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 个脚趾形成扇形。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
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例如,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 3 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三)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
1.坐婴儿大约在6 个月的时候就能坐。孩子能坐,开阔其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另一方面,孩子能坐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