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3)
对网络谣言的报告
对网络谣言的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但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具有迅速传播、广泛覆盖和难以追溯等特点,给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对网络谣言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原因分析匿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是匿名的,传播者不需要承担责任,这让一些人故意制造和散布谣言变得更加容易。
匿名性的存在使得网络谣言难以追溯和打击,进一步促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情绪宣泄网络上的留言评论往往是不经过审查和过滤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谣言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他们在传播谣言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安慰。
因此,情绪宣泄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的不对称网络信息的获取很容易,但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却相对薄弱。
有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人们难以辨别真相,这也为网络谣言提供了传播的土壤。
危害分析影响公共秩序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
虚假的消息可能会引起恐慌,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一些谣言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误解和偏见,进而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伤害个人形象网络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收回,个人形象可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一些恶意的网络谣言可能会导致个人受到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损害社会信任网络谣言的泛滥可能会破坏人们对信息的信任。
当人们无法分辨真假信息时,他们可能变得怀疑和不信任所有的信息来源,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传播受阻。
防范措施学会辨别真假提高个人和群体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是防范网络谣言的关键。
人们需要学会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估、查证事实和多角度思考。
此外,关注权威媒体及正规机构的信息也是避免被谣言所蒙蔽的重要途径。
加强法律监管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制造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
同时,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及时侦查和处理网络谣言案件,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网络犯罪开题报告
网络犯罪开题报告网络犯罪开题报告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为网络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网络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它以其隐蔽性、全球性和高效性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威胁。
本文将从网络犯罪的类型、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犯罪的类型网络犯罪的类型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谣言和网络色情等。
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网络进行虚假宣传、欺骗他人获取财物的行为。
网络盗窃则是指通过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
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并进行散布、售卖等活动。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不稳定。
网络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网络犯罪的原因网络犯罪的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网络犯罪的匿名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行活动,增加了犯罪的难度。
其次,网络犯罪的全球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跨越国界进行犯罪活动,难以追踪和制裁。
再次,网络犯罪的高效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财富,诱惑力极大。
此外,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压力也是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网络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危害网络犯罪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身份被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
社会的稳定受到网络犯罪的威胁,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信任。
国家的安全也受到网络犯罪的威胁,黑客攻击可能导致国家重要信息的泄露和国家安全的受损。
四、网络犯罪的对策针对网络犯罪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犯罪的威胁,加强信息分享和协作。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信息、谣言等现象也日益增多。
造谣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造谣他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二、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规定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明确了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恐怖、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这一规定明确了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造谣别人的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刑罚将根据造谣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传播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造谣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网络造谣行为对于个人、社会及政治运转等多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打击过程中,应当探讨和研究刑法对网络造谣行为的适用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惩治网络造谣行为。
因此,本研究选择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网络谣言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和量刑问题等相关问题,为完善我国网络谣言法律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管理提供法律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研究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包括:1. 网络造谣行为的概念和法律性质;2. 网络造谣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证明难点;3.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责任和量刑问题;4. 探讨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立法比较法等。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和交流,以了解网络谣言相关法律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创新点(一)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和探讨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揭示网络造谣行为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和量刑问题等,提出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从刑法角度对网络造谣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实践价值;2. 通过立法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3. 系统构建网络谣言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研究过程和时间安排(一)研究过程1. 文献资料搜集与阅读(1月);2. 访谈和交流(1月~3月);3. 案例分析和立法比较(3月~5月);4. 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6月~7月);5. 修改和完善研究报告(8月)。
(二)时间安排1. 2022年1月至3月:完成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访谈和交流;2. 2022年3月至5月:完成案例分析和立法比较;3. 2022年6月至7月:完成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4. 2022年8月:完成研究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论我国网络谣言犯罪的立法完善
论我国网络谣言犯罪的立法完善摘要:我国现有刑法对网络谣言犯罪进行了一定的规制,但仍然存在罪名配置不合理、罪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必要适当增设罪名,完善罪名体系。
关键词:网络谣言;犯罪;立法一、引言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影响大的特点,对人们的线下实际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但现行的刑事立法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关注与规制还不尽完善。
如何完善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规制体系,成为刑事法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犯罪的立法现状据统计,我国现行刑法中可用以规制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罪名大致有15个,并散见于6个章节,由此构成了我国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刑事立法规制现状。
