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条文精义和运用
小柴胡汤条文精义和运用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共在18 条原文中出现,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五篇中,其中第98 条是提示忌用小柴胡汤,此外“柴胡证”和“柴胡汤证”有3 条出现在原文中。
小柴胡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4 次,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治疗呕吐、妇人杂病篇中治疗热入血室与伤寒同,另2 处均出现在妇人产后病篇中,此外在疟病篇附方中有其加减方——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一)《伤寒论·辨太阳病篇脉证并治》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提要:太阳病十日后三种转归:表已解、传入少阳、邪仍在表。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提要:小柴胡汤主症及7 个或然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提要:外邪直中少阳。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提要:太阳太阴合病,误下变证,忌用柴胡汤。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提要:三阳证见,治从少阳。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提要:少阳太阴合病,先温后和。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提要:小柴胡汤的使用“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伤寒论
本方证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损 伤脾胃功能,邪气内陷寒热错杂结于 心下之气痞,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 脾胃不运而致痞,故用人参、甘草、 大枣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所 说的“塞因塞用”的治疗原则。
此外,方中重用了半夏、干姜辛 开温燥之品,易伤脾胃之阴;又 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易伤脾胃 之阳,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 佐之,养胃健脾,以护气虚。如 此配伍实为得当。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邪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伤
踞 少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寒 阳,
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少 阳
胆 胃 不
胆火
犯胃--口苦喜呕、不欲食
证和
苔薄白,脉弦
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
方解
君 柴胡
臣 黄芩
和
解
生姜
少 佐 半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 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 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 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 合病者。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 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 寒热互结者。
3、加减变化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 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 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 气消痞止呕。
4、因气滞或食积、痰浊所致的心下痞满, 不宜使用。
经典中医方剂——小柴胡汤
经典中医方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去滓再煎,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组方原理】【常用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凝,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对比记忆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用法】水煎二次,去滓,再煎。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组方原理】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
【鉴别】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之证;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为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之方剂。
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脾胃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
小柴胡汤:则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和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和临床应用摘要:探讨经方小柴胡汤临证应用。
应用辩证论治来临证实践。
小柴胡汤为初传少阳病主治之方,但应用千变万化,在临证中只要有枢机不利之病机,见有口苦,目眩,咽干者都可运用。
推广小柴胡汤这一千古名方之临证应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辩证论治;临证应用熟读《伤寒论》,对仲景思想理论有系统学习和了解,对经方应用进行深入临床实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中医之精华特色在临证中得以体现。
对小柴胡汤证有了很深的临床实践,具体总结如下:1 小柴胡汤辩证方解小柴胡汤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1]“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泻,或身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方为千古名方。
古代多为退热、抗炎之剂。
是经典的和解少阳、疏理枢机之方,适用于“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为特证之疾病。
在少阳经脉所循行身体位置出现之症状均可以用小柴胡汤。
梅国强在《加减小柴胡汤临证》中全面概括了小柴胡汤之功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
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疏利三焦,调和枢机[2]。
故小柴胡汤有通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功效。
小柴胡汤方,组方简单,只要方证相应,效果佳。
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泄气推陈致新,”可见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是治“胸协苦满”的特性为主药。
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胃以滋津液,病人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散,人参补中滋液为祛邪之要药。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确有见道之语,“谨守病机,不拘证侯。
