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剑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渊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剑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渊源
——从公孙大娘说起
图娅
论文摘要:
公孙大娘的“剑舞”是舞蹈家利用宝剑作为道具,吸收了剑术技能的一种舞蹈。

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杀人的功能,纯粹是赏心悦目的娱乐表演,才真正具有舞蹈专业意义的艺术性质。

是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匠心,吸收剑术的舞动线条、节奏、动感,结合健舞特征,创编出独特的“剑舞”这种舞蹈来。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剑舞人物塑造公孙大娘龙儿
一、剑舞在我国古典舞蹈中的渊源——从裴将军舞剑到公孙大娘的剑舞说起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是盛唐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的前八句,具体描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

公孙大娘剑舞在舞蹈上的特征如下:一是女子独舞为主,这由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序文可知:“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教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
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其中杜甫相隔50年两次观赏的剑舞皆似乎是美女独舞。

二是穿有特殊的“盛妆”,可能即是艺术改造加工了的军装。

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似乎表现出女子身穿戎装执剑而舞。

这种装束华美独特,引领了时装的潮流,深得广大女性的喜爱。

三是剑舞属于健舞类。

唐代舞蹈有健舞与软舞之区别,健舞是指那些动作矫健、节奏强烈的豪迈舞蹈。

从杜甫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述来看,其“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气势豪放,明快逼人,应该是健舞类的典型代表。

总而言之,公孙大娘剑舞应该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

《明皇杂录·佚文》记载,“上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

遗妍妙,皆冠绝于时。

”一般认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均为剑舞不同套路的名称。

顾名思义,“裴将军满堂势”应该是吸收了唐代三绝之一“裴旻舞剑”的猛烈气势和某些剑术特技编排而成的一种舞蹈。

公孙大娘舞剑
唐人笔记《独异志》这样写道:“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

诣道子(画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

道子答曰:‘废画已久。

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

庶因猛励,就通幽冥。

’旻于是脱去服,若常时装饰。

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千丈,若电光下射。

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

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况。

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

”裴旻的剑舞如此神奇,难怪皇帝下诏封为唐代“三绝”之一。

《唐朝名画录》也基本是这样记载的。

裴旻虽然善于舞剑,但他不是舞蹈家,更不是表演杂技者,而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

《朝野佥载》载:“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

旻马上立
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

贼不敢取,蓬飞而去。

”说明其武艺高强。

《唐国史补》也记载:“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

北平多虎。

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这是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赠裴旻将军》诗,诗中的裴将军是英武的军人形象。

那么公孙大娘擅长的裴将军满堂势便是吸收了裴旻将军剑舞的猛劲气势和某些剑术特技编创而成的。

其实武士舞剑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大家熟知的项羽在所设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项庄舞剑一方面是武士在军宴中的娱乐表演,另一方面还是一种军事行动,用表演的手法欲实现杀死沛公刘邦的目的。

后来项伯为保护刘邦,说一个人独舞不够热闹,于是也拔剑加入其中,由项庄的单人舞剑形式变成了双人舞形式。

这说明当时军中舞剑表演形式多样,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晋代英雄祖逖的“闻鸡起舞”,其实就是练剑的性质,连表演的功能都不具备,其意在不忘恢复中原而不断加强自己的武功。

项庄、祖逖的舞剑与裴将军一样,皆不是舞蹈专业的“剑舞”,而是军人本身的剑术表演,仍带有较强的军事功能。

公孙大娘的“剑舞”则是舞蹈家利用宝剑作为道具,吸收了剑术技能的一种舞蹈。

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杀人的功能,纯粹是赏心悦目的娱乐表演,才真正具有舞蹈专业意义的艺术性质。

是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匠心,吸收剑术的舞动线条、节奏、动感,结合健舞特征,创编出独特的“剑舞”这种舞蹈来。

而公孙大娘的剑舞之所以叫“裴将军满堂势”,推测是一种变幻幅度较大、满场飞扬、动作灵活、技巧性强的舞蹈。

从裴将军舞剑的剑术表演中,公孙大娘能够生发出多种变化,编排出风格特
异的剑舞套路,确实显示出其舞蹈天才,不愧杜甫诗中所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二、剑舞对古典舞剧目中人物塑造的作用
剑——被奉为百兵之君,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武士侠客随身佩带的最重要的器物。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剧目《垓下雄魂》以男子集体剑舞的形式,塑造了霸王麾下的士兵在被围垓下的情况下,奋勇冲杀,战死到最后一刻,表现了中国男子的阳刚之美,展示英雄士可杀不可辱的悲剧性格。

