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近年来,中国的中职教育领域不断发展,也不断受到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作为世界公认的优质教育模式,被引入中国中职学校,并逐渐开展本土化实施。
本文将通过对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探讨其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意义在传统的单一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在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全球最顶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其引入中国的中职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将更容易融入企业,适应企业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发展。
在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与德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存在差异,德国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
企业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对学生实习的安排和指导不够重视。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
在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和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匹配,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实践机会。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进展,也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与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技能培训。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摘要】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本土化探索中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探讨了其在中国实践中的情况。
随后分析了本土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探讨了多元化本土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并得出结论认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本土需求的教育资源。
这篇文章旨在揭示“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重要性,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本土化, 教学模式, 探索, 必要性, 实践, 挑战, 机遇, 多元化, 结论, 未来教育, 发展方向, 完善, 提升, 学生, 教育资源1. 引言1.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是指将德国成功实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和改进,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教育需求。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逐渐引入中国,并在一些学校和机构中进行试点和实践。
本土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因为只有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土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在中国实践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本土化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比如如何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如何适应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教育需求等。
未来,多元化本土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本土化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本土需求的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趋势,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介绍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源自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职学校是我国贯彻“产教融合”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重要阵地。
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我国中职学校开始探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模式的实践。
德国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其双元制教育模式一直备受瞩目。
德国双元制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能力。
中职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中职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复制德国模式并不现实。
进行本土化实施是必要的。
如何在保持德国双元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对社会、对学术领域、对实践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中职教育改革与创新。
通过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实施,可以为中职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和优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本土化实施可以促进中职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四是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
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引入中职学校,有助于促进中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介绍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
专题论坛2019 年 11 月282一、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索1980年,当时我国的教育部部长访问德国时,引进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理论,在经过由点到面的长期发展后,我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形式已获得较好的发展状态。
目前,我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由企业作为主导单位的独立实践模式、由政府作为主导单位的实践模式等。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存在的不足1.中德文化差异对教育理念的影响德国将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对于教育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会将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
而我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脑力劳动较为重视,对体力劳动较为轻视,对学习非常看重但认为职业教育不值一提。
这样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问题会直接影响德国双元制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
2.中德教育体系差异导致机制保障匮乏德国对职业教育较为看重,先后出台多项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参与职业教育,且在德国,职业教育已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产生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即使出台了相关文件进行指导,但对于产教结合、双元制等人才培养制度的实施措施仍旧存在较多缺陷,政府也未能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3.企业发展理念差异导致活力参与不够德国双元制发展时间较久,各方面较为成熟,企业、商会等也合作开展职业教育。
但是在我国,双元制发展较晚,企业办学的合作会被理解成为企业在金钱上的投资,整个过程中对利益的追求会导致教育实效性较差。
除此之外,企业本身缺少对于校企合作的具体章程,导致整个合作过程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再加上学校对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错误认识,很容易使学生由原本的学习状态变为廉价劳动力。
4.中德教育模式差异导致教师双师能力不足德国双元制发展实践较久,对教师实践操作要求较为严格,但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仅在学校学习过理论知识,一毕业之后便成为教师,根本没有在实习岗位工作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师队伍对于理论知识了解较多,但是实践技能较差,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可能会教导出一批纸上谈兵的学生,对于后续的就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研究摘要:从我校的高职办学现状发出,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于高职数控技术实训教学中,总结出“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
为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对接,服务地区经济创造了新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技能训练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史,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史,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横向比较,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存在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
因此,探讨与高职实训基地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成为当今高职重要的课题。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特点1.“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国内也称“双轨制”,是一种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双元制”教育模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
企业与学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培养学生能力本位为主要目标,这里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专业能力,也称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其二是指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指在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能力,当职业有变更时,劳动力具备的这一能力仍能起作用,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于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
2.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其中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一种将学术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双元制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思考与探索进行讨论。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需要考虑到本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
德国的教育制度相对严格和规范,这决定了德国学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定。
在推行双元制教育时,应该考虑到德国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培训计划。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差异。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特点。
在推行双元制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教育内容和培训计划。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推行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声音和意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对教育模式和培训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制度、产业需求、地方特点和学生参与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推行出适合德国国情和学生需求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思考与探索必将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因其能够有效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施于我国的中职学校,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和思考什么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接受学校的理论教育,又要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教育体系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好地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施于我国的中职学校。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进行实习培训。
