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论述题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论述题1.为什么说中国现代文学是“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答案: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
鲁迅直到30年代还这祥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
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
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
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社会的勇于担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患是那一代作家精神中的母题。
从个人的关怀走向对于普遍和社会的关注似乎成为中国作家的命运。
陆文夫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对动员一代知识分子和传播新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简直就是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教育传统,五四发扬了这一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
当时知识分子中普遍的忧患意识十分突出,虽然今天时代不同了,文学的功能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文学发展中有可变的部分,也有永恒不变的部分。
刘白羽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自身,在国破家亡之痛和五四文学感召下走上文学道路后,就有一种精神一直贯穿到自己的创作之中,那是自五四发源的精神,是受鲁迅影响之下的精神,是与民族国家息息相关的精神。
王晓明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民国建立后,知识界对社会普遍的悲观失望和激愤之情下酝酿产生的,知识分子是在黑暗重压下还力求有所作为的悲愤之情下勉力向前,勇猛进取,向旧的传统势力发起冲击的。
名人对闻一多的评价
名人对闻一多的评价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巨擘。
他不仅是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和教育改革者。
对于闻一多的评价,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文学界,闻一多被广泛认可为“新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文
风和深度的思想内涵,创作了许多畅销的童话故事和儿童文学作品。
知名作家郁达夫曾称赞闻一多是“文学界的领袖”。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作家和读者。
在教育界,闻一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改革家。
他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
育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并推崇自由、开放和民主的教育理念。
闻一多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活动领域,闻一多也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士。
他曾担任过多个教育和文化组织的重要职务,并致力于推动妇女权益、社会平等和反对封建迷信等社会问题。
他的社会活动广泛而深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尊重。
综上所述,闻一多作为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巨擘,得到了名人们的高度
评价。
他在文学、教育和社会活动领域的贡献都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闻一多的声誉和影响力将继续流传,并激励着后人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标志、过程、主要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的创办。
主要内容:过程——1915.9《青年杂志》1916.9《新青年》1917上海移居北京1919.5.4五四运动1920上半年移居上海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
阵地——《新青年》杂志。
中心——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与科学。
思想内容——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拿来主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等。
五四文学革命标志: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过程: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7.2钱玄同从语言进化角度提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
1917.5刘半农从散文改革、韵文改革、标点分段等角度提出具体意见。
1918.3“双簧戏”——刘半农《复王敬轩(钱玄同)书》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
1918.12.20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平民文学”。
主要内容:“八事”、“三大主义”、“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2、胡适的“八事”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
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它对新文学做了质的界定;它是严肃的、希望人的生活,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和愤怒;它“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从平等的两性观和现代爱情婚姻观念书写两性的爱,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表现亲子之爱。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生平及作品赏析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这首诗整体构架是匀齐的,体现了闻一多所追求的建筑美。各节匀称,基本一致,句子也较为均齐。它采取了叠韵手法,每个诗节都用同样的词来闭合,从而体现了诗的旋律,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并使全诗的情绪在反复强化中被推向高潮。它的每一节七句,前六句都是整齐的长句,到最后一句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集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一句,使得它语调铿锵有力,从而产生一个小小的情绪高潮。