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 薄层色谱
实验四()薄层色谱
实验四()薄层⾊谱实验四(1)薄层⾊谱⼀、实验⽬的1、学习学习薄层⾊谱法的原理,了解其意义和应⽤。
2、掌握薄层板的制作及薄层⾊谱的操作⽅法。
⼆、实验原理薄层⾊谱法是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达到分离的⽬的,故也称为薄层层析。
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种⼴泛使⽤的实验技术,可⽤于精制样品、化合物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谱的先导(即为柱⾊谱摸索最佳条件)等⽅⾯。
1、薄层⾊谱常⽤的吸附剂硅胶和氧化铝是薄层层析常⽤的固相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它在硅胶和氧化铝上的吸附⼒越强,所以吸附剂均制成活性精细粉末。
活化通常是加热粉末以脱去⽔分。
硅胶是酸性的,⽤来分离酸性或中性的化合物。
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的,可⽤于分离极性或⾮极性的化合物。
商⽤的硅胶和氧化铝薄层板可以买到,这些薄板常⽤玻璃或塑料制成。
溶剂在薄层板上爬升的距离越长,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越好。
宽的薄层板也可⽤于量较⼤的样品,具有1~2mm厚的⼤板可⽤于50~1000 mg样品的分离制备。
2、样品的制备与点样样品必须溶解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中,浓度最好是1~2%。
溶剂应具有⾼的挥发性以便于⽴即蒸发。
丙酮、⼆氯甲烷和氯仿等是常⽤的有机溶剂。
分析固体样品时,可将20~40mg样品溶到2mL 的溶剂中。
在距薄层板底端约1cm处,⽤铅笔划⼀条线,作为起点线。
⽤⽑细管(内径⼩于1mm)吸取样品溶液,垂直地轻轻接触到薄层板的起点线上。
样品量不能太多,否则易造成斑点过⼤,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3、展开将选择好的展开剂放在层析缸中,使层析缸内空⽓饱和,再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层析缸中进⾏展开。
使⽤⾜够的展开剂以使薄层板底部浸⼊溶剂3~5mm,但溶剂不能太多,否则样点在液⾯以下,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层析。
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的前沿(离顶端5~10mm处)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铅笔划出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撰写时间:2023年5月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熟悉薄层色谱(TLC)的原理,掌握TLC分析的步骤及操
作方法,用TLC技术分析指定药物样品中的组分,了解TLC方法的优越性。
二、原理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技术,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TLC)的特点,将待分析样品在含有吸附剂的硅胶玻璃板上加以分析的技术。
样品在
硅胶玻璃板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紧密层,经过注入一定量的浸液,通过管
升使浸液在表面上移动,当浸液含有离子的时候,将样品吸附和分离,样
品形成一条条的拖把形渗出线,被称为拖把线。
由于样品迁移速度不同,
拖把线之间也会出现差异,根据迁移距离的不同可以用荧光染料、紫外线
检测等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三、试剂
(1)硅胶玻璃板、(2)吸附剂(3)浸液(4)荧光染料(5)溶液(6)标准品。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样品:在清洁的硅胶玻璃板上,使用量筒和包络刀把样品放在
指定位置,加入活性炭(粉末),用包络刀将活性炭和样品紧密地混合搅拌,灌入溶剂搅拌,得到溶解液。
2.吸附剂处理:在硅胶玻璃板上膜的样品处加入吸附剂。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它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在薄层板上实现分离。
吸附剂通常是硅胶、氧化铝等具有吸附性能的物质,它们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形成薄层。
展开剂则是一种能够在吸附剂上移动的溶剂系统。
当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放入装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时,展开剂在毛细作用下沿着薄层上升,样品中的各组分随着展开剂的移动而在薄层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和解吸,导致它们在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不同,最终实现分离。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色谱行为进行比较,可以对样品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同时,根据斑点的大小和颜色深浅,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玻璃板(5×20cm)层析缸点样毛细管(内径 05mm)喷雾器紫外光灯(254nm 和 365nm)烘箱2、试剂硅胶 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05%)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不同比例)样品溶液(混合有机化合物)标准物质溶液(已知有机化合物)四、实验步骤1、制板将硅胶 G 与适量的 05% CMCNa 水溶液在研钵中充分研磨,调成均匀的糊状。
用涂布器将糊状物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 025 05mm。
置于水平台上晾干,然后在 105℃烘箱中活化 30 分钟,取出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点样用点样毛细管吸取样品溶液和标准物质溶液,在距薄层板一端 1 15cm 处轻轻点样,点样直径一般不超过 2mm,每次点样后用电吹风冷风吹干,重复点样 2 3 次,以保证样品量足够。
3、展开在层析缸中倒入适量的展开剂,使其高度不超过 1cm。
将点样后的薄层板小心放入层析缸中,盖上盖子,使展开剂蒸气饱和层析缸 5 10 分钟。
