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辩证治疗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一.西医---症状鉴别:1).发生的急缓:急起伴发热者疑为感染。
青壮年骤然发作,不发热,伴呕吐,意识障碍,疑为颅内动脉破裂或者脑血管畸形导致出血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缓慢进行性加重且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肌收缩性头痛,或者是眼耳鼻齿等疾患所致;慢性发作性可考虑为偏头痛。
2).头痛的部位:一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颅神经疼痛;眼球周围或眼眶上部头痛多见于青光眼;弥漫性全头痛多见于颅内或者颅外急性感染;颞部头痛伴有搏动可考虑颞动脉炎;枕部持续性、浅表性疼痛疑为枕大动脉炎;项部剧烈疼痛伴项强者考虑直性颈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
3).头痛发作的时间:规律性晨间痛见于鼻窦炎;晨间加剧的慢性、进行性头痛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在夜间发作,伴同侧眼及面部发红,发热,流泪,流涕,鼻塞,颈静脉充盈等,多见于组织胺性头痛(也叫丛集性头痛);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况且多在中午发作,持续数小时到2---3天,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的头痛为短暂的发作性疼痛;颅脑外伤性头痛有明确的外伤史。
4).头痛的程度:剧痛见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脑肿瘤的疼痛中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可能较轻或者疼痛中等;眼耳鼻齿源性头痛一般为中等。
5).头痛的性质: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暂的剧痛,沿三叉神经分布放射,为三叉神经疼;有吞咽动作诱发头痛的或者使头痛加剧的,见于舌咽神经痛;搏动性或者跳动性头痛,见于高血压或者血管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脑肿瘤等。
6).头痛伴随的症状:伴剧烈呕吐者见于颅内压增高,如脑炎,脑膜炎等;头痛开始发作时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症状,高峰时呕吐,呕吐后头痛减轻,此为偏头痛;头痛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神情呆滞,表情淡漠或者欣快感者,应该注意额叶肿瘤;慢性,头痛剧烈,神情逐渐不清,应该注意脑疝的发生;头痛伴复视,呕吐,发热的青壮年,应该注意是否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慢性头痛,伴视神经乳头水肿者,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二.中医的辩证与施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有是髓海之所在。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中医如何治疗头痛

中医如何治疗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头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外感因素,如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其次是内伤因素,如情志失调,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上蒙清窍而致头痛;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引发头痛;还有久病体虚、头部外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头痛的发生。
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头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外感风寒头痛,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其中川芎善于祛风活血止痛,薄荷、荆芥、防风等疏散风寒,共同起到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
对于外感风热头痛,常用的方剂有芎芷石膏汤,其中石膏清热泻火,川芎、白芷祛风止痛,菊花、藁本疏散风热,共奏疏风清热止痛之效。
对于内伤头痛,如肝阳上亢头痛,常用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石决明、杜仲、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共同起到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针刺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太冲等。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百会穴位于头顶,能升阳举陷、醒脑开窍;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 横指的凹陷处,可清热消肿、止痛舒络;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太冲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能够平肝熄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头痛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头痛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头痛的困扰。
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等生活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表现。
因此,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缓解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头痛的诊断头痛的诊断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跳痛等)、疼痛的部位、加重和缓解因素,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发热等)。
此外,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也可能对头痛的发生有影响,都需要一一询问。
体格检查也是诊断头痛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血压、体温、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肌力、感觉等),以及头部和颈部的肌肉紧张度、压痛等。
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
例如,头颅CT 或MRI 可以帮助排查颅内的肿瘤、出血、炎症等病变;脑电图可以用于诊断癫痫引起的头痛;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或狭窄。
头痛的分类头痛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这类头痛往往病因不明,多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头痛:由某些明确的疾病引起,如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颈椎病、高血压等。
3、其他类型头痛: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等神经痛性头痛。
