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发展探索

合集下载

谈西安鼓乐的变化与发展问题

谈西安鼓乐的变化与发展问题

关键 词
西安鼓 乐;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变化
我对西安鼓 乐没 有做专 门的研究 ,一直 处于一般 了解的 状 态 。为 了参 加这 次研 讨 会 ,我又 临时抱 佛脚 ,恶补 了几 天 ,心里稍 微踏实 了一些 。下面我就来谈一 点的 自己对西安
鼓 乐 发 展 问 题 的 想 法 。毕 竟研 究 不 足 ,可 能全 都 是 错 误 的 , 敬请大家批评 。
这包括对当下演出版本的艺术加工在乐队的组成音乐的速度及节奏变化上动点脑筋也可以用一点编配手法包括适当增加一些乐器因为据记载鼓乐过去使用的乐器要比现在多
交响一 西安 音乐学 院学 报 ( 季刊 )
J i a o Xi a n g - J o u r na l o f Xi ’ a n C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s i c 2 0 1 7 年6 月 第3 6 卷 第2 期 J u n . 2 0 1 7 V o 1 . 3 6 No . 2
外 )。因为这种 音乐有一种显而 易见 的特 点,即在 速度、节 奏 、音色 、力 度 、编配等 方面 极少 变化 ,也 没有 辉煌 的技
巧 ,罕 有 吸 引人 的 地 方 。 我 也 询 问过 其 他 的 同 行 , 他 们 也 有 大 致 相 同的 感 觉 。这 是 为 什 么 ? 关 于 西 安 鼓 乐 的身 世 , 目前 比较 一致 的 认 识 是 它 来 自唐 代 宫 廷 音 乐 , 具 有 与 大 曲一 致 的 结 构 ,可 能 是 安 史 之 乱 后 由


鼓乐总体风格 的变化
我第 一 次听 西安 鼓乐 大概 是2 0 多年 前 ,是从 盒带 上听
宫廷乐工带 到民间的大 曲。现在 ,沿着这种 思路,我们来把

西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发展探索

西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发展探索

材料类型:团队编号:团队类型:所属学院:团队名称: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联系方式:注意事项:材料类型填写的内容:如实践课题成果<社会实践论文>、团队总结报告、团队成员个人小结、报销发票等)西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出路研究调查报告旅游学院酒品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目录1西安鼓乐 (4)1.1综述介绍 (4)1.2在中国戏曲界地位 (4)1.3主要乐器组成 (5)1.4鼓乐曲谱组成 (5)1.5西安鼓乐与传统剧种的区别 (5)1.6鼓乐生存发展的要素 (5)2西安鼓乐的现状 (6)2.1主要流派以及特色 (6)2.2生态困境 (6)2.3传承现状——东仓、城隍、集贤 (7)2.4乐社具备的核心要素 (8)2.5鼓乐社演员来源 (8)2.6鼓乐社经济来源 (8)2.7鼓乐发展的人文环境 (9)2.8西安鼓乐现在发展模式——以东仓鼓乐发展模式为例 (10)3西安鼓乐未来的发展 (11)3.1一带一路政策下西安鼓乐发展 (11)3.2西安鼓乐研究所现状 (11)3.3西安鼓乐未来发展模式探索 (12)3.4西安鼓乐发展制约 (12)3.5西安鼓乐应该做的 (12)3.6弘扬鼓乐的措施 (13)西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出路研究调查报告摘要: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曲艺文化收到了冲击。

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生态困境中西安鼓乐又如何摆脱困境找到自己的出路?关键词:西安鼓乐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1西安鼓乐1.1综述介绍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乐种。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提要]文化遗产是保存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历史信息的载体,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岁月的实物呈现,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化基因穿越千年展现给我们的“活化石”,是我们需要极为珍视的文化记忆。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本文系统分析西安鼓乐的价值、发展脉络、活动分布、现存危机及应采取的措施,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使这一古老乐种在保护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安鼓乐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公布的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中,西安鼓乐也入选其中。

在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代表性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与原则,结合西安鼓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西安鼓乐的演变历程、价值等进行解读,对其活动分布、所面临危机等作了重点剖析,系统性的提出更为科学可行的解决危机的措施。

不仅对于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期望能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简述西安鼓乐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其他非遗项目,人们对于西安鼓乐的了解甚少。

要促进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分析发展困局,才能提出更好的针对性战略。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西安鼓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下面详细介绍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1.起源于秦汉时期:西安鼓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当时的西安,即古代的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

