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燮还曾因民间疾苦,写过一篇墨竹图题诗,写出了民间的疾苦,竹子较细,清脆,不符合常规,个体现了他别具匠心的思想和为百姓着想的品质。该竹与此竹含义基本接近.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过程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体会到一幅万紫千红的,繁华花似锦的春景图。记得诗人杜甫这样写《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诵出这样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

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2、进入意境 (1).引导交流: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模仿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 3、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石灰吟》《竹石》诵读教学设计

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胜利二小吴锦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锤”“凿”“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会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的阅读方法,诵读并积累咏物类古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诵读并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古诗韵律的美。 课前准备 (1)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诗人于谦、郑燮的资料,制作阅读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3.板书:石灰吟 4.师小结:这是一首写(石灰)的诗。 二、“四读”《石灰吟》 (一)字字落实地读 1.学生试读 2.生字教学:锤(笔顺)、凿(易错字) 3. 介绍:石灰的形成及特点 4.字字落实地读

(二)琅琅上口地读 1.给古诗断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言绝句断句:二二三) 2.认识文体——吟 理解“吟” “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抓住“出深山.”“若等闲.”“在人间.”,感悟古诗的押韵。 4.琅琅上口地读 5.师生或邻桌之间对读、接读。 (三)历历在目地读 1.读一二句诗句,标出诗中描写到的事物(深山、烈火) 2.展示深山、烈火的图片,体会石灰经历的磨难。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 引导学生表达想象中的情景 5.齐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 6.教师小结:诗人于谦仅用了14个字,简练地向我们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四)津津有味地读 1.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投影: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挖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 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浑不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一)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

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

古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石灰吟》《竹石》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这两首诗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三首古诗《夏日绝句》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所以把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安排在一个课时里。 《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诗歌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形象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竹石”指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抒发自己了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难。本课这两首咏物诗,学生在读文字本身并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很容易知道古诗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距离。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因而对古诗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所以教学时我多方面的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性品质,带领学生步入作者的那个时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所托的“物”而言的”志”,以求深刻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诵、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崇高的志向和节操。 3.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类古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教法与学法: 教法: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读自悟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预习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 师:上课前我们看一段视频放松放松。(播放老外学习汉语拼音的小视频) 师:当今的中国已是世界大国,许多外国人对咱中国的一切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汉语。S.H.E不是有一首歌《中国话》嘛,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而最能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非古诗莫属,古诗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背诵古诗《游子吟》、《暮江吟》。 (生齐背诵古诗) 师:我们已学过的这两首古诗题目中的“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诗中就有这种体裁。请大家打开课本看到16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板书课题)师:《石灰吟》的“吟”是“吟颂”的意思,他吟颂什么呀? 生:石灰。 师:对。石灰是一种矿物,它广泛应用于建筑业。我们教室墙壁粉刷的就是石灰,它是什么颜色的?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 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

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2师: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 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 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一)前两句诗 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 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 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 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 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出示图 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 (二)后两句诗 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可是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2.幻灯诗 3.下面同学们细细品读着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 四、李贺生平升华全诗结构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行写石灰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竹石》。 (2)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有节奏地诵读三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背诵古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解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读题导入,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2.回顾学过的“吟”这种诗歌形式的诗。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板书:字音)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粉骨碎身”一词,比较“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 的异同,举一反三,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

3.齐读古诗,检查纠正字音。 (二)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读出节奏。(板书:节奏) 1.学生边读边划分古诗节奏。 2.根据划分的节奏自由朗读。 3.总结七言绝句的一般节奏。 4.指导学生按节奏齐读古诗。 (三)学生欣赏并尝试吟唱《石灰吟》。(播放课件) 三、体味诗意,初识“托物言志”。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三步:读懂诗意。(板书:诗意) 想象画面、交流诗句的大意。 (二)图物结合,了解石灰。 (三)抓关键词,体味诗意。 集体交流:重点理解概括石灰产生过程的三个词语(预设) 1.千锤万凿 (1)理解“千锤万凿”,体会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2)指导朗读第一句话,读出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3)词语拓展积累:你学过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 2.烈火焚烧 (1)对比:(师补充内容)煅烧石灰的温度有900~110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温度才100℃,体会煅烧石灰的烈火之猛。 (2)紧扣“等闲”一词,与“烈火焚烧”形成鲜明对照,体会石灰面对严峻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的心境。 (3)诗句拓展积累:万水千山只等闲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险、坚强不屈。 3.粉骨碎身 (1)紧扣“全不怕”一词,再次体会石灰的顽强。 (2)想象:粉骨碎身是一种怎样的磨难。 (3)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来夸奖石灰。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洁身自好、要留清白。(板书:清白)(四)初识“托物言志”。 这首诗吟的是石灰,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志向,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了? 四、由物及人,感悟诗人情怀。 (一)联系生平,了解诗人。 过渡:这首诗是作者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你能根据诗歌猜测于谦是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

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 背诵《石灰吟》。 2. 学会 2 个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凭借诗歌内容, 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指名读题, 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 释题: 吟, 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 赞颂, 赞扬的意思。 3. 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 不畏强暴, 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 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二)初读课文。 1. 录音范读课文,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借助汉语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3. 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 对石灰的初步感

知。 (1)指名读, 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 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 千锤/ 万击// 出深山, 烈火/焚烧// 若等闲。粉身/碎骨// 全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2)正音: 焚fen, 是前鼻音, 不是后鼻音。锤chui, 是卷舌音, 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 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 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 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 敲打。击: 撞击。若: 好像。等闲: 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 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 调整词语顺序,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 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 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3)读到这, 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

诗词理解《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万出深山,烈火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字词注释】 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阅读指南】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诗,作者明代诗人于谦(1398-1457),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享有廉洁、正直的声誉,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抒发作者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石灰采自深山,经历了千万次的锤打和熊熊烈火的楚烧。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问。 全诗用词通风俗,比喻形象。诗人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骨碎身”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实战演练】 1.诗中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的诗句是“千锤句” 2.不仅是写烧炼石灰石,还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无所畏惧的诗句是烈火句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牺牲,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的志向。 4.《石灰吟》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中“浑不怕”三字又可看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5.石灰吟”中的“吟”是吟颂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6.这首诗前三句表面上叙写了从采石灰石、烧炼石灰石、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整个过程。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若等闲”象征着志士仁人面临任何考验都从容不迫的气质。 B.“粉骨碎身”具体写出了志士仁人勇于奋进不怕牺牲的精神。 C.“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作者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D.这首诗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B.次句“若等闲”三字,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第三句“浑不怕”三字体现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 D.“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作者委婉表达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借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次句“烈火焚烧”指的是锤炼石灰石,“若等闲”又使人明白这里其实象征着志士们面临严峻考验从容不迫。 D.三、四两句作者间接含蓄地表明了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决心。 10.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从而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C.“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暗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竹石图》)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3、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4、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5、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6、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7、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7、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8、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9、指名读全诗。10、指导学生再次整体感悟古诗。11对照图

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12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13、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1、学生感知图画。说画中的竹子的感觉。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6、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7、逐句练读。7、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 8、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学生评读。10三名学生诵读全诗。1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12、学生背诵古诗并说说竹子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通过挂图,让学生初步理解。 2、通过感知,诗和画都是诗人的作品,激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与敬佩之情。 3、图文结合,发挥想象让学生进入到意境当中,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和对竹子的更深一层意思的延伸,从而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 4、课后延伸可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16.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赞颂,赞扬的意思。 3.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对石灰的初步感知。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3)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四)、品读 1.朗读诗句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

《竹石》教案学习资料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