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多表现为单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较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偏头痛的发作通常有诱因,如饮食(如巧克力、红酒、奶酪等)、情绪紧张、劳累、睡眠不足、月经等。
诊断偏头痛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
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多表现为双侧头部的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
紧张型头痛的发生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头颈部肌肉紧张等因素有关。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或病变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位于颈部,疼痛可放射到头部的特点。
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多与脏腑经络之间的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疏通经络、驱散寒湿、调理气血等方面进行。
一、中医证候分型1.风湿痹痛型:头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到头部、肩背部。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风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桂枝汤加减、乌江活血颗粒等。
2.寒湿型:头颈部沉重胀痛,伴有寒凉感觉,不耐风寒湿冷。
舌苔厚白,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寒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川芎茶每、温经活络颗粒等。
3.气滞血瘀型:头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如针刺,或伴有胸胁、腰腿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黄,脉细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常用药物:活血止痛胶囊、通络颗粒等。
4.肝肾亏损型:头痛发作时头沉如裹,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肝肾、活血养络。
常用药物:益肾活血颗粒、桃红四物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如风池、天柱、风府、大椎等,刺激穴位促进气血通畅,调整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通过按压、推拿颈部、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头部疼痛的缓解。
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养肝调经等作用来缓解头痛症状。
4.理疗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颈源性头痛。
5.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之物,多摄入温补养生的食物,如乌鸡、糯米、红枣等,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用方剂1.桂枝汤加减: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散寒湿、疏通气血的作用。
2.温经活络颗粒:由川芎、桂枝、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3.活血止痛胶囊:由红花、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头痛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忠县白石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何文敏中医辨证论治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两千多年前中医典籍就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数篇有关头痛的论述,为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种,外感头痛主要由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引起;除了外感引起的头痛其余为内伤头痛,如部分内科疾病高血压、中风、神经性疼痛、颅内压增高等均可引起头痛,如中医的虚证头痛,血虚,血液不能上行营养大脑引起头痛;此外,部分外伤也可引起头痛。
故对头痛应根据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不论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均归属于中医“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主要致病因素有:1.感受外邪。
因外感风寒,或治疗不当、不彻底,风邪留存,潜伏身体,阻塞经络,久拖不决;或因寒热气候或情绪刺激所致肝、脾、脏腑功能失调。
2.肝火上扰。
因情绪低落、郁怒、经络紊乱,导致肝风头痛,临床表现多为爆发性疼痛,疼痛十分剧烈,或左或右,连及眼齿。
3.肝阳上亢。
因肝火内旺,火溢伤阴,肝失养,肝肾阴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导致头痛。
4.痰淤阻络。
因风邪侵袭,与静脉淤血有关。
风淤、血淤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多为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
故应以化痰通窍、温经、活血止痛为治疗方法。
5.气血虚亏。
肝脾肾受损,肝虚致阴血不荣,脾虚致清阳不升,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肝脾失调,气血两虚,致清窍失养,从而导致头痛。
6.肝肾阳虚。
肝阳虚的原因在于脾阳虚、肾阳虚。
寒属内感,肝脉凝滞,肝胆经脉不利,引起厥阴、肝寒,病发头痛。
根据上述病机,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中医治疗头痛以汤药为主,既可内服,也能外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头痛,需认真运用六经辨证分析,内服外治有机结合。
祛风通络 药方组成:川芎、生龙骨、白芍、生牡蛎各30克,当归、生地、羌活、独活、细辛、藁本、白芷、蔓荆子、防风各10克,甘草6克,诸药配伍可起到化淤通络、祛风镇痛之效。
中医课件:头痛的辨证论治

常用方剂
承气汤、升阳养胃汤等经典 方剂。
肾虚血亏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症状辨证 治疗原则 常用方剂
头痛发生频率较高,伴随耳鸣、眩晕,面色无华 补肾养血,疏肝理气药物治疗 虎潜丸、逍遥散等经典方剂
头痛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1 生活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 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的诱因,如辛辣食物 和酒精。
3 心理抚慰
寻找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 如冥想和运动。
2 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全面观察,将头 痛问题纳入整体身体健康 的范畴。