这一高潮均匀地周期性出现,使全诗富有生命的力度和节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高涨。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谈学术、议时政、研究斗争策略;并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革命书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4、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 《新青年》作者陈独秀2 《尝试集》作者胡适3 《人的文学》作者周作人4 《女神》作者郭沫若5 《阿Q正传》作者鲁迅6 《死水》作者闻一多7 《终身大事》作者胡适8 《沉沦》作者郁达夫9 《呐喊》作者鲁迅10 《野草》作者鲁迅11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12 《微雨》作者李金微13 《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14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15 《子夜》作者矛盾16 《激情三部曲》作者巴金17 《雷雨》作者曹禺18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19 《血字》作者殷夫20 《缀网劳蛛》作者许地山21 《向太阳》作者艾青22 《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23 《老马》作者臧克家24 《边城》作者沈从文25 《给战斗者》作者田间26 《雨巷》作者戴望舒27 《包身工》作者夏衍28 《速写三篇》作者张天翼29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30 《围城》作者钱钟书31 《囚绿记》作者陆蠡32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33 《寒夜》作者巴金34 《财主的儿女们》路翔35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36 《暴风骤雨》周立波37 《漳河水》阮章竞38 《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39 《荷花淀》孙犁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41 翠翠是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42 小二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43 潘先生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44 繁漪曹禺《雷雨》中封建大家族的家长周朴园之妻。
45 华威先生张翼天《华威先生》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46 林志成夏衍的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主要人物47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翁“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习题集(含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与(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 )和通信集( )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的(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和(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被称为(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 )和( ),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25.狂飚社的主要成员有( )、( )等,受()思想影响较深。
从新月派的文学史评述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中国新文学史稿》之异同[权威资料]
从新月派的文学史评述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中国新文学史稿》之异同[权威资料]从新月派的文学史评述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中国新文学史稿》之异同摘要: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和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人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下简称《三十年》)是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通过比较两部文学史著作对新月派及其诗人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与文学史地位的评定,试浅析两代学者在审美标准、文学史体系的建构、叙述话语以及文学史观等方面的差异。
诚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政治体制、思想潮流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历史前进中的现代文学史书写的传承与突破。
关键词:王瑶《史稿》《三十年》新月派新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先锋始终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篇幅,而横贯中国现代文学前两个十年的新月派则又是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走向。
一个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诗歌流派,其文学史书写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学者或文艺评论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又因其所倡导的诗歌理论、美学原则,以及部分代表诗人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当时社会主流观念不和,导致出现不同学者在著述文学史过程中产生对其评价的差异甚至分歧。
一、入史资格――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构学界曾有言:“考察一个文学史家的功夫,主要看他选谁入史。
”其实关于新月派的“入史资格”问题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
一个曾长期占据诗坛主导地位,引领过中国新诗潮流的诗歌流派,无论王瑶还是后来的学者们都不容置喙并且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讨论。
然而在这之后,我们还需要考察的是,在新月派“整体入史”的大前提下,细化至其下属诗人、作品的入史资格,以及最关键的――它们以什么样的面目入史。
这是《三十年》和《史稿》在有关于新月派论述中出现的首个差异。
在王瑶的《史稿》中,有关于新月派的专节讨论题目是“形式的追求”,多少有些将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初期的探索和文学史功绩框定在“形式”的范围内。
闻一多 有感
