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 2运动训练3项群专项训练理论 4项群训练理论5运动成绩6竞技水平 7竞技能力8运动能力 9训练水平10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和补偿效应11训练规律 12训练原则13竞技需要原则 14动机激励原则15有效控制原则 16系统训练原则17周期安排原则 18适宜负荷原则19区别对待原则 20直观教练原则21适时恢复原则22运动训练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24模式训练法 25程序训练法26分解训练法 27完整训练法28重复训练法 29间歇训练法 30持续训练法31变换训练法 32循环训练法33比赛 34比赛训练法35体能36运动素质37力量素质38最大力量 39相对力量 40快速力量 41爆发力42耐力素质43有氧耐力 44无氧耐力45柔韧素质 46灵敏素质47竞技战术48战术意识 49战术分类50多年训练计划 51区间多年训练计划52训练课的结构53训练效应补充:1运动员选材 2运动竞赛 3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运动技术 5技术风格 6制胜规律 7运动智能 8一个训练大周期 9训练性比赛第一章1、竞技体育的概念2、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哪些因素?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5、运动训练的概念?6、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7、训练学,项群,专项训练理论的概念第二章1、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2、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3、项群训练的理论意义?4、第二节各项群特点?第三章1、运动成绩的概念?2、竞技水平的概念?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4、竞技能力的概念?5、运动能力的概念?6、训练水平的概念?7、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的基本含义是什么?8、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9、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1、训练规律,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动机激励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有效控制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系统训练原则。
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训练计划以及训练效果评估等内容。
本文将重点总结湖北省考研体育学中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 运动训练的可塑性原理可塑性原理指的是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技能水平的改变具有显著的可塑性。
适当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
2.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指的是运动训练引起机体适应性变化的原理。
通过合理的训练刺激,使机体适应刺激并提高其功能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3. 恢复与超损害原理恢复与超损害原理强调在运动训练中,适当的恢复与休息对于预防超负荷和损害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1. 运动训练的评估与测试评估与测试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可以客观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和潜力,并为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指导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目标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训练内容、强度和周期等方面的内容。
指导则包括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战术策略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3.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器械。
不同项目和不同训练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力量训练、有氧训练、灵敏度训练等。
四、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1.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的损伤风险。
2. 保持良好的训练态度和积极的心理心态,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3. 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整,满足运动员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4. 注意运动训练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保障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五、运动训练与竞技成绩的关系运动训练对竞技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体育的构成:①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②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同时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③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④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①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了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竞争性是竞技体育日益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运动更具吸引力。
②集群性:竞技体育活动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③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但高度的技艺又是建立在对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之上的。
④公平性: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
如果没有公平性竞争,竞技运动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
⑤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的社会活动更加明显的公开性和外向性特点。
⑥观赏性:竟技体育本来就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代竟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⑦功利性:竞技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功利价值。
3.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的综合实力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运动训练学笔记重点
运动训练学笔记重点一、运动训练学概述1.定义: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提高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应用科学。
2.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服务。
3.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有效的训练方法,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
二、运动训练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强度、量、难度等应逐步增加,避免过大的跳跃。
3.系统化原则: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应形成完整的体系,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超负荷原则:训练负荷应超过运动员的原有水平,以促使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
5.反馈与调整原则:及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
三、运动训练方法1.基本技术练习:针对运动员的技术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2.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3.战术训练:培养运动员的比赛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比赛水平。
4.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比赛稳定性。
5.恢复训练:通过合理的休息、营养补充、按摩等方式,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四、运动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全年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周期、阶段目标、主要任务等。
2.阶段训练计划:将年度训练计划细化为各个阶段的训练安排,明确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和任务。
3.周训练计划: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制定每周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天数、每天的训练内容和负荷等。
4.课时训练计划:根据周训练计划,制定每次课的训练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体育学是研究人类运动行为与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体育科学、运动训练学等。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和掌握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本文将回顾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是指运动员在各个训练阶段,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竞技技能和竞技成绩的科学体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分类:运动训练学可以分为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方面。
3. 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逐渐逼近原理、阶段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等。
二、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目标与要求: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的训练阶段,运动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主要包括提高运动员技能水平、提高竞技成绩、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等。
2. 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
每一项内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3. 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整体法、分解法、整体分解法、系统法等。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
4. 运动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手段包括多种多样的器械、设备和辅助材料。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训练手段对于训练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训练学的具体应用1. 运动员的生理适应与训练: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促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适应,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
2. 运动员的技术与技能训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其竞技成绩至关重要。
运动训练学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运动员的心理调控与训练:心理因素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提高竞技状态。
4. 运动队的管理与领导: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对于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非常重要。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整理运动训练学是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技术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和竞技能力。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是山东省考研体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将对运动训练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训练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二、运动员体能训练1. 有氧耐力训练: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2. 爆发力训练:通过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