在宫廷和官方场合,鼓乐是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西安东仓鼓乐社六十余载变迁与现状考察

西安东仓鼓乐社六十余载变迁与现状考察

西安东仓鼓乐社六十余载变迁与现状考察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西安地区城乡及沿终南山麓一带,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目前仅存六大百年老社,本文考察的东仓鼓乐社则为其中之一。

该乐社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官办鼓乐社,由于其建社历史悠久,所以我的选题会顺着乐社的历史变迁脉络去梳理,并以杨荫浏先生等人1954年所编印《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为依托,将论题分为三个章节阐述,第一章从乐社生存环境及其乐社背景入手,讲述大背景下乐社的生存状况。

第二章则会从音乐本体入手,由于当时东仓鼓乐社是以乐社联盟的状态出现,未有单独记录其音乐形态,故笔者将会对东仓鼓乐社从乐谱、乐器、乐曲、乐调都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分析,从共性中分析个性。

第三章将重点阐述该乐社的转型,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老乐社中唯一一个成功进行商业化转型的乐社,所以笔者将会在第三章主要分析该乐社由民间化转为公司化运营后,在乐社传承,人员结构,运营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从民间“自乐班”转型为与企业合作,是民间乐社不多见的情况,本文将从促使东仓鼓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的历史原因,以及在转型前期乐社的自救行为,同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后的发展状态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挖掘。

力求详实的展现乐社在这六十年间生存发展的变化、乐谱的传承以及人员的更替,也希望此论题能够拓展学术领域对东仓鼓乐社的了解及研究;并且为乔建中先生在2014年开展的《西安鼓乐数字典藏(六十年重访)计划》项目,更多的保留的有关于东仓鼓乐社的真实音乐形态,及乐社发展状况。

西安鼓乐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西安鼓乐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有 不 可替 代 的价 值 和 地 位 。 《 全 书 》 的 出版 加 之 当年 西 族 学 田 野 考 察 结 合 口述 史 访 谈 形 式 形 成 的 乐 社 现 状 考
安 鼓 乐成 功 申报 联 合 国 “ 人 类 口头 和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察 、 乐 人 生 存 环 境 等 角 度 的 文 论 明 显 增 多 。 如 张 颖 的
通 过 知 网数 据 平 台 ,笔 者对 2 0 0 6 年- 2 0 1 6 年 以西安 鼓 文形 式 。
乐 为主题 的研 究性 文献 进 行检 索 ,发表在 各类 音 乐学 术期
作者简介:刘蓉 ( 1 9 6 9  ̄),女,西安音乐学院音 乐学系副教授 。
作 为 活 态 的 古 老 乐种 , 以一 个 乐 社 或 乐 人 为 个 案 ,
基金项 目:2 0 1 3 年陕西省教育厅哲学与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项 目 “ 陕西 区域音 乐理论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 ( 编号:1 3 J Z 0 6 1 )研究成果 。 收稿 日期:2 0 1 6 — 0 9 — 1 1
・1 06 ・
2 0 1 6 5 l  ̄ 9 月
第3 5 卷 第3 期 S e p 2 0 1 6 V o l 3 5 No 3
很 好 的 效 果 。西 安 鼓 乐 作 为传 统文 化 ,变 迁 是 历 史 进 程 期 。随着 时代 的前进 和经 济 的发展 ,人 民群 众 的生产 方 式 中的 常 态 。 乐 社 作 为传 统文 化 的组 织 形 式 ,面 对 社 会 转 与 生 活 方 式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 文 化 娱 乐 形 式 更 加 多样
虫鼓乐日 f 究现状艘j 思 警
运 用 民族 学 和 口述 史 方 法 为 西 安 鼓 乐 研 究 开 辟 了 新 的视 来 ,西 安 鼓 乐 一 直 是 许 多 民俗活 动 中群 众 主 要 的娱 乐 方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乐带向了世界。 (二)西安鼓乐的乐谱、乐器 在调查中,长安何家营鼓乐社传承人何老师说:“西安鼓乐在
何家营村是世代相传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真的很不容易。自己 听到鼓乐声很好听,很喜爱,也就慢慢地参与了。”近些年来,鼓 乐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走出国门。跟随何老师走进鼓乐陈列馆, 陈列墙上挂着去各个国家演出的照片,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 何老师讲到:“鼓乐的演奏目前来说不是它的乐器难,而是它的乐谱 难。因为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鼓乐的乐谱没有时值, 没有高低,必须口传,老艺人来口传,不口传就没有办法”看到乐 谱一个个蚯蚓一般的符号可以有易懂的方式学习,但是韵曲却没有 任何技巧,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艺术家口传下来。西交大人文 学院主任说:“乐谱传到现在,越到这个时候越觉得它是一个宝贝, 年代比较久也比较脆,所以它掉一个块块,就把几个音符就掉了。”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张中卿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西安鼓乐却因为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 观。笔者认为加强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使西安鼓乐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简述西安鼓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采访与调查,分析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 生存现状;第三部分对鼓乐的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谈我国手风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齐慧君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30013)
摘 要:手风琴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中,其音乐在体现民族精神、音乐技巧等多方面所展现的艺术性都奠定了手风琴 在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 国音乐家们不断致力于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期望能创作更具民族特色、更能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作 品。发展、继承、传承与发扬手风琴音乐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核心, 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培养真正了解手风琴乐器与音乐特性的专业作曲家,创作兼 顾音乐性与演奏技巧的更多真正适合手风琴演奏的优秀作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与时俱进的专业发 展道路。结合现代音乐发展优点,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好的促进手风琴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的 手风琴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民族性;发展趋势;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发展境遇与创新实践路径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发展境遇与创新实践路径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发展境遇与创新实践路径作者:李夏鲁小艳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17期摘要:“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不仅引发了非遗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也促使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探索新的、有效的实践路径。

