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造谣传谣相关法律规定
造谣传谣相关法律规定
造谣传谣是指散布虚假信息、编造虚假事实、恶意抹黑他人等行为。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
乱公共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此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除非构成犯罪,一般处以拘留或者三千元以下罚款。
”
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对于造谣传谣行为的刑事和行政处罚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散布虚假信息的处罚可以是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拘留或罚款等。
同时,我国还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应对造谣传谣行为。
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要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避免传播虚假信息;《网络安全法》对于违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包括散布谣言、虚假信息、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
传播造谣、虚假信息除了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外,也涉及到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益。
当被造谣人受到损害时,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
同时,相关法律也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对于侵权信息的迅速删除和赔偿责任。
总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于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包括刑事和行政处罚。
同时,也加强了对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管和追责机制。
遵守法律,不信谣、不传谣,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信息、谣言等现象也日益增多。
造谣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造谣他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二、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规定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明确了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恐怖、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这一规定明确了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造谣别人的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刑罚将根据造谣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传播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造谣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于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权利。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此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些法律规制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浅析,探讨其相关的法律规制问题。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
在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了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这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也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障用户依法享有言论的自由。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保障了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虽然网络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障,但也面临着一些法律规制问题。
首先是网络言论的边界问题。
网络空间中的言论和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就使得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很容易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在网络言论之中,存在着一些攻击他人的言论、泄露国家机密的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这些言论都可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需要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制。
其次是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
在网络言论中,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也存在一些违法的言论行为,比如侮辱、诽谤、散布淫秽色情信息等。
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需要受到相关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监管与规范。
为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也需要对网络言论进行一定的监管与规范。
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言论的底线和禁区,对违法违规的网络言论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需要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与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网络言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比如建立网络言论自律组织,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自律管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言论自由的权衡与平衡。
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分析其法律规制,以及如何在保护个人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与特征1. 定义网络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传播手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观点、意见和信息的权利。
2. 特征(1)传输速度快: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瞬间传播,使得网络言论具有极高的传播速度。
(2)互动性强:网络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实时互动,形成独特的网络社区。
(3)匿名性:大部分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便于个人表达真实观点。
(4)跨越地域限制: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1. 不损害国家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包括但不限于:(1)泄露国家秘密。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3)宣扬极端主义、恐怖主义。
2. 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1)名誉权:不得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2)隐私权:不得非法获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3)肖像权:不得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
3.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应当在法律框架下行使,不得扰乱社会秩序,包括但不限于:(1)禁止侮辱、诽谤他人。
(2)禁止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信息。
(3)禁止散布虚假信息、谣言。
三、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1. 宪法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具体规定。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或集体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发表言论的权利。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言论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而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并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相关问题。
一、网络言论的重要性及挑战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个人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畅通,加速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对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权力不能被滥用,同时也为个人权益的维护提供了有效途径。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容易被滥用,出现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良现象。