我钦佩的闻一多每个人肯定会有许许多多值得钦佩的人,可能是长辈,可能是师长,可能是明星,可能是英雄,等等,但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在精神方面让你佩服,而那个让我人生道路不断前进的就是闻一多,闻先生。
偏激,有人说闻一多性格比较偏激,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闻一多特别看不起做官的人。
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一个弱点。
因为这种性格当中起支配作用的不是理性,而是传统知识分子对权贵的傲视。
细想起来,闻一多在年轻的时候,虽然对于政治有一些兴趣,但对官员却很反感,他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浪漫主义是他性格中的主要特征。
他早年在清华受到了西方自由和民主观念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以理想主义态度对待的,他有热情,有激情,但也有受到挫折后容易灰心的特点,他的自由和民主是早熟的,有时候与中国的现实有些脱节,加上他又是一个对于生活底层的人有着天然同情心的人,所以在现实生活特别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这种性格的人很容易变得偏激。
我也差不多是个偏激的人,有时候做事总要性格偏激,是指性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有人觉得偏激是不良的,可我认为偏激是一个中性词,马加爵是偏激的,但那是偏激过度的,把偏激的力量用在不良的反映中。
成语,背水一战,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偏激,这样的不留余地才能往往激发我们人的无限潜力,做事总是给自己准备好退路,总会那么不尽力,总想着失败了没事那样是不能尽力的,做事可以偏激点,但也要注意度,万事总有度,不能偏激着去做本来就错误的事情,利用偏激可以大大有利我们的进步。
起初开始懵懂认识闻先生是因为历史课,当时总觉得戊戌六君子的做法总有点不值得,然后在新革命时了解了闻先生。
闻先生的忆菊是我大一语文课最后的论文,忆菊是闻先生那么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
菊花,说起菊花,我们总会第一个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许纪霖谈国民党如何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
许纪霖谈国民党如何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据说“文革”期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笔杆子、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二杆子。
当蒋介石的威望随着抗战结束达到顶峰的时候,很难想到短短几年之后竟然沦为知识精英眼中的独夫民贼。
最终,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一同将国民党赶出了中国大陆。
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看来,国民党政府与知识精英以及知识精英所代表的民心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很值得深究的。
黄晓峰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1945年到1949年间,迅速地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许纪霖:首先是认同的危机。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在民主社会里,精英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为重大的决策是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怎么来动员选民、影响选民,是最重要的。
但在一个非民主的社会里,精英和政府的关系是最核心的东西。
中国传统上是民本政治,从儒家一直到国民党,都讲民本、民生,但是民是沉默的大多数,他本身不可能发出声音。
哪怕到了近代,有了公共领域,有了现代的传媒、报纸、杂志,其中能够主持言论的还是知识分子,不是一般的小民。
民是要被代表的,而代表民意民心的,恰恰是掌握了话语领导权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是否得民心,实际上是是否得士心。
统治者应倾听士大夫的清议和民间舆论。
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知识精英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逆转。
逆转的原因,有两个背景性因素,一个是外敌的消失。
从1895 年甲午海战失败一直到抗战胜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断过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个接一个,始终有外敌。
这个外敌不是潜伏性的,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外敌的存在,使得知识精英哪怕对政府有诸般不满,还是对合法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的认同感,除了个别烂透了的北洋政权,比如张作霖的统治。
对于国民党政府,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以前是一直怀有期待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独立与评论》内部,有过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
像蒋廷黻、丁文江、钱端升这些老牌自由主义者,认为独裁虽然不好,但与其存在着无数个小独裁——军阀割据,不如有一个开明的大独裁,在中央形成一个开明的威权,以应付大敌当前的国难。
国开电大2022秋“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性测试2
“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性测试2说明:本次形成性测试在学习完第三章后进行,本次测试卷面成绩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C )。
A.鲁迅 B.陈独秀C.胡适 D.李大钊2. 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影的告别》《过客》等收录于(C)。
A.《华盖集》 B.《而已集》C.《野草》 D.《热风》3.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是(C)。
A.穆旦 B.郭沫若C.冯至 D.艾青4. 新格律诗的重要理论文章《诗的格律》的作者是(C)。
A.徐志摩 B.陈梦家C.闻一多 D.饶孟侃5. 汪文宣、曾树生出自巴金的小说( B)。
A.《憩园》 B.《寒夜》C.《春》 D.《家》6.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不包括(C)。
A.《柏子》 B.《萧萧》C.《八骏图》 D.《边城》7.曹禺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卖淫制度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的是( A )。
A.《日出》 B.《北京人》C.《雷雨》 D.《原野》8. 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的重要女作家是(C)。
