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综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

—— 穷困潦倒 忍饥挨饿
相反:帝皇生活 豪奢残暴 相反 帝皇生活----豪奢残暴 帝皇生活 情景2 情景2
秦朝法律告示
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 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 先是黑京面 即在脸上刺字, 黑京面( 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 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 ),然后 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 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 (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 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 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 腰斩(拦腰斩断), 又腰斩(拦腰斩断), 最后是醢 音海,即剁成肉酱) 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 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一人有罪 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沛 县
吴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破釜沉舟
你认为项羽这样做高明吗?结果如何? 你认为项羽这样做高明吗?结果如何?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 争夺帝位, 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 战争,即从公元前206 206年到公元 战争,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 202年 史称“ 前202年……史称“楚汉之争”。 史称 楚汉之争”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202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兵马俑: 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 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 l500米处 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 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 井时, 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 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 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 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 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 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 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 南北宽62 62米 深约5 总面积14260平方米, 14260平方米 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 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 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 二号坑和三号坑。 二号坑和三号坑。
七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历史课笔记:七年级上册第14课这节历史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的第一个大帝国——中国的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一、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兴起:秦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自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时,中国的七个诸侯国已经被他征服。
2.秦国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统一了中国。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像推行法律合一、修筑长城、修建大型工程等。
二、秦朝的特点1.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统治的稳定,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法家思想:秦国崇尚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使社会秩序得到了规范和稳定。
3.地方行政:秦朝设立了郡县制,各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司法权由中央集权的国家直接掌握。
4.建设工程: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如修建长城、修筑宫殿、修建陵墓等。
三、秦朝的成就1.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实行了小篆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标准,使得交流和贸易更加方便。
2.土地制度的改革:秦朝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调配和管理。
3.道路修筑和交通发展:秦朝修筑了大量的道路,提高了交通的便利程度。
4.农业的发展:秦朝推行农业技术,改进农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四、秦末的动乱和秦朝的衰亡1.强秦政策的失败: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强秦政策,使得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农民起义:秦朝后期,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胜吴广的起义。
3.内外交困:秦朝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秦始皇病逝后,秦朝很快就解体。
五、对秦朝的评价1.积极的一面:秦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国力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安排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揭示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历史十四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十四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人类1. 人类的起源:古猿进化为直立人,再演化为智人。
2. 早期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为生,生活在洞穴中,属于原始社会。
3. 早期人类的工具和火的使用:早期人类制作简单工具和使用火,提高了狩猎和生活水平。
第二课:古代文明1. 早期文明的兴起:古代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相继兴起。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第一个文明发源地,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伊士兰。
3. 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有着丰富的农业和建筑文化,以法老为中心组织,并拥有毁灭性的金字塔。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战国时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对古代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黄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的龙腾文明,属于典型的河流类型文明,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手工业。
第三课:古希腊1. 希腊城邦的兴起: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
2. 希腊文化的传播:希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在政治、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
3. 希腊民主政治: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其最大的政治贡献。
第四课:古罗马1. 古罗马的兴起:古罗马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有辉煌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成就。
2. 罗马共和政治和帝国政治:罗马共和政治和帝国政治是古罗马政治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3. 罗马法律和影响:罗马的法律对现代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1.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动荡和黑暗时期的到来。
2. 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将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中于封建领主手中。
3. 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是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第六课: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宗教改革和农业革命:宗教改革和农业革命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七年级历史第14课

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取得了诸多重大的科技、文化和军事成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汉朝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汉朝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
首先,汉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设立了丞相、御史等官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行政机构。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国家能够更加高效地统一管理和调度各地的资源,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汉朝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保护边疆安全,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它采取了轻装步兵、重骑兵的战略,改进了战争的战术和武器装备。
汉朝的军队不仅在内部镇压叛乱、稳定边疆,还向外扩张,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汉朝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众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在文学方面,汉朝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这些著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汉朝发展了雕塑、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
在科技方面,汉朝的发明创造非常丰富,如造纸术、铁制农具、草稿瓷等,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辉煌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来王朝的政治模式,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汉朝的军事改革和对外扩张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安全和民族团结。
再次,汉朝的文化成就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的创新和发展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一上册 历史14课主要内容

初一上册历史14课主要内容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第14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张骞通西域:介绍了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以及开辟丝绸之路的影响和精神。
- 丝绸之路: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以及“一带一路”和丝路精神。
- 对西域的管理:介绍了西汉和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管理。
- 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从时间、根本原因、目的、性质、出发地、路线范围、结果、世界意义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件 新人教版