3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针对 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 疗。
头痛的分类
经络头痛
头痛主要与经络气血 运行不畅有关,常伴 随其他症状。
脏腑失调头痛
头痛是脏腑功能失调 的表现,常与消化、 排泄等问题有关。
外感风邪头痛
头痛是感受风邪后的 典型症状,可以伴随 发热等。
中医课件:头痛的辨证论 治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头痛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头 痛的中医视角。
头痛的概述
常见症状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 以分为不同类型和程度。
影响生活
头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需要及时进 行辨证论治。
多种原因
头痛的原因很复杂,涉及气 虚、血瘀、阳盛等多种因素。
情志失调头痛
头痛常与情绪波动和 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风寒感冒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1
症状辨证
头痛伴随鼻塞、流清鼻涕,身体发冷,喜欢热饮食。
2
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解表散寒药物治疗。
3
常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
气滞血瘀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1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张某,女,50岁。
初诊:202*年1月22日。
主诉:头痛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伴双目发胀及视物不清,部位不固定,生气时明显,时有心烦急躁,阵发性烘热汗出,胸闷,善太息,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睡,纳差不欲食,厌油腻,喜热饮,口不苦,二便调,双手心发热,眼干不适。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肝郁脾虚,痰浊上扰。
治则:疏肝健脾,燥湿化痰兼益气敛汗。
处方:自拟三调汤。
方药:川楝子9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白芍15g,炒枣仁15g,黄柏10g,淫羊藿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黄芪90g,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桑叶12g。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轻,现仍心烦急躁,时有胸闷,阵发性烘热汗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纳呆,身较前有力,手足心热,目干,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方药:中药守前方加生地9g,玄参12g,木香10g。
按语:朱丹溪有“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本例患者头痛发作即是在生气时明显,兼
有胸闷,善太息是其明证;然伴有烘热汗出、眼干,实乃实中有虚之象。
故从肝肾论治;虑其尚有纳差、不欲食、厌油腻等脾系症状,治疗上兼以健脾。
方从张师自拟三调汤加减,本方以疏肝健脾温肾为主,方中用桑叶,考虑肝郁久则化热,而桑叶苦寒入肝经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效甚佳。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0年)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0年)金某,女,65岁。
初诊:202*年3月12日。
主诉:头痛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巓顶部及后枕部疼痛,阵发性,持续2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辨证:血虚头痛。
治则: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处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夏枯草15g,黄柏10g,钩藤30g,黄芪30g,桑叶15g,菊花15g。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半,身较前有力,心已不烦,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微腻,脉细。
方药:中药守前方去夏枯草。
配:丹珍头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按语: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患者病史较长,考虑内伤为多,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多为气血不足,以肝血为甚(目得血则视),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不容则痛,故治疗以养肝血为主;又肝阴血虚,阴不敛阳,致肝阳上扰,故加钩藤潜阳熄风,使肝血得养,肝火得宁。
共奏养血敛阴、清热熄风之效。
结合舌质红,苔薄黄,酌加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达到和络止痛之目的,且“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七物降下汤为临证治疗高血压之经验效方,当细心体会并领悟之,二诊时之所以加用小柴胡汤意在针对口苦咽干不适之症,亦当仔细体会老师临证加减方药的用意所在。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据头痛性质划分:
首先,一来就上重点,阴阳为中医之本,那么头痛也分阴阳,各位记住:根据前面说过的阴阳对立的原则,白天的头痛,不管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或者白天加重的全部归于气病或者阳病,所有晚上的头痛,不论是否加重,慢性急性的全部归于血病或者阴病,记住了吗?气和阳的病在白天发作或者加重,血和阴的病在夜晚发作或者加重!!此为头痛之大原则!后面将谈到的所有头痛辩证都基于阴阳原则,若有冲突,以阴阳对立原则为准。
如:一个女病人因为丈夫时常在外加班应酬而时常怀疑丈夫有外遇。
症见失眠头晕,晚上盗汗严重,心悸乏力,晚上头痛加重,朋友们,马上想到阴病或者血病。
其次,按照虚实性质(严重还是不严重)来判断下,头痛如果是隐痛(anguish pain)和钝痛(dull pain)的,缓慢性的,归于虚证,解释下钝痛,钝痛者,是相对于实痛而言的,不像刀割,针刺那种是定点的,它不太尖锐。
钝痛属于一种范围内的痛,涉及范围比锐痛广泛,诊断隐痛和钝痛多为血虚气虚,肝血虚,肾虚等。
再看如果头痛是锐痛,剧痛的(Sharp pain),,并且是突然性发作的,属于实证,症多见肝阳上亢,肝火肝风,痰浊,胃火,血瘀,解释下锐痛和剧痛,记住这两者是突然性的深度头痛。
再来,头痛有沉重感的判断为痰湿,之前说过了,看到“重”马上想到痰湿,《内经》不是说“因于湿,首如裹”嘛。
那么痰湿大家都知道是两个概念,这里很重要,一大半的中医只知道你头疼痛加沉重就是痰湿,但你问他到底是痰还是湿,他就支支吾吾了,让我教大家,痰者伴有眩晕眼花,湿者,只有头重和疼痛。
牵涉到后颈部僵硬的,如果突然性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属于外感风寒(见我的六经之太阳经症);如果长期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常见,经常头痛,脖子紧)。
抽痛(throbbing pain)(有牵涉性的),诊断为肝风,什么叫抽痛,感觉过失恋吗?那种一阵一阵心痛的感觉,把它转移到头上就是抽痛,(完了,暴露了!各位,我为了让大家了解中医术语而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精神是不是该来点掌声啊?)
