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文书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评介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评介(1)本书是武汉大学朱雷教授最新编撰的一部论文集。
这部论文集共收论文二十三篇,最早的一篇发表於二十多年前(1980年),最晚的一篇为近年(1999年)撰成。
没有明确分类,根据内容似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昌历史研究,七篇,依次为:《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北凉“按赀配生马”制度》、《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论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龙门石窟高昌张安题记与唐太宗对麴朝大族之政策》。
第二组为唐代籍帐研究,八篇,依次为:《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点籍样”制度初探》、《唐“籍坊”考》、《唐代“乡帐”与“计帐”制度初探》、《〈唐律疏议〉中有关“部曲”法律条文的现实意义》、《唐“职资”考》、《敦煌两种写本〈燕子赋〉中所见唐代浮逃户处置的变化及其他》、《敦煌所出〈索铁子牒〉中所见归义军曹氏时期的“观子户”》。
第三组为唐代均田、勋告、府兵等杂撰,七篇,主要为:《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跋敦煌所出〈唐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唐开元二年西州府兵——“西州营”赴陇西御吐蕃始末》、《敦煌所出〈唐沙州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考》、《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碛西北庭行》、《敦煌所出〈万子、胡子田园图〉考》、《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
此外,还有一篇,名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襄阳的“互市”》,由于其中仅提到1907年敦煌西北长城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晋末年粟特文信札,没有利用敦煌藏经洞文书和吐鲁番出土文书,故本书将该文放在最後,作为附录。
现依次摘要评介如下:《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是朱教授的成名作。
该文在贺昌群、宿白、池田温、掘敏一等先生探讨的基础上,首次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三件计赀文书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藏二件计赀文书综合加以研究,并定名为“北凉承平年间(443—460年?)高昌郡高昌县赀簿”,得到学术界普遍赞同。
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中人与地权交易契约关系
了合法依据。及至后期与五代,均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化加剧,地权交易比以前也就更为发 : “均田制本身,通过反复还授,就成为土地私有化的一条自然通道, 它本 展。胡如雷先生认为
② 均田制及其破坏促进了地权交易的发生发展 ” , 《敦 身就包含着促使自己走向破坏的内在因素 。
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所载 P. 4017 《出卖口分地契残片 》 即是口分田转让例证之一。 在敦 煌吐鲁番地区,政府还对土地对换予以限制,诚如有学者指出的,土地拥有者之间可以任意对换 , 但 “土地的自由对换, 并非是毫无节制地随便对 土地是 “晚唐五代土地私有化的另一标志 ” ,即必须经过官府的登记备案, 以便有效地征纳 换,其中主要的一个环节便是 ‘入官措案为定’ 赋税,否则也是不合法的。归义军政权所关注的并非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而只是据地征税罢
敦煌吐鲁番地权交易契约文书大体分为买卖 、租佃、交换、质典等不同形式,反映出地权交 易形式的多样化。契约文书记载自唐迄于宋初,文本中除了当事人双方外, 另有口承人或保人、 同院或同坊、见人或知见、邻见或临坐等不同称谓的第三方主体的签名画押 。一般地,凡在契约 , 在地权交易中起着担保、 说合、 调 中署名画押的当事人双方以外的其他人 ,都可称为 “中人 ” 解等责任。中人具体称谓的变化与历史演进有关 ,但中人称谓不同,与其身份地位、责任义务或 中人秩序等等因素是否存在对应关系 ? 他们担保、说合、 调解等等作用的实现有着怎样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中人对于契约观念及文本的发展 ,乃至社会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本文试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④ 因 ” 那时也就没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权, 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此,交租纳赋相当于是使用权及占有权主体对终极所有权主体给予的收益补偿 。唐五代时期,国 ,即 “抛弃了共 家实际具有土地的终极所有权,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所谓的 “私有”
吐鲁番文书名词解释
吐鲁番文书名词解释
吐鲁番文书是指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代文书,主要记录了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
以下为一些吐鲁番文书中出现的名词解释:
1. 玉门关:位于黄河上游的玉门峡口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之一。
2. 焉耆:位于今新疆且末县东南,古时是西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3. 康国: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
4. 鸟苑:古代的动物园,里面收藏了各种珍稀动物,包括鸟类、野兽等。