有中国鼓乐“活化石”之称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西安鼓乐,面对“互联网+”,其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也面临着改变,从非遗网站、手机等自媒体、互联网App等艺术平台的非遗普及到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西安鼓乐文化正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西安鼓乐;创新路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包括西安鼓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走向。

王一川教授在谈及互联网对艺术的影响时指出,互联网可以让大众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趣味、爱好和选择,“但另一方面,一个幽灵也如影随形地跟踪而至:你只要不会上网或不善于使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那么,你的艺术生活乃至整个日常生活都会陷于不便之中,甚至产生严重的被生活抛弃之感”。

[1]对“被抛弃”状态与“存在感”的思考,是西安鼓乐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真实体验,而如何在这种“被抛弃”状态中寻求发展的路径,直接关系到西安鼓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互联网+西安鼓乐文化”的姻缘“互联网+”的中心词是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后信息时代传统产业提升的重要媒介。

“+”强调的是创新实践路径,是互联网与工业、商业、文化、金融等的融合过程,是实现全新的产业形态的一种探索。

(一)文化当代性要求西安鼓乐文化与互联网的嫁接与联姻是文化當代性的必然需求。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杰姆逊曾谈到主导文化时指出:“假使我们缺乏对文化主导的普遍认识,在分析问题时难免显得故步自封,片面地把现阶段的历史状况视为多元文化的简单呈现,视之为文化差异的随机演变。

”[2]杰姆逊认为将传统与互联网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

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罗 洁(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摘要】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古老乐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安鼓乐在历史的生成与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形态、表演、传承体系。

进入新世纪后西安鼓乐出现了生存危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西安鼓乐为延续其文化命脉做出了各种变迁与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对西安鼓乐在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生存与变迁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其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展现出地方乐种是如何维护、延续文化生命的。

【关键词】西安鼓乐;生存转变;文化空间;传承机制【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5-0048-02【本文著录格式】罗洁.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J].北方音乐,2020,08(15):48-49.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市及其周边县区,以笙、管、笛配合打击类乐器合奏的民间吹打乐乐种。

“一般认为,西安鼓乐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千余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套曲的音乐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因素如谱、器、律、调、曲、词以及乐曲结构、旋法等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痕残迹。

”西安鼓乐以“活态”存续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显示,西安鼓乐在建国初期仅西安城内就拥有几十家的乐器社与铜器社,这些社团曾经遍布西安各大庙宇、道观附近,构成了民俗宗教仪式的会社网络。

现在西安鼓乐百年以上乐社只有6家,分别是都城隍庙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长安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依附于农耕文明的西安鼓乐出现了生存危机,西安鼓乐各大乐社也为此做出了各种的调整与转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下将对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现状与变迁进行梳理,探寻一个地方乐种是如何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生存与维护其音乐文化的过程。

非遗系列之西安鼓乐

非遗系列之西安鼓乐

立新的民族音乐体系有着有益的基
础和借鉴的价值。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
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