3. 力量训练:通过负重训练和力量训练设备,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
4. 灵敏度训练:通过各种灵敏性训练器械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1. 自信心训练: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和自尊心,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能力。
2. 注意力训练:通过各种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提高运动员的专注力和注意力稳定性。
3. 意志力训练:通过各种意志力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培养坚持不懈、有毅力的品质。
4. 心理调节训练:教授运动员有效的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避免因压力和情绪变化而影响比赛表现。
四、运动员技术训练1. 基础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基础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基本功。
2. 复合技术训练:将基础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多变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技术综合能力。
3. 战术技术训练:根据比赛对手的特点和规则,进行相应的战术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
五、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管理1. 训练计划的编制:根据运动员的水平、目标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2. 训练负荷的控制: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进展,合理控制训练负荷,防止过度训练导致的损伤和疲劳。
3. 训练效果的评估:通过对运动员训练成绩和身体状况的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一、基本概念1. 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目的运动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系统性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体能素质和技能技术。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竞技运动中能够发挥最佳水平。
2. 运动训练的要素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要素。
训练目标是指训练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竞技成绩目标和素质提高目标。
训练内容是指训练的具体项目和动作要素。
训练方法是指训练的组织形式和训练计划。
训练手段是指训练中使用的各种教具、器材和设施。
二、基础理论1.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包括运动能力、运动机制、运动适应性和运动负荷等方面。
了解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对于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和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因素对竞技表现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三、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 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常用的体能训练方法有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阻力训练法等。
2. 技术训练方法技术训练是指针对特定的竞技项目,通过反复练习和技术指导,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
常用的技术训练方法有系统训练法、分析训练法和比赛仿真训练法等。
3. 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赛场环境,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制定合理策略的能力。
常用的战术训练方法有对抗训练法、情境训练法和决策训练法等。
四、运动训练案例1. 篮球运动训练案例篮球作为一项团队性较强的竞技运动,其训练案例注重提高球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能力。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摘要:一、引言二、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运动训练2.近现代运动训练三、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1.运动生理学2.运动心理学3.运动生物力学4.运动营养学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个体差异原则2.系统训练原则3.周期训练原则4.适宜负荷原则五、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1.基本训练方法2.专项训练方法3.训练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六、运动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1.意志品质的培养2.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3.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七、运动训练与运动损伤1.运动损伤的预防2.运动损伤的康复3.运动损伤对训练的影响八、运动训练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奥运会金牌背后的运动训练2.职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九、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科技助力运动训练2.跨学科研究与应用3.培养高素质运动训练人才正文: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和保持的科学。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训练原则、方法与手段、心理素质培养、运动损伤、实际应用案例及发展趋势与挑战。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运动员主要依靠自身经验和直观感觉进行训练。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训练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领域。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营养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提供生理学依据;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各部位的力学特点,为运动技术改进提供理论支持;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与营养的关系,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膳食和营养补充。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差异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训练原则和适宜负荷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地制定训练计划;系统训练原则要求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周期训练原则则提倡分阶段进行训练;适宜负荷原则要求在训练中保持适当的负荷,避免过度训练。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2020年8月整理).pdf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训练是指有意识地引导与个体体育特长水平相关的各种适应性生理变化发生,并使其达成预期的训练效应的系统活动。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旨在揭示运动训练的规律,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以及训练评价等方面一步步回答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首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是训练负荷原理。
训练负荷原理包括适当负荷和循序渐进两个方面。
适当负荷指的是根据运动员的水平和目标制定适宜的训练负荷,以刺激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
循序渐进是指训练负荷的逐渐增加,以适应身体逐渐提高的适应能力。
基于这个原理,训练师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帮助运动员逐步提高训练效果。
其次,训练方法是实现训练负荷原理的具体手段。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涉及了多种训练方法,其中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力量训练是通过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来改善运动员的表现。
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使其能够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保持较高的表现。
速度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的表现。
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运动员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这些训练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的需求来进行。
此外,训练评价是衡量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
训练评价可以通过各种测试项目来进行,比如力量测试、耐力测试、速度测试和灵活性测试等。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中提到了多种评估方法,例如最大摄氧量测试、运动机能测试和运动员评价系统等。
最大摄氧量测试可以直接测量运动员的最大氧耗能力,以评估他们的有氧能力。
运动机能测试可以评估运动员在不同运动特征下的综合能力,包括力量、爆发力、速度和协调性等。
运动员评价系统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技术表现和心理状态等来评估其整体表现。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涉及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和训练评价等方面。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多去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①竞争性②规范性③公平性④集群性⑤公开性⑥观赏性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5、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肌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7、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①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②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③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8、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的。
其中,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
9、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10、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P66)1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有机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2、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
①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②竞技能力和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达到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为训练水平,反应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2.①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用于完成训练任务的,按照各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都可以分别设计许许多多不同的训练手段。
②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表现。
第二,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快速耐力时,可以采用6*600米跑,也可以采用8*400米跑,还可以采用4*800米跑。
