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论隐含叙述声音

合集下载

金圣叹论公开叙述声音

金圣叹论公开叙述声音
介 人程 度成 正 比 ,叙 述 者的介 人 程度越 深 ,叙述
点,并 比他的老师走得更远 、做得更彻底。李氏 只对部分韵文注明 “ 可删” “ 、 要他何用” 金 氏则 , 洗尽铅华 , 态度异常坚决。 以后毛宗岗在批点《 三
国志通俗演义 》中继承了李贽 、金圣叹的做法 , 对韵文进行 了大量删汰。这里 , 我们可以看 出一
了,也惊得 口头半舌不展 ! ”金批 日:“ 忽然跳出 话外, 真是以文为戏。 ”叙述者的忽然闪人 , 制造 了叙述者 、内设读者 、故事情境多方合奏 ,同台 演出的生龙活虎的艺术氛围。 特需一提的是 ,金圣叹还注意到了叙事学上 称为 “ 元叙事”的写法。第 9回叙述林冲与李小
弃其螯矣 。 这些韵文不再是叙述者的声音 , ” 而是
4 6








2 0 年第5 06 期
人合棚众人耳 ,到第 四句 ,忽然转到 自家身上 ,
显出与知县相好。只四句诗 , 便将一 回情事 ,罗 撮 出来 。 ……俗 本失 此一段 ,可谓食 蛑 虫酉 ,乃
生事”的优越所在。 3 第 0回武松人得厨房 , 先杀
了一个 、鬟 ,另一个却待要走 ,两只脚一似钉住 f , 了的 , 再要叫时 ,口里似哑了的, 的惊得呆 了。 端 叙述者插人道 : 休道是两个 、鬟 , “ f 便是说话的见 ,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5 7 期
20 年 9 0 6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0F HUNAN TY CI UNI VERS TY I
、 12 . b . 7 No5 S p .2 0 et 06
人物的声音 ,而且它们能提示情节的部分内容 , 构成 了情节有机的组成部分 。对这样的韵文 ,金 圣叹是赞许的。 他说 : 此书每每横插诗歌 , “ 如五 台亭里 ,瓦官寺前 ,横泥冈上 ,鸳鸯楼下 ,皆妙 不可言。 ( 5 ” 第 0回夹 ) 这些诗歌不是作为情节的 “ 他者”而是作 为情节的血 肉存在 , , 又语言浅近 ,

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原文及鉴赏

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原文及鉴赏

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原文及鉴赏【导语】:〔清〕廖燕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金圣叹小说理论发微

金圣叹小说理论发微

金圣叹小说理论发微谢虹光;霍慧玲【摘要】Jin Shengtan thinks that styles change and novels make troub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wants to write some- thing to be original in spare time.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novel creation is identical, each origin, and wonderful ecstatic. This constitutes a unique novel~ theory.%金圣叹认为文体代变,小说生事;属于心闲弄笔,个人独创。

因此小说创作最紧要的是人各其面,绝不雷同;各有出身,因缘生法;笔墨之能,出妙入神。

以此构成其独特的小说创作理论。

【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叙事分类;性格塑造【作者】谢虹光;霍慧玲【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13;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金圣叹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理论家。

就其理论的深度而言,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传统的叙事类文体的分类比较研究与小说人物的形象性格塑造这样两个方面。

一、金圣叹对叙事文体的分类认识金圣叹的文学理论涉猎面宽,文体特性的揭示较为详备。

他的理论探讨最集中地体现在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这六部名著的批评中。

(一)金圣叹不仅认识到了文体的不同,而且发现了文体代变的规则。

从上自先秦,下至明代的两千年间的文学实绩,他最看中的是善于变体、颇具首创性的作家,及其独特的写作个性与针脚绵密的手笔。

故此称他们为才子和才子书。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文献综述】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字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转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对《水浒》、《西厢》这类白话文学作品赞赏有加,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以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影响最大。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金圣叹重要的文学批评成果,他通过三篇序言,一篇假托古本《水浒传》序,《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眉批和对正文做出的部分删改,体现了其小说理论观点。

金圣叹的评点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他对小说的叙事艺术非常重视,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独到的见解,他富有创新的评点肯定了《水浒传》的艺术价值,提出了一系列叙事理论,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在我国当代白话小说理论和传播上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研究金圣叹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小说理论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争论。

有褒之者如廖燕在其《金圣叹先生传》中称金圣叹评点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乃千百年来始开生面者,文章秘诀,悉为发掘。

①《天下才子必读书》序中其好友说“圣叹固非浅识寡学者之能窥其涯者也。

圣叹异人也,学最博,才最大,识最超,笔最快。

”①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贬之者,如陆文衡说他“伤风败化之尤也”。

②鲁迅曾评价“他抬起小说传奇来,和《左传》《杜诗》并列,实不过拾了袁宏道辈的唾余,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③胡适《水浒传考证》高度评价了金圣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称赞其小说具有“何等眼光,何等丹气”,但对其文论的具体内容则评价为:“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气。

”②对金圣叹的争论主要在于他的评点是否具有理论价值。

2024届大G4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大G4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大G4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从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活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

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非必需任务,也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阐释力。

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

斯蒂芬森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网络,传播中的游戏行为主要基于想象,而现在人们可以充分互动、操作,更有参与、行动的游戏感。

这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消费时,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