A.冰心 B.丁玲C.萧红 D.凌叔华9. 在情欲的压抑之下,从普通市井女子逐渐沦为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出自张爱玲的小说(A)。
A.《金锁记》 B.《倾城之恋》C.《红玫瑰与白玫瑰》 D.《茉莉香片》10. 1936年底,艾青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A)。
A.《大堰河》B.《旷野》C.《吹号者》D.《北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1. 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 A,C,D )等。
A.应修人 B.汪静之C.冯雪峰 D.潘漠华12.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BCD)。
A.《灭亡》 B.《幻灭》C.《动摇》 D.《追求》13.在现代派诗人中影响较大的“汉园三诗人”是指(ABD)。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库(当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库(当代文学部分)(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
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主要作品有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
《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存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存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下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存有《迷失》、《春风陶醉的晚上》、《厚允为》等。
(6)徐志摩,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田汉,知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
主要剧作存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存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我爱这土地闻一多艾青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2、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闻一多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意象的把握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歌词作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红烛》,代表诗作有《太阳吟》、《一句话》、《洗衣歌》等。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新诗的鉴赏与阅读◎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
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
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
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
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学案: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论荣誉荣誉是一顶桂冠。
轻易获得它的人并非明白它的价值和内涵,也并非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荣誉是一架桥梁。
它能引导你走向未来,也可能诱惑你步入昏庸。
荣誉是一座山峰。
登上山顶的人,自能领略天底下的风光,使追求之心更加炽热.人们得到荣誉,意味着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荣誉来之不易,值得庆贺。
当人们有了荣誉,当脚下已是光明之巅的时候,是沉湎于享受之中而沾沾自喜,还是清醒地反思,燃起新的追求?这是一道并不亚于过去奋斗之艰的新课题.如果说失败是对人生的逆向考验,那么荣誉则是对人生的顺向考验。
有的人在逆向考验面前,不失为勇士,但在顺向考验面前,却败下阵来,在甜蜜的陶醉中,背上了包袱。
殊不知,荣誉是对过去努力的褒奖,而不是今日成绩的实现,更不是将来命运的所在。
一个人一旦有了荣誉,就裹足不前,那么荣誉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腐蚀剂,会滋生一层层思想的锈斑,削弱已经到手的成果,甚至会吞噬自身.荣誉不关心将来,它只能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而不能注定将来必然出现美好的命运。
人们要向未来努力,只有不断进取,把荣誉作为新起点,作为攀登的台阶,才能使理想之路延伸,使荣誉保持常青的本色。
关心将来的人,不必过多沉湎于过去的荣誉。
当荣誉降临时,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作为动力,推动自己前进.当成功之时,回避荣誉则会获得荣誉,追求事业的人,荣誉会跟随他;反之,越是起劲追求荣誉,荣誉越是羞答答,最终会对他绝情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章大纲考点提炼习题型及解答
欢迎阅读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
在[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闻一多与学潮
参 学 21 1 知 00・
孙 德 喜
摘 要 :闻一 多一生 中经历 了多次学潮。他 由五 四时期参加学潮,到 3 0年代 几次反对学潮,受到学潮
的冲击,成为学生攻击 的对象,再 到 4 年代积极支持并参与学潮,最后在学潮 中光荣 牺牲。闻一多对学潮 0 态度 的转变是由他不 同时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他对学潮的不 同态度代表 了2 0世纪中国知识
1 1月,闻一多 就和清 华 的学生 同赴天 安 门,参加北京 学界 举办 的庆祝 第一 次世 界大 战协约
国胜利 的集会 。5月 4日的天 安 门集 会与游 行 , 由于清 华 地处远 郊 与各 学校 之 间协 调 不到
位 ,清华 的学 生没 有集 体参 加 当 日的游 行 。但 是 闻一多 在 了解 到 天安 门的学生集 会情 况 以
不确 。从 闻一多在 清 华读 书 期 间多 次参加 演讲 和 辩论 活动 , 并且 获得 优 秀成 绩 , 以及他 后 来 在李 公朴 的追悼 会上 发表 的 《 后 的演讲》 最 ,可 以看 出演 讲确 是 闻一 多 的强项 。可见 ,闻 护 学潮 ,并 且在 一定 程度 上投 入 学潮 ,但 是他 并 没有 成 为学潮
是 文书 的工 作 。他 不 善演 说 , 因为他 易 于激动 ,在 情 绪紧 张 的时 候满 脸涨 得通 红 ,反倒 说
不 出话 。 梁 实秋 的这 番话 准确 指 出 了 闻一多在 五 四运 动 中 的表 现 和 作用 ,但 对 闻一 多 的 ”① 某 些看法 不 够准确 。恰 如梁 实秋 所 言 ,闻一 多在 五 四运动 中 并没 有承 担起 领 导 的角色 ,只 是 重要 的配角 ,辅佐 学 生领 袖陈 长桐 、罗隆基 等人 的工 作 。至 于说 闻 一多 “ 不善演 说” ,则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100字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100字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独立思想家。