第三,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3.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定义与要点:定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4.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定义与要点:定义:是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第二章: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总结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它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运动训练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主要涉及到能量代谢、肌肉力量、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例如,了解身体能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训练。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主要包括动机、注意力、情绪、自信心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力学原理和运动技术,主要包括运动姿势、运动力学、运动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研究饮食对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能量供给、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分补给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康复至关重要。
五、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计划设计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目标设定、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等方面的知识。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提高竞技成绩。
六、训练评估与监测训练评估与监测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训练效果、调整训练计划。
常用的评估和监测手段包括体能测试、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等。
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是运动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促进损伤的康复。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了解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4. 掌握运动训练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2. 运动训练的原则:个性原则、系统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3. 运动训练的方法:基本训练方法、组合训练方法、专门训练方法。
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内容、制定方法和实施步骤。
5.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营养原则、营养素摄入和食谱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难点:运动训练原则的运用,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运动训练学》。
2. 教案。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运动训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测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
六、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负荷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运动训练中的监测与评估: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指标和应用。
3. 运动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技术训练的原则、方法和实践。
4. 运动训练中的竞赛策略: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5. 运动训练中的团队建设与沟通:团队建设的方法和沟通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中的负荷、监测与评估,技术训练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负荷的合理安排,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技术训练的实践,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团队建设与沟通。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教育活动。
3、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5、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6、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织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是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11、模拟训练法是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12、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14、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学重点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多元的。
一是生物学因素,即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二是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全面的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5个板块。
运动训练内容对应练什么、运动训练负荷对应练多少、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对应怎么练。
8.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9.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10.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11.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体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变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
12.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成绩诊断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其项群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
技能主导类:难美性
技心能主导类:准确性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类、同场对抗类、格斗对抗类、轮换攻防对抗类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
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
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
科学依据:
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
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
科学依据:
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障
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科学依据:
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
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科学依据:
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
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各项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运动员竞技能力有哪些子能力构成?
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
3.什么是体能?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场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基本要求: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合理配置
体能训练的协同安排
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力培养
4.体能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活、协调、柔韧组成。
5.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
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协调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指在变换条件的情况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
6.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要点。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
7.简要叙述竞技战术的定义及其构成。
运动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8.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是何种关系?
一般来说,赛前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均相对较为稳定,而其心理活动却非常活跃。
在比赛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是运动员充分发挥其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水平的关键。
9.试述运动训练手段的定义、结构要素、类别及其功能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种竞技运动能力、恢复某种器官功能、改善某种运动技能、完成某种具体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单一动作周期性的训练手段,单一动作混合性的训练手段,多元动作固定性的训练手段,多元运动变异性的训练手段。
动作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及动作节奏。
(动作要素)
10.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者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竞技运动等活动中,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
活动及其所承受的运动量度。
运动负荷包含了身体练习在数量(负荷量)和质量(负荷强度)上规定性,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才能促进人体技能水平、技战术习得、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的发展。
11.如何理解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和四个阶段?
两个层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高水平保持阶段。
1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训练目标的专业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系统能力的互补性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13.试论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中各个训练法的主要区别之处
操作性训练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发、比赛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完整训练法是指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每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时间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中次间、组间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方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训练的方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及其条件实施变换,一提高运动员积极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4.试论运动训练控制方法中各个训练法的主要异同之处
控制性训练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微机辅助训练法。
科学采集数据、科学分析内容、科学反馈信息,是三种训练法共同遵守的基本环节。
模式训练法
主要是以训练模式为控制依据,训练模式着重体现信息化、定量化和循环化特征。
程序训练法
主要是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训练程序着重体现系统化、逻辑化和程序化特征。
微机辅训法
主要是以微机程序为控制依据,微机程序着重体现自动化、菜单化和一体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