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的临床配伍应用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剂型用法至关重要

《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可见中药药性及毒性的发挥,与剂型用法关系密切。吴鞠通于《医医病书》中言:“宋元 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汪 庵《本草备要》中又将‘单用末’三字删去,直谓之不可过一钱……其不通乃如此。”可见“细辛不过钱”系指散剂而言,考仲景方中用细辛多为入水久煎,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皆为“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煮取三升”,当归四逆汤为“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射干麻黄汤为“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煮取三升”,均耗水五升。白长川于临床中恒用细辛10~15g煎煮50min以上,治愈各种患者数百例,疗效卓著,而未见一例出现不良反应[1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汤剂中煎煮30min,因挥发而仅有原药材的2%,使浓度不足产生毒性。且黄樟醚比其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容易挥发,故细辛以较大剂量入煎剂不但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13]。正如王瑞恒[14]所言,是否会发生细辛中毒,服用散剂超量才是关键问题。如单服细辛丸散剂,每次细辛含量超过3g,就有中毒危险。如服用煎剂,其有毒成分挥发油在煎煮过程中蒸发掉,用量即便很大也不会中毒。王氏还着重指出,高压煎药机煎药多数不放气,药物的挥发成分不能蒸发掉,如用之代煎,细辛用量也不可过钱,不然会造成重大事故。参考文献

[1] 高渌汶.有毒中药临床精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620

[2] 冯恒善.重用细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分析[J].河北中医,

1984,1:16

[3] 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122

[4] 周祯祥,李军.细辛散剂半数致死量的测定[J].湖北中医杂志,

2003,(25)10:52—53

[5] 吴佩衡.医药简述[M].云南中医学院编印,1964.26

[6] 夏洪生.北方医话[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95

[7] 刘尚义.南方医话[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5—

566

[8] 谢海州.细辛用于顽固性咳喘及癫痫[J].中医杂志,1993,(34)7:

389

[9] 侯成钦.细辛附子白芍为君越量临证体会[J].中医药学报,1997,

5:38

[10] 贾波,曹兰秀.细辛毒性及配伍解毒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2006,(18)2:50—51

[11] 陶御风.临证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12] 白长川,曹魏.细辛用量之我见[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

156—157

[13] 周立国.中药毒性机制及解毒措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55

[14] 王瑞恒.临证治验会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3—

224

作者简介:赵书锋,(1974—)方剂学博士,籍贯:黑龙江省同江市,长春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讲师,致力于有毒中药合理应用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校对:李佳 收稿日期:2008-11-29)

赤芍的临床配伍应用浅析

刘庆林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专科学校(412012)

摘要:目的:探析赤芍的临床配伍应用。方法:分析了赤芍与白芍、生地、牡丹皮、大黄、黄芩、黄柏、枳实、香附、丹参、川芎、归尾、虎杖、甘草等组成13个药对的临床配伍应用。结论:临床应用赤芍随证配伍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赤芍;中药配伍;治疗应用

doi:10.3969Πj.issn.100328914.2009.01.093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120131202

赤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和川赤芍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散瘀消斑,多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斑疹紫暗等症;且凉血止血,清散血分实热,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肠风下血,崩漏下血。本品苦降,有活血通经,散瘀消 、行滞止痛之效,常用于瘀血阻滞,经闭痛经、 瘕积聚。对于痈肿疮毒、血痢腹痛、目赤肿痛,本品具有凉血消痈,散瘀解毒等作用。此外,本品苦寒泻降,能清热利尿通淋,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中的化合物大多为单萜成分,这些成分有芍药甙、芍药内酯甙、氧化芍药甙等。赤芍能增加动物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赤芍煎剂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

1 赤芍配白芍,补泻结合

赤芍苦而微寒,性散,以泻为用,具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之力;白芍苦酸微寒,性敛,以补为功,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效。赤芍行血活滞,白芍养血和营,二药配对,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共奏清热凉血,养血活

1

3

1

光明中医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 C J G MC M January2009.V ol24.1

血,柔肝止痛之功。临床应用于:①血虚而兼有瘀滞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②血分有热,低热久久不退。

③阴虚津亏,余热未清之口干舌燥,目赤而痛。④肝郁血滞之胸胁疼痛,腹痛坚积。

2 赤芍配生地黄,养阴散瘀

赤芍苦寒清热,性散而泄,既能泻肝降火,清血分实热,又能散瘀血留滞而通脉止痛;生地黄苦寒质润,清热滋阴,凉血解毒。二药配对,有走有守,赤芍泻肝火以强肾精,生地黄滋肾水以济肝木,肝肾同治,邪热清而瘀无所成,瘀血去而热无所附,共奏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之功。临床用于:①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吐衄尿血。②妇人血热崩冲者。

