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文学思潮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文革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文学创作受限、文学主题转变、文学形式创新等方面,探讨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文学创作受限在文革期间,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严重限制。

文革初期,文学界遭到批斗和迫害,许多著名作家被打倒,他们的作品被禁止发表。

文革中后期,文学创作被纳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框架中,只有符合政治要求的作品才能被发表。

这种限制导致了文学作品的质量和创造力的下降,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受到了严重削弱。

二、文学主题转变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文学主题的转变。

在文革之前,中国现代文学主要关注社会现实、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然而,在文革期间,这些主题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被禁止和打击。

相反,文革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鼓励文学作品反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种转变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变得单一和局限,缺乏多样性和深度。

三、文学形式创新尽管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但也促使了一些文学形式的创新。

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限制和审查,许多作家转向了非正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这些作品往往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以逃避政治审查。

这种创新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风格。

四、文学批评的发展文革期间,文学批评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在文革初期,文学批评被用来批判和打倒“资产阶级文化”,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被认为是“反动”的作家和作品。

然而,在文革中后期,文学批评逐渐演变为政治批判的工具,被用来批判和打倒政治上的敌人。

这种政治化的批评导致了文学批评的水平和品质的下降,使得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五、文学创作的复苏尽管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它也促使了文学创作的复苏。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文学界逐渐走出了政治的阴影,作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摘要:一、引言二、农村题材作品的特点1.以工农兵为主角2.歌颂劳动人民3.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三、农村题材作品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2.文革时期3.改革开放后四、农村题材作品的影响1.对农村社会的推动作用2.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作用3.对文学史的贡献五、结论正文:【引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类作品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本文将对农村题材作品的特点、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农村题材作品的特点】农村题材作品以工农兵为主角,歌颂劳动人民,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英雄形象,展示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1.以工农兵为主角:农村题材作品把工农兵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通过描绘他们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品格和崇高品质。

2.歌颂劳动人民:农村题材作品赞美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他们勤劳、善良、勇敢、智慧,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些作品通过赞美劳动人民,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农村题材作品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鼓励人民群众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些作品展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农村题材作品的发展】农村题材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主要表现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

2.文革时期: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过于简单化和概念化的作品。

然而,这一时期也诞生了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如《红灯记》等。

3.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些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的经济改革,还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农村生活画卷。

工农兵的报告文学创作

工农兵的报告文学创作

工农兵的报告文学创作
一、背景介绍
1.1 工农兵的重要角色
1.2 报告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1.3 工农兵报告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工农兵的报告文学创作历程
2.1 产生背景与初期探索
2.1.1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
2.1.2 《填补我的伤口》:传记文学作为突破口
2.1.3 初探工农兵群众的生活与感受
2.2 创作手法日渐丰富
2.2.1 经典作品《山花》:用文学表达真实情感
2.2.2 记叙文与写实主义的融合
2.2.3 语言与形式实验的尝试
2.3 工农兵报告文学创作的高潮期
2.3.1 1960年代的群众运动
2.3.2 文革中的工农兵报告文学创作
2.3.3 《晚上打电话》:创作技巧的进一步探索2.4 工农兵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与转型
2.4.1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变革
2.4.2 80年代报告文学的重生
2.4.3 报告文学的现代形态与特点
三、工农兵的报告文学价值与影响
3.1 体现党的声音与宣传意义
3.2 揭示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人民心声
3.3 培养群众的阶级感情与政治觉悟
3.4 影响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
四、工农兵报告文学的局限和问题
4.1 表现手法的单一性与创作逻辑的局限4.2 红色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3 文学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难题
五、结语
5.1 回顾工农兵报告文学的创作历程
5.2 展望报告文学的未来发展
5.3 工农兵报告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浅谈工农兵文学

浅谈工农兵文学

浅谈工农兵文学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延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

40年代到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工农兵文学思潮发展的一个完整的阶段,它带来了解放区文学的繁荣,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

工农兵文学思潮有着鲜明的特点,一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是工农兵文学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历史背景。

