案例分析

万科管理层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案例分析纵观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方式,一些是违法行为,更多的是利用法律制度的缺陷在资本市场上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纵观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方式,一些是违法行为,更多的是利用法律制度的缺陷在资本市场上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下面的案例是一个综合了收购国企、资产置换、转移风险、违规担保、房地产暴利等剥夺手段的“资本运作”,全方位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股东进行利益剥夺的常用手段。

王先生是做贸易起家,之后采用“实业+金融”的模式控制了两家在我国香港上市公司,在国内和海外的业务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先生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大陆业务、香港业务、东南亚业务和美国业务的大型集团。

他旗下的公司有上百家。

不过,这些公司并不都是王先生直接注册、归属他人名下的,相当于一部分公司由他在幕后进行间接控制。

在建立企业帝国的过程中,王先生通过控制上市公司、收购国有企业、介入房地产开发等方式来运作。

当我国第一次住房,也就是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时候,王先生敏锐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认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早起阶段,最容易快速敛财快速致富的领域就是房地产。

事实上,在我国香港和东南亚很多地区,最富豪往往都是经由房地产行业起家的。

所以,王先生很早就开始进行调查,培养各种关系,寻找合适开发的土地和项目。

开发房地产项目有很多种做法,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和政府搞好关系,通过协议获得土地进行开发是一种最常规的做法。

王先生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思路,也就是首先和其他房地产一样,通过协议拿地。

另外一条路,就是收购亏损的上市国有企业。

亏损意味着付出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控制权;上市资格意味着圈钱的便利;而且最早国有企业都建在郊区,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国有企业都处于城市黄金地段。

既然是亏损,在收购国有企业的时候就像国资委提出扭亏为盈的方案: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主营业务变成房地产开发,第一个开发项目就是使用国有企业原有的土地,然后将国有企业整体搬迁到高新技术开发区。

万科减法战略分析

万科减法战略分析

• 外因分析: • P:房地产调控不断加码,住宅开发前景不 明朗,商业地产成救命稻草。刺激消费政 策。( • E: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 S:人们消费偏好的更新。 • T:在地产开发上形成了快速复制的模式。 从凯德等商业地产处挖来优秀团队。
• 外因分析: • P:房地产调控不断加码,住宅开发前景不 明朗,商业地产成救命稻草。刺激消费政 策。(前述的专业化缺点)住宅用地日渐 稀缺,商服用地加快推出。地产要么走出 去要么转型商业。 • E: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 S:人们消费偏好的更新。 • T:在地产开发上形成了快速复制的模式。 从凯德等商业地产处挖来优秀团队。
“减法战略”PEST外因分析
• T: • 住宅产业化,地产开发规模化、专业化、 标准化。 • 地产竞争已由价格、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 竞争。 • 战略管理本身在中国不断发展。
“减法战略”内因分析
• 经营业务过多,资源分散,主营业务缺乏 市场竞争力,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 主营业务收益率偏低,作为上市公司,会 引起股价波动,同时股东要求更高回报率。 • 万科发现地产行业收益率极高,但因其是 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当时的 万科由于分散经营而资金不足。
• 万科在形成战略的过程中,使用了聚焦的 方法,聚焦在某种特定的行业和人群,甚 至聚焦在特定的地域。 • 同时混合使用了010年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分公司开 始进行商业地产小规模探索,到2011年建 立深圳万科商业管理公司,2013年初在北 京成立商用地产管理部,万科的商业地产 在摸索中前进。同时万科还进军旅游地产、 养老地产、甚至餐饮业,谨慎地多元化。 • 定位为专注社区商业,但普遍开业期延迟, 且知名度不高。
专业化战略的缺点
• 第一,将资金押在某一专业领域,风险相 对较大。特别是当所在的行业处于衰退期, 或者出现替代产品或服务时,或国家政策 调整,其生存易出现问题。 • 第二,容易错失较好的投资机会。当一个 企业过分专业化时,就会将自己限制在一 个领域内,不注意市场新的机会的出现, 就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使机会白白浪 费。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万科战略行动专题分析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万科战略行动专题分析

万科,做行业的持续领跑者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2010年被称作是房地产调控“史上最严厉”的一年,随着“新国十条”等系列政策的推出,整个市场走势可谓一路下滑,全国各线市场纷纷呈现出量价齐跌的萎靡态势,这让一向意气风发的房企老总们也感到丝丝凉意。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行业寒冬里,从万科集团内部却传来一个让人惊奇的消息。

