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意2017年我国部分省份+直辖市发展潜力。

其中气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气泡越大,增量越大,空心气泡表示人口减少。

灰色气泡表示人口规模较大居全国前列,但老龄化现象却较突出,城镇化率并不高(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省份。

(1)分析灰色气泡表示的省市老龄化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

(2)推测空心气泡表示的省区2017年人口转为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3)说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上升显著的原因。

2.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

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1)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

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⑴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厉害。

⑵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⑶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争雄之时,蜀丞相诸葛亮挥师南下擒孟获后,见攀枝花悬崖峭壁,草木不生,仰天叹曰:此地粮草无补,屯兵险矣!急忙撤兵而返。

如今,攀枝花市辖三区两县,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人。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寒假作业(二)(含答案)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寒假作业(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寒假作业(二)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分卷I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据此回答1题。

1.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观念B.人口受教育水平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

2.关于阶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高-低-高模式B.世代更替慢,人口增长慢C.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D.经常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回答3题。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4题。

4.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为()A.①B.②C.③D.④木桶效应原理即组成木捅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木捅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回答5题。

5.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6.甲图表示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乙图为该国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6题。

关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N—P—MB. P时期劳动力不足C. M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下图为“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题。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据此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八大经济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表。

地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 6.9511.97 3.137.9810.989.7120.5828.70 2010年 6.2013.22 4.1311.1413.5311.0119.8620.91(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2.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2010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单位:万人)年份2010年2014年常住人口总数1961.22151.6其中户籍人口1256.71332.9外来常住人口704.5818.7(1)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来自______ 增长。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昌平区排在第三位,形成多个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如图所示。

(2)“城中村”一般具有交通______ ,租金______ 的特点,但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容易出现______ ,______ 等城市问题。

(3)北京市提出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下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北京市的______ 和______ 条件,尤其是______ 资源的承载能力。

(4)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北京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选择填空)。

A.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地域开放程度B.加强污水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更多开辟农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D.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根据下表数据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引起的。

(2)描述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安徽在近年来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13.3%。

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并分析其原因(3)图中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3.图1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为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在城市规划图中,图例②表示的功能区最可能是________,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合适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反映该城市目前发展的人口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 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2.【答案】B【解析】要想缩小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异,无论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进行移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进行努力。

3.【答案】B【解析】根据轮廓可判断A 处是欧洲,B 处是南亚,C 处是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成为人类大陆,即说明其人口分布稠密,这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答案】C【解析】从位置上看,D 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成为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而在此区域内人口稠密。

5.【答案】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显著。

另外,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答案】C【解析】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湿润地区人口密度大。

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考点】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7.【答案】B【解析】图中A 点海拔接近4 000 米,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E 点降水量小,应位于西北地区,可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C 点海拔低,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D 点降水量大,人口密度高,应位于南方沿海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 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9.【答案】A【解析】箭头A 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10.【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曲线在2010~2011 年斜率最陡,由此可判断该时段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最显著。

11.【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对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外出农民工户籍转变成城市居民户籍极少,不是影响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要求提高,农民工因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困难,使外出农民工增量减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

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预计高收入国家每年将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的特征是()A.主要为发展中国家B.主要为发达国家C.主要为沿海国家D.主要为内陆国家读“四国某年人口模式图”,完成以下两题。

2.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甲B.乙C.丙D.丁下图是“澳大利亚1~5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3.该国国际移民的主要来源为()①技术移民①劳务输入①战争难民①宗教移民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城市一年中的人口变化资料图”,回答下列三题。

4.有关①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B.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C.迁出人口对该城市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D.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和家庭读某地1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图,回答下列各题。

5.该地因人口变化长期面临的情况是()A.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大B.人口总体以迁出为主C.劳动力过剩D.经济发展低迷下表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完成以下四题。

6.b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人们受教育水平较低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D.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人口承载系数指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

读“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及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迁出省份自然环境恶化B.省区间经济发展差异C.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迁移D.迁入省份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我国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15至64岁人口比重从61.5%上升到72.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4.9%上升到8.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平坦;地处我国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位于内陆,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民族分布、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对我国总体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较小,故A、C、D 错误,该题选B。

2.【答案】B【解析】浦东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开发浦东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A 错误;实施西部大开发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使人口向西部迁移,故B 正确;东北工业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振兴东北工业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C 错误;长江沿岸经济带既包括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也包括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所以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对人口的东西迁移影响不大,可能会促进人口从南、北方迁往长江沿岸地区,故D 错误。

所以该题选B。

3.【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

故判断P 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的最佳人口规模。

故选C。

4.【答案】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故选D。

5.【答案】C【解析】虽然县镇的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导致农民工回流,C 正确;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不是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D 错误。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3)(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3)(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3)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过几次迁移的高潮(如下图所示)。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

(1)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2)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分析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4)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北部老工业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分析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流经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图1为钱塘江水系图。

材料二:2015年杭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材料三:图2为2017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统计图,杭州人才流入量位于全国首位。

