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有答案)
七年级古诗文复习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过中不至.(到),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 ,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表顺承)时.(按时)习.(温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有才德的人)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吾身:为人谋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3、子曰:“吾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指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为政》4、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表顺承)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这一点)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表转折,却)不思则罔.(感动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拟:相比。
[3]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1]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1]圮(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14]但:只.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收.族:聚、团结。
[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贤.于材人:胜过、超过.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务:事务。
[3]邪:通“耶”,语气词。
[4]见.往事:了解. [5]乃:于是.[6]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但.闻:只。
[4]满坐.:通“座”。
[5]抚:抚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这。
[8]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虽:即使。
[13]名:说出。
[14]奋.袖:扬起、举起。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陈太丘与友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 子曰:“温故( )而( )知新( ),可以( )为师矣。
” (《为政》)5、 子曰:“学而 ()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为 政》)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 子曰: 知之( )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 而》改之。
”(《述而》))也。
《兑命》曰:“学 ( )学半”。
其( )此之谓乎?河中石兽纪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螳螂捕蝉2.重点词语释义三、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重点字词解释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重点字词1.冷漠2.偏爱3.遗憾4.辉煌5.辛辣6.威慑7.聪慧8.惨境正文:【引言】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是深入领会文章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解析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您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螳螂捕蝉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故事讲述了一只螳螂捕捉蝉时,却不知背后有黄雀正准备捕食它。
这个成语用以比喻人们在前方追求利益时,却忽视了背后的危险。
2.重点词语释义螳螂:一种昆虫,具有强大的捕捉能力。
蝉:一种昆虫,夏天分泌甘露,被视为高雅的象征。
黄雀:一种鸟类,善于捕食昆虫。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神童方仲永从小聪明过人,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深造,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这篇文章告诫我们要珍惜天赋,不断努力学习,否则便会浪费天赋,一事无成。
2.重点字词解释伤:伤感,悲伤仲永:原名方仲永,本文的主人公平庸:平凡,没有作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重点字词】1.冷漠含义:对人、对事冷淡,不关注。
2.偏爱含义:在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件。
3.遗憾含义:遗恨,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4.辉煌含义:光辉灿烂的。
5.辛辣含义:味辣,比喻文章风格或人的性格厉害。
6.威慑含义:以声势或威力使之恐惧屈服。
7.聪慧含义:聪明而有智慧。
8.惨境含义:凄惨的境地。
通过掌握这些重点字词,您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上下册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9.可
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可以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值得(引申义/语境)
10.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离开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距离(引申义/语境)
意与日去(《诫子书》)
消失(引申义/语境)
11.引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牵,拉
引喻失义(《出师表》)
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完成
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古文一词多义梳理
一词多义,指古文中的字词含义由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组成。
(一)注音
文言实词
读音
释义
例句
1.舍
shě
舍弃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停留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shè
房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文言实词
具体语境
释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看,视
2.治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修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孙权劝学》)
研究
3.方
方欲行(《狼》)
才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4.就
蒙乃使就学(《孙权劝学》)
表动作趋向性,此处可以译为“开始从事”
7.数
shǔ
数数,点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shù
初一重要文言文翻译字词
1. “曰”:表示说话的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之”: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她”、“它们”、“他们”、“她们”等。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3. “于”:表示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于”。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4. “而”:表示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两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5. “以”:表示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为”。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等。
例句:师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老师评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年的到来。
”)7. “之”: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的东西多。
)8. “者”:表示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吾友,君子也。