”另外《伤寒论》229条[1]:“阳明病,发潮热,小便自解,胸协苦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故少阳阳明合并病者,用小柴胡汤合用有奇效。
2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清代郑钦安在《医理真传》里讲“医学一途,不难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6]。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小柴胡汤的运用解析
小柴胡汤的运用解析壹 | 少阳病的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少阳病是伤寒的一个病理阶段。
其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邪分争,相持不下。
其中正气已显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可从《伤寒论》中找到以下依据:1. 第96条中小柴胡汤第一个主证是“往来寒热”。
2. 第97条明确指出病人的体质状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3. 小柴胡汤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显然是为了扶助正气。
4. 第265条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其中弦属少阳,细为正气不足。
5. 热入血室,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
而热入血室的特定时期是妇人经水适来适断。
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当与“血弱气尽”同类。
贰 |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1. 少阳三禁,即禁汗、吐、下。
2. 李东垣根据第179条补充禁利小便。
3. 第264条少阳误用吐下致悸而惊的机理是胆气虚怯,不能主决断。
叁 |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伤寒论》中有18条原文用小柴胡汤,有少阳病,阳明病,阳微结,热入血室,黄疸、厥阴等。
1.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也是和法的代表方,体现了扶正祛邪,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原则。
2. 小柴胡汤要求去滓重煎,也在于体现和法的意义。
3. 小柴胡汤必须用人参,重在体现扶正,不用人参便不是小柴胡汤。
所以方后注中“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以上加减法中的去人参不可从。
肆 | 小柴胡汤的运用方法《伤寒论》中的用法是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根据《伤寒论》的精神,结合历代医家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体会,对其用法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据《伤寒论》中提示的主证➀发热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18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往来寒热(第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瘥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发热(144条)、黄疸发潮热(231条)。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似乎文义不通,我们可以解读为或伤寒、或中风(或者其他外感),发病已有数日(并非刚起病)。
诸见症颇为杂乱,烦、呕、满、痛等似多属里证,但身有寒热又有表证之嫌。
综合诸症,既无法得出病邪在表不在里,也无法得出病邪在里不在表之结论。
同时,既有胸满、心烦、咳嗽等上焦见症,又有喜呕、心下悸、胁满、腹痛等中焦见症,也有小便不利等下焦见症。
面对此类病证,单纯使用汗法、下法甚或吐法,皆不足取,唯以小柴胡汤和畅表里、通达上下。
上下表里既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诸症自解。
即或有残邪留于一隅,也可随证祛之。
笔者曾会诊一临产患者,高热5日,胎儿不能娩出。
诊见急性病容,胸憋腹胀,端坐喘息,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舌红苔白,脉象弦数。
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治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9克,枳实9克,生姜3片,生甘草3克,益母草15克。
当日下午分2次服完1剂,晚上热退,胎儿自然娩出。
小柴胡汤似乎与分娩无关。
但表里和畅、三焦通达,当是自然分娩的有利条件。
本案中,胎儿能够自然娩出,当得益于使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结果。
杨兆林:经典名方小柴胡汤解析与运用
杨兆林:经典名方小柴胡汤解析与运用1、小柴胡汤【病案】病案一发热杨某,男,13岁,发热3天.3天前患者外出受凉后发热,恶寒,体温为38.6℃,流清鼻涕,无汗出,身酸痛,曾在当地卫生所给予对症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患儿体温下降至37.8℃.时反复.刻下:发热微恶寒,体温38.4℃,头痛,咽干痛口苦,纳差,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病机]:邪犯少阳;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2g,太子参15g,桔梗15g,陈皮12g,炙甘草15g,生姜15g,大枣5枚.三付水煎服,服后热退,咽痛止,饮食好.病愈.病案二胁下痞满患者,男,38岁,患乙肝多年,爱饮酒.口服抗病毒西药治疗,刻诊:右胁下痞满不适,口干苦,口渴,胃脘稍胀满,大便稀,一天2-3次,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病机]:少阳太阴合病.[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5,黄芩10,桂枝10,干姜10,天花粉20,煅牡蛎20,陈皮15,白术15,麦芽15,谷芽15,炙甘草6.十付水煎服,同时告诫患者戒酒,调情志.复诊时胁下痞满好转,胃脘胀满消失,饮食正常,口干苦口渴也好转,大便没有以前次数多了.继续前方治疗,大约治疗月余,症状消失,因患者觉得中药不好喝,又没不舒服地方,就没有再继续治疗了.病案三咳嗽患者,31岁,女,间断咳嗽月余,时轻时重,服西药无效,现求治于中医.刻诊:咳嗽,咽痒,白痰,遇冷加重,咳嗽是胸胁疼痛,口苦,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紧.[病机]:邪犯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干姜15g,五味子10g,紫菀15g,冬花15g,炙甘草10g.五付水煎服,服后咳嗽大减,胸胁疼痛也减轻,后加减巩固半月后癒.病案四小便不利(医话)一日正在坐诊,一位大约60岁年老妇人前来就诊,说尿路感染半月余,口服抗生素和清热利湿通淋之药,有效果,但不十分明显,随求治于我.患者自己描述说,小便比较频繁,尿完还想尿,存不住尿,每次尿的也不太多,每次尿前小腹刺痛.询问患者还伴随有口苦口干,每次小便时没有尿道热辣刺痛感,解前小腹刺痛,解后恢复正常,饮食正常,大便正常,舌淡苔薄黄白,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弦涩.细思量,患者以前之所以服药欠佳,只是关注了常规辨证,没有考虑不常见证型.患者小便频数,但没有尿道热辣烧灼感,说明患者没有湿热病机,解前小腹刺痛,加之舌下静脉曲张,为小腹瘀血所致,口苦口干、小便不利,脉弦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所所致,治疗时都要兼顾,否则治疗是不全面的.基于以上考虑,选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给患者开了五付中药,复诊时患者说服了三付症状就消失了,小腹也不刺痛了,口干口苦也消失了.按:患者症状明显,病机明了,一看便知,只是大多数医者拘泥于常规思维,很多便束手无策,无法治愈了.病案五口渴患者,男,39岁,口渴数月,喜喝酒,酒后症状加重,血糖正常.伴口苦,喜吃凉饭,出汗多,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病机]:邪犯少阳,胃燥津伤.[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瓜蒌根15g,葛根2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6枚.