最新的季报显示,万科8月实现销售金额119.9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49.0%。

119亿的销售额同时也刷新了国内房企的单月销售纪录。

至此,万科今年前8个月已累计实现销售金额572.1亿元,同比增长40.6%。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行业的龙头老大实现业绩的持续井喷呢?是品牌,定价还是建筑设计?这些可能是万科成功的个别要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万科正确的企业战略。

极具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使万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引领着万科在复杂的产业环境中不断前行。

万科董事长王石曾说过,“万科犯过所有其他房企都犯过的战术错误,但万科从来没有在战略上犯错。

”由此可见万科对于公司战略的重视。

的确,万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快速开发”战略成就了万科今天的王者地位,而万科不囤地、不捂盘、不当地王的“三不”政策也为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所称道。

当然,即使作为行业的“一哥”,万科也不可能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得那么完美,万科有其自身的竞争劣势。

譬如作为主流住宅开发商,万科缺乏商业地产开发经验;再者,由于快速扩X,其资金压力日趋紧X等。

因此,万科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再结合自身的运营情况,适度地对公司战略进行调整。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根据2010年的产业形势和万科的竞争优劣势,对万科的可采取的战略行动作出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PEST):要对房地产行业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采用PEST法,即将外部环境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政治环境(Policy)、经济环境(Economy)、社会环境(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

案例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

案例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

案例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一直是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动选择了专业化战略,对自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业务剥离,从而在21世纪初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历程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

一、案例背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成立于1984年5月,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是中国内地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其良好业绩、企业活力及盈利增长潜力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据权威资料显示,在1995年以前挂牌的311家上市公司中,能够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的综合排名上保持持续上升的只有3家,万科是其中之一。

2000--2002年,万科连续3年位列《中国证券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之一。

200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63.80亿元,净利润5.42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39.47%和41.8%;每股盈利0.39元,末期股息为每股0.1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1.53%;毛利率由2002年的20.09%增加至22.51%;在全国市场份额由0.94%升至0.99%。

截至2003年12月31日,万科总资产达l05.61亿元,流通市值73.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60.8亿元,在深沪B股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中排名第11位,并被选为深证l00指数成分股。

2000年和2001年,万科分别入选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全球最优秀300家和200家小型企业。

2002年,万科被中国“住交会”组委会誉为“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

2003年,万科被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评为“2002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之一,荣获《中国经营报》“2003年最具竞争优势百家企业”称号,并名列《新地产》杂志“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10强”榜首。

简析万科的“加减乘除”

简析万科的“加减乘除”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来具有行业风向标的作用。

万科及其掌门人王石的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包括万科已执行多年的减法战略。

今年6月底,王石称,万科要做“中国房地产界的耐克”,除了品牌与设计之外全部外包出去。

即使在住宅产业的链条内,万科也希望与更专业的公司合作,自己则专心做资源整合者与品牌塑造者。

用几年的时间,使成功跨越百亿的万科营业额上千亿。

万科转型的意义何在?做个资源整合者,万科可能的问题有哪些?“加法”和“减法”说到万科近年来的发展,人们很容易想到它的减法战略。

万科1984年从贸易起家,在其发展的前8年时间,曾尝试过精品制造公司、模特公司、彩印公司、饮料、万佳超市。

王石从1992年开始做减法,砍掉了所有与住宅不相干的业务,向专业化的房地产公司转型。

区域上,也由遍地开花式的扩张收缩到聚焦三大经济圈。

万科的减法战略是非常成功的,2001年郁亮出任总经理,万科做减法的效应日益显现,得到了国内企业界的广泛认可。

但这些收缩,只是万科减法战略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从什么类型的地产都做,到逐渐聚焦城郊结合部的中档住宅地产,为白领服务。

从这个角度讲,万科是房地产“美国模式”的忠实拥趸——专注于房地产的专业化经营,着重研究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核心需求,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相应的土地,复制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产品单一面向极其准确的客户目标。

尽管万科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手段,万科1000亿的目标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其相应的容量,做到一定规模,企业再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难。

于是,万科开始另一个角度的加法,在专注住宅地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并对这些细分市场进行深度的分析与研究——不仅研究城郊结合部的白领住宅,而且扩大到研究更多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这种加法,并非万科先前减法战略的简单复原。