薄层色谱
实验四 薄层色谱计划学时:3学时一、 实验目的:1、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µg )3、跟踪反应进程。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三、实验装置薄层板在不同的层析缸中展开的方式四、实验操作步骤:1、吸附剂的选择薄层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和硅胶。
1)、硅胶:“硅胶H”—不含粘合剂;“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其颗粒大小一般为260目以上。
颗粒太大,展开剂移动速度快,分离效果不好;反之,颗粒太小,溶剂移动太慢,斑点不集中,效果也不理想。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而R f值较小。
酸和碱> 醇、胺、硫醇> 酯、醛、酮> 芳香族化合物> 卤代物、醚>烯> 饱和烃本实验选择的吸附剂为薄层色谱用硅胶G。
实验四薄层色谱
注意事项:
1 展开剂高度不超过1cm,如展开剂高度超 过点样线,则测样点将被溶解掉。
2 薄层色谱的展开,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为使展开剂的蒸汽,在缸内迅速达到平衡, 在缸内壁放置一高5cm,环绕周长约4/5的 滤纸,或放置两张11cm滤纸,下面浸入 展开剂中。
1.具体操作方法
(4)比移值:
溶质的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距离
对薄层色谱有什么影响?
3 因溶液太稀或样点太小,可重复点样,但应 在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以防 样点被溶解掉,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 等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1.具体操作方法
(3)展开:
展开剂—正庚烷27mL,乙酸乙酯3mL 。将展 开剂倒入层析缸, 然后将点样好的薄层板小心的放 到层析缸中,点样的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约0.5 cm。一般情况,先在薄层板另一端1cm处划一条直 线,展开剂达到此线时,立即取出。如未划线,观 察展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并尽快在展 开剂前沿划出标记。 (注意:如不注意,展开剂挥 发后,就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的高度。)将薄层板 晾干。观察混合试样斑点出现的位置及与其相应样 品斑点是否相符。
原理
流动的混合物溶液称为流动相;固定的物 质称为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液体)。薄层 色谱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 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 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薄层板时把吸 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 达500mg的分离。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 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Rf 值= 展开剂前沿至原点中心距离
四、数据处理
⑴ 以做成功的那块薄层板计算 Rf 值。
⑵ 计算苏丹分离 和提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4.薄层色谱的制备
色谱和纸色谱两类,分述如下。
二、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常用 TLC 表示,是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兼具了
纸色谱和柱色谱的有点,一方面适合于小量样品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备波
层色谱板吸附层加厚,样品点成线,又可以用作少量产品精制。
薄层色谱常用的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一般能用硅胶或者氧化铝
者不锈钢尺子刮平,也可制得。
②倾斜法:将调好的浆料倒在玻璃板上,用手左右摇晃,使表面均匀光
滑,然后把薄层板平放试验台上晾干即可。
③浸涂法:把两块干净的大小一致的载玻片背靠背贴紧,浸入调好的吸
附剂中,取出后分开,晾干,即可。
薄层板的活化:把涂好的薄层板置于室温晾干,放在烘箱内加热活化,
活化条件根据需要而定。硅胶板一般在烘箱中渐渐升温,维持 105~110℃活
比 9:1 展开。若能将三种染料分开,并且按比移值对二甲氨基偶氮苯>靛酚
蓝>苏丹红,则与Ⅱ级氧化铝活性相当。
②氧化铝板活性测定:将偶氮苯 30mg,对甲氧基偶氮苯、苏丹黄、苏
丹红和对氨基偶氮苯各 20mg,溶于 50mL 无水四氯化碳中,取 0.02mL 此溶
液滴加于氧化铝板上,用无水四氯化碳展开,测定各染料的位置,算出比移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和要求
教学重点
和难点
课时
第四讲薄层色谱的制备
4 学时
1 了解色谱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应用范围
2 掌握薄层色谱的制备方法、活化色谱板
3 完成由普通玻璃管制备玻璃毛细管的玻璃工操作
薄层板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铺制高质量的薄层板及其活化方法
内容
薄层色谱实验
、实验目的:1、掌握湿法制作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掌握使用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4、掌握样品检测前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净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物质种类。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黏度等。
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R f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 Q3、跟踪反应进程。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三、实验仪器、试剂。
1.仪器:载玻片(5块)、玻璃棒、小烧杯(100ml)、烘箱、干燥器、普通天平、吹风机、紫外灯、分液漏斗、锥形瓶(250ml)、广口瓶、毛细管、量筒(10ml)、镊子、表面皿、铅笔、尺子。