方的影响以及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启示。
匈奴的兴起
1 起源和生活方式
深入探索匈奴部落的起 源,并了解他们的独特 生活方式。
2 部落的崛起和联盟
的建立
揭示匈奴帝国是如何从 一个弱小的部落崛起并 组建强大的联盟。
3 对汉朝的威胁
分析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并探讨其对汉朝的军事 和经济影响。
汉匈之间的战争
1
丝绸之路和汉匈文化的交流2 Nhomakorabea探究丝绸之路在汉匈战争期间的重要
性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3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详述汉武帝领导下的战争策略,包括 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
汉匈和战及双方的战略
揭示汉匈双方如何调整战略并最终达 成和战的影响因素。
3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
启示
强调战争教训和文化交 流在塑造和平世界中的 重要性。
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探讨汉匈战争期间文化交 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强 调文化互鉴的益处。
战争带来的损失和教训
通过详细分析战争的后果, 强调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 和痛苦。
小结
1 匈奴的兴起和对汉
朝的威胁
总结匈奴部落的崛起和 对汉朝的军事、经济威 胁。
2 汉匈之间的战争和
与和战
回顾汉匈战争和和战的 关键时刻和影响因素。
匈奴与汉朝的和约
1 成就和价值
评估和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对匈奴和汉朝关系的长期影响。
2 《马陵道》和武帝的举措
研究和约的内容、《马陵道》的建设以及武帝为实现和平所采取的措施。
3 和战的影响和启示
初一历史14课