怎样做“乘除”但是,万科要达到1000亿,仅这个层面上的加法也远远不够——它必须做乘法!并购、融资、工业化,这是其未来发展的三大思路。

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

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

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简介及其对业主和物业企业的意义一、引言万科物业作为中国领先的物业管理企业,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其中,加减分制度作为其核心管理工具之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分析其对业主和物业企业的意义。

二、万科物业加减分制度概述1. 加减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加减分制度旨在激励物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是对其工作成效的一种评估和管理手段。

通过设立加减分制度,万科物业追求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对工作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和管理。

2. 加减分制度的内容和运作方式(1)评分体系:万科物业的加减分制度建立了细致的评分体系,包括工作效率、服务态度、问题处理、技能培训等多个维度。

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分值,可以根据工作质量和客户反馈进行评估。

(2)评估周期:加减分制度的评估周期一般为季度或半年,为了确保评估的公正性,万科物业采用多渠道的反馈和数据统计,如投诉反馈、业主满意度调查等。

(3)分数设置:万科物业根据评分结果,按照一定的分数设置,对物业人员进行加分或减分,以奖惩并存的方式激发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4)总分考核:根据加减分系统的规定,物业人员的总分将决定其绩效和对应的奖金。

三、万科物业加减分制度对业主的意义1. 提升服务质量:加减分制度是万科物业对服务质量的有效管控手段,通过评估和奖惩机制,可以激发物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业主需求。

2. 增强业主满意度:加减分制度将物业人员的工作表现量化,物业人员的加分与减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奖金。

这使得物业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业主满意度。

3. 加强沟通与监督:通过加减分制度,业主可以通过反馈评分来参与物业服务的管理,降低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沟通障碍,并增加了监督机制。

四、万科物业加减分制度对物业企业的意义1. 提高管理效能:加减分制度的运作使得万科物业的管理团队能够对物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水平进行客观评估,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万科战略的“加减乘除”

万科战略的“加减乘除”
全 国 范 围 内 取 得 相 应 的 土 地 ,复 制
产 品 的 市 场 定 位 和 品 牌 策 略 ,产 品 准确 地 面 向单 一客 户 目标 。 近 年 来 , 尽 管 万 科 取 得 了 快
速 的 发 展 ,但 是 , 如 果 没 有 新 的 手
段 ,万 科 l 的 目标是 不 可 能实 现 O 。 的 !因 为 任 何 一 个 细 分 市 场 都 有 其 相 应 的 容 量 ,做 到 一 定 规 模 。企 业 再 有 大 的 突 破 非 常 困 难 。于 是 ,万
CUg UI T  ̄ C0RR) T RA E 企 业因 文 化 而卓 越
企业实践
I I 瓜 E 『爪
o R 0 RA1 巳 P ]
科 开 始 另 一 个 角 度 的 加 法 ,在 专 注
譬 女 , 采 用 并 购 的 手 段 大 规 【 ]
合 作 方 接 受 和 采 纳 ? 既 便 是 采 用 并 购 的 手 段 ,一 个 团 队一 个 团 队地 并
很 容易 想 到它 的 减法 战 略 。万 科 18 94 年 从 贸 易 起 家 ,在 其 发 展 的 前 8 年 时 间 , 曾 尝 试 过 精 品 制 造 公 司 、模 特 公 司 、彩 印 公 司 、饮 料 、万 佳 超
专 心做资源 整合者与 品牌塑造 者 。 万 科 转型 的 意 义何 在 ?
焦 城 郊 结 合 部 的 中档 住 宅 地 产 ,为
自领 人群 服 务 。 从 这 个 角度 讲 , 万 科 是 房 地 产 “ 国模 式 ” 的忠 实拥 趸 ——专 注 于 美
房 地 产 的专 业 化 经 营 ,着 重 研 究 城
市 中 等 收 入 者 的 核 心 需 求 , 然 后 在

