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共37页文档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7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第2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土地评价与管理)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六)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如改 良土地、平整土地、施肥等。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 水的不足; 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 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 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五)植被因素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 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 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 土。
(三)土壤因素
2、 土壤的分布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
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
状分布。 (2)经度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从沿海向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
城市用地评价指标:水系分布、地下水埋深和水污染状 况。
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上 海
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太 原
4、气候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局地气候(城市气候) 城市的建设造成大气下垫面改变、城市内外 热力差异,出现某些城市特有的现象,如城市风、 热岛效应等。 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 作用。 城市污染的气候条件,居民区处于上风向。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60~95
30~60 15~30 5~15
……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 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Ⅰ
Ⅱ
0.85~1
0.7~0.84
Ⅲ
Ⅳ Ⅴ
0.55~0.69
0.3~0.54 <0.3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一般 较好,受早春寒或 秋寒影响 勉强 一般,受早春寒、 五月寒和秋寒影响
4
切沟
<30
积水
无
不足,寒害严重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1)定性方法
最低因子限制定律
(限制因素叠加,再降一级)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2)定量方法
(1)指数法
(指数和法,指数乘法)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评价项目及分值
Ⅵ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级
限 制 因 素
农耕 管理
潜 限 含 洪 土 持 作 保 力 制 坡 侵 排 潮 涝 层 水 肥 盐 气 物 持 极 性 度 蚀 水 湿 危 厚 容 力 量 候 选 措 害 度 量 择 施
Ⅶ
很 极 严 严 陡 重 重
过 严 薄 低 度 重 多 潮 砾 湿 石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
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土地评价的原则及其内容
土地评价的原则及其内容土地评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嘛,说白了就是对一块土地的“体检”,看它值不值得开发,值不值得投资。
你可别小看这事儿,背后可有一套严格的原则和内容呢!搞不好你选错了地,整个项目就得“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原则,顺便也看看土地评价到底都包含啥,反正也不急,咱慢慢聊。
首先呢,土地评价的原则可不是随便定的,得遵循几个基本的规矩。
比如说,第一条原则就是“综合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评估一块土地的时候,不能光看它的地理位置,得全面考察各种因素,像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周边环境等等。
要知道,土地这东西,光看它的“颜值”可不行,得看看它“内在”的潜力。
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这可是关系到将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儿。
然后呢,第二条原则就是“公正性”。
在做土地评价的时候,大家的出发点得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谁也不能做“走后门”的事,评估师得保持客观,不能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影响。
土地的好坏,得看它本身的实际价值,而不是听风就是雨,或者靠一堆传闻乱评。
这样才能确保最后的评价结果,既有说服力,又能经得起推敲。
再来呢,就是“科学性”。
土地评价可不能凭空猜测,得有数据、有依据。
像气候条件、土壤成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来得出结果,不能只靠感觉来评价。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啥都能量化,土地的“健康状况”也可以量化,通过数据来评估,结果比你单凭经验得出的结论更加可靠,不是吗?接下来就是“实用性”了。
你想啊,土地的评价最终目的是干啥?当然是为了指导实际的决策。
所以,评价结果必须得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就是得让投资者、开发商知道,这块地到底适不适合开发,适合什么样的项目,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如果评价结果只是空泛的理论,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谁还愿意看?说到这些原则,咱再说说土地评价的内容。
它的内容那可是丰富得很。
你别看一块土地上面啥都没有,但底下的潜力可大了去了。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宜林土地 一等宜林地:最适宜于林木生长的土地,无明显限制的因 素,在更新或造林时采用一般技术,产量高,质量好。 二等宜林地:一般适宜于林木生长的土地,无特别明显限 制的因素,在更新或造林时采用一般技术,产量较高,质 量较好。 三等宜林地: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地形、土壤、 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性较大,造林时要有一定改良措施 ,产量较低。
4参评因素的选取、分值量化与适宜性等级划分
4.1参评因素的选取
4.1.1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气温与降水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地区水热条件及其组合不 仅决定作物的种类、熟制、产量和品质,而且在很大 程度上也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应采取的方向 性措施,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土地适宜性 的基本因素。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土地潜力区 土地适宜类 土地质量等 土地限制型 土地资源单位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1土地潜力区 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是土地资源评 价的“零”级单位。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 潜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 制和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将全国划分为 九个潜力区,即华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区、云贵 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 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 划分,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 多宜性评价。共划分八个土地适宜类,即宜农耕地类、宜农 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 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考试重点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学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又可称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二、土地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时段性: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5)综合性: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三、土地评价的意义1.)为土地税收服务2.)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3.)为土地交易服务4.)为评价土地经营情况服务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6.)为环境保护服务四、土地评价的工作程序(简答)各种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1)土地评价目的的确定;(2)收集资料;(3)制定工作计划。
2.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1)土地利用种类及其要求和限制性的确定;(2)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质量评价;(3)土地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相关资料及最终报告、表格和图件等。
五、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标准确定评价项目,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核心,也是土地评价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
一般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良条件、排水性能等;2)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六、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上,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即土地评价单元。
或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作用于制图的区域,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1.从国内外的土地评价来看,有五种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3.)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网上考试题库
D.瓦赫宁根模型