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

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

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2006年第9期(总第188期)学术论坛A(EMICF0RUMN0.9.2006(CumulativelyNO.188)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冯仲平[摘要]文章抓住《水浒传》评点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宏观视角梳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从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三个方面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关键词】金圣叹;《水浒》评点;理论价值[作者简介】冯仲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9—0138—04 文学不但需要批评引导阅读,仰仗批评深入地揭示其艺术价值,同时还需要通过批评进行理论建构,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金圣叹《水浒》评点(以下简称"金批")即在作品批评和理论创造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成为我国小说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当前仍然具有阐发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意义.本文即着重探讨金批的主要理论建树及其宝贵价值.一,因文生事——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金批"表面上虽然缺乏严整的文本样式和系统的逻辑结构,但其思想光芒却并不因此逊色.金圣叹独具慧眼,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较,认为《水浒传》已从史传的樊笼里脱颖而出,不再依托历史(史事和史传)而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金圣叹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虚幻文本特陛.(一)史书"以文运事".从时间流程来看,必须先有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然后才有专门记述史实的着作;从内容联系来看,则后者是对前者的记录与摹写,并以前者为绝对参照.因此,评判史书的标准是"真实",它要求"史记"必须与曾经发生过的人,事,情,景如合符契,不能随意虚构,即史书之"文"仅能充当史实之"事"的工具.如司马迁《史记》所写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都应当被视为"实有",即曾经真确地发生过.因此,《三国演义》以史书为基本依托,在历史的基础上丰富与拓展,一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着巨大的审美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历史从庙堂走向了民间,使庄重的历史通俗化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虽然小说中或有虚构的成分,但作者和读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其中的虚妄,如左慈,于吉,管辂138等带有神秘色彩和超凡能力的人物,这些本属于非人间的虚幻形式,则仍被视为真实的存在,故《三国》有所谓"七实三虚"之说."据史演义",强调的是故事本身,是对史迹(史记)进行的丰富,润色与重构,以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也正因如此,小说不可避免地由史书之记事转向了写人这个重心.金圣叹指出史书"以文运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反面确立了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二)《水浒》"因文生事".这是金圣叹从正面确立小说本质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认为,小说与史书有根本区别,它的基本方式"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皆由我".创作小说之目的,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金批第三十三回评:"(作者)胸中自有一篇绝妙文字……特无所附丽,则不能以空中抒写,故不得已旁托古人生死离合之事,借题作文.彼其意期于后人见吾之文而止,初不取古人之事得吾文而见也."[1](踟'明确指出, 小说重点在文,事为文料,而且先有文,后有事.与史书相较,4说中文与事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文为主,事为宾,不是文表现事,而是事展示文.金圣叹之"因文生事",强调的是小说本体的虚幻特性.就人物而言,从《水浒》开头所言梁山英雄乃天罡地煞下界之虚幻预设与夫《三国演义》之历史分合规律引出{--国志平话》以"因果报应"解释显示着本质的区别.从不管佛教,道教还是历史循环论的观念而言,虽然三者都属于对人物命运的超验解释,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即《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都是先有史事后有解释,而《水浒》与金批则异于此,它是先预设而后发生,在深层体现着"幻由心生"的观念.金圣叹立足《水浒》实际,把原来带有"反映"色彩的文本态势扭向了"表现"的理论方向.那么,《水浒传》的创作虽有史的因由,即实事真人的依托,但更重要的是凭空杜撰.长篇巨制未必即是对已逝去的真人实事的追踪摹写,而是一种意识(即语言)的运作与展开.(三)小说胜似《史记》.明代李贽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价值同样重要,清代的张竹坡认为应该把《金瓶梅》当作史记来读,甚至称其本身就是一部"史记".从中可以发现史学传统对艺术理论的深层影响,可以看到由李贽到金圣叹再到张竹坡的发展轨迹,其间既有贯穿始终的史学传统,更有对史学传统的摆脱与超越.金批言小说胜似"史记",道理何在?从史学传统看,小说继承了史传的"春秋笔法",将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评价寄托在字里行间,寓道德褒贬和是非判断于具体形象的叙述描写,使读者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而且可以获得道德提升和心灵净化.从小说与史书的区别看,则史书只能叙述人和事件的基本轮廓及主要梗概,而小说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层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面貌,事件的细节,事物的神理和生活的趣味等等.金批指出,施耐庵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精神风貌,而且写出了人的性情,气质,形状,声口,栩栩如生,活脱灵现.《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历史发展,而且写出了人物关系的深层内蕴,写出了细致入微的人情世态,读来令人趣味盎然,美感无限,这是史书难以企及的.(四)小说是心造的虚幻意象.金批关于小说"因文生事","胜似史记"等观点,多从与史书的比较中侧面提出,而对小说虚幻本质的界定则是从正面直接阐述的.金批第五回评:"耐庵说一座瓦官寺,读者亦便是一座瓦官寺;耐庵说烧了瓦官寺,读者亦便是无了瓦官寺.大雄先生之言日:'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人不造.'圣叹为之续日:'心如大火聚,坏种种五阴,一切过去者,无法而不坏.'今耐庵此篇之意,则又双用其意,若日:'文如工画师,亦如大火聚,随手而成造,亦复随手坏.如文心亦尔,观文当观心.见文不见心,莫读我此传.'吾读瓦官一篇,不胜浩然而叹.呜呼!世界之事,亦犹是矣.……一部《水浒传》悉依此批读."[1](P120) 佛之"心造诸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象世界的生与灭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金圣叹借此说明《水浒传》文本的基本特性,小说意象的发生犹"如工画师,随手而成造".在小说中,瓦官寺的出现是施耐庵主观意识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施耐庵巧妙构思的结果,它(法)的存与灭都是人的主观精神(心)活动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一切叙述和描写),都属于凭空杜撰,不必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客观存在过的人物做参照,因为小说的本质即是虚幻.金批贯华堂古本《水浒传自序》就认为小说是作家"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水浒传》,当然可以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因而具有虚幻的特性.二,因缘生法——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金批的理论价值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揭示.金圣叹自以为把捉到了施耐庵的创作秘诀,自以为窥见了《水浒》获得巨大成功的深层奥妙,他要把"金针"度与世人,认为如此方不负作者的惨淡经营和良苦用心.他在总结《水浒传》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即以"因缘生法"为《水浒传》"文字总持"."因缘生法"是《水浒传》的创作纲领,读者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精华,他进而认为,这一"总持"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把握了《水浒传》的"文字总持",就能掌握读通天下之书的不二法门. (一)"因缘生法".金批强调,创作必须做到"深达因缘",即把握"因缘生法"的根本原理.金批第五十五回评:"经日:因缘和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夫深达因缘之人……写豪杰,奸雄之时,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则是耐庵固无与也."[](v898)宇宙万物的生灭,都是内外相因彼此作用的结果,离开了一定的内因外缘,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世间的人与事体现了"因缘生法",小说中的人与事同样符合"因缘生法"的道理.作家的"亲动心"与"设身处地",就是以己之心体会人事的"因缘",从而使人物情节符合自身的逻辑关联,从而传神地展现出一个本质虚幻却给人以真实效果的艺术世界.所以金批认为,小说中的人和事似乎都有自己的行动逻辑,而与作家施耐庵没有任何关系.金圣叹用"因缘生法"分析了宋江杀惜的情节:"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已深达十二因缘法也."[1](P34)"十二因缘"指一系列因果关系形成的逻辑环节,金批借此分析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关联:宋江起初本】39不想杀阎婆惜,是婆惜的喊叫让他产生_r杀人的念头,而婆惜喊叫又是因为看到宋江的鸾刀.小说之"文"随着事件的内在规律,一环紧扣一环地铺陈开来,形成了一个连续运动,关联紧密的情节序列.