(我的朋友,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9. “矣”: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10. “也”:表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例句:师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老师评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年的到来啊。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 字词解释、翻译、问答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初:当初,起初。
例如“初,权谓吕蒙曰”。
2. 谓……曰:对……说。
如“权谓吕蒙曰”就是孙权对吕蒙说。
3. 当涂:当道,当权。
“卿今当涂掌事”的意思是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4. 辞:推托。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5.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治经”就是这个意思。
6.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 邪(yé):通“耶”,语气词,吗。
8. 但:只,只是。
“但当涉猎”,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9. 涉猎:粗略地阅读。
10.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在这里是了解的意思,“往事”指历史。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吕蒙读书可以了解很多过去的事情。
11. 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12. 及: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13. 过:经过。
14. 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15.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6.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唧唧:叹息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2. 当户: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4. 惟:只。
“惟闻女叹息”,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5. 何所思:想什么。
“问女何所思”。
6. 忆:思念。
“问女何所忆”。
7. 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昨夜见军帖”。
8.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 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10.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军书十二卷”。
11.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2.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市”,买。
13.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一、伤仲永1. 字词解释“世隶耕”的“隶”,这个字的意思是属于。
就像我们说自己隶属于某个团队一样,在这儿呢,方仲永家世代属于耕种的人家。
“未尝识书具”的“尝”,它是曾经的意思。
方仲永从来没有认识过书写的工具,“未尝”就是从来没有过,这里的“尝”就是曾经啦。
“忽啼求之”的“啼”,就是哭着的意思。
突然哭着要这些书写工具呢。
2. 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搞了很多变法之类的大事,在文学上也很厉害。
他的诗、文都写得超棒,像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很出名。
他写伤仲永这个故事呢,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 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就是金溪有个百姓叫方仲永,家里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方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从来没有认识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二、木兰诗1. 字词解释“唧唧复唧唧”的“唧唧”,是叹息声的意思。
木兰在家里不断地叹息呢。
“当户织”的“当”,对着的意思。
木兰对着门织布。
“惟闻女叹息”的“惟”,只的意思。
只听到木兰在叹息。
2. 作者介绍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作者不详。
它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呢。
3. 翻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在叹息。
三、孙权劝学1. 字词解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孤”,在古代是王侯的自称,孙权说自己呢。
“治经”的“治”是研究的意思,“经”就是儒家经典。
孙权说自己难道想让吕蒙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当涉猎”的“涉猎”,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
只是让吕蒙粗略地阅读就行了。
“见往事耳”的“见”,了解的意思。
了解过去的事情罢了。
2. 作者介绍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中考】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七上语文课内古诗词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练习+答案)
七上课内古诗文词语解释观沧海曹操,字,(时期)家、家和诗人。
临:。
何:。
澹澹:。
竦峙:。
星汉:。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
李白,字,号,主义诗人,有“”之称。
杨花:。
子规:。
龙标:诗中指。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名,秋思,是。
思,。
马致远:号,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枯藤:。
昏鸦:。
人家:。
此句写出了。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此处指。
天涯:。
咏雪内集:。
儿女:,这里泛指。
文义:。
俄而:。
骤:。
欣然:。
然:。
何所似:。
差可拟:。
差,。
拟,。
未若:。
因风:。
因,。
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期,。
日中:。
过中:。
舍:。
去,。
乃:。
戏:。
尊君:。
不,。
君:。
相委而去:。
委,。
家君:。
引:。
顾:。
《论语》十二章孔子,名,字,(时代)家、家和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后来被尊称为“”。
《论语》《》《》《》合称“四书”。
子:。
时,。
习,。
说:。
愠:。
君子:。
日:。
省:。
为人谋:。
为:。
忠:。
信:。
传:。
有,。
立:。
惑:。
天命:。
命,。
耳顺:通常认为是。
从心所欲:。
逾,。
矩,。
温故而知新:。
罔:。
殆:。
堪:。
者:。
好:。
乐:。
饭,。
疏食,。
肱:这里指。
于:。
如:。
焉:。
善者:。
川:。
逝:。
三军:。
夺:。
匹夫:。
笃志:。
笃,。
切问而近思:。
切,。
仁:。
诫子书诫:。
书,。
(作者),字,(时代)时蜀汉家、家。
夫:。
静:。
以:。
淡泊:。
无以:。
明志:。
明,。
致远:。
致,。
广:。
淫,。
慢,。
励精:。
励,。
险躁:。
险,。
治性:。
治,。
年与时驰:。
驰,。
意与日去:。
枯落:。
比喻。
多不接世:。
穷庐:。
将复何及:。
狼选自《》,(作者),字,世称,(时代)代文学家。
止:。
缀:。
投以骨:。
从:。
并:。
驱:。
如故,。
窘:。
受其敌:。
顾:。
积薪:。
苫蔽:。
弛:。
眈眈:。
少时:。
径去:。
径,。
犬坐于前:。
久之:。
瞑:。
意:。
暇,。
暴:。
洞:。
隧:。
尻:。
寐:。
盖:。
黠:。
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重要字词专题训练
文言文重要字词七(上)(解析版)《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3.去后乃.至4.下车引.之5.元方入门不顾.6.学而时习..之7.人不知而不愠.8.吾日三省..吾身9.人不堪.其忧10.传.不习乎11.子在川上..曰12.切.问而近思13.非淡泊无以..明志14.非学无以广才..15.缀.行甚远16.弛.担持刀17.意暇.甚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9.及.其家穿井20.身亡.所寄21.若.屈伸呼吸【答案】1.相比 2.趁、乘 3.才 4.拉,牵拉 5.回头看 6.按时温习7.生气,恼怒8.多次进行自我检查9.能忍受10.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1.河边12.恳切13.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14.增长才干15.连接、紧跟16.解除,卸下17.从容、悠闲18.巧变诡诈19.待,等到20.无,没有21.你【解析】注意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严格的按照课下注释。
二、解释下列虚词的含义。