3 赤芍配牡丹皮,凉血活血

赤芍苦寒,性散而泄,既能泻肝降火、清血分实热,又能散瘀血留滞而通脉止痛;牡丹皮辛苦性寒,苦寒以清血热,辛散以行瘀血,功善凉血祛斑除蒸,具有凉血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二药配对,相须为用,清热泻火、凉血活血之力倍增。临床用于:①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的发斑发疹,吐血衄者。②瘀血阻滞所致的经闭痛经, 瘕结聚。③下焦湿热,小便浑浊,淋漓涩痛。

4 赤芍配大黄,泄热逐瘀

赤芍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既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又能通利血脉消散瘀血。二药配对,大黄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力宏。共奏泄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临床用于:①肠痈初起,少腹疼痛。②瘀血经闭、痛经。③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下腹疼痛等实热证。

5 赤芍配黄芩,清肝利胆

赤芍苦微寒,入肝经血分,既清热凉血散瘀而止痛,又能消散肝经郁滞而止痛;黄芩苦寒,入少阳胆经,能清少阳半表半里之郁热,尤善清中、上二焦之湿热。二药配对,一凉肝化瘀、一清热利胆,共奏清肝利胆,凉血散瘀之功。临床用于:①湿热瘀阻肝胆的目黄、身黄、食欲不振,胸中气满或硬,脉弦者。②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眵多羞明。

6 赤芍配黄柏,凉血止痢

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解毒;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又善清大肠湿热而医泻痢,泻湿热蕴结而退黄疸。二药配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临床用于:①血分热毒,赤痢腹痛,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者。②湿热阻滞的黄疸。

7 赤芍配枳实,行气活血

赤芍苦寒,主入血分,除血分郁热而有凉血、止血、散瘀之功;枳实辛开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气行则血行,行气可活血。二药配对,行气活血,相得益彰,对慢性病、久病气滞而兼血瘀之证甚为合拍。

8 赤芍配香附,行气止痛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活血通经,散瘀消 ,行滞止痛;香附辛散温通,入肝经气分,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为疏肝解郁,调经行气止痛之要药。二药配对,气血并调,共奏行气活血、祛瘀调经之功。临床用于因七情所伤,冲任郁滞,血不归经,崩漏带下赤白之证。

9 赤芍配丹参,活血通经

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丹参味苦微寒,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二药配对,共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临床用于:①血热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②心血瘀阻,胸痹心痛。

10 赤芍配川芎,行血破滞

赤芍苦寒,活血通经,散瘀消 ,行滞止痛;川芎辛散温通,气香走窜,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气滞,为血中之气药。二药配对,既增活血化瘀之功,又借气行血行之力,使行血破滞之功倍增。临床用于:①瘀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②血痹。③痈肿疮毒。

11 赤芍配归尾,化瘀止痛

赤芍苦寒,主入肝经血分,长于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当归甘润补益,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入三阴经血分既能养血调营,又能活血通脉。传统认为,归身长于补血,归尾长于活血祛瘀。二药配对,辛开苦降,甘寒生津、清热凉血而养阴,活血祛瘀而止痛。化瘀止痛之力尤强。临床用于:①瘀血所致的 瘕、肢体麻木、半身不遂。②血热瘀滞的痛经、闭经。12 赤芍配虎杖,活血定痛

赤芍苦寒,主入肝经,散瘀止痛,活血化瘀;虎杖苦寒,入气分,清利肝胆而除气分湿热,入血分,行血消瘀而活血定痛。二药配对,共奏破瘀通络,活血定痛之功。临床用于:①跌打损伤瘀血肿痛。②妇女血滞经闭。13 赤芍配甘草,解毒活血

赤芍苦寒,活血祛瘀,利小便,去水气,通经消壅;甘草气平偏凉清热解毒、利咽缓急止痛。二药配对,相辅相成,共奏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之功。临床用于:①湿瘀阻滞的腿脚肿痛,痞满身痛;脚气病。②热毒上攻,气血阻滞的舌根肿胀,咽喉不利之患。

赤芍味苦微寒,血寒经闭者忌用;根据“十八反”,不宜与藜芦同用。

作者简介:刘庆林,男,43岁,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校对:李彦知 收稿日期:2008-07-16)

2

3

1

・光明中医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 C J G MC M January2009.V ol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