A.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B.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C.改地土地的坡度 D.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答案:C 9.土地潜力级为Ⅱ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为()。 A.0 B.≤3 C.3~4 D.≥4 答案:B 10.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以()为核心。 A.土地生产潜力和开发前景 B.土地评价 C.系统分析 D.动态分析 答案:A 11. 根据东北地区《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等,以下不属于Ⅴ等 地的特点的是()。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C 6. 在东南部地区,秦岭-淮河线相当于()mm 等降水线。 A.500 B.600 C.700 D.800 答案:D 7.()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 A.迈阿密模型 B.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C.格思纳-莱斯模型 答案:A 8. 以下不是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所体现出的是()。
多选题 1. 土地构成要素包括()。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土壤因素 D.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答案:ABCDE 2 下列可以用于农业利用的坡度有()。 A.3° B.5° C.15° D.20° E.25° 答案:ABC 3. 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E.盆地 答案:ABCDE
E.植被因素
4. 一般作物可以生长的土壤酸碱度类型有()。 A.酸性土 B.微酸性土 C.中性土 D.微碱性土 E.碱性土 答案:BCD 5.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A.经济有效性 B.生态安全性 C.社会发展性 D.系统协调性 E.结构适宜性 答案:ABDE 6 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 A.顺序法 B.两列指标网格法 C.路线考察法 D.参数法 E.以上都是 答案:ABCDE 7. 土地分类法中,顺序法的优点有()。 A.系统性强 B.逻辑性强 C.主观性强 D.工作量大 E.耗时长 答案:AB 8.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A.生产适用性 B.综合性 C.地域性 D.科学性 E.可行性 答案:ABCD 9.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为()。 A.综合化 B.精确化 C.定量化 D.具体化 E.单一化 答案:ABC 10. 土地评价应该遵循()原理。 A.多样性 B.综合性 C.限制性 D.系统性 E.相对性 答案:ABCDE
土地评价课件--土地潜力评价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Ⅵ级——土地具有严格的限制因素,以致一 般不宜于耕种,大部分限于用作草场(或牧 场)、林场或野生动物栖居地。
如果采用播种、施肥、以及开挖排水渠、 分洪或喷灌等措施使其成为改良牧地,那么 Ⅵ级土地从自然条件角度上说还是有其有利 方面的。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土地潜力(land capability),或称作“土地利用能 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 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 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 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 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二、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用 三、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概述: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本世纪30年代 提出来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 土壤侵蚀,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 究 项 目 的 一 个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1961 年 , A.A.克林格比尔和P.H.蒙哥马利提出 的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方案。
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 害(e),潮湿、排水或洪涝(w),根系层 (s),气候(c)。潜力级中的Ⅰ级因无限制 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e)亚级 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或危害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和定价的过程。
要进行土地评价,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价要素,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的特征和价值。
本文将从土地位置、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和土地产出四个方面介绍土地评价要素的选择。
首先是土地位置。
土地位置是指土地所在地理环境的位置和条件。
一个好的土地位置可以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选择土地位置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交通便利程度、周边设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交通便利程度包括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周边设施包括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自然资源包括水源、土壤质量、气候等,生态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
其次是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是指土地的大小。
土地面积是影响土地价值和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土地面积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的面积大小、形状合理性、地形地势等方面。
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土地的商业价值,形状合理性可以影响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地形地势则影响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开发难度。
再次是土地用途。
土地的用途是指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同的土地用途决定了土地的经济价值。
在选择土地用途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用途的规划和政策、土地用途的适应性和可行性等因素。
土地用途的规划和政策涉及到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适应性和可行性则取决于土地的地理特征、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
最后是土地产出。
土地产出是指土地提供的经济效益。
不同的土地产出决定了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
在选择土地产出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土地的房产租金、土地的能源开采等因素。
农作物产量直接影响土地的农业价值,房产租金和能源开采则直接影响土地的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土地评价要素的选择应该根据土地的特征和价值来确定。
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和产出是影响土地价值和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和定价土地的价值。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1.12.23.3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潜力级潜力压级潜力单元,壕哂芯灾事穑恋厥褂萌谕纪贸煞值挠玫氐换蚋鋈酥浣泻嵝凶玫氖谐。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2017-07-28 15:30:56 | #1楼1、土地概念的理解: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2、土地由哪些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观赏性功能3、土地的特性有哪些?是自然综合体,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属性4、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性?5、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建筑密度:及建筑覆盖率,是指一定用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8、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主要受水热条件制约9、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10、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共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①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②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片。
③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扑会经济技术条件进步而变化的。
11、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性1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步骤?调查的内容: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行政辖区范围界线;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调查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经验教训,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14、土地利用类型理论划分的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1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16、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FJL 个方面:①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而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二章土地质量评价
例如,可以根据土壤有效厚度、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和土壤结持性的不同组合,估计作 物的扎根条件。
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而建立的。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四、土地利用要求评定实例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第三节 土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 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 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降低、湿度加大,一系列的土地质量也随之形成地带性分布,能明显地 看到从高山的山脚到山顶的这种规律
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的土地质量的具体要求, 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结合达到土地利用的 目的,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土地特性作为每种土地质量的诊
