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王阳明当年“龙场悟道”悟道了什么?
王阳明当年“龙场悟道”悟道了什么?兰陵笑笑生:整个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都不是平稳的而是曲折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急转弯的。
我们要想真正了解阳明心学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中国古代思想自身发展的脉络,另外一条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
我想通过这两条脉络,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领会到阳明心学的重要性,以及当代重新弘扬阳明心学的必要性。
王阳明其人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出生于浙江余姚,后迁居浙江绍兴。
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他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却是极为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的。
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
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天下第一等事乃读书做圣人12岁的时候和他的私塾先生之间有一场对话。
有一天他问他的先生,人为什么要读书,念书是为了什么。
先生当然告诉他,读书就是为了要做官,最好像你父亲那样中状元。
读书中状元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当时想了想说,不对,读书做状元大概不能算是头等大事。
先生问他,那你认为头等大事是什么。
他说应该是读书做圣人还差不多可以算是头等大事。
历史留给我们的记载非常简短,就这么一点点,这一场对话,从中看到的是两个字,那就是王阳明后来特别强调的两个字--立志。
我们可以说,差不多从12岁的时候开始,王阳明就已经立下了读书做圣人的志向。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王阳明告诫弟子“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其慎听,毋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年少的王阳明确立的“读书做圣人”的志向,为他此后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董平教授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得罪了太监刘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贬谪为龙场驿丞。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范文三篇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范文三篇【篇1】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对于阳明先生,其实我是慕名已久,记得几年前看到一个著名的网络小说家在文中提及,中国的很多历史小说家,在涉及明朝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英明如永乐大帝朱棣,亦或是明朝历代贤臣名将的事迹,都能毫无顾忌,信手拈来,唯独对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却诸多避讳,不敢述诸笔端,生怕写得不好,冒犯先贤。
由此我便对阳明先生的生平与学说有了最初的向往,直至近期公司开始大力推崇和宣扬阳明先生的各种理论和学说,让我在耳濡目染之下终有所获。
首先接触到的阳明先生的文献便是《教条示龙场诸生》,可能是接触了十几年的ISO理念已深入骨髓,第一次看到文中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除了检查和改进的顺序换了一下,其他理念简直如出一辙。
可是细细品读之后又会发现,原来阳明先生的文献,其含义要丰富许多。
首先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不是简单的对工作的策划,而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场策划,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个个都立志成为圣贤,但所立志向至少要向善而非作恶,所谓吾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又要怎么让自己心安呢?就我而言,因为从事的是公司EHS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如何减少公司的环境污染,让公司更好地承担起友好环境的社会责任;如何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安全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充分承担起公司关爱员工的责任,这便是我心安之所在,便是我应该立的志向。
在勤学的篇章中,其实阳明先生并没有教人如何悬梁刺股,寒窗苦读,而是告诫众人要保持谦逊,观人所长,咎己之短。
自从几年前我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后,便有些沾沾自喜,觉得在安全管理上颇有心得,于是去年又报名了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谁知几场考试下来,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很多专业知识上都只是一知半解,勤学之路当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再说改过,我上个星期刚犯过一个错误,当时集团内一家公司的领导来找我,告诉我已跟徐总说好,有两吨多的废药品要交给我们,由我们转交危废处置单位处置,事后按实结算费用。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段传奇的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路——那便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这位明代的大儒,在龙场那个偏远、艰苦的地方,实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思想突破。
想象一下,龙场,那可不是什么繁华之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荒山野岭、瘴气弥漫。
王阳明被贬至此,生活条件的恶劣简直超乎想象。
住的地方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吃的东西也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每天都在思考,都在探索,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那个能让心灵得到安宁和力量的答案。
有一天,他躺在那破旧的木板床上,望着屋顶的茅草,心里想着自己的遭遇,想着古往今来那些圣贤的教诲。
突然,一道灵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都拥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苦苦追寻,只需要向内探索,发掘自己内心的宝藏。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那时候,我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满心期待能够取得成功。
可结果呢,事与愿违,项目失败得一塌糊涂。
我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沮丧和自我怀疑之中。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行?是不是我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各种成功学的书籍,请教各路专家。
但越是这样,我心里越乱,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我了解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才恍然大悟。
我意识到,我一直在向外求,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原因。
