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
国际媒介环境下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分析
国际媒介环境下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分析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介环境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传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文化价值观、传播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媒介环境在媒介环境方面,中西方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传统与现代媒介的占比、信息获取的自主性。
首先,传统和现代媒介的占比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国家的传统媒介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经逐渐被现代媒介取代。
例如,在电视机的普及率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数字电视时代,而在中国,仍有七成以上的家庭选择传统模拟电视。
在报纸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西方国家的传统报纸发行量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着覆盖范围较广的地方报纸,传统报纸的发行量相对较为稳定。
其次,中西方在信息获取的自主性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国家的信息获取具有极高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个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方式自由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网络和媒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审查和管理,因此大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性较为受限制。
文化价值观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对权威性的看待。
首先,西方对文化多样性的看待较为开放和宽容。
西方人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在展示人类的价值观方面都有所贡献,在文化交流中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
而在中国,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在多年的政治文化中相对封闭、单一。
尽管现在中国在推进对外交流,加强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对文化多元化和非现代化文化的容忍程度仍然存在不足。
其次,中西方在看待权威性和规范性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在西方,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比较被重视,而权威性资讯相对不受欢迎。
而在中国,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更为推崇权威性和规范性,官方媒体的权威性资讯仍然被大众所信奉。
传播形式在传播形式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中西新闻价值观“异”“同”的文化学阐释
中西新闻价值观“异”“同”的文化学阐释[摘要] 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同”表现为对基本新闻价值要素的认同,根源在于社会化的人的共通性,和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
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表现为对新闻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中对新闻价值要素的不同选择。
这种差异有政治经济利益取舍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
从文化学理解新闻价值观有助于全球传播中求同存异,实现有效传播。
[关键词] 新闻价值观念文化学新闻传播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新闻价值观决定着新闻事实的取舍与报道的不同角度。
中西新闻工作者在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大致相同的几个新闻价值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
然而,中西方以相近价值观指导出的新闻传播实践却表现出巨大差异。
中国批评西方媒体报道无视中国国情的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媒体则认为中国媒体报道忽视了对人权、公民知情权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尊重。
国际传播中的意见分歧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间的沟通交流。
本文将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审视分歧的根源所在;把新闻价值观置身于文化传统的大框架下,以此思考全球传播新秩序构建,思考中国软实力建设中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
一、“同”——对“人”的共性、新闻事实本体和新闻价值观形成历史的考察如上所述,中西方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形成了对新闻价值基本一致的看法,这是中西方新闻信息交流和沟通对话的基础。
学者赵莉在《从<今日美国> 看美国的新闻价值观》中统计发现,“20XX年美联社和新华社所评的十大国际新闻中,有四条是完全一样的,反映出中美新闻价值观中某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1] </今日美国>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相同性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共通心理与思维习惯。
人的生命存在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
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也面临着共同的外部环境。
这些相同或相似性,使得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形成的心理、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具有共通性,这必然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新闻价值选择。
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内容摘要]中西方本来就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这种差异都影响着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念,通过分析了解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因为这些原因给中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各自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和新闻内容的走向。
[关键词]新闻;政府;媒体;议题;自古以来中西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值得拿来比较研究的,因为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取长补短。
对于中西方新闻传播而言并不是像其他中西差异一样从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差异,而是它们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
而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直接影响着中西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走向。
中西新闻传播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中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上的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透析差异根本中国媒体政治色彩浓重,而西方媒体唯利益马首是瞻。
自封建时代官报、民报同在,到近代外人办报、国人办报的风潮云起,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政党报刊的轮番上阵,再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蓬勃兴起,政治舆论工具的媒体性质始终不曾改变。