(一)网络谣言犯罪的刑事立法发展概况2001年12月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三)》将“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规制的范畴。
2015年8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新《刑法》”),进一步完善了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规制:(1)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新《刑法》第286条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作为行为纳入了刑法规制的范畴。
(2)增加了单位犯罪主体。
新《刑法》第286条之一和第287条之一、之二,都规定单位实施网络谣言犯罪行为,符合单位犯罪构成要件的,单位要负刑事责任。
(3)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
《刑法》第287条之一设置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对“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的行为进行定罪处罚。
这就将犯罪的预备行为(设立网站、通讯群组)实行行为化了。
在网络谣言犯罪中,预备行为对实行行为的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预备行为进行规制,可以防患于未然,扩大犯罪打击范围。
(4)帮助行为正犯化。
新《刑法》第287条之二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单独定罪,即将帮助行为正犯化处理。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于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权利。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此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些法律规制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浅析,探讨其相关的法律规制问题。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
在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了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这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也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障用户依法享有言论的自由。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保障了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虽然网络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障,但也面临着一些法律规制问题。
首先是网络言论的边界问题。
网络空间中的言论和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就使得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很容易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在网络言论之中,存在着一些攻击他人的言论、泄露国家机密的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这些言论都可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需要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制。
其次是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
在网络言论中,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也存在一些违法的言论行为,比如侮辱、诽谤、散布淫秽色情信息等。
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需要受到相关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监管与规范。
为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也需要对网络言论进行一定的监管与规范。
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言论的底线和禁区,对违法违规的网络言论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需要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与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网络言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比如建立网络言论自律组织,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自律管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言论自由的权衡与平衡。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摘要:网络谣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现有的法律规制措施的不足之处。
最后,本文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1. 引言网络谣言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网络谣言的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因此,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
2. 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缺乏真实性、可信度的信息。
网络谣言的特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不明确、内容缺乏证据支持、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
3.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的信息传播秩序,导致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其次,网络谣言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甚至引发社会恐慌事件。
最后,网络谣言还会对个人和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经济损失。
4. 现有法律规制措施的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制网络谣言,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然而,现有的法律规制措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法律适用的界定模糊,难以准确界定何为网络谣言。
其次,法律执行难度大,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很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打击。
最后,法律制裁力度不够,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
5. 加强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建议为了更好地规制网络谣言,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定义,明确其界定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法律规制。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谣言。
再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起到威慑作用。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网络谣言的打击,形成全社会共治的合力。
6. 结论网络谣言的泛滥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
【开题报告】网络犯罪及法律对策
开题报告法学网络犯罪及法律对策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电脑和网络飞发明并快速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也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但是,关于网络领域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千变万化,给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因此,各国对网络犯罪的规制及预防作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但这是一条漫长的完善之路。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并且困难的课题。
有鉴于此,我就这一课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二)选题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现象不断出现。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望对我国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有点作用,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一)研究目标拟对我国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刑法立法的缺陷进行个人的分析并借鉴国外的立法不同,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二)主要内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现象不断出现。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三)论文提纲一、网络犯罪概述(一)网络犯罪的概念(二)网络犯罪的特征(三)网络犯罪的分类二、网络犯罪的立法缺陷(一)保护范围太窄(二)犯罪主体缺失(三)刑法配置不合理(四) 罪名规定不科学三、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理论论证法、文献资料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总结法(二)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运用理论论证法把握主流观点。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了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文字、言辞等形式进行言论,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广泛的舆论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了公共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形成。