由于革命的需要,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时中国革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毛泽东在讲话中总结了“五四”以来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原则,推动新文学运动走向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新阶段。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高屋建瓴地来谈论文艺问题,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

”这种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体现了工农兵文学的明显的政治色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召唤和吸引着作家去体验新的生活,讴歌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

因此出现了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的局面,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气那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

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

论工农兵文学的艺术贡献

论工农兵文学的艺术贡献

作 品 以艺术 的肯定 , 比如有人对 工农兵文 学的代 表 作品 《 红旗谱》评 价说 :“ ‘ 在 红色 经典 ’作 品 里 ,我 个人认为 ,在精深 的程度 ,在文本 的精粹 程
度 ,在 艺术 的概 括 力程度 ,在 人 物刻 画 的丰满 度
产生于 战争年代 的工 农兵文学 的整体 , 准确地 评价 它 的艺术 价值 , 而确定它 的文学地化 ,这 无论是 进
对于历 史还是对于未 来 , 是非常 必要 的 ,冈而这 都 是摆在 我 国学术界面 前 的迫切仟 务 。 在探 讨工农兵文 学 的艺术 贡献之 前, 必须弄清 工农兵 文学 的含义 。笔者认 为,所 渭工农兵 文学 ,
【 红旗谱》 达 到的水准确 实堪称杰 作 ,而 H它 ,《 在 阶级叙 事里 面是最 具代表 性 的作 品 。 贬 _ 它 ” 台 的人 ,则从 “ 文革” 开始至今 2 1世纪 ,尚且抛开 “ 文革”时期 说 ,即就 上世纪 8 0年代而 言 ,不但
边 区的文联副主 席陈荒煤还 写过 《 向赵树理方 向迈
进》 ‘ … 文 。到 了上世纪 9 0年代 下半期 ,特 别是 进入 2 世纪之 后 ,则 是在 政治 的语 境 中,给某 些 l
上世纪 7 0年代 中后期 长达 3 0余年 的丁农兵 文学 ,
究竟有 没有艺术上 的成就和 贡献 ?站 存 2 世 纪今 1 灭 的时间点上 ,以 “ 文学”的眼光米 看待 几 卜 年前
其实,它虽然有着好些文学失误 ,但却又对我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 出了重要 的艺术贡献:第


塑造 了一 j崭新 、独特 的典 型形 象,丰 富 了我 国乃 至世 界文 学的人 物 画廊 ;第二 ,确 立 比
了反 映底 层 民众 生 活 ,并表 现底 层 民众 情 怀的 写作规 范 ,为 中 国和 世界 文 学展 示 了表 现底 层 民众生 活 的一种 新 的 内容样 式 ;第 三 ,树立 了大众视 角下 的 中 国作 风和 中 国气派 ,并 与作 家 的不 同艺术风 格相 结合 ,为 中国和世 界文 学提供 了一种 独特 的风格 式样 [ 关键 词] 工农兵 文 学 ;艺术贡 献 ;典型 形 象;底 层 民众 ; 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作品以其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农村问题的多个层面,反映了工农关系的变迁和农村现实的困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作品通常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思想和命运,向读者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农民的辛劳和贫困,以及他们与土地、天灾、封建旧习等因素的斗争。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描绘了农民阿Q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展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而老舍的《茶馆》则通过对茶馆中农民的描写,呈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无奈。

工农题材作品不仅仅是对农民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工农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关注农民的觉醒和反抗,探索农民与工人的团结和互助。

例如,郭沫若的《晁错》通过对晁错的英勇事迹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智慧和勇气,呼吁农民与工人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压迫。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对农民起义的描写,探讨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农民觉醒的历程。

农村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工农题材作品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工农题材作品主要呈现了农村改革和农民觉醒的进程。

这些作品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描写,展示了农村发展的成就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例如,巴金的《家》描绘了农村合作社的兴起和农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新中国农村改革的成果。

而杨沫的《红岩》则通过对农民抗日斗争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农题材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呈现出了更加复杂和现实的农村问题。