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为取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在开始他们报刊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他们积极的政论活动,以求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新闻媒体主要是政治家办报。
19 世纪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办报是政治家办报的开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是政治家力报传统的形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从来报刊活动的。
至于国共两党的办报人更是一些职业政治家,他们的报刊活动是他们整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是他们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运动的工具。
这就不可避免的使报刊言论成为议政的载体,宣传的工具。
这种观点一直沿袭至今,使当代的新闻评论紧紧的与政治相连。
16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手抄小报。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异同研究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异同研究摘要:新闻行业有着社会最敏锐的嗅觉,能将十分广泛的事与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至国家,小至平民百姓,关注着这个社会上的一举一动。
新闻价值观分为五大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影响与对比,中西方都认同基本的新闻价值观,但由于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新闻价值观理解及报道视角不同,中西方在新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本文从上述两方面分别对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评价标准传统文化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客观事实经过媒体人的取舍之后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行为。
中西方新闻媒体人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将新闻价值观大致分为五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宁长川,2010)。
然而,因为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双方在新闻报道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一、新闻价值观表现形式分析刘夏塘(1997)在《比较新闻学》中指出:“比较新闻学主要包括理论比较研究、文体比较研究、业务比较研究等三大方面。
”理论比较包括中外新闻的价值观、自由观、政治观、舆论观;中外新闻的客观性、倾向性、时效性、趣味性;中外新闻的共同规律及特殊规律;中外新闻工作者的择业要求、政治态度、职业道德;中外新闻的广播与电视教育。
文体比较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社论。
业务比较包括新闻内容的选择,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摄影的内容,副刊,采访等方面(姚里军,1996:66-68)。
(一)新闻价值观内涵新闻价值观是媒体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基本认知与观念的总结,新闻价值观是媒体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体现,与此同时也会受到道德观念、政治倾向、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与制约(吴芝霞,2014:34-35)。
(二)新闻价值观的五大要素1.时新性新闻价值观的第一要素是时新性,时新性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时间上看,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差越大,新闻价值越小。
中西新闻观之异同
中西新闻观之异同中西关于新闻价值观也同样存在差异与其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深深植根于其资本主义制度中,它所处社会的经济架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文化观念是以崇尚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在平和时期,西方在选取和报道新闻事件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即能否引起关注制造轰动效应,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是植根于以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中的,并且它的新闻自由受着阶级性、国家利益、西方价值观念等的强烈制约。
所以我国的新闻报道则更偏向于社会效益,即能否确保舆论导向。
真实、新鲜是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
而比较与大众传媒,新闻价值则是衡量人们选择新闻的依据。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就新闻价值而言,西方的新闻报道更注重的是“抢”新闻,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而中国在时效性这一点上仍然存在欠缺。
但从2009年6月初开始,央视已率先在全国8个城市设立应急报道驻点,往各驻点派记者,一旦当地发生突发事件,驻点记者必须在4-6小时内赶赴现场报道。
重要性方面,西方媒体侧重于按新闻的重要性播报新闻,而我过则多数按特定的顺序安排,更多的是按时间顺序。
新闻挖掘的角度是多样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对灾难性的报道,西方报道则更多聚焦灾难本身,面对灾难性事件和灾难造成的悲剧,西方记者惯于带着浓重的情感以大量的笔墨赤裸裸地描摹事实,着力表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悲惨境地。
例如在印度洋发生海啸时,美国的《纽约时报》大篇幅地向读者传达灾难信息,用很多形容词来展现、渲染灾难的破坏性。
而国内报道重在消除悲剧,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王中教授曾经说过:“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我国的媒体对灾难报道持相对谨慎的态度,灾难报道往往聚焦于灾难中人的精神,用相关组织和部门的如何抗灾,救灾去消解灾难的悲剧性质,这种报道传统为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战胜灾难起到重要作用。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2011年04月作者:郭丹茹来源:人民网浏览次数:6 责任编辑:开心简介: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 ...内容: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四种基本要素: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信宿(受众)。
这四种要素构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
媒介生态学者认为,媒体的报道受到媒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媒介生态环境包含诸多因素,主要包括一定时代的政治氛围、价值取向、媒介性质定位、调控机制、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
①鉴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体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在传播学的框架内,这种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信源:政府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不同信源是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他们是信息的第一发布者。
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忽略信源的重要性,新闻媒体要充分考虑信源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他们掌握着很多稀缺的社会信息资源,不论是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是西方的传播媒介,都非常重视政府这个巨大的信息来源,在进行采访报道时,都会涉及政府的声音。
但是鉴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媒介对政府这个信源的利用程度不同。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中西新闻宣传观的比较
• 为什么西方学者眼里的“宣传”有贬义?
