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亚健康对话共60页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什么意思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什么意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题记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意思是指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发作前就把它制止住了。
这种“上医”即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注重事先,注重平时保健养生,并且要求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后悔莫及。
所以,这里的“未病”既包括心身、躯体疾患,又包括传染性、流行性疾病,还包括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它们均属于亚健康状态或潜伏期状态,也可称为隐性健康状态。
比如感冒、胃肠炎、结膜炎、痤疮等皮肤小恙都算是“亚健康状态”,但一旦加重便成了真正的疾病。
因此,预防“上医”显得尤其重要。
其实每个人的身边就蕴藏着很多天然的良药,可我们却往往忽视掉他们。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
据研究表明,每10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80个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算来我国至少有1.5亿个潜在的“病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有资料表明,20岁~40岁是人生最佳阶段,由于工作、家庭压力大,长期睡眠不足,抽烟喝酒,使免疫系统降低,增加了癌症的发病率。
因此,只有远离烟草,减少危害。
所以,无论从自己还是社会角度看,健康投资都非常值得!另外一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关键。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行伤筋”等是中医学中形象的描述,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当一些疾病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积极干预,否则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
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也许不太适合,但按照中医学说,也确有几分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预防才能避免急性变慢性,让其走向更好更美丽的彼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节奏快,生存竞争激烈,为工作、子女操劳过度,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起精神疲乏,进而产生亚健康状况。
再加上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加上情绪不稳定,熬夜等问题,使得体质下降,抵抗力弱,都给现代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什么意思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什么意思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意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意思是,圣明的人,不会在生病的时候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之前就预防,同样的,君主要治理国家,不能等国家混乱的时候才去治理,而要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寓意是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
现代也引述暗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未病先防,就像对自己的车房提前保养一样。
二是对已病者采取“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的化解方式达到不战而胜,不治而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
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改变;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思想的精髓之一。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治未病”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书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萌芽时就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未病先防”。
这意味着在身体健康、尚未出现疾病症状的时候,就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比如,在春季要注意养肝,夏季要养心,秋季要养肺,冬季要养肾。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在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既病防变”。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因此,医生要根据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防止病情加重。
比如,在感冒初期,如果能够及时解表散寒,就可以避免病情发展为肺炎等严重的疾病。
在肝病的治疗中,如果能够在肝气郁结阶段及时疏肝理气,就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瘥后防复”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当疾病痊愈后,要注意调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复发。
疾病痊愈后,人体的正气往往还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产生与发展得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得防病养生谋略,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得“预防为主”战略得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得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得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得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得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得“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就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就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得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得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就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得发生;二就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得发展演变;三就是预后防止疾病得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摄生就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得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得目得、对于外界不正常得气候与有害得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得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得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得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得强身健体得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得原因与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得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得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一、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中医里的“治未病”那可真是个超棒的理念呢。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哦。
就像黄帝内经里提到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里的“上工”呢,就是指那些很厉害的医生啦。
注释一下的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啊,更注重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去预防,而不是等病已经得了才去治。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啦。
作者嘛,黄帝内经是众多医家共同创作的智慧结晶呢。
赏析这个理念,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警钟,时刻提醒我们要提前预防疾病。
养生保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你想啊,如果每天都能做好养生保健,就像是给我们的身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墙,那些病菌啊、不好的东西就很难入侵啦。
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熬夜,这可对身体不好哦。
长期熬夜就像是在一点点破坏这道城墙,等身体垮了才后悔就来不及喽。
二、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1. 饮食方面要吃的均衡。
不能总是大鱼大肉,也不能只吃蔬菜。
像五谷杂粮,那可是很有营养的。
“五谷为养”,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呢。
各种粮食都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小米,它可以养胃。
你要是胃不好,就可以多喝点小米粥。
少吃生冷食物。
像那些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直接吃进肚子里,就像给身体里放了个小冰块,会让身体里的阳气受到损伤。
特别是女孩子,更要注意这个呢,不然很容易宫寒。
多吃应季水果和蔬菜。
应季的食物顺应自然规律,就像春天的菠菜,鲜嫩又营养,富含各种维生素。
2. 起居方面早睡早起身体好。
可别小看这个哦。
晚上是身体休息和排毒的时候,如果熬夜,身体的排毒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就像一个机器,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还不让它休息,它肯定会出问题的呀。
适当运动。
运动能让我们的气血流通起来。
像散步就很不错,饭后散散步,活到九十九呢。
还有太极拳,那可是很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动作舒缓,又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注意保暖。
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早晚温差大。
如果不小心着凉了,那些病菌就容易趁虚而入啦。
上医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机械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作为实现武器装备基于状态的维修(CBM)、自主式保障、感知与响应后勤等新思想、新方案的关键技术,受到美英等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
PHM系统正在成为新一代的飞机、舰船和车辆等系统设计和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故障预测,即预先诊断部件或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状态,确定部件正常工作的时间长度;二是健康管理,即根据诊断/预测信息、可用资源和使用需求对维修活动做出适当决策的能力。
目前国外采用的电子产品故障预测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通过监测失效征兆来预测故障
2、通过设置预警电路(Canary Devices)来预测故障
3、通过建立累积损伤模型来预测故障
4、。
内经选读复习要点
1、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
《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
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其道理是:(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内经》治未病观
《内经》治未病观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形象地说明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并不是说中医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强调不应只注意已发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将发生的疾病上,体现了治未病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四个方面。
下面我从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1.增强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进而能达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更具体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均突出“正气”对疾病与健康的主导性思想。
2.顾护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全身脏腑阴阳,肾又称五脏阴阳之本。
肾精、肾气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不治已病治未病
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故能形 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皇帝内经 .素问》 � 心理平衡 � 适量运动 � 适时休息 � 戒烟限酒 � 合理膳食 � 药物干预 � 中医防治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亚健康对话
明珠娱乐城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罗仁 教授
罗 仁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军优秀 教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
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 198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肾病 专业研究生毕业。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 先后出版专著 48部,发表论文 1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广东省科技攻关课题等9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9 项;累计课题经费 100万元。 现受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 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 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学会委员。全军中医内科学 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军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内科学会常委。
� 亚健康的转归
亚健康的转归有二:一是经过若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 态转变;二是任其发展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态,甚至出现 “过劳死” (一种因过劳导致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有联系么?