这一分析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和自身逻辑, 把批评的目光凝聚于小说文本,借"法"的假有性揭示了小说的虚构特征,削弱了作品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将文本作为一个自足圆成的对象来观照,显然有利于发掘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格物"与"忠恕".金批认为,作家要使"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必须"深达因缘",要想"深达因缘",就必须"格物致知",便又涉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即"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格物"讲的是修齐治平之宏观程序的重要一环,是由内到外之逻辑序列的原初起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㈣).金圣叹在这一儒学的命题中注入了佛学的内容,他说:"然则耐庵何如人也?日:才子也.何以谓之才子也?日:彼固宿讲于龙树之学也.讲于龙树之学,则菩萨也.菩萨也者,真能格物致知者也."[1](㈣认为施耐扁拘创作得益于龙树之学,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缘起陛空论.格物的前鼹是掌握"因缘生法",格之于心就能获得良知,经过长朗的艰苦努力,逐渐由"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但金批之"格物",既非通常理解的考察客观事物,也不是主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而是"为圣人身通六艺,非物物而格之,只是识得矩字",把"格"理解为"格式之格",指作家内心对于情理的揣度功夫,即对情理的开悟."忠"是指事物的具体性与特殊陛,"恕"则是指认同以及认识这种具体性与特殊性的根本途径,即"以物种的尺度来建造".佛典《中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属假有,说它"有",是肯定其现实存在;说它"假",是从深层揭示其本质为虚无.金批的"忠恕"思想,深入地揭示了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金圣叹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人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一.他认为"忠"是反思自我的方法,先确证"吾忠",进一步14f】设身处地,于是延伸为"恕","忠恕"是前后相承的两个阶段.从"因缘生法"的角度看,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认识自我个性须考虑相关因缘,推及他人也要分析相关因缘.致知在格物,格物在忠恕,而忠恕又须掌握因缘生法这一格物与忠恕的前提. 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必须充分考虑人物生存的条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己之心推及他人, "心"临其境,使笔下的人物能"尽人之性","任其喜怒哀乐",从而达到"各自人妙",于是就涉及另一个相关命题——"亲动心".(三)"亲动心".在揭示作家创作成功的奥秘时,金圣叹提出了"亲动心而为"这一着名论断."动心"一语,既有深远的儒学渊源(如孟子"动心忍性"之说),同时亦注入了佛学的内容(如六祖慧能关于风吹幡动的公案),当然还有明代心学的思想, 如"吾心即是宇宙"之论等.金圣叹综合多种思想,把它改造成了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说:"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惟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又安辩,?此笔点墨之非人马通奸, 溉笔点墨之非飞檐走壁耶?"[1](P898)萨特说,当演员登上舞台进入剧中的角色之后,他就被艺术文本的虚幻性非现实化了.演员如此,作家亦然.施耐庵自然不具淫妇,偷儿之性,但他能够灵魂出窍,在意识中化为淫妇,偷儿,将自己融人笔下的人物形象之中,在精神上进人忘我境界,幻化为描写对象,揣摩,体验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塑造出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金圣叹的"设身处地"说,描述了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客融合,忘我幻化的特殊状态.他分析施耐庵描写火并王伦时的林冲:"此节若便立起,却起的没声势;若便踢倒桌子立起,又踢得没节次;故特地写个坐在交椅上骂,直等骂到分际兴发,然后一脚踢开桌子,抢起身来,刀亦就势掣出,有节次,有声势.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也."[13(P313他还引用赵松雪画马的典故:"传闻赵松雪好画马,晚更人妙,每欲构思,便于密室解衣踞地,先学为马,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来,见赵宛然马也."[](m70)说明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都是作者动心揣摩的结果:"今耐庵为此文,想亦复解衣踞地,作一扑,一掀,一剪势耶?"l](P370)此论的确揭示了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金圣叹凭借佛学,fi,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因缘生法"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与审美特性,并用"格物","忠恕","亲动fl,"等命题阐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fl,理和运作方式,建构了一个严密的小说创作理论体系.三,一心所运——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金圣叹的小说观念亦是人物性格理论的基础.它融合并代表了明代fl,学,佛学的思想意识,强调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本特性——虚构,虚幻,而又含有真实——情理,关系之真实,认为这是产生小说(人物,情节,价值)的根本依据. 金批丰富而深刻的人物理论,大致可以下方面把握.(一)人物性格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构成.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与古代神话的影响,"传奇"遂成为一个鲜明的特色,作家的追求和读者的关注集中于故事的出人意表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小说文本的基本构成不是人物而是故事.与此相联系,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中,一方面过多关注作品对史传的补遗功能,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小说的道德教化作用,人物性格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李贽的《水浒传》评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金圣叹则进一步把目光瞄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金批高度赞赏《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它令人百看不厌的主要原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P19又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直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P19)金圣叹首先使用"性格"一词,并赋以具体的理论内涵(个性化),抓住了小说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奠定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二)人物的个性化是性格元素的合理配置.金批认为,施耐庵之所以能将一百八人刻画得"各自入妙",就在于通过长期的"格物"功夫掌握了人情事理的基本规律."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个性化不但要求人物的外在形貌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 还要能够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层结构与精神特质.对此,金批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如他对带有同种性格元素的几个人物的剖析:"《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P2o)"粗卤"是抽象的相同点,而"粗卤"的深刻成因与具体表现却各式各样.因此,个性化的描写必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微妙差异,要做到各种性格元素合理配置,才能塑造出独特的"这一个"来.作品无论写多少个人物,都必须服从个性化的需要,做到一人一样,绝不雷同或相似,这是成功作品的根本标志.(三)人物个性化需要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因缘生法"是人物性格的宏观成因和深层机制,因缘巨网的笼罩使人物形象带有宿命的色彩,但每个人物又因具体因缘而各具独特性.因此,必须在深入体察普遍的人情事理和准确掌握人物基本性格的前提下,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将其外貌,语言,fl,理,行为等具体地叙写出来.金批第二十五回总评鲁达,林冲,杨志等英雄好汉,说他们"各自有其胸襟, 各自有其fl,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面貌.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西门庆见了潘金莲,像狗见了肉却吃不到口那样急得乱蹿,对此小说有一系列行动描写,金圣叹评道: "写西门庆接连数番踅转,妙于叠,妙于换,妙于热, 妙于冷,妙于宽,妙于紧……妙于忽迎,妙于忽闪,妙于有波揉,妙于无意思,真是一篇花团锦凑文字."[l(P376'在揭示人物深层fi,理状态方面,金批说:"通篇写西门庆爱奸,却又处处插入虔婆爱钞, 描写小人共为一事,而各为其私,真乃可丑可笑."[](P377揭露了西门庆与王婆狼狈为奸,谋划干同一件坏事但又各怀鬼胎的丑恶嘴脸,揭示了作品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作用.金批还总结了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高超技巧,他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_1I(P19)人物语言必须符合其身份,职业,性格特点,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此外,金批对水浒人物进行了等级划分,如说鲁达和武松等是"上上人物",卢俊义,柴进等是"上中人物",并简要地提示其性格特点,概括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具体方法,如"夹叙法","绵针泥刺法","背面敷粉法"等,对于小说理论的丰富和阅读实践的指导也不乏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金圣叹评点,文生子校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责任编辑:戴庆碹]141。

