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信息时间:2009-5-25 阅读次数:291】【我要打印】【关闭】

杨盦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基本未变,顾颉刚先生据此认为苏州城为全国第一古城。古城内外细密交织的街巷里弄,仿佛千年古树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印刻着岁月的沧桑。除了图书典籍的记载以外,承载着苏州古城深厚的人文历史的,正是苏州的街巷地名。

与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街巷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公元前十二世纪泰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孔子曾推崇备至的评价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于是今天的阊门内下塘有座祭祀泰伯的庙,又名至德庙,筑于泰伯庙前的桥称为泰伯庙桥,而阊门内下塘街的西段古代就称作泰伯庙桥下塘。

阊门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主持修建。明清时期阊门内外最为繁盛,《红楼梦》描绘此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百货荟萃、人烟稠密的热闹情景。阊门内专诸巷则因巷内原有勇士专诸墓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阊门外小邾弄,因小邾国王族后裔从北方逃亡至此定居而得名。西周时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小邾国,疆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共传十四世。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就逃亡吴国,定居阊门附近,去邑改姓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乔司空巷位于观前街北,得名很可能与东汉司空乔玄有关。乔国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女儿小乔嫁给了周瑜。俗称乔师姑巷。

山塘街,俗称七里山塘。东起阊门外渡僧桥,西至虎丘西山庙桥,系唐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修筑,所以古称白公堤。自白居易主持修筑后,山塘水陆交通便利,又介于阊门与虎丘之间,故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明清时期,茶馆、酒楼、酱园、药号、货栈、画铺等鳞次栉比。每逢市会,人们竞相出游,摩肩接踵几无驻足之地。山塘街文物古迹众多,名人故居、会馆、牌坊、祠堂、义庄、古桥、寺庙、金石、冢墓等不胜枚举,较著名者有吴一鹏故居、岭南会馆、通贵桥、汪氏义庄、李鸿章祠堂、普济桥、五人墓、白公堤石幢、虎丘云岩寺塔等。水乡苏州多河流,河的两岸人们习惯上分为上塘与下塘。上塘是主干道,以商家居多,属商业区;而下塘则相对狭小,以民居为主,属居民生活区。如山塘街与通贵桥下塘、星桥下塘、彩云桥下塘、普济桥下塘、望山桥下塘、西山庙桥下塘隔河相对;阊门外上塘街与渡僧桥下塘、上津桥下塘隔河相对;西中市、东中市与泰伯庙桥下塘、崇真宫桥下塘隔河相对。

范庄前,因范仲淹在此创办义庄而得名。历史上的苏州科举功名十分兴盛,出了许多状元,这与范仲淹大力提倡教育有密切关系。于公创办苏州府学,推而广之,各州县分别兴办州学、县学;于私则在义庄内办了义学,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苏州的富家豪族竞相效仿,创办义庄义学。于是,苏州的一些世家大族科第连连,相继涌现出不少人才。

闾邱坊是因宋代闾邱孝终的宅第而命名的。苏州人闾邱孝终,曾任黄州太守。而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亲自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过着艰苦的生活,因此自号东坡。闾邱孝终不因苏东坡落难而远离他,仍然把他当成朋友,患难见真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闾邱孝终辞官后回苏州定居,而苏轼担任杭州刺史时也经常来苏州,每次来苏必去探望闾邱孝终,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的话。

施相公弄位于观前街,因有施相公庙而得名。施相公名锷,宋朝人。其在山间捡到一个小卵,孵得一小蛇,长大后施相公将其放入筒中。一天,蛇私出乘凉,惊吓了旁人,总兵前来捉拿,居然不敌。后来大僚怪罪施相公,施因此被处决。蛇一怒之下,为施报仇,伤了数十人。后官方不得已,封施为护国镇海侯。从明末清初时起,祭祀施相公成为江南地区的岁时风俗,时间从腊月廿五到除夕为止,祭品用面粉制作一个大馒头,在上面捏一条蛇,称“施相公馒头”。清代中期以后,改捏蛇为龙,称“盘龙馒头”。崇明、太仓、上海等地也都有施相公庙。