5. 大秦国:指古代中国汉朝时期与之交往的西域国家,主要是罗马帝国的前身。
6. 月氏:古代西域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新疆沙雅、库车、阿克苏等地。
7. 车师:古代西域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新疆吐鲁番、哈密、疏勒等地。
8. 回纥:古代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
9. 葱岭: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是连接新疆和甘肃的重要通道。
10. 龟兹:古代西域国家之一,位于今新疆库车地区。
- 1 -。
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数量及语种-2019年文档
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数量及语种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历史上创造了独特的绿洲文化。
后来由于丝绸之路陆路商道的衰落及其他各种原因,吐鲁番逐渐被历史所遗忘。
他各种原因,吐鲁番逐渐被历史所遗忘。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盛,对中亚及我国古代西域地区的探险活动的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探险队到吐鲁番及新疆其他地区,通过发掘、收购等手段,获取并带走了大量文物,这其中包含许多古代西域出现过的各种文字的文书。
多古代西域出现过的各种文字的文书。
一、国外藏吐鲁番出土文书一、国外藏吐鲁番出土文书来吐鲁番进行考察、考古的外国探险家主要有俄国克列门兹、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日本的大谷光瑞等。
他们所获得的文书现存于国外各博物馆、图书馆或私人手中,现对其所藏地及编号、语言种类及内容做一简述。
中,现对其所藏地及编号、语言种类及内容做一简述。
(一)日本(一)日本日本藏吐鲁番出土文书多数收藏于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部分藏于各地博物馆,亦有不少为私人收藏,其主要特点是收藏分散,藏地众多,除龙谷大学外其他各处收藏数量少。
散,藏地众多,除龙谷大学外其他各处收藏数量少。
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吐鲁番文书(大谷文书)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吐鲁番文书(大谷文书)58635863件(不包括无字白纸、壁画、绘画),其中回鹘文1887件,汉文2401件,粟特文182件,吐蕃文19件,汉件,汉//突厥文1件,汉件,汉//粟特文转写帕提亚语1件,摩尼文粟特语13件,帕提亚语摩尼教粟特文1件,摩尼文6件,摩尼文语言不明3件,八思巴文件,八思巴文//蒙古文2件,吐蕃字梵文1件,粟特文音译西伊朗语1件,汉件,汉//吐蕃文6件,古突厥语摩尼教1件,数字428件,胡语3件,粟特/汉文229件,回鹘件,回鹘//汉文76件,摩尼文西伊朗语与粟特语对译词汇1件,摩尼文西伊朗语或西伊朗译与粟特语1件,汉件,汉//摩尼文西伊朗语1件,汉件,汉//摩尼文帕提亚语6件,于阗文4件,摩尼文帕提亚语51件,摩尼文古波斯语27件,回鹘回鹘//粟特文14件,摩尼文古波斯语摩尼文古波斯语//(A )摩尼文帕提亚语1件,粟特文音译汉语件,粟特文音译汉语//粟特文2件叙利亚文字母表1件,粟特文梵文对照书写陀罗尼1件,摩尼文中古波斯语与粟特语对译1件,摩尼文中古波斯语与帕提亚语1件,粟特文音译件,粟特文音译//汉/粟特文(粟特文(A A ,AV AV,,V )1件,摩尼文粟特语5件,摩尼文粟帕提亚语1件,胡汉双语426件,婆罗米文4件,汉婆罗米文及汉、婆罗米文3件,无法识读文书50件。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照片)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照片)吐鲁番文书残片(资料图)日前,笔者赴新疆参加学术讨论会,有幸在吐鲁番博物馆一睹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吐鲁番文书的真迹。
吐鲁番博物馆专门辟有“出土文书”展厅,陈列着近百件从古墓葬中出土的纸质文书。
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古称高昌。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央政权即在此设置戊己校尉,驻守吏卒,实施屯戍。
东晋时期,中国北方分裂为16个割据政权,吐鲁番地区先后被前凉、后凉、北凉、西凉等汉族地方割据政权统治,设有高昌郡和高昌国。
公元640年,唐太宗灭高昌国,于此设置西州都督府。
吐鲁番古代居民习惯将废弃的公私文书裁剪成死者穿戴的鞋靴﹑冠帽、腰带和枕褥的形状,作为陪葬品,放置于地下房屋式墓冢内。
由于当地气候极其干燥,埋藏于地下的纸质文书历时千年而不腐烂。
正是这种独特的墓葬习俗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为吐鲁番地区留下了相对延续的古代档案。
19世纪末,西方探险家对吐鲁番古墓葬群进行了掠夺性的发掘,盗走了数万件古代文书,吐鲁番文书从此为世人所知。
1959至197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高昌古城北郊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两地进行了13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400多座晋代至唐代的墓葬,出土了2700多件汉文文书。
其中东晋十六国时期文书100多件,高昌王朝时期文书700余件,唐朝西州都督府时期文书1700多件。
从文书上残存的纪年来看,最早的1件为公元273年(西晋泰始九年),最晚的1件为公元778年(唐大历十三年),前后历时500年。
吐鲁番文书的种类和形式极其丰富。
包括各级政权处理日常公务所形成的符、帖、牒、状等官府文书,审理案件的对案辩辞,授勋封官的告身,行旅往来的过所和公验,反映民间租佃、买卖、雇佣、借贷活动的各种契约,记载百姓自报户内人口﹑田亩及赋役承担情况的手实等。
此外,还有中原地区流传过来的《尚书》《论语》《孝经》《千字文》等古籍抄本。
由于留存方式的独特性,吐鲁番文书大多呈残片状态。
文物专家经过细致的拼接整理,从这些“文明的碎片”中释读出西域中古时期的历史信息。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评介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评介本书是武汉大学朱雷教授最新编撰的一部论文集。