我发现,我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结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人生意义分析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人生意义分析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人生意义分析本文关键词:悟道,意义,人生,分析,王阳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人生意义分析本文简介:摘要:龙场悟道对人生意义展开追问与回答,成为阳明心学的"独立宣言"。
五溺三变的求学经历,为阳明龙场悟道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居夷处困之时,对生死一念的执着追问成为阳明的核心课题。
正是在这一追问之下,阳明完成了性命之学的突破,确立了吾性自足、心外无物的为学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人生意义分析本文内容:摘要:龙场悟道对人生意义展开追问与回答, 成为阳明心学的"独立宣言"。
五溺三变的求学经历, 为阳明龙场悟道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居夷处困之时, 对生死一念的执着追问成为阳明的核心课题。
正是在这一追问之下, 阳明完成了性命之学的突破, 确立了吾性自足、心外无物的为学立场,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知行合一的格致诚正学说。
龙场悟道完成了阳明心学的人生哲学, 也为阳明此后的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思考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阳明心学; 性命之学; 生死; 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Abstract:Realizing Tao in Longchang is focused on the problem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us becoming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Yangming’s theory of the min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with five indulgings and three variations provide the necessary philosophical preparation for his Realizing Tao in Longchang. The problem of life and death becomes his core subject, based on which Yangming determines his academic positions of Nothing but the Mind and constructs his theory of Knowledge-action Unity. The life philosophy is finally completed during the Realizing Tao in Longchang, and this helps pave the way for his ensuing thought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Keyword:Yangming Mind Theory; learning of Xing and Ming; life and death; Nothing but the Mind; Knowledge-action Unity;正德元年 (1506) , 王阳明因言获罪, 被贬为龙场驿丞。
致良知王阳明读后感
致良知王阳明读后感致良知王阳明读后感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
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
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
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
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的作文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的作文读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就像在脑袋里开了一场奇妙的冒险派对。
王阳明这哥们儿啊,本来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一心想在官场干出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儒家理想。
可谁能想到,命运给他来了个大反转,把他贬到了龙场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龙场,那可是又偏僻又穷苦,一般人到了那儿,估计就只剩下抱怨和绝望了。
但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呐。
他到了龙场,一开始肯定也不好受,住在破房子里,周围环境恶劣,还得面对当地那些不太友好的土著居民。
不过呢,他可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不管被扔到多差的土壤里,都想着要生根发芽。
然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这个艰苦的龙场,王阳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沉淀,突然就悟道了。
这悟道就像是他脑袋里的一盏灯被点亮了,以前那些看不透的事儿,现在一下子都清晰了。
他悟出了“心即理”这个超酷的道理。
我觉得这就像是我们打游戏的时候,本来卡在一个超级难的关卡,怎么都过不去。
王阳明就好比是那个突然发现了隐藏秘籍的玩家,一下子就突破了困境。
他明白了,其实道理不在外面的那些书本里,不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话语里,而是在自己的心里。
这就好比宝藏不在遥远的天涯海角,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这一悟道,可不得了。
他的心态完全变了。
以前那些苦难啊,现在看起来就像是磨练他的小怪兽,被他一一打败之后,反而让他变得更强大了。
他不再纠结于外界的得失,不再被那些官场的尔虞我诈所困扰。
他在龙场这个小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宇宙。
从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件事,我也想到了自己。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
有时候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就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有时候和朋友闹别扭了,就觉得世界都崩塌了。
但和王阳明比起来,我们这点小烦恼算什么呢?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逆袭,我们为啥不能从自己的小挫折里找到成长的机会呢?而且啊,王阳明悟道之后,他就像拥有了一种超能力,这种超能力就是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前言:为期一周的2010年5月第三期“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阳明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在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尽管学习时间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少,但是,在省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培训仍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为学员代表,我将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本专题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情况作为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专题之一,“阳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对研究贵州文化,提炼“贵州精神”,发扬贵州人民”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有着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意义上延存了儒学的领袖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行知统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中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期学员个个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踊跃参加研讨。