这些作品通过对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贫困等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农村贫困和农民的生存困境。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与文化运动。

它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并分析其意义所在。

一、五四运动对文学思潮的改变在五四运动前,中国文学主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文风沉闷,作品内容多讲究儒家伦理道德,缺乏现实性和生活感。

五四运动的爆发改变了这一状况,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新和多元化发展。

首先,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文人的热情和创造力。

五四运动期间,一大批知识青年积极参与到运动中,他们通过大量的社论、宣言、诗歌等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热情和创造力的释放催生了一批具有文学天赋的青年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其次,五四运动倡导新文化和新思潮。

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和观念提出了质疑,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

他们主张以人为本,追求个性解放,这种新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用鲜活的语言描绘社会冲突和人性挣扎,作品内容更加真实和生动。

再次,五四运动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口语化发展。

在五四运动之前,文学作品多使用文言文,语言古板僵硬,与现实生活相隔甚远。

五四运动中的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白话文来写作,使文学更接近人民群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种口语化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文学更具现代性。

二、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意义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伦理和规矩礼仪,忽视了个性和个体的价值。

五四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和追求真实,使中国文学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打破了传统文化对文学的限制。

其次,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五四运动中的作家们呼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现实,探索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现代文学考研试题(简答题)

现代文学考研试题(简答题)

四、简答题(一)1,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在思想倾向上大致可以分为拿几种情况?2,曹禺的《日出》在思想艺术上比起《雷雨》有什么变化?3,你如何看待60年代杨朔的散文?(二)1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2 解放区长篇叙事诗的特点3 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和情节4 分析<<车站>>的象征意蕴5 <<子夜>>和<<上海的早晨>>的比较(三)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

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四)1,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2,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五)1,分析“五四”时散文发达的原因。

2,结合分析《创业史》梁三老汉形象的典型意义。

3,结合作品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六)1,夏衍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陈奂生形象的社会意义。

(七)1,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结合《哦,香雪》,《白色鸟》分析80年代小说诗化特征.(八)1、为什么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作为“异端”2、简述《棋王》的王一生的人物形象(九)1:为什么说言志派散文是美文?举例说明。

2:试述〈茶馆〉一剧的艺术特点。

3:张恨水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4:以代表诗人为例,试述朦胧诗的主要思想内涵。

(十)1.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海派文学“艺术特点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朦胧诗“的特点(十一)1:评说左翼文学运动的得失。

2:夏衍剧作的艺术特色。

3:“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4:略谈你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

(十二)1.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典范?2.如何理解〈雷雨〉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3.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的哪些独特的思想和情感?4.简述〈茶馆〉和《龙须沟》的艺术结构特点。

5.简析郭小川叙事诗的创作成就极其艺术特征。

(十三)1.根据鲁迅《阿Q正专》的序言,运用阐释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2.《绝对信号》对戏剧探索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什么方面3.谈谈你对张爱玲雅与俗的看法4.1950年代“白花文学”的艺术追求体现在什么方面5.结合《我与地坛》,说说史铁生的苦难观(十四)2.分析骈文的文体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3.说说80年代寻根文学作家的艺术追求(十五)1.概述晚清“白话”的兴起2.“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叙评3.试述“朦胧”诗在诗歌语言形式方面的开拓和创新4.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与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相比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完整word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

(完整word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99年一、简答题1、”语丝的文体"的主要特征.2、”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及你对它们的看法。

3、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4、曹禺话剧的艺术成就。

5、艾青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二、论述题2、简述五十年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你对这一运动是如何认识的?3、张天翼的讽刺艺术与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比较.4、论"孤岛文学"中的戏剧创作。

2000年一、简答题1、从《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和《死水》(闻一多)看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

2、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以及你对这一文艺思想的评判。

3、《寒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巴金创作史上的地位。

4、田汉历史剧创作的成就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

二、论述题1、”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的"美文”理想,在当时以及后来散文创作中是否实现了,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之。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胡风文艺思想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3、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4、从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对”革命样板戏”进行分析的评判。