这部论文集共收论文二十三篇,最先的一篇发表於二十连年前(1980年),最晚的一篇为最近几年(1999年)撰成。
没有明确分类,按照内容似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昌历史研究,七篇,依次为:《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北凉“按赀配生马”制度》、《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论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龙门石窟高昌张安题记与唐太宗对麴朝大族之政策》。
第二组为唐朝籍帐研究,八篇,依次为:《唐朝“手实”制度杂识》、《唐朝“点籍样”制度初探》、《唐“籍坊”考》、《唐朝“乡帐”与“计帐”制度初探》、《〈唐律疏议〉中有关“部曲”法律条文的现实意义》、《唐“职资”考》、《敦煌两种写本〈燕子赋〉中所见唐朝浮逃户处置的转变及其他》、《敦煌所出〈索铁子牒〉中所见归义军曹氏时期的“观子户”》。
第三组为唐朝均田、勋告、府兵等杂撰,七篇,主要为:《唐朝“均田制”实施进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跋敦煌所出〈唐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唐开元二年西州府兵——“西州营”赴陇西御吐蕃始末》、《敦煌所出〈唐沙州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考》、《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碛西北庭行》、《敦煌所出〈万子、胡子田园图〉考》、《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
另外,还有一篇,名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襄阳的“通商”》,由于其中仅提到1907年敦煌西北长城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晋末年粟特文信札,没有利用敦煌藏经洞文书和吐鲁番出土文书,故本书将该文放在最後,作为附录。
现依次摘要评介如下:《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是朱教授的成名作。
该文在贺昌群、宿白、池田温、掘敏一等先生探讨的基础上,第一次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三件计赀文书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藏二件计赀文书综合加以研究,并定名为“北凉承平年间(443—460年?)高昌郡高昌县赀簿”,取得学术界普遍赞同。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韩树伟摘要20世纪初,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含有众多的契约文书,对研究中古时代的西北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尤其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分国外、国内两部分,对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旨在为学界契约文书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上的便利。
关键词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契约文书研究综述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契约文书中,以汉文契约文书最多,其研究成果颇丰。
据学者最新介绍,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计有421件,敦煌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有316件①。
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应该还有汉文契约文书②。
这些汉文契约文书的年代,最早为前秦、最晚为元代,主要集中在唐五代至宋初,其时间跨度之久、地理范围之广,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契约文书的历史背景,再现契约文书背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形态。
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作一梳理与介绍,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国外汉文契约文书相关研究谢和耐根据敦煌写本研究中国的专卖制度与专卖有关的刑法条款,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单单是论专卖制度,其实还附带论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经济,作者指出:“中国契约法的主要特*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佉卢文文献所见汉晋鄯善国史研究”(21X Z S016)阶段性成果。
①王启涛撰:《吐鲁番文献合集?契约卷》,成都:巴蜀书社,2019年。
②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页)认为有些契约文书并非出自敦煌,而是出自黑水城、和田。
李友逸编著:《黑城出土文书研究(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86~190页)中有25件汉文契约文书。
128征之一,正是它的独立性。
官府不协助确立义务,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①,道出了官府在契约中的不协助行为与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控制交易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
汉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汉唐经济法律制度