� 中医未病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记载,后世医 家先后提出“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未 兆”即指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羸劣”,则是指 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这些内容正是 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 � “上工治未病”就是把亚健康状态经过及时有效的调 控,使之转为健康状态。这种医学思想代表着未来医学 发展的方向。
中医“治未病”治的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治的是什么?一、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种疾病,实际上治未病是中医的一种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
最早在我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记载。
“未病”通俗点来讲就是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未”就是还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意思。
所以未病就是指患者的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是患者本身的机体情况已发出预告,阴阳不平衡,这就是发病的预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思想。
防患于未然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之一。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止疾病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以达到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全面健康管理,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能力,防范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医学的一种创新,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诊疗体系,旨在实现健康与长寿的终极目标。
二、中医治未病治的是什么?中医治未病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出发,通过对应措施调整人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其治疗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疾病发作前的各种征兆,要求将保证身体健康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中医未病治疗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思路,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治疗思路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未病怎么界定?未病是指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下,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和体征,但身体内部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这些隐患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发展成疾病。
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即在身体没有出现病症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和调整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未病治疗的核心是预防,即在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通过调整心理、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未病的界定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个体的整体状况、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不治已病治未病”
经验交流116 2015年16期“不治已病治未病”祝茜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摘要:“治未病”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延长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笔者就“治未病”的意义,内涵及四种方法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治未病”;养生;《黄帝内经》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6-0116-011 “治未病”的意义“治未病”的意义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时摄生之理。
”中医“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防微杜渐”的养生观。
《内径》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养生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锤”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2 “治未病”的内涵中医学于“治未病”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运用养生保健方法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保持健康。
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当人体出现一些偏离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达不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疾病。
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当人体患有疾病后,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以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变,使病情更为严重,或累及更多的脏腑。
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当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保健手段,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1]3 “治未病”四法中医“治未病”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治未病”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摘要:关键词:伤寒论;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先提出于《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内经》中的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将“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
现今社会,随着人们关于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治未病”思想取得愈来愈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现将《伤寒论》治未病思想简述如下。
1.“治未病”理论的大体含义“治未病”的概念为避免疾病复发、恶化,事前采取预防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即治未显之症,增进已病向愈,避免未病显露。
未病一词可有两层涵义:无病和潜而未发。
宋为民等提出,取得公认的“未病”大体形态有四种,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
“治未病”理论可从五个方面来表现: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变、未盛防盛、已盛防逆。
2.“治未病”理论的表现未病先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条便引“上工治未病”之观点,足见其关于未病先防观点的重视。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论述了疾病发生进展的规律,即“外邪”与“正气”的关系。
而“未病先防”,即在人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使得邪气无法侵袭人体,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假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由此可见,在“未病先防”方面,《伤寒论》继承并进展了《内经》的思想。
那如何提高人体正气,避免病邪呢?《伤寒论》从方方面面加以表达,饮食上“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
房事上“房室勿令竭乏”。
假设抱病,“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通过“养”、“慎”来避免未病显露。
已病早治作为避免疾病传、变的一种有效手腕,仲景十分提倡“已病早治”。
在《伤寒论》中,“邪风之至。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上工治未病这一流传至今的医学名言出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篇。
它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
中国传统医学理念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它是我国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医学经验。
是我们现代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和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这医学理念是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医生们和广大百姓推崇。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里的“治未病”就是指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据《史记》记载,神医扁鹊曾三次为齐桓公诊治,观其面容,发现他有病情,并告诫他需要马上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然而齐桓公不相信他的话,最后扁鹊也无力救治,齐桓公病至膏肓死去。
这个病案反映了扁鹊关于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体现出他“治未病”的思想。
而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
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那么,治未病从古到今遵循的方法是什么呢?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教授介绍说,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治未病
治未病的现代认知
《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识指 导“摄生”。这里的“天地”与“日月”主要是指 “环境”。 • 人类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 生活环境,空气中气象诸要素:气温、气湿、气流、 •
气压、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离子等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成为为致病因素(中医称外因,六气,外感六淫)。 •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间 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俗习惯、人群的交往等。人的精神 活动,意识思维、思想感情来源于社会社会实践。“精神 因素,情绪刺激”可以引起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和内分 泌腺等一系列变化及代谢改变,以至影响人体健康。
实践养生、健康长寿
• •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 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 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 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 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 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 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 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 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 咽”。
小炷留灯
• 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 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 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 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 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 更长。 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 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 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 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 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