万科的加法和减法_邬玮

万科的加法和减法_邬玮

之后,一定是蒸馏水的天下。1991 年
置方面考虑,万科人力资源95%在房
万科出资购入“怡宝”51% 的股份。万
地产,资本 90%也在房地产,选择房
科买下“怡宝”时,它的产量非常小。
地产是顺理成章的事。第二个是从行
万科买后,卖掉了碳酸饮料生产线; 万科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之一 从德国买进了蒸馏水生产设备。三年
出的更多一些。
强的出路只有两种:要么专业化、要
王石在《谁给万科把把脉》中说:
当时万科的思路与中国大多数企 么多元化。诺基亚是走专业化道路的 “GE 多元化成功的背后是韦尔奇和GE
业别无两样,什么赚钱做什么,由此 典范,大部分成功的企业选择的是诺 精心构造的业务管理制度系统以及卓
扩张成为一家典型的多元化企业。与 基亚道路而不是 GE 道路。
23 ECONOMIC HERALD Nov.2004
封 面 报 道 COVER STORY
“怡宝”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蒸馏水。
40 亿元,不可能都超常的发展,否则
当时,深圳和南方市场上卖得最好的
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万科选择房地
饮料是矿泉水。但万科判断,矿泉水
产业务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从资产配
7.2 岁,万科如今已经20岁, 所以刚开始时万科的生意非常好做, 要有进口配额,所以刚开始能做的公
可谓辉煌。作为中国房地产 曾经在国内录像机专业市场占到60% 司很少,利润率非常高,最高时曾达
业的一个典型样本,对万科 的市场份额。
到 200%。
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人
万科希望自己能在流通领域有所
但是有超额利润的东西大家都会
地域经营之路。上海万科城市花园是
地产的企业。 1993年这一年对于万科来说是非

加法的海尔、减法的万科

加法的海尔、减法的万科

加法的海尔、减法的万科把海尔和万科写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岂有此理?因为,海尔与万科,第一,行当不一样,一个是家电企业,一个是房地产商;第二,地界隔千里,一个在北方的青岛,一个在南方的深圳;第三,来路有差异,一个是传统企业起死回生,一个是新兴企业无中生有;第四,志向不可比,一个是跻身世界500强,一个是争当深圳地产王……但把海尔和万科写在一起,又是如此的有理有趣:同是80年代创业、90年代崛起并都做到了本行业的冒尖位置,但海尔与万科,无论是过去十几年走过的道路,还是眼下经营上采取的策略,以及对今后若干年发展的设计,又是如此的迥然相异:一个由专门生产电冰箱向把所有家电一网打尽发展,一个由各行各业都插一腿向以房地产为主业转移;一个嫌青岛太小于是杀奔全国建立广泛的大本营,一个觉全国太大于是回师深圳营造稳固的根据地;一个大张旗鼓地购并扩张,一个悄无声息地转卖凝聚;两家上市公司、一对知名老总,一个正雄心勃勃地抓抓抓(加加加),一个正大刀阔斧地砍砍砍(减减减)……海尔与万科,这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派,不正是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两种潮流--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典型代表和真实写照吗?由专业化做起的海尔与由多元化起步的万科海尔和万科的故事,都得从并不遥远的1984年讲起。

这一年,35岁的张瑞敏由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调任电冰箱总厂厂长;33岁的王石从广州某机关下海闯荡深圳组建了万科公司。

两个人境遇不同的是,张瑞敏面对的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旧摊子,王石肩负的是一个原始资本为零的新企业。

这不同的经济基础,便决定了海尔与万科创业伊始走上了不同的经营道路--海尔是"干什么吆喝什么",万科是"什么赚钱干什么"。

整个80年代海尔的专业化经营与万科的多元化经营,便由此发端;张瑞敏整顿队伍从德国引进生产线造开了冰箱,王石则拉起人马把日本的录像机销往中国的内陆……从1985年直到1991年,整整7年的时间,海尔一直致力于把冰箱做好,做大。

【案例1-2】 万科战略管理的数学法则_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_[共4页]

【案例1-2】  万科战略管理的数学法则_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_[共4页]

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2014年4月,联想集团成立四个新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集团,分别是PC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集团、云服务业务集团。

从联想的战略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历经险阻曲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从一间营业额只有二十几亿美元的公司,成长为营业额达到460亿美元的世界五百强公司;从业务原本只在中国本土开展,到现在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想PC业务从中国市场第一成长为亚太第一、全球第一,并连续11个季度蝉联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份额第一;从谈及联想只谈PC,到今天企业级业务和移动业务双双迈入世界前列。

2015年,联想入选“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单,成为我国仅有的两家入选品牌之一。

问题:1.从联想在互联网和IT服务转型的案例中,你如何认识规划的战略和失败的战略?2.联想的战略转型和发展历程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哪些特征?【案例1-2】万科战略管理的数学法则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万科成为国内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中西部地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

公司曾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

万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战略是“做加法”,一度被认为是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万科主动选择了“做减法”——实施专业化战略,进入21世纪万科开始“做乘法”——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规模扩张。

