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
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答案】 1.A 2。
C【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坐标图。
第2题,近三十年来该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D 4.A 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
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大洲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大洋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2.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3.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4.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回答5~6题。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 C.13%D.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回答问7~11题。
7.2002年到2003年上海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5.99‰B.5.96‰C.—5.8‰D.—3.2‰8.从1993年开始,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9.1998年至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很可能是A.计划生育政策放宽B.迁入人口已到婚育期C.人口死亡率高D.迁入人口有增无减10.上海市总人口不断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11.整体来看,我国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回答12~13题。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1.据图中信息可知()A.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B.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D.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2.针对图中反映的人口问题,应()A.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B.大力吸引国外移民,增大劳动力数量C.加大对老年人社会抚养资金的投入D.大力向国外移民,减轻就业压力解析:1.B 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5~59岁人口比重波动下降,故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图示反映的是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比重的变化不是数量变化;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故劳动人口数量并不是在不断减小。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因此应该增加社会养老支出;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故不能废止计划生育政策;依靠大力吸引国外移民或大力向国外移民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都不符合我国国情。
读图,回答3~4题:3.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4.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解析:3.D 4.D第3题,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③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
第4题,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与D图相符。
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5~7题:5.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A.15~17岁B.18~25岁C.26~36岁D.37~49岁6.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7.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然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生育政策④经济因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5.B 6.D7.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31岁。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pdf
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命题人:曾祥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6 000人、 4 500人、10 000人,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读下图回答3—4题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A .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 .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C .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 D .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B .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人口明显减少C .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D .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回答5~7题。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 .铁矿、塑料 B .石油、农田 C .原始森林、地下水 D .煤炭、化肥6.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 .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D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7.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A .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C .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D .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8.关于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 .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B .是指全球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供养和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C .是指全球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维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量D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9.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A .北温带B .中温带C .干旱半干旱区D .青藏区10.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人类的文化水平D .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11.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1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学校年级班姓名考号------------------------------------------------------密--------------------------------------------封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 000千米以上13.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1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16.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伺分布的重要因素B.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7.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因素是()A.气候的影响 B.淡水的分布和变化 C.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矿产资源的开发18.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引起的移民是()A.属自发形成的B.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19.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与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从城市迁往农村B.规模小,频率低C.由内地迁往边疆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1.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2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___定为()。
A。
50亿人口日B。
60亿人口日C。
70亿人口日D。
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
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
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
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
93%B。
23%C。
13%D。
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
印度B。
新加坡C。
美国D。
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
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现代型D。
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各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B.19% 24%C.24% 19%D.19% 58%
14.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能使( )
A.人口死亡率较目前更高
B.国家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增大
C.0~15岁人口比重上升
D.人口向国外进行大规模迁移
贵州省晴隆县三宝乡地处高寒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精准调研和科学决策,提出三宝乡决胜脱贫攻坚可行路径为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目前,三宝乡为全国唯一正在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8~59岁)之比。当老年(>60岁)抚养比和少儿(0~17岁)抚养比均较高时,储蓄率降低,从而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G值衡量,G值越大,则贡献越明显。下图示意1961~2050年中国和印度每十年平均G值的变化情况(含预测)。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 B.acd C.abd 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a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明显较大,可能是类似于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地区的阳光地带迁移所致;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d图中的劳动人口中的男性比重都明显较大,也说明人口迁移对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影响较大。
第2题,考查人口构成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比重,可推测可能是由于年轻人为求学而迁移到该地,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答案 1.C 2.B读下图,回答3~6题。
图甲图乙3.图甲中①所示国家与图乙中a~d所在国家相符的是() A.a B.b C.c D.d4.图甲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是()A.①B.②C.③D.④5.关于图乙中c国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B.自然增长率为负值C.目前人口以迁出为主D.目前死亡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与经济落后有关6.目前图乙中d国人口增长模式为()A.“高高低”模式B.过渡模式中高增长阶段C.“三低”模式D.过渡模式中增长下降阶段3~6.解析据图中坐标可以判断甲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的过渡模式;②为较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③为“三低”模式;④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
由此可以判断①所示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③为发达国家。
根据图乙中经纬网可判断出a为印度,b为美国,c为德国,d 为日本。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检测(有答案)