(1)之下车引之.夫君子之.行久之.,目似瞑两狼之.并驱如故(2)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博学而.笃志(3)以静以.修身以.观沧海【答案】(1)代词,指代元方/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表并列关系连词;(3)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解析】(1)“之”的主要用法:代词,译为“他,她,它(们)”/结构助词,译为“的”/动词,译为“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起调节音节的作用/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这里大家需要区分,在什么情况用什么。
(2)“而”的主要用法:用作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假设;表修饰;表因果;表目的/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通“如”;好像,如同。
文言文翻译字词七年级下
吾等学童,初入文言文之殿堂,或感其晦涩难懂,或喜其韵味悠长。
然欲精通文言文,须先熟谙其字词。
今以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为例,略述字词之翻译。
一、字词解释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释:父母之命,指父母之意愿;媒妁之言,指媒人的话。
整句意为:父母的意愿,媒人的话。
2. 闲居静处,无所事事解释:闲居静处,指闲暇时居住在安静的地方;无所事事,指没有事情可做。
整句意为:闲暇时居住在安静的地方,没有事情可做。
3. 举案齐眉解释:举案齐眉,形容夫妻间相敬如宾。
整句意为:夫妻间相互尊重,如同举案齐眉。
4. 破釜沉舟解释: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整句意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5. 青出于蓝解释:青出于蓝,比喻后来者超过前辈。
整句意为:后来者超过前辈。
6. 破镜重圆解释: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重聚。
整句意为:夫妻失散后重聚。
7. 桃李满天下解释:桃李满天下,比喻弟子遍布天下。
整句意为:弟子遍布天下。
二、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意不变。
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的意愿,媒人的话2. 意译法:根据文言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使现代汉语更加通顺。
例如:闲居静处,无所事事→ 在安静的地方闲居,没有事情可做3. 比喻法:运用比喻手法,使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青出于蓝→ 后来者超过前辈4.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添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加完整。
例如:破釜沉舟→ 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三、注意事项1. 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语境,避免生搬硬套。
2. 注重字词的古今异义,了解其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含义。
3. 翻译时力求准确、通顺,避免误解。
总之,学习文言文字词翻译,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揣摩,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游刃有余。
愿吾等学童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其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风采。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注释全册
文言文实词翻译1.俄而雪骤2.雪骤3.寒雪日內集4.与儿女讲论5.讲论文义6.白雪纷纷何所似7.公欣然曰()8.撒盐空中差可拟()9.差可拟()10.未若柳絮11.柳絮因风起12.因13.陈太丘与友期行()14.太丘舍去()15.舍16.去17.尊君在否18.门外戏()19.相委而去()20.相委而去21.下车引之()22.元方入门不顾()23.学而时习之()24.时25.不亦说乎()26.人不知而不愠()27.不亦君子乎28.吾日三省吾身()29.吾日三省30.为人谋3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2.传不习乎()33.三十而立34.四十而不惑35.五十而知天命36.六十而耳顺37.从心所欲38.逾矩39.温故而知新()40.学而不思则罔()41.思而不学则殆()42.人不堪其忧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4.择其善者而从之45.逝者如斯夫46.子在川上曰47.三军可夺帅也48.夺帅也49.笃志50.切问而近思51.仁在其中52.静以修身53.非淡泊无以明志54.非淡泊无以明志55.非宁静无以致远()56.非宁静无以致远()57.非学无以广才()58.淫慢则不能励精()59.淫慢则不能励精()60.险躁则不能治性61.险躁则不能治性62.年与时驰63.年与时驰64.意与日去()65.遂成枯落66.多不接世67.悲守穷庐68.将复何及69.一狼径去()70.缀行甚远()71.屠自后断其股()72.苫蔽成丘()73.目似瞑()74.眈眈相向75.少时76.久之77.意暇甚78.意暇甚79.屠暴起80.隧入81.盖以诱敌82.顷刻83.禽兽之变诈84.狼亦黠矣()85.眈眈相向()86.一狼仍从()87.屠大窘()88.顾野有麦场()89.积薪其中()90.一狼洞其中()91.止露尻尾()92.乃悟前狼假寐()93.止有剩骨()94.两狼之并驱.如故()95.两狼之并驱.如故()96.两狼之并驱.如故()97.恐前后受其敌()98.弛担持刀( )99.诫子书。
初中阶段所有古文课后词语解释及翻译
初中阶段所有古文课后词语解释及翻译一、解释加波浪线的词语七年级上:1)陈太丘与友期行2)相委而去3)元方入门不顾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5)有一人欲依附6)遂携拯如初7)即书诗四句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9)从先人还家10)不能称前时之闻11)泯然众人矣12)忽啼求之13)传一乡秀才观之1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15)康肃笑而遣之16)沿溯阻绝1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9)每至晴初霜旦20)哀转久绝七年级下1)以为神,蔽林间窥之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3)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4)荡倚冲冒,驴不胜怒5)技止此耳6)无独有偶7)鳏寡孤独8)寡廉鲜耻9)屡见不鲜10)精益求精11)老当益壮12)玩物丧志13)玩世不恭14)会宾客大宴1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16)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1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18)大言数主之失19)叱奴下车,因格杀之20)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21)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2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23)第归,杀而鬻之24)徙知端州,迁殿中丞25)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26)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27)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28)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29)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30)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1)衣素衣而出。
32)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3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八年级上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王大怒,使相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当于汤镬煮之授以斧,使随众樵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八年级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已而之细柳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俄而..()..文义..()讲论..(),与儿女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不可夺志也."《子罕》..()可夺帅也匹夫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虽有佳肴《礼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寓言四则》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文分析]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传金柝(j īn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关山度若飞。
朔气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不可不学!”蒙辞.()..()掌事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短文两篇1.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