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

现 状
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
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
待抢救和保护
主要流派
保护措施
1953年,杨荫浏和当时西北音协的李石根、陕西文教厅的何均先生等人深入城 隍庙、东仓、何家营、南集贤等重要乐社,对乐社、乐谱、乐器、民间艺人、 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录制了成套的鼓乐演奏音像资料,并于此年,将其 采访的资料编为《陕西鼓乐社与铜器社》,为后人研究、了解西安鼓乐提供了 最根本的依据。
目录
历史渊源 传承保护
基本特征 主要流派
代表作品 社会影响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形成于明、清,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可以说是它的鼎盛时期,西安城乡内外鼓乐 社不计其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终南山南五台举行鼓乐盛会,各路鼓乐队云集一处,笙管齐鸣,连续三天, 昼夜不停,盛况空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西安鼓乐几乎停止活动,乐谱大量散失。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仅存的几家鼓乐社会给予很大关注,至“文革” 前尚有二、三十家鼓乐社。但十年浩劫使鼓乐活动逼迫停止
西 非
系遗
安乐鼓 列
• 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 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 间委员会阿布扎比会议上,西安鼓乐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如何保护传承西安鼓乐

如何保护传承西安鼓乐

保护西安鼓乐是从1951年开始,时断时续。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1951年开始到1953年3月,正式定名为“西安鼓乐”,可以称之为西安鼓乐的保护历史之定名阶段。

从1953年到1966年,当地音乐工作者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可谓西安鼓乐的保护历史之普查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停顿,1981年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收集工作再次开始,不仅整理了大量资料、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还把西安鼓乐推向了更大的舞台,使西安鼓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地位得到初步认可。

1992年至今,西安鼓乐的保护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西安鼓乐在国家层面不仅被载入中国音乐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然而,西安鼓乐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演奏队伍薄弱,目前在西安只有13个民间鼓乐社,二百多名乐手;演奏能力缺失,流传下来的古乐曲有一千多首,只有近二百首被翻译出来,更严重的是,没有一个鼓乐社能演奏超过15首;乐器及乐器制造工艺失传,如原有的横弹琵琶,现在已失传,而且现代制造工艺改变了吹奏乐中笛子的音色。

后继乏人,目前西安鼓乐传承人只有6个,研究专家不超过10人。

传承、研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是西安鼓乐沿袭千年的传授传统。

乐社长期以来一直遵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街坊乡党不传远亲”的祖规。

学鼓乐有“年管月笛当日笙”的说法,初学学笙,后来学笛,再往后就是学管,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吹,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在传授乐谱时,采用“哼哈”的唱法,老艺人带着韵律唱一个“音”,抑扬顿挫中伴有“啊”、“哎”、“吔”等语气词。

老师一句句教,习乐者一句句模仿唱着。

演奏时,由于使用俗字谱的记谱方式不精确,不适于直接演奏,需要采用“打谱”的方式,识谱的老艺人根据个人的演奏经验,在谱子上记录主要的音节并使用润色、增花等方式,使乐谱成为曲目来演奏。

西安鼓乐是在唐宋遗音、明清戏曲等脉络上一脉相承而来,在历代技艺精湛的鼓乐艺人努力不懈中传承和发扬。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一、简介在2022年6月,我们作为西安鼓乐社团的一员,参与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西安鼓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并通过参观、交流和表演,与其他社团互动,以期推广西安鼓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二、实践活动内容1. 参观西安鼓乐博物馆活动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西安鼓乐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西安鼓乐器,其中不乏罕见的珍品。

我们聆听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鼓乐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

通过观看实物展览和多媒体资料,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安鼓乐的精髓及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2. 与其他社团的交流活动为了在社会实践中促进交流互动,我们与其他鼓乐社团进行了一次合作表演。

在这次表演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并在合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与其他社团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今后的社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街头鼓乐表演为了推广西安鼓乐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街头表演活动。

通过这次表演,我们向市民们展示了西安鼓乐的独特魅力,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与我们一起感受节奏与激情的交融。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观众的掌声和赞许,更传递了西安鼓乐的魅力和艺术内涵。

三、活动收获1. 对西安鼓乐的深入了解通过参观博物馆、与其他社团交流和表演,我们对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为我们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西安鼓乐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拓宽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与其他社团进行了交流,还在表演中与观众进行了互动。

通过这些互动,我们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3. 推广西安鼓乐文化通过街头表演活动,我们成功地向更多的人推广了西安鼓乐文化。