其次,网络言论没有实体界限,虚拟性强,容易导致言论无法追责。
再次,网络言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传统媒体,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与舆论风波。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与其他基本权利、价值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如个人隐私权、商业秘密等。
二、相关法律规定为了保障网络言论的自由与秩序,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
在国际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普遍声明》,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范畴与限制。
根据该声明,言论自由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损害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民健康、道德与公德等。
在中国,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网络言论自由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禁止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等行为;二是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禁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三是对有害信息进行管理和审查,以保护未成年人和公众安全;四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强管理,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言论的泛滥与滥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不同国家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保护个体隐私、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恶意造谣、防止网络暴力和诋毁行为等。
比如,在中国,网络言论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提供了明确的处罚和救济措施。
然而,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法律规定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对其进行了过度干预。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利、信息获取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权益。
而过度限制网络言论可能导致信息屏蔽、舆论封锁和言论自由的虚化。
因此,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责任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网络言论责任的认知。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网络言论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从而减少违法言论的产生。
其次,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与监督。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和举报机制,有效打击网络谣言、恶意诽谤等不良言论。
此外,也需要提高司法机关对网络言论的审查能力和公正性,确保对违法言论的惩罚公正合理。
尽管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对于言论自由可能有一定限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和尊严。
只有在有序的网络环境下,公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的盲目放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进行探讨,并分析法律规制在其中的作用。
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之一是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而不受到实际情况的约束。
这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谣言、假新闻和不实言论轻易蔓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法律规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针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了立法,例如《网络安全法》和《公安部网络谣言打假办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网络言论的底线,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者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有力地维护了网络言论环境的健康。
二、网络暴力和侮辱随着网络言论自由的放任,网络暴力和侮辱行为也日益增多。
人们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肆意发表侮辱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甚至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这种情况严重侵犯了个人的尊严权和人格权,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某些国家规定,在网络上侮辱他人、散布仇恨和歧视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并对违法者予以处罚。
此外,网络平台也增加了举报机制和审核制度,通过监控和管理争议性言论,限制了网络暴力和侮辱的蔓延。
三、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网络言论自由的另一个实然弊端是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在网络上,人们的个人信息容易被他人获取和利用,给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威胁。
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他人的私密照片、个人信息等,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未经个人同意泄露他人隐私是违法的,并规定相应的罚款和刑罚。
此外,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加强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并提供了更加严格的用户隐私协议,提高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权利。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
这种网络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交流以及社会的进步。
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网络言论自由也带来了诸多实然弊端,需要通过法律进行有效的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首先体现在虚假信息的泛滥。
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一些人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获取关注、谋取私利或达到其他不良目的。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涉及社会热点事件、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各个领域,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有大量关于疫情来源、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法的虚假言论在网络上传播,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人在发表言论时缺乏理性和尊重,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和诽谤。
这种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例如,一些明星因为网络暴力而患上抑郁症,甚至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再者,网络言论自由也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一些人在网络上随意披露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或者对他人进行不实的负面评价,从而损害他人的名誉。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规范,也触犯了法律底线。
此外,网络言论自由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言论传播反动思想、煽动民族仇恨、破坏国家统一,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
为了应对网络言论自由带来的这些弊端,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和法律责任。
对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等行为,应当给予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规定
