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群体人才济济
延安时期党的人才观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延安时期党的人才观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根据地人才引进、教育培养和任用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为了让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中施展才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为根据地建设和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延安时期人才观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
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民族大业中来。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调动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到根据地建设和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潮流中。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吸引知识分子的人才政策。
从上到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强调:“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1]这段论述充分地说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清晰的认识到知识分子对中国的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引进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决心。
这一时期,党的人才政策主要是营造宽松的人才氛围,实施了“来去自由”人才政策,“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
[1]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求才求贤的热切渴望。
(一)政治上尊重团结。
毛泽东和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经常征求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组织和安排他们到各类学校去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教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争取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
发表工农兵学员

发表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是指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就读的工人、农民和士兵。
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工农兵学员制度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推行,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
这一政策旨在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通过这一政策,工人、农民和士兵可以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接受与他们自身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专业培训。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工农兵学员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居民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建设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地位。
此外,工农兵学员制度还有助于培养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工农兵学员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工人、农民和士兵往往缺乏基础教育和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难度可能较大。
因此,教育机构需要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支持措施,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另外,工农兵学员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些人提出,应该注重培养工农兵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工农兵学员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就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工农兵学员制度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政策,它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为了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工农兵大学生 名词解释 考研

工农兵大学生名词解释考研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有插队多年的老知青、基层干部,有高干子弟,有工厂的技术骨干,有部队的宣传干事,有真正落实推荐精神、经过相对严格入学考试进来的,也有组织指派进来的,开后门进来的。
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
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
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revolution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8年前我国高校工农阶层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研究