以良好的学风博得了授课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更增进了了解,结下了友谊。
学员们自己也认为,通过学习和交流,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内涵,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对先贤阳明先生处困不惊、居夷自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多了一份赞赏,同时更增添了一份时代责任感。
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一定要秉承先生“龙场悟道”精神,把学到的经验和启示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繁荣贵州经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业做出贡献。
“龙场悟道”对构建和谐中国的现代启示五百年前先生于我省修文龙场所悟之道,主要在“良知”,在“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而终“致良知”。
这不仅对当时社会来讲,有如一声警钟,意义重大,即使在今天,先生的思想仍是光芒熠熠,力量无穷。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民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构建和谐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成为每个国人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篇一:《阳明心学启悟:知行良知路,砥砺修身行》——读王阳明心得有感(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
生于官宦世家的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对世间万物皆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早年,他遵循传统儒家的求学之路,熟读经史子集,力求科举入仕,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因得罪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
这一时期,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龙场那恶劣的环境中,他历经了身心的重重磨难,却也在困境中不断思索与自省,终于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伟大的心学理念,史称“龙场悟道”。
此后,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南赣、宁王之乱等诸多叛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领导力。
在学术上,他广收门徒,传播心学思想,其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先生的这一语录,深刻地揭示了知与行的紧密关联,也成为我阅读其心得后反复思索的核心要点。
以往,我常常在求知的道路上陷入误区,以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便等同于拥有了应对世界的能力。
于是,我在书海中奋力遨游,汲取着各类信息,却发现当真正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那些看似坚实的知识架构竟显得如此脆弱。
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例如,我深知健康的重要性,明白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的益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依旧难以摆脱熬夜与暴饮暴食的恶习。
这便是典型的知行脱节,而先生的理念如同一记警钟,在我耳畔长鸣。
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理念,更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引。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时常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内心的良知被功名利禄所遮蔽。
而先生告诉我们,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它如同指南针,始终指向真善美的方向。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面临诸多抉择,有时,自私与狭隘的念头会悄然滋生。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一百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八分钟;“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三十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三十四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1508年,阳明先生三十六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一、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功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着名的“知行合一”论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二十四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阳明先生与其弟子于中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四、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私意刚开始萌动之时,恰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阳明先生总结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至此,我们对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有了基本了解,其实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事上磨练”;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这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也是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王阳明”的原因,同样是稻盛和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不幸的是,这却没有成为国人“俯首王阳明”的原因;说来话长,还是暂且不议;接下来的问题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阳明先生能有这样的龙场悟道,一次顿悟能够明了那么多问题吗概括而言,“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三十年儒释道兼修的结果;阳明先生的儒学修养自不必说;在道学方面,最经典的故事则是,在他十七岁成婚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乃还;”由于和道士谈得投