文丞相弄,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号文山,南宋进士,曾任平江府知府,官至右丞相。他的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弄内有尼庵文山寺。

王废基(讹作皇废基)处原为元末姑苏王张士诚的王宫。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大兴土木,巍峨壮观远胜于前朝,可惜好景不长,张士诚最终败给了朱元璋。城破之日,他将姬妾驱赶到齐云楼,放火焚烧,火势蔓延,转眼之间,偌大的王宫烧得精光,于是这座出尽风头的城中城,终于灰飞烟灭,只给后人留下一个王废基的地名。

学士街,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而得名。王鏊是明代探花,官至大学士。唐伯虎称赞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学士街还有一条横巷天官坊,据说也是因王鏊位至天官而得名。

临顿路旁边大儒巷,因明代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王敬臣一生著书立说,有门生四百馀人,被誉为“大儒”。王敬臣还是个孝子,父亲得病不能行走,他睡在床边,闻声即起,悉心服侍,于是大家称之为“仁孝先生”。大儒巷旁有条小弄“仁孝里”,也因此得名,1966年更名为“迎晓里”。

苏州有两处尚书里。怡园旁的尚书里,因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居此而得名。吴宽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弘治皇帝的老师,对后辈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全街的尚书里,因清代雍正年间状元、兵部尚

书彭启丰在此建造尚书第而得名。

双林巷则是明代文震孟同族兄弟二人都是进士翰林出身而得名,事有凑巧,清末巷内吴大澂、吴大衡兄弟亦先后考中进士,由皇帝钦点翰林。

三元坊在人民路书院巷口。苏州人钱棨,乾隆四十四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接着中殿试第一名状元。他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因此尤其显得荣耀。苏州的官员和百姓特地在府学之东筑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并将乾隆皇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以示殊荣。

马医科是因清代御医马培之在此挂牌行医而得名。马培之(1820~1905),名文植,武进孟河人,师从名医费伯雄,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1880年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名声大震。

有的地名与国家元首有关,有的则是以平民百姓的名字命名。如中正街,原名护龙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中正街,“中正”是蒋介石的大名,1949年后改称人民路。而位于阊门西街打铁弄西的庆绳里(讹作庆纯里),是因清末秀才张庆绳居此而得名,亦属罕见。

苏州街巷名称其实就是了解苏州悠久历史的敲门砖,从周朝到现代,先人的点点滴滴总能在苏州街巷中留下痕迹,让后人去寻幽访古、探索回味。以上仅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街巷,而苏州具有人文底蕴的街巷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迈进,原来几条街巷连接整合成为一条道路,一些古老的街巷或街巷的名称正在逐步消逝。如白塔子巷、古市巷,今合并为白塔东路、西路;天赐庄、严衙前、十梓街,今合并为十梓街;卫前街、府前街及道前街,1980年三段统一定名为道前街;景德路则是1927年由郡庙前、珠明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连接拓建而成;横贯姑苏城的一条干将路,自东而西将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坊、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以及升龙桥下塘、顾亭桥下塘、桐桥东路、司长巷、多贵桥巷、桐桥浜、言桥下塘、后梗子里、梗子里、广福里、祝家桥巷、登平里、紫兰巷、豆粉园、打线弄、双成巷、鹰扬巷、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顺平里、太平桥弄、郎中里、升平桥弄等街巷化为乌有。

此外,街巷名称在历史的传承中也难免发生讹误。如“泮环巷”,古代府学有“泮宫”之称,泮环巷因位于府学附近而得名,曾被误改为“潘环巷”。“通贵桥下塘”,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出资建造的通贵桥在此而得名,桥名取通达显贵之意,曾误作“通关桥下塘”。山塘河旁的“莲花兜”,是河流的浜兜(支流),今误作“莲花斗”。山塘街“知稼栈”,其实是地主家收租米的租栈名称,今误作“知家栈”。朱家庄(知稼庄)的“又新局弄”竟然被改成“邮局新弄”,要知道又新局是清代寄放棺柩的慈善机构,并非现在的邮政局,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南濠街”误作“南浩街”,而“北濠弄”则误为“北浩弄”,其实“濠”就是护城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