十付水煎服,服后口渴口苦大大减轻,后继续巩固癒.病案六心悸患者,女,38岁,间断心悸两月余,查心电图st段压低,,医院开服速效救心丸,丹参片,肠溶阿司匹林等,服后有所缓解,但仍会发作.易生气,口苦,胸胁胀满,睡眠差,大小便正常,经前小腹及胸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病机]:邪犯少阳,水饮乘心;[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茯苓15g,桂枝10g,党参15g 半夏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十付,服后诸证减轻,后加减调理近两个月,癒.病案七眩晕患者,男,54岁,不明原因出现眩晕三天,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明显好转,后又去医院检查,也没有检查除异常,随求治与中医.刻诊:眩晕,心烦,呕吐,口苦,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硬.[病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扰,上犯清窍.[治则]: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柴胡2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三付水煎服,小口频服,服一付后眩晕大大减轻,呕吐心烦消失.服完癒.按:以上病案病机皆是邪犯少阳,运用和解法进行治疗,病案一发热兼咽痛合桔梗汤,纳差加健胃药治疗;病案二心下痞满为主证,但兼有太阴虚寒证,故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谷芽、麦芽调脾胃升降;病案三咳嗽少阳兼肺寒,故运用六味柴胡汤治疗;病案四小便不利少阳兼血瘀,故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病案五口渴去温燥半夏加生津止渴药物;病案六心悸,去苦寒黄芩加桂枝、茯苓温心阳、宁心安神.案七为少阳提纲主证,运用小柴胡汤方证对应.以上病案,皆尊仲景:知犯何病,以法治之精神.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效]: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热入血室(经期感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方解]: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不传之秘]:(1)柴胡是半斤,半夏是半升,量都要大;(2)久煎,还要去滓再煎.[精准辨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治疗疾患]:(1)往来寒热、低热、潮热等发热;(2)口苦;(3)咽干;(4)目眩;(5)胸胁胀满;(6)默默不语;(7)胸中烦;(8)口渴;(9)心烦;(10)呕吐;(11)心悸;(12)头汗出;(13)小便不利;(14)腹泻;(15)便秘;(16)腹痛;(17)经期感冒;(18)绝经期综合征;(19)妇人郁冒;(20)遗精;(21)失眠;(22)关节疼痛;(23)皮肤瘙痒;(24)痤疮;(25)身重;(26)头痛;(27)疟疾;(28)黄疸等等少阳枢机不利,少阳病提纲和小柴胡汤方证皆可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加减运用]:兼表身痛:合桂枝汤;兼阳明腹实大便干:加大黄或大柴胡汤;兼脾胃虚寒便溏:加桂枝、干姜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兼阳明经大热:加石膏或柴胡白虎汤;兼太阳温病:加连翘、金银花或柴胡银翘散;兼少阳水饮:加茯苓、苍术或柴胡五苓散;兼咽喉疼痛:合桔梗汤或柴胡桔梗汤;兼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柴胡瓜蒌汤);兼咳嗽去参枣姜:加五味子干姜(六味柴胡汤);兼腹痛:去黄芩,加芍药缓急止痛(柴胡芍药汤);兼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柴胡茯苓汤);兼本经头痛:加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兼心下痞: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柴胡牡蛎汤);兼黄疸:加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柴胡茵陈汤);经期感冒:加当归;绝经期综合征:合甘麦大枣汤(柴胡甘麦大枣汤);[注意事项]:(1)不可单独运用解表,攻下等法,可在和解基础上运用八法;(2)柴胡量要大;(3)调情志;(4)重视煎法,去渣在煎.[药物]:«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胆,肠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原文】(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9)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1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1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15)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1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17)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8)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19)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20)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2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摘录】张庆祥:和解少阳、益气解表、调理肝脾,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治疗邪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半表半里证.邪在少阳,胆火内郁,见口苦、咽干、目眩之三大症,用之准确,效若桴鼓.解肌发表:治疗邪入少阳的寒热往来证.«伤寒论»第98条所言,此时邪在少阳,正邪交争,旋退旋进,故寒热往来.张庆祥认为少阳少血,不可发汗,太阳证虽未罢,因邪入少阳之象已显,故不用桂枝而择柴胡.益气解表:用以治疗虚人外感,气虚发热证.小柴胡汤中有人参,为补气之要药,配伍甘草、大枣,故虚人外感时,张庆祥每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而获效.调节气机:用以治疗中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肝脾不调及肝胃不和证.«金匮要略»开篇即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临床脾胃病的发病与肝关系密切.方中柴胡为疏肝解郁之主药,且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四药合用,固护中洲使脾旺不受邪,随证加减,疗效甚佳.清化湿热:治疗中焦气机斡旋失常,津液代谢输布障碍,郁而化热引起的中焦湿热及上焦痰热证.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脏喜燥而恶湿,胃则喜润而恶燥,但若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酿生痰湿,久则蕴生湿热或痰热.方中黄芩、半夏清热燥湿,为燥湿化痰除湿之品。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252-011、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2、小柴胡汤的组方机理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畅达三焦气机,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3、小柴胡汤的功效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畅达三焦气机、补中扶正、和胃降逆的功效。
故前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4、小柴胡汤的相关条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98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