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规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各国纷纷出台了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介绍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规范,并分析其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一、国际网络和信息安全法律规定1. 联合国信息技术法公约(UNCITRAL):联合国信息技术法公约是联合国在信息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书之一,旨在推动各国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来规范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商务活动。
该公约规定了网络监管、电子签名、数据保护和网络犯罪等方面的国际共识。
2. 欧洲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GDPR是欧盟制定的一项数据保护法规,旨在保护个人数据在数字环境中的隐私和权益。
该法规规定了个人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传输环节中的安全要求,以及个人数据主体的权利和企业的责任。
3. 美国个人隐私保护与电子交易条例(HIPAA):HIPAA是美国制定的一项与个人医疗信息和医疗保健相关的法律,旨在规范个人医疗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保护。
该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采取措施确保个人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二、中国网络和信息安全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律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地规范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
《网络安全法》涵盖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网络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要求,并明确了网络攻击、网络诈骗和侵犯个人信息的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该法律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主要针对网络上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进行规范和打击。
该法律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配合公安机关的相关工作,并对传播恐怖主义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中国正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根据该法草案,个人信息需要经过明确的目的、方式和范围限制进行收集并得到明确的同意,个人信息的处理需要保证安全、准确和完整。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针对网络和信息的滥用、侵犯和泄露等问题,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一、中国网络安全法中国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旨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护体系,保护国家网络安全,维护公共利益。
该法规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了个人和组织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
同时,该法规还规定了网络安全的监管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检测和应急演练等,以确保网络安全的持续可靠。
二、美国网络安全法美国是全球网络发展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也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全面性。
美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通信隐私法》、《电子通信隐私法》等。
这些法规旨在保护公民和企业的网络安全和隐私,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同时,美国还通过《网络安全法案》和《网络安全增强法案》等法律法规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防范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的传播。
三、欧盟网络安全法欧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欧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网络和信息安全指令》和《个人数据保护法规》等。
这些法规旨在加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等网络服务商的监管,要求它们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
同时,欧盟还建立了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ENISA),负责协调和推进网络安全的相关工作。
四、其他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除了中国、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也纷纷颁布和实施了相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例如,日本通过《网络安全改正法》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印度通过《信息技术法》来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澳大利亚通过《网络安全法案》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旨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安全。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自互联网的兴起以来,网络言论自由一直备受关注。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由表达的平台,允许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发表观点。
然而,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背后,也存在着法律的限制和责任。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进行探讨。
一、法律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背景网络言论自由是从传统的言论自由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满足了人们对自由表达的需求。
然而,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蓬勃发展中,一些不法分子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发布违法有害信息,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必须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一定的法律限制。
二、法律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方式1. 网络言论的违法性规定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网络言论的违法行为,如泄露国家机密、诋毁他人名誉、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
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
2. 网络言论的审查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言论进行审查,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这种审查制度虽然对网络言论自由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和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3. 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规范了网络行为和信息的发布。
这些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和公共利益。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责任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言论无责任。
在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必须伴随责任。
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 法律责任当网络用户发表带有违法性的言论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包括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侵犯,以及泄露国家机密、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行为。
违法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以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民事责任在网络言论自由中,民事责任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网络用户的言论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时,受害人可以主张民事赔偿权。
网络用户应当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网络诽谤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网络媒介,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恶意造谣等行为,给他人的名誉、信誉、权益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诽谤犯罪现象日益普遍,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影响。
对网络诽谤犯罪必须进行法律规制,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对网络诽谤犯罪进行浅析。