1978年前我国高校工农阶层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研究[摘要]从高校招生的演变历史看,中国在1978年以前对工农阶层子女实行高校入学优惠政策主要源于国家对这一阶层的特殊偏好而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所致。
国家通过报考资格政策、优先录取政策和免试推荐入学政策人为地大幅度提高了工农阶层子女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
从公平视角看,这项政策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而且降低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工农阶层;入学优惠政策[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106-05纵观我国1978年以前三十年的高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招生对工农与革命干部阶层的优惠幅度越来越大,并在“文革”期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阶层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成为高校招生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对此,我们必须弄清三个问题:第一,为何这三十年的高校招生要向工农及革命干部阶层倾斜?第二,工农阶层子女占高校新生的比例提高是如何实现的?第三,如何看待这种高校招生向工农阶层倾斜的政策?一、工农阶层优惠入学政策的产生原因:国家对工农阶层的特殊偏好中国共产党对工农阶层怀有特殊的感情和偏爱,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代表中国工农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而且工农阶层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最主要力量。
所以,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1](P116-117)都对工农阶层怀有深厚的感情。
来自工农阶层的政治精英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他们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但是,激进派与温和派在如何建设新中国上存在明显分歧。
激进派主张发动广大群众以开展运动的方式来稳固政权和发展经济,追求平等优先,甚至推行平均主义。
我们可以从1958年7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强党的领导做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社论中找到依据。
这篇社论指出:“目前,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的工农成分学生的比重,只占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以及我国工农群众在全国人口中占80%以上的情况是不相适应的。
正确对待工农兵大学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 胡德祥
出版物刊名: 科研管理
页码: 40-41页
主题词: 大学生;正确对待;科技人才培养;重要问题;高等院校;研究生考试;毕业生;工农兵学员;文化大革命前;文化知识
摘要: <正> 工农兵大学生,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高等院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6年共招收工农兵学员95万名。
这些人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行各业。
如何评价、使用这些同志,是当前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干部政策中的一个大问题。
就了解到的情况看,在评价工农兵大学生的问题上,似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一种是认为基础差、水平低,过分强调工农兵大学生的弱点和短处,甚至认为不堪培养;从而采取贬低、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另一种看法则不同,他们强调要历史地、全面地看待这些同志,既要看到他们的短处,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从而要采取关怀、培养的积极态度。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八讲 提能力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年2月26日,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
在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科学家们的努力,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内的迅猛发展,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B2.2010年12月,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电影《袁隆平》在海南上映。
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A.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袁降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推向了全世界。
其推广应用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答案:C3.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
C项表述不正确,原子弹爆炸成功不是创新。
D项表述错误,中国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
答案:A4.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间,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
面对困难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面对困难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假如人生的列车只有一张站票成功需要什么?定不能缺少这种拿着站票就敢大步踏上人生列车的豪举。
那一年,她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了。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她深深地喜欢上北京这座城市。
可是,按照当时的分配原则,她却要面临着回原籍安徽的命运。
“只要能留在北京,哪怕不让我做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干什么我都愿意。
”在心底,她不止一次地决绝对自己说。
于是,她开始用双脚丈量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
执著感动了苍天,她被北京的一个单位招聘做配音工作,实现了她最初的梦想。
这是一份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喝茶、看报上的工作,并且专业不对口,如此种种都成了她的心病,让她可惜又惶恐。
不安分的她,开始蠢蠢欲动。
她跑到一家电视台去应聘。
虽然表现不错,但在人才济济当中的她还是名落孙山。
或许是冷冰冰的主考官激怒了她,在离开的那一瞬,她又折身而回,请求留下来,不管做什么,只要能留在台里。
她的真诚、她的执著,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从那天起,台里的传达室多了一个每天都带着浅浅笑意的女孩子。
打水、扫地、取报纸、打杂,她每天都这样一边欢乐地忙碌,一边等待着幸运的降临。
终于,整天笑呵呵的她修成了正果。
有一天,领导让她上镜试播。
谁知,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她由勤杂工成了主持人,并且调到了中央电视台。
这个她就是如今的金牌主持周涛。
篇2:卡夫卡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
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非常敏感多愁,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
防范和躲灾的想法在他心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不可救药。
这个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特征。
在自己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似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
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
风雨如晦自信前行_江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6日/第B07版专版风雨如晦自信前行——记南开大学历史学科九十年历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今年,南开大学历史学科迎来建系90华诞的荣光时刻。
自1923年设系,南开历史学科发展历尽艰辛,其兴盛则要追溯至1952年院系调整后。
目前,南开大学历史学科下设中国史学系、世界史学系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系,设有历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拥有“中国社会史”、“世界近现代史”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总分均名列全国第二,成为国际知名的史学教学与科研重镇之一。
追溯南开历史学科90年的艰辛历程,既是对风雨如晦岁月的记忆,更是要从中找寻自信前行的信念与勇气!1923—1949年:历史学系的兴起与流变1919年,诞生于北方近代化重镇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成立之初设文、理、商三科,文科的哲学及社会科学组有历史学门,1920年起,余文灿、美籍教师胡理(Houley)、梁启超、谢湘秋先后执掌教鞭。
梁启超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课程,听众踊跃,其讲稿《中国历史研究法》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1923年,南开大学将专修的学门改称系,一批学养丰厚的教授如凌冰、范文澜、徐谟、汤用彤、何廉、肖蘧、萧公权、黄钰生等分别担纲文科各系,留美博士蒋廷黻受聘出任历史学系主任。
此后,历史学系陆续开设西洋通史等课程,构建了历史学系最初的西方史学课程体系,对南开史学影响深远。
私立南开大学早年系科设置变动较大,1929年9月,蒋廷黻转任清华,年底,历史学系撤销。
1930年初,谷霁光和留美归来的蔡维藩到校,分别讲授中国通史与西洋通史等课程。
文学院计划重设历史学系。
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南开谋划在四川寻址迁移,成立历史学系计划随即搁置。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与北大、清华合组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长沙临大成立的历史社会学系,主要由北大历史学系与清华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共同组成,南开历史学教师加盟其中。
「高考的历史」1950-2015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

「高考的历史」1950-2015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91%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77%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60%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121.0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关于克服困难的事例