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倪海厦小柴胡汤的背景和意义2.小柴胡汤的组成和功效3.倪海厦对小柴胡汤的讲解4.小柴胡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文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一、倪海厦小柴胡汤的背景和意义倪海厦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
小柴胡汤具有解表和里、和解少阳的作用,是治疗伤寒、温病、疫病等外感病邪的重要方剂。
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小柴胡汤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小柴胡汤的组成和功效小柴胡汤主要由以下几味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这些药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解表和里、和解少阳的作用。
具体来说,柴胡具有解表祛邪、升阳举陷的功效;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人参、炙甘草和大枣则有益气养阴、调和诸药的效果。
三、倪海厦对小柴胡汤的讲解倪海厦在讲解小柴胡汤时,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小柴胡汤适用于少阳病邪所致的病症,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
少阳病邪的特点是邪气在表里之间,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2.辨证:运用小柴胡汤需准确把握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确保诊断准确。
3.加减: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可以对小柴胡汤进行适当的加减。
如兼有里实热证者,可加石膏、芒硝等;兼有里虚寒证者,可加干姜、附子等。
四、小柴胡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小柴胡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等疾病。
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孕妇慎用: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等药材具有一定的堕胎作用,孕妇应慎用。
2.慎用于阴虚阳亢者: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升阳作用,对于阴虚阳亢的病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小柴胡汤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为我们揭示了小柴胡汤的奥秘,使我们对这一经典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何辩证小柴胡汤证
如何辩证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常见病证,其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
往来寒热:患者自觉身体发热、怕冷交替出现,这是小柴胡汤证的核心症状。
胸胁苦满:患者感到胸闷、胁肋部胀痛或不适,这与肝胆气机不畅有关。
默默不欲饮食: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
心烦喜呕:因肝胆气机不畅而致,表现为心烦不安,喜欢呕吐。
口苦咽干:由于肝胆气郁,胆汁上逆所致。
苔白:舌苔白滑,多为湿阻中焦。
脉弦:脉象弦紧,多为肝胆气郁。
2.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饮食劳倦。
3. 治则治法:
和解少阳,清热疏肝。
通过调和少阳之气,清热疏肝,达到治疗的目的。
4. 方剂选用:
小柴胡汤是治疗小柴胡汤证的经典方剂。
其方剂组成包
括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
辩证小柴胡汤证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信息,并结合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辩证后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因此,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疗。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医案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医案导读:本文论述了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并收集了多个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医案。
小柴胡汤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经方。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
本方是和解少阳的主方,历代医者认为此方的临床运用最为广泛,凡病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即可投治。
笔者临床30余年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黄疸、头痛、胃肠道疾患等多种疾病,取得很好临床疗效.本文目录 [hide]•o 1.1 视频讲座:养生堂专家陈明讲解小柴胡汤的功效o 1.2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2 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3 小柴胡汤医案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现代运用善治感冒,适应广泛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
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
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
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
详解《伤寒论》中的名方:小柴胡汤,专解少阳诸症
详解《伤寒论》中的名方:小柴胡汤,专解少阳诸症戴医生健康汇,每天与你分享健康资讯、保健常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健康饮食、养生食疗、健康知识、生活常识、两性健康,远离亚健康,健康是一种心态!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今日为您带来张仲景《伤寒论》的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三至四钱),黄芩三两(二钱),制半夏半斤(三钱),人参三两(一钱半),炙甘草三两(一钱半),生姜三两(三片),大枣十二枚(六枚)。
本草剖析【柴胡】柴胡是常用解表药。
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黄芩】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半夏】味辛,性温。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姜】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
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生姜味辛,性微温。
归肺、脾、胃经。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大枣】性味甘,温。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1往来寒热——刘渡舟医案沈某,女,42岁。
始因志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
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
脉弦,舌苔白滑。