新发现的汉唐经济法律资料研究郑显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唐时期的古代文书,它包括1900年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代遗书,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汉代遗址中发现的简牍,20世纪60~70年代在新疆阿斯塔那发现的吐鲁番文书,1973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发现的2万多枚竹简,1981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王杖诏令》,1983年12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1991年在敦煌悬泉发现的汉代诏书律令,1996年在湖南走马楼仓井出土的三国时期东吴的文书,2003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的王莽登基诏书残简和律令,另外还有许多迄今尚未公布的出土法律文献。
这些汉简和文书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历史学研究的空白,也为法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
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教授《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自秦汉竹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发现以来,学术界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这些新出土的资料涉及内容广泛,发现的时间前后相差甚远,加之分散于全国各地,为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文依据现已公布的古代简牍文书,拟对汉唐间的经济法律制度略作分析。
新发现的汉代经济法律资料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巨大发展,其中汉简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
自1901年以来,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相继在尼雅、楼兰、敦煌等地发现了一批汉晋时期的木简和文书,王国维、罗振玉著《流沙坠简》,对其中发现的竹简作了详细的考证。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发掘出了一万多枚汉简,劳干撰写了《居延汉简考释》,成为研究居延汉简最重要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发现的汉简越来越多。
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东汉墓中出土了514枚竹简,主要内容甲、乙、丙三种《仪礼》九篇。
通过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河西边防组织
通过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河西边
防组织
敦煌吐鲁番文书是指唐代以敦煌、吐鲁番等地为中心所发现的相关文书。
这些文书被保存至今,为后人了解唐代河西边防组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可以看出,唐代河西边防组织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职责。
其中最重要的是驿传部门和边城部门。
驿传部门主要负责传递信息和管理驿站。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很多关于驿站的文书,如《敦煌悬瀑寺驿馆等处鸡卵石、泥土不足状》、《高昌县驿馆故人投荐王氏为主管,知州不核批,拟访上将军》等。
这些文书反映了驿传部门为了保证信息传达的通畅以及驿站的正常运转所进行的诸多管理工作。
边城部门则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安全防御。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也有很多关于边城的文书,如《敦煌嘉峪关长斋某事》、《定西州太守献长城图表请制赐银三百贯》等。
这些文书反映了唐代河西边防组织在边城建设、守备体系以及外交礼仪等方面所进行的工作。
此外,敦煌吐鲁番文书还反映了唐代河西边防组织在人员选拔、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如《敦煌鸡鸣城检校刘四次道状》等文书反映了唐代河西边防组织在领导干部选拔中的公正性和选拔标准。
总之,通过敦煌吐鲁番文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唐代河西边防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也能够了解到唐代河西边防组织在各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文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河西边防组织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我们现代的军事防御和管理提供了启示。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唐代交通管理的法律规定_郑显文
第31卷第6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Vol.31No.6Journ al of South west China Norm al University(Hu man ities an d S ocial S cien ces Edition)Nov.,2005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唐代交通管理的法律规定郑显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市102249)摘要:为了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唐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法规,如禁止车马在城内及人口众多的闹市区高速行驶;商旅出行须凭借官府颁发的有效证件;陆路交通实行/右侧通行0、水上通行实行上行回避下行的交通规则;为了保障道路通畅,唐代法典5水部式6中对渡津、桥梁的管理维护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新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73T A M509号5康失芬行车伤人案6残卷中,还记载了唐代对于交通肇事罪适用保辜制度的法律程序。