机,连洞房花烛夜都忘了;后来在二十七岁、三十岁、三十一岁时及后来的历次关键时刻,都有道家人物出场,助其逢凶化吉;对“龙场悟道”助力最大的,则是佛学禅宗;说到禅宗,问题就来了;许多人对阳明哲学的质疑正是从此开始的;按照经典的思维逻辑,一个理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可重复验证、可实践检验、可逻辑证实;而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一次完全不合逻辑的直觉性顿悟,既无法重复更无法验证;这就好像有人做了一个美梦,他说的再绘声绘色,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不过,如果你愿意暂时放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听听稻盛和夫的故事,或许你对阳明先生能多一份理解;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对于禅宗的感悟;稻盛和夫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练;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所有规律;“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如此看来,像我这样,65 岁才皈依佛门,要想大彻大悟,恐怕是难上加难的;”如果你觉得稻盛和夫的故事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就回头看看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虚云老和尚的“开悟瞬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那一年,虚云老和尚大病未愈即走进高旻寺禅堂参加禅七;在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六支香开静后,小和尚为虚云老和尚冲开水;一不小心,开水溅到虚云老和尚手上,端在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坠落于地;这一清脆的破碎声,陡然间犹如闪电一般,虚云老和尚瞬间似桶底脱落,一切疑根在此一刹那间一扫而空,一切无明也在此一刹那间一闪而明了;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经过数十年的苦修苦行,到今日方才如梦初醒;虚云老和尚脱口诵了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没等小和尚反应过来,虚云老和尚又诵一偈:“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机缘为阳明先生敲开了宇宙智慧宝库的大门;是像释迦牟尼那样夜睹星空而悟道,或是像白隐禅师那样听闻远处钟声而开悟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阳明先生当时是瞬间明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以说,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稻盛和夫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可惜甚至可悲的是,多数人都不相信;”。
龙场悟道个人感悟
龙场悟道个人感悟
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在龙场(今贵州修文县)的一个山洞里,面对山水草木,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领悟。
这一悟道经历对于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个人感悟的角度来看,龙场悟道给我们的启示是:
1.面对逆境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王阳明在龙场面临着种
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垮,而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冷
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逆境,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2.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过程中,面对
着自然的山水草木,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启示和灵感。
3.要学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王阳明通过反思自己的内心,
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应该学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4.要学会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过程中,
不仅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领悟到了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变化和更新是不可避
免的,只有学会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龙场悟道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历,它不仅对于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结课论文题目: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课程教师:摘要: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与他的生平和经历有着无法忽视的关系。
他在龙场顿悟后所创立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阳明学是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的儒学思想,阳明先生教育思想的本质是明人伦,他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内容现代意义儒家所言之圣学的本义,是相对于道德的本质,自觉地作道德的实践,最终建立功行圆满的道德人格,这是由儒学传统揭示的成圣成贤之路。
圣学的关键在于内圣即内在于个人,自觉地作圣贤的修养功夫。
在儒家内圣之学的感召下,王阳明依循儒学的一贯工夫,走出了与朱子学不同的成圣之路。
一、王阳明生平及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
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的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为阳明先生。
由他创立的学派称阳明学派。
该学派与朱子学派背驰,别立宗旨,门徒遍天下,流传久远,影响海内外,是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派系众多、思想活跃的新儒家学派。
王阳明自十七岁到三十七岁,是其人生观和思想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时期。
从王阳明个人心路历程来看,尽管他从十多岁起就有了成圣成贤的生命志向,但却长期驰骋于辞章诗文之中,他也按照宋儒“尊德性”的要求,不断以向外“格物”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有花费七日的功夫来格竹子的道理,但是结果却加重了“圣人情结”引起的内在焦虑,使生命处于有限与无限极度对立的紧张之中,以致于感慨“圣贤是做不到的”。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反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驿坐落在万山丛中,瘴疠遍地,毒蛇野兽甚烈,使王阳明感到忧惧恐怖。
“天理”与“人欲”,在现实痛苦生活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王阳明这位出生宦绅之家的子弟,向来怀才任性,志向远大,感情丰富,而今身落天涯,居夷处困,备受艰辛,在此时此境不觉感叹人生短促,年华流水,一去无回。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
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一百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