(1)影响钱塘江流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分析钱塘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杭州吸引人才流入的原因。

3.根据表数据和如图“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______ 出生率、______ 死亡率、______ 自然增长率。

(2)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 ,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 引起的。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2.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人们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5.表中()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6.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①水资源①经济水平①发展历史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第一章过关检测卷(A)-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过关检测卷(A)-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过关检测卷(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为非洲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于不同层级的区域D.区域间的特征差异较大2.下列有关图中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且流量季节变化小2.D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按单一指标(植被)划分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属于同一层级;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第2题,甲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都较为充足;乙区域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丁区域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生长旺盛且种类多。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划分区域时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3~4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它的划分是()A.按照单一指标B.按照综合指标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按照气候、地形等指标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4.C3题,流域是指由分水线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流域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故A项正确。

第4题,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

故C项正确。

读江苏省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回答5~7题。

5.该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A.年平均日照时数(单位:h)B.≥10 ℃积温(单位:℃)C.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D.海拔(单位:m)6.影响江苏省该地理要素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海陆位置D.天气7.关于该地理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春季冻害发生频率向南降低B.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水稻种植面积向北减少C.受大气污染影响,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减少趋势,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上升趋势6.D7.C5题,读图可知,该要素的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江苏省越往北,年平均降水量越少,年平均日照时数越多,A项正确;江苏省≥10 ℃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都是自南向北递减的,B、C两项错误;江苏省主要为平原地形,海拔多在200米以下,D项错误。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测试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测试 含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一、单选题2020年2月27日,千里之外的三秦大地传来好消息: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江苏陕西对口帮扶协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江苏与陕西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①网络运营,销售陕西农产品到江苏②生态移民,助力陕西农民迁居至江苏③区域合作,选派江苏人才支援陕西④招商引资,搬迁江苏IT企业扎根陕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A.人口密度大B.经济规模小C.土地生产力低D.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图为我国某年主要省级行政区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A.从山地、高原到平原地区B.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C.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D.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4.人口流动对浙江省的主要影响是()A.人口容量提升B.城镇化水平降低C.城乡差距加大D.人口老龄化减缓利用气候条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区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明程度、生活成本等指标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某类型人口流动适宜度指数。

下表是“2020年某类型人口流入适宜度指数排行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类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是()A.养老B.旅游C.经商D.求学6.与三亚相比,广州适宜度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温暖湿润②环境质量好③交通便捷④医疗水平高⑤社会服务水平高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8.“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C.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天堂镇是美国著名的养老圣地,外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至二章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至二章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移民不属于推力导致人口移动的是()A.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当地居民外迁B.中国修建三峡工程,库区人口向外迁移C.西部大开发使我国很多人迁往西部地区D.中国西北地区草原沙化,一些人被迫迁移2020年7月11日是第31个世界人口日。

结合下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2.现在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国家主要分布在()A.亚洲B.北美洲C.大洋洲D.欧洲3.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3年间增加25亿,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A.北美洲B.欧洲C.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4.目前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的可能是()A.中国、日本B.美国、德国C.尼日利亚、墨西哥D.埃及、印度尼西亚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决定景区旅游承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6.布达拉宫是西藏建筑的杰出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5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A.交通条件不便B.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C.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D.游客量不足下图中甲、乙、丙为我国三个不同的区域,图中箭头①~④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①—④能反映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主流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引起上述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文化教育B.经济差距C.环境质量D.工程建设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A.25万B.30万C.35万D.45万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达标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达标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达标检测一、选择题。

下图是非洲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海拔大约在( )A.0~ 500米B.500米左右C.500 ~1000米D.2 000米以上2.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矿产丰富B.交通便利C.宗教圣地D.气候适宜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

下面两图中,P点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

图Ⅰ是我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Ⅱ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Ⅱ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B.山地C.丘陵D.平原4.图Ⅱ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势起伏大B.水资源短缺C.石漠化严重D.冻土广布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5.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水文和农业D.历史和经济6.西部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7.下列关于图中反映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呈等差数列形式增长B.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于减缓C.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D.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于稳定8.若世界人口容量是100亿,根据图中人口数量变化,则世界人口达到饱和的时间可能是_________年。

( )A.2020年B.2035年C.2047年D.2050年9.当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出现的后果是( )A.地球爆炸B.人口数量减少C.环境污染D.人均土地增多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千米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A—B一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其原因是: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和“人口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示时间内,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地理第一章_人口单元复习题含答案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地理第一章_人口单元复习题含答案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地理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生活方式型移民”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喧嚣。

据此完成(1)~(3)题。

(1)“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A.环境条件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C.经济水平的差异D.投资政策的差异(2)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缓解人地矛盾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D.带动服务业发展(3)可导致迁入地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是()A.科技水平提高B.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环境质量相对稳定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2. 下列表示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B.文化教育发达C.土壤盐渍化D.人口老龄化3.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交通C.气候D.水资源(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政策有力,人口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改变,人口出生率下降4. 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历史时期估算的环境人口容量相同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C.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D.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小5.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下图为湖南省某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湖南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南部人口密度最大B.西部人口密度较小C.中部人口密度最小D.自南向北数量递减(2)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B.经济水平C.地域文化D.地形6. 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下图中四大流域,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