武汉大学2000年现当代考题一,名词解释(20)2,《中国新诗》3,肖也牧的创作倾向4,轰动效应二,简答题(20)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

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歌颂对象【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十七年农村题材的概述三、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对象的特点四、这种题材的意义和价值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十七年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对象,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对这一题材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概述】十七年农村题材是指自 1949 年至 1966 年间,我国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背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新风貌和新气象。

这些作品积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了劳动人民,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对象的特点】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对象,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村为背景,以土地改革、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2.歌颂劳动人民,塑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农兵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充满活力,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

3.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

4.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特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种题材的意义和价值】十七年农村题材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1.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是新中国农村历史的重要文献。

2.强调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新风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宝库。

【结论】总之,十七年农村题材以工农兵为描写和歌颂对象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程,歌颂了劳动人民,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

2021年第1期(总第26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No.12021General Serial No.263“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杨经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

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

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

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

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关键词:工农兵话语;延安文学;文学现代性重构中图分类号:A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46(2021)01-0151-08“真正的文学革命,都会在语言反映出来,并归结于语言。

”①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文学尤甚。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因白话文运动而起,38年代的“革命文学”和瞿秋白主倡的文学大众化,也是由“文字革命”②而兴,44年代延安解放区文学同样是由语言变革(“工农兵语言”)而导致的文学“革命””如果说,“五四”白话文学呈现出矫枉过正的革命姿态,瞿秋白的文学大众化最终表现出文学乌托邦的愿景,那么,延安文学展示出完全而彻底的文学革命精神一一暴风骤雨式摧毁和激情洋溢式建立”“毛泽东精准地抓住语言问题,策动了从’现代白话’到’革命白话’的置换””③有理由认为,如果没有延安文学的“革命”转折,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文学将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延安文学是居于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上:它上承左翼文学,向后则开启了新中国文学一-一新中国文学其实就是延安文学的放大与扩展,事实上一直到新时期中国文学都深受延安文学的影响一一因而延安文学语言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建构。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话 》 毛泽东作为政 治家高屋建瓴 。 地 来 谈 论 文 艺 问题 :为 什 么 人 的 “ 问 题 , 一 个 根 本 的 问题 , 则 的 是 原
大 批 作 家 的 文 学 取 向 、审 美 趣
味 连 同工 作 方 式 都 显 得 很 不 合 时
宜 。比如 , 有人就鼓 吹艺术家 和政
造 自己的环 境 ” 为达 到这 个 目 。 的 ,毛 泽 东 认 为 ,不 宜 过 多 地 暴
展提供 了条件 ,可 以说从4 年代 0 至7 O年代 中期 , 这近4 年 的时 间 0 是 工 农 兵 文 学 思 潮 发 展 的 一 个 完 整阶段 ,它带来 了解放 区文学 的
的新环境 ,小资 产阶级 世界观 和 思 想感情 还没有转 变过来 ,他 们 小 资产 阶级的精 神王 国和根据 地 工 农 群众 的 现实 生 活格 格 不入 ,
其 艺 术 追 求 是 适 应 工 农 兵 的 审 美 趣 味 、 美 要 求 , 式 上 推 崇 民 间 审 形
艺 术 、 俗文 艺 、 通 民族传 统 形式 。
这 股 思 潮 便 是 文 学 史 上 所 称 说 的
们 的观点一无 是处 ,但 是 当民族
危 机 当 头 的 时 候 ,历 史 要 求 团 结 抗敌 , 而也要求文 学不是疏 离 , 因 应 该 服 从 抗 日救 亡 的 总 政 治 目
形势 ,要 求文学 对 民族 革命 战争
给以更好 的协助 。 当时 , 以延 安 为
国后政治 、 济 、 经 文化等 诸多 因素
都 为 工 农 兵 文 学 思 潮 的进 一 步 发
中 心 的 根 据 地 文 学 其 主 流是 好
的 , 还 存 在 一 定 的 问 题 。 统 区 但 国 去 的 大 部 分 作 家 不 能 适 应 解 放 区