庄子关于声音的描述

庄子关于声音的描述

庄子在多个篇章中提到了关于声音的思想,他认为真正的音乐或声音是与“道”的属性相应的无声之乐。

以下是庄子关于声音的一些描述和观点:
1. 无声的推崇:庄子认为道体本身是“无声”的,而体悟与契合这个“无声”的境界是修道、进道的一种工夫。

他强调“无声”为得道的终极归宿,即使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但达到内心静默与道相合才是最高的境界。

2. 天籁、地籁与人籁:庄子通过天籁、地籁和人籁的概念来说明声音的发生和意义。

天籁是自然之声,不需要人为或风力引发,它代表了音声的形上本源或全体,具有主宰性或无待性以及全体性或完整性的特性。

地籁则是大自然中无意识产生的声音,如风吹草动之声,而人籁是人为创造的声音,表达人的主观感受。

3. 天乐:在《庄子·天运篇》中,有黄帝与北门成谈论《咸池》之乐的故事。

这段对话体现了庄子对“天乐”的看法,即最美的音乐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它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自然状态。

4. 音声与道的关系:庄子认为,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由道生出的万物却能发出声音。

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从道的角度看,它们并不彰显道的本质。

因此,庄子提醒人们要超越对声音表象的执着,去体认内在的道。

综上所述,庄子对声音的描述富有哲学深度,他不仅探讨了声音本身,还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思考如何修心养性,以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近三十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研究综述欧阳远萍【摘要】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自刊刻以来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品评内容涉及众多方面.近三十年来,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金批《水浒》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金圣叹的人物评点、文法评点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最为集中,成果也最为显著,而腰斩和删改水浒问题、比较研究等方面虽有涉及,但不够深入,成果寥寥.金批《水浒》这座宝库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视野也有待开阔.【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综述【作者】欧阳远萍【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评点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学批评形式历史十分悠久,它源自古代文人骚客读书时常在句里行间、书头文尾加以简要的评语或施以丹黄圈点,人们把这种用以品藻诗文、抒发体会的笔记形式称作“评点”或“评注”。

随着文学内容和题材的丰富发展,这种文学批评的形式就不再局限于诗文,明清时期小说发展兴盛,文人墨客便将这一形式引入小说阅读之中。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是明清小说评点的一座高峰,然而,评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兴盛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学者关注这一领域,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有待开发的领域还有很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研究呈现出日益升温的趋势,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类研究成果显著增加。

