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指南

合集下载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VO2
个体化输血
二.新鲜冰冻血浆
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凝血 因子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 5%~20%, 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输注FFP的指征
A.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 创面弥漫性渗 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稀有血型配血困难的患者; 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手术患者。
禁忌证
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 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凝血功能异常和造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对输血可能性小的患者不需做自体贮血; 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 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可 一次或分多次);
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两次 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 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 要出血步骤开始前, 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 在室温下保存备用, 同时输入胶体液或一定 比例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使手术出血时血液 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待主要出血操作完成 后或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 给患者。
红细胞输注指征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 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
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
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 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 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的水平;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简介: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严重的贫血、失血或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本指南将介绍输血的基本知识、不同类型的血液成分以及输血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为患者或医务人员,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输血过程,并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效果。

第一部分: 输血的基本知识1. 什么是输血?输血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从一个人(供血者)输送到另一个人(受血者)的过程。

输血主要用于补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以提高患者的血液氧合能力。

2. 输血的适应症输血适用于许多疾病和情况,如贫血、失血、严重感染、手术等。

输血的确切适应症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3. 输血的风险输血虽然可以挽救生命,但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如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控制的,医务人员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第二部分: 血液成分1. 全血全血是包含所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血液成分。

全血输血适用于患者全面缺乏血液成分的情况。

2. 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是由红细胞组成的血液成分。

它主要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导致的血红蛋白降低。

3. 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悬液是由血小板组成的血液成分。

它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的液体部分。

它主要用于治疗凝血异常、休克等情况。

第三部分: 输血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前,医务人员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身体状况等。

这有助于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并减少输血风险。

2. 输血的步骤输血包括血型鉴定、配血、输血过程等。

医务人员将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类型相匹配,并使用适当的输血设备进行输血。

3. 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输血后,患者将接受观察和护理,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医务人员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可能的输血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输血后,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

他们应该注意可能的输血反应症状,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临床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引言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和创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一些安全和有效性的问题,以确保临床使用输血的最大利益。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适应症
临床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1. 严重贫血,导致组织缺氧
2. 失血性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出血
3. 维持正常凝血功能所需
4. 纠正某些疾病所导致的血液成分缺失
安全性问题
使用输血需要注意以下安全性问题:
1. 每一单位输血都必须遵循血液安全规定
2. 检查病人是否有输血过敏的历史
3. 严格注意不同血型之间的配对问题
4. 输注血液时使用流速恰当的输血器材
5. 监测反应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分析病人的临床指标
2. 根据需要进行血型和交叉配对检查
3. 根据检查结果挑选适当的血液产品
4. 具体执行输血治疗的流程
输血治疗的监测和评估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该进行以下监测和评估:
1. 治疗后病情的变化
2. 检查有无输血反应
3. 监测心脏功能、血压和呼吸
4. 检查患者的体温
结论
临床输血是严谨的医疗操作,需要注意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以确保最大的治疗效果。

制定专业的输血操作规范对于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概述本操作指南旨在提供有关临床输血的详细指导,以确保操作安全、减少风险,并提高病人治疗效果。

输血前准备1. 确认病人身份:根据病人的识别信息,核实病人身份,确保输血正确。

2.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输血。

3. 血液制品准备:查看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类型和数量,确保血液制品满足病人需求。

输血操作步骤1. 核对血液制品:拿出血液制品前,必须核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血型和配对结果。

2. 药物配伍:准备输血所需的配伍药物,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注射器准备:按照需要准备合适规格的注射器,用于血液制品的输送和输血的监测。

4. 输血连接:将血袋与输液管连接,确保连接紧固可靠,避免渗漏和感染。

5. 输注开始:根据医嘱,逐渐开启输血速度。

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6. 输注后观察:输注结束后,观察病人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病人稳定。

7. 输血记录:记录输血的详细信息,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输血注意事项- 剂量和速度:根据病人需求和医嘱,合理确定输血剂量和速度。