最新-工农兵文学艺术奉献 精品

最新-工农兵文学艺术奉献 精品

工农兵文学艺术奉献由毛泽东倡导的工农兵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到的赞扬和贬否都最为激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样式。

赞扬它的人,从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文革之前,完全是从政治着眼的,如1947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特地召开了一次文艺座谈会,把赵树理树为边区的方向性作家,边区的文联副主席陈荒煤还写过《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1]。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则是在政治的语境中,给某些作品以艺术上的肯定,比如有人对工农兵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旗谱》评价说在‘红色经典’作品里,我个人认为,在精深的程度,在文本的精粹程度,在艺术的概括力程度,在人物刻画的丰满度上,《红旗谱》达到的水准确实堪称杰作,而且它在阶级叙事里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贬否它的人,则从文革开始至今21世纪,尚且抛开文革时期不说,即就上世纪80年代而言,不但从政治上而且从艺术上对它进行彻底的否定,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上世纪80年代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文学指以赵树理小说为代表的工农兵文学便被视为政治的‘传声筒’和‘吹鼓手’。

[3]当今,因为政治而否定它的人仍然不少。

这样一来,似乎工农兵文学只有特定时代的政治价值当然,这是指文学不应追求的政治宣传价值,而缺失艺术价值。

因此,一个问题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绵延至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长达30余年的工农兵文学,究竟有没有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站在21世纪今天的时间点上,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几十年前产生于战争年代的工农兵文学的整体,准确地评价它的艺术价值,进而确定它的文学地位,这无论是对于历史还是对于未来,都是非常必要的,因而这是摆在我国学术界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探讨工农兵文学的艺术贡献之前,必须弄清工农兵文学的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工农兵文学,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严格意义的工农兵文学,以赵树理的小说为代表,要求不但反映工农兵群众的生活,而且要表达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感情,还要采用工农兵群众的语言和他们喜爱的体式;另一种是非严格意义的工农兵文学,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代表,只要求反映工农兵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而并不要求采用工农兵群众的语言和他们喜爱的体式。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与文学形态重建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与文学形态重建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与文学形态重建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和文学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重建。

首先,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主要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强调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创作观念被彻底颠覆。

文化大革命宣扬的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文学创作也被要求要贴近工农兵群众,宣传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

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从以人民为中心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从以现实主义为主转变为以革命主义为主。

这种转变使得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变得极其狭隘和局限,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也变得单一和单调。

其次,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文学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被批判和否定。

例如,戏曲、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形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因此被打倒和批斗。

另一方面,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被提倡和推崇。

例如,文革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红色歌曲、红色戏剧和红色电影,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被宣传为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工具。

这种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否定和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推崇,使得中国文学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和文学形态的影响并非完全积极。

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思想的极端化,文学作品的创作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浅薄。

文学作品不再追求真实和深度,而是追求政治正确和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受到了严格的政治控制和审查,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这使得文学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性大大降低,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总的来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和文学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和文学特征的文学主潮

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和文学特征的文学主潮

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和文学特征的文学主潮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和文学特征的文学主潮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与发展,20世纪上半叶工农文学思潮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主潮。

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文学的重视与引导,他们意识到文学对于宣传革命理念、激发人民斗志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作家注重劳动群众的生活和创作。

这一思潮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凝聚了广大作家的共识,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快速发展。

工农文学思潮最大的特征是以工人、农民为主要写作对象,强调为劳动人民服务。

这一思潮通过真实的刻画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苦难与剥削,以及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勇敢和顽强。

工农文学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现实不公,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此同时,工农文学思潮注重文学的群众性和通俗性。

作家们摒弃了封建文化的陈规陋习,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得工农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他们以文学为工具,宣扬革命思想,激发人民奋斗的力量,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农文学思潮的生成也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注重采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作家们不再追求精致的文学技巧,而是追求真实,通过真实的描写展现社会的真相和个人命运的奇特,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工农文学思潮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壮大了文学队伍,注入了新的艺术力量,而且还使得文学与时代相契合,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宣传革命理念的重要工具。