断因素。
(2)拟定出选择的所有土地特性的目录,根据气候、 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动物区系环境因素将它们重 新分类。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二)土地质量估算方法
1、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
有些土地质量可以由单一的诊断因素决定,即采用 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诊断因素的值转化为土地质量的值 。
与农作物或其他 植物生长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条活动积温等值线基本决定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B、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积温):一般情况,日平均气温大于00C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把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C、日平均气温≥50C的持续期——生长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数林木的复苏的温度要求。
D、日平均气温≥150C的持续期——栽培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适宜生长期。
E、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一般:无霜期为100天,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种植喜凉作物。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情况: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180~200天;洞庭湖区250~300天;南岭以南大于300天;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F、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和抑制性低温等取决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和小气候条件等因素。
③降水条件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年内年际变化、强度等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有: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
A、降水量——指某区域某时期内降水的总量(mm)。
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是水田和旱田的界线,也是湿润与半湿润的界线,还是长江与黄河的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与干旱的界线。
B、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
C、干燥度——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湿润指数>1,为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稳定;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基本稳定;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不稳定;湿润指数<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2.1.2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的主要指标有: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坡向。
①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地势较高,土层较薄,常形成垂直分异,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大;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质量较好,是重要的农区;高原盆地:由于本身内部构造和自然条件差异大,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同。
②海拔高度——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0C;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反而减少。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季长短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同,导致土地的质量和生产率不同。
③地面坡度——影响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
此外,坡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农业利用和采取不同的农业措施,其坡度要求不同。
④地面坡向——先影响光热水条件,再影响土地质量阳坡:日照时数多,温度较高,但水分蒸发强烈;阴坡:日照时数少,温度较低,但水分蒸发较弱;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
2.1.3 土壤因素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壤质量高低取决于土壤性质,又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
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的特性、适宜性和生产力等有很大影响。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其分布受热量(南北分布)和水分(东西分布)影响土壤类型——综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效土层厚度——植物根系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最佳为150cm以上,最低75cm;土壤质地——土粒组成,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肥、气、热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不同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不同的酸碱度等。
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它与气候、地形、岩性、母质、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土壤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成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在水力侵蚀中,又可分出面蚀(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以及细沟状面蚀等)、沟蚀(浅沟、切沟和冲沟等)和喀斯特溶蚀等.重力侵蚀又可分成泻溜、崩塌和滑坡等.风力侵蚀安沙粒的移动方式分为悬移和推移两种形式.2.1.4 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①水文因素——指地表水状况,包括水的数量、质量和污染情况,对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影响巨大。
②水文地质因素——指地下水状况,包括地下水的深度、矿化度、补给与排泄等,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很大。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水的不足;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土地评价时,要着重考虑土地潮湿状况。
土地潮湿状况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
若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匀,地势又平坦的地区,就要考虑排水状况。
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排水过度——土壤质地粗,有效容水量小,仅在大雨期间或以后才出现水分饱和,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土体;排水良好——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排水中等良好——大雨之后,上部90cm内的土层内部分水饱和,50cm内的土层水分饱和时间较短;排水不良——50cm以上有部分土壤的水分饱和期可长达几个月;排水差——50cm内土壤的水饱和期在6个月以上,但25cm以上在生长季的大部分时间内不饱和;排水极差——25cm以内的土壤有一部分水饱和期超过6个月,在60cm内的土壤的某些部分出现永久积水。
有效水容量含义——指有效土层厚度内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
是评价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根据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推算。
如某土壤质地为壤土,每10cm土层内有效水分含量为17mm,有效土层厚度为35cm,则总有效水分含量等于17×3.5=59.5mm。
2.1.5 植被因素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
2.1.6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如通过定向培育等),使土地生产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因素有:社会发展程度、人口增多和社会需要增大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由单一农业变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种用途。
经济地理位置——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交通条件——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高低。
生产和管理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状况。
2.2 土地评价要素2.2.1、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3)土壤及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4)土地经营管理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2.2.2、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2)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便于分级3)选择的因子具有一定稳定性4)选择的因子具有较强针对性5)选择的因子较易获取、定量化2.2.3、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1)土地评价所需气象气候资料——温度,降水;净辐射;雹或雪等极端天气等(2)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积温,最高/低温,无霜期;年均降水,湿润度,降水变率;风速。
2)地形土地评价所需地形资料——地貌部位;海拔;坡度坡长等。
3)水文土地评价所需水文资料——地下水埋深;是否有泉水;洪涝频率。
4)土壤资料收集方法:土壤图,野外调查,实验室测定,遥感资料主要评价指标:有效土层与障碍层次,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土壤含盐量2.2.4、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要素测定法、抽样实割实测法3)经济生产水平资料获取方法:实地调查法、统计资料4)经营管理水平2.3选择评价因素的实例2.3.1农业用地选择的评价因子坡度、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表土pH值、地面侵蚀程度、地下水埋深、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热量状况2.3.2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除了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影响,它们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和途径等均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