一、《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散布谣言,造成公共恐慌,尚造成严重后果的,以传播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散布谣言、制造公共恐慌的行为涉及刑事犯罪。
《刑法》还明文规定了侮辱和诽谤罪,对利用信息网络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予以刑事惩罚。
这些规定为网络诽谤犯罪的规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司法机关查处网络诽谤犯罪提供了法律武器。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用户信息安全,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被窃取。
”这一条款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预防用户信息被泄露、被滥用。
对于用户在其平台上发布的侵害他人名誉、信誉的言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责任及时删除,以减少对被害人的损害。
三、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对网络诽谤犯罪进行了一定的规制,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并不明确,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争议。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诽谤行为的查处难度较大,涉及的证据也较为复杂。
一些网络平台在管理和监督上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清除网络诽谤信息,给被害人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为了更好地规制网络诽谤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明确网络诽谤的法律定义对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进行明确定义,界定何为网络诽谤,何为合法言论,以避免在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并为相关执法部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的
原标题:国外如何对付网络谣言?“总统遇刺”谣言出现后,美国相关部门马上发布奥巴马活动图片,让谣言不攻自破。
不乏粉丝和追随者的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在互联网环境更为成熟的美国,网络谣言是否也能够兴风作浪?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谣言可能更易被转发或受到关注。
“网络谣言”的危害对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许多行业来说几乎是致命性的,对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法律法规,想办法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
美国相关法律法规130项,监督机构繁多在大多数国家,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言论无所约束。
一旦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就应受到法律严惩。
在治理网络谣言问题上,美国毫不手软。
美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可分为立法、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
在立法方面,美国先后通过《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传播内容,并逐渐加大法律监管力度,对包括传播网络谣言危害国家核心利益、煽动诱导犯罪、损毁他人名誉、侵犯隐私、色情侵扰等行为追究责任,严加惩治。
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均设有网络安全监管机构。
奥巴马担任总统后,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
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则通过设立社交网络监控中心等措施,对网络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
据《北京晚报》报道日本匿名不等于放任日本政府目前虽然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但对于网上各种有害信息并没有放任不管。
日本2002年就开始实施《提供商责任限制法》。
根据这部法律,若网页或BBS 上传播的信息对他人名誉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公开信息发布者的名称、住址、电子邮件地址及相关IP地址。
根据日本2004年10月修订的一部法律,如果网上传播的信息造成重大人权侵害,法务省相关机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删除这些信息。
针对如何处理BBS等刊登的集体自杀信息,日本4个电气通信业团体2005年10月也通过了一项行动指南,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警方要求公开自杀预告信息发布者的姓名、住址等资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履行的手续。
美国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诽谤
美国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诽谤网络诽谤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上散布虚假、侮辱或者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美国,网络诽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言论自由、隐私权和赔偿责任等多个法律领域。
本文将从美国法律视角出发,对网络诽谤的定义、法律责任和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一、网络诽谤的定义网络诽谤是指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虚假、侮辱或者贬低他人名誉的言论。
在美国法律中,网络诽谤属于一种侵权行为,其主要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网络诽谤所产生的后果不仅限于对个人名誉的损害,还可能对个人、企业甚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在美国,网络诽谤法律责任主要由著作权法、名誉权法和侵权法来维护。
根据美国法律,要构成网络诽谤,必须满足三个要件:首先,被诽谤者的名誉受到了损害;其次,诽谤言论必须是虚假的事实陈述;最后,诽谤言论必须公开发布。
对于网络诽谤的责任承担,美国法律采取了不同的标准。
对于私人个体,诽谤行为必须是有过失的,即发布者在发表言论时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而对于公众人物,法律要求证明留有恶意和虚假前提下的损害。
三、相关案例解析在美国法律实践中,有许多关于网络诽谤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一例就是“斯特劳克诉佛羅里達州大学案”。
该案中,一位大学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批评佛羅里達州大学对某个项目的管理混乱,结果导致大学声誉受损。
最终法院判决该教授无需负责赔偿,因为他发布的言论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另一案例是“戴弗斯诉奥伯斯特案”,一名少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的侮辱言论,导致受害者在学校受到欺凌和歧视。
法院认定少女需赔偿受害者,并责令她删除虚假言论。
这个案例表明,虚假和冒犯性的网络诽谤行为会被法律追责。
四、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保护措施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平台在网络诽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法律规定,网络平台不对用户发布的内容承担事前审核责任。
然而,一旦平台知道存在诽谤言论,没有及时删除可能会被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界定
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界定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言论发布和传播。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常常受到虚假言论的干扰和滥用,给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法律界定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边界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与保障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信息自由流通和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在法律层面,网络言论自由受到《宪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
根据中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条文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包括了网络平台上的自由表达。
二、虚假言论的危害与防控虚假言论是指通过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布不实言论的行为。
这种言论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还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对虚假言论的防控是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的重点之一。
针对虚假言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
刑法明确规定了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并予以了惩罚,网络安全法则从网络言论的角度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法律界定网络虚假言论的困境与挑战虽然我国已有一系列法律规定来限制虚假言论,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是法律适应滞后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虚假言论也在不断演变。