工农文学思潮的兴起以及其中突出的文学特征,向我们表明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启示了我们今天应当如何继承与发展工农文学的精神,以及如何运用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领域,文化大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学思想、文学题材以及文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思想的变革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思想被奉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对于文学创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学作品必须贴近工农兵群众,反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这导致了文学创作的思想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只能在狭窄的政治框架内进行。

许多作家被迫放弃自己的创作理想,改写自己的作品以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这使得文学创作丧失了多样性和自由性,文学作品的质量也大大降低。

然而,文化大革命也激发了一些作家的反思和探索。

他们试图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作家以小说、散文等形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活着》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二、文学题材的转变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的题材主要集中在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

文学作品要么歌颂革命英雄,要么批判反动派。

这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单一化和政治化。

许多作家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感兴趣的题材,转而投身于政治宣传文学的创作。

这使得文学作品丧失了生命力和艺术性,成为了政治工具。

然而,文化大革命也促使了文学题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就以女性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矛盾。

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了限制,但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和创作方式。

三、文学形式的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的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文学作品必须符合革命的口号和格调,不能过于个性化和艺术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农兵文学思潮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摘要: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

这种思潮的出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工农兵文学政治文艺影响
正文:
一、工农兵文学的产生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源头是苏区文学,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

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任何文学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思潮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与评判一种文学思潮,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工农兵文学的勃兴与繁荣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面对抗日救亡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

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使工农兵文学思潮权威化、政策化,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

再次,有一批文学理论家的倡导和一大批作家致力于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创作,他们有从国统区和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学青年,也有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

第四,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的深厚土壤、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是工农兵文学赖以勃兴与繁荣的重要基础。

二、工农兵文学的特点
第一、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第二、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第三、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
第四、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三、工农兵文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

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前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

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

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戏曲方面涌现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为代表的包括地方剧种改革的成就。

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其他的文艺样式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作品。

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现新局面。

随着文艺运动的蓬勃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他们长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艰苦斗争打成一片,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转到群众生活中来,创作出崭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出一种从未有的清新健康的创作倾向。

其一,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讲话》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自觉地实践《讲话》的思想,为工农兵服务。

其二,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内容。

整个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生机。

其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正宗形式,被赋予新的活力。

其四,文学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欧化语言为新鲜活泼,很有表现力的老百姓语言所代替,正是由于这样,周立波、丁玲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才取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赵树理、孙犁、李季、马烽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

同时涌现出一批真正体现工农兵理想的典范式作品,如反映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桎梏,争取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和农民命运变化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土地改革在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引起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新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荷花淀》,展示党领导下的工人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反映解放区新气象,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的主题的《白毛女》等。

这些创作虽然体裁不同,取材有别,艺术风格上有差异,但在体现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这点上是一致相同的。

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实践工农兵文艺思潮这种理论主张的结果。

这些“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解放区文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统区。

工农兵文艺思潮作为反映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代言思潮,对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工农阶级求解放、创新业的优秀作品。

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以及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

这些创作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自觉地实践着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以其光彩夺目面貌一新的鲜活内容和人物形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奏起了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表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在创作上的发展和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

四、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弊端
1963年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主要由于政治原因,工农兵文艺思潮就步入了极端,宣告了终结。

纵观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整个历程,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它的历史贡献与它的历史局限同样十分引人注目。

一方面,工农兵文艺思潮曾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工农兵这个生活层面的特质,而显示了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另一方面,则由于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理论观点,最终步入了“夜郎自大”式的狭窄胡同。

一方面,它突出了文学的阶级功利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另一方面,则因只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忽视甚至牺牲了文艺的其他功能,尤其是文艺的审美功能,使建国后的文艺创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一方面,在提倡文艺要反映生活、贴切时代、为呼吁时代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不够。

总之,中国工农
兵文艺思潮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之时,也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