刺痛(stabbing pain),定在一个点上的痛,像用针刺着一样的痛,诊断为血瘀。
胀痛(distending pain),临床多见,不但痛,还有紧,胀的感觉,诊断气滞,多见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
空痛(empty pain)为肾虚,脑袋空空的,没什么思想,只觉得痛,用什么穴位?哈哈,脑袋空当然是用胆经的脑空(引肾经入脑),再配补肾的穴位,比如太渊啊,足三里啊,(看来今晚要扎一下了,写的太多太快,已经感觉自己脑袋空空了)
突然松懈后头痛加重(西医叫周末头痛症,weekend headache),由于肝阳上亢造成的,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没事,一到星期六开始头痛,星期天更痛,星期一早上准备上班时,头痛就好了。
用我的家乡话说叫装样性头痛,一到五装样给老板看,所以很紧张,一下班真实面貌就露出来了。
突然兴奋后头痛加重属于同样的肝阳上亢
吃酸性食物后(柑橘类水果)头痛加重,也是肝阳上亢
头钝痛,房事行为后头痛好转----肝火上炎,各位,有没有谁的老公要求行房事是因为头痛
的?说:“哎呀,今天头痛的厉害,咱们早点上床吧?”大家不要笑,这种情况的人很多,虽然没抱怨头痛,但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不是人色,是病啦!!
二头痛和女性月经的关系
一般而言,女性头痛要比男性多,这是因为女性的生理原因,我连腹痛一起总结,临床上问女性经常配合着问。
这样便于大家记忆背诵!!
经前头痛——肝阳上亢(阴阳不和)经前腹痛-----气滞血瘀(阴阳不和)
经期头痛或头痛加重----肝火,血瘀(实证)经期腹痛------血热,血寒(实证)
经后头痛-----血虚(虚证)经后腹痛------血虚(虚证)
问:一女经后头痛,经后腹痛的,连起来看,是不是血虚?
一女经期头痛,经前腹痛的,是不是血瘀伴有肝气淤滞或者肝火上炎?
一女经前头痛,经期也头痛的,是不是肝阳上亢或者肝火?
一女经前腹痛,经期也腹痛的,是不是血瘀?要么寒,要么热,舌淡苔白的血寒,舌红黄苔的血热?
会玩了吗?
在临床时,我们按照头痛性质问病人,但有些病人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怎么痛的,反正就是痛,甚者还反咬你一口,你问多了他们还说“你不是医生吗,我告诉你我头痛你就治疗头痛,我怎么知道什么钝痛,胀痛的”,对于这种肚里有屎又不想拉的病人,难道我们就没办法了吗?不,这样的话咱们换种方式,不问痛的性质了,直接问痛的部位就搞定,下面进入头痛部位的辩证,没看我前面《总结六经辩证》的,请先看完,因为头痛按部位区分可以和我之前的六经辩证互相做补充。
1,枕骨疼痛(occipital pain),放射到颈部的-------太阳头痛,常见于外感风寒和肾虚.为什么肾会痛在后脑勺,学中医一定要把不懂的地方搞懂,你死记是玩不走的,所以说中医要悟性,太阳头痛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后脑勺的,膀胱经和哪条经相表里?肾经!