正是对不同时期企业战略的有效管理,逐步使万科成为我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一、万科的战略加法曾经当别人问万科董事长王石“万科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用排除法,说哪几项生意万科是不做的,以至于有人用四大支柱九大行业来形容当时的万科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一直是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动选择了专业化战略,对自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业务剥离,从而在21世纪初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历程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

一、案例背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成立于1984年5月,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是中国内地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其良好业绩、企业活力及盈利增长潜力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据权威资料显示,在1995年以前挂牌的311家上市公司中,能够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的综合排名上保持持续上升的只有3家,万科是其中之一。

2000--2002年,万科连续3年位列《中国证券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之一。

200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63.80亿元,净利润5.42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39.47%和41.8%;每股盈利0.39元,末期股息为每股0.1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1.53%;毛利率由2002年的20.09%增加至22.51%;在全国市场份额由0.94%升至0.99%。

截至2003年12月31日,万科总资产达l05.61亿元,流通市值73.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60.8亿元,在深沪B股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中排名第11位,并被选为深证l00指数成分股。

2000年和2001年,万科分别入选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全球最优秀300家和200家小型企业。

2002年,万科被中国“住交会”组委会誉为“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

2003年,万科被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评为“2002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之一,荣获《中国经营报》“2003年最具竞争优势百家企业”称号,并名列《新地产》杂志“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10强”榜首。

2004年,万科被亚洲财经传媒Asset Benchmark《财资》公司评为“2003年中国公司治理最佳公司”之一,并名列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榜首”。

万科于1988年介入房地产领域;1992年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将住宅作为房地产的主导开发方向;2001年成功转让了万佳股权,全面完成了专业化调整战略。

目前,万科已进入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汉、南京、南昌、大连、中山和广州等l6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进行住宅规模开发。

截至2003年年底,万科拥有项目资源和待开发项目资源744万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具实力和最为知名的住宅开发商之一。

万科在主要投资开发的城市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下属深圳地产公司连续多年荣获深圳市房地产企业资质评级第一名。

此外,万科开发的楼盘还多次获得“建设部建筑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大厦)”等各项荣誉,万科的物业管理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0 9002第三方国际认证。

经过多年积累,万科地产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超前的规划设计以及优质的物业管理,树立了“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的良好形象。

在深圳开发的天景花园、威登别墅以及上海的西郊花园是万科涉足房地产行业最早的项目,在商品房市场刚刚启动时,万科产品以优美的环境、小而精的设计以及亲和的物业管理,受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的普遍认可。

1992年开始,万科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深圳和成都等地推出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形成了“万科城市花园”系列品牌。

凭借规模优势,万科引入国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配套完善,注重绿化、环境和社区文化的营造,强调人与人的亲情和沟通,充分体现人的价值,项目整体风格更为成熟和细致。

为了顺应郊区化住宅发展趋势,l998年起,万科又相继在各地推出了“万科新城系列”。

天津万科新城、深圳四季花城、沈阳花园新城和武汉四季花城等项目,注重住宅产业化发展,融入环保及高科技的含量,充分显示了成熟社区的内涵及魅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政策的不断支持以及各项法规的逐步完善,住宅消费群体的日益成熟,中国的住宅产业日趋繁荣。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万科以上海、深圳和广州为核心城市,选择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区域重点发展,同时万科还将选择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和成都、武汉等腹地区域经济中心作为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万科在各地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二、案例聚焦1.万科的战略加法曾经当别人问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万科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用排除法,说哪几项生意万科是不做的,以至于有人用4大支柱9大行业来形容当时的万科集团。

形成这种规模的过程就是万科当年运用“加法”战略的过程。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业务。

这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活力和朝气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4.5岁。

他带领67名公司员工,依靠特区特有的条件和政策,开发了内地专业视频器材的市场,成为深圳市最大的进口销售商。

与此同时,为拓展业务,他们成立了第一家内联企业“现代医学技术交流中心”,这就是现在深圳万科协和有限公司的前身。

1985年,进口机电产品市场严重萎缩,王石改变策略,多方拓展销售业务,形成了深圳本部调汇及进货、广州点储运、北京点销售的“三点一线”销售模式,营业额一度占国家计划外市场的60%。

1986年,他们又引进办公自动化设备,聘请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顾问。

为树立企业形象,他们赞助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刊物。

开始为摆脱僵化体制而筹措发展资金,准备在两年内完成以公开发行股票为目标的股份化改造。

1988年是万科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年。

公司通过股份化改组,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这年ll月18日,王石以2000万元的价格参与投标买地,一举夺得荔泉地块,建造居民住宅。