观众们纷纷表示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我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传承和弘扬西安鼓乐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作者:张璟来源:《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年第04期[摘要]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目前,西安鼓乐在政府的扶持下,其发展速度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梳理西安鼓乐历史发展及现状,探讨在非遗保护前提下,西安鼓乐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并以西安鼓乐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运用数字化转换等融合发展新思路,让西安鼓乐带动西安文旅创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西安鼓乐;非遗保护;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FS90.31:J6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8(2023)04-0044-05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an Drum Music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Zhang Jing(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s ar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t presen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Xi’an drum music has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e early stage of libera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speed and prospects are still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 drum music unde r the premi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y review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Xi’an drum music and cultural tourism as an opportunity, we will use new ideas such 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Xi’an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Keywords: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Xi’an Drum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老乐种之一,从古老手抄本的乐谱中发掘出两千余首乐曲,有不少乐曲曲名都和唐宋教坊音乐相同或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资料和其他乐种中少见或不见的。

西安鼓乐生存环境探析

西安鼓乐生存环境探析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K 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如(63—),女,辽宁本溪人,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史学硕士。

2010年2月第13卷第1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 oc ial Sciences Editi on)Feb .2010Vol .13No .1西安鼓乐生存环境探析王晓如(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脱胎于唐代燕乐并多方面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历代音乐艺术及各地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存活在我国民间的以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传统音乐形式。

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鼓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历史以来生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从西安鼓乐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音乐环境等几个方面探讨西安鼓乐生存环境,对于消费时代语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从理论研究与现实保护的视域继续传承西安鼓乐,以期实现西安鼓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安鼓乐;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1-0035-05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在脱胎于唐代燕乐并多方面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历代音乐艺术及各地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存活在我国民间的以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传统音乐形式。

它采用宋代“俗字谱”记谱形式,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各异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是吹奏乐器、弹弦乐器以及击奏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

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盛唐遗音原生态”,是具有中国古代音乐特质的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鼓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历史以来生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非遗“西安鼓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遗“西安鼓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遗“西安鼓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石雨薇;丛红艳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5
【摘要】西安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立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文化遗产西安鼓乐就是在这样的“古代文化的摇篮”里孕育成长而来。

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西安鼓乐逐渐被大众遗忘,其保护与传承成为难题。

通过分析西安鼓乐的现状及保护与传承措施,探讨西安鼓乐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石雨薇;丛红艳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刍议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措施——以“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
3.非遗保护视野下辽南复州鼓乐的传承与思考
4.数字化传承——非遗“西安鼓乐”可视化服饰应用研究
5.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导言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我选择参加了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两周的时间,我深入了解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文化内涵等方面知识,并参与了鼓乐演出,亲身感受了鼓乐的魅力和社交价值。

通过实践活动,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发扬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2.鼓乐的历史渊源鼓乐起源于古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宗教、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舞蹈和娱乐形式。

西安作为中国古都,有着丰富的鼓乐文化。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特别是在鼓乐节目《大蓝鼓》中,我们感受到了鼓乐对于纪念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3.鼓乐的演奏技巧鼓乐的演奏技巧需要细致的判定和高超的技巧。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学习了基本的鼓乐演奏技巧,并跟随专业音乐家练习。

通过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持槌姿势、击打力度和节奏控制。

在随后的合奏中,我们能够准确地按照乐谱演奏,协调合作,完美呈现出鼓乐的独特韵味。

4.鼓乐的文化内涵鼓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社会实践,我深入了解了“德艺双馨、勤奋进取”的陕西鼓乐文化精神。

在鼓乐团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演奏技巧,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团队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形成了浓厚的集体氛围。

同时,通过参与鼓乐演出,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传递正能量,增强团队凝聚力。

5.社交价值鼓乐不仅在音乐和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也在社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同学,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通过共同学习和演奏,我们互相帮助、相互激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合奏中,我们必须精确地配合,相互依靠,培养了彼此的信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与鼓乐团的良好合作经验,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管理能力。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西安鼓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在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收获良多,深刻体会到了鼓乐文化的魅力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首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深入了解了西安鼓乐的历史和传统。

西安鼓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通过与老师和鼓乐团成员的交流,我了解到西安鼓乐是从古代宫廷乐队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

这对我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有很大帮助。

其次,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学到了一些鼓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参与鼓乐团的训练和演出,我亲身体验到了鼓乐的魅力和力量。

在每次排练和演出中,我努力跟上节拍,学习控制力度和节奏,感受到鼓乐的激情和活力。

同时,我也了解到鼓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此外,参与实践活动还让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在鼓乐团的训练和演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需要相互配合和合作。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