据初步统计,自1987年至2017年的三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专著有三本,陈果安《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郭瑞《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剧理论》、白岚玲《才子文心——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周锡山《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也有关于金批《水浒》的相关章节。

专题论文有近百篇,其中博硕论文二十余篇。

涉及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下面笔者拟从人物论、文法论、小说美学思想论、腰斩和删改《水浒》问题以及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三十年金圣叹小说批评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力求作出客观的述评,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有所推进。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最新版】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最新版】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一、作为高峰体验的阅读共鸣金圣叹读《水浒传》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是墨,不知是泪,不知是血,写得使人心痛,使人快活”[1]的情感体验状态,脂砚斋读《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黛玉“呼吸相关”的文字也有“摄魄追魂”之感:“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

”当阅读中的这种情感体验趋向高潮,以至于达到读者无法控制的激动状态时,就形成了阅读共鸣。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写燕青于城外求乞度日只为救主人卢俊义,金圣叹这样描写他的阅读体验:读此语时,正值寒冬深更,灯昏酒尽,无可如何,因拍桌起立,浩叹一声,开门视天,云黑如磐。

[2]此时的金圣叹沉浸在不可自拔的情绪激动之中,一是燕青的义气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二是李固谋害卢俊义的忘恩负义行为引起了他强烈的愤恨。

于是,他以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景仰与愤激相交织的感情。

可以说,这种心理体验在评点家的阅读中是经常发生的,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也有类似的说法:写宝钗、岫烟相叙一段,真有英雄失路之悲,真有知己相逢之乐。

时方午夜,灯影幢幢,读书至此,掩卷出户,见星月依稀,寒风微起,默立阶除良久。

与其说脂砚斋是在有意模仿金圣叹的评语,倒不如说他揭示出了阅读共鸣中心理体验的共同特征。

当文本所表现的东西契合于读者的期待视域,而读者又以自身的经历融入到文本世界时,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共振。

从根本上讲,阅读共鸣的发生是由于人类情感交流的共同愿望,无论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燕青救主一段文字的体验,还是脂砚斋对《红楼梦》宝钗体恤岫烟之情的体验,都是对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情意本真状态的体验,按金圣叹的话来说就是人建立在“至诚之性”上的共通感。

作者创作要“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者应声滴泪也”,[3]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灵共通感就是阅读共鸣产生的基础。

评点家还经常谈到难以自拔而又说不出其中意味的共鸣状态。

金圣叹小说叙事技法论评述_刘春生

金圣叹小说叙事技法论评述_刘春生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金圣叹小说叙事技法论评述刘春生 摘 要 我国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他的《水浒传》评点中,提出了许多小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如视角、倒插、弄引、獭尾、作对、草蛇灰线、鸾胶续弦等,见解独到、深刻,不愧为我国第一位探究小说叙事技法的文学批评家。

他的小说叙事技法论是对叙事学的杰出贡献,而不是“八股章法”。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评点 小说叙事技法 视角 倒插 弄引 獭尾 作对 草蛇灰线 鸾胶续弦 小说是一种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叙事文学。

如何把表现人物性格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地表述出来,是需要小说家精心策划、苦心安排的。

金圣叹通过评点《水浒传》,指出小说叙事的许多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和方法有的在今天已成为写作常识,但在350多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发现;有些则相当微妙,有先见之明,很值得今人深思和借鉴。

视 角《水浒传》叙事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即叙事者——我国古代话本和长篇小说常称为“说话的”——对所讲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无所不见,无所不知。

既知前因,也知后果;既见外形,也见内心。

这样全知全能的叙事者,西方又称为“上帝叙事人”。

《水浒传》的叙事者虽然全知全能,但他却不愿意总是充当指点一切的“教师爷”,而是在进入具体描述时,常常把人物形态和故事情景的呈现,委托给所写人物的眼睛或耳朵,由他们看出或听出叙事者所要描述的种种情态。

这种当代小说家和评论家极为重视和论说纷纭的叙事视角的转换,已在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大量而熟练地运用了。

具有高度艺术敏感的金圣叹捕捉到这一点,为之赞叹不已。

例如《水浒传》的下列描述和金圣叹所作的评点:鲁达于五台山出家几个月后,到山下市镇散心,走到铁匠铺前,“那打铁的看见鲁智深腮边新剃暴长短须,戗戗地好渗濑人,先有五分怕他。

”金圣叹批道:“从打铁人眼中,现出鲁智深做和尚后形状,奇绝之笔。

”(第三回夹批)——这是从人物眼中看出人物面貌。

梁山泊是宋江义军的大本营,水浒故事的中心地点,不能不着意描绘,但它第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透过林冲的眼睛。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文论专题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C )的一种“放大”研究。

A.司空图“韵味”说B.庄子“言不尽意”说C.孔子“兴观群怨”说D.严羽“妙悟”说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

A.“天籁”B.“物籁”C.“神籁”D.“灵籁”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B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习C.识 D.力4.《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A)”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B.诗体C.‘诗法 D.诗评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A )”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C.食味 D.气味6.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 D )属于主体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B.“理、事、情”说C.“师法自然”说D.“才、胆、识、力”说7.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 )。

A.“团圆之趣” B.“悲剧之情”C“同情之举” D.“机趣神韵”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C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C声音 D.历史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 )。

深度解读-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学生版)

深度解读-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学生版)

深度学习: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注:本次作业对于学习小说至关重要,必须打印出来认真完成。

1.阅读任务2.思维训练任务: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课文部分),结合下面提供的训练支架内容,分析《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你对此种写法的优劣有何认识?(300-600字)训练支架(必备知识基础):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一、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

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

这种叙述视角最大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随时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因为是“全知”的叙事,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者跑。