关键词:5水部式6;律令格式;交通肇事;保辜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6-0135-08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也涵盖了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唐代交通制度的研究十分活跃,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唐代交通管理的论著还不是很多,仅见的有日本学者爱宕元撰写的5关于唐代桥梁和渡津的管理法规6一文[1],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现存的唐代文献看,唐代关于交通管理方面的立法还是十分完备的,如唐太宗贞观年间制定的/右侧通行0的陆路交通规则,唐律中规定的/上泝避下泝0的海上交通规则,以及对交通肇事罪适用保辜制度的审判程序等,都反映出中国古代交通立法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中的某些规定,对于现阶段我国的交通立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唐代交通规则的法律规定据5唐六典6卷6记载:/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0,分别概述了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的涵义及其法律效力。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人名研究的开题报告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人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敦煌吐鲁番文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充满了许多人名,这些人名反映了当时人物的生活境遇、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族属关系等多方面信息,对于整合古代社会历史数据,深入研究古代社会生态和文化演变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把握史实,还原历史: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人名的梳理、分类、比较,获得古代社会的历史信息,为还原历史、把握史实提供有力材料和证据。
2. 推测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人名是历史人物赋予的“标签”,是人物个性与历史序列的交集,许多人名背后蕴含着族属、地域、职业、宗教、风俗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规律,拓展学术领域,丰富文化内涵。
3. 深入研究文化联系与共性:敦煌吐鲁番文书既包含汉文化因素,也涉及西域地区特有的文化因素,人名中蕴含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地方文化等信息,可以深入研究文化联系与共性,对于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1.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人名的分类与梳理:从人名来源、姓氏特点、语言文字、职业身份、族属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和梳理。
2. 人名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人名的比较、分析,推测出古代社会的族群结构、职业分布、地域分布、宗教信仰等情况,探究人名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3. 人名与文化交流关系研究:通过对人名中蕴含的地域风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文化交流的共性与差异,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推进有积极意义。
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和整理: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人名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从来源、特点、语言文字、职业身份、族属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和整理。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人名的分类、比较、分析,推测出古代社会的族群结构、职业分布、地域分布、宗教信仰等情况,探究人名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被用作鞋样的书法——吐鲁番出土文书(一)
被用作鞋样的书法——吐鲁番出土文书(一)被用作鞋样的书法——吐鲁番出土文书(一)作者:墨池选摘上个世纪轰动世界的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文献,让热爱中国西北丝路文化的人们极度兴奋!沉睡在历史废墟和墓葬中的古代文献破土出世。
大量的写本文书展示了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历史,其中的代表是敦煌和吐鲁番。
吐鲁番的文书大多是从寺院遗址的沙土中或墓葬中发掘出来的。
这些写本文书主要是十六国到唐西州时期,以世俗社会的公私文书为主,丰富的文书内容中存在着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大量资料。
它们的到来对我们热爱书法的朋友无疑是个福音。
一、北涼神玺三年(公元三九九年)仓曹贷糧文书这一类的文书反映了北凉神玺三年(公元三九九年)至唐建中七年(公元七八六年)之间的民间交往行为。
二、唐开元七年(719年)洪奕家书洪奕家书于唐开元七年四月某日镇人盖嘉顺辞之背面。
家书是洪奕于开元七年尚未离开西州时所写。
此书为行草书,类敦煌草书写经,章法茂密,书写随意,淡墨书写,笔致轻重有节,生动有趣,气势贯畅,想必书者心闲逸致,一气呵成。
三、令狐阿婢随葬衣物疏令狐阿婢随葬衣物疏出土于阿斯塔纳四〇八号墓,无纪年。
文书形态完整,据文书书写风格以及墓室内壁画推测,此文书应为高昌郡时期。