关于克服困难的事例篇一: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那一年,她还在农村里插队,瘦弱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农活。
一天,她正在西瓜地里忙着,有人把她叫了过去,说工宣队来招生,去试试。
这一试,她就去了北京外语学院,成了英语系的一名工农兵学员。
不过,还来不及欢喜,陰霾就笼罩了心头。
在班里,她居然有两个“最”:一个是年龄最大——老姑娘了;一个是成绩最差——基础太弱。
一天上课,老师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遍没有听懂,第二遍听懂了却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僵在了课堂上。
课后,她一口气跑到后院的山坡上,大哭了一常“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比别人差,我努力还不行吗?”终于想通了,她给自己许下诺言:“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她很勤奋,每天晚上学到深夜,凌晨四五点时又掀开了被窝。
不管天热天冷,在校园一角的那棵大树下,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大声地念,大声地背,把头一天学的东西翻来覆去,不记得滚瓜烂熟不罢休。
一晃,四年过去。
毕业的时候,她的确成了全年级出类拔萃的学生。
那一代人,和今天完全不同,因为根本没有择业自主权,从英语系出来的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生。
这份工作单调、乏味,很麻烦。
在外人眼里,还是一份很没出息的活。
起初,她能够老老实实地干,时间一长,心里就越发郁闷,越不平衡——一个堂堂外院的尖子生怎能这样憋屈呢?终于,在和母亲的一次见面中,她大吐苦水。
慈祥的母亲没说什么,而是叫她去洗卫生间、刷马桶,她怏怏不乐地听命。
可是,她使劲地扫地板、费力地刷马桶,反复几次,感觉还是很不干净。
她不由抱怨:“我没办法了,就这样子了!”母亲不说话,而是弄来一碗干灰,然后将干灰洒在又脏又湿的地方,让干灰将水吸干,再扫,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不多久,马桶里的黄色污垢全不见了,犹如做了一次增白面膜。
她没做到的,母亲做到了。
她不禁夸奖母亲,母亲却告诉她:“一件事情,你可以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动脑筋做好,就要全力以赴。
你不能挑你的工作,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啊,那就是把工作做好。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王征国人们在感叹世界之大的同时,也在感叹世界之小。
我们达半个世纪的老同学,竟然在微信群中重相聚。
这就是“哈师大(原哈师院政治系)732班聊天群”。
它是当年工农兵学员的微缩版,从他(她)们身上就可以窥见工农兵学员的风貌,足以满足社会上对百万工农兵学员感兴趣的有识之士。
马景才同学,当年732班的党支部书记。
入学前已在一所学校教书,“文化大革命”前的师范毕业生,中专学历也可归属于“老三届”高三毕业生,因工作经历已超过5年,按照政策规定带工资入学。
我搬进宿舍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在整理行装后,他和我去学院洗澡堂洗澡,他那赤身裸体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定了格——让人放心而毫无任何掩饰的老大哥!接着,那个星期天我们俩儿到南岗秋林商店去逛街,得知双方都是平民子弟,没有任何可凭借的社会背景,无疑有共同语言、两颗心相互交融。
没想到,两周后他被全班16名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我是班里另外13名团员之一,入学前一年就在接受党组织培养,时称入党积极分子。
那是个清风正气的年代,我与党支部书记关系亲密,唯恐遭致非议。
命运偏偏捉弄人,你越想保持距离越是保持不了。
我和他被分在一个学习讨论小组,有时虽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而怒,但更多情况是“英雄所见略同”;开门办学到了大庆,同站在铁人王进喜打的那口井前肃然起敬;到顾乡搞反贪同办一个案子,又一起到吉林榆树县外调……苍天安排,似乎形影不离。
没有办法,我俩几乎成了磕头拜把兄弟。
若说我在学校入党与他没有关系,那肯定是大假话,但他在班里那些反对声中也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我主动报名去西藏弄得反对者哑口无言,这不在我的举动是否只为了入党,而在我听从党的召唤报名去最艰苦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老马毕业后按照哪来回哪去原则,回黑河到五七干校任教,我在系领导劝说下放弃西藏去支边(黑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也到了黑河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任教。
1995年前他担任黑河地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此后担任黑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直至到2008年退休。
工农兵推荐制度