通过与队友们一起奋斗,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与老师和导师的交流,我学习到了更好地沟通和表达的方法,提升了自己的交流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我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实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实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参与西安鼓乐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鼓乐文化的魅力和传统,学到了鼓乐的基本演奏技巧,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次实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一部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民间鼓乐艺术发展与革新

民间鼓乐艺术发展与革新

民间鼓乐艺术发展与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鼓乐艺术在中国的乡村中逐渐缺少,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传统艺术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近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民间鼓乐艺术得以继续发展,并且呈现出了一定的革新。

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鼓乐艺术一直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的民间鼓乐包括了木鼓、竹鼓、铜鼓、铁鼓等多种乐器,而这些乐器不仅在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与此同时,这些民间鼓乐也将传统的技巧和艺术技能不断传承下去。

然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民间鼓乐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

音乐市场的多元化和大众化以及新型娱乐事业的兴起,使得文化和商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民间鼓乐艺术在此背景下无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此外,传统的音乐教育和乐器制作技术也面临着断层和流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人开始尝试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革新的方式来推动民间鼓乐艺术的发展。

一些鼓乐团体开始尝试加入其它音乐元素,如摇滚乐和电子音乐,以吸引年轻听众的关注。

一些团体也开始尝试推出创新的演出形式,例如在音乐会中加入故事情节,创造互动性的演出及用代入感极强的形式传播民间文化等。

除此之外,许多人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承民间鼓乐艺术的技术和手艺上。

传统的技能培训班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中推出,这些培训班在传授民间鼓乐的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向年轻人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也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间鼓乐文化。

综上所述,民间鼓乐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革新既面临着挑战和困难,同时也有着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成果的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来推动民间鼓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让这个古老而独特的音乐传统继续在人们生活中闪耀着充满活力的光芒。

以西安鼓乐为视角探究晋北鼓吹乐的发展现状

以西安鼓乐为视角探究晋北鼓吹乐的发展现状

一、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之 共性分析
曲牌曲调:作为晋北鼓吹乐的精华,山西八 大套的许多曲牌曲调,都是从唐代燕乐,宋、元 散曲;明、清戏曲和民间小曲以及五台山寺庙音 乐中,摘引过来的。而与之相似,西安鼓乐的曲 调来源主要是宋词、元曲和明清戏曲音乐。因此 二者曲牌曲调的来源十分相似。
社会功能:晋北鼓吹乐的乐队,主要用于寺 庙的各种仪式之中,或村镇丧事和“社火”( 即民 俗活动 ) 等场合。西安鼓乐的乐队多在每年夏秋 之际,为庆贺丰收所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 二者作为两个地区的民间乐种,均多用于民间的 传统社会活动。
以西安鼓乐为视角探究晋北鼓吹乐的发展现状
张旭莺 1 韩志强 2
(1.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 100032 2.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 长期以来,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民族民间地方传统音乐发展现状
及学术研究情况两方面,对陕西及山西两个地区的传统乐种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进行比较分析,拟从西安鼓乐在当
韩志强(1969-),男,山西省祁县人。山西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9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传承方式:晋北鼓吹乐依靠班社传承,社员 在班主的带领下恪守古训,自幼跟随父辈、师傅 承袭技艺。而西安鼓乐同样以乐社为基础来传承 传播乐曲。可见二者的传承方式基本都以内部传 承为主要方式。
收稿日期:2020-1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14BZW100)阶段性成果及 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
一般项目《“弦索声腔系统”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9BD05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旭莺(1995-),女,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类型:团队编号:团队类型:所属学院:团队名称: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联系式:注意事项:材料类型填写的容:如实践课题成果<社会实践论文>、团队总结报告、团队成员个人小结、报销发票等)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出路研究调查报告旅游学院酒品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目录1鼓乐 (5)1.1综述介绍 (5)1.2在中国戏曲界地位 (5)1.3主要乐器组成 (5)1.4鼓乐曲谱组成 (6)1.5鼓乐与传统剧种的区别 (6)1.6鼓乐生存发展的要素 (6)2鼓乐的现状 (7)2.1主要流派以及特色 (7)2.2生态困境 (7)2.3传承现状——东仓、城隍、集贤 (8)2.4乐社具备的核心要素 (8)2.5鼓乐社演员来源 (9)2.6鼓乐社经济来源 (9)2.7鼓乐发展的人文环境 (10)2.8鼓乐现在发展模式——以东仓鼓乐发展模式为例 (11)3鼓乐未来的发展 (11)3.1一带一路政策下鼓乐发展 (11)3.2鼓乐研究所现状 (12)3.3鼓乐未来发展模式探索 (12)3.4鼓乐发展制约 (13)3.5鼓乐应该做的 (13)3.6弘扬鼓乐的措施 (14)鼓乐的生态困境与出路研究调查报告摘要: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及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曲艺文化收到了冲击。