• 原因之一1622年天主教会设立的“信仰宣传委员会”及其 臭名昭著的宣传活动
• 原因之二,政党报纸时期,新闻传媒过多的政党色彩喧 嚣,赤裸裸的为一党私利叫卖。
• 原因之三,20世纪30年代,德、意等法西斯政党以卑劣 的宣传获得国家政权。
• 西方媒体也在进行宣传,只是他们讳言“宣传”。新闻与 宣传是不可分的。
• 《国际传播界》2010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英译不能改》 • 北卡罗来纳大学赵心树教授提出,Communist Party of C
hina不妥,宜改为Chinese Council of leaders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李贵升认为不宜改动原来的翻译。
• 赵心树:
• Communist party给西方人的印象是1930年代斯大林在前苏 联实施的大规模血腥清党、监禁和流放,或者文革期间四 人帮的无法无天,红卫兵的无知野蛮。于是听到communi st立刻浮想起斯大林和四人帮在中国的改头换面。
• Cripple 改为handicapped,但是这个委婉语也很快带上贬 义,出现新的委婉语,如phisically challenged,differently abled, have special needs, have a mobility deficit等。
• Poor country,后,underdeveloped, 再后,developing co untry
• 包容说/交叉说/无差别说/并列说
• 其二,宣传行为和新闻行为题是经常被讨论到的:
•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 “典型报道” • “灌输”
• 今天,很多的外宣部门都称自己为“information departm ent”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
中西新闻传播理念的若干差异作者:郭丹茹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2期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四种基本要素: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信宿(受众)。
这四种要素构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
媒介生态学者认为,媒体的报道受到媒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媒介生态环境包含诸多因素,主要包括一定时代的政治氛嗣、价值取向、媒介性质定位、调控机制、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
鉴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体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在传播学的框架内,这种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信源:政府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不同信源是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他们是信息的第一发布者。
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忽略信源的重要性,新闻媒体要充分考虑信源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他们掌握着很多稀缺的社会信息资源,不论是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是西方的传播媒介,都非常重视政府这个巨大的信息来源,在进行采访报道时,都会涉及政府的声音。
但是鉴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媒介对政府这个信源的利用程度不同。
首先,中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国媒体一向将“同”放在第一位,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国的新闻媒体首先会去寻找政府部门,去采访官方发言人,收集政府部门的声音。
特别是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政府发布的信息会成为新闻媒体的主流信息,很注重利用政府这个资源进行舆论引导。
浅析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浅析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摘要: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念文化传统立意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一、中西新闻传播理念差异由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的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从近代开始,中国就以政党报纸为主,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新闻事业也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因而也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报纸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政治宣传和意见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传达作用。
在今天,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倡导新闻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的新闻媒体是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产生的,是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闻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西方学者曾形象地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
但从根本上说,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工具,由于其追逐利润的本能,为吸引更多受众,它必须不断改革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
第五课中西新闻传播观比较
• 课外作业: • 思考为什么中外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 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从近代报业问世到国民党报业,新闻真实 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但另一方面,新闻 学术界和一些正直报人对于真实性还是有 不少正确的论述。 • 梁启超:评论应同消息分开。提出新闻报 道五条标准“博、速、确、直、正”。 • 徐宝璜《新闻学》:相当全面地为真实性 进行了理论论证。“新闻为事实,故凡凭 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
• 20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关于新闻真实性 的认识以及对这一问题的阐诠已有长足进 步,这集中体现在陆定一关于这一问题的 论述上。 • 毛泽东: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 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 实。“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 刘少奇:你们的工作,第一要真实,不要 故意加油加醋,不要带有色眼镜,群众是 反对我们就是反对我们,是欢迎就是欢迎 ,是误解就是误解,你们不要害怕真实地 反映这些东西。