二、限制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重要知识点)叙述者只能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

这种限制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1、主人公视角优点: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使小说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理论阐释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理论阐释
也 ”, 看来 , 同此心 、 同此理 的心灵 共通 感就 是 阅读 共 鸣产生 的基 础 。 人 心 评点 家还 经常谈 到难 以 自拔 而 又说不 出其 中意 味 的共 鸣状 态 。《 红楼 梦》 二 十七 回黛玉 吟咏 《 第 葬 花吟 》 脂砚 斋批 道 :余读 《 花吟》 , “ 葬 至再 至三 四 , 其凄 楚感 慨 , 人身 世两 忘 , 笔再 四 , 能下 批 。 身 令 举 不 ”


作 为高 峰体 验的 阅读 共鸣
金圣叹读《 水浒传》 经常处于一种“ 不知是墨 , 不知是泪 , 不知是血 , 写得使人 痛 , 1 使人快活”¨ 的 5 、 , 情感体验状态 , 脂砚斋读《 红楼梦》 第五十七 回宝玉 、 黛玉“ 呼吸相关” 的文字也有“ 魄追魂 ” 摄 之感 :令 “ 我哭 一 回 , 叹一 回 , 身都 是呆 气 。 当 阅读 中的 这种情 感 体验趋 向高潮 , 至于 达到 读 者无 法控 制 的激 浑 ” 以 动状 态 时 , 形成 了阅读共 鸣 。《 浒传 》 就 水 第六 十 一 回 , 燕青 于城外 求 乞度 日只为 救 主人 卢俊 义 , 写 金圣 叹这样描写他 的阅读体验 : 读此语时, 正值寒冬深更 , 灯昏酒尽 , 无可如何 , 因拍桌起立, 浩叹一声 , 开门视天 , 云黑如磐。 此时的金圣叹沉浸在不可 自拔的情绪激动之中 , 一是燕青的义气深深触动 了他 的心灵 , 二是李 固 谋害卢俊义的忘恩负义行为引起 了他强烈 的愤恨。于是 , 以一连 串的动作表达 出内心深处那种强烈 他 的 、 以名 状 的景 仰与 愤激 相交织 的感情 。可 以说 , 种心 理体 验 在评 点 家 的 阅读 中是 经常 发 生 的 , 难 这 脂 砚斋评《 红楼梦》 第五十七回也有类似的说法 :

金圣叹与中国叙事学_竺洪波

金圣叹与中国叙事学_竺洪波
、 ,
,
,
事 学 研 究 则 要 到 晚 清 光 绪年 间才 得 以 出 现
,

金 圣 叹评 改 《水浒 传 》 的最
:
,
初 动 机 诚如 许 多 论 者 指 出 的那 样 大 抵 是 政 治 方 面 的原 因 他 站 在 正 统
思 想 的 立 场 上 对 《水 浒 传 》 的 基 本情 节 故事 宋 江 起 义 持 否 定 态度 他 曾
结构 和 叙事 功 能理 论 法 国托 多 洛夫 系 统 化 阅 读 学 说 美 国 福 斯 特 现 代
小 说人 物 分类 理 论等 等 甚 至 也 可 说 包 括 了 意 义 深 远 的 德 国康 斯 坦 茨 学 派 的 接受 美 学
。 ,
它 是 对 亚 里 士 多 德 以 来 传 统 叙 事 理 论 的 突破 其 主
,
,

具体 而 言 分析 金圣 叹 评 点 《水浒 传 》对叙 事 学 的 卓 越 贡献 可 以 从
。 .
,
59
小说 观 念 典 型 塑 造与 叙 事策 略 等 方 面 作 理 论 展 开
, ,


第 一 推 重 小说 的 地 位 终于 使一 向 不 登 大 雅 之 堂 的 小 说 从 稗 官
野 史 的 地位登 上 了 文 学 之 最 上 乘 的 地 位 促 使 小 说 观 念 发 生 了根 本
, , ,
,
,
但 一 辈子 秋 风 失 意 所 以 在 对 待 社 会 特 别是 政 治方 面 与 施 耐 庵 有 着 精 神 上 的 沟 通 与 《水 浒 传 》 有 着 强 烈 的 共 鸣 他 说施 耐 庵 与 司 马 迁 一 样

有 一 肚皮 宿 怨 发 挥 出 来

李清照的诗词里为什么重视听觉的感受

李清照的诗词里为什么重视听觉的感受

李清照的诗词里为什么重视听觉的感受人们解读古代诗词的时候,很容易将视觉意象与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却往往忽视了体验世界的另一种感官媒介———听觉。

听觉也是把握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李清照在《词论》里认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清浊轻重。

她对于词的语言极具敏锐的辨析力,一方面是对于当时宋代流行词体音乐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的阐释,另一个方面是对于词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音律高度敏感。

李清照注重词的文学性与声韵之间的融合,在她看来,词是音乐文学,需要做到声与词、曲与词等和谐结合,才能保证词的艺术魅力。

听觉这类特殊的情感经验在词中需要转换成感官性的语言,声音词语在李清照的词中承载的情感大多是浓浓的愁思与悲情。

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声律与词的融合,解决了当时新内容与旧形式的传统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在经历了由北到南的历史变革后,词与音乐更是难以结合在一起。

人们评价她“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以寻常语度人音律”。

首先,她词中的词语是脱出观念性束缚的感性显现,并且节奏符合音乐。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7组叠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既描写了作者在经历了许多波折后,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一种精神恍惚状态,又真实地表达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的处境。

其中叠字的平仄抑扬之变化,使得字与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节奏是音乐动态结构的体现,也是词体善感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结构要素。