网络言论自由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网络言论自由是个人权利的保障。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表达空间。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下,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倡导自己的理念,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由意志和尊严的体现。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保障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法律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中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过度的网络言论可以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法律规制能够有效限制网络言论的过度,维护社会秩序。
2. 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攻击他人或传播谣言。
法律规制在此起到了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3. 规范网络管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需要平衡,法律规制可以帮助规范网络管理,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不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
4. 防止网络暴力: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而法律规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和谐。
可以看出,法律规制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和促进是至关重要的。
论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网络言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谣言、侮辱、诽谤等不良言论的盛行。
如何遏制网络言论的不良趋势,保障公众利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的《刑法》对网络言论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侮辱罪”、“诽谤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
但是,由于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传播迅速等特点,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存在一些难点和边界问题。
因此,本论文将就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言论秩序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论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网络言论的特点与类型介绍;2.我国当前网络言论的问题及影响;3.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4.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边界及挑战;5.完善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建议。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法、实证研究法及比较法等方法,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及国外相关法律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全面系统地探讨和解决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问题。
三、预期目标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分析网络言论的特点和种类,全面了解网络言论的现状;2.探究我国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适用情况及其优缺点;3.分析网络言论刑法规制存在的边界及挑战;4.提出完善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建议,促进网络言论规范有序发展。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结构等。
第二章:网络言论的特点与类型本章将分析网络言论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
第三章:我国网络言论的问题及影响本章将介绍我国当前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第四章: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本章将介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如侮辱罪、诽谤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
第五章: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边界及挑战本章将探讨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存在的边界及挑战。
网络危害行为的刑法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网络危害行为的刑法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危害行为。
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折磨。
因此,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危害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网络危害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加大对这些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律研究,探讨如何从刑法层面预防和打击网络危害行为,以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危害行为的刑法学分析,探讨针对网络危害行为的预防和打击措施,为相关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展开:1. 对网络危害行为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明确网络危害行为的特点和危害程度,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安全的影响。
2. 系统梳理网络危害行为的国内外立法情况和相关司法实践,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危害行为刑事责任制度和刑事司法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
3. 分析当前我国网络危害行为的立法缺失和司法难题,以点带面地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网络危害行为的立法制度和司法实践,从刑法层面预防和打击网络危害行为,保护社会和个人利益。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网络危害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网络危害行为的刑法学分析,可以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制度和司法实践,并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完善我国的网络危害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立法建议
第34卷第1期2018年2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V ol.34,No.1Feb.2018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立法建议高梅梅(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利性使得网络谣言日趋泛滥,严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给国家、社会、个人都带来了损失。
网络谣言本身又承载了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如何平衡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立法的合理规制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网络服务者;私力救济程序[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18)01-0094-03[收稿日期]2017-11-20[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及对策”[作者简介]高梅梅(1979-),女,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法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平台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不断丰富,网络日益成为各种言论的主要传播渠道。
然而信息的海量性与信息载体的多元性使政府对网络传播的“把关”难度增大,谣言的传播难以控制,同时网络谣言本身又承载了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如何平衡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立法的合理规制和不断完善。
一、网络谣言的界定谣言是一种真实性尚未加以证实的言论,既有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平台为手段传播的谣言,具有谣言的一般特征。
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使得网络谣言和传统谣言有了很大不同,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影响更大、更加难以辨认等特点。
1.难以辨别。
网络谣言因其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网民特点,内容看上去更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更容易接受,更加难以轻易地辨别真伪。
2.动机复杂。
制造谣言的动机极其复杂,可以是单纯的情感宣泄,亦可以是为达成某种报复或商业目的而散布;可以是无意识的表达,也可以是出自对公共事件的猜测与关心。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覆盖范围广,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扰乱了公众视听,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倡导社会正能量和治理网络舆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应当遭到有效的打击和规制。
针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问题,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其中包括刑法规定。
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迅速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案件定性难度大、境内外的责任难以追究、处罚力度不足等。
