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静女》》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b28a6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e.png)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9d34e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a.png)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0268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7.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ef4a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7.png)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静女》,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静女》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静女》的字词解释。
2. 《诗经·静女》的文学特点及意义。
3. 品味《诗经·静女》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静女》的古文翻译。
2. 理解《诗经·静女》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静女》的字词、句式、文学特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经·静女》的内涵、意境等。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经·静女》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静女》:解释字词,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诗经·静女》的内涵、主题及艺术特色。
4. 诵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诗经·静女》,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静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提出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静女》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cb583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png)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较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
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一叁分钟)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7ecc6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9.png)
当代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呈现
爱情自由
诗歌表达了爱情自由、不受束缚 的观念,与当代社会的自由恋爱
观念相呼应。
2024/1/30
平等尊重
诗人对女性的爱慕和尊重,体现了 当代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精神追求
诗歌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追求心 灵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符合当代 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13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爱情观念差异
2024/1/30
21
思考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你认为古代与现代的爱情观念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 同?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爱情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分 享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你对爱情的理解与看法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4/1/30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静女》教案(精选 2024)
2024/1/30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1/30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30
3
《静女》背景及作者简介
《静女》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 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表达方式不同
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内敛,西方则 更为直接热烈。
婚姻观念差异
东方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感。
性别角色认知
东方传统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 西方则更趋向于性别平等和互相
尊重。
2024/1/30
14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71e1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6.png)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fefa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2.png)
静女《诗经·邶风》执教人: 薛习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赏析诗歌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2、反复诵读《静女》, 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感悟古诗的艺术魅力。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诵读《静女》, 赏析诗歌中刻画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任务单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二、在《诗经》的开篇《关雎》中就告诉我们“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这些都歌颂了什么?(爱情)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被歌颂的对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同样也是歌颂着自由真挚的爱情, 它继续这种自由恋爱的精神, 谱写了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轻快优美的情歌。
三、教学新课(一)了解本文出处, 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提问: 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很多诗歌, 有《关雎》、《蒹葭》, 谁能够介绍一下《诗经》呢?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约公元前 6世纪编定成书。
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 奉为“六经”之一, 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 富于写实精神, 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内容《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①“风”有十五国风, 大都是民间歌谣, 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 (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是《诗经》中的精华。
②“雅”分大雅与小雅, 是宫廷乐曲歌词。
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赋: “赋者, 敷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7db6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d.png)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ef76b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静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纯洁。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静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诗经·静女》的基本内容,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朗读《诗经·静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讨论诗歌在爱情主题上的表现。
3.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诗经·静女》,掌握了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f4b5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诗经·静女》教案2. 适用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静女》的内容和主题b.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c. 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歌的美感d.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观念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诗经》简介及《静女》的背景介绍b. 教师朗读《静女》,学生跟读c. 学生自读《静女》,理解字面意思d.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和文言文特殊用法e. 小组讨论:分析《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第二课时a. 学生自主翻译《静女》,并讲解翻译思路b. 教师点评翻译,指出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c. 分析《静女》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d. 学生朗读《静女》,体会诗歌的美感e.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f.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堂测试: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了解学生对《静女》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 《诗经》文本:《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诗经》和《静女》的背景介绍3. 翻译参考:不同版本的《静女》翻译,供学生参考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学到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深入研究《诗经》中的诗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2. 开展《诗经》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创作活动,让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诗经》的美。
3.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诗经》的研究成果和解读经验。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2390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f.png)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1bb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全文。
(2)理解《静女》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静女》的诗意。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静女》所表现的爱情美好和纯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静女》。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难点:1. 理解《静女》的深层含义。
2. 掌握《诗经》的文学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知识,解析诗中的难点。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感受诗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中的意象。
3. 讲解解析讲解诗中的难点,分析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诗中的爱情主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的诗意和美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静女》的诗意。
2.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默写诗中的名句。
3. 拓展延伸介绍《诗经》的其他优秀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经》的魅力。
4. 情感教育通过感受诗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7e3d4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e.png)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d944e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9.png)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篇9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
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三)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主题: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地点:城隅(“俟我于城隅”)人物:静女和“我”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74b76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png)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的起源、作者、篇目和特点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利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经·静女》的诗意和意境分析《诗经·静女》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诗经·静女》的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逐句解析诗句和词语利用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运用对比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静女》所属的时期和地域特点分析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探讨《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利用图片展示法,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第四章:情感理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诗经·静女》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4.2 教学内容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探讨《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经·静女》中汲取情感智慧和审美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情感理解和审美体验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创意表达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提供多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利用示范法,展示创意表达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创意表达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深入理解《诗经·静女》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分析《诗经·静女》在表达爱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探讨《诗经·静女》与其他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6.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七章:实践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所学的《诗经·静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供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分享实践拓展的成果和体验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利用示范法,展示实践拓展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实践拓展的活动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8.2 教学内容提供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8.3 教学方法利用自评表和互评表,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评价和反馈的结果和改进建议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静女》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9.3 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10.3 教学方法采用布置法,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利用问答法,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运用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c8a469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0e.png)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邶风·静女》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2)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爱情观念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美德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经·邶风·静女》;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选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爱情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诗经》中其他描写爱情的诗歌,如《周南·关雎》、《卫风·木瓜》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4944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2.png)
《静女》语文教案(14篇)《静女》语文教案1一、导入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熟悉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仆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熟悉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尝。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索题,先来讨论第2题。
商量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这一切可告知我们“士”的改变是关键缘由。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其次、三种较为深刻精确。
〔解说:此题是依据典型情节设计的。
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
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全都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
形象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绳运动。
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制造的其次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爱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24c2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9.png)
静女教案(通用5篇)静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__。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shū) 俟、(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诗经》及其相关内容;2,学习《静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三、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
第一章:表现了女子怎么样的形象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第二章:女通汝,一语双关。
(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第三章:“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
(借物抒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情人相约图静女情人赠物图情人表白图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静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静女》,背诵默写静女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齐读导入二、引导学生继续赏析诗文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
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
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赋”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
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3《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
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指导学生背诵默写诗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静女》2、预习《陈风。
月出》板书设计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陈风·月出》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朗读导入二、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文《诗经·陈风·月出》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①皎:毛传:"皎,月光也。
"谓月光洁白明亮。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
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②佼(jiāo):同"姣",美好。
"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⑤懰(lǐu):妩媚。
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
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三,引导学生赏析诗文【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
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
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
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
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
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