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①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从小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良好习惯和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科学,产生兴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小学自然学科被"科学"这一全新的课程所取代,科学课程的到来对于每一个科学课教师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等。
自然学科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而科学学科不仅强调学生身上这些"有形"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生身上的一
些"无形"的发展,那就是将伴随终身的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情感,对待科学的精神等。
这些科学品质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形成与积累。
但是,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我们每周几节科学课就能够完成的,小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时期,我们单靠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长久保持,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大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空间,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的保持是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所以,我们科学课程应该突破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让学生亲近科学,让学生感到科学的魅力。
而科学课堂只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个"小小的驿站"获得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带着这些能力在课外生活中去发展自己,去完善自己。
我们要打破科学课程就是科学课堂教学的观点,从学生的生活开始,树立大科学课程观,将学生关注的一切都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渠道,拓宽实施科学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自我积累与发展,学生这种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我们科学课程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使用的《科学课》教材选取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五年级第二单元"电和磁",六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等等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科学与生活紧紧相连,每时每刻都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
我们在贯彻课程标准时要开发大量学生身边的内容,例,在农村学校开发与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感受科学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实验中让学生发现哪些来自于社会生活,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更能让学生感受科学,亲近科学。
这样使科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让科学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时时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学生初步的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课教材内容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能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内容。
循序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如玩具里有什么科学,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每节课的课题里明确提出了要研究的自然事物的名称,让学生倍感亲切,随手可得的材料都可以用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和学问,学生人人都可以准备,人人都能动手,在玩、做、想的过程中进行实质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他们真正意识到这就是"搞科学"的时候,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搞科学人人都可以做,并非是科学家的事,破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前对科学课的教学,我们需要做的也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热爱并乐在其中,这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
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
如:我校四年级一班,让学生从家里拿来花盆及种花工具,亲自种植一盆一串红花,并定时浇水,松土,观察与记录,从中掌握了种植的方法,认识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再如探究某些物质相互混合是否生成新物质的实验时,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实验材料,有水、盐、糖、醋、小苏打、洗洁精让学生从中自由进行组合,观察两者或多者之间混合后是否产生新物质,这是静坐空想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和亲历体验,才能探究到事物变化的规律。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材料,通过提问、交流、辩论、合作、评价等,互动形式,实现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科学课堂才更显生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科学课,本身就充满着智慧和挑战,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诱发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去质疑,去评议,去推想,去动手实验,去验证,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②这课时,先做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杯底放纸巾,把玻璃杯罩在水里,水没过杯底,但纸巾不会湿,让学生说为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让他们玩注射器、吹气球等活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同时,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
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学生的创造力,抹杀学生的创造灵性。
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才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如鼓励学生亲自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观察、自由探究,才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
科学课的活动是连接课堂与学生生活和大自然的纽带,是学生由自然走进课堂,由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的向导。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应注意:
1、课前与课后活动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动手机会。
课前让学生充分接触实物,认识实物,发现问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工作,例如上"认识土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收集土壤。
土壤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土壤里可能有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必须先去观察,动脑、动手分析,或查找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有了课前活动,再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就容易获得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知识才是无限的。
为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扩展知识,需要设计课后活动,促进学生
动手实验。
例如:学习了《种子的繁殖》后,就让学生按照种子发芽的条件种一粒豆,认真观察,豆是怎样长成一棵豆苗的。
并写好观察日记,当白嫩的豆根,越长越多时,学生会惊叹不已。
学生毕竟是孩子,因能力有限,作品简单幼稚。
但只要他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动手的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为学生开辟劳动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实践,农村学校或寄宿制学校可为学生开辟一块土地,结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种植自己喜爱的蔬菜,利用劳动课以及课余时间进行翻地、下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随后成立种植跟踪观察记录研究小组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经历了蔬菜的整个种植过程,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与快乐,品尝到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情趣。
通过开展种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劳动实践的场所,俗话说得好:"说千遍道万遍不如做一遍"。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研究的空间,使科学教学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③。
小学生天生就对一些未知领域充满兴趣,求知欲强,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兴趣最为浓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有关动手实验的节目,如中央一套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等栏目,这些实验的参与者适应城市小学生。
科学课的实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堂上老师的演示试验较多,学生只能观察,而不能亲自去做。
如: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观察到现象,只能放到课外做。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像语文、数学作业一样是必须要做的。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小实验无论在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教师课堂实验的重复、书本上实验的照抄。
一些实验器材不具备,用什么代替?还需要怎样的加工?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现象发生,结论与书上的截然不同或无法做,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尝试新方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需要有一定条件,课外实验器材虽然易得,但每次都能顺利找到也不容易,家长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存放实验器材的地方,一方面保证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也便于随时添置实验器材。
在学生实验时便于随时更换实验器材以确保实验效果最佳。
其次家长要参与准备实验器材,保证学生实验安全。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器材简单易得,
有时也需自制或购置一些器材,纵观小学科学课本,较大的实验器材几乎没有,所用器材日常用品就可以代替,或进行简单的加工就能使用,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操作,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研究磁铁"、"我们来养蚕"等实验④。
如果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得到家长支持、指导、参与,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思想没有压力,没有精神负担,手脚、思维均能放开,实验成功率高,也较安全。
有了成就感,家长也开心,这样融洽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从学生亲历的身边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将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而不能不切实际地强调学科学术问题,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没有需求和兴趣,但又是不可不学的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易于引发其产生问题和探究行为的达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探究。
同时,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所限,其探究多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
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建立在对探究活动过程本身的一种迷恋和投入,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1课"做手电筒"⑤,以手电筒为线索,把学习电路与生活中的安装电灯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画电路图,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未来生活,使学校课堂内学习与社会、家庭中对事物的运用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只顾当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学生一种学习暗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在学习",这种学习心理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学习压力,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压力。
放下当前,着眼未来,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解放。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引领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科学的行为习惯品质。
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悟,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
科学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做实验,反复实验,获取数据,从中探究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