- 不良反应处理:遇到输血不良反应时,需要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医生。

- 交叉配血: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配对正确。

- 血型鉴定: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以避免血型不匹配引起的免疫反应。

结论临床输血操作指南的正确实施对确保病人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本指南,医护人员可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输血操作,降低风险,提高临床效果。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临床输血指南是指针对临床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的专业规范。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新版临床输血指南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的目标是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一、输血适应证的分级和判断标准。

输血治疗是为了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因此需要明确多种输血适应证的分级和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输血适应证包括急性失血、严重贫血、肿瘤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但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输血适应证的优先级和治疗方案。

二、输血血型和配型的要求。

输血的前提是确保输血血型和配型的准确性。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血型和配型的要求,包括ABO血型、Rh血型、过敏史等信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输血治疗的剂量和速率。

输血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输血的剂量和速率。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剂量的计算方法和输血速率的控制方案,以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输血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案,包括输血前的患者评估、输血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及时处理等。

五、替代治疗的选择和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替代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中。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介绍替代治疗的选择和应用,包括使用输血增生剂、红细胞灌流等替代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六、临床输血的质控要求。

鉴于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明确临床输血的质控要求,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操作规范的制订、实验室检测的标准等。

七、多学科协作的要求。

输血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涉及临床科室、输血科、实验室等多个专业。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职责和合作方式,以提高输血治疗的协同效应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指南2023

临床输血指南2023

临床输血指南20231. 指南目的本指南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临床输血的指导,包括输血适应症、输血前评估和准备、输血过程管理、输血后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2. 输血适应症2.1 红细胞输血- 重度贫血并伴有症状的患者- 急性出血或休克状态下的患者-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伴有贫血的情况2.2 血小板输血- 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 重度血小板减少并伴有出血症状的患者- 手术前或治疗过程中需要增加血小板计数的患者2.3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患者- 外伤导致的大量出血的患者- 出血性疾病患者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需要纠正凝血功能的患者3. 输血前评估和准备- 患者输血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成分的选择。

- 针对输血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

4. 输血过程管理- 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核对和确认,确保输血成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输血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速度等。

- 关注输血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输血后监测- 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学指标等。

- 关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输血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

以上为简要的临床输血指南,旨在帮助医疗工作者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体操作和细节问题请参考相关模块的专业文献和指南。

注:本指南仅提供普遍指导,实际操作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专业判断。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市中心、医院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x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x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 X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 >正常的1.5倍,创伤弥散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友或临床过程有先天性或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 5〜8ml/Kg)四、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出现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学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身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细胞,贫血及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运输。

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是不一样的。

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充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 (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

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量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g/L以足够的氧输入。

输血安全操作指南

输血安全操作指南

输血安全操作指南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到许多潜在的风险,包括输错血型、感染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提供一份输血安全操作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地进行输血操作。

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首先,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血型和血液成分需求,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最后,医务人员应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袋,确保其完好无损。

2. 输血操作步骤(1)洗手: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并戴上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

(2)准备输血设备:医务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准备好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

(3)采集血液样本: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4)核对血型: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必须核对患者的血型和输血血袋上的血型信息,以确保血型匹配正确。

(5)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将血液成分从输血袋中输送到患者体内,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

3.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过敏反应、感染等。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妥善处理废弃物:输血操作产生的废弃物,如输血袋、输血管等,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3)记录相关信息: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输血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输血的血型和血液成分等,以备后续参考。

4. 输血安全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1)输错血型:为了避免输错血型,医务人员应在采集血液样本和输血操作之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血型匹配正确。

(2)感染风险: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洗手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同时确保输血设备的无菌性。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儿童输血指南1.引言1.1 目的本指南旨在提供儿童输血的详细指导,以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并降低潜在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儿童输血过程,包括儿童输血前的评估、输血过程的准备和实施,以及输血后的监测和护理。

2.儿童输血前的评估2.1 临床评估2.1.1 病史采集在输血前,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包括过敏史、家族病史、既往输血史等。

2.1.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查找与输血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如贫血、水肿等。

2.2 实验室评估2.2.1 血型和交叉配血进行患儿的血型和交叉配血测试,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2.2.2 血液检查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评估患儿的输血需要。