其次,李清照的词中声音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是“显性的声音”无不使人闻声起意,如《行香子·天与秋光》:“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归鸿声断残云碧”等。

声音词语沟通了客观事物与主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更能凸显出声音的“在场性”。

另一方面是“隐性的声音”,是指声音的隐含,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金圣叹叙事理论的历史影响

金圣叹叙事理论的历史影响

金圣叹叙事理论的历史影响摘要】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揭示和总结了一系列小说创作与批评的经验,为中国叙事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声音等许多方面,金圣叹已经突破了古典叙事理论的藩篱,显示出某种卓越的现代眼光,极大地影响了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小说评点家。

尽管他还未能完全区分叙述者视角与人物视角,但是已经隐约觉察到人物视角特殊的表达效果,以至在评点中多次将原作的叙述者视角改成人物视角;重视叙事的节奏变化,特别是情调错综造成的节奏之美;大大弱化公开叙述声音的响度,烛隐探微地发掘隐含的叙述声音,所有这些筚路蓝缕的理论开掘,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又包含价值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声音作为明清之际卓越的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对71回《水浒传》进行了逐回评点,张皇幽眇,烛隐探微,具有深刻、宏富的理论内涵。

他揭示和总结了一系列小说创作的经验,为中国叙事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叶朗援引清代冯镇峦“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之语,高度评价金圣叹,“他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其中包含了很多合理的、深刻的、独创的见解”,“就其深度或广度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1]竺洪波颂扬“他在小说理论上的建树,特别是对中国叙事学的开创之功则奠定了他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2]一、叙事视角金圣叹卓评点小说时常常指出“××看时”、“××听时”,体现了他对叙事视角的关注。

尽管他还未能严格区分叙述者视角与人物视角,但是至少他已经触及人物视角。

一般而言,叙述者视角往往是全知全能的,以上帝的眼光俯视一切;如金圣叹在《水浒传》第20回对“宋江怒杀阎婆惜”的一段评改,把原版的叙述者视角改成阎婆惜的视角。

金圣叹借用黎明前天色未晓、视觉无用武之地的绝好契机,隐去两个人物(宋江用“门前”指称,阎婆用“床上”指称)的具体称谓,单从阎婆惜的听觉去感知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又以声音去辨别人物的位移(宋江从门前至上楼),把三人从三维立体中截取一个平面予以展示。

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_谭君强

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_谭君强

2007年9月第24卷第5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Yunnan Nati onaliti es University Vol 124,No 15Sep .2007=收稿日期>2007-01-10=作者简介>谭君强(1945-),男,湖南双峰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学理论>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谭君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在叙事虚构作品中,不能将作品的作者等同于作品的叙述者、将作品中的叙述声音等同于作者的声音。

二者的混同将给作者的创作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诸多弊端。

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叙事虚构作品;作者;叙述声音;叙述者=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 (2007)05-0124-04人们在阅读一篇叙事作品时,往往会想到,作品中的话语究竟源自何处,或者换句话说,作品中的声音来自何方?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发生在实际生活、真实世界中与在虚构世界中的叙事,其回答应该是不同的。

比如,在诸如自传、自述这类以真实性为前提的叙事作品中,就与叙事虚构作品有明显的差别。

前者属于真实叙事或事实叙事,它所表现的是真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与事件。

对于这些曾经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过的人物与发生过的事件,人们往往确信不疑。

因而,/除非有理由怀疑作者所叙的可靠性,否则真实叙事可以作为在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证。

0[1]与之相应的是,在这样的真实叙事中,作品中的叙述声音自然应该出自于真实作者。

在季羡林先生的自述5回忆一师附小6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于一九一七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

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

叙述者
两个主体:作品的叙述主体&作品的文字主体
• 文字主体:作品文字之所由,这是就作品的创作
者、即作者而言的
• 叙述主体:叙事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即叙述者
是作品中的叙述者,是这虚构的叙述者讲述了故 事、确定了小说的叙述声音。
叙述者
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 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 时间性的概述:概述的必要前提是希望解释时间的
流逝,希望解答被叙述者头脑里对时间间隙中发生
了什么所怀有的疑问。这种解释只能引起我们对自
外显和内隐
查特曼把可感知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如下:
• 人物的定论
伊莎贝尔·阿契是个满脑子理论的年轻人,她的
想象力异常活跃……她的思想全是些未经权威人士的
表达其自身的个人,而应该属于一种功能。叙
述者决定叙述声音。
叙述者:不是作品的真实作者,不是真实存在
的人,而是一种功能。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真实作者=叙述者?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年了。但一面要做, 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 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 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 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阿Q正 传》)
• 瑞蒙·科南《叙事虚构作品》:“声音或讲话者”
•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表达出
构成文本的语言符号的那个行为者”或“其他媒 介中与之相当的行为者”
叙述者
• 谭君强:叙述者,是叙事虚构作品、或者说叙 述文本内在的讲述者,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
音”的发出者,是这一叙述声音的来源者。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卷 第 1 1 期
2 1年 1 00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UR N AL O F O HU N A N C I TY U N I ERSI V T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_ NO. bl3l 1 Ja n. 2 0 0l
金圣 叹论 隐含叙述声音
刘 堂春
( 湖南城市学 院 中文系 ,湖南 益 阳 4 30 10 0)