此书为楷书间以行书,,略有涂改,章法前紧后疏,大小不一,似非同时所书,淡墨书写,随意、闲适。
四、北凉缘禾六年随葬衣物疏吐鲁番文书之得以保存到今天,当然还由于当地具有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等自然条件。
这些自然条件不仅我国其他地区少有,就是在吐鲁番地区也并非到处具备,交合故城附近和艾丁湖一代的古墓葬,由于地下潮湿,一些有机物就很难保存下来。
这批文书除有一部分以文书的形势直接随葬(如衣物疏、地券、功德疏、告身及一些契约等。
)较为完整外,大多当做废纸被用来制成死者的服饰、如鞋靴、冠带、枕衾等。
或是一些佣的构件,所以多以残缺。
五、被剪成鞋样的文书残片这种以纸为服饰乃至葬具(纸棺)的习俗。
从伴出其他遗物所示死者的身份来看,绝非经济上的原因,真正的原因目前我们还是不太清楚。
从_补史_到_重构_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_荣新江
从“补史”到“重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荣新江历史研究工作者所面对的文字史料,大略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编纂史料”。
前者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人为修饰而直接留存下来的史料;后者则指学者、文人编写的著作、撰写的文章,是经过各种编纂过程的史料。
中国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史料非常丰富,而且种类繁多,但明清以前,真正的“原始史料”却十分缺乏。
在“编纂史料”中,有纪传体的正史,有编年史、政书、地志、行纪、谱牒等,这些史料应当说是提供给今天的人们认识历史真相的主要依据,但也不能不承认有些史料有其自身的偏见和倾向。
比如官方史家站在“天朝大国”的立场上,往往对周边民族和国家采取蔑视的态度,因此也就没有对其做详细的记载,而是放在“四夷传”中,用简洁的笔墨略加记录,文字篇幅有的不如中原人物的一篇传记;而且所记内容也是从中原的立场出发,重点在人口、兵员、至中原都城的里程、土产和朝贡情况,均从中原王朝加以控制的角度和朝贡制度方面记载;对于该王国、部族的语言、民俗、宗教信仰、典籍文化等等,往往付之阙如。
经行西域地区的一些僧人传记,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正史的缺陷,但玄奘是一位信仰大乘佛教的僧侣,对西域小乘佛教王国的信仰与教义不屑一顾,对信奉非佛教的婆罗门或琐罗亚斯德教徒,更是加以斥责,可以说没有留下详细、准确的记载。
当后现代思潮来临之际,传统史料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更有甚者,认为依据传统史料所做的史学研究都是不可信任的。
虽然这些说法并不能颠覆已经建立的史学大厦,笔者也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但毕竟传统史料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是经过“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选材”而“撰写”出来的。
相对而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吐鲁番盆地各个遗址发现的文书和文献就显现出其自身的价值。
这并不是说新发现的就是第一手资料,敦煌吐鲁番文献构成非常复杂,需要仔细区分。
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传抄的典籍、单篇的僧传、德政碑、邈真赞、墓志、发愿文,以及纪实性的变文、词曲等,都属于编纂史料,是人们有意而为之的文字。
第5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
讲义四第五节敦煌吐鲁番文书一、敦煌文书的历史背景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
敦,大也;煌,盛也。
夏、商、周到两汉,敦煌先后有羌戎、乌孙、大月氏、匈奴人居住。
汉武帝北击匈奴(霍去病两次西征),置敦煌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西晋时期,敦煌地区逐步发展成为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是西凉的都城。
当时,大批学者逃避战乱来到敦煌,敦煌成为保留儒家文化极多的地区。
此外,敦煌是魏晋时期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开凿。
此后,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隋代开凿77个,唐代开凿1000余个,保存到现在的有232个。
唐朝衰落,吐蕃乘占领河西,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张义潮(或张议潮)收复河西(公元847年,张义潮率领河西人民起义,赶走吐蕃,先后光复河西十一州,献图于唐,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在归义军的统治下。
11世纪,西夏称霸河西,莫高窟也保留了大量西夏文献。
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的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号窟内。
关于敦煌文书的发现、外传、主要内容等我们来看一个资料片。
同学们看完后,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我先提出来,资料片也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你们在看的时候,重要资讯要记下来。
自己有想法的也及时记录下来,下节课同学们要各抒己见。
讨论:道士王圆箓(或作“王圆禄”)与清廷谁之过?《读书》上有篇名为《敦煌学入门》的杂文提出过这个问题。
第一个进洞的当然是王道士。
他是在清理甫道的积沙发现的。
他是这里的主持,全部工作人员还有两个侍僧。
那时的风沙很大,至今可在各个窟内见到石沙淹埋的痕迹,竟有一人多高。
应该说王道士克尽职守的,他要不断清理积沙,还要筹资修建新的庙堂。
他生性节俭,生活朴实,一心修功积德,那份虔诚和专诚是不容怀疑的。
这半文盲的农民,主宰了这片宝洞,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历史的误会。
第5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
讲义四第五节敦煌吐鲁番文书一、敦煌文书的历史背景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
敦,大也;煌,盛也。