万科正式进入房地产业,成为国内较早进行住宅商品房开发的企业之一。

1990年,万科决定向连锁零售、电影制片及激光影碟等新的领域投资,初步形成了商贸、工业、房地产和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构架。

1991年,万科进入上海,开始跨地域发展地产业务。

王石曾这样描述l992年以前万科的发展历程:“万科创建于20世纪的1984年,当时公司的全称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刚开始万科是做电器仪器,进口日本产品为主,像索尼、松下、JVC等,当然其他业务也做得很热闹,像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K金首饰厂,这样说吧,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以外,基本万科都涉及了。

”1988--1992年,是万科做“加法”的火红时期。

第一,万科在深圳房地产业经营了几年,总觉得施展不开拳脚,时逢全国市场开放,于是成了深资北上的“领头羊”;第二,1991年6月万科第一次增资扩股以及l993年4月发行B股,筹集到好几亿资金,手里有钱了,自然是“福则思变”;第三,作为上市公司,万科也面对着股民要求业绩的压力。

1992年,邓小平南巡,给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40%以上,不少投资者纷纷转向房地产行业,大肆投资、融资,从中牟取暴利。

但是,中国房地产业由于发育不良而表现出的浮躁、混乱尤为明显,一种奇特的“泡沫经济”应运而生。

在1992年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王石奔走在全国各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一是推广股份制,二是找地。

当时,万科成立了一个股份制改造小组,到处动员其他企业改制上市。

在此期间,万科共参股30多家企业,总投资l.3亿元。

同时,万科先后在全国各地13个城市开发房地产项目。

2.万科的战略减法从1984年到l991年,王石把万科的业务越做越多。

到l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经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饮料、影视、广告、印刷、电气工程及其他等13大类。

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王石提出了一个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和制造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商社”模式。

万科在当时被誉为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一个成功范例。

然而,尽管业务越做越多,却始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1991年,虽然万科的营业额和利润分别达到3.5亿元和0.3亿元,但仅为中国集团公司标准的1/3。

从1991年开始,万科相继在全国13个城市投资房地产项目,开发品种涉及住宅、写字楼、商铺、酒店和保税仓库等。

由于缺乏整体开发思路和发展战略,公司资源迅速分散。

1993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各地项目相继面临资金困难和市场压力,13个城市的超常管理链条使管理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不同的开发品种和项目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为了迅速做大房地产主业,王石带领万科开始做“减法”了。

万科的“减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退出与住宅无关的产业,从多元化经营向专营房地产集中;二是收缩住宅产业战线;三是减少房地产业产品的品种,从房地产多品种经营向住宅集中。

1992年,万科提出以房地产为主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摊子平铺、主业不突出的局面。

1993年1月,万科管理层在上海召开了务虚会,对自1988年底公开发行A股以来公司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放弃了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经营规模的发展方针,并且确立了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导业务。

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减少在房地产业的开发品种。

以前,万科在房地产业的开发品种包括住宅、酒店、公寓、别墅、商场和写字楼。

经过收缩,万科成为一家只经营住宅的房地产公司,与那些从住宅产业转而进军酒店和写字楼的房地产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万科为了减少开发品种,卖掉了已经投入运营的酒店,将建了一半的写字楼改造成为住宅。

1995年年底,万科提出回师深圳,从已经开发住宅项目的13个城市削减到深圳、上海、天津和北京4个城市。

王石总结到:“一开始的跨地域扩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

所谓的盲目性,就是当时除了把上海、北京作为必须要进入的城市以外,对其他的城市都不是很明确,只要有机会就会往里投资。

既然是盲目的,投哪个不投哪个,也就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万科从l3个城市收缩到4个城市,为的是集中资源。

”从1994年起,万科开始分期转让在全国30多家企业持有的股份。

l996年,万科回师深圳之后的几个大动作之一就是卖掉了所属的几家与房地产主业毫无关联的企业。

与别人卖企业不同的是,万科的几家企业都是在盈利的情况下卖掉的。

1997年,万科协议转让出去的扬声器厂,其生产的电话机喇叭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其生产的电话和电视机配件的市场占有率也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拥有TCL、康佳这样的大客户。

“怡宝蒸馏水”是万科转让出去的另一个产品。

“怡宝”最早主要生产碳酸饮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