本课题旨在从刑法规制的角度,深入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特征及规制方式,从而为如何更好地打击和规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实证数据通过收集相关案例及统计数据,深入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实际情况。
从中提取出犯罪者、犯罪方式、犯罪受害人等信息,为深入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刑法规制提供实证基础。
2.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特征通过梳理刑法规定,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法律属性、主要特点及应受的刑罚等,从而洞察犯罪的本质及其特点。
3.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制方式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刑法实践和理论,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制方式,包括罚款、拘留、刑事处罚等。
同时,挖掘网络监管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规制方法,提出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4. 采用案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特征、动机及规制方法,为选取适合的行政与刑事处罚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三、预期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刑法规制,探讨其特点及规制方式,并提出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预期研究目标如下:1. 深入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本质、主要特点及应受的刑罚等,为如何更好地打击和规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建议。
2. 通过案例分析,剖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特征、动机及规制方法,为适当选取行政和刑事处罚方式提供指导和支持。
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
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诽谤行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诽谤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侮辱性或恶意的言论,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被诽谤者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篇文章将就网络诽谤行为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诽谤行为的成因。
网络诽谤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愤怒。
此外,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和争议事件也成为了网络诽谤的导火索。
人们往往在争论中失去理智,忽视了言论的后果,从而产生了网络诽谤行为。
网络诽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被诽谤者的名誉和形象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网络上的言论传播速度快,一旦被诽谤的信息传播开来,很难挽回被诽谤者的声誉。
其次,网络诽谤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秩序。
网络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友善和互助的环境,而网络诽谤行为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网络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最后,网络诽谤行为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的升级。
当网络诽谤行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或社会问题时,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分裂和冲突,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针对网络诽谤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其加强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封禁违法言论。
其次,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教育。
公民应该明确自己在网络空间的权益和义务,了解网络诽谤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建立网络舆论监测和应对机制。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起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诽谤行为,避免其对社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网络空间是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
息传播渠道和言论表达方式。
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是当
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面对网络
空间领域中出现的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如何权衡和
平衡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许
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
研究内容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概念和现状;二是网络
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措施;三是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原则,包括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关系、言论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言
论自由与个人隐私的关系、言论自由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供
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概念和现状进
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二是提出网络空间公
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三
是明确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和稳定。
网络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虚假宣扬的法律规制探究关键词:网络虚假宣扬,法律规制,消费者权益,舆情管控,法治建设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进步和普及,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企业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和匿名性,网络虚假宣扬也开始泛滥。
虚假宣扬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网络虚假宣扬问题上,法律规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2. 网络虚假宣扬的观点和形式网络虚假宣扬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虚假、夸大等手段进行的宣扬活动。
网络虚假宣扬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虚假广告、虚假宣扬片、虚假新闻等。
这些虚假的信息会误导消费者,甚至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财产和健康受到损害。
3. 网络虚假宣扬的危害和现状网络虚假宣扬的危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起首,虚假宣扬会误导消费者,在消费者选择时产生出入;其次,虚假宣扬会扰乱市场秩序,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后,虚假宣扬还会导致社会舆情波动,危害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的网络虚假宣扬问题也比较严峻。
一些企业不惜接受虚假承诺、虚构真相等手段,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一行为不仅侵略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会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4. 网络虚假宣扬的法律规制我国的《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已经针对网络虚假宣扬作出了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了虚假宣扬的责任和惩罚,保卫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利益。
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虚假宣扬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打击。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虚假宣扬的法律管控,从而保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健康进步。
5. 改善网络虚假宣扬状况的建议为了改善网络虚假宣扬的状况,我们建议:一是加强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打击网络虚假宣扬;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虚假宣扬的监管和管控;三是加强舆情监测和管控,准时发现并处置网络虚假宣扬;四是提高消费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识别虚假宣扬的能力。
6. 结论网络虚假宣扬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虚假宣扬的法律管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健康进步。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
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一、现实状况我国现存法律体系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制裁规范缺失,防范体制混乱,刑事惩罚与行政措施力度不衔接等问题。