2.试剂:硅胶GF254 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APC药片1片、二氯甲烷、无水MgSO、水、展开剂(苯:乙醚:冰醋酸:甲醇=120: 60: 80: 1的混合溶液)四、实验操作步骤:1溥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在实验台上的水槽中取出五块载玻片,小心除去上面的部分水分,放在实验台上待用。
天然色素的提取与薄层色谱分离
实验四天然色素的提取与薄层色谱分离一、实验目的掌握薄层色谱分析原理和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用适合的萃取液提取天然物质,再利用薄层色谱进行分离。
薄层色谱是色谱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柱色谱一样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吸附或分配的不同,或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通过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使混合物各组分得到分离。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圆底烧瓶、蒸馏头、直形冷凝管、毛细管、薄层色谱板试剂:番茄酱3g、丙酮20mL、石油醚20mL、饱和食盐水50mL、蒸馏水40mL、薄层色谱板、无水硫酸钠。
四、实验仪器及装置图五、试验流程萃取(丙酮、石油醚)干燥(无水硫酸钠)蒸馏放入层析液中六、实验步骤和现象1.萃取:去3g番茄酱放入锥形瓶中,加入10mL丙酮,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然后将萃取液用滤纸小心的过滤到分液漏斗中,再用10mL丙酮萃取,萃取液同上操作,再用20mL石油醚分两次萃取,将混合的萃取液都倒入分液漏斗中。
2.洗涤:将混合萃取液用50mL饱和食盐水分两次洗涤,放出丙酮;再用40mL蒸馏水分两次洗涤。
3.干燥:将有机层放入锥形瓶中用少量无水硫酸钠干燥。
4.蒸馏:将干燥后的有机层倒入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进行蒸馏,蒸到圆底烧瓶中还剩2到3mL液体时,停止蒸馏。
5.点样:用毛细管吸取圆底烧瓶中的液体,点在画好线的薄层色谱板上,点样5-6次。
6.层析:将点好样的板放入层析液中,等3到5分钟后即可在紫外光下观察运动轨迹。
七、实验结果讨论第一次点样效果较好;第二次由于点样时,多点了数滴,导致液体较多,分离时没能保证在同一条线上,未能得到较好的试验效果。
实验4-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与显微鉴别1
③ 展开:将已点好样的薄层板直接放入装有展开剂的层析缸内
展开。当展开剂上升至距薄层板上沿1cm取出,并挥干试剂。
注意: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不能超过点样线,否则样品不在薄板上分离而直接 进入展开剂。取出薄板后,马上用铅笔在展开剂上升前沿处划一记号, 否则呈现的前沿很快消失,无法记录展开剂前沿至原点中心距离,而无 法计算比移值。
皮部极窄可见暗色形成层环纹髓宽广有多窄可见暗色形成层环纹髓宽广有多数放射状星点数放射状星点异形维管束异形维管束散在呈大理石散在呈大理石样纹理习称异形维管束星点3显微鉴别大黄根茎部分髓的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为内韧型维管束2
实验四、大黄的显微鉴别与 薄层色谱鉴别
实验目的:1. 熟悉根茎类生药的鉴别方法; 2. 掌握大黄的植物来源、 理化鉴别及显微鉴别方法。 实验内容:1.观察大黄的组织切片及粉末;
② 点样:取薄层板1块,在距板底部1cm处画一横线,
平行点样:大黄提取液
撅子黄提取液
大黄酸标准品
大黄素甲醚标准品
要求:划起始线时,要轻,不要刺破薄层;样品溶液原点
应尽可能小,一般直径不超过3毫米为适宜。点样力求迅速,一
般不超过5分钟。因为薄层板暴露的时间过长,会吸收空气中的 水份而改变活度,影响分离效果。
晶及淀粉粒。
大黄根茎—部分髓的横切面:
(1)木栓层、皮层:多已除 去; (2)韧皮部:筛管群明显。 射线细胞内含棕色蒽醌类物 质;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导管常1至数 个相聚,稀疏排列,不木化; (5)髓:宽广,异型维管束 排列成环状或散在。
显微鉴别
大黄(根茎)横切面简图
1.木栓层2.皮层3.草酸钙簇晶4.韧皮部 5.形成层6.射线7.导管8.木质部9.髓
2. 进行大黄薄层色谱鉴别。
实验四 薄层色谱法测定中药制剂中成分的含量
实验四薄层色谱法测定中药制剂中成分的含量
一、目的要求
1.熟悉TLCS法测定中药制剂的成分的基本方法。
2 了解TLCS的基本原理。
二、基本原理
牛黄解毒片中含有大黄素,对该制剂的含量测定可以测定其中大黄素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药
1恒温水浴锅、索氏提取器、超声波提取器、分析天平、定量毛细管、三用紫外分析仪
2薄层涂布器、薄层展开缸、玻璃层析柱(15cm*1cm)、电吹风
3薄层层析用硅胶G、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四、操作步骤
(1)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10片,精密称重,粉碎,取药粉适量(1片重),加甲醇5mL,超声提取20分钟,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对照品溶液制备:取大黄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3)点样与展开: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醋酸(2∶1∶2-3滴)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观。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TLCS 含量测定。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3.通过实验实践,了解如何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定和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其原理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如下:1.固定相:将固体材料均匀地涂在薄层色谱板上,固定相可以是硅胶、氧化铝等。
固定相的选择要考虑待测物质与之的相互作用。
2.流动相:通常是有机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用于带动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运移。