工农兵推荐制度70年代北大工农兵学员:领导推荐录取,绝大多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末期,面对家国忧患,龚自珍向老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
然不幸的是,大清王朝早已病入膏肓,多少能人志士的出现都无法救其于水火之中。
及至建国以后,中华民族百废待兴,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在七十年代,我国大学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招生,北大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皆是由领导推荐录取,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之后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浩劫之后的新生在经历了60-70年代这十年的浩劫之后,中国大地的知识分子们向死而生。
暴风雨过后的彩虹令人振奋无比,在1966年取消的全国高考宣布正在重启之中,在重启之前。
1970年大学率先正式开始招生,此次招生实行的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与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形式,从工农群众中寻找有潜力、有头脑、有能力的人,到后来,人们习惯将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出来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招生办法,出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次偶然发现。
原来,在1968年,上海机床厂组织了一次培训,毛主席在观看过之后,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叫《从上海机床上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得到调查报告。
他指出,“教育也需要革命,将学制缩短,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次的教育革命,首先选择了在中国的两所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实行。
一时之间,全国上下都欢欣不已。
工农兵学生的校园生活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文盲,争取人人都认字,人人都能写字。
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工农兵的学历其实并不高,这对我国实现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计划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工农兵出身的学生,虽然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工农兵学员人才群体独领时代风云

工农兵学员人才群体独领时代风云编者按:“文化大革命”中,大专院校共招收了七届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毕业后70%回其原来所在的厂矿、市县、部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由国家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关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
工农兵学员人才群体之所以独领当今时代风云,就在于他们来自工厂农村军营,身上没有娇骄二气,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没有哪一届大学生像他们那样被当作试验品,也没有哪一届大学生像他们那样重理想讲信义。
1.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15日出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79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张德江,男,汉族,1946年11月出生,辽宁台安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5年在延边大学朝鲜语系朝鲜语专业学习,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3.王岐山,男,汉族,1948年7月出生,山西天镇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197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大学普通班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4.李源潮,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涟水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5.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7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争做又红又专的工农兵学员

争做又红又专的工农兵学员
无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7(000)002
【摘要】英明领袖华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指出:“要保卫和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继续搞好教育革命”,“要提倡为革命学习文化,学习技术,精通业务,又红又专。
”我们要积极响应华主席的号召,抓纲治国,搞好教育革命,争做又红又专的工农兵学员。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新强大学学生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又红又专、“四有”与“四个统一”—浅谈邓小平、江泽民对毛泽东“又红又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J], 王万军;王书忠
2.不做富二代争做创二代不做享受的一代争做希望的一代 [J],
3.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经验交流视频会云南分会场会议强调:用真本事下实功夫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 [J], 本刊记者
4.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记我院工农兵学员生活片断 [J], 无
5.争做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贺《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创刊40周年 [J], 王长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

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实施的一种特殊招生方式。
这一制度的实施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被取消,正常的大学招生和教育秩序受到了冲击。
为了在这种特殊时期继续培养人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种基于推荐制的招生方式,即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
一、招生对象和条件: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对象主要包含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以及一部分青年干部和知识青年。
这些学生多数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与传统高考招生制度下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术背景有所不同。
二、招生方式:工农兵学员的招生主要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流程进行。
这种招生方式体现了当时强调的“群众路线”和“革命化”教育方针。
三、学习内容和学制:工农兵学员的学习内容偏重于政治理论教育和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实用知识。
学制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工农兵学员的学制可能是两年到三年不等。
四、毕业后去向:工农兵学员在学习结束后,一般回到原地区、原单位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与当时的专科毕业生相当,在专业职称评审中有时可以作为本科学历对待。
五、评价和影响: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这一制度也导致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水平不一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在1977年得以恢复,工农兵学员招生制度随之取消。
在此之后,对工农兵学员的学历证明和毕业证书进行了重新评估,部分学校为他们重新开具了学历证明或换发了毕业证书,但这部分证明在后来的时间里被宣告无效。
尽管如此,工农兵学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许多工农兵学员在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
这一招生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状况。
工农兵学员十六字令