夏、商、周到两汉,敦煌先后有羌戎、乌孙、大月氏、匈奴人居住。
汉武帝北击匈奴(霍去病两次西征),置敦煌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西晋时期,敦煌地区逐步发展成为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是西凉的都城。
当时,大批学者逃避战乱来到敦煌,敦煌成为保留儒家文化极多的地区。
此外,敦煌是魏晋时期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开凿。
此后,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隋代开凿77个,唐代开凿1000余个,保存到现在的有232个。
唐朝衰落,吐蕃乘占领河西,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张义潮(或张议潮)收复河西(公元847年,张义潮率领河西人民起义,赶走吐蕃,先后光复河西十一州,献图于唐,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在归义军的统治下。
11世纪,西夏称霸河西,莫高窟也保留了大量西夏文献。
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的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号窟内。
关于敦煌文书的发现、外传、主要内容等我们来看一个资料片。
同学们看完后,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我先提出来,资料片也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你们在看的时候,重要资讯要记下来。
自己有想法的也及时记录下来,下节课同学们要各抒己见。
讨论:道士王圆箓(或作“王圆禄”)与清廷谁之过?《读书》上有篇名为《敦煌学入门》的杂文提出过这个问题。
第一个进洞的当然是王道士。
他是在清理甫道的积沙发现的。
他是这里的主持,全部工作人员还有两个侍僧。
那时的风沙很大,至今可在各个窟内见到石沙淹埋的痕迹,竟有一人多高。
应该说王道士克尽职守的,他要不断清理积沙,还要筹资修建新的庙堂。
他生性节俭,生活朴实,一心修功积德,那份虔诚和专诚是不容怀疑的。
这半文盲的农民,主宰了这片宝洞,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历史的误会。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出土唐代法制文书考释著作。
敦煌吐鲁番文书
问题一:道士王圆箓与地方官 员谁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二:“与其在中国散失损 毁,不如让其保存在条件很好 的大英博物馆里?”正确吗?
第五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
狭义的敦煌文书:编号为17号的藏 经洞所发现的文书。
广义的敦煌文书:所有在敦煌莫高 窟发掘出的文书。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佛教文献: 90%是佛教文献。除佛经外,还有 寺院文书,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 尼名籍、事务公文、法事记录等, 是研究敦煌地区佛教和当地社会生 活的珍贵材料。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其它宗教文献
道教、摩尼教、景教等 地理学、方志
《括地志》、《贞元十道录》、《诸道 山河地名要略》、《大唐西域记》 几种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沙 州伊州地志》残卷、《寿昌县地境》、 《沙州地志》 等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关于归义军的资料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敦煌 资料考索》
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史意义极大 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回鹘文、突
厥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等
吐鲁番文书的研究
现存国外的:重要的有大谷文书、 斯坦因文书、敦煌特藏等
我国学者:黄文弼、罗振玉、王国 维、王重民、陈寅恪等
如何查找敦煌吐鲁番文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上海古 籍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
这些公私文书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是 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民俗、社会生活史资料 童蒙读物、字书、婚丧、岁时、卜卦、看相、 符咒、解梦、风水、驱傩等
文学资料:诗、曲子词、变文、话本小说、 俗曲 变文:韵文和散文混合用于说唱的通俗文 学体裁。《阿弥陀经变文》(佛经题材)、 《孟姜女变文》(民间传说题材)、《张 议潮变文》(历史题材)。 话本小说:《唐太宗入冥记》
敦煌吐蕃文书中的“色通”考
敦煌吐蕃文书中的“色通(Se tong) ”考英藏敦煌吐蕃文文献中出现有地名se tong 一词,对于其具体地理位置,学界曾有所研究[1][2][3] 。
笔者拟运用敦煌汉藏文献和传世史籍的有关记载对se tong 一词的含义、地理方位再做一些探讨,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求正于方家。
一se tong 与西同首先将有关se tong 的史料记载列出如下:1.Vol.69,fol.84 《吐谷浑王国编年史》第16—20 行记鸡年(709—710)夏,莫贺吐浑可汗定居于色通( se tong ) [4] 。
2.P.t.1094 是一件《博牛契》,买卖双方分别是stong sar gyi sde lig yul rjegol “悉董萨部落李玉来主仆”和mthong kyab se tong phavi stong pon lho blon klu sgra bran an pevu tig “通颊色通巴之千户长洛•论矩立扎之奴安保德”⑸[6]。
3.S.0228 号吐蕃文合种田地契约文书中有: mthong kyab se tong phavi sde “通颊色通巴部落”成员卡甲桑笃笃( vkal vgrav bzang tevu tevu )与僧人张兰永( dge slong cang lang nyan)合种田地立契,他出土地,僧人出农具耕牛,种子人工二人平摊,收成二人平分[1]145 ,447。