要: 有别于西方现代叙事理论对外在形 式研 究的倚 重, 圣叹 的小说评 点非常重视文本 内容的阐发 。 金
他从人物乖违的举动 、平常 细节、语词表 面、名称绰号 、衬托描写等 多方 面深入挖掘 文本 的深层 内蕴 ,为我 们研 究隐含叙 述声音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关键词 :金 圣叹 ;《 浒传 》 水 ;叙述者 ;叙述声音
叙 述 者 一 般 指 文 本 中讲 故 事 的人 , 述 声 音 就是 叙 述 叙 者 的 声 音 。 据 声 音 的 强 弱 , 把 叙 述 者分 为公 开 的 叙 述 根 可 者 、 蔽 的 叙 述 者 与 缺 席 的 叙 述 者 。 开 的叙 述 者 是 指我 隐 公
社会背景 、生活经历和创作 意图等等。这样 ,不 同心理图 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建构 出来的 “ 隐含作者”的形象是千 差万别的 ,很可能跟作者原意有不同程度 的偏离 。 当然 ,金 圣叹远 不可能像现 代叙述学 家一样甄 别作 者 、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的分野 。在金圣叹 的评点 中,“ 作 者”与隐含作者是等同的 ,而他对 “ 作者”声音又是十分
就要 听清 “ 作者 ”的声 音 ,把握 其思 想 旨归。显然 ,“ 作 者”的声音有强有 弱,只有 弱处 、隐蔽处 的立场 、 态度才
是隐含叙述声音 。
入程度越 浅 , 叙述声音越弱 , 作品就越具客观性 。在某种 程度上说 : 公开叙述声音 就是叙述 者在文本 中直接流露 …
来 的立 场 、 度 ; 含叙 述声 音 就 是 叙 述 者 在 文 本 中 含蓄 态 隐 表 现 出 的立 场 、 度 ; 席 叙 述 声 音 就 是 零 立 场 、 态 度 。 态 缺 零 查 特 曼在 《 事 与 话 语 》 书 中 对 于叙 述 中 交 流 活 动 故 一
同时 ,引 入 了 “ 含作 者 ” 的概 念 。 “ 含作 者 ”就 是读 隐 隐
倾向 :“ 文见于此 ,起 义于彼。 刘熙载 《 ”( 艺概 ・ 文概 》 )
金圣 叹对隐 含的叙述声音 的感悟力 是超人 的 、惊人
的 。他 在 阅读 活 动 与评 点 实 践 中 ,往 往 能 发 前 人 所 未 发 , 从 极 不 起 眼的 片 言 只语 或 细 节 描 写 中 ,以意 逆 志 , 言 大 微
义 ,揭穿不可靠叙述者 的假面具 ,明晰 “ 作者”的价值评
察其声音的故事讲述人。据此 , 我们可 以把叙述声音 分为 公开叙述 声音 、 隐蔽叙 述声音与缺席叙述声音 。 叙述声音 的强弱与叙述 者的介入 程度成正 比, 叙述者的介入程度越
深 , 述 声 音 越 响 , 品 的 主 观 色 彩 就 越 浓 ;叙 述 者 的介 叙 作
其事小 ,所 以存耐庵之志其事大 ” 《 。( 序二 》 读 书的要 义 )
为例 , 明 “ 说 作者”之 旨归在 于 “ 诛前人既死之心 ” 防 ,“ 后人 未然 之心” ,敦风厚俗 ,治病救人 , 所 以存 耐庵之 书 “
物、 环境方 面的声音 , 但不 知道 它来 自何处的故事讲述人 ;
缺 席 的叙 述 者 是 指 在 作 品 中 几 乎 难 以发 现 其 踪 影 、 以觉 难
判 , 深 潜 话 语 背 面 的叙 述 声 音 浮 出地 表 。 时 的确 是 妙 使 有
作 了如下 冈示 :…
叙 事 文本 : 实 中的 作 者 —一 隐含 作 者 — —( 述 者 ) 现 叙
— —
语解颐 ,点铁成金 。中国艺术追求言外之意 、味外之 旨。 贯穿在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 ,即是 曲笔 的广泛运用 这种 笔法大概发端于孑 子著 《 L 春秋 》 所用的笔法。孑 子说 : 我 L “ 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诸行 事之 深切著明。 董仲舒 《 ”( 春秋 繁露 》 《 ) 春秋 》 书在客观 、 一 冷峻 的事件记述 中表明思想
重视 的 。 说 : 大 凡 读 书 , 要 晓 得 作 书 之 人 是 何心 胸 。 他 “ 先 ”
们能够在文本中听到清晰的叙述声音的故事讲述人 ; 隐蔽
的 叙 述 者 是 指 我 们 能 够 在 文 本 中听 见 其 在 叙 述 时 间 、人
( 读第五才子 书法 》 金圣 叹把 明了 “ 《 ) 作者”心胸当成读 者的第一 要务 , 当成阅读的起点和终点 。 以读 《 他 水浒传 》
拟 的 。我 们 通 过 作 品仅 能 了解 “ 含作 者 ” 隐 ,要 了解 真 实 作 者 必 须 通 过 作 品 之 外 的种 种 史 料 ,包 括 作 者 “ 实 ”的 真
他孜孜不倦地破译作家编排 的文字 密码 , 心窍玲 珑地捕捉
隐蔽的叙述声音 , 不遗余力地追索 隐含叙述 声音 对人物的 臧否爱憎 。
( 受述者 )——隐含读者—— 现实中的读 者
在 这 一 图示 中 , 述 与 受 述 相 对 应 而存 , 里 只 略 说 叙 这
叙述一端 。 叙述者是讲故事 的人 , 他在任何情况 下都不是
作 者 。 结 构 主 义 叙 述 学 在 进 行 文 本 研 究 巾倾 向 于 排 斥 作
者, 将叙述者视为一种结构体或表达丁具 。在排斥 作者的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6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14 (0 0 0 0 7 0 3 6 2 9 2 2 1) 卜 0 7 0
作为古典叙事理论 的杰 出代表 , 金圣 叹的功绩 , 不仅 在 于他对叙述者 的公开介入表述 了深邃 的见解 , 而且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