工农兵学员十六字令
《工农兵学商十六字令》
工,国民经济大英雄。
快发展,百业更兴隆。
农,夏秋收获春播种。
食为天,无粮国基松。
兵,保家卫国筑长城。
御外敌,忠诚护和平。
学,九年教育乃先决。
百年计,知识勤更迭。
商,物品流通达四方。
贸易兴,民丰家国强。
解析
工农兵学员是指在1970年至1976年(1977.3入学)被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录取就读的六届大中专学生(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共有2800万人,另说2300万人,其中94万人在全日制大专院校就读,又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
工农兵学员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规定,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推荐保送进入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就读的。
工农兵学员在读期间,国家供给每位学员35斤大米指标和20元钱(广州地区)、(入学前满五年工龄的国家正式干部、职工带薪的学员除外)。
工农兵学员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工作,是国家干部身份,1993年国家文件规定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专科学校按专科,本科院校按本科!。
新时期高校师生同工农结合的价值互补问题

新时期高校师生同工农结合的价值互补问题
王逊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王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唐景成
2.关于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J], 孙明娥;张传新;赵启会
3.走出校门,同工农兵一起评论《红楼梦》——中文系师生同工农兵群众座谈讨论《红楼梦》纪要 [J], 无
4.中文、政史两系师生同工农兵相结合深入批林批孔 [J], 无
5.同工农兵结合深入批林批孔我院师生近两千人赴工厂农村开门办学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农兵学员群体人才济济
编者按:“文化大革命”中,大专院校共招收了七届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毕业后70%回其原来所在的厂矿、市县、部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由国家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关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
他们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工农兵学员群体之所以人才济济,就在于他们来自工厂农村军营,身上没有娇骄二气,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没有哪一届大学生像他们那样被当作试验品,也没有哪一届大学生像他们那样重理想讲信义。
为此,先选编这个群体中的21位以飨读者,以后再陆续推出。
1.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15日出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79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张德江,男,汉族,1946年11月出生,辽宁台安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5年在延边大学朝鲜语系朝鲜语专业学习,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大学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3.王岐山,男,汉族,1948年7月出生,山西天镇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197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大学普通班学历,高级经济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4.李源潮,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涟水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5.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7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6.张春贤,男,汉族,1953年5月生,河南禹州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至1980年9月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7.陈竺,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苏镇江人,农工党成员,1970年4月参加工作,1975—1977年在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卫生部部长,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8.万钢,男,汉族,1952年8月生,上海市人,致公党成员,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5-1978年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学习,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9.吉炳轩,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河南孟津人,1978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78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普通班学历,曾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0.周小川,男,汉族,1948年1月生,江苏宜兴人,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1975年在北京化工学院四系仪表自动化专业学习,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11.秦光荣,男,汉族,1950年12月生,湖南人永州人,1972年1月入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3—1975年在湖南衡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大专学历,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2.孙玉玺,男,1951年10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73—1978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继续深造。
原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1992年和1999年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6年首届亚欧首脑会议,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和2001年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晤,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
13.王石,男,著名企业家,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1974—1977年在兰州铁道学院给水排水专业学习,大学三年期间他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和英语,培养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正因如此在分配到广州之后,毅然下海到深圳,打造了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最大年龄纪录创造者。
14.钟朋荣,男,著名经济学家,1954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76—1978年在湖北省外贸学校学习,1988年初因在《经济日报》发表两篇较有分量的文章,被中央领导点名调入北京,参与中央书记处组织的关于工资、价格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随后留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现任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兼任裕兴电子、华立控股、洛玻股份、武汉健民等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兼任三九集团、茅台酒厂等20多家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15.贾平凹,男,著名作家,陕西丹凤人,1972—1975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陕西省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他的每部作品都会掀起一股浪潮,从最初的《废都》到《高老庄》,再到《病相报告》,都很火热。
16.梁晓声,男,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1949年9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74——197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并据此写出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
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7.李银河,女,著名社会学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74—1977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进《光明日报》社,先后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和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成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8.陈尚君,男,著名古文献学家,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77年2月至1978年9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78年考取研究生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现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
19.曹顺庆,男,著名比较文学家,1954年 2 月生于贵阳,1977 —198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80 年考入四川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生师从杨明照教授研究比较文学,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台湾南华大学的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20.张召忠,男,著名军事评论家,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4—1978年在北京大学外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后在国防大学、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学习,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工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现任国防大学教授,副军职,海军少将,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21.敬一丹,女,著名播音员,1955年生于哈尔滨,初中毕业后在小兴安岭度过了5年的知青生活,1976—1979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后回母校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
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
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