4.甘肃敦煌、兰州等地收藏的《无量寿宗要经》写本Nos.21,22:mthong khyab se tong pavi sde gu rib lha btsas “通颊色通巴部落谷日•拉匝” [7]。
5.P.t.1174:mthong khyab se tong “通颊色通” [8] 。
6.P.t.1297(5) 号借马契约则有借马者se tong pavisde “色通巴部落”的skyo yang legs[6]62-6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鲁番文书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官府文书: 官府文书:法律文书、公文、账目等 私人文书:契约、私人账目、信札等 私人文书 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民间读物 吐鲁番文书对于研究魏晋隋唐时期新 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史意义极大 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回鹘文、突 厥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等
吐鲁番文书的研究
现存国外的:重要的有大谷文书、 斯坦因文书、敦煌特藏等 我国学者:黄文弼、罗振玉、王国 维、王重民、陈寅恪等
佛教文献: 佛教文献: 90%是佛教文献。除佛经外,还有寺 院文书,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 名籍、事务公文、法事记录等,是 研究敦煌地区佛教和当地社会生活 的珍贵材料。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其它宗教文献 道教、摩尼教、景教等 地理学、 地理学、方志 《括地志》、《贞元十道录》、《诸道 山河地名要略》、《大唐西域记》 几种方志: 几种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沙 州伊州地志》残卷、《寿昌县地境》、 《沙州地志》 等
问题二: 问题二:“与其在中国散失损 毁,不如让其保存在条件很好 的大英博物馆里? 正确吗? 的大英博物馆里?”正确吗?
第五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
狭义的敦煌文书: 狭义的敦煌文书:编号为17号的藏 经洞所发现的文书。 广义的敦煌文书:所有在敦煌莫高 广义的敦煌文书: 窟发掘出的文书。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如何查找敦煌吐鲁番文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上海古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 籍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书局2000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 《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 1981~1991年版。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关于归义军的资料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敦煌 资料考索》 公文书 法制文书:唐代律、令、格、式 法制文书:唐代 官文书” “官文书”:符、牒、状、帖、榜文、 判辞、公验、过所、度牒、籍帐、官 署往来文书等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私文书 契约: 契约:租佃、借贷、雇佣、买卖、析 产契等 文书: “社”文书:社司转帖、社司牒状、社 条、纳赠历、社斋文等。此外还有遗 书、什物抄、放妻书、放良书、悼文、 邈真赞、碑志、私家帐历等 这些公私文书是当时人记当时事, 这些公私文书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是 珍贵的第一手资容和史料价值
科技史料 天文、医学、数学、造纸术、印刷术等。 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 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非汉文文献 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梵文、 突厥文等 艺术史料: 艺术史料:敦煌壁画、音乐、舞蹈资料等
吐鲁番文书
历史背景与发现: 19世纪末至 世纪 年代,新疆吐鲁番, 世纪末至20世纪 年代, 世纪末至 世纪70年代 新疆吐鲁番, 共约3万件 共约 万件 西汉起被称为高昌,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 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凉、西凉、北凉、 柔然等占据此地,建高昌国。贞观十四年 (640年),唐灭高昌,置西州。 吐鲁番文书主要是从高昌郡到唐西州这段 历史时期被高昌居民埋藏在地下的文书。 历史时期被高昌居民埋藏在地下的文书。
敦煌文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民俗、 民俗、社会生活史资料 童蒙读物、字书、婚丧、岁时、卜卦、看相、 符咒、解梦、风水、驱傩等 文学资料: 曲子词、变文、话本小说、 文学资料:诗、曲子词、变文、话本小说、 俗曲 变文: 变文:韵文和散文混合用于说唱的通俗文 学体裁。《阿弥陀经变文》(佛经题材 佛经题材)、 佛经题材 《孟姜女变文》(民间传说题材 民间传说题材)、《张 民间传说题材 议潮变文》(历史题材 历史题材)。 历史题材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唐太宗入冥记》
第五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
敦,大也;煌,盛也。西汉置敦煌郡。 西晋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东晋十六国时期:保存儒家文化;佛 教东传的重镇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 始凿。北魏13个洞窟。隋77个洞窟。 唐代1000余个洞窟。 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于1036年封藏。
讨论
问题一: 问题一:道士王圆箓与地方官 员谁之过? 员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