• 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等人,主张视真实如泥 团,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可以任人揉 捏。“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新闻从业者 、新闻学者对于真实性是严肃的,是努力 追求的,“像爱护眼珠和少女贞操那样爱 护新闻真实性”,便是他们的口号。“真 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观点体系的 基石。但也有人在真实性问题上不严肃、 不认真,而法西斯新闻学更是将这个具有 根本意义的问题引入了谬误的死港,从而 将新闻传播引向了死胡同。
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新闻是人们在创 造未来生活中的一种强有力的杠杆……它 促使读者主动地判断问题。正因为它有这 种职能,所以绝对不时并不一定必须如实地把真相发 表,有的甚至还需要歪曲真相加以发表。 国家的作用若真正是为国家,为国民整体的 利益着想,那么这作用可以说是妥当的。在 这种情况下,消息报道中剔除、歪曲和夸 张某些事实,应当认为是合理的。
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近代西方新闻自由观(一)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
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二)西方新闻自由的特点1.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
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民主和宗教自由的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与旅行探险的扩展,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被社会广泛地接受,再加上启蒙运动的推动,新闻的自由主义观念应运而生。
2.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在民众中是普遍的,彻底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西方社会争取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斗争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3.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被看作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力。
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不需要任何人恩赐的,把个体自由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观(一)中国新闻自由观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念是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而国人新闻自由的思想是由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首次提出。
此后,随着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更加频繁地接触,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以及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也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并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二)中国新闻自由观的特点1.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基本上是围绕抵御外辱、自救图强的主题来探讨“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在五四运动以前,新闻自由在中国是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的,即是当作一种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文明的工具来看待的。
无论是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争取办报自由基本上是为了保国保种,救国图存,这和西方的新闻自由观念毫不相干。
小谈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同
小谈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同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含:1.时新性。
2.重要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首先,中西在新闻价值标准上的共识是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
但是由于中西秉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平和时期,西方在选取和报道新闻事件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即能否引起关注制造轰动效应,而我国的新闻报道则更偏向于社会效益,即能否确保舆论导向。
在时效性方面,西方“抢”新闻的意识非常强,往往是采访之后马上播发。
但在我国,对于时效性的重视程度与西方有一定差距,“日前”、“最近”不断。
在重要性方面,西方是按照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的,在我国,新闻播发是往往有特定的顺序和模式。
其次,中西对外宣传任务上,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但各有侧重。
我国的广播外宣属于防御型,是为了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的形象,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宣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打破西方国家对国际舆论的垄断,引导和匡正国际舆论。
而西方广播外宣则属于进攻型,热衷于推行自己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宣传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宣传他们的价值和文化观念,推销他们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意识形态的东西,“西化”“分化”他国。
再次,在报道口径上,在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报道上,如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的报道上,双方都格外谨慎地遵从本国的对外政策和态度制定报道口径。
我国媒体的报道重点则是伊拉克人的灾难,以及对人的生命、对世界和平的践踏,在力求公正的同时,也表现了我国的立场,很好体现了外交部的声明:“战争必将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美国媒体的口径则是美化战争,所报道的都是美国政府希望让外界了解的:联军的战果、伊军的溃败、伊拉克民众欢迎“解放者”的画面。
论中西新闻真实观的差异
是否科学、关于新闻能否做到“整体真
“用事实说话”却是我国新闻传播 西方新闻真实观种种差异的深层次原
实”、“本质真实”的争论还在继续,但 界对新闻真实性的朴素理解与操作方 因,应该是由传播制度带来的。
这体现了我国新闻理论界避免让新闻陷 姑娘”这样一类主观 主义泥沼的防范意识,应该看作是对新 闻真实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把先入为主的意见掺杂到报道中去,影
尽管中西方新闻真实观存在上述一
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不过确保新闻 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只在理论阐述中存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5 青年记者·2 0 0 8 年 7 月中