可以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需求,设计更加符合实际的课程,使学生既能够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
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教学资源。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探索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国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实习培训。
由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根植于德国的文化和职业体系之中,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与我国的中职教育相结合,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
也需要加强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愿意与中职学校合作,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
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施于我国的中职学校,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解决潜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实施的顺利进行。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双元制教育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也成为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等其他国家实施德国双元制教育时,需要思考与探索本土化的实施方式。
要认识到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与本国的教育体制相结合。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贯穿于全体职业学校和企业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德国,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两个方面进行教育。
在实施中,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教育可以根据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将社会企业等相关资源纳入形成一种更加贴近本土需求的教育体系。
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学生直接连接到企业实践中,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到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在实施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实施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通过职业发展规划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要设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其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在实施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时,要设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可以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双元制教育的学校和企业进行监督和评估。
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的质量。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将学术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和校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在德国被广泛使用,而在中国的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本土化这种教学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基于德国的学徒制度发展而来的。
德国的学徒制度是一种将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
学徒制度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还要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实践性质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中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本土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这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将学生带入企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并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
与此学生也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本土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需要建立更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实践。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学生和教师需要适应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并相应地调整学习和教学的方法。
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不断思考和实践,以应对日益变化的职业环境。
尽管本土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存在一些挑战,但它也具有许多优势。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经验和技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机会,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它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职业机会。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双元制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将学生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个不同的路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由于双元制教育的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和学术知识教育之间的分离,导致了德国教育中一些问题的存在。
德国开始思考如何在双元制本土化的实施中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双元制教育存在一些不平衡的问题。
在学术教育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学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
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术教育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以及学术教育的声誉下降的问题。
在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实施中,需要重视提高学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学生对学术教育的兴趣和动力。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德国双元制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了一些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实施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德国可以进行以下探索和实践: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学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和职业教育中的学术知识培养。
在学术教育中引入实践性的项目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运作和应用。
在职业教育中增加一些理论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建立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促进两种教育的交流和融合。
可以鼓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师交流和合作,让学术教育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教育。
也可以鼓励职业教育的教师参与学术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可以建立学校的职业规划和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教育路径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教育选择。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在综合中学(大学预科)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领域,或者选择进入大学本科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制度。
它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桥梁,有助于使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更加紧密、更加高效地联系起来。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挖掘出优秀实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名声不好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德国双元制教育这个桥梁上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经验,在我国实施本土化的双元制教育,以期在促进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同时,推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双元制于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力基础之上展开。
这意味着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培训方向,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训途径,途径上的选择多样化,学生可以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向。
在德国,毕业生并不是强制走入大学或者走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学习道路,而这个选择是再一次进入大学之前得以决定的。
这种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使得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强调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实践中获取的能力。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培训不仅依赖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真实的实践经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实践中获取的能力。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在我国,职业教育也正式在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但是,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实践的深入探索,并继续推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注重在学生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之间构建桥梁。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发展的启示2014年8月25日教职成发布9号文“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推出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成人教育中大力推行开来,也標志着我国对推行这种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标签:双元制教育体系1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1.1德国双元制的缘起。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源自19世纪工业革命后瑞士对英国进行研究并参照法国行业教育提出的新型学徒制。
为了解决一线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德国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承接历史并较好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徒制制度。
德国双元制是为了鼓励非学术性的职业大学生接受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从而填补本国实践性资格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真空。
在以此为目的的前提下,德国双元制的双元特征体现在哪里?1.2德国双元制的特点。
首先,目标有双元,即在教育过程中将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相融合。
其次,主体有双元,即以企业为导向依托学校为平台,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身份有双元,即学生既是在校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培训员工,有着双重身份,享受双重权利同时也履行双重义务。
第四,证书有双元,即获得毕业资格的学生同时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既是合格的毕业生同时又是具有上岗能力的企业员工。
第五,师资的双元,即理论教学使用在校教师岗前培训启用在岗师父。
最后,场所的双元,即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跨时空的统一。
2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2.1校企双培养,用好学校企业两个场地。