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
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八分钟。
“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
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
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
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
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
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三十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
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三十四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
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
1508年,阳明先生三十六周岁,本命年。
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
黄天不负有心人。
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
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
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一、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书笔记5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5000字作者:度阴山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摘录)度阴山◆第1章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 “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
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
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
心以外没有‘物’。
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 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 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
◆第2章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浅谈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浅谈阳明⼼学的当代意义浅谈阳明⼼学的当代意义宁波⼤学王瑞⼀、引⾔明代,随着社会⽣产⼒的发展,⼿⼯业逐渐从农业中独⽴出来,商业经济⽇趋繁荣。
赋税增加了国家财富,从商也为古⼈拓展了更⼴阔的⽣存空间。
物质⽣产领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领域变化,主要反映在当时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开始动摇,不仅“细民弃本事末”①,也有书⽣“舍儒就贾”②;“存天理,灭⼈欲”的程朱理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它的对⽴学说——⼼学应运⽽⽣。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
他发展了陆九渊“⼼即理”的命题,提出“知⾏合⼀”、“致良知”的主张,强调和合精神,集明代⼼学思想之⼤成。
经典学说的价值在于它对⼈类社会⽣活总结的深刻性,它将紧随时代的车轮,不弃不离。
世纪之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战略任务。
和谐是中国传统⽂化的核⼼理念和根本精神。
和谐社会要以⼈为本,讲求⼈与⼈和谐、⼈与⾃然和谐;和谐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先进的⽂化。
如何来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泛地吸收先⼈的优秀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本⽂就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浅谈⼏点阳明⼼学在当代的意义。
⼆、⼈⽂学术:主体意识“中国学术的旨趣是重⼈的学术,⼀切学术归根结蒂是围绕⼈⽽展开,⽆论是宇宙天地的关怀,⾃然万物的关怀,还是社会群体的关怀,个体⼈⽣的关怀,都可以说是⼀种⼈⽂的关怀,因此,中国学术简⾔之为⼈⽂学术。
”③儒家倡导的仁学即⼈学,“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④,说明⼈性本来是相近的,是后天的“习”造就了每个⼈不同的道德思想和才智。
阳明⼼学浓郁的⼈道⽓息和⼈⽂精神在于它对⼈的主体意识的激发。
阳明认为“良知”是本体,存在于每个⼈的⼼中,⽽圣⼈的⽓魄只是“良知”在圣⼈⾝上的特殊表现⽽已,因此他主张从“良知”上学,根据各⼈的悟性和不同的⽣活环境,来成就风采各异的⼈⽣,⽽不必⼀味地描摹、照搬“圣⼈⽓象”。
龙场悟道观后感
龙场悟道观后感最近了解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那可真让我有点小震撼呢!你想啊,王阳明当时的处境,那叫一个惨。
被人陷害,流放到龙场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要是一般人啊,估计早就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了。
可是人家王阳明不一样,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不管扔到哪儿,都得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他住在那个破房子里,周围可能都是荒山野岭,说不定还有野兽出没。
可他却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估计满脑子都是怎么找吃的,怎么防野兽,哪还有心思悟道呢?这王阳明的境界就是高。
在龙场的那段日子,他肯定也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但就在这样的困境里,他突然就悟到了“心即理”这个超级厉害的道理。
这就好比是一道闪电,一下子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
我理解这个“心即理”呢,就像是说我们心里本来就藏着很多真理,不用向外去求。
这可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样,我以前总觉得道理都在那些厚厚的书本里,或者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嘴里。
现在看来,自己的心才是最大的宝藏。
从他这个悟道的过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困境并不可怕。
有时候,困境就像是一个大熔炉,能把我们身上那些杂质都烧掉,让我们变得更加纯粹和强大。
王阳明要是没有龙场的磨难,可能也悟不出这么深刻的道理。
所以啊,以后我要是遇到困难,也得像他一样,把这当成是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还有啊,这龙场悟道让我觉得,人真的要有一种向内探索的精神。
现在的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忙着去追求外面的东西,房子、车子、钱啊什么的。
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王阳明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想我也得时不时地跟自己的内心聊聊天,看看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总的来说,龙场悟道这个事儿就像一个传奇故事一样,激励着我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面对困境、能够探索内心的人。
说不定哪一天,我也能在自己的“龙场”里,悟出点什么人生的大道理呢!。
龙场悟道观后感