3.样品的加载:将待测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直接在固定相的起点处或者利用载体(例如玻璃纤维纸)上进行负载。
4.运移:将色谱板插入含有流动相的色谱槽中,通过毛细现象使得溶剂沿着板缘上升,溶质随着溶剂一起上升,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5.鉴定和检测:用合适的方法在运移完成后,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检测和鉴定。
三、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将薄层色谱板切割成所需尺寸,用铅笔在起点处标记出一个细线,用玻璃纤维纸负载样品。
2.准备固定相:将固定相在玻璃片或铝箔上均匀涂布,并将其插入薄层色谱槽中。
3.准备流动相: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溶剂混合物,并将其倒入薄层色谱槽中,使其淹没固定相。
4.进行色谱分离:将负载有样品的玻璃纤维纸插入薄层色谱槽中,让溶剂自下而上地进行运移。
5.取出色谱板:当溶剂前端接近色谱板的上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干燥。
6.鉴定和检测:将干燥的色谱板放入紫外灯下,观察样品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了一次薄层色谱分离实验。
观察样品在薄层色谱板上的斑点后,我们可以得到样品中的不同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的比对,可以对未知物质进行鉴定分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薄层色谱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薄层色谱法
(3)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洗脱液调整至一定体积,在此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同时把样品斑点相应位置薄层吸附剂同样取下做空白对照。
比色法: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比色反应测定化合物含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其它方法:极谱、库仑滴定、荧光测定等。
2 直接测定法:
(1) 目测法:样品经色谱分离后,直接观察所得斑点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并与标准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所得到的一系列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斑点相比较,而近似地判断样品中所测成分的含量。
薄层色谱法:
通常指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一种液相色谱法。即将固定相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光洁的表面上均匀地铺成薄层,试样点在薄层的一端,流动相借毛细作用流经固定相,使被分离的物质展开。
比移值(Rf)
Rf=原点至组分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流动前沿的距离
组分A的Rf=a/c
(2)双波长扫描:是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束先后扫描所要测定的斑点,并记录下此两波长吸光度之差。
扫描轨迹:
直线扫描、锯齿状扫描、圆形扫描
双底展开槽
水平展开槽
4.展开方式:
(1)近水平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板下端浸入展开剂0.5cm,薄层上端垫高使薄层与水平成5-10o的角。
(2)上行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放在盛有展开剂的直立型的展开槽中,展开剂由薄层下端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前沿。
(3)下行展开
极性较小的溶剂降低极性大的溶剂的洗脱能力,使Rf值降低。
中等极性的溶剂往往起着使极性相差较大溶剂混合均匀的作用。
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酸、碱可以使某些极性物质斑点集中,提高分离度。
用粘度太大的溶剂时需要加入一种溶剂以降低展开剂的粘度,加快展开速度。
(四)点样: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出来,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物的混合物,研究物质在薄层上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受到它本质上的两种力的共同影响,即沉淀力和吸附力。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薄膜覆盖在玻璃平板上,上面涂有沉淀物,当样品加入薄膜时,沉淀物会吸收分子之间的静电力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各物质的受力能力不同,根据其对沉淀体的受力能力的不同,分子在沉淀物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形成一个分离带,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薄层色谱仪;
(2)薄层色谱搅拌器;
(3)吸收剂,如铝粉;
(4)有机物混合物;
(5)吸收剂溶液。
四、实验流程
1.清洁薄层色谱仪,在准备好的薄层上涂布铝粉溶液;
2.将有机溶液加入搅拌器,搅拌混合2-3分钟;
3.将混合物注入薄层色谱仪,以恒定的流速搅拌均匀;
4.等待分离完毕后,从色谱仪取出分离带;
5.对含有有机物的分离带进行清洗和干燥;
6.对有机物进行定量分析。
五、实验结果
1.在薄层色谱条带上显示出7峰,表明该混合物中含有7种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1.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
3. 学会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层析技术。
其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当混合物在薄层板上展开时,各组分会在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从而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
展开剂则是一种液体或气体,用于携带混合物在固定相上移动。