3.输血过程的准备3.1 输血准备3.1.1 输血途径选择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常见的包括静脉输血和动脉输血。

3.1.2 输血设备和材料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如输血管、输血袋、输血泵等。

3.2 输血前的护理3.2.1 患儿安全护理确保患儿的安全,如正确的身份确认、避免输血过程中的感染和误输。

3.2.2 皮肤消毒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输血部位的皮肤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4.输血过程的实施4.1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输血需要,控制输血速度,以避免过快或过慢引起的并发症。

4.2 输血过程的监测4.2.1 生命体征监测输血过程中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4.2.2 输血反应的监测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输血后的监测和护理5.1 输血后的护理5.1.1 定期观察输血后定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5.1.2 监测输血效果通过检查患儿的血红蛋白和生命体征等,评估输血效果。

5.2 并发症的处理对于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处理措施。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介绍:
本文档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儿童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和管理。

本指南包括但不限于儿童输血的适应症、反应预防与处理、输血血型检查及交叉配血等内容。

章节一、输血适应症
1.1 红细胞输血适应症
1.2 血小板输血适应症
1.3 新生儿输血适应症
章节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2.1 确定输血的类型与用血指征
2.2 确保受血者的知情同意及家长的理解
2.3 输血前的准备检查
2.4 储存与标记输血所需血液制品
章节三、输血血型检查及交叉配血
3.1 输血血型鉴定
3.2 输血血型不一致的处理
3.3 交叉配血准备工作和检查
3.4 交叉配血结果解读及相关措施章节四、输血操作
4.1 输血前操作
4.2 输血途中操作
4.3 输血后操作
4.4 输血并发症处理与监测
章节五、输血后的护理与观察
5.1 输血后护理
5.2 输血后观察事项
5.3 输血后并发症处理与监测
章节六、儿童输血的术后处理与随访6.1 输血后的观察与随访
6.2 输血后并发症的处理
6.3 输血后指导与建议
附件:
附件一、儿童输血血型鉴定报告单
附件二、儿童输血交叉配血结果报告单
附件三、儿童输血操作记录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受血者:指接受输血的儿童患者。

2、输血血型鉴定: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交叉配血:将受血者血液与供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检查,以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及应用

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及应用

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及应用临床输血指南是为了规范和提高临床输血操作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旨在确保患者安全,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

该指南包括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输血前的必要准备、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在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国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临床输血指南:1.《中国红细胞输血指南》:该指南是由中国血液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

包括了输血适应症、输血前的实验室准备、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和使用、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目的是规范我国红细胞输血的操作,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中国血浆制品及其治疗应用指南》:该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分会等共同编写的。

该指南主要包括了血浆制品的适应症、使用剂量、不同血浆制品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以及对于输血反应的处理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在国际上,也有一些临床输血指南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国际输血指南》:该指南由国际输血学会制定,定期修订。

该指南包括了输血前的实验室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血液制品的选择和使用、输血反应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该指南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临床实践,被认为是指导输血操作的关键参考之一2.《美国红十字会输血指南》:该指南是美国红十字会制定的,用于指导美国各个医疗机构的输血操作。

该指南包括了输血前的评估、血液制品的选择和使用、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该指南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和修订,已经成为美国临床输血的重要参考。

以上所提到的临床输血指南都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对于医务人员的操作提出了要求,也对于患者的安全提出了保障。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对于规范和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的要求进行输血操作,并对输血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和预防,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特点,结合临床经验做出判断,并定期参与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输血的水平和效果。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但关键的医疗技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输血也存在风险和限制。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详尽的输血指南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供有关输血的全面指南,包括适应症、供血标准、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1. 失血性休克:当患者因为巨大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输血是恢复有效循环的关键。

2. 严重贫血:贫血患者可通过输血获得储备的红细胞,以提高氧气运输能力。

3. 凝血功能障碍:某些疾病或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输血可以提供凝血因子以改善凝血功能。