他出生在湖南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由于对文学和哲学感兴趣,他考入北京大学,并成为翻译系的研究生。
在校期间,闻一多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他通过文学作品和演讲,鼓舞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然而,闻一多的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引起了当时政府的不满。
他的理想主义和自由思想受到了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势力的压迫。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闻一多始终坚定地站在真理和正义的一边。
1936年,闻一多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他的勇气和决心在困
境中没有动摇。
他在狱中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他临终前写的一首短诗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
是沧桑。
”这段传世佳话,凸显了闻一多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由
的无尽渴望。
闻一多的牺牲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现代民主思潮的重要先驱。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追求自由、公正和人权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二十年代以诗集《红烛》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闻一多,在四十年代却以倒在血泊中的"民主斗士"震惊全国。
纵观闻氏不长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却充满了令人心惊的戏剧性变化和内在的"紧张"由感情奔放如烈火腾烧的诗人突变为埋首故纸堆的冷静学者,又由躲在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一跃而为怒争民主自由的勇士,由对共产党的长期敌视急转为该党的忠实信徒……闻一多的这些变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一代知识分子在云诈波谲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如何苦苦探寻救国之路、追求自我救赎这一悲壮历程的最佳焦点。
一一九一二年,年仅十三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美国人创办的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
一九二二年又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科学知识、文艺观念直到价值体系,无不深受其影响。
从考入清华到一九二五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清华,他发起成立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社团,以呼应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替宗教说"。
他在《美司斯宣言》中声称"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底境域发展。
生命底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底鹄的底唯一方法。
"当时正在崛起的白话文运动,使他开始尝试新诗创作,并与梁实秋等人创办了小有影响的"清华文学社",为新文学运动推波助澜。
在美国,虽曾与一些清华同学创办了具有"国家主义"色彩的"大江会"以慰故国之思,却并无具体活动便旋告解散。
他依然沉潜在美术与文学之中,且于一九二三年秋在国内出版了诗集《红烛》,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一九二五年六月,豪情满怀的闻一多回到动荡不安的祖国,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能与徐志摩等利用《晨报》副刊每周出《诗镌》一次,继续进行新诗探索。
由于他们讲求修辞,用律严格,后来被称为"格律派",为新诗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之一另两派为自由派与象征派。
这期间,他发表了著名的《死水》一诗,努力想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统统溶于诗中。
徐志摩曾坦承自己的诗歌受到闻一多的影响"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
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1】正当他们沉醉在象牙塔之中的时候,奉系军阀于一九二六年四月攻入北京,枪杀著名报人邵漂萍,大肆迫害文化人。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的情势中,闻一多只得举家返乡。
然而家乡也不平静,北伐已经开始,湖北不久就成为两军鏖战之所。
为了生计,闻一多又来到上海,在作为国家主义立足之点的政治大学谋一教职。
但北伐军旋即攻入上海,封闭了政治大学,紧接着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四一二"事变。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时局没有平静过一天,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流血、屠杀、死亡……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闻一多再也难抑悲愤,象一座突然喷发的火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愤懑。
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不甚讲求修辞,但却充满火一般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却又是长久的沉寂。
面对极其复杂的现实,徒有满腔热血的诗人又备感无奈,在各种政治力量间不知何去何从,茫然无措……最终,他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心如止水,对世事过问无多而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二从一九二七年夏到一九四六年夏被害止,闻一多先后受聘于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由浪漫诗人一转而为谨严深入的学者,将喷薄奔腾的诗情凝为冷静细密的考订,从"向外"的渲泄改为"向内"的收敛。
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转变,而是人生道路的重大变化。
直到一九四三年秋参加"民主运动"之前,他一直过着避世的学者生活,甚至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仍苦读不辍,除上课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其"何妨一下楼呢",结果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