学生的学习场地不再是单一的教室,在企业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点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到高职: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点的大力建设,标志着高职:校能够与企业、行业、市场做到无缝连接,紧跟企业、行业、市场的需求,把建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的方式,致力于培养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和技术领域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在职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将“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其他国家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职业需求以及教育体系的现状,才能实现成功的本土化。
本文将探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其他国家本土化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中。
要进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职业需求和教育环境。
不同国家的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工程技术和制造业领域,而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加强对信息技术、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培训。
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是“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关键。
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实习或工作,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
在将“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其他国家时,需要与当地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制定实习计划、提供实际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培训等。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职业环境,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也是“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重要环节。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这对于其他国家的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资源的建设,包括培训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更多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以及提供更多的行业资讯和技术支持。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包括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设立相关的教育基金和奖励机制,以及建立行业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等。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究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职业发展预期差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
为适应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笔者基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元制”向中国特色的“订单式“培养的有效转变。
标签:德国双元制;汽车专业;本土化;订单培养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动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教育咨询机构向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咨询,政府部门牵头出版教育大纲,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学校依照教育大纲开展专业理论和通识课程的教学,企业选择学生作为学徒工,签订合同后,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在企业培训的同时,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为企业创造效益。
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学生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监督企业职业培训是否切实有效的进行。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2.1校企各司其职,共同作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使不同院校同一专业之间的教学大纲得到了统一;德国学生在企业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均来自真实项目,毕业后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新员工的时间。
企业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有了归属感,成为企业的一份子,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在双元制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分别完成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以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实现贴近岗位的理实一体化。
2.2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遇到问题靠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把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基础课程中增加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融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去。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德国高等教育中大学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即大学与职业学校并行并重。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其特点是学生可以选择从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双元制在德国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本土化的实施问题。
本文将就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进行探讨。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本情况德国双元制教育是德国高等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大学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
这种教育体系的实施既保证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法定职责的前提下,实行学历双轨制,学生既可以选择由大学教育的硕士学位,也可以选择由职业学校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通过双元制教育,德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实行多年,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在本土化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本土化实施时需要面临来自政策、制度、法规方面的问题。
依法保障双元制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的配套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许多地方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并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双元制教育的持续发展。
双元制教育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学校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未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这就使得双元制教育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双元制教育在社会认知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双元制教育的实施还不够成熟,部分社会群体对双元制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对双元制教育持有一定的质疑态度,这对双元制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针对双元制教育在本土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实施进行深入的思考。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双元制教育的顺利实施。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外备受瞩目和借鉴,它是一种结合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培养人才模式。
由于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更注重职业素养和职场技能的培养,因此很受雇主和学生欢迎。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许多国家都试图引进、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使自己的教育体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加能够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中国作为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也在近年来积极探索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途径。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与传统教育系统相比,结合校内学习和实习的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早早地接触到职场,了解到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专业能力。
其次,“双元制”模式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还能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
这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教育模式也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社会形象,让学生和教育机构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中国正在尝试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并逐步推广到各个行业中。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层面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需要加大对“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投资和支持,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合适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使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也应该重视与德国的合作机会,积极引进、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和做法,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是学校层面的建设和改革。
学校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效,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需求,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和实习方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招收和培养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保证教学质量和实习实效。
三是企业层面的配合和支持。
企业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双元制”教育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被称为“Dual System”,这一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实习或工作。
这一教学模式在德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被认为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将这一教学模式本土化到其他国家并不容易,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体制以及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和转化这一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中国,有不少教育专家、政府官员以及企业界人士对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学习和借鉴德国的经验,将这一教学模式本土化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之中。
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与中国的现有教育体系相衔接、如何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等等。
在探索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到中国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并分析中国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一个注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