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生态困境中鼓乐又如摆脱困境找到自己的出路?关键词:鼓乐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1鼓乐1.1综述介绍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及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乐种。

在古长安及边地区,尤其是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鼓乐是流行在一带的大型吹打音乐,其乐曲在结构上与唐大曲有相近之处,所用的乐谱与唐宋时流行的燕乐半字谱也有承继关系。

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1.2在中国戏曲界地位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现今各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

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我国古代音乐的“活化”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

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

1.3主要乐器组成鼓乐虽叫鼓乐,但是乐器不只是鼓,而有几十种乐器,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以锣、鼓、梆子。

吹奏乐器则以笛、笙、管为主。

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

而随着场合不同,其所用的乐器也不同,如农村一些俗乐演奏就会使用打击乐器较多,而在僧道两派中吹奏乐器较多。

1.4鼓乐曲谱组成鼓乐社所演奏的乐谱,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乐谱,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词牌名。

有《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套词》、《北词》等。

这些乐谱都是经过一代代传承下的古老乐谱,通过工尺谱进行记载,最古老的谱子可以追溯到宋朝,大多都是清朝流传至今的谱子。

1.5鼓乐与传统剧种的区别鼓乐与南音,腔不同,鼓乐的演出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乐队组成。

鼓乐是一种交响乐,而普通的中国戏曲并不是。

所以南音,腔,黄梅戏这些戏曲,三五个人,一两个人都可以演出。

随便一位戏曲爱好者开口一唱就是南音,就是腔。

而鼓乐必须要有完整的一套乐器,缺一不可。

鼓乐的一次演出至少要二十人的乐队组成。

所以说,鼓乐是和西交响乐同等级的存在,需要的人力,财力相比南音更多。

鼓乐如果说是交响乐,那么南音就相当于流行音乐中的民谣了。

也正是这种集体乐队的形式,使得鼓乐尤为珍贵。

1.6鼓乐生存发展的要素鼓乐的生存发展主要有五个要素:人、传承人、相应资金、谱子乐器、展示平台。

人,指的是鼓乐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日常生活的娱乐中占据一席之位。

传承人,指的是鼓乐的传承需要有专门从事鼓乐的传承人,一代代传承沉淀下来。

相应资金,有一定的资金进行日常乐器的维修,人员活动经费的发放,以及日常排练的补贴等。

谱子乐器,顾名思义,需要有鼓乐专门演出的乐器,和古老的乐谱。

展示平台指的是鼓乐需要一个平台去向受众进行表演,展示。

这五个要素是鼓乐这一戏剧基础的要素组成,除此之外鼓乐还需要媒体的宣传,向大众不断展示鼓乐的风采。

这样才能使得鼓乐具有勃勃生机。

2鼓乐的现状2.1主要流派以及特色鼓乐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僧、道、俗。

其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为僧派代表,僧道俗这三派各有特色。

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

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

相传,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与僧派一样,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

僧、道派因经商的多,平时日落店铺打烊后,艺人们聚集到四合院自娱自乐。

本社庙会期间,他们全体出动,竭尽全力,昼夜演奏,而不取分文。

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它们也会热情的前往耍曲,烘托气氛。

沿途他们吹吹打打,在市民面前展现他们的技艺。

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形成俗派。

俗派因在农村,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一般在农闲时参加民俗性活动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收获后庆贺丰收。

2.2生态困境鼓乐最重的生态困境,就是它的名号——音乐“活化”。

因为鼓乐大量保留了古代的特色,所以造成与现在社会的脱节,是一个不符合时代的产物。

所以,现在有的六家鼓乐团的生存举步维艰,更不要提及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鼓乐是一种大型交响乐,是没有办法和南音等戏剧一样充斥大街小巷,凡是表演至少要二十人出演。

这对鼓乐走下基层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对于外出演出也是一项很庞大的费用。

而鼓乐市场的狭小,使得鼓乐社缺乏足够经济收入支撑其正常发展,乐团中有才华的年轻人迫于生计退出鼓乐,造成乐团发展的不正规化。

往往是需要演出时大家聚在一起排练几天,没有演出时迫于生计不得不操起自己的职业,而不能全身投入鼓乐。

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鼓乐水平的提高,甚至乐团有很多六十岁才开始演出鼓乐的人。