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现行法律规范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5条——“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刑法》第103条第二款——“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5条第二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46条——“诽谤罪”,第221条——“侵犯商誉罪”和第291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可以看出,在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上,我国法律对于制裁对象、制裁行为和制裁方法方面虽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从最近发生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政府在预防和及时平息谣言方面反应的迟缓,网络运营商在过滤网络信息方面的不作为,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者受到制裁程度的不均衡等问题,法律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这成为网络谣言横行的主要原因。
二、规制建议(一)加强对政府自身的法律规制1.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强化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现代国家政府为履行职责,必须掌握大量民众无法获取的信息,因而其信息公开便成为公众了解公共生活必不可少之因素。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问题备受关注。
网络言论自由既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网络言论往往脱离了常规言论的管控范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台相关法律规制,以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任意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恶意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二、言论自由的限制1. 法律保护的界限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针对特定的内容,如泄密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等,国家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确保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二是保护个人的权益和名誉。
2. 法律规范的措施为了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例如,在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相关规定,其中明确了禁止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活动的行为。
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监管,起到了限制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
三、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追求舆论质量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需要追求舆论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提倡良好的网络道德,鼓励公开透明、理性辩论,并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
只有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等社会功能。
2. 加强内容监管为了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有必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言论传播。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有着广泛的表达、传播和影响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同时,网络舆论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可操作性也让其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煽动、制造混乱和散布谣言的有利条件。
因此,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正义和法律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和管理,减少不良、虚假、恶意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另外,通过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发展轨迹。
3. 各国网络舆论监督法规和制度的比较研究。
4.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的研究。
5.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 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2. 揭示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探究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类型监督的联系、融合和互动。
4. 尝试通过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提升我国信息化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创新点主要在于:1. 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和框架进行重新梳理和理论创新。
2. 对世界各国网络舆论监督体系和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和案例研究,为我国的建设提供国际化视野和参考经验。
3. 借助新技术和手段,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的全时、全面监测和引导。
4. 通过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揭示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效果和问题,为未来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五、进度安排阶段活动安排第一阶段 1. 阅读相关文献,梳理研究现状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导师所在院系2018 年 9 月 2 日目录一、选题依据 (2)(一)选题背景 (2)(二)存在问题 (3)(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6)(一)研究方法 (6)(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 (6)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7)五、参考文献 (8)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一、选题依据(一)选题背景一方面,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的开放与平等,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让公民能更为简单直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甚至成为一个“公民报道者”。
互联网不仅是第一信息源,而且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快速获取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原有的信息甄别筛选机制逐渐落后,难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海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或真或假的信息中,我们难以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效果,例如网络谣言等。
网络使谣言的传播途径发展为裂变式传播,而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载体传播。
愈是发达的网络,愈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信息,具有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和信息环境中,犹如蕴藏着负能量的病毒一般,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比如,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发谣言,社会矛盾导致公民非理性造谣,致使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夸大局部地区市场乱象特例,传播谣言,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制造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捏造事实并利用网络散播,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等。
相较于传统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危害程度也是空前绝后,若不加以预防和管理,将使整个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都陷于混乱。
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互联网法律体系,其中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存在法律规范空白或者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均待改善(二)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其次,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最后,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研究目的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不断壮大,网络谣言不断滋生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大背景下,网络谣言治理刻不容缓。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行之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的保障。
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问题,若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不够,则无法达到净化网络、遏制谣言的目的;但若打击过度,又可能侵犯到公民的言论自由。
研究表明,目前有关网络谣言的学术研究,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的较多,微观角度进行的较少,例如,缺少将网络谣言按存在的危险程度分类进行治理的研究等。