而法律手段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其次是法律界定难度较大的问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边界不清晰,虚假言论的发布者往往很难被追责。
如何界定虚假言论的责任以及与言论自由的平衡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法律机制与加强社会监督为了更好地界定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边界,我们需要完善法律机制并加强社会监督。
首先,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关注科技发展的趋势,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国际比较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国际比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伴随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网络犯罪等威胁层出不穷。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各国纷纷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一些主要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比较分析。
美国作为全球信息技术的引领者,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较为完善。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出台了相关法律,如《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
美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注重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明确了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
同时,美国还通过一系列行政命令和政策来加强网络安全,例如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机构。
欧盟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举措。
《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欧盟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之一,它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旨在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和数据权利。
此外,欧盟还制定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指令》,要求成员国建立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战略和应急响应机制。
欧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强调跨境合作和统一标准,以促进整个欧盟地区的网络安全保障。
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
这部法律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和要求,同时对网络安全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此外,我国还相继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来看,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法律往往具有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其通过长臂管辖原则,将其法律适用于境外的行为和主体。
欧盟的法律主要适用于欧盟成员国范围内,但由于其严格的数据保护标准,对全球企业的数据处理活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新-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规制 精品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规制摘要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网络造谣的兴起并愈演愈烈,它不仅攻击特定个人,还攻击国家政府机关,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针对当前的网络造谣行为,民法、行政法已不足以应对,需要通过刑法予以规制。
而刑法所规制的传统网络犯罪只是应对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类的犯罪,对于网络造谣不能有效解决。
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进一步完善来应对网络造谣问题,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网络造谣;网络虚假信息;刑法规制;合法权利2013年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网络造谣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北京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对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予以刑事拘留。
通过这次打击网络造谣的活动,公众对网络造谣行为有了一次全新的了解,人们认识到在网络上发布和传播虚假言论是有可能触犯刑法的。
网络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其中,网络谣言以其风险小、成本低、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征导致谣言变得俯拾即是并给个人和机构带来切实的损害……会危及个人的职业生涯、国家政策、公职人员的隐私权,有时甚至危害民主本身[1]。
基于此,刑法有必要对网络造谣进行规制,并进一步完善刑事司法。
一、网络造谣概述一网络造谣的概念《国语•周语上》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之语。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利用了社会谣言,于大泽乡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秦国的统治。
最早出现谣言这个词是在汉代。
《后汉书•杜诗传赞》载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在这里,谣言是歌谣、赞颂的意思。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今天的谣言具有了新的含义谣言是一种可借助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并引起公众兴趣的带有欺诈性和不真实性的信息。
网络造谣者都是利用网络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无中生有,捏造虚假信息,或对一些真实信息进行加工、删减,改变了最初的事实真相,然后发布到网络上来进行传播。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问题备受关注。
网络言论自由既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网络言论往往脱离了常规言论的管控范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台相关法律规制,以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任意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恶意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二、言论自由的限制1. 法律保护的界限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针对特定的内容,如泄密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等,国家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确保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二是保护个人的权益和名誉。
2. 法律规范的措施为了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例如,在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相关规定,其中明确了禁止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活动的行为。
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监管,起到了限制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
三、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追求舆论质量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需要追求舆论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提倡良好的网络道德,鼓励公开透明、理性辩论,并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
只有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等社会功能。
2. 加强内容监管为了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有必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言论传播。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工具之一,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法律规制。
首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享受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迫在眉睫。
为了规范网络言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旨在保护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利用。