是不是互相沟通了。
重点来了,大家知道根据不同的头痛部位,我们中医是不是有不同的引经药?来一起治疗吧!
太阳头痛的引经药——羌活
太阳头痛的穴位(对比我的六经辩证之太阳证)——后溪配昆仑(太阳头痛的远端穴)。
我很少用局部(阿是)取穴,远端配穴是我的最爱,为什么?效果好呗。
就像你垂直丢个石头在水里,声音很大,接着就石沉大海了,我们叫什么?外强中干,哈哈,但是你们打过水漂吗?让石子在水上跳五六下,打的好的话,可以有十多个水花,我们叫什么?
循经传导,效果是不是更雷人(不知道雷字的用法用对没有)?
重点又来了,一个病人说他太阳穴这里痛,请问大家这是哪条经的病症?太阳经吗?
NO,太阳穴头痛是偏头痛,偏头痛是属于少阳经头痛,记住啦
2,前额痛,眉棱骨痛(forehead pain)------阳明头痛,足阳明胃经,那大家知道了,是中焦脾胃的原因导致的。
隐痛为胃虚血虚,剧痛为胃热,前额头重的痰湿
阳明头痛的引经药——白芷,葛根
阳明头痛的穴位——合谷,内庭
3,巅顶头痛(parietal headache)-----厥阴头痛,常见于以下三种
1)肝血虚:躺下有所缓解
2)寒凝肝脉:伴有寒象
3)肝阳上亢:剧烈疼痛
重点:如果是从枕骨处痛起来的,逐渐上移巅顶的,它的本是太阳经引起的,所以是太阳经头痛。
那引经药事藁本,羌活。
厥阴头痛的引经药——吴茱萸(上达巅顶),所以吴茱萸汤主治什么?寒凝肝脉造成的巅顶痛。
厥阴头痛的穴位-----至阴,太冲
4,偏头痛(migraine)-------少阳头痛,多是肝胆病,为什么肝叫少阳头痛?足少阳胆经,肝胆相照,互为表里,就像之前说的肾经会有后头痛。
重点:头痛伴有眼球后面痛的,隐痛肝血虚,剧痛肝阳上亢
少阳头痛引经药-------柴胡,黄芩(镇肝阳上亢的要药),川穹(头痛不离川芎)
少阳头痛的穴位——足临泣,外关,记得吗?群里有人问过的,我还告诉大家这是六经辩证的少阳证来鸟。
5,全头痛(headache)------少阴头痛,整个头都痛,慢性发作的空痛是肾虚,急性发作的抽痛是外感风寒。
少阴头痛的引经药:细辛,独活
少阴头痛的穴位:无穴可配,风寒用三风穴,肾虚用补肾穴。
顺便把头晕也搞定了,说天也要说说地,说男也要说说女,说头痛也要说说晕。
眩晕:记住风火痰虚导致眩晕就OK拉,简单吧?
1,感觉天旋地转的,每样物品都在动的——内风
2,眩晕感觉头部沉重的——痰浊内阻
3,疲倦后加重的——气虚血虚
4,突然晕为实证渐进晕为虚证。
想要帮大家总结的东西太多,苦于时间关系,能说多少说多少吧,大大的日子长长地天。
最后想回答下群里一个朋友问的方:
鱼21:33:34
生地20克,熟地20克,黑芝麻40克,枸杞子15克,何首乌15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丹参15克,苦参15克,防风15克,蝉蜕10克,甘草10克,大枣3枚
请问,此方是用来治什么呢?各味药配伍之间,如何运作?
现场回复:开此方的人很厉害,是个经方派高手,此方应该是用于传染性风热引起的皮肤病。
很多人认为治疗皮肤病应从肺入手,但只能治标,无法治本,那是下工,而应从治肾入手则可标本兼治。
下工和上工的区别就在这里,下工只治肺,因为肺主皮毛,上工治疗肾,因为它是水火之宅,任何脏腑病变都会影响到肾。
看方中治风,并加当归川芎活血行血,蝉蜕透疹,使热邪风邪有所出路,生地配熟地更是绝妙~~生地清热凉血,熟地补肾。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