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二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首先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临证指南》2寒热往来——赵守真医案泥工陈天保,前以工毕夜归,途中大雨滂沱,衣履尽湿,到家易衣即寝。
次日微感不适,然以食齿之繁,殊不欲以是而惮劳也,仍勤于工。
未几日,突而发热身痛,胸闷咳嗽,口干不渴,二便如常。
医用人参败毒散治之,二剂,身疼、咳嗽得稍已,旋又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再改柴胡桂枝汤与之,数授病仍不解。
患者由兄弟伴来就诊,切脉弦滑而细,询之,彼谓:“口苦咽干,胸胁痞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
”吾思此少阳证也,服小柴胡汤不效,当另有故。
试以手按其心下,则觉痛甚,症之脉滑,又属有痰,此非柴胡桂枝汤证,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
《伤寒论》有:'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
”参合前说,更可确定无疑。
因书柴陷汤服之。
柴胡七钱,半夏三钱,黄芩、党参各二钱,甘草一钱,蒌实五钱,黄连八分。
并谓三帖可愈,不必易方。
逾数日,复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
”按脉和平,属于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治验回忆录》)《经方直解》论:人参败毒散,是救太阳坏病的,逆挽舟之法,或补里虚而肝脾之气陷的。
此方义,与桂枝新加汤,比较接近。
但外感病是有传经的,表闭肺逆,又有结胸变象。
所以人参败毒散不愈,小柴胡也不愈。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经典,其中的小柴胡汤是非常常用的一种中药方剂。
它具有温中解表、调和气机、舒肝利胆等功效,被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篇文章就围绕《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来阐述一下它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非常重要,其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的比例是1:1:1/2:1/2:2,这种组方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加减药材,适应不同的疾病。
比如可以加入茯苓、甘草、枳实等治疗肝胆湿热、暑湿病及黄疸等疾病;也可以加减黄连、黄柏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脾胃湿困等疾病。
二、小柴胡汤适应症小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下面的症状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1. 感冒发烧小柴胡汤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如表现为风寒感冒、身体发热,可以采用小柴胡汤加入生附子等药材来治疗。
2. 脾胃不和小柴胡汤也适用于治疗脾胃不和的症状,如肚子胀气、反酸、少食,可以加入干姜、木香等药材。
3. 月经不调对于女性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很好的调理月经不调的方剂,可以加入当归、川芎等药材。
三、小柴胡汤的注意事项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但是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的。
1. 禁忌大便干结不宜使用小柴胡汤。
2. 剂量剂量很重要,如果用量过大会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无法发挥疗效。
一般建议成人每次15克左右。
3. 使用时间小柴胡汤用水煎出后,一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用,否则会导致药效下降。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对于许多现代人的身体不适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是使用前需要注意它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使用方法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摘要《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非常明显。
小柴胡汤为调和肝脾、调达全身枢机的代表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今以验案三则为引,浅述笔者应用心得,以期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应用体会;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
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且《伤寒论》明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载此方共十九条,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之主证外,还可见于热入血室、虚人感冒、妊娠恶阻、黄疸、便秘、眩晕、项强等,虽将小柴胡汤向少阳病以外推广应用,但其核心还是“伤寒中风”。
现代常将小柴胡汤用于治疗由邪据少阳,胆胃不和所引起的感冒、发热、疟疾、慢性肝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炎、偏头痛、腮腺炎等[1]。
赵洪均等[2]总结近二十年来小柴胡汤研究成果,认为其药理作用有:解热、保肝、抗过敏、抗炎、抑菌、促肾上腺素及类阿司匹林外源激素、免疫、调节胃肠、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前列腺素、抗放射损害、抗肿瘤、抗癫痫和抗动脉硬化。
研究认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效果可靠。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其在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均具有良好疗效,尤其在应用于霉菌性阴道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现特举例如下。
1病案举例病案1张某,男,57岁。
2020年04月06日初诊。
主诉:四肢皮肤瘙痒、紅斑一月余。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皮肤瘙痒、红斑,以肘窝、腘窝为中心扩散,对称性分布,抓挠可伴局部红肿、丘疹,无局部分泌物及皮屑。
【唐医易先生:小柴胡汤辩证加减】
【唐医易先生:小柴胡汤辩证加减】小柴胡汤《伤寒论金匮要略》【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
柴胡半斤24、黄芩三两9、人参三两9、生姜三两9、半夏半斤12、甘草三两9、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和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化裁】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18克。
2、口渴,去半夏。
人参加至15克,加花粉12克。
3、腹痛,去黄芩,加芍药9克。
4、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生牡蛎12克。
5、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12克。
6、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9克,盖被取微汗。
7、若咳,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
【应用发挥】原方加减还能治疗的各种疾病。
1、半身麻木;本方加川芎、当归、桂枝治半身麻木。
2、半身疼痛;本方加川芎、当归治半身疼痛。
3、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本方加川芎当归等治半身出汗,半身无汗。
4、斜视(视物倾斜)、复视;本方加菊花治斜视、复视。
5、头两侧太阳穴疼痛;本方加川芎、白芷、当归治头部两侧并波及前额及巅顶痛。