这部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网络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并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该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为用户提供匿名服务。
”这个规定旨在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防止网络舆论导向偏差,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国的刑法也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规定:“网络用户因发送、传播被认定为非法信息,被判处刑罚的,对个人声誉的恶意侵害,除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这意味着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谣言、种族歧视、辱骂他人等非法信息,否则将面临刑事追责。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我国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网络行为的准则。
例如,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网络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网络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规则。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的言论,相关部门也有权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审查。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但是言论自由的边界还存在争议。
造谣引起后果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造谣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对造谣行为进行规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关于造谣引起后果的法律规定。
一、造谣的定义造谣,即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造谣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1. 编造虚假信息,如虚假新闻、虚假言论等;2. 散布虚假信息,如转发、传播虚假信息等;3. 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诈骗、诽谤、诬告陷害等违法行为。
二、造谣引起后果的法律责任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二)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三)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侮辱、恐吓、威胁等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因造谣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三、造谣引起后果的处罚措施1. 行政处罚对于造谣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2. 刑事处罚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行为,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层出不穷,造成的恶劣影响令各国深受其害。
今年3月2日,一则消息通过社交网站“脸谱”、“推特”、手机短信等媒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吉拉德高中迅速传播。消息称,该校17岁男生奥斯汀·卡纳将于次日、也就是该校发生校园枪击案一周年纪念日之际携枪上学。第二天,卡纳所在班级半数学生选择留在家中或从学校早退。当地警方随即前往卡纳家中调查取证,最终判定传言不实。然而谣言的影响已然形成:卡纳在公共场合被人指指点点,他的父母担心孩子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无独有偶,2011年8月,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两名少年在“推特”上发布32条消息,声称当地一所学校发生枪击案,有学生在事件中受伤。当局经过调查发现,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两名少年发布的信息已在当地居民中引发恐慌。
普通人为谣言所害,公众人物更是无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谣言攻击目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例,据民间组织“事实核查”网站统计,自2008年3月到今年3月,至少有30余则关于他的不实消息通过网络等途径广为传播,其中“奥巴马并非美国公民无资格竞选总统”的消息甚至迫使其竞选团队公布他的出生证明材料进行辟谣。
泰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网络信息监管的投入和力度。泰国国防部、信息与通讯技术部、文化部、内政部等部门相继成立网络监管机构,对网络谣言和不良网站进行隔离、删除和关闭。
在制止网络谣言方面,墨西哥政府部门选择的方法是及时公开、公布信息。除总统卡尔德龙、墨西哥城市长马塞洛·埃布拉德外,墨西哥政府内阁各部门及部长也都拥有自己的“推特”或“脸谱”账号,,利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解疑释惑,以正视听。
对于各类网络信息引发的社会及法律问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知名法学教授丹尼尔·索洛夫曾于2007年出版著作《未来的声誉:关于互联网上的流言、谣言和隐私》。他认为,应该在捍卫言论自由和保障个人隐私权的“两难境地”中找到新的平衡,网络监管既不能全盘扣杀也不能放任自流。他还特别建议,应推动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实现“增强网络内容发布个体的责任感、阻止谣言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的目标。(新华社执笔记者:李学梅;参与记者:陈寅、郭倩、梁希之、刘向、史先振、宋晨、孙浩、王丰丰、郑甦春,报道员李大玖)
泰国于2007年出台《电脑犯罪法》。其中第14条规定,在计算机系统上传播、散布虚假信息,对他人或者公众造成损失,或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引起公众恐慌,或违反刑法有关危害国家安全条款者,将被处以最高5年监禁或最高10万泰铢(约合3240美元)罚款或二者并罚。第15条则规定,网络运营商如故意支持或允许在自己管理范围内发生第14条规定的情形,将以同罪论处。
法国法律明确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社会动乱、煽动种族歧视、损害他人名誉、侵害他人隐私、鼓动和推介反社会道德(例如推介自杀方法等)、不实广告宣传等行为均要受到法律制裁,最高可被判处3年徒刑和4.5万欧元的罚款。
据纽约资深律师黄晓夫介绍,在美国,即便不知道诽谤者姓名,受害者同样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则有权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被告的通讯记录。如果经裁决确属诽谤言论,原告可以要求法庭发出禁令,要求被告和网站不得继续发表诽谤言论,撤销已经发表的诽谤言论,否则将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对于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网络言论,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可依法调查。
《德国刑法典》第276条明文规定,凡是明知传闻有误、并会在广大人群范围内产生不安、由此危害公共秩序,还有意散布者,应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如果这一行为造成多人死亡,违法者应受到最高5年监禁的处罚。
肯尼亚法律规定,通过电信网络发送明知为虚假的消息,且以令他人烦扰、不便、焦虑为目的的,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将面临5万先令(约合600美元)罚款和3个月拘役。通过无线电通信手段发送或试图发送任何据其本人所知是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并可能损害任何与人身安全有关的服务,或危及任何人、交通工具的安全,即属违法行为。一经定罪,最高将面临100万先令(约合1.2万美元)罚款和5年有期徒刑。
被谣言“击中”的还有法国总统萨科齐。2010年3月10日,法国《星期天日报》网站刊登一篇博客,称萨科齐和妻子布鲁尼婚姻亮起“红灯”。在英美等国多家媒体的大肆炒作下,事件引起全球关注,以至于法国情报部门介入,对谣言制造者展开调查。
法律严惩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言论无所约束。一旦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就会受到法律严惩。
面对网络谣言,不少国家的媒体和民众也加入打击的行列。法国主流媒体有不成文的“行规”,即不传播谣言。如果有不能确定的热点事件,一定要公开消息来源,没有消息来源决不刊发传播,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美国,网络谣言的泛滥催生了一批“辟谣网站”,有的不乏政治团体背景,有的自称民间独立团体,其主要功能都是针对广泛流传的不实消息加以澄清。
法外监பைடு நூலகம்
虽然各国纷纷出台法律,对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加以惩处,但与此同时,立法争议及可操作性等问题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监管、网民自律已成为相关法律的重要补充。
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均设有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奥巴马担任总统后,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则通过设立社交网络监控中心等措施,对网络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
网络谣言 全球喊打/special/2011dd/2011wlyy/wlyya/201204/t20120417_151436.htm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7日 08:46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李雪梅等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但与此同时,各类谣言也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