当展开剂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发生吸附、解吸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 薄层板(硅胶板)- 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 层析缸- 毛细管- 点样器- 显色剂(如紫外灯、碘蒸气)2. 药品:- 有机混合物样品(如苯、甲苯、乙苯等)- 吸附剂(硅胶)- 溶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1. 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适量的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 将涂布好的玻璃板在105℃下烘烤1小时,取出备用。
2. 点样:- 用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在薄层板下端约2cm处轻轻点样。
- 点样后,用铅笔在点样位置画一个圈作为原点。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制备:- 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 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高度约为1-2cm。
4. 展开与显色:- 将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盖好盖子。
- 待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顶部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 用紫外灯或碘蒸气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
5. 结果分析:- 计算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比移值(Rf值)。
- 比较不同样品的Rf值,鉴定各组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薄层色谱图:- 从薄层色谱图上可以看出,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了不同的斑点,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谱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2. 学习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薄层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它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在固定相上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中,常用的固定相为薄层板,通常采用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
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等。
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根据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薄层色谱仪、紫外灯、层析缸、点样毛细管、剪刀、镊子、剪刀、电子天平、烧杯、移液管、试管等。
2. 药品:硅胶薄层板、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碘化钾、混合样品(如苯、甲苯、乙苯、丙苯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板的制备:称取适量硅胶,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
将糊状硅胶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待固化后,放入烘箱中烘烤活化。
2. 点样:用点样毛细管蘸取混合样品,在薄层板下端2.0cm处点样。
重复点样,使样品斑点直径约为1.0mm。
3. 展开剂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本实验选择正己烷为展开剂。
4. 展开操作: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加入适量展开剂,使展开剂液面略低于薄层板下端。
待展开剂上升至薄层板上端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5. 显色:将晾干的薄层板置于紫外灯下观察,或用碘化钾喷洒薄层板,观察斑点。
6. 结果分析:记录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计算比移值Rf。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和比移值Rf。
2. 结果分析:根据比移值Rf,对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进行鉴定。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各组分的名称。
六、实验讨论1. 薄层色谱法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
薄层色谱的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薄层色谱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分离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在薄层板上实现分离。
固定相通常是涂敷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
流动相则是一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
当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并置于装有流动相的层析缸中时,流动相通过毛细作用沿板上升,样品中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吸附和解吸,导致它们在板上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最终实现分离。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色谱分析,并比较它们的 Rf 值(比移值),可以对样品中的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薄层板(硅胶 G 板或氧化铝板)层析缸点样毛细管紫外灯喷雾显色剂装置2、试剂样品溶液(待分离和鉴定的混合物)标准物质溶液展开剂(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等)显色剂(如碘蒸气、硫酸乙醇溶液等)四、实验步骤1、制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玻璃板或塑料板,洗净并干燥。