参考文献: ①刘夏塘编著:《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②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7 年版 ③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 华出版社,1998 年版 ④松本君平等:《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 版社,1987 年版 ⑤[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 华出版社,1986 年版 ⑥[日]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 出版社,1985 年版
对英法两国新闻传播异同的认识
对英法两国新闻传播异同的认识哎呀,新闻传播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尤其是在英法这两国之间,简直是个大熔炉啊。
英国这边,新闻像是喝了咖啡,劲儿十足,快节奏,简直不容错过。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新闻机构,比如BBC,简直是新闻界的老牌儿,老气横秋却又不失灵动。
每天的新闻播报,像是一场秀,信息传递得飞快,似乎每一条新闻都带着“快马加鞭”的气息。
人们在这儿,读新闻就像吃快餐,咔嚓咔嚓,不到五分钟就能消化掉一堆信息。
新闻风格呢,多以事实为主,力求客观,但有时候调侃的语气也是非常吸引眼球,仿佛在说:“嘿,来看看这个小故事!”再说说法国,这里可不一样。
法国的新闻传播就像是一杯红酒,细细品味,风味独特。
法国媒体讲究的是深度,内容可谓是绵绵不绝。
报纸、杂志、新闻网站,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像是艺术品一样。
读法媒的报道,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满是文化气息,文艺的感觉扑面而来。
法国人更喜欢讨论,尤其是政治和社会问题,新闻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社会对话的方式,时常让人感受到那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热烈氛围。
再说说记者这一块。
英国的记者,像是个老练的猎手,捕捉新闻的敏锐度简直让人咋舌。
他们的工作方式,时常是在新闻现场快速反应,保持高度敏感,宛如狡猾的狐狸。
采访时,简直是“刀枪不入”,各个问题抛出,不怕引起争议。
这种直接的风格让人感到有点刺激,仿佛一场冒险。
可是,法国的记者则像是优雅的舞者,步伐轻盈,注重细节,话题的深度更胜一筹。
他们通常会花时间做功课,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宛如在编织一张美丽的网。
咱们再来看看社交媒体的影响。
英国人上社交媒体就像小鸟出笼,欢快得不得了,各种推特、脸书,随时随地都能分享自己的观点。
信息更新飞快,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波接一波。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有时候信息真真假假,真假难辨。
法国人呢,社交媒体的使用相对来说更为谨慎,热衷于分享文化和艺术,似乎更关心的是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大家可能会在网上发起一些深入的讨论,讲究的是“话说得精,聊得深”,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智慧的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差异[内容摘要]中西方本来就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这种差异都影响着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念,通过分析了解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因为这些原因给中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各自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和新闻内容的走向。
[关键词]新闻;政府;媒体;议题;
自古以来中西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值得拿来比较研究的,因为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取长补短。
对于中西方新闻传播而言并不是像其他中西差异一样从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差异,而是它们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
而中西新闻传媒的宣传观直接影响着中西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走向。
中西新闻传播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上的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透析差异根本
中国媒体政治色彩浓重,而西方媒体唯利益马首是瞻。
自封建时代官报、民报同在,到近代外人办报、国人办报的风潮云起,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政党报刊的轮番上阵,再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蓬勃兴起,政治舆论工具的媒体性质始终不曾改变。
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为取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在开始他们报刊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他们积极的政论活动,以求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新闻媒体主要是政治家办报。
19 世纪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办报是政治家办报的开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是政治家力报传统的形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从来报刊活动的。
至于国共两党的办报人更是一些职业政治家,他们的报刊活动是他们整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是他们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运动的工具。
这就不可避免的使报刊言论成为议政的载体,宣
传的工具。
这种观点一直沿袭至今,使当代的新闻评论紧紧的与政治相连。
16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手抄小报。
它是随着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沿海城市工商业的逐渐繁荣发展起来的。
西方的近代报刊诞生于17 世纪,是随着封建社会母体内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西方的新闻事业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又为了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诞生的,它的办报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企业家。
其政治性较之中国就弱很多,而经济利益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在商业运作环境下,他们必然用言论来争取受众。
(二)政治体制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领导。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以及缺乏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等法律的施行和保障,党管新闻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始终贯彻的政策和规定。