龙场悟道观后感最近了解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那可真让我有不少感触呢。
以前就知道王阳明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可这龙场悟道才让我真正有点明白他为啥那么牛。
你想啊,他被流放到那龙场那么个偏僻、艰苦的地方。
要是我,估计就天天愁眉苦脸,光想着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被赶到这鸟不拉屎的地儿。
但王阳明不一样啊,他就在那山洞里,躺在那又硬又冷的石床上,还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大道理。
他没有被周围恶劣的环境打败,反而把这当成了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就开始抱怨,而人家王阳明却在困难里寻找智慧的宝藏。
龙场悟道这个事儿,我觉得最酷的就是王阳明突然就悟到了“心即理”这个东西。
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理解呢,就是很多道理不在外面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里找,而是在自己的心里。
就像我们有时候为了成功,拼命去追求别人说的那些标准,房子要多大、车子要多好,却忘记了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王阳明就告诉我们,要回归内心,内心的良知才是真正能指引我们的灯塔。
而且啊,他在那么苦的环境里悟道,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超级亮的灯。
这也让我明白,人生的低谷有时候并不是坏事。
说不定在你觉得最倒霉的时候,就是你要开悟、要走向更高层次的时候。
就像游戏里打怪兽,最难打的那关过了,就会得到超级厉害的装备一样。
现在我看周围的事儿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那些烦心事啊,都得靠外界的改变才能解决。
现在就想,是不是先从自己的心开始改变呢?是不是自己的心先看开了,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王阳明在龙场那么个小地方能悟出这么大的道理,我在这现代社会里,有这么多资源和便利,为啥不能也多从自己内心找找力量呢?这龙场悟道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知道,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内心坚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王阳明“龙场悟道”对现代人精神追求的启示
公元 1 0 8年 ( 5 明正 德 三 年 ),在 中 国边 远 偏 僻 的 贵 州 龙 场 驿 ,发 生 了 中 国 思 想 文 化 史 上 的 一 件 重 大 事 件 :龙 场 悟 道 , 这 标 志 着 阳 明 心 学 的 诞 生 , 自此 阳 明 心 学 从 政 治 文 化 边 缘 的贵 州 走 向全 国 , 走 向 东 亚 , 走 向 世 界 , 为 中 国 儒 家 文 化 注入 了新 的 内 在 活 力 。 今 天 ,王 阳 明 “ 场 悟 道 ” 对 我 们 龙 还 有 意 义 吗? 我 认 为 ,5 0年 来 , 阳 明 0 心 学 不 仅 对 贵 州 、 对 中 国 乃 至 对 东 亚 和 全 世 界 产 生 了重 大 影 响 ,而 且 作 为 一 种
良知是人 类最后 的希望 :
人 间正 道 致 良知
阳 明 弟 子 王 龙 溪 说 其 师 : “ 夷 三 居
载 , 忍增 益 , 超 然 有悟 于 良 知 之 旨。” 动 始
(《 阳 明先 生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谱序 》, 《 阳 明全 刻 王
集 》第 1 6 3 0页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 9 92
功 利 主 义 至 上 ,假 冒 伪 劣 横 行 ,人 性 的
扭 曲、变态、癫狂 已是普遍 的社会现象。
当 代 人 类 所 面 临 的 最 大 危 机 , 实 际 上 既 不 是 社 会 的 经 济 危 机 ,也 不 是 社 会 的 政 治 危机 ,而 是 人 心 的 危 机 ,信 仰 的 危 机 。 例 如 婴 儿 奶 粉 里 添 加 了三 聚 氰 胺 ,成 鸭 蛋 里 添 加 了 苏 丹 红 等 等 , 这 些 层 出 不 穷 的 食 品 安 全 问 题 ,表 面 上 看 是 监 管 制 度 出 了 问 题 ,其 实 这 是 人 心 出 了 问 题 , 这 是 良知 缺 失 f 良 知 泯 灭 } 当 今 社 会 , 物 欲 遮 蔽 了 人 们 的 良知 , 功 利 污 染 了 人 们 的 心 灵 , 以至 于 人 们 道 德 沦 丧 , 良 知 泯 灭 , 干 出 了这 些 伤 天 害 理 的罪 大 恶 极 事
王阳明心学对我国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王阳明心学对我国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和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我们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他提出的教育思想以他的“心学”为基础,其中很多论断“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值得我们思考,文章主要研究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通过研究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来获得一些对我们当代教育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心学;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人文教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智慧,当中的许多思想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并且能够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启发。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璀璨的部分。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他的心学理论上提出来的,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平生致力于创办学院,四处讲学,广收门徒,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少年时是个十分顽皮的人,十五岁就敢于一人独自考察边关,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喜欢骑马射箭,年轻时就立下读书做圣人的志向。
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信奉的是程朱理学,不过在读程朱理学的过程中,王阳明产生了怀疑,经历了龙场悟道,他真正和朱熹学说分道扬镳,继而转向陆九渊的“心学”,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个长久的命题,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是根据“心即理”的理论主张提出来,主要是就道德修养和实践而言,他认为知行不是先后關系或者轻重关系,而是合一并进的关系,这种知行合一具有辩证法的意味,启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外语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在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深厚,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在各领域从事外事交流等适用性人才。
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随人分限所及”说王阳明用分限说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王阳明对于学生十分了解,注重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这种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教育观点,在今天依旧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前言:
为期一周的2010年5月第三期“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阳明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在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尽管学习时间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少,但是,在省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培训仍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为学员代表,我将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本专题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情况
作为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专题之一,“阳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对研究贵州文化,提炼“贵州精神”,发扬贵州人民”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有着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意义上延存了儒学的领袖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行知统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中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期学员个个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踊跃参加研讨。
以良好的学风博得了授课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更增进了了解,结下了友谊。
学员们自己也认为,通过学习和交流,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内涵,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对先贤阳明先生处困不惊、居夷自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多了一份赞赏,同时更增添了一份时代责任感。
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一定要秉承先生“龙场悟道”精神,把学到的经验和启示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繁荣贵州经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业做出贡献。
“龙场悟道”对构建和谐中国的现代启示
五百年前先生于我省修文龙场所悟之道,主要在“良知”,在“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而终“致良知”。
这不仅对当时社会来讲,有如一声警钟,意义重大,即使在今天,先生的思想仍是光芒熠熠,力量无穷。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民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构建和谐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成为每个国人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004年9月,我党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理念从此深入人心并成为国人奋斗的指向。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饱受百年屈辱,思想上文化上都曾遭受强烈打压的古老民族,亟需从中华文化的渊渊大井、汤汤大流中厘定出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精气神,引领整个民族实现复兴。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以和为贵”、“刚健自强”等品质正是中华民族
特质的合理界定和贴切表征。
然而,在“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万能主义”、“个人自由主义”等现代性主要特征的笼罩下,我们所处的却是一个夹在尴尬位置中的空白时代:私欲膨胀,良知打折,崇尚空谈。
对物化偶像的崇拜远高于对精神高度的向往等社会常见沉疴仍然时刻威胁着我们未竟的伟业。
要想在这种环境下实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国人中现存已经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重构国人精神世界。
所以我们在睁眼看世界,抛儿弃老走出国门含辛茹苦舶来千宗万派西方哲学“先进”思想以振中华之兴,却又收效甚微后冷静下来,沉寂下来,痛定思痛,最终反求于自己的老祖宗,在精深博大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小心翼翼寻求复兴之路。
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哲学中经典自§符合中国人骨子里真正“自我”,能激起国人昂扬斗志、实现伟大复兴的要义的回归已成必然。
海德格尔说过:真正过去的东西,一定是在未来与我们相遇。
有时候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现在国人中背离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而趋于浮华功利现象屡见不鲜?穷本究源,我们不得不回到我们的内心,回到我们良知之被遮蔽的起点。
正如先生所说,世风的败坏,皆是因为世人“有我”,存在“我”,便会起私欲,起占有之心。
起贪嗔之心,起争夺之心。
只有祛除私欲。
常省吾心,信守良知。
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进行“事上磨炼”,锻炼意志,淬炼灵魂,提斯精神。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体悟实行”,我们才能在具体事功中不断历练、总结,体悟良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仔细揣摩,先生龙场所悟之道跟今日构建和谐中国二者之间本身就有一种契合。
按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和谐社会的建构起码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可以推而广之为国与国的关系;三是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修身关系。
做到三者兼顾,协调发展就能达到社会和谐,物物有序。
现代社会尤其是产业革命后,人已经逐渐与之前跟自然和和融融的良好关系悖逆,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诛求无餍,日复一日放纵重复着征服自然之“壮举”: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倾向于以功利价值之大小作为亲疏远近的标准;人多重利益、轻修性。
结果是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情淡薄、利字当头、诸痹丛生。
阳明先生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人与天地万物的个性。
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理应融为一体,和谐相生。
这不正是我们天天倡导的和谐社会要义的古代经典解读吗?
我们今天重新“神会”古人,并非要哗众取宠夸张地进行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的复古,也不是要为“孔老二”、程朱子、阳明先生揭帽平反,更不是为了回击西方哲学的传人进行时髦谈资,我们只是站在时代的角度,以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起码良知和担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绵力。
试想:当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能够做到按良知行事,注重知行合一。
主动进行“事上磨炼”,在生活中体悟良知,在实践中彰显良知,在具体事功中提升良知,那么这样的国度将会是纯洁的国度,美好的国度。
和谐的国度;当一个世界多数众生能够秉承良知,信守良知,践行良知,那么我想,这样的世界必定是祥和的世界,太平的世界,大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