故本论题的目的,就是从网络谣言的基本概念界定切入,在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现状,并结合域外网络谣言法律治理的经验后,在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将网络谣言依危害程度分类,针对不同危险等级网络谣言的治理,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2.研究意义谣言治理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加入网络元素,其研究意义则变得十分重大。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它的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且具有匿名性,因此它所具有的危害性也可能远大于传统谣言。
因此,现阶段对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术意义上讲,有利于对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全方位深入的研究。
谣言自古有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谣言找到了新的、更为适宜的传播场所,网络谣言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严重危害着国家、社会及个人。
如何运用法律实现网络谣言的良好治理,是一个值得关注与重视的课题。
本文对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主要危害等基础性问题进行阐述,为网络谣言理论基础研究做出一份努力。
本研究立足于现行中国法律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实际情况,力图对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律依据,为网络谣言侵权救济提供指导。
从现实意义上讲,有利于合理规范网络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一个更为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有利于培养网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其网络言论,提高其网络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时,稳定民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定。
网络谣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运用法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 网络谣言概述1.1 网络谣言的含义1.2 网络谣言的特点1.2.1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1.2.2 变异性强1.2.3 传播渠道多1.2.4 互动性强1.2.5 社会危性大1.3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1.3.1 网络谣言对个人的危害.......1.3.2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1.3.3 网络谣言对国家的危害.......2 目前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上存在的问题2.1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2.2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2.3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3 国外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1 德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2美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3.3 韩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3.4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4 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完善4.1 明确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网络谣言的界限4.1.1 主观的心理态度4.1.2 网络言论的性质4.1.3 客观后果4.2 完善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4.2.1 完善刑事立法4.2.2 提高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期4.2.3 增强刑法法律条文的明确性4.3 完善网络谣言的民法规制4.3.1 加强法律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规制4.3.2 增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4.4 完善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4.4.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4.4.2实现公众参与常规化4.4.3强化政府相关职能4.5 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4.5.1 网络实名制的益处4.5.2 审慎推行网络实名制4.6 加强互联网行业及网民自律4.6.1 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4.6.2 加强网民自律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参考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改进措施。
2.对比分析法本文将我国网路谣言的法律规制与境内外相比较,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指出完善的建议。
3.实证主义方法本文以网络谣言的相关法理概念为基础,从网络谣言法律的实施情况入手,对我国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法律在实施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2018.07—2016.08 基础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2018.08—2018.09 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2018.09—2018.10 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2018.10—2018.01 撰写中期报告2019.01—2019.03 完成论文初稿2019.03—2019.04 结合导师意见,对论文修改,完成论文二稿2019.04—2019.05 与导师进行交流,论文定稿2019.05—2019.06 论文答辩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一,较全面的对网络谣言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全方位、有重点地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影响和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结合相关的法学知识,通过研究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定性和规制,以此从中探讨其规制的不足之处,以及力求给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第三,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影响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从消极危害和积极意义两个方面来区别对待,并以此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法律规制研究。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一些典型国家对网络谣言的立法经验,以此希冀为我国的法制实践提供参考。
五、参考文献[1] 陈鹏:《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载《浙江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2 期。
[2] 陈东东:《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期。
[3] 时飞:《网络过滤技术的正当性批判——对美国网络法学家一个理论论争的观察》,载《环球法律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4] 王鹏翔:《论基本权的规范结构》,载《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 34 卷第 2 期。
[5] 肖榕:《网络言论在公民基本权利平衡实现中的地位》,载《法学》 2012 年第 5 期。
[6] 陈志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体系性建构——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为分析范本》,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2 期。
[7] 王锐园:网络谣言的刑法分析及立法完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4.[8] 王涛: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法学, 2014(9): 65—73.[9] 于同志: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人民司法,2008(14): 53—58.[10] 于志刚: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法学, 2014(2):92—100.[11] 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法学, 2013(10): 102—110.[12] 湛中乐,高俊杰: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江海学刊, 2014(1):151—159.[13] 张训:口袋罪视域下的寻衅滋事罪研究.政治与法律, 2013(3): 36—44.[14] [美]安东尼·刘易斯著,徐爽译:言论的边界.法律出版社.2016 年 7 月版.[15] [英]哈耶克著,王名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8 月版.[16] [英]约翰·基恩著,卻继红等译: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出文献出版社.2003年 2 月版.[17]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林毅夫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6 月版.[18] [英]约翰·穆勒著徐大建译: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2014 年 5 月版.[19] [英]罗素著,徐奕春、林国夫译: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2010 年 9 月版.[20] [英]詹姆斯·密尔著,吴小坤译:论出版自由.上海交通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版.[21] 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 年第 6 期。
[22] 卢山冰,黄孟芳:《网络主体的理性解读》,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年第 4 期。
[23] 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蕴含》,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