舞蹈开始,由人最多的一组拼成的“战车”的形象,剑刃、剑尖朝外暗示着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舞蹈中间“四人剑”的舞段,则塑造了少部分尖兵突围的形象;舞蹈最后,演员们忽然聚集成大三角的队形持剑朝天猛刺静止,形成了“剑束”的画面,此时全场肃穆无声,纷纷漫漫的雪花却飘然而落,正是道具——剑的使用,让我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受到那上古的武士精神和英雄气短的悲剧情怀。

而剧目《龙儿》中的舞剑则是表现出主人公对权力、威仪、地位和等级的叛逆以及对“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向往。

剧目《龙儿》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以龙儿(主人公)的偷剑、玩剑、学剑为主要表现内容。

开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伶俐可爱的女孩蹑手蹑脚地从桌下爬出来,偷拿了象征权势的宝剑;之后,龙儿熟视无睹剑的含义,而把它当作手中的玩物,一会当作拖车(小孩的玩具),一会当作头饰,一会假扮将军;最后,她从玩剑中体会到剑术的精妙,油然而生一种尚武精神,以及对侠女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崇拜和向往。

龙儿偷剑、玩剑、学剑
整个作品的结构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剑展开,“剑”对于主人公已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器物,而更多的是编导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酝酿。

编导象征性地把“剑”比作中国封建礼教中不可动摇的纲常。

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胚胎蕴含于这把沉甸甸的剑中。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势高低、等级差别、宗士派别的代言物,它是中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关系的代言物,它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更不可逾越。

而编导却有意设计了一个无视权势、童真无邪的女孩形象,不知仪礼,不懂规矩,无知剑的真正意旨并戏弄、玩耍这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和牢笼。

同时“剑”在古代认为是至阳之物,女子被认为是“阴”,龙儿作为女子至阴的象征却胆敢藐视作为男权象征统治的“剑”。

当龙儿从“玩剑”过渡到“学剑”的舞段中,编导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式地转移视点,赋予“剑”另一层意思,从对剑的文化深层寓意的揭示转向对人的精神向往的追求。

“剑”在女孩的手中又成了实现尚武精神的依托和向往侠女风范的器物。

剑在舞段中的不同角度的处理,使得龙儿这个角色得到了充实和丰满。

同时从一系列具有个性特征的动作中反映出龙儿聪明、娇小、玲珑、可爱的性格,此外戏剧性的表演和故事性的情节及舞台道具、灯光也为龙儿形象的塑造作了巧妙、充
分的奠基。

编导一改常规剑舞题材的束缚,选用了小女孩的小人物形象来表现大主题大思想,在锲入了浓厚的文化蕴涵的同时与古典舞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相结合,使人物更鲜活,内容更丰满,寓意更深刻,给人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剑舞的影响及其地位
(一)舞奠定了后来多种形式剑器舞的基础
唐代诗人姚合有《剑器词》三首,描写出元和年间(806—820)集体舞蹈剑舞的热烈场面。

词曰:“圣朝能用将,破阵速如神。

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

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

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夜渡黄河水,将军险用师。

雪光偏著甲,风力不禁旗。

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

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破虏行千里,三军意气粗,展旗遮日黑,驱马饮河枯。

邻境求兵略,皇恩索阵图。

元和太平乐,自古恐应无”。

姚合是元和年间进士,诗中有“元和太平乐”句,表明所写是元和年间的《剑舞》。

这个由武士或扮成武士演的大型《剑舞》与公孙大娘独舞《剑器》相距近百年。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舞蹈性很强的女子独舞,变成实战气息很浓,规模宏大的男子群舞;由舞者执剑而舞变为舞者除执剑等武器外,还有旗帜、火炬等,借以烘托气氛。

伴奏音乐有军乐的鼓角声。

舞蹈队形变化,有如蜿蜒的龙蛇阵形。

舞蹈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所向无敌,感人至深的,符合公孙大娘剑舞的特征。

诗人还点明,这形象逼真的表演来源于生活:“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这是一场模拟战阵场面而又炽热、激烈、人数众多的《剑舞》。

唐代将一些著名独舞改编成群舞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如《霓裳羽衣舞》原由一二人表演,晚唐文宗时就改编为300少年舞者表演的大型集体舞。

所以说,《剑舞》也是由独舞改编成群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