6、腰腿痛(属少阳经循行部位者);本方加桂枝和活血化瘀之品。
7、呕逆;本方加陈皮、竹茹等治呕逆。
8、真心痛(心绞痛);本方加附子、当归、川芎治真心痛。
9、胁痛;本方加当归、川芎、郁金、香附治胁痛。
10、胸肋痛(肋软骨肿痛);本方加川芎、当归、丹皮、青皮、陈皮、银花、公英治胸肋肿痛。
11、月经不调;本方加川芎、当归治但见少阳症的月经不调。
12、髋骨痛;本方加红花、桃仁、川芎、当归、桂枝治髋骨痛牵引大腿、小腿外侧致足踝。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阳病。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一、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
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
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二、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三、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
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四、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
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五、胸膜炎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
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
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
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
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
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 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
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
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
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
手足温而渴属阳明。
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
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 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四证中的一证,便可与小柴胡,不必诸证俱备。
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
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与小柴胡汤。
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
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
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与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
今潮热仍然里实,但以微利,故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与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 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患太阳中风证。
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不一,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
1940 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
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
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 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
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
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
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
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
”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
胡老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40 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
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与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
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 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注解: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
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
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 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解: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
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黑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
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
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
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
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
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与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
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 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与小柴胡汤即治。
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 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 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
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
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 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
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 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所常见的三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被外邪,故会病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