4. 免疫缺陷:输血可以提供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功能。

二、供血标准:1. 血型和配型:供血前需要进行ABO血型和Rh配型,以确保患者接受与其血型相适应的血液。

2. 传染病筛查:供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传染病筛查,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和梅毒等。

3. 体格检查:供血者需要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以排除任何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

三、输血前的准备: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过敏史以及输血史等重要信息。

2. 检查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以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 保证适当的静脉通路:准备好适当的静脉通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输血过程:1.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输血的速度需要逐渐提高,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监测患者状况: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

3. 注意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感染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输血后的注意事项:1. 观察期:输血后,需要将患者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或其他不良事件。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给予抗感染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

3. 传染病筛查: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筛查,以确保没有获得新的感染。

输血指南_??????

输血指南_??????

输血指南输血指南: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输血的指导,包括适应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1.2 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可以通过输注血液及其衍生物来治疗疾病。

二、适应症:2.1 预防性输血:用于手术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预防性输血。

2.2 红细胞输注:用于治疗贫血、出血等情况。

2.3 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2.5 白细胞输注: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的情况。

三、操作流程:3.1 输血前准备:3.1.1 确认患者身份,并核对输血相关信息。

3.1.2 确保输血设备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3.1.3 消除输血相关的过敏风险,如过敏源和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

3.2 输血操作:3.2.1 完成必要的试验和筛查,包括血型、交叉配对等。

3.2.2 确保输血设备的正确连接,并设置合适的输血速度。

3.2.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

3.3 输血后处理:3.3.1 停止输血,并及时处理输血设备。

3.3.2 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等。

3.3.3 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血情况等。

四、注意事项:4.1 应注意输血相关的禁忌症,如输血反应、感染风险等。

4.2 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既往输血史等。

4.3 对于特殊患者群体,如儿童、孕产妇等,应采取额外的注意措施。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输血相关的表格、记录单等,详见附件部分。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6.1 输血法:指规范和管理输血活动的法律法规。

6.2 输血质量管理:指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确保输血安全和质量的活动。

临床紧急输血指南

临床紧急输血指南

临床紧急输血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在临床急诊情况下正确和有效地进行输血的指导。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不正确的输血管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本指南将详细介绍在紧急情况下应注意的输血步骤和注意事项。

输血适应症- 失血性休克:对于休克患者,需要迅速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量。

- 严重贫血:当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已经无法正常维持组织氧供应时,输血是必要的。

- 预定手术:某些手术需要在术前进行输血以确保术中和术后患者的稳定。

输血前的准备- 患者评估:在决定进行输血之前,应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 血型与交叉试验:必须同时确定患者的血型和所需要的输血血液的血型,并进行交叉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 血液供应:准备好符合患者需求的血液供应,并确保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

输血过程- 逐渐输注:在输血过程中,应逐渐将血液输注给患者,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 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的迹象,如过敏反应、发热等。

- 并发症处理:如果出现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输血后的评估与管理- 输血后观察:输血完成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定输血效果和监测是否出现并发症。

- 补充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治疗措施,如补充铁剂、利尿剂等。

输血常见问题与解答- Q: 输血会有哪些风险?A: 输血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传播、出血等。

然而,正确的输血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风险。

- Q: 输血前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A: 输血前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型和交叉试验、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等。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在临床紧急情况下正确进行输血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鉴于每个患者的情况可能不同,医务人员应在临床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3 患者安全
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减 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输血之前,有一些重要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确定是否适合接 受输血。
血型鉴定
进行血型鉴定,确保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血。
兼容性测试
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输血后不会发生免疫反 应。
血液预热
将血液预热至体温,以避免输血后寒战和不适 感。
合适的血液选择与规定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及制定相应的输血规定。
血液成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全血、红细胞、 血小板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
输血规定
制定输血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途径的规定,以 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效果。
输血前的检查与评估
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1
凝血功能评估
2
TRA LI
了解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策略,确保 患者的安全。
TA C O
预防输血相关循环负荷过多,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心
传染病传播
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预防策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
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3
妥善处理留样
4
留取相应的血液样本,以备后续的检测 与分析。
连接输血管
将输血管连接至血袋,并按照规定的速 度输血。
进行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以及 尿量等指标,确保输血的效果与安全。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
在输血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观察和处理。
1 观察
2 妥善处理残留物
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自觉症状以及尿液等情况。
根据规定的处理方法,处 理输血过程中产生的血袋 和输血管等残留物。