章末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完成1~3题。
1.2012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0.963%,死亡率为0.756%。
目前该市人口增长所处阶段是() A.ⅠB.ⅡC.ⅢD.Ⅳ2.下列事件或现象在人口增长模式第Ⅲ阶段经常出现的是() A.孩子们有多个亲兄弟姐妹B.举办金婚庆祝活动的夫妇很多C.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大城市生活D.一个母亲的第六个孩子死于伤寒3.人口增长模式处在第Ⅳ阶段的一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老龄化C.人口性别比不平衡D.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4~7题。
4.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5% B.1% C.4% D.3%5.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劳务市场B.实行计划生育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7.若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9题。
苏北43.178.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9.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高一学生们在接触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时,通过试题的检测能更好掌握该部分内容。
下面是店铺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希望你的解答能与参考答案一致。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2.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1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空巢、失独老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慈善总会2013年3月27 表示,已将空巢、失独老人等列入关爱救助对象。
结合下图,回答3~4题3.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4.“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5~6题。
5.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B.2013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C.2005~203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6.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7.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增1.6%2.6% -0.1% 0.6% 1.8% 1.1%长率*指不含墨西哥及其以南国家的北美洲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8.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重大工程建设B.人口分布不均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D.户籍制度的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_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_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3~4题。
3.与现阶段英国、中国、古巴人口再生产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③ ② ①B.④ ③ ②C.⑤ ④ ③D. ⑤ ③ ①4.对阶段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该阶段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该阶段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对中国而言,导致该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施计划生育。
D.对中国而言,导致该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
5.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为 ( )A.农业革命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二战”以后D. 农业革命之前6.下列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俄罗斯B.德国C.中国D. 印度7.“二战”以后,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是( )A.欧洲B.大洋洲C.北美洲D. 非洲8.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阶段D.现代型下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10~11题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填序号)( )A.①B.②C.③D.④10.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填序号)( )A.①B.②C.③D.④11.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 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D.自然灾害和战争13.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14.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多应控制在( )A.12.95亿B.15亿C.16亿D.18亿左右15.为了简便,在便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主要依据的资源是( )A.土地资源B.气候资源C.能源资源D.生物资源16.概括的说人口的合理发展是指( )A、要与政治发展相适应B、要与资源多寡相适应C、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D、要与资源利用和环境相适应保护17.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的贫富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D.生活消费水平18.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在( )A.60亿左右B.80亿左右C.100亿左右D.130亿左右19、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20、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某家庭在市内换房B.过节期间的旅游、观光等经济繁荣C.高中毕业后要求去西部求职就业D.家住杭州的小王每天去上海上班21.环境人口容量具有 ( )A.不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B.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C.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D.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最终取决于( )A.各种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B.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C.各种活动的科学技术水平D.各种活动的从业人员多少23.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上海B.福州C.汕头D. 东莞24.提供下列服务的城市属于等级最高的是( )A.小百货、副食品B.早点铺、菜市场C.医院、大商场D.小学、理发馆25.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26.关于城市及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服务范围B.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相重合交叉的地区C.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没有必然联系D.城市一定位于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27.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28.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29.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历史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因素30.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B.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C.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31.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④国际地位和军事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B.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C.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33.现在北京市围绕故宫—带形成的城市中心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工业区C.行政区D.住宅区读城市功能分区模式图,回答36~37题。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卷与答案)
高一理科第一次月考地理测试题(时量:60分钟 满分 100分 命题:徐云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面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① B .乙—② C .丙—③ D .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 .1 B .2 C .3 D .4 读新浪网2011年6月20日所引用的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资料图片,回答。
4.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 B .2034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 C .2005年~2034年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D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构成示意图, 5.劳动力最短缺的国家是( )A .①B .②C .③D .④6.最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D .④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 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 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6题。
7.如果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该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分别为:2000人、3900人、5000人、1200人, 则该地的人口容量为A .2000人B .3900人C .2000--5000人D .1200人 8.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实行计划生育 ⑥鼓励向国外移民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④⑥ 9.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灾害B .就业机会C .人口政策D .宗教信仰10.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 .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 .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11.该城市是( )A .南京B .深圳C .西安D .沈阳 结合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12.从图中可以看出5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为( )A.不断加快B.不断减慢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1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死亡率明显降低造成的C.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医疗水平的发展14.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错误叙述是()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C.人口迁移阻碍经济发展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5.下列人口的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家住天津,每天去北京上班B.北京—广州间的火车列车员,每周在北京、广州各住一天C.长沙市高中毕业生考取广州中山大学D.科学家去南极参加为期半年的科学考察16.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A.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B.两条河流的汇合处C.过河点位置D.河口位置17.下列城市中,是专门作为政治中心而新建的首都城市是A.开罗B.东京C.巴西利亚D.巴黎18.下列工业部门不宜建立在城区的是A.食品厂B.服装厂C.公园D.火电厂19.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居民利益B.保护城市环境C.限制城市发展D.降低生产成本20、以下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北京市 B长沙市 C怀化市 D长铺镇二、综合题(40分)21.读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03及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分布B.自然环境C.国家政策D.宗教信仰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A.开发浦东新区B.实施西部大开发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4.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所有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7.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C.消费水平高D.人口众多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单位:万人),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A.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B.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C.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D.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9.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增速回调B.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C.北京环境污染严重D.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1题。