称取适量的吸附剂(如硅胶 G 或氧化铝),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或粘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搅拌均匀成糊状。
将糊状物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厚度一般为 025 05mm。
放置在水平台上,自然晾干后,在适当温度下活化一定时间,备用。
2、点样用点样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溶液,在距薄层板一端 1 15cm 处轻轻接触板面,形成一个直径约 2 3mm 的圆点。
点样时应注意控制样品量,避免斑点过大或过小。
同时点上标准物质溶液作为对照。
3、展开在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深度约 05 1cm。
将点样后的薄层板小心放入层析缸中,使点样端朝下,确保展开剂液面低于点样线。
盖上盖子,让展开剂通过毛细作用沿板上升,直到展开剂前沿接近板的顶端(一般上升高度为 8 10cm)。
薄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薄层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它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的相互作用下,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
实验中,将含有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点在薄层板上,然后涂布吸附剂。
当展开剂沿薄层板移动时,由于不同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它们在板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分离后的各组分在板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f值)表示,Rf值是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铅笔,剪刀,镊子,烘箱,干燥器等。
2. 药品:硅胶(层析用),待分离的混合物,展开剂(如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等),显色剂(如碘蒸气、紫外灯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板的制备: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
将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cm×15.0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
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 点样: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划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处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待分离的混合物,点于原点上。
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以免污染。
3. 展开剂的选择:根据待分离组分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一般而言,极性小的化合物选择非极性展开剂,极性大的化合物选择极性展开剂。
4. 展开过程: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放入展开槽中,使层析板下端浸入展开剂中。
注意展开剂液面不得触及层析板上的样品点。
待展开剂前沿距层析板顶部约1.0cm时,取出层析板,晾干。
实验四 薄层色谱分离法
一 目的和要求
了解色谱分离的原理及其应用。 初步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能。
二 色谱基本原理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亦称色层法、层析法等。
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 法之一。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 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 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 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薄层色谱示意图
2. 点样
软板点样需很轻,否则固定相会粘到点样管下方。 一根点样管只能点一种样品,否则有交叉污染。 样品点直径应不超过3 mm,距离薄层板底部约1 cm,样品点之间 间距约1~1.5 cm,点样干燥后放入广口瓶,展开时薄层板底部浸入 展开剂的高度约0.5 cm。注意样品点决不能浸到展开剂中。 展开剂离薄层板上缘约1 cm时应停止走板,取出划线晾干。不可使 展开剂走到板的尽头。板取出后要及时标记展开剂前沿,否则展 开剂挥发后难以确定。
色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分离混合物:一些结构类似、理化性质也相似的化 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应用化学方法分离很困难 ,但应用色谱法分离,有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提纯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少量结构类似的杂 质,不易除去,可利用色谱法分离以除去杂质,得 到纯品。
鉴定化合物: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粹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 谱中都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色谱法可以 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 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 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 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 对照。 跟踪化学反应进程:可以利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观察原料色点的逐步消 失,以证明反应完成与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 薄层色谱