亚马孙河流域D。

密西西比河流域解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答案:C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

读图,回答2~3题。

2。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C。

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D。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3.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

气候C。

矿产资源 D.交通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于北半球0°~60°,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第3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分布集中。

答案:2。

A 3.B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4~5题.4.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为()A.沿海多,内陆少B。

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较多C.中部多,四周少D。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5.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人文原因为()①气候温暖湿润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历史悠久④开发时间较早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的人口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第5题,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殖民者到达时间较早,开发较早;气候温暖湿润属于自然条件,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悠久。

答案:4.B 5.B“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下表,回答6~7题.年份东南半壁西北半壁面积比例/%人口比例/%面积比例/%人口比例/%1953年43。

2494.80139.5156.76 5.205。

83 2000年43.24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周测二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下图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图中丁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A.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B. 少年儿童比重大、失业率高C. 人口总数少、自然增长率高D. 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过剩3.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近年来,该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 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 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4.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该国0-4岁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 年龄结构B. 性别结构C. 生态环境D. 移民因素5.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国的()A. 人口出生率高B. 人口死亡率高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 出生人口性别比高6.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此完成第20-21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④人口出现负增长.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7.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此完成第20-21题.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人口数量和素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8.图中反映了()A. 人口规模越大,生活质量越高B. 人口规模越小,生活质量越高C. P为生活质量最高的人口数D. P′为生活质量最低的人口数9.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A. P为环境承载力B. P′为环境承载力C. 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D. 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一个城市的总人口由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组成,下图是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下列符合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的是A. 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B. 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C. 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D. 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11.在2005年-2016年期间,市A. 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B. 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C. 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D. 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12.2014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趋势,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 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B. 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C. 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 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2015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死亡率为7.1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据此完成下题。

13.2015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4.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助于我国()A. 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B. 增加人口合理容量C.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5.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 ①B. ②C. ③D. ④16.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④阶段相似的是()A. 埃及B. 中国C. 德国D. 印度图中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05年人口年龄构成”图,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图。

读图回答下列题。

17.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B. 该地女性人口出生率低且大量迁出C. 该地服役军人多D. 夏季到该地旅游度假人数多18.该国是一个重要的茶叶进口国。

图中所示乙地非常适合种植茶树。

然而,采茶业却并未成为该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劳动力B. 现代科技C. 交通D. 市场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2013年~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

19.图示该省劳动年龄人口最少的年份是A. 2013年B. 2014年C. 2015年D. 2016年20.目前该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有效措施是A. 全面放开生育政策B. 大量接纳外来移民C. 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D.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21.木桶效应是指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

读图完成下题。

某一封闭区域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A. 耕地B. 森林C. 淡水D. 矿产22.如图为2013年我国人口净迁出和净迁入最多省份的有关资料,完成20-21题.图中涉及的省区中,老龄化最可能提前爆发的是()A. B. C. D.23.如图为2013年我国人口净迁出和净迁入最多省份的有关资料,完成20-21题.影响图中6个省级行政区生育率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人口政策②文化教育水平③生产力发展水平④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24.下面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25.下面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回答问题图1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 甲-①B. 乙-②C. 丙-③D. 丁-④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6.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福利好②医疗卫生水平提高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④受传统观念影响27.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8.下列国家中,与乙国人口增长情况相似的是()A. 美国B. 巴西C. 埃及D. 印度29.读省2003年与203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3~4题.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A. 女性人口比重B. 生产力发展水平C. 男性人口比重D. 自然资源的多少30.读省2003年与203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3~4题.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A. 出生率上升B. 自然增长率上升C. 人口总数下降D. 死亡率上升31.读图,回答3~4题甲处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 人口减少B. 科技进步C. 劳动力增加D. 消费水平下降32.读图,回答3~4题图中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和环境人口容量对实际人口数量的指导意义分别体现了人口容量的()A. 临界性、警戒性B. 警戒性、临界性C. 相对性、限制性D. 相对性、警戒性33.如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 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B. 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C. 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D. 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34.如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M、N两国分别属于()A.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B.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C.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D.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读“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图”,完成下列各题35.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A. 生育率提高B. 就业率提高C. 净迁出率下降D. 人口容量下降36.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 )A. 经济B. 环境C. 政策D. 军事37.如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26~27题.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 从北美迁往拉美B. 从亚洲迁往拉美C. 从非洲迁往西亚D. 从欧洲迁往非洲38.如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26~27题.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是()A. 从流往B. 从流往C. 从新疆流往地D. 从流往如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B. 人口数量自然增速最慢的是丙C. 出生率最低的是乙D. 甲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40.与印度现在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A. 甲B. 乙C. 丙D. 丁41.影响四个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生产力水平②社会福利③文化观念④人口政策42.A. ①②B. ②③①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43.读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2)B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44.材料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因此出现“民工潮”这一新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