初一历史14课初一历史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背景:明朝前期,国势强盛,积极遣使下西洋,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概况: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他招募军队,亲自训练,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连续九战九捷,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影响: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评价:澳门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
四、评价郑和下西洋航海特点:时间早,历时长久,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取得和平外交和友好交流的成就。
与西方航海家的比较:与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等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开拓殖民地,也不带有侵略性质,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以及进行海外贸易的需求。
这种和平交往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利益,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它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评价戚继光抗倭历史地位: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和军事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学习的学科,为了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三个方面为你详细讲解本课知识点,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得人才得以重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在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中,我们学习了科举的三个阶段:1. 预备科——主要是选拔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场,经过实践积累经验。
2. 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届生需要参加殿试、会试和礼部试这三个考试,通过之后,才可以成为进士。
3. 庶吉士科——这个阶段是进士科的后续,主要是选拔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人员,例如医生、技师等。
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中,我们了解了这些变革:1. 科技方面的变革——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发明和创造,例如钢铁制造技术的发展、火药的发明等。
2. 经济方面的变革——明清时期的一些改革和措施,例如江南棉纺织业、海外贸易等,以及农业生产的改进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 社会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文治主义观念、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也都有了重要的变革。
三、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的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在七年级历史第十四课中,我们也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戏剧: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之一,它是很多戏曲剧种的基础。
它的特点是唱念做打都很有特色,而且传承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2.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山一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
它的特色是腔调独特、表演细腻,而且在表演上十分富有情感。
3. 评剧——评剧起源于江苏一带,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特色是形式上与京剧类似,表演上更加侧重于语言、音韵的运用。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必背重点
张骞通西域通西
域过
程
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
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的交流联系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
往来
丝绸之路陆上
丝绸
之路
概况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
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
丝绸
之路
向东山东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
向西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
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
卡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西域
都护
府的
设置
班超
经营
西域
①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
在西域期间,他派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②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③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以下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的内容笔记整理: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也促进了思想上的统一。
汉朝则重视文化教育,提倡“仁义礼智信”,使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1、思想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集权”思想,儒家的“仁政”、“礼治”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也非常显著。
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陶俑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外,汉朝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文学方面秦汉时期的文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例如,《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之一,作者司马迁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此外,《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影响秦汉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所沿用和发展。
最后,秦汉时期的文化也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影响,例如汉字的传播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等。
四、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化成就和文化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统一
国家。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准则。
四大发明
古代中国人在科技方面取得了 重要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实行封建制度,以地 主和农民为主要社会阶层,形 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对未来的展望
全球化与科技发展
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 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中世纪欧洲的发展
封建制度的形成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政治制 度,其基础是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这种制度在欧洲中世纪早期逐渐形成, 对欧洲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领主提供土地和保护,封臣则提供军 事和税收支持。
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中世纪欧洲教会与王权之间的关 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 将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 首陀罗四个等级。
佛教和印度教
古代印度文明产生了佛教和印度教两 大宗教,对世界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
数学和天文学
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方面取得 了重要成就,如阿拉伯数字的起源和 印度历法等。
古代中国文明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掌握秦朝、汉朝和唐 朝的重要政治、经济 和文化成就。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 的兴趣和热爱,增强 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主要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两种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这两种宗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人时期。
雅利安人最初信奉的是一种称为“吠陀”(Veda)的宗教,后来吠陀演变为了众多教派和宗教形态,其中包括了印度教。
印度教信奉多神教,认为世界上存在无数神明,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神明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他们代表着创造、毁灭和保护。
此外,印度教还强调轮回转生和业力因果,认为人们的一生受到前世和今世行为的影响。
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缘起于释迦牟尼的思想和教义。
释迦牟尼是印度一个王子,他因为关注人类的苦难和痛苦,离开王子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出家人,并提出了“四谛、八正道”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强调“无我”思想和破除“生死轮回”的重要性,信奉人可以通过修行和证悟来超越轮回,获得涅槃。
三、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印度教以多神教的信仰体系,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与出生背景相关。
而佛教则以“众生平等”为理念,反对社会等级制度。
此外,印度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印度教的瑜伽、印度舞蹈等,以及佛教的佛塔建筑和佛教艺术。
四、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如禅宗、华严宗等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种宗教,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七年级历史第14课的知识点,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它们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这些都是了解东亚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了解人类宗教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作为初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历史14课是七年级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明起源在学习历史14课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
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还处于狩猎采集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各种古代文明也逐渐形成,如远古蒙古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等。
二、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文明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文化。
1.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氏族部落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等多个历史时期。
其中以商朝和西周时期的文明为代表。
商朝时期,殷商王朝的鼎盛时期,繁荣的商业、制度完善的宗教文化等都是商朝的特色。
而西周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
周公制定的封建制度为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制度、奴隶制制度、封建制度、民主制度等多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主为核心,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千年不变、契约精神和重视家族。
3.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是长久而漫长的。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发明,这些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是指人类历史上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
在世界古代史中,最为重要的有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1.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涵盖了文艺、哲学、科学、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雄风)
匈
何 以 家 为
奴 未 灭 ,
。
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战
漠北战役
时间:公元前119年 将领:卫青、霍去病
结果:匈奴无力对抗西汉, 部分匈奴人西迁
三.昭君出塞
1、猜猜图片反应的匈是奴什分么裂事,件呼?韩这邪个单事于件在什么背景
同学们,你们是否记得长城修筑的目的吗?
抵御匈奴
2020/10/19
1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兴起)
蒙古草原
2020/10/19
游牧民族 单于(首领)
3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兴起)
1,匈奴的兴起 时间: 秦末汉初
冒顿(mò dú) 人物: 冒顿单于
单于(chán yú)
2,匈奴的壮大
(统一蒙古草原)
下23、、发图当生中时的的汉?少朝数在民位族的哪皇一帝个是向?谁汉首?称领臣是汉谁元匈?帝奴,呼韩邪单于
4、这个事件反映了汉朝与匈奴怎样的关汉系匈?和平相处
1.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世无犬吠之警,
黎庶无干戈之役”
.
2.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汉书》
说出昭君和亲的结果和历史 意义?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 匈奴分裂的时间是
A.秦朝
B.西汉初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时期
⑴军事的增强 ⑵经济的发展 (鼎盛时期)
畜牧业 冶铸业 学会农耕
鼎盛时期
匈
匈
奴
奴
虎
鹰
噬
形
鹿
金
匈 奴 双 豹 袭 鹿
铜
冠
铜
饰
饰
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 状况怎样 ?
荒凉、萧条 、贫困
汉初,统治者针对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什么政 策?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第78页)
“和亲”
国力有限
如果你是汉武帝,你对匈奴的 入侵,你是主战还是主和呢? 为什么?
结果: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族 人民和平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 免遭战争之苦.
意义: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 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 族融合。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都是汉朝 女子远嫁匈奴,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汉初和亲
昭君出塞
是在国力弱小情 况下,被迫采取 的求和之策,不 能实现真正的和 平。
双方是自愿的交 往。通过和亲实 现了民族的融合 和相对长久的和 平。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
和
汉元帝
国弱 昭君出塞
战
汉武帝
国强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完本课后,你有 哪些启示呢?
1.匈奴族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 不包括
A 畜牧业的兴旺 B 冶铸业的发展 C 制瓷业的发达 D 逐渐有了农耕
2.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 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