实验四(1)薄层色谱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了解其意义和应用。
2、掌握薄层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故
也称为薄层层析。
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
精制样品、化合物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色谱的先导(即为柱色谱摸索最佳条件)等方面。
1、薄层色谱常用的吸附剂
硅胶和氧化铝是薄层层析常用的固相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大,它在硅胶和氧化铝上
的吸附力越强,所以吸附剂均制成活性精细粉末。
活化通常是加热粉末以脱去水分。
硅胶
是酸性的,用来分离酸性或中性的化合物。
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的,可用于分离极
性或非极性的化合物。
商用的硅胶和氧化铝薄层板可以买到,这些薄板常用玻璃或塑料制成。
溶剂在薄层板上爬升的距离越长,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越好。
宽的薄层板也可用于量较
大的样品,具有1~2mm 厚的大板可用于50~1000mg 样品的分离制备。
2、样品的制备与点样
样品必须溶解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中,浓度最好是1~2%。
溶剂应具有高的挥发性以便于立即蒸发。
丙酮、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分析固体样品时,可将
20~40mg样品溶到2mL 的溶剂中。
在距薄层板底端约1cm 处,用铅笔划一条线,作为起点线。
用毛细管(内径小于1mm )吸取样品溶液,垂直地轻轻接触到薄层板的起点线上。
样品量不能太多,否则易造成斑点过大,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3、展开
将选择好的展开剂放在层析缸中,使层析缸内空气饱和,再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
层析缸中进行展开。
使用足够的展开剂以使薄层板底部浸入溶剂3~5mm ,但溶剂不能太多,否则样点在液面以下,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行层析。
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的前沿(离
顶端5~10mm处)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出前沿的位置
后即可显色。
根据R f 值的不同对各组分进行鉴别。
4、显色
展开完毕,取出薄层板,划出前沿线,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但是很多有机物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薄
层板除去溶剂后,放在含有0.5g 碘的密闭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
形成黄棕色斑点。
也可在溶剂蒸发前用显色剂喷雾显色。
5、R f (比移值)的测定
R f (比移值)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即展开后样品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
到原点的距离之比,常用分数表示。
R f 值与化合物的结构、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展开剂、显色方法和温度等因数有关。
但在上述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 f 值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
一个特定的数值。
当两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R f 值时,在未做进一步的分析之前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同一个化合物。
在这种情况下,
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不同的溶剂或混合溶剂来作进一步的检验。
R f =溶质移动距离
展开剂移动距离=a b
式中:a 为溶质由点样中心到展开后溶质最高浓度中心的距离;b 为由点样中心到展
开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步骤
1、制板及活化:每人制两块硅胶板。
(1)选用2.5×7.5(cm )规格的玻璃板两块,用肥皂水洗净,用蒸馏水淋洗两次后烘干,用时再用酒精棉球擦除手印至对光平放无斑痕。
(2)称取2g 硅胶GF 254,边搅拌边慢慢加入到盛有4~5mL0.3%CMC 清液的烧杯中,调成糊状,平铺在玻片上。
(3)晾干后放入105~110℃烘箱内烘30分钟(活化)。
2、点样:靛酚蓝溶液、苏丹红溶液、混合样品溶液、苯甲酸乙酯溶液。
(1)在2.5×7.5cm 的硅胶板上离底边约1cm 处用铅笔轻轻画一条直线,作为点样
的起始线。
(2)用不同的取样毛细管分别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均匀地点在起始线上,要控制好
点与点、点与薄层板边缘之间的距离。
3、展开:
(1)展开剂的选择: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本实验分别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1和2︰1的混合溶剂各3mL ,比较分离情况,加入层析缸(125mL 广口瓶)中,液层高度约0.5cm 。
(2)展开:将点好样的硅胶板轻轻放入展开缸中,盖好瓶盖。
当展开剂展开至其前沿距板顶5~10mm处时取出,立即用铅笔或大头针划出展开剂前沿位置。
4、计算R f 值:
溶剂挥发干后找出各样品斑点浓度最高部分的中心点。
靛酚蓝、苏丹红有颜色,可直接观察。
苯甲酸乙酯样点没有颜色,可将薄层板置于紫外灯(波长为254nm )下显色,分别量出a 、b 值,计算各点的R f 值。
四、问题
1、有A 、B 两瓶无标签试剂,如何用薄层色谱分析它们是否是同一化合物?
2、在层析缸中,若展开剂的高度超过点样线,对TLC 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