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的研究范围既广且专,研究门径则别开生面。
他从唐诗开始做起,不断上溯,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古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尤值一书的是,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溶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在十余年的时间中,取得如此广博精深的研究成果,不能不令人赞叹再三。
但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学术"尤其是传统"国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个中三昧,颇堪深究。
在闻一多之前,原本专治古典诗词和叔本华等德国古典哲学的王国维后来转向甲骨金文一类的考据之学;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激烈反传统的陈独秀政坛失意后便一直沉溺于小学之中;反满斗士章太炎由撰写"令人神旺"的政论高手一转而为国学大师;以宣扬"西化"闻名的胡适却又长期提倡"整理国故",其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几乎倾全力于《水经注》的考据之中;闻一多的学生、著名"新月诗人"陈梦家后来也转向古文字学;就连"敢于直面人生"的鲁迅,在辛亥革命后也曾一度致力于古碑的搜集整理而难以自拔。
凡此种种,当非偶然。
当然,从细的方面来说,情况各不相同,各自有因。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却有十分相同的背景首先,"国学"可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萃,确具极大的学术、文化魅力将人吸引过来;而钻研国学,历来似乎就是文人学者的"天职"。
其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刻,国学当然也面临"现代化"的发展问题。
而这一代学人却也生逢其时,从小都浸淫在传统的"国学"之中,青年时起又较多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影响和学术训练,因此大都学兼中西。
这使他们既有"朴学"的功底,又有"新学"的创见。
从中西兼用的角度来看,"国学"确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供他们一展身手。
更重要的是,国学为身处政治专制腐败、社会动荡之中的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安身立命之所。
当对现实倍感无奈而环境又不允许他们慷慨激昂之时,自然就要"向内走",躲进书斋之中。
闻一多在彷徨痛苦中向友人倾诉说?我近来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
因为这样,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转向内走。
在这向内走的路上,我却得着一个大安慰,因为我实证了自己在这向内的路上,很有发展的希望。
因为不能向外走而逼得我把向内的路走通了,这也可说是塞翁失马,是福而非祸。
"【2】同样,胡适多次举德国文豪歌德在祖国垂危之时仍潜心学术为例,称赞说"每遇着国家政治有大纷扰的时候,他便用心去研究一种绝不关系时局的学问,使他的心思不致受外界的干扰",以拯救自己"【3】。
但另一方面来说,国学又不仅仅是"独善其身"的庇护所,而又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胡适便屡屡表白整理国故的社会意义,时而说是为了"捉妖打鬼",找出传统文化的病症,时而说是为了找出科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以改造弘扬传统文化。
当闻一多在40年代中期重新开始呐喊时,对自己的"钻故纸堆"又作出如下辩白"近年来我在联大的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你想不到我比任何人还恨那故纸堆,正因为恨它,更不能不弄个明白。
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虽然二者都藏在书里,他们的作用并不一样。
"【4】显然,国学在近代中国具有一种奇特的功能,使沉潜其中者一方面能逃避现实、在风暴中找寻到一块难得的安宁之所,另一方面又有种维系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以一种更间接却更深远的方式"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种感觉足以消除由"独善其身"引起的某种良心不安,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自慰。
当然,倘政治专治到极点,连这种与现实关系极其疏远的"国学"都被禁止时如"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便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最后一个支点。
三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闻一多由对政治的不甚关心到全身心投入其中,由对共产党的敌视、反对转为对该党的坚决支持、拥护,是颇具代表性的。
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影响的闻一多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
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他一度与著名的国家主义者李璜有所来往,并表示"现在北京的共产党闹得不成话,非与他们先干一下,唱唱花脸不可。
"【5】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谈及此事?开会时有多数赤魔入,大肆其捣乱之伎俩,提议案作竟一无成立者。
结果国家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隔案相骂,如两军对垒然。
骂至深夜,遂椅凳交加,短兵相接。
"【6】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三十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他虽已转向学术研究,但由于身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便难以完全摆脱政治的纠缠。
"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
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
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国边的。
闻一多当年清华的同窗好友、后又一同赴美留学的罗隆基回国后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因争自由、民主、人权及对国民党进行严厉的抨击而入狱。
对罗隆基的言行,闻一多颇不以为然,在一九三四年夏甚至正言厉色指责罗说"历来干禄之阶不外二途,一曰正取,一曰逆取。
胁肩谄笑,阿世取容,卖身投靠,扶摇直上者谓之正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比周谩侮,希图幸进者谓之逆取。
足下盖逆取者也。
"【7】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
他与朱自清、冯友兰、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等被推举为起草电报与宣言的七人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