(完整word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 分)自从2013年11月我国实行“单独二胎”的人口政策后,湖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调查发现,许 多年轻夫妇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据此完成1〜2题。
1.实行“单独二胎”人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C.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资源 B. 过快的人口增长态势 D.迅速恶化的自然环境60%的年轻夫妇并不愿意生育二胎,其影响因素可能是B. 无序的人口增殖现象C. 不断提高的受教育程度D.与日俱增的人口容量大洲 下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紀 人LI 自然增长率非洲4,0 1.4 2.6 欧洲l.o n1-2 . 1 -0.25 •非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C . “高一低一高”模式6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 C .资源贫乏,人口合理容量最高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7〜8题。
7 •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右图为某四国女性识字率和生育子女数关系图。
人均生育(人)读图完成3 — 4题。
3. 图中直接反映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 A .医疗卫生条件 B .宗教信仰 C.文化教育水平 D .妇女就业状况 4. ④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迁入国,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社会文化因素C.政治因素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5— 4 _ 3 - 2 - 20•①•②③ * ”④:III4060 80 100女性识字率(%)2.调查发现,学校所在城市 A.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B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 •“低一低一低”模式B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D .人们的离婚率较低12 1人口出生率舗&图中②国最可能的是A. 印度B .德国C .日本D .中国F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们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们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0. 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A •从中、西部流向东部B •从沿海流向内地C .从城市流向农村D .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11. 据2012年3月7日《联合早报》报道,因叙利亚国内政局动荡,最近几天,至少有3000名叙利亚难民进入黎巴嫩,有超过8万名叙利亚难民进入约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命题人:曾祥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6 000人、 4 500人、10 000人,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 )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下图回答3—4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 ) A .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 .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 .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 D .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 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 B .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人口明显减少 C .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 D .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回答5~7题。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 .铁矿、塑料 B .石油、农田 C .原始森林、地下水 D .煤炭、化肥 6.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 C .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 D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 7.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 ) A .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C .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D .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8.关于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 A .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B .是指全球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供养和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C .是指全球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维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量 D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 9.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 ( )A .北温带B .中温带C .干旱半干旱区D .青藏区10.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人类的文化水平D .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11.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1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学校 年级 班 姓名 考号 ------------------------------------------------------密--------------------------------------------封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13.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1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16.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伺分布的重要因素B.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7.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因素是()A.气候的影响 B.淡水的分布和变化 C.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矿产资源的开发18.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引起的移民是()A.属自发形成的B.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19.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与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从城市迁往农村B.规模小,频率低C.由内地迁往边疆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1.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2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23~25题。
23.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2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25.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相对不足而引起的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2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27.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30亿左右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根据多种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估计的D.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和环保国策28. 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陕北民歌B.我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C.山东蓬莱附近海域出现的海市蜃楼D. “三北防护林”29. 下列因素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A.宗教信仰 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 D.自然环境30. 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二、综合读图分析题1.根据下列A 、B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15分)(1)儿童占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国______,这说明该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反映了该国属于_____ (类型)国家。
(2)B 国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约占20%左右,反映了该国人口年龄构成具有_______的特点。
若B 国人口按现有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国家,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_______产业的工作。
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和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分别是 ( )A .A 国、D 国B .B 国、C 国 C .C 国、D 国 D .A 国、C 国(4).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A .A 国B .B 国C .C 国D .D 国(5).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A .A 国B .B 国C .C 国D .D 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认真清查登记。
材料三: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11)人口数(亿)总人口乡村人口(1)新中国的人口特点是: 。
(2)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很是________(低或高)的。
(3)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其原因是 。
(4)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3.(能力挑战题)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材料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2)能正确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变化趋势的是( )(3)造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上述变化趋势的直接因素是( )A.土地资源数量增加B.开放程度提高C.环境质量改善D.消费水平提高(4)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