中国新闻业强调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是党的舆论机关,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必须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性问题,对外必须统一于党中央的口径,与其步调保持一致,不得各行其道,不许发表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和信息。
西方实行的是以两党或多党制为基础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各新闻媒体鲜明地站在各自党派的立场上,公开捍卫自己这派的利益,为自己政党的政治与经济口号呐喊,并攻击对方的主张和政策。
新闻媒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称新闻媒介是和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机构相抗衡的“第四权力”。
新闻媒介除了在战时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外,是可以议论政府,地方政府方针、政务的利弊得失,以及从总统到小史的违法、失职、言行不检点和私生活问题。
尽管西方各国新闻法不允许报纸刊登诽谤性文章,但也规定在某些场合,为了公共利益,某些言论可以免于诽谤诉讼的危险。
(三)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信息传播活动以及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
活条件。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发展到现当代,经济逐渐衰败,生产力倒退,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新闻事业的落后。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是时,西方新闻业进入商业化阶段,追求高额利润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而此时,中国正在经历各类战争来争取民族独立进程之中,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业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
西方国家早期的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而且涌现出较早的商业报刊。
这些商业报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在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因而被视为“独立报业”。
在与工业化相伴而来的城市化与民主化的浪潮中,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各阶层获得了各项平等权利,在现代教育制度下提高了文化素质水平,从而增长了对经济、政治等社会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促进了新闻商品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独立报业的形成。
(四)文化传统相互对立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尚的信条,他们以神圣化的儒家经典,以封建权威和政治权力对普罗大众实行文化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
表现在新闻传播上,即扼杀言论自由,强求“舆论一律”,实行新闻统制。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官方文书系统”式的宣传教化作用,一直是我国各种媒体的首要功能。
在西方,“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由来已久,追求自由、崇尚冒险、信奉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西方文化的内核之一是主张、突出个性和主体性,维护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保持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或多或少的独立地位。
西方的新闻自由理念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时代,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而提出。
它既适应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政治需要,也满足资产阶级所推行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
观念差异导致中西新闻传播不同的方式和走向
在传达新闻的表现方式上,中国走的是“程式化”,而西方的随意性则更加重一些。
在我国,由于更多强调社论的权威性,更多强调其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组织发言的功能,因此,评论员不需要也不能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甚至为了稳妥起见,评论员还会故意隐藏自己的个性,写作程式化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的社论一般都遵循着三段式的写作规则,“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结构往往沉闷乏味、缺乏吸引力,其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
西方受启蒙思想的熏陶,几百年来确立起一个崇尚自由和个性的传统,评论更多的只是一个论坛、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
由此可见,他们的评论写作就要随意得多。
具体到写作中,机敏的用词、震惊的方式、戏剧的效果、幽默的风格也就屡见不鲜了。
另外,从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重视的是政府的精神,而西方重视的是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在新闻传播前确定新闻议题就开始有了首先的不同。
在中国,媒体隶属于政府,媒体听命于政府,新闻传播的主题要体现政府的精神,包括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现行的法律、条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等,这是新闻选题的重要根据。
来自民众的情况一定要和政府的精神结合起来,用党的精神分析民众的情况,用民众的情况对照党的精神,才能确定是否把它确立为评论的依据。
相比而言,西方政府与媒体不是上下级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政治关系上是平等的。
媒体要将报道信息和观点卖给陌生的受众,就必须是将读者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定为自己的新闻主题,所评论的内容主要源于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简单的说,新闻的出发点是读者所关心的自我及其生活环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鼓励他们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动。
综观美国报纸的新闻,犯罪、职业、教育、健康、交通是评论的核心议题,他们认为这些最能影响到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就成为媒体密切关注的核心议题。
正是中西方存在各方面的不同,才使得中西方新闻传媒宣传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而这种不同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方面更为开放、更吸引民众注意和参与的方式,从而提高中国的新闻传播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出版社.2004年.
[2]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倩.中西新闻选择的差异比较.青年记者.2006(9).。