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生代谢途径: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途径,称为初生代谢途径。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微生物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各个反应过程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可随环境调节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代谢反应的速度,叫做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细菌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时间内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做出一条反应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叫做生长曲线。
生长: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的、不可逆的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和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既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比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产物量。
迟缓期: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而处于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并不马上分裂,细菌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值变化环境条件逐渐不适宜细菌生长,导致细菌生长率降低直至零,对数生长期结束,进入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或细菌逐步减少,标志细菌的群体进入衰亡期。
代时: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使群体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
连续培养: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
分批培养: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
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恒浊器:通过连续培养装置中的供电系统保持培养基中菌体浓度恒定,是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一种培养系统。
恒化器:通过保持培养基中某种营养物质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恒定的培养系统。
断裂繁殖:菌丝断裂成断片,这些断片生长成新的菌丝,菌丝在固体培养基或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形成菌落。
孢囊孢子:形成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特化而成的单个或簇生的孢子。
卵孢子: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后发育而成,小配子囊称为雄器,大配子囊称为藏卵器。
接合孢子:两个配子囊接合后发育而成,有两种类型;1两个营养细胞直接交配而成,其外面无菌丝包囊。
2从一个特殊的来自产囊体的,被称为产囊丝的结构上产生子囊,多个子囊外面被菌丝包裹,形成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芽殖:酵母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嗜冷菌:0度能生长,且最适生长温度为15度的微生物。
中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到45度的微生物。
嗜热菌:在55度或更高温度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55到65度的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温度。
好氧菌:完全依赖大气中的氧气生长的微生物。
兼性厌氧菌:不需要氧,但有氧是能更好生长的微生物。
微好氧菌:生长需要的氧浓度低于2%到10%,而且是大气氧对其有害的微生物。
耐氧菌:尽管生长不需要氧气,,但仍能在有氧的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厌氧菌:不需要氧,有氧时死亡的微生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超氧化物自由基形成氧和过氧化物的酶。
抑制:是采用某种因子使微生物的成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的生长仍然可以恢复。
防腐:采用某些化学物理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防腐能阻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消毒: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可以起到防止传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化疗:利用具有选择性的化学物质,杀死生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治疗被微生物感染的病变细胞或组织,但对机体无毒害的治疗措施。
消毒剂:用于消毒的化学制剂,一般用于对非生物材料的消毒。
溶菌酶: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
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高压蒸汽灭菌法:在高压蒸汽的处理下(通常121度,15分钟),杀死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的灭菌方法,
抗代谢物:能对代谢的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的化合物,抗代谢物通常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很类似,它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使反应停止从而阻断代谢途径。
抗生素:是由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病毒: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不具有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不具有核糖体。
包涵体: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动植物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
噬菌斑:将少量的噬菌体和大量宿主细胞的混合液与琼脂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培养后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即为噬菌斑。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体内增殖,并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又称一级生长曲线。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此既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溶源菌: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的细菌就称溶源菌。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随宿主核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dsDNA:双链DNA。
ssRNA:单链RNA。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非增殖型感染:由于病毒或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的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病毒的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干扰素: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组低分子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
表型: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基因型在一定环境下的表现。
质粒:细胞中除了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F因子: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有关的质粒。
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粒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形状突变的概率。
选择性突变:
变异:生物在自身繁殖的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表现为亲代和子代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同义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依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也不会引起表型的变化。
点突变(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之中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发生一到两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变化。
染色体畸变:由于复制性转座是转座子一个拷贝的转座,处在同一个染色体不同位置的两个拷贝之间可能发生同源重组,这种重组过程可导致DNA的缺失或倒位,既染色体畸变。
转座因子:也是细胞中除了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自发突变: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所谓诱发突变并非是用诱变剂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
光复活作用:光解酶在黑暗中专一的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使DNA损伤得到修复。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通过UvrA、UvrB、UvrC、UvrD四种蛋白质的联合作用切除DNA损伤,留下的单链缺口由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修复。
诱变剂:许多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能够提高突变率,将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
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感受态: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状态。
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的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转移到过程。
转导:
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位受体细胞中。
局限性转导: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高频转导:在极限传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50%左右局限传导噬菌体的高频传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去传导受体菌,就可以获得高达50%左右的传导子。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操纵子:原核生物细胞中,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由操纵区同一个或几个结构基
因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在结构上、功能上协同作用的整体,作为表达的协同单位,受同一调节基因和启动子的控制。
抗性突变型: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菌株或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果,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基因型:又称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既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基因组: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基因文库:是指基因组DNA片段的全部克隆。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大肠杆菌群数: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的数目。
嗜极菌: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盐、高毒、高酸等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繁殖的微生物。
嗜热菌:依赖高温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正常菌群:生活在正常动物各部分的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根际微生物:又称根围微生物,生活在根系附近土壤,依赖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附生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地上部分表面,主要借植物外渗物质和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
根瘤: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同的固氮细菌而形成。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提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固氮菌:具有固氮作用的一类细菌,可分为自生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
菌根:一些真菌和植物根以互惠的关系建立起的共生体,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有利于对方获有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亲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生长繁殖,同时是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宿主。
猎食:又称捕食,一般指一种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生长需要的相互关系。
竞争:指两个种群因需要相同的生长机制和其他环境因子,导致增长率和种群密度收到限制时发生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对两个群体都是不利的。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其他种生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他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固氮作用:是指大气中的氮被转化成氨(铵)的生化过程。
氨化作用: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
杀菌剂:杀死细胞但不能使其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