而中国的就业市场则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以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正是完全相反的。
将德国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到中国需要平衡好理论教育和实践经验的比重,以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关系。
为了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到中国,我们需要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过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等。
我们需要积极探讨教学模式创新,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性教学,提倡开放型教育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需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协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为了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到中国,我们还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培训。
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德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独特的教育制度,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实用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最近,一些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公司培训两个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企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德国的企业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出了大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能人才,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借鉴对象。
而在中国,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中国的教育系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企业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要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各种利益关系纠缠复杂,改革教育模式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难题。
要想让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得到本土化,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不过,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途径。
首先是完善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德国“双元制”之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本土化创新发展新思考
德国“双元制”之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本土化创新发展新思考摘要:德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很多企业借鉴采用。
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完全照搬也是不可取的。
本文旨在研究德国双元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部分适应性特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一、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基本情况(一)德国人才培养模式笔者通过访问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柏林、法兰克福两地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感受到德国高度重视教育,以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鼓励和支持学生依据各自特点多渠道发展的教育体系架构。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在该国十三个部中,其国家预算经费排劳动部、国防部、交通与信息化部之后第四位,全德今年用于教育的经费高达1907亿欧元。
在德国,学生完成中学学业(16岁)以后,既可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文理中学上大学;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的毕业生既可以升入应用技术大学深造,也可以参加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过“双元制”教育就业之后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获得相关证书取得应用技术大学入学资格;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也可以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企业的技师也可考大学学士学位。
这种灵活的教育制度,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成长成才的可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尊重。
(二)“双元制”的基本内涵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双元制”是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特有模式,在国际上别具一格,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学校、政府和工商联合会有机结合,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既当学生、又是学徒,修学分与取报酬同时进行的职业教育模式。
据统计,德国全国有2596所大学,其中本科1237所,开展“双元制”的高等职业学校1359所,在校大学生总数1000万中,各占半壁江山;在德国现阶段有40%左右的中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阶段(过去这一比例高达70%)。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本土化实施
知识文库 第6期2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本土化实施朱 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全盘照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
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与我国国情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建构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定岗双元”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三种教育形式1、订单式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即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运作机制,按某一企业的要求,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培养;2、引进式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即根据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运作的关键环节,由各企业的培训基地分别与学校组织实施;3、自主式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即是学校参照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本要求组织实施,主要强化学生在学校教学工厂和企业生产部门的实训、实习环节;这三种形式与企业的连结度是有层次的,但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在尽量浓厚的企业氛围中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保障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力引擎企业与学校双元合作互动由政府担当起主导角色,充分凸现政府的主导功能,从而可以较顺利地解决一系列难点问题,构建起符合企业制度的组织机构——以股份制合作为基础的董事会。
成员单位为地方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学校、相关的德资企业,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重大事项召开董事会集体决定,从而确保“双元制”教育在强有力的科学统筹下整体联动。
2、努力搭建优质的训练平台,切实推进“双元制”教育目标落实到位让学生既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又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既确保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又确保劳动技能部门对技能考核的要求,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支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真正企业意义上的实习训练平台,即培训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作 院 校
5
产品研发
1
支持与服务
实习、就业
4
学术支持
2
教学启动3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师培训解决问题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企业人员需求
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教师 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性学习为主, 合理的教学方法。
转
课本
变
项 目
课堂
工作场景
实习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目的
一年
品牌4S店 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岗位 、得到锻炼和学习、为向职 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优秀学员直接留用
第三方人才考核评估
教 考 分 离
企 业 督 考
19
第三方人才考核评估
实施方案回顾
实施方案
一. “汽车机电维护与保养技师”人才培养方案; 二.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及实训室设备配置标准化手册;
三. “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四. 企业实习就业方案; 五. 第三方人才评估考核方案;
中德诺浩学术部-支持功能
招生 对象
培养 目标
培养 模式
课程 定位
领域 设置
教学 进度
12
培养形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企业要求为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导向
培 养 形 式
以课堂实践为核心 以双元交替为特征
以学生为主体
以法律制度为规范
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进行培养
13
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力培养目标
专业 能力
方法 能力
社会 能力
质检验收
检修车辆
6
实施方案
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汽车维修技术/
“行为导向” 教学组织 实施方案 企业实习 实施方案
汽车服务营销
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理实一体化实训 室建设方案 专业技能教室设 备配置 标准化手册
实施 方案
第三方人才
评估考核方 案
实训室个性化建设方案
实训室是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常运行的必备基础 设施,中德诺浩在引进德国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场合的基础 上,结合每个合作院校不同基础条件,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16
企业实习方案
实习考核办法与评定 指导教师
初评 考评小组进 行综合考评
• 对实习作业及实习总结进行审批; • 结合厂方建议与评定成绩。
• 指导教师成立考评小组; • 实习综合表现、实际收获、问题回答。
17
第三方人才考核评估
创新的人才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中德诺浩课程体系实施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本土化
双元制—源自德国
“双元制”教育
一元在学校
一元在企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双元制—源自德国
职教模式
双元制教育 (52) 职业学校 (17) 工厂(25)
企 业(35) 跨行业培训 (10)
主要学习内容以企业为主,部分知识在职校完成
8
实训室个性化建设方案
工具设备
后厂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认识与维护保养 发动机机械实训室 底盘机械实训室 电子电器实训室 电控管理系统实训室 整车故障诊断实训室 汽车营销实训室
后厂
前店
9
设备实施配置标准化手册
设备实施配置是实现“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
中德诺浩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实训室设备实施配备手册; 各合作院校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采购。 实训室名称、功用、面积、
基础建设以及各实训室所需
设备设施名称、数量、型号 和参考价格等
1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为导向” 德国“双元制” 课堂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模式
企业实习
由学校和企业 共同培养,符 合企业需求实 用性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制定 一套适合中国体制的高端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 专业 学习 形式
双元制—源自德国
双元制模式的三个特征
双元制模式
• 思想层面-注重实践、目的明确的教学理念 • 机制层面-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形式 • 模式层面-课程模式、方法能力的培养
4
双元制本土化
“2+1”模式 实习+大量校内实训
5
预约接待
诊断车辆
制作工单
资讯
评估
服务跟踪
决策
教学 实施
检查
实施
车间派工
计划
清洗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