静脉输血指南

静脉输血指南

静脉输血指南简介静脉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给予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静脉输血程序的详细指导,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输血过程。

适应症静脉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失血导致贫血- 出血性疾病- 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需求补充输血前准备在进行静脉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应该:1. 核对患者身份的准确性2. 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和输血适应症3. 检查输血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有效期和质量输血操作步骤1. 内容:- 提醒患者静脉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 途径:-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通常在患者手臂- 清洁穿刺点并使用消毒剂消毒- 将输血装置连接到静脉针或导管3. 流速:-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确定适当的输血流速- 监测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4.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 定期检查输血装置和针眼是否有异常- 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5. 输血完成后:- 停止输血并关闭输血装置- 评估患者的输血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确保正确处置输血残留物和输血装置输血的注意事项和常见并发症- 注意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 避免输血速度过快或过慢,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提醒患者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需注意的症状- 确保合理的输血记录和文档保存结论本指南提供了静脉输血的详细指导,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程序时能够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执行静脉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仔细遵循操作步骤,并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在输血完成后,评估输血效果和记录相关信息,以便今后参考和持续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目录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6、一般体格检查;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

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4)监测原则A、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B、围手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200mmHg)]。

2、输红细胞(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 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A、血红蛋白<70g/L;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III~IV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80~100g/L;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g/L 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Hct 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4)注意事项A、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B、少白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C、洗涤红细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0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3、浓缩血小板(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A、手工分离血小板约含2.4×1010,保存期为24小时;机器单采血小板约含2.4×1011,保存期为5天;B、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C、小儿输注血小板5ml/mg,可使外周血血小板增加约(20~50)×109/L血小板数量。

4、输血浆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 凝血因子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5%~20%,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使用FFP 的指征:A、PT 或APTT>正常1.5 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3)使用说明A、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规格为200ml、100ml;B、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应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

C、普通冰冻血浆用于Ⅲ和Ⅷ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D、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E、小儿使用FFP 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5、冷沉淀输入冷沉淀的目的是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g/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输注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0.80~1g/l;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VIII缺乏症患者;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VIII因子浓缩剂。

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1.5g/l 之上,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补充量。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 纤维蛋白原,使用20 单位冷沉淀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

6、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A、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B、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7、大失血时药物辅助治疗(1)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或血栓弹力图指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时使用,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剂量为25~50mg/kg;(2)凝血因子ⅩⅢ浓缩物:应用于凝血因子ⅩⅢ活性<60%时,治疗剂量为30IU/kg;(3)凝血酶原复合物:若出现出血倾向增加和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30IU/kg)。

如曾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运用其他凝血药品处理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之前,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PC)和维生素K;(4)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大失血时,若传统的治疗手段均失败,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因子Ⅶ,它还可用于冶疗合并低温或酸中毒的凝血障碍,其使用剂量为90~120ug/kg,可反复使用;(5)氨甲环酸:应用于纤溶亢进时,可明显减少患者输血量,推荐剂量为20~50mg/kg,可反复使用或1~2mg/(kg•h)静脉泵注维持;(6)Ca2+: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mmol/L)有助于术中止血;(7)去氨加压素:预防性应用可使甲型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术中出血减少,但重复使用可使疗效降低。

8、相关因素的治疗(1)避免围手术期低体温,当体温<34℃将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延长凝血酶激活;(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和严重贫血,当pH<7.10 也明显影响凝血功能。

Hct明显下降也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3、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滤过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式自身输血推荐用于出预计血量较大手术如体外循环、骨科手术、脑外血管手术、胸腹腔闭合式出血手术及产科手术等。

回收血的禁忌证如下:(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 小时;(2)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3)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或羊水等污染;(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5)和白细胞滤器联合使用可适当放宽使用适应证。

五、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