鼓乐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而如今人们的审美观受到西冲击而与从前大不相同。

我们在采访鼓乐听众与当地市民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听众,他们对鼓乐了解的东西也非常少,观众们希望了解它但是不懂它。

假如鼓乐再多演奏一会儿,听众是否还能剩下这么多,继续有耐心的“欣赏”也是一个问题。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也没有耐心去认真地欣赏鼓乐的美丽。

除了东仓鼓乐社是全职演员之外,其余的鼓乐社都是业余的。

而随着大唐芙蓉园旅游景区的不景气,东仓鼓乐社的生存似乎也要受到回到业余状态的威胁。

如今在中国,很多省份都没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因为维持乐团的费用实在是太为巨大。

每年支持经费都要上亿,更有百里挑一的音乐才子不断加入,其生存尚且如此。

相比之下鼓乐生存至今真的是极其难得,其生存的艰难也可见一斑。

鼓乐单单维持存在,能够进行完整的表演就已经耗尽所有精力。

总体来说,现在鼓乐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也缺乏文化基础。

如果没有资金的扶持,可能今天连六家鼓乐社都不复存在,鼓乐也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2.3传承现状——东仓、城隍、集贤这三家鼓乐社来说,东仓鼓乐社的发展相比来说是比较好的。

背靠大唐芙蓉园,有23人的演员编织,每天下午都有定时演出,分两场各十五分钟。

逢末晚上在紫云楼北广场还有演出。

其中东仓鼓乐社的老师和丁老师的都是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的大旗,他们的父辈从事鼓乐至少有五十年的历史。

老师的父亲去年刚刚去世,从十五岁开始到九十八岁去世,从事鼓乐七十年之久。

东仓鼓乐社每月有芙蓉园十万元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供社员日常工资开销和乐器的维护。

但是因为是属于大唐芙蓉园的员工,其表演发展都受到体制的制约,缺乏自己的独立自主权。

城隍庙鼓乐社背靠着道观,其场地资金也有一定保障。

每逢庙会等需要演出的时候,鼓乐社社员们就召集到一起排练几天,演出完毕解散等待下一次演出。

在没有演出的日子,在城隍庙有专门的场地供鼓乐社社员排练演出。

至南集贤鼓乐社是村民自发组织的,由鼓乐研究所投资在村建设鼓乐传习所。

家营村也有同样的传习所。

村民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进行排练演出,对外祭祀等时候进行表演,同时也有对外的演出。

其中俗派的曲子最有吸引力,曲子时间最长,长达七十分钟。

对于三派的演出,由于俗派更加“接地气”,所以观众的总体反馈来言,俗派的曲子更有趣。

2.4乐社具备的核心要素一个具有古老历史的事物,都具备着独特的核心要素。

东仓鼓乐社的社长认为,一个乐社,尤其是鼓乐社必须具有传承关系、完善谱系。

如果没有一代代传承的根,没有完善的演奏谱系,那么即使这个鼓乐社演艺水平再高超,也不是真正意义的鼓乐社。

鼓乐研究保护中心的邓老师说,就算是鼓乐完全从历史的舞台中消失,在将来完全复活是没有任问题的。

但是这样复活的新的鼓乐,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没有了一代代传承的底蕴。

而乐谱谱系,标明一个乐社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典曲目。

就好比理学程颐兄弟开创,子熹发扬光大,再经一代代文人墨客品读积累才有了儒家中理学的深厚积累,才有了文化积淀。

鼓乐社的乐谱,同样也是这样。

从宋朝到民国,一代代鼓乐奇才对鼓乐的研究、开发、创新才形成从古到今完善的乐谱体系,它见证了这个乐社的历史,是一个鼓乐社深厚文化底蕴的表达。

2.5鼓乐社演员来源不仅仅是鼓乐的发展,任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

然而,六家鼓乐社中绝大多数的社员,都不算是优秀的人才。

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来源结构:家传、邻居、街坊、同学和亲戚。

他们中最大的甚至六十岁才开始学习鼓乐,其中有能力、优秀的人才,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鼓乐社,为了娶妻生子,买房买车奋斗着。

因为鼓乐社难以盈利,依靠经济收入来保障社员继续投入时间精力,鼓乐社的发展最终沦落